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士勇无奈乏良刃 -- 抗战中步兵轻武器对日军战车的战斗研究 -- 萨苏

共:💬61 🌺4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士勇无奈乏良刃 -- 抗战中步兵轻武器对日军战车的战斗研究

    [纪念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朋友提到抗战中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或者重机枪可以用钨合金弹击穿日军轻型坦克的装甲。

    确实有记载中国军队在南京曾经用重机枪加钢芯弹抵抗日军战车。实际上在淞沪战场日军也多有这种纪录,这种打法的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抗击日军94战车,甚至能够给89式中型战车造成威胁。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弹丸虽能勉强击穿敌装甲,穿甲后动能基本下降为零,对坦克内部人员已经没有杀伤力,所以经常出现日军战车中弹上百发,却依然能够继续作战的情形。这种武器,包括真正的威力在于击损日军战车上的脆弱部件,如观通系统,武器系统等,而迫使日军战车退出战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89坦克在行进中

    请看下面日军修理纪录中这辆94战车的中弹情况。该车在南市一线试图突破中国军队第八十八师阵地时遭到猛烈抵抗,破损后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正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背面

    每一个X符号代表被击中一弹,可以看到日军战车中弹如同马蜂窝 -- 要咱有反坦克枪那这玩意儿拆了可以直接当笊篱也 -- 并且确实有多处损伤和贯通,但这辆日军战车最终还是开了回去。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军队在作战中不乏勇气,而且射击准确,看日军战车观察窗周围密集的弹孔就可以感受当时的战斗,日军车长就在观察窗中被一弹毙命 -- 八十八师是德械精锐,训练有素,确实不是好惹的。但是也反映了中国军队轻武器反战车能力的不足。

    实际上,日军战车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即便是100毫米以下迫击炮的命中,日军战车也通常只是感到巨大的震动,有时能给人员以损伤,却无法将其摧毁。7.7毫米机枪如果没有穿甲弹,就更无法给它造成威胁。

    但是对于日军的战车,通过战斗积累经验,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也发明了不少有效的攻击方法,前面提到用轻武器集中攻击战车的观通系统是一种打法,用集束手榴弹爆破日军坦克的履带也是一种打法,另外,一部分日军八九式战车依然采用汽油发动机,中国士兵常常用手榴弹攻击其发动机部位,引发起火燃烧,曾经有相当多日军战车葬身火海。

    当然,这样用血肉之躯强袭铁甲战车,中国军队的损失无疑是惨重的。奇怪的是当时中国的确贫困,但弄些反坦克手雷和莫洛托夫燃烧瓶应该还不困难吧,却没有见到类似武器的纪录。

    真正给日军战车带来威胁的,是德国造37毫米反战车炮,日军留下的纪录中,称其为让日军战车兵“泣下”的可怕武器,甚至有在大场七八辆坦克面对一门反战车炮不敢冲击的例子。只是数量太少,而且国民党军将其编成团级单位,使用相当不灵活。对于这种武器,我准备专文来介绍,这里就不多提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战车观察窗狭小,视野不良,因此车长经常需要推开窗口盖进行观察,往往成为中国军队的活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研制了战车用特种头盔,稍稍可以抵挡步枪(如果角度不太正)与手榴弹弹片的打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玩意儿,可就挡不住钢芯弹了

    [完]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赞一把

      赞一把

      国军反战车历史恐怕要说一说张访朋,重阳店战车防御枪一举击毁日军九辆战车,胡宗南为此与张访朋合影留念。

      张访朋说在黄埔军校(四分校十六期),军校教育反战车,一是往观察口里投手榴弹,二是用集束手榴弹炸履带,这种战法当然损失惨重,没想到44年底美国战车防御枪运到后这个问题全部解决。

      战车防御枪枪弹在击穿硬物(钢板、碉堡)后会发生爆炸,杀伤乘员,击穿软性物质(门板、泥土)弹头则不会爆炸,是量身打造日军战车的“克星”。当时国军战车防御枪大队(营级)直属集团军,作战时以中队(连级)单位配属军级单位作战,受军长直接指挥。不过每一发防御枪弹都由国外运来,成本不菲,使用异常节俭,每个人包括张访朋(中队长)实弹训练仅射击一发子弹。

      据说重阳店一战前,日军对国军这种兵器毫不知情,所以一吃亏,立马惊慌失措,仓皇撤走,不知萨军门能否找到日方资料印证?

      到45年,确实是日军末日,在豫西战场上,空优丧失,战车部队遭遇防御枪毁灭,步兵火力追不美械,一整个就是被痛殴的局面。

      • 家园 晃荡了一天了,没想到在这里开出个双宝
      • 家园 鹿砦,壕沟,陷阱,地雷等

        不知道有没有用?好象国军用的也不多

      • 家园 这里有部分资料

        2005年6月26日午饭时分,广州市站前路西村三约大街一栋老楼中一个白天也必须开着灯的房间里,原国民革命军老兵张访朋的侄子正在大声地用客家话念一封张当年的对手--日军老兵薮下熏的来信。张访朋认真地听着,擂茶也忘了吃。这个日本老兵既是他的老对手,也是他的老朋友,先后在中国见过九次面。

          1944年,张访朋的部队与薮下熏的部队交手时,张是战车防御枪中队的中队长。

        西峡口再遇日军战车 战车防御枪打它个丢盔弃甲

          新二十九师残部五六百人以一个团的建制,编入了七十八军,番号为一二九团。张访朋此时被提升为少校附员(相当于储备干部,手下无兵)。大约到了七月,张访朋调到军部干部训练班到石河寺受训。

          美男子当上了战防枪中队队长

          这时从重庆空运到三十一集团军八挺英国造的新式武器:战车防御枪。张访朋从干训班毕业后,就被分到七十八军战防枪中队当队长。这一过程也颇为有趣。当时,部队驻地军人与百姓杂处,军人打球时常有附近的女学生围观。她们评出了七十八军三大美男子,张访朋就名列其中。七十八军特务营营长尹瑞鑫与张访朋很熟。七十八军军长赖汝雄正为刚组建的战防枪队队长犯愁。尹在闲聊时对赖说,那个张访朋就很不错嘛。赖汝雄曾见过张访朋代表部队致辞,很高兴地说,就是那个长得很漂亮的那个吧,不错。于是,张访朋就这么当上了战防枪中队队长。

          三十一集团军参谋处中校科长徐润之被派到重庆学习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徐回来就教给张访朋。1944年11月,集团军战防枪大队成立。徐润之任大队长,张访朋奉调担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队长。

          他们分到的是英制BOYS ANTI-TANK RIFLE,1937年才开始装备美国军队。该枪专用于毁伤装甲目标,在600米内可击穿6厘米厚的装甲,钻入车内后可杀伤乘员,毁坏机件。虽然威力有限,但对付装甲厚度仅为4厘米的日军轻型战车已是绰绰有余。而且重量轻,一人即可扛着走,转移方便。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相当先进的。日军横扫中国战场的战车遇到了克星。

          张访朋学会使用之后,就由他训练士兵操作。由于子弹珍贵,训练时,所有的人都只打过一发实弹。靶子是三百米外装着石灰的铁桶,张访朋一枪打去,立即炸出白烟。张访朋说,这枪确实好用,非常准,大家都很容易地击中了目标。

          经过三个月的第一期训练,每人打了一发子弹后,大队就举行结业前的战斗演习,张访朋奉命担任指挥。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亲临检阅,甚感满意。

          1945年春节刚过不久,大队正准备进行第二期训练。这时传来了日军来犯的消息。大队取消原定的第二期训练,所辖两个中队分别编为第七十八军战防枪队(张访朋任队长)和第八十五军战防枪队。虽然叫“中队”,实际上是一个连的兵力。三月中旬,张访朋带队来到七十八军军部,随即奉命开到内乡县重阳店镇配属新编第四十三师。

          三月下旬,日军发动了豫西鄂北会战。为了阻挡国军第八战区部队通过南阳盆地增援鄂北,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派其王牌部队战车第三师团(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以及110师团向内乡县西峡口中、淅川一线突进。该路日军连陷镇平、内乡,三十一日攻占西峡口,然后继续向重阳店、西坪镇方向进犯。

          漆黑夜埋伏隘道口 日军战车完蛋了

          张访朋说,西峡口之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运用口袋战术最成功的一次。内乡县地处伏牛山脉,县境北部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河道交错,地形复杂,只有一条曲折起伏的公路连接着西峡口中、重阳店。西坪镇和陕西商南县,是打阻击战的理想战场。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王仲廉决定在此布下一个口袋阵:利用隘路正面阻击,依托两侧山地进行侧击、夹击,待日军全部入袋之后再断其退路,实行尾击。重阳店至八庙一带为袋底,由新四十三师防守(张访朋的战防枪队即配属该师),担任正面阻击。

          战斗开始前,新四十三师在奎文关(旧称魁门关)前举行了誓师大会,众人宣誓要把魁门关变成日本人的“鬼门关”。四月三日,新四十三师由奎文关转移到重阳店以西的马鞍桥附近。张访朋的战防枪队阵地就设在一个蜂洞的隘道口。他们挨着公路修筑工事,背后就是绿油油的麦田。

        1945年4月4日,敌军部队千余人向新四十三师的阵地发起进攻,激战至晚八时许,日军损失惨重,却毫无进展。于是调集骑兵一部,以战车开道,沿公路西进,企图突破国军主阵地。

          4月5日零时过后,在山脚的掩蔽部里休息的张访朋接到防守南面芦山寨阵地的赵仁团长电话,得知日军战车开过来了。他凝神一听,果然隐约听到战车的隆隆的马达声。张访朋当即命令战防枪队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当天晚上,没有月光,一团漆黑。进入阵地后不久,山脚公路拐弯处突然亮了起来。日军战车开着耀眼的车灯,绕过山脚向着战防枪队的阵地开了过来。每前进四五十米便熄灯停车,用机枪扫射一阵。见没什么动静,再继续往前开。张访朋说,按军事学的术语,这叫“威力搜索”。战防枪队按预先布置,不动声色,让日军战车一点点向他们靠近。

          停停走走,如是四五次,日军战车越开越近,离阵地快两百米时,张访朋下令:“放!”霎时间,四挺被战士们昵称为“鸭子枪”的战防枪“咣、咣、咣”地怒吼起来,震耳欲聋的枪声响彻夜空。日军战车立即熄灯开火,以平射炮和机枪还击。但他们还搞不清楚对手的位置,尽向着四周的高地打。密集的炮弹子弹呼啸着在张访朋的头上两三米的地方划出一条条火线。战防枪队的士兵们继续沉着地射击,“每发必中”。过了十分钟,日军战车的枪炮全哑了。虽然没听到爆炸声,也没看到战车起火的火光,但张访朋判断这些战车全完蛋了,于是下令停止射击。

          随后,张访朋操起电话通知步兵团团长,建议步兵出击,点燃公路北侧的破茶寮,观看战果,并趁机消灭战车兵。但当时步兵阵地的战斗也很激烈,该团长回话“坚守阵地要紧,无力派兵出击。”一小时后,公路上隐约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张访朋估计是日军修理战车,他们立即以轻机枪扫射。两点多,日军的骑兵赶到,张访朋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牵引车把战车拖走。

          回到西安后,一位指导员跟张访朋讲,当晚日军有四五十名骑兵跟着战车一起冲锋,在山头阵地的一营营长贺一凡组织了五六十人的敢死队,拿着手榴弹冲下山头。这一冲把敌人骑兵打死了一部分,使骑兵跟不上战车。张访朋想起来有点后怕,“要是骑兵和步兵跟上来,冲到我们阵地前面,那就麻烦了。”正是由于贺一凡的敢死队,才使得战防枪队得以从容地击毁日军战车。

          获令嘉奖 战防枪队立了首功

          对抗战史很有研究的老兵黄润生告诉记者,他研究日本出版的战史发现,当晚冲过来的那几辆战车里,其中有一辆坐着日军第三战车师团的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张访朋听记者这么一说,大叹起来,怪不得他们那么紧张,不惜代价要把那几辆战车拖回去呢。

          当时他也不知道打坏了几辆战车,不久后看西安的《战阵报》,才知道,当晚战果辉煌,共击毁了九辆战车(注:据《陆军第七十八军豫西会战战斗详报》,当晚日军战车九辆向重阳店突进,国军以战防枪击毁两辆,以野炮击毁一辆)。第一次出征就打得这么漂亮,官兵全都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士兵却在一个劲埋怨射手,“训练时只打了一枪,你怎么不给我也打打?”射手说“我自己还没打过瘾呢!”张访朋自己也是激情满怀,当即吟诗一首:“夜色如磐雾气升,前车引导独开灯。我凭利器歼倭寇,卸甲丢盔敌胆惊。”

          5日天刚亮,战场上一片宁静。张访朋此时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就走出阵地,跟着一两个士兵去看战场。昨晚战车被击毁的地方,公路两侧的粗大的树干上尽是弹孔,有家里舀米的筒子那么大,离地约两米左右。地上满是履带印,血迹斑斑,散落着许多被撕烂的日记本、照片、书信,还有印着“武运长久”的旗子,三角形的红色护身符等等。张访朋拾起十几件较为完整的作为战利品留念,其中还有全家为出征者饯行的照片。可惜,这些战利品在文革中全被抄走,不知下落。

          当天下午,国军发起全线反攻,新四十三师为中路,暂五十五师为左路,二十三师为右路,分别向重阳店、王家营线追击前进。沿途不时可见日军遗尸。这些尸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面带稚气的青年。还有一些是独臂,而且明显是被刀砍下来的,这让张访朋奇怪。原来日军无法运走尸体,只有斩下一肢,火化后给亲属一个交代。后来,张访朋与日军此役中一位负责收尸的老兵会面,对方告诉他,斩下一臂算好的,越到战争后期,日军越是狼狈,有时仅斩一掌,再往后甚至只能取一拇指充数。

          他们的部队追击到半川时驻扎下来。6月,接到军委会的嘉奖令。张访朋记得内容大约是说:豫西会战取得光辉战绩,战车防御枪队首先在重阳店歼灭来犯之敌军战车,我军得以扭转战局,乘胜追击,此役战防枪队立了首功,传令嘉奖。落款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7月初,一战区代司令长官胡宗南来到西坪镇召开豫西会战总结会议。与会的八十五军炮营营长冯尧和后来告诉张访朋,会上胡宗南特地表扬了战防枪队。

          参加过此役的日军163联队老兵室田贯次和土田正利到中国访问时告诉张访朋,对战防枪的出现,日军“惊如神兵天降”,还专门派特务去调查是什么新式武器。当时在110师团139联队任军曹长的薮下熏对张访朋说,他们被国军围攻的时候,走到哪里都被炸,不是飞机就是大炮,惨不堪言。还特地用动作表演了一下当年走投无路的情形。

          1946年元旦,不想打内战的张访朋借口到西安治病,从驻地回家乡广东揭西县。一路上到处是鲜花,到处是欢笑的中国民众,所有的日军士兵都向他立正敬礼。心里许多年的郁积之情一下全都消散了,张访朋说,很多战友在部队里没有看到这一幕,我有幸真正地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采写/摄影(资料图片除外):本报特派记者 谭人玮

        • 家园 嘿嘿,俺也看了,补一个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专门用来对付日军战车的英制BOYS ANTI-TANK RIFLE战车防御枪

          .55 inch

          36 pounds (16.3 kg).

          The whole rifle was 63.5in (162cm) long,

          a top loading 5-round box

          It had a muzzle velocity of 990 metres per second and could puncture up to 21mm of armour

          • 家园 好枪!

            0.55的口径,算起来比现在的12.7毫米的反器材狙击枪口径还要大!在200米距离上打小日本的战车那真是跟捅豆腐一样!

            好,打得好!

            只可惜来的太晚了!

        • 家园 花一记,地名太熟了
    • 家园 花一朵,顺便问一下这张PP是真迹还是电影截取的?

      那个时候彩色摄影应用了吗?8懂啊,见笑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合老萨一个,抗战初期中央军德械师的编制

      <注意,以下是从JC历史论坛里摘的,贴主是不吃腥的猫>

      基本编制如下:

      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

      师辖3个旅,旅辖2个团。

      以全德式装备的第1团为例:

      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基本编制如下:

      (一)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 (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二)师辖2个步兵旅:

      旅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营辖3个步兵连:

      连辖3个步兵排:

      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三)师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 家园 从来就没有全德国装备的部队!

        你说的那几个师,根本就不是全德国装备!轻机枪就没有德国货,是ZB-26,《国民革命军战史》上有记载。

        88师524团谢晋元部,用的是捷克ZB-2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也是你说的德式师,用的也是ZB-2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87师,还是ZB-2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重机枪,1915年就已经将德国马克沁水冷重机枪仿制成功,1935年又加以改进定型为二四式。但是在配备数量上连德国一战水平都达不到,一战末期德国标准步兵营下辖一个重机枪连,配12~14挺马克沁水冷重机枪,而88师这样的部队一个步兵营下辖的重机枪连拥有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数量是6挺

        迫击炮更跟德国无关,是金陵造20式82迫,为法国81迫的仿制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