西西河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人原本就是直立行走的禽兽

      对于全人类而言,总 的来说,永远处于一个有点谱又不太有谱的状态,所谓有点谱是指手里有火把,不太有谱,指的就是火把能照亮的范围有限。

      所以,必然会有损失。能做到恰到好处的事,必然只是极少数。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只有一个法子判断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实在搞不下去了,才会认为它错了,但凡还能搞一天,那就继续对一天。说白了,不把头撞到血流如注,是绝不会停手的。

      而这,已然是极大的幸运了。有的文明,直接撞死了。我们人类到今天,都无法突破这个困境。

      所以,保守的人必然多,“外面的世界太危险”,还是“窝家里,吃老本吧”。所谓吃老本,就是指反复使用已经验证过的套路。但是,这其实是无法持久的。

      为什么无法持久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保守的人太多,存活率必然飞速上升,人口数量急剧膨胀,这样一来,老本无论如何不够吃了。用一道杠表示1,数到10,甚至50都没有问题,但数到100、1000,就没有这么多本钱支撑了。

      一旦事情发展到这种状况,就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内斗,也必然会引发“殷人渡海”——不一定就 是避世,关键在于因此而探索到了新世界。

      那么为什么今天其实物质已经相当丰富了,还是这样争斗不休呢?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这是原因之一。

      所以它的链条并不复杂:不太有谱——必定干得不够或者过剩——必定趋向保本吃老本——必定人口膨胀——必定引发内斗和外迁。

      吃老本的,是分等级的。最高级的,其实心里很明白,但他们必定不会说真话,他们反而要炮制出一套说辞,把一时的理论,当成永世的真理来用。

      那么听的人,真的那么傻吗?你情我愿 罢了。谎言之所以不会被戳破,是因为大家都“懂”。

      不论哪个界,都是如此。比如说,在古希腊的后期,像亚里士多德这类人,未必不清楚古希腊的几何学已经山穷水尽了,但是他们不可能承认的。因为他们拿不出来升级“产品”。

      为啥?吃老本的,怎么可能有能力创新呢?那是一点能力都没有的。

      那么人心这方面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躺在前人的成果上吃老本,这种事,无论如何没法承认的。一开始就必定是这样的,就必定要编一套说辞出来。

      光是一套说辞往往不够,还要搞出一套仪式甚至制度出来,比如没事就去祖宗那里拜一下啦,其实就是个木牌子,灰都没有。送两个猪头去摆一下啦,回头又拿回去蒸了吃了,还说这是好东西,沾了祖宗的光的,必须要吃,不吃就是不尊重祖宗……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这个阶段,你知我也知,说破了干嘛呢?你一说破,人家就怼你:“你去搞创新啊,去啊,去啊,马上去啊,现在就去啊。”

      所以说,人是很不要脸的,超级不要脸。

      最开始当然舒服啦,都是现成的嘛,人家已经用自己的性命换到了成果嘛,比如这个菜,是可以吃的,那个地方一打井就有水的,诸如此类。

      自然,当初还残余的羞耻感,就慢慢没有了:“不要讲那些不开心的事嘛,你看现在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美好啊,将来会更好的。”开始说这类话了。

      是不是超级不要脸?确实就是,人不是一般的不要脸。

      再过一个阶段,老本吃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急眼了。然后就各种撕逼,手里拎的是粪桶,嘴里喷出来的也是粪便。原形就露出来了。

      所以叫衣冠禽兽嘛。这话是一点错都没有的。衣冠禽兽,到处都是,满山遍地,布满世界每一个角落。

      就这么个事,就这么简单,哪有那么复杂?还一天到晚装模作样的研究人类史。有什么好研究的?禽兽史,畜生史。都一个样。

      我这可不是骂人,人类,确实就是直立行走的畜生,根本没有良心可言。

      良心,是后天的产物,说白了,是教育的成果。

      显然,人类的教育,若以比例来看,显然称不上成功。但人类也只有这么大本事,一个畜生,能把自己教育成人,你还能指望有多好呢?

      反过来说,真的教育成功了,只要想一下,吃的菜,是别人拿命试出来的,喝的水,是别人用命探出来的,还敢有半分恣意妄为吗?那是不可能的。这只能说明:人类确实就是直立行走的畜生。人类,原本是没有半分良心的。

      知足吧,我们天生都是畜生,穿上衣服,还是畜生。能搞成今天这个样子,不错了,那是用数不清条命换来的啊。

      畜生干掉畜生,有什么残忍可言?想多了。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超级战国时代

      如今是一个超级战国时代。很多人都在抢,玩命的抢,一边抢一边嚷嚷:“再不抢就没有我的份啦”,抢学区房,抢教育资源,抢钞票,抢女人和男人,抢权力,抢话筒……无所不抢。

      抢到手的,便洋洋自得,满世界宣布:“我抢到手了!我抢到手啦!”如果此时有人问他:“你拿这个干嘛使呢?”他会保持亢奋:“你有吗?你没有!是我的!我抢到了!羡慕嫉妒恨去吧。”自然就会有一群人充当吹鼓手,炮制一番所谓的理论出来,什么竞争啦,什么自由啦,什么民主啦。

      没有抢到手的,就哭闹,就打滚:“他们一个个毫无廉耻,他们一个个贪赃枉法,他们一个个尔虞我诈。”自然还是会有一群人充分吹鼓手,同样炮制一些所谓的理论出来,什么贫富悬殊论啦,什么剥削论啦,什么人性劣根论啦。

      我无意痛斥虚伪。凡不喜欢虚伪的人——比如有的人喜欢特朗普,就是因为他是真小人——往往就是自己脑子不大灵活的人。

      我只是在讲,有很多人,跟当年列强瓜分其它国家,并没有什么区别。毫无疑问,这是跟西方人学来的。抢不到手就各种撒泼打滚,实在是不堪入目。所以这些人,不论他嘴上讲的是爱国,还是恨国,都只是说辞,跟他的思想和行为,毫无关联性。他就是热衷于抢夺,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宏大历史的层面来看,这是不同文化相遇,发生碰撞的必然产物。跟现实中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几乎完全一样。激素分泌异常,产生“来电感”,于是海誓山盟,于是海枯石烂,结果没过三天,感觉没了。可是又不好意思,或者是咬牙坚持一会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韧性的人……熬到最后,忍无可忍,随便找个理由大吵一架,大打一场,一拍两散,发誓再也不来往。

      正因为如此,可以这样来判断:哪种文化,都不成熟,甚至可以说,幼稚。全人类所有的智慧加在一起,都是非常幼稚的。而对于人类而言,恐怕永远都是幼稚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其实对于人类而言,搞得下去,就叫对,搞不下去,就叫错。人类只有这一个判断法。因此,必然会出现“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局面,必定会反复出现。

      人这种动物,往往只会在死前才肯说实话,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有什么好痛斥的?太常见了。

      临到死了,说实话,这就不错了,还有的主,死了的鸭子嘴还是硬的,这也并不少见啊。

      我女儿听了十分吃惊:“啊,当父母的,都是这么凶残的吗?”我笑呵呵的说:“这有什么想不通的?你跟我有几句实话呢?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又不特殊。”

      所以,老师们,天天在课堂上骗学生,这是必然发生的事件。单 说一条,就很好理解 了:教师收入整体不高。眼红别人钱多,各种名牌包,各种世界游,这些人一站上讲台,当然就无法克制的“教导”学生啦:“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将来你永远没有机会离开这个丑陋的国家。”这跟小学还是大学无关,甭管什么人,只要他喜欢抢,不论是没抢到,还是抢到了,必然肯定当然就是各种宣泄,不是吹自己抢到了,就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就这么回事,并不复杂。

      抢到手的人,当然就是真小人咯,他当然就会说:“有本事你也抢到手啊”。特朗普就是这么说话的,他一边说自己是腰缠万贯,一边是N多年从不缴税。他的粉丝一听到他这么说,就激动得不行。为啥呢?因为没有抢到的人,“憋屈”啊,他不能说:“呜呜呜,我没有抢到手”,他这么说,只能招来别人嫌弃。他只能换一个法子说,制度不好,文化不好,人性不好。所以特别的“憋屈”。有一点人财两空的感觉。因为没有抢到手,所以没法说痛快的说“我没抢到手,我气死了。”

      就这么回事。都这么“憋屈”,自然消停不了,自然还要闹的。继续闹,没事。哪天闹不动了,自然就消停了。

      真小人,能成为偶像,跨越语言的障碍,成为世界级的偶像,充分说明了,这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活得极其“憋屈”:没抢到手,还被人打了一脸的血,还不敢说是自己没抢到手,只能胡说是什么制度不行、文化不行、 人性不行。

      但这波人不算最傻的,最傻的是真的有人信,制度不行、文化不行、人性不行。这就傻得可以了。堪称一绝。

      所以,有分析说,特朗普的出现,是美国两党内斗的结果,讲真,我认为就是乱扯。特朗普的出现,是“民众”渴望自己成为真小人,渴望抢到手之后“扬眉吐气”。

      这本质 上,跟粉丝追捧流量明星没有半点区别。“我”特别渴望抢到别人的眼球,成为大众女神、国民老公,但“我”并没有抢到,“我”当然就特别崇拜那些抢到的人呀。

      这是一个超级战国时代。有了初代春秋小霸郑庄公,后面就会有数不清的效仿者,这个公那个霸,而这个公那个霸之下,就是无穷无尽的追随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并不是推手,那会并没有什么互联网,只能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恰好”出现了,“恰好”派上用场了。关键还是在人心。

      与此相呼应的,那会是一个所谓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今天不也是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吗?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尺规世界的边缘

      这个论断包含的信息很丰富。

      人的生活圈是由一个视界的,这个视界假设是圆。

      在这个视界下,人有两种活法,一种是跳出视界,找新鲜感。

      第二种是窝在圆里面,躺倒享受。

      这样理解你的思想,不知对否?

      • 家园 羊丢了……

        亡羊补牢这个词,我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结合他们的上下语,他们所表达的意思是:羊都丢了,再来补?早干嘛去了?

        等到我后来读到《战国策》才大吃一惊,原来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啊!

        并且我进一步的想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判定自己的羊圈是否修得【刚好】牢固呢?码起一道长城般的城墙是吗?难道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吗?

        所以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意思,难道不是“失败是成功他妈”么?只有失败了,才能明白做得不够好啊。这难道不是最自然的事么?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由此可见,我的那些个老师,不是简单的断章取义,而是根本就没有脑子嘛,根本就是把人假设成万能的上帝嘛,根本就是无法面对正当合理的错误嘛。

        更何况,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羊丢了,在某些情况下,根本就不能算成失败,而只能说,由此发现事情起了变化,于是及时跟上。这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

        这样的老师,有多少呢?广义上的呢?

        天呐!这究竟都是些什么人啊!他们的脑子里到底装的都是些啥啊。

        什么叫对?什么叫错?对,就是你能搞下去,错,就是你搞不下去了。搞不下去了就变招嘛。

        用一道杠表示1,用两道杠杆表示2,到100你就搞不下去了嘛,咬牙坚持也搞不下去了嘛。所以错了嘛。但是如果只搞到3呢?搞得下去嘛,所以对了嘛。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嘛。

        羊丢了,就蹲那哭,躺那闹,废柴嘛。

      • 家园 早一天止损,早一刻受益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

    • 家园 每个人,都是权力极大的 -- 有补充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不满感是如何产生的,或者问,主要影响因子是什么。

      以我掌握的知识来看,我以为,可以粗略的分为两条路线,一物质,二精神。

      先说物质。物质其实很简单:起居饮食,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激素分泌。如果吃不好,睡不好,那么一个人的一些激素就处于不健康水平,或高,或低,他就会有一些外部表现,比如冲动,或者消沉。

      这方面我们人类其实已经有了大量的相关案例。比如某个孩子学习不专心,是因为他“火气大”,他之所以“火气大”,是因为他奶奶给他喂了太多甜食……成年人也是如此,比如有的人很容易对异性产生“来电感”,其实就是因为对方的外形,更因为他们自己的激素分泌异常。

      而我们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 到了这一点。比如说,为什么《庄子》这本书里,会有“养生篇”呢?道理是很简单的,就物质而言,吃什么,吃得怎么样,是根本问题。西方人之所以侵略性强,很有可能跟他们的饮食文化关联极大。当然,这种较强的侵略性,也不完全总是坏事,用来搞科研也会有所斩获。

      简而言之,当一个人激素分泌长久的处于不健康水平时,他或者她,就一定会有对应的各种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又会给他或她带来极不愉快的体验。一个人,只是因为激素分泌异常,就跟另一个谈了一场所谓的恋爱,可能长久吗?那是不可能的。

      这是物质面的因子造成的不满,不会吃,不会睡,就会如此。

      那么精神面呢?精神面就跟闲有很大的关系了。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这句话,其实指明了,人闲了是一件超级麻烦的事。比如我前面所说的例子,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抢呢?并且往往抢到手的,并非是他需要的呢?闲的。

      基本需求,缺什么,就去挣什么,在这范畴里,问题不大。一旦超过了基本需求,问题就来了。因为已经失去了方向感。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叫价值就有很多种定义了,而被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价值就是:大家都要。大家都要的,自然就成了一种价值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观察,如今这个社会中,有太多的人,不愁吃不愁喝,但他们就是非常不满、极度不满。为什么?因为没有抢到。只不过因为没有抢到手而已。

      光是因为没有抢到手就表达不满,只能落得别人讥笑,所以需要发明一套理论来支撑这种不满,譬如这个国家不好,这个文化不好。这些人,今天在中国,他们就会说中国不好,中国的文化不好,如果他们在美国,他们就会说美国不好,美国 的文化不好。这只是一套说辞罢了。

      实际上,美国的闲人跟中国的闲人一模一样,只不过一个说美国不好,一个说中国不好,反正就是不好。当然,还有更高级的“理论”:为什么大家不满呢?因为人类社会不公平,或者是贫富悬殊过大。可是,贫富悬殊大,真的会有什么问题吗?真的会有吗?有人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吗?并没有。因为这些人所需要的,只是一套能拿得出手的“理论”罢了。

      国家不好,文化不好,只是若干“理论”当中的两种,还有其它类型的“理论”,譬如人性劣根理论,这也是非常流行的。

      这是精神面的因子。吃饱了,就闲了,人是闲不住的,可是又没有理由忙,怎么办呢?抢。能抢到手的人,总是少数,自然就永远是多数人不满了——没抢到。

      物质面和精神面的两个因子,并不是各行其事,恰好相反,往往是互相“促进”。因为有富余,于是胡吃海喝,激素分泌异常,易冲动,一见到你争我抢的情况就按捺不住,结果不仅没有抢到,还被人打了一脸的血,于是气愤,于是又去喝酒……反复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去搞教学研究的教师,并不是在课堂上向学生兜售私货,发泄私愤的原因。反而是那些闲得发慌,自认为“我教了这么多年,就这么点东西,我早就滚瓜烂熟”的老师,特别喜欢在课堂上滥用职权。甚至可以说,教龄十年以上的老师,80%都极度危险。同理,40以上的男人和女人,也有相当高的危险性。

      这里顺带说一句,就国家治理层面来看,像这种不满,正确的态度自然就是“既不能太当回事,也不能根本不当回事。”

      不能太当回事,现在好理解了,都是闲出来的。不是手闲,就是心闲,自然屁话就多,牢骚就多,有事没事就要哼哼,动不动就叫唤“我要死了”。有的人,自认为自己很聪明,一观察社会,到处一转悠,“哎呀妈呀,这个国家要崩溃了,我得跑”。许多所谓的高级知识份子就是这么理解社会的,也是这么干的。为啥97年香港回归之前,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从香港跑了呢?为什么最近 一些年,北京的一些高校教授拼了命往美国跑呢?这都是很“聪明”的社会观察家。

      那么多数人并没有跑,是不是因为他们确实了解了实情呢?并不是,只是“跑不掉”罢了,被动留下来了而已。越是如此,越是人心惶惶。而这,恰好就是“也不能不当回事”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局面下,相关的组织自然就要主动出来缓和一下气氛,并且自然只能靠骗——这种理,根本讲不通的,完全是对牛弹琴。所以说,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不论是今天,还是昨天,政治家的基本功之一,就是“会吹”。跟牛,讲不了理,弹不了琴,只能骗。

      反过来说,如果人们在吃饱了之后,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来更好的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地球、认识宇宙,还需要这样吗?自然就不需要了。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人,“权力极大”,极度滥用自己的大脑和身体!

      通宝推:ziyun2015,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危与机 -- 补充帖

      对于所有人而言,天生自带一个灵巧无比的大脑,拥有一副称得上完美的身体结构,这既是机,也是危。

      因为“上帝已经把每个人扶上了马,至于骑不骑得住,那就看个人的了”。

      而像“阿甘”、“郭靖”这样的角色,似乎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那些上帝不太眷顾的个人,没有被扶上马,也就避免了从马背上掉下来的厄运。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 见前补充 4580649
    • 家园 上帝说宇宙是个圆?没有上帝也许就没什么边限了
    • 家园 什么是化学键?

      (1)

      化学键中的键不是键,它对应的英文单词是bonding,结合的意思。所以,化学键这个词就是所有化学结合方式的统称。

      你看,化学键这个词有多么的务虚,像不像爱情那个词?小红跟老王结合到了一起。所以其实我们最开始,并不知道化学键具体是怎么回事,化学结合到底是怎么个结合法。这样,就有人去探索它。

      经不断的探索,我们到了解一个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人类是先发现某些“物质”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元素这一概念,后来才搞清楚分类依据其实就是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归为一类,叫某元素,质子的数目就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我们又了解另一点: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 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电位的负电荷。对于某原子而言,它有多少个质子就对应多少个电子,所以原子的电性是中性。

      我们还了解到第三个知识:电子是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并且不是挤在一个轨道上,而是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

      当人类探索到第四个知识之后,就大概搞清楚化学键到底是啥回事了:核外电子不稳定,准确的说,不同的元素,其电子稳定性不尽相同。

      氢,有1个质子,核外有1个电子。因这样的电子分布,氢是不大稳定的。怎么才能稳定下来呢?要么,放弃这个电子,要么,再吸一个电子过来。

      氧,有8个质子,核有8个电子,这8个电子 分布在两个轨道上,里2外6。氧也不大稳定,要稳定的话,它要么再吸2个电子,跟那6个电子在一个轨道里,要么把最外层的6个电子全部丢掉。

      那么氢原子遇到了氧原子会发生什么呢?

      氢原子就会对氧原子说:太好了,你富余6个,给我一个呗?

      氧原子对氢原子说:我就算给你一个,我还剩5个,我仍然不稳定啊,要不你把你这个给我好了。

      氢原子说:我就1个,你还想拿走?

      正说着话,又来了一个氢原子,他在一旁帮腔:就是就是,你也太狠了,你应该把电子分给我们俩。

      这里多说一句,氧原子如果失去了2个电子,那么它的最外层轨道就还剩4个电子,根据经验来看,这种状态叫半空(第二轨道全满是8个电子),属于稳定状态。

      氧原子一看,来了两个氢原子,大喜:哈哈,太妙了,你俩,一个给我一个电子,你好我也好,皆大欢喜。

      氢原子是不会答应的,他只有唯一的1个电子。并且在氢原子看来,两个氢原子一块上,抢走氧原子2个电子,对是氧好。

      氧原子也是不会随意放弃的,机会难得 。

      双方都努力的想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给我吧,给我,对你好,对我也好。

      由于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最后他们就成了“一家人”:共享电子。氧拿出2个电子,一个跟氢A共享,另一个跟氢B共享。反过来也是如此,氢A拿出自己那个电子跟氧共享,氢B也拿出自己的那个电子跟氧共享。

      现在我们知道,这“一家子”,有一个名字,叫水。他们的共享式结合方式,就被命名为共价键。

      电子共享,只是化学结合方式当中的一种,很常见。还有很多种,现在来介绍另一种常见的结合方式。

      钠的原子序数是11,它的核外有11个电子,具体分布由内至外是:2、8、1

      氯原子的原子序数是17,它的核外有17个电子,它的分布由内至外是:2、8、7

      这俩相遇,我们都不用多想,一定是一拍即“散”:钠原子丢掉最外层的电子,氯原子就把这个电子抓过来,“交易”完毕,各走一边。

      然而并不会。钠原子失去了1个电子之后,电性不再是中性了,而变成了带1个电位的正电荷,这样的状态我们叫它钠离子;同样,氯增加了1个电子之后,就了带1个单位 的负电荷。

      正、负电荷相吸,钠离子跟氯离子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也成了“一家人”,叫氯化钠。

      这种结合方式,我们称之为离子键。

      附带说一句。比方说关于化学键我们学到这里,是不是就可以画一个句号了呢?并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化学反应或者说原子的结合跟电子的得失有关。可是,为什么电子会有“想法”呢?稳定到底是由什么主导的呢?这就是下一步要探讨的内容了。

      我之所以要附带这一句,其用意就是为了指出:不断的深入学习,原本是会自然而然发生的。

      (2)

      现在我们谈能量。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让人摸不着边际,其实不然。我们会!

      经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不论是单 质还是化合物,都是原子跟原子结合在一起,如果这种结合是牢靠的,那么分开它也就是术语中的“断键”就相对要“费劲”,而这个“费劲”我们也知道,是需要更多的能量。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组织一下语言,这么来表述:

      若原子和原子的结合较为牢靠,那么我们说其化学键强,分子就会比较稳定,稳定的分子就会比较“懒惰”。因此,要断开这样的强化学键,我们就需要更多外部能量介入。

      是不是已经讲清楚了呢?好像是的。真的吗?并没有。因为我们会遇一个问题,比如说两个单质发生反应,形成一个化合物,这个形成的过程中,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加热,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会放热。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否则,我们为什么不能回答,在什么情况下,形成新的化合物是需要加热的(吸能)?为什么不能回答,钠和氯生成氯化钠是放热(放能)的?

      想想看,我们前面是如何定义化学键的强弱的?是从破坏的角度来谈的。

      漏了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似乎我们只有一种办法来定义结合的牢固度。好比说,我们只需要很小的能量就能破坏豆腐,把豆腐砸碎,而对付铁块就要耗费更多的能量。好像并不缺什么呀?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下。比如说钠,前面提到,它的电子数是11,分布是281,最外层轨道上只有1个电子,这个电子很容易失去。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钠在一个真空中,最外层的那个电子会不会跑掉呢?并不会。它为什么不会跑掉呢?

      “因为没有人吸引它”。又转回来了。对吗?这句话还是从外部来考虑的。

      这就是我们思维上的漏洞。在真空条件下,钠最外层的电子并不会逃逸,保持这样一种状态,难道不需要“内部约束力”吗?

      当然需要!

      所以,钠原子11个电子各就各位,其实需要很高的能量的。

      正因为需要很高的能量来保持这种状态,因此,外部有一点点“诱惑力”,最外层的电子就跑了!

      对不对?

      好比说,为什么有的人经不起别人的诱惑?

      因为他要保持不受诱惑这样一种状态,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一旦外部出现 了“诱惑力”,而想不受诱惑,就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支付更一些成本,可是他能支付的成本是有上限的。“钱花光了”,“老婆跟人跑了。”

      这么一说,我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了:对呀,保持任何一种状态,都是需要有本钱的。这事我们懂啊!可是之前为什么就想不到呢?总是从外部介入来理解化学键的强弱呢?

      因此,化学键的强与弱,还可以从内部来定义。也就是说,强化学键,意味着要Hold住这样的原子间结合,需要的能量低;弱化学键,意味着要保持这样的原子间结合,需要的能量高。

      豆腐要成形,不散架,需要的能量高,否则它自己就散了。正因为如此,外力稍有介入,它就“我实在忍不住啦。”

      铁块保持它的样子,需要的能量低。正因为如此,有一个锤子去砸它,它会说:“干嘛摸人家啊”。摸它一下它会不散。

      又好比说,张三跟李四,静静的坐在一起,他俩手拉手很容易就办到了;而如果张三跟李四两人都在奔跑,即便手拉手也不容易了。

      同理,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也是一个放热过程。因为氧与氢形成的共价键强,而氧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要相对的弱,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也要相对的弱。后面两个弱共价键所对应的是“Hold住这种状态需要更多的能量”,前面氧氢共价键对应的是“保持这种结合需要的能量要低”,由弱往强走,能量就会有富余,就会释放出来。反过来,由强化学键往弱化学键走,能量不足,就需要吸能。

      这个认识就非常有意思了。中国外交部的耿爽就曾经在答记者问时引用过孟子的一句话,“行者不就,反求诸己”。当然,老外是听不懂这句话的。它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办好事,应该多想想自己的问题。

      内、外是不分家的。你一个个人,如果总是禁不起诱惑,是不是说明你内部的能耗很大呢?看起来好像是岁月静好,其实你每天内心都是翻江倒海呢?

      煎鱼,不想鱼肉散了,先炸一下。炸一下,就等同于又注入了能量,本钱多了,潘金莲就能扛得住西门庆的引诱了,不容易散架了。

      现在归纳一下。要看化学键的强与弱,要学会从内部来看问题。断键比较困难,说明要保持原有的化学键so easy。断键比较容易,说明要保持原有的化学键so hard。

      (3)

      在前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一件事,保持某种状态是需要能量的。

      这个事,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容易忘记。有的人就认为“什么?婚姻还需要经营吗?”他忘了,一个家庭要和睦,是需要有“能量”支撑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命名了。我们说,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之后,要保持住这种状态,其内部需要一个【保守能】。这个范围还可以延展,我们说,一个原子,它的电子能保持“原生态”的分布,也是需要【保守能】的。

      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这事说清楚了。

      可是有一件事,着实把我搞糊涂了。我刚刚说的【保守能】这个名称,在外国人那里,叫【自由能】!

      我最开始还以为说的不是一码事,结果我翻来翻去,发现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我又猜想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结果发现确实就是叫【自由能】,free energy。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啊想啊,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

      原来,在西方人来看,如果一个化学键弱,说明它的自由能大——老想着自由(的离开),一个金属原子活泼,说明它的最外层电子自由能大。

      而我说的是,一个金属原子的电子老想跑掉,所以它活泼,为了不让它跑掉,我需要的保守能就大。一个化学键弱,说明要hold住当前的状态,需要的保守能就大。

      在西方人的说法中,化学键弱,意味着自由能大(想分裂的意愿 强),化学键强,意味着自由能小(想跑的意愿 不强)。

      在我的说法中,化学键弱,保守能大(维持局面耗的本钱多),化学键强,意味着保守能小(维持局面所需要的能量小)。

      有趣不有趣?同样一件事,一个用的是自由一词,一个用的是保守一词。

      这说明什么呢?这或许能反映出,文化差异大。

      有时候,对同一件事,双方所用的词,词义刚好相反。如果彼此不了解这一点,望文生义,尤其是在双方都对对方的语言略一二的情况下,是非常容易产生误解的。

      这就好比说“不差”与“好”,在某些情况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又好比说,有人高兴得【哭】了,喜极而泣。

      这事让我狠是长了教训,万万要注意,不可随意望文生义,尤其是在对方的文化跟你差异巨大的时候。

      搞明白了这个词的问题之后,我以前看不懂的地方,立刻就懂了。比如有的书里说,“为什么人要吃葡萄糖呢?”因为葡萄糖的自由能相对大,前面也介绍过,有机大分子的结合都是弱化学键。因为它的自由能大,它一降解,就会往自由能小的分子变,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就它会释放能量,这样我们人类就把葡萄糖给“吃”了。

      显然,植物就要比我们人类“厉害”多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由能相对小的二氧化碳和水变成了自由能相对大的糖。为啥呢?它有叶绿体,能利用光能。

      我之所以单独把这一点拎出来,是因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大量的知识是从西方引入的,一定会有很多误会 发生。这是需要注意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问:究竟是内部的“向心力”导致保守能低导致不安分的电子、原子“不怎么想跑”,还是因为不安分的电子、原子“不怎么想跑”所以显得“向心力”强因而需要的保守能低呢?哈哈,这就是千古难题了。

      (4)

      这是最后一站,但同时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站。

      我们在前面已经确信,完全的确信,一切的化学反应其本质都是能量的传递。

      比如,我们人类从食物中提取某种蛋白质,就叫它甲白质吧,之后会将甲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我们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从弱化学键往强化学键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些能量的一部分会储藏在ATP中,ATP就像一个电池。但很快,ATP的能量就会被用来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乙。因为我们同样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从强化学键往弱化学键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进行,而这能量由ATP提供。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过程进行简化:蛋白质甲——蛋白质乙。然而我们会突然间感到恐惧!

      简化后的过程,就能量的循环而言,跟我们举铁没有任何不同。当杠铃处于地面处,它相对的稳定,相当于强化学键,而当杠铃处于某个高度时,它相对的不稳定,相当于弱化学键。而弱化学键会【自发】的转向强化学键,强化学键并不会自发转向弱化学键,所以杠铃并不会自动从地面抬升至某高度,而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

      所以,时间是有方向的,这方向的背后是外部能量的输入。我们马上就会问:对于整个宇宙而言,外部能量从哪里来呢?照这么下去,整个宇宙岂不是早晚要“崩塌”?就像一个人是不可能将杠铃举起来,再任由它自由落体,接着再将杠铃举起来,并将这一过程永久的进行下去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么来看,我们时常挂 在嘴边的那句话: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包藏祸心”。我们终于明白了,要维持“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是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的。可是对于整个宇宙而言……

      换而言之,等待我们的命运,只能就是毁灭。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所以,当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必定会出现一种情况:“越有知识越有反动”。

      可是我们要问一句,我们真的了解宇宙吗?这意思并非是说我们还没有探索至整个宇宙,而是我们真的了解【整个】的意思吗?

      我们之所以推出来,整个宇宙最终会崩塌,一切都会毁灭,是基于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完全的理解【整个】这个词的——对于整个宇宙而言,整个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不存在外部。

      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回答:不理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是理解【整个】这个词的。

      可是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这种冷静,我们会不断的问自己:这是真的冷静吗?还是侥幸?还是自欺?还是欺人?

      但如果我们只是这样不断的自问,什么也不干,那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因为从某种角度来看,现代文明社会不可能是自问的结果,不可能日日沉思,就能沉思出卫星与核弹。

      所以,这又必定会出现另一种情况:越有知识越进步。越是了解得多,越是认为万里长征才走了小小的一步。

      这就是人与人的终极差异。

      真想学的,真想干的,你阻挡不了他。

      不想学的,不想干的,你激发不了他。

      the end.

      通宝推:侧翼,纳米小洞儿,mezhan,
    • 家园 各走一边

      假设意识为道,物质为术,我们人类如何证明呢?

      人类能找到的所有证据是物质的。

      这样来看,我们人类确实就有可能永远在错误的道路,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狂奔不止咯?

      这里要稍微说一句“题外话”。正如前面所说,人类能找到的证据都是物质的,那么“按理”说,自认为物质才是真理的那一派,就不可能认为自己错了,而只有可能坚信自己才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车”是不是越造越好,越开越快?为什么一定会这样呢?对于一个自认为朝着一个正确方向前进的人来说,他走了一截,没有达成目标,是不是就一定会想“看来是我的车还不够好”呢?是的,这是他自然而然出现的想法,他就会去改造车,车就会越来越快。对吗?所以他会加速奔向毁灭,对吗?

      今天一些人,不就是这样吗?老师不就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吗?“为什么你的成绩不好呢?因为你刷题刷得太少了。你只要再多刷一些题,你的成绩一定会上来的。”

      这就是唯一答案:解药就在毒草旁边。由于我们人类(至少目前来看)永远只能找到物质证据,所以必定会有人朝着一个错误 的方向狂奔,并且“车”越造越好,越开越快,最后车毁人亡。这就“自动”证明了,什么叫错误。

      这或许才是“物极必反”的真谛。并不是真的物极必反,而是有人用实际行动、用车毁人亡“证明”了什么叫错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统一”的原因。我们根本就没有把握,认为自己前进的那个方向是正确的,就一定需要有人“不统一”、“唱反调”、“反着干”。

      这才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智慧,你负责向东走,我负责向西走,无论如何,至少能有一个活下来。

      • 家园 人多力量大

        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楚汉争霸。项羽主张“向东”,刘邦主张“往西”,各有各的理由,谁才是对的呢?并不是“打一架,成王败寇”,而是“物极必反”,错误的一方会“自动”证明自己是错误 的。

        当然要注意,使用这一方式的“语境”。如果是一个小的“语境”,其中一方可以使用诈术取得一时的胜利,我们就不能调用这种“物极必反”了。比如ofo,曾经风靡全国,最后却是卷款“跑路”,并且从一开始就设计了合同陷阱。

        那么,与之对应的,在一个比较大的“语境”中,是不是就可以说“成王”代表着正确,“败寇”代表着错误呢?恐怕也不能轻易的下结论,这是因为“一时”的胜利,可以拉长、放大,让人产生错觉,把“一时”当成了“一世”,甚至当成了“永世”。

        “各领风骚五百年”在一般层面,无关正确与错误,那是真成王败寇。对全人类而言,真正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一个最大的、最宏观的道路选择问题,要是这条路【完全】走错了,然后就没有任何然后了。

        所以说,我们人类很难证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只有一个才叫“对的”:总有两路人,一路往东,一路向西,而绝不能“统一”。

        同舟共济,不是指的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恰好相反,我们一定需要分出两路,各朝一个方向努力,如此才能共济,否则就是要么一块上天堂,要么全部下地狱,纯属赌博。

        真正和谐家庭的基础,不是夫妻同向而行,而是夫妻相“背”而行,东边不亮的时候西边亮,西边不亮的时候东边亮。

        之所以“人多力量大”,就是因为人足够多之后,往东走的,有足够多的人手,往西走的,也有足够多的人手。“人多力量大”就是枝繁叶茂,总有叶子朝阳,总有枝条能接到雨水。这是多么伟大的智慧啊!

    • 家园 什么叫会思考?

      思考这个词,我们用得太熟了,可是你知道如何定义它吗?经这么一提,你是不是突然间意识到,你是不知道何为思考的?

      我打算尝试着给出思考的定义,但这里只说一条:当你听到一个自洽的逻辑时,你能不能意识到,你有义务 提出另一个自洽的逻辑?如果你能意识到,且能提出来,大概就可以说,有一定的思考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如今已是广为人知,但大家往往记住了“适者生存”,而忽略了进化论的提出是建立在“所有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祖先”之猜想上的。所以进化论的核心并非是“适者生存”,而是遗传。如果适应环境的性状不能遗传,那么这种适应性还有什么意义呢?

      另一方面,我们后来找到了遗传的证据(实际上,这证据早就为人熟知了,儿女像父母)。

      性状可以遗传,和适者生存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呢?要知道,这是两码事。

      现在我要提出的问题,跟遗传有关。

      在达尔文之后,孟德尔做了一个著名的遗传实验:豌豆实验。实验结果之一是纯种的圆皮豌豆与纯种的皱皮豌豆杂交,其(第一代)子代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纯种圆皮,一种是纯种皱皮,一种是杂种圆皮。所以我们自然 就会问:性状是什么的表达?今天主流的观点是,性状是基因的表达。

      那么,性状是基因的表达,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遗传信息如同一个皮球,从父代传到了子代。所以,它是物质遗传。

      这个逻辑是自洽的。然而,还存在另一个同样高度自洽的逻辑:遗传并非是物质的,而是意识。

      具体来说,就是豌豆的皮是圆还是皱,由两个因子决定,如果是AA,那么它将是纯种圆皮;如果都是aa,那么它将是纯种皱皮;如果是Aa,那么它将是杂种圆皮。这两个因子,只有两种可能,A或a。

      然而,在“遗传是意识的”这一假说之下,遗传信息并非是物质,而是一种“想法”。父代中纯种圆皮之所以是AA,是因为它的“想法”决定了三种可能性中,AA的权重为100%,Aa和aa的权重为0;纯种皱皮也是如此,“想法”决定了aa的权重为100%,AA和Aa的权重为0%。那么子代为什么会出现杂种呢?两种“想法”各让一步。

      这意味着呢?这意味着纯种圆皮豌豆不需要通过杂交,子代就可以通过改变“想法”的方式直接变成纯种皱皮豌豆或者杂种圆皮豌豆。

      这里要注意,意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生命体在孕育之初,就已经有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某性状的全部组合方式它已经具备了,最后“定型”成什么,由意识决定。所以,这并不是“凭空想象”。

      依此,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推论:对于所有生物而言,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有性状的全部组合方式。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这个共同的祖先如同一个巨大的格子架,每个格子都对应着某个性状的某个组合方式,而鱼之所以是鱼,是因为其中的某个性状的某个组合方式权重为10%,而另一个性状的某个组合方式权重为9.5%……人之所以跟鱼不同且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对于鱼而言权重为10%的那个格子,对人而言为0%(注意,0并非是无),对于鱼而言权重为9.5%的那个格子,人的权重为10.7%……

      简而言之,所有性状的全部组合方式,这一整套,对于所有生物而言,机会均等。不同生物的“自主性”在于那个“想法”决定了这个权重多少,那个权重多少。

      这是一个自洽 的逻辑,并不容易想到。

      因为提到遗传,人们更能接受的是“遗传是物质的”,父代传给子代的是如皮球般的物质。这情况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更能接受“太阳围 着地球转”——眼见为实。

      并不容易想到,首先并非是构建出这样一个自洽的逻辑,而是【完全】不会发生。

      在我提出的定义中,【完全】不会发生,就可以称为缺少思考力。

      这是因为一个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首先提出两套自洽 的逻辑,然后再来求证吗?

      然而,在主流生物学教材中,从小学到大学,从未出现过“遗传是意识的”这一猜想。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多少人沿着这个猜想去寻找证据,那么相关的证据自然就会被忽视或者 被忽略。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这造 成的影响,就很可能是“不到实在走不动,绝不停止”,换言之,会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直到毁灭。

      对于我们整个人类,乃至全体生命而言,我们不大认为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便出现了,哪怕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了1000年,仍然是局部的错误,“到时候”总会有人及时的发现,掉转方向,并且即便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所得,毕竟车子会造得很好,只要转头向南走,还是能走到“楚国”的。

      然而,我们的这种看法,与其是说客观事实,不如是说我们根本就不敢想象人类始终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等待我们的命运是毁灭,这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结果。

      但我要讨论的,并非是全人类的问题,而是个体问题。

      我们小时候就开始观察大人,他们中的一些看起来要快乐一些,另一些看起来则苦闷一些。在我们欠缺思考力时,我们便认为,“将来我要成为快乐一些的人”,于是我们开始去模仿那些看起来快乐一些的人,或者在心里有了一个向往。

      瞧,这就是欠缺思考力造成的影响。我们没有学会,提出另一种甚至好几种自洽的逻辑:那些看起来快乐一些的人,有可能是强作欢颜,那些看起来苦闷一些的人,有可能是乐在其中。

      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而言,至少要提出两套自洽的逻辑这一思考的过程,【完全】不会发生,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思考的结果了,更不会去求证了。

      直到哪一天,我们中的很多人才会停下来呢?【实在走不下去了】。

      问题在于,如果真的是完全的实在走不下去了,倒也罢了,实际上,一般而言,是不完全形态:还在喘气。

      麻烦在于,不光是还在喘气,并且还能喘气很久。

      所以你看,原来别人说的“醒得越早,越有利”指的是那个意思啊。

      尽管还不能确认,但大致上我们认为孩子们是不具备这样的思考力的,我们只能去“骗”他们,让他们看到某种生活方式是快乐一些的,鼓励他们去效仿,等到他们成长到一定程度,经过学习之后,认识到这种当初看起来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前途的。

      若事情倒过来,孩子们从小看到的是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是病态的、消极的、毁灭的,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尽管还不能确认,但大致上我们认为孩子们是不具备这样的思考力的,我们只能去“骗”他们,让他们看到某种生活方式是快乐一些的,鼓励他们去效仿,等到他们成长到一定程度,经过学习之后,认识到这种当初看起来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前途的。

      若事情倒过来,孩子们从小看到的是快乐一些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是病态的、消极的、毁灭的,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之普遍现象的原因啊。

    • 家园 为什么人类需要去探索生命的本质?

      在困境中寻求最优解并非最优解,破除困境才是最优解。

      可能有些人从未严肃的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像小白鼠?

      众所周知,科学家们尤其是生物学家,对小白鼠有一种偏爱,总是拿小白鼠做实验。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做,对人类而言,风险很小。

      然而,发生在人类社会内部的这多事就不是这样了,一些政治决策,一些经济活动,一些军事行为,往好听里说,叫冒险,往难听里说,叫做实验。

      有人之所以一方面抱怨,另一方面又总觉得那小部分人可以控制一切,在许多时候是仰望他们,恐怕就是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当你购买某件新商品时,当你登陆某个新网站时,当你参与某个新活动时,其实是你在参与一项实验,这项实验有可能是失败的,也有可能是成功的。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是人们斤斤计较,而是因为不对等,风险往往是老百姓承担——我们不难想象出来,那些主持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人会更早发现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了,他们会先走一步。

      实际上,我们这些老百姓自己也往往是在做实验,当然,一般而言,我们自认为自己做的是小实验,其产生的结果,不论好与坏,影响有限。

      问题并不在于总是老百姓在承担风险,而在于如果没有出路,那么事情就会永远如此。道德和法律,就会成为摆设。但,道德和法律的建立,其本意——即便最初人类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到——是治标,是为了争取时间。

      如果事情永远如此,不光是我们人类社会将陷入一片死寂,日历翻了一页一页却没有任何根本上的改变,同时,我们也将杀死【生命】本身,我们会日复一日的去割韭菜,杀牛羊。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是整个宇宙最大的悲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只出现了一次。

      所以我们希望能揭示生命的本质。一旦我们找到了本质,哪怕只找到了一部分,我们就可以像数学家那样,“纸上谈兵”了,就可以像生物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完成试验了。

      我们人类在早期,甚至可以说,整个人类史减掉这最近100年,我们根本就没有今天这些物理的、化学的、天文的、生物的相关知识,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不断的探索生命的本质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好奇吗?

      要知道,我们所记载的历史越长久,我们就越是对未来没有信心,我们的绝望感就会越来越强烈的啊。

      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我们可以猜想,这是【生命】在呼唤我们?用一种我们很难理解的方式在告诉我们,人类的使命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这猜想今天还很难证实,可是我们人类走到了今天,走到了21世纪,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之后,我们或许就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这猜想就是真的。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猜想呢?因为在未来,我们仍然会有许多困惑,一时之间找不到足够多的证据情况还是会不断的出现,所以我们需要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去往未来的路。

      • 家园 这不需要证明

        为什么“越有知识越反动”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古希腊神话中,第二代神王割掉第一代神王的小JJ,之后自己又被第三代神王用同样的方式解决了?为什么我们社会中许多人,上了年纪之后,总是用一种同情的眼光看自己的下一代,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又总是忍不住想要很多很多的钱,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趁着还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年龄大玩特玩?

        这是一种极大的绝望啊。

        可是我们要问一问,那些牛啊、羊啊、草啊、木啊,它们不是比我们更早出现在地球上吗?它们的日子不是比我们更加的单调吗?它们为什么没有绝望?是因为它们没有思想吗?它们没有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吗?它们的记忆只有3秒钟吗?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尽管21世纪人类掌握 了非常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可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拿出证据,证明,这一切,都是【生命】在指引我们走到今天,那些个牛啊羊啊草啊木啊并非是不知道反抗人类,而它们也是为【生命】所指引,甘愿奉献自己。【生命】所有的希望,都在人类身上。

        是的,包括我在内,没有任何人,可以拿出所谓的铁证,证明人类的使命是什么。因为这不需要证明。

    • 家园 宝推一下,但一些看法是不那么认同了

      感觉老兄年纪在四十以上吧,想法多少有些暮气。人就是这样,最有冲劲的还是三十到四十这段年龄,三十岁前还需要历炼,四十岁后基本以权力财富来加成意志,经历了些无奈,明白很多通则,再要创新就难上加难了。路是要人走出来的,对后浪要信心才是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