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工农业的随笔 -- 审度

共:💬146 🌺990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能这么说,群众购买力比毛时代强多了

        这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

        但是,群众是否真需要这么多消费,也是一个问题。生活条件好了,不用抠抠索索过日子,这是好事情,但是也没必要消费过度。

        起码在精神生活、文化享受上,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有了这辈子也看不完的书,看不完的电影,海量的游戏,大量的专业论坛,可以认为对于任何人都是足够的了。

        普通的吃饭穿衣,物价不能算高,起码不是无法承受的高,吃饱穿暖基本可以保证。论住房,我国的人均住房、自有住房比例,在世界上都是较高水平。所以总体而言,我不赞同我国民众购买力低下的结论。

        其实,我国人民就是好奋斗,一自己奋斗,二要为子孙后代奋斗,要考北大清华,要挤进大城市,要在大城市买房,一代人做不到,就几代人接力,这当然是好事,朝气蓬勃总比老欧洲暮气沉沉强。但是既然要奋斗,就不要抱怨省吃俭用。你看黑非洲多少国家,胡吃海喝月光族,美国家庭平均储蓄不足五百刀,怕什么通货膨胀? 你说民众购买力低下,我国人民好存钱,储蓄率之高世界第一,老百姓就喜欢存钱,你不用高房价逼他们,他们能把钱存给孙子辈你信不信?

        • 家园 购买力或者说满足需求的能力需要一套综合的人性的评价系统。 -- 有补充

          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吃住穿行,现在是表面上是满足了,可是前两项,做得仍然很粗糙,食品安全跟住房保障可以说很失败。精神层面的满足,主席时代不能说不丰富,只是缺乏主流文化,如果说研究垃圾文化也是一种“丰富”的话。但人除了以上需求外,信仰也是生活必须,就像新教之于红脖子。中国丢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后,基本可以断定是信仰迷失的状态,所以才有基督教甚至各种邪教横行。——这个其实是很危险的状态。

          教育医疗的功利性跟毛时代的人本主义更是天地悬殊,缺乏了根本思想,以上全部,不管时代和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只是赚钱和剥削的工具。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购买力或者说满足需求的能力需要一套综合的人性的评价系统。 -- 补充帖

          人民的基本需求是吃住穿行,现在是表面上是满足了,可是前两项,做得仍然很粗糙,食品安全跟住房保障可以说很失败。精神层面的满足,主席时代不能说不丰富,只是缺乏支流文化的补充,话说研究垃圾文化也是一种“丰富”的话。但人除了以上需求外,信仰也是生活必须,就像新教之于红脖子。中国丢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后,基本可以断定是信仰迷失的状态,所以才有基督教甚至各种邪教横行。——这个其实是很危险的状态。

          教育医疗的功利性跟毛时代的人本主义更是天地悬殊,缺乏了根本思想,以上全部,不管时代和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只是赚钱和剥削的工具。

        • 见前补充 4560092
            • 家园 你所说的,很多不属于基本需求,甚至是病态需求

              田园女权不受人待见,因为提出的要求高,又不愿意付出,权利和义务不对等,这种病态是无法为人接受的。

              一个男人如果每天想着饭来张口、三妻四妾、醉生梦死,那当然是不可能满足的 “需求”。

              广大人民群众,有哪些需求? 当然是能够保证劳动者继续生活,保持劳动力的需求。在奴隶社会,这个需求很低,到了现代,这个需求变高了,如果不满足,那么社会就会混乱动荡,劳动和分配体系面临崩溃。社会管理者(剥削阶级)无非就是在保持社会不崩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剥削剩余价值。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而是基本的行为逻辑。

              你所说的 “食品安全”,事实上并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媒体炒作。市面上 99% 的食品是安全的,起码你在超市里并没有心惊胆战、什么都不敢买的心理,如果有,那属于个人心理疾病,应该就医。

              至于住房保障,从 “楼价下跌买家打砸售楼处” 就可以看出,大家的首要目的并非居住,而是要赚钱,这跟投资买股票没有区别,显然也不属于基本需求。所谓住房保障,学校宿舍楼就已经是保障了,超过这个限度,当然要自己在市场上争取。

              其实,归根结底的根本问题,在于 “结婚生孩子” 是否基本需求,国家是否能够满足。如果我们不认为国家有义务给你找老婆,那么其它房子、小孩教育之类就更不用说了。单身汉的需求极低,住地下室打游戏就很开心,只要父母双亡,那就是一世逍遥。

        • 家园 不信什么民族性

          中国人爱存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不是民族性。是医疗、教育甚至基本生存的安全感,而不是高消费的安全感。前段时间亲戚住院电话慰问。东部沿海地区,周边十几个县市里最好的两三个综合医院之一,医院病号饭里基本没有肉。都是什么稀粥馒头大饼,熬煮大锅菜和咸菜。蛋白质来源就是早餐的鸡蛋。隔壁一个中风病人一说要送ICU,一天六七千,家属直接跪下哭,不进。这些天天发生的故事逼着人存钱。

          高房价为啥能行得通-婚配生娃,都是刚需。再下一代就行不通了。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过渡阶段,道德发展会比经济发展落后几代人。过去养儿防老的家庭经济模式,父母必须解决子女婚配问题。但是完全进入社会经济模式,老人靠养老金了,那就会大不一样。

          通宝推:脚歪不怕鞋正,兰迪,审度,七天,
          • 家园 老百姓喜欢存钱,政府应该最高兴,

            因为这样才可以大量增发货币,而不至于通胀同步上升。大量的货币在银行里面睡觉,因此非必需品的物价没有随着货币投放量而上升,这个邻国日本也一样。但是韩国人就爱大手大脚,甚至借钱花钱,因此韩国可以折腾的余地就很小,一直保持很高的通胀率不说,砸锅卖铁之后发现外贸依然是逆差,币值难以走稳。

          • 家园 试了一下,非认证会员竟然能宝推了
          • 家园 按照你这个逻辑,黑社会、海盗、混混更应该存钱

            这些人更没有安全感。

            然而事实是,黑非洲就是不爱存钱,大航海当海盗起家的西方人也不爱存钱,最爱存钱的是中国人。存钱干什么? 买房买地,从雇农变成自耕农,再到中农、富农。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如果为了不测风云存钱,那就是无底洞,永远也不可能满足,何必来嚎叫 “逼着人存钱”? 你举例什么医院医疗费用贵,家属跪着哭,莫非不知道美国人宁死不上救护车的典故? 重症监护室本来就贵啊,这跟古代用百年人参吊命,不是一样的么? 何必在这上面浪费钱呢? 比黑非洲还不如,人家起码及时行乐、潇洒花钱,你节省一辈子,结果中风了还要硬挺,倒是给医院送钱了? 这跟秦始皇想长生不老药有什么区别?

            • 家园 我觉得与其说是民族性,不如说是进化使然

              这次疫情已经证明:不存钱的个人以及家庭,是挺不过不可预测的黑天鹅的,即使能挺过,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大幅度下滑,而生活水平大大下滑使他们更加存不了钱,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与其说是某些民族喜欢或不喜欢存钱,不如说是这几千年来,不能或不会把自己劳动成果积累下来的个人以及家庭都被各种大小黑天鹅事件给淘汰掉了,存活下来的都是能或者会把自己劳动成果积累下来的个人以及家庭,所以这种习惯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某种“民族性”。

              • 家园 你说的仅适用于农耕民族,也就是生产方式引导的进化

                对于农耕定居民族,以及在定居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结构,你说的非常正确,符合现实,进化(优胜劣汰)引导出 “勤俭” 这样的价值。

                然而对于另外的生活方式,你说的 “不存钱的个人以及家庭,是挺不过不可预测的黑天鹅的,即使能挺过,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大幅度下滑”,就不适用了。人家可以去抢。

                而一旦抢劫成了基本生活方式,存钱的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梁山好汉讲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游牧骑兵每到秋天就南下 “打秋丰”,匈奴西迁,维京海盗,欧洲民族大迁徙,再到大航海时代的海上争霸,人家早就习惯了这种逐水草(利益)而居的生活方式。这时候存钱(包括买房买地,购置大件)反而成了累赘,降低了机动性,提高了迁徙的成本。

                这才是我说的 “民族性”,不是肤色,而是生产方式,农耕定居民族,还是游牧海盗民族。

            • 家园 为什么要实事求是?因为似是而非的多

              普通民众存钱,不是想存就存的,有几个条件:得有余钱,得有地方存,存的钱收益在预期之内可接受,存的钱在预期之类能支配。

              • 家园 你这几条不成立

                引用:普通民众存钱,不是想存就存的,有几个条件:得有余钱,得有地方存,存的钱收益在预期之内可接受,存的钱在预期之类能支配。

                咱们一条一条来说。

                (1)得有余钱

                这一条勉强成立,但实际上是否有余钱,跟消费习惯关系很大。美国人那种消费习惯,当然永远也 “没有余钱”,而我们的父辈那种,省吃俭用也能挤出点余钱来,起码一年到头,年年有余,给小辈发个红包的钱总能挤出来。杨白劳还能买个红头绳呢。这里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是否愿意省吃俭用的问题。

                (2)得有地方存

                我国有国有银行,接受小额存款,这个不是问题。而且,藏在枕头里面也可以的。

                (3)存的钱收益在预期之内可接受

                我们说的 “存钱” 好像不是同一个行为。我说的存钱就是存钱,把钱存起来,积谷防饥。而你说的那是一种投资行为。如果换成粮食呢? 难道存粮食,你还预期多收三五斗?

                (4)存的钱在预期之类能支配

                去银行提就是了,顶多利息不要了,这本来就不是存钱的主要目的。你说的 “不能支配”,应该是无法快速变现的证券之类。

                总而言之,我说的存钱就是存钱,哪怕银行利息是负的,不仅不给利息还要倒贴管理费(国外很多),也要存。如果你鼓吹什么利息跑赢通胀,那就不是存钱,而是投资。正如存粮食,难免有一部分会霉变,属于损失,但这不是不存的理由。

                • 家园 第一点其实受后面三点影响

                  第三点可预期收益,这个收益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就是说有一定的保值能力。比如民国金圆券,津巴布韦币,存什么?尽快换成实物才是正道。

                  第四点预期可支配最少涉及到两个问题:银行还在,钱还在;人还活着。

                  第二点跟第四点有重叠:有可以信赖的存钱地方,比如有间可信的银行,可靠的枕头底,可靠的内裤。别说枕头底了,我第一部手机就是在公司宿舍睡觉放枕头底不见的。

                  第一点,有时候真不是挤挤就有。喜儿的红头绳算是杨白劳的刚需吧,想来也是近于倾家荡产了。

                  存钱的习惯,概然是习惯,那肯定是多种因素长期促成的。说起来,现代理论,不存钱才是好习惯:按投资理论,每一分钱都花出去,才能收益最大化。

                  无意抬杠,只是“中国特色”还真是有特色,各地情况不同,也不好比谁对谁错。只是有利有弊。

                  • 家园 杨白劳有余钱还借高利贷?

                    审度河友被绕进去了。

                    过年买根红头绳就有算余钱?按这个逻辑:有糠吃,过年吃顿白面就算有余钱;有榆钱吃,吃糠就算有余钱。

                    ---------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现在谁存钱谁SB。前阵子帝都无限价拍卖了几块地,折算到楼面成本,12.5万一平米。

                    40年前的万元户、20年前的百万富翁是多么牛逼闪闪?按这个趋势,用不了多少年,资产1个亿就是一线城市平民的标配了。

                    春节期间给研究生班的老大(60后)打拜年。老大开口就是:“真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兜里一个钱没有,吃饭还要点外卖”。我跟他说:“你如果经历过他们经历的,你一样吃干花净。”

                    一旦“谁存钱谁SB”的概念深入人心,所谓“民族性”就得改。可惜我们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配套。

                    通宝推:ccceee,
                    • 家园 六个钱包买房,和存钱是一回事

                      关于存钱是民族性这一点,起码到目前为止,确实如此,没有争议。不仅中国如此,东亚文化圈都是如此。这与社会保障体系无关。

                      即使在金圆券不如废纸的年代,我的祖辈还是存钱,只是换个方式,城市的想办法换金条(小黄鱼),农村的买田地,或者攒几块银洋也是有的。到了今天,大家觉得房地产保值,那么就攒房子。换成豪车、游艇这种纯消费品,那热度就是上不来。珠宝行业也是如此,钻石玉石投入海量资金打广告,可都敌不过黄金,就是因为不保值。黄金砸碎了可还是黄金,不讲大小克拉的。

                      这里面的存钱意识是根深蒂固的,一是积谷防饥,二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代代人攒钱买地,变成中农、富农、地主。欧美没有这个意识,人家中世纪是领主治下的领民,比奴隶的待遇强些,但是这辈子都不可能有上升的通道,除非军功或者当海盗(这两者是一回事,亡命之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