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 -- 自由呼吸F0

共:💬36 🌺425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历最大的便利是预报潮汐

        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

        我小时经常看到生产队长看日历,分配人手半夜去开关闸门,引水灌溉。汉地十八省的海拔都很低,武汉市中心区海拔高度只有23.3米,潮汐对灌溉的影响巨大。

      • 家园 古代海边生活的需要阴历,还有对赶夜路也有用

        古代海边生活的需要阴历,还有对赶夜路也有用

        星象观测-气象预报也需要,可惜现在气象局的不懂,一些预测不如王林等

      • 家园 太阳历太阴历相辅相成 -- 有补充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说起与农历相关的谚语。

        太阴朔望最直观地反映海水潮汐的大潮小潮。在广东老家那有谚语:初一 十五中午水大平(大潮),初九 廿四朝满夜没(小潮)。比如渔民出海后顺潮回家更省力。世界各地大小潮日期并不相同,还会有延后一二天的情况。太阳潮没有太阴潮变化大。

        另外,更为大家熟知的可能是钱塘江大潮。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小潮 朝满夜没,水满淹没的意思。 -- 补充帖
      • 见前补充 4539655
    • 家园 给你一张太极原图,太极其实是立杆测影的星空图

      太极图是古人研究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其中太阳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由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北回归线);太阳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由北回归线经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这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通过绘制太极图可以得出四时,可用于农业授时,促进了农业生产活动。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青青的蓝,黑传说,时间的影子,zen,外俗内正,digitapple,阴霾信仰,梓童,kekepei,pendagun,empire2007,五磊山,jhjdylj,秦波仁者,良师益友寻常客,心的方向,ton,白玉老虎,方恨少,审度,大眼,
      • 家园 这不能说明什么吧?

        很多轴对称图形稍微变变差不多都能有这效果。

      • 家园 有一点或许不妥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在这里,或许不是很恰当。

        太极图的产生,或许,要晚的多。而其产生之前,太极理论就已经成熟。

        有了太极图之后,再解释两仪四象的理论,似乎就是锦上添花了。

        八卦理论的出现,也要晚于太极理论的成熟。

        这些,都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是河里一直缺乏一个氛围。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 家园 四象八卦是否也是节气?

          若是太极是时间表,那这四象八卦,代表的方位,就是四季和8个重要节气的位置,只不过用的字眼和我们现在用的字眼不太一样而已,就像过去我们用 子丑寅卯来代表 1、2、3、4一样。

          • 家园 四象和八卦

            还有五行等,最初都是修习导引术的秘密,逐步的,这些秘密就被人为地改造成现在的这幅模样,其本质就是让导引求为少数人掌握而已。

        • 家园 也有可能历史上失传过,后人再重新找出来。

          比如古人的一年五季的太阳历就在秦汉之际失传,这个古历法一直到80年代才重新从彝族那边找出来。

          我们历史上每逢战乱就损失一大堆。。。唉,真是可惜。

          • 家园 如何挖掘失传的文化

            是个值得研究的题材。

            西方的数学为什么超过中国数学?是因为,西方数学家敢于给出大胆的猜想或假设。其它学科,完全可以先应用这些猜想或假设,毕竟,在有限范围内,这些猜想貌似还是有效的。而其他的数学家,特别是后来人,一代一代,来证明这些猜想的对与错。

            而我们中国的学术界,可能缺乏这种氛围。对于失传或者过往的东西,不敢大胆地给出假设。凡事,一定要实证,要复案。这,就要了命。

            能复案者,就代表绝对的权威?未必。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大家,能把上古的东西,全部说清楚。

            可是,就是这种复案的恶习,一直统治着学术界,抑制着挖掘和创新。

            其实,西西河完全可以开一个部落,就是让大家大胆给出假设和猜想,然后,由他人来不断实证。

            • 家园 我们古代,就算古人有啥猜想,也不见得能流传下来。

              再加上我们数学的发展路线和西方不同,也不必太过扼腕我们古人有哪些领域没到西方的水平。我们古代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文明前列的,古人也不见得啥都非得要当第一。

              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元灭宋,真是损失惨重。古希腊的数学成就好歹还有阿拉伯来保存地比较完整。我们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唐朝虽然能注释九章算术,但是隋唐数学没有什么发展,一直到宋朝才有突破。元灭宋之后,到了明朝发现没人看得懂宋人的数学书了。古人的算筹体系彻底失传,明朝重新去搞珠算了。

              一直到明末清初引入了西方数学,总算搞明白我们古人写了啥了。接下来就是文字狱,万马齐喑了。

              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发掘古希腊的数学成就,他们也吸收了中国和阿拉伯流传过去的数学的成果。

              网上看到这几段有关中西方数学的话写得挺好的

              世界上早期数学,其实是各自发展不同的数学分支而已。希腊人借助莎草纸发展了几何和公理化体系,而中国人则借助简牍和统一度量衡发展了函数映射变量。这个技术借道印度和阿拉伯,由13世纪的斐波那契在<计算之书>引入欧洲,再经过笛卡尔将函数和西方的特有几何数学结合形成了解析几何成为了微积分发展的重要基石。

              明代之后的中国数学乃至东亚数学的衰弱,与其说是抽象性体系性上的不足,更不如说是数学应用上的严重缺失。

              从牛顿莱布尼兹微到柯西、魏尔施特拉斯,现代微积分的发展并不是由数学家单兵突进完成的,而是数学向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提供初级的工具,这些学科利用数学工具获得突破后再向数学反哺各种研究素材,然后数学家进行再整理重构新工具再反馈科学界这样一轮一轮不断进行迭代完善的正反馈中完成的。如果说李善兰的成果来的太晚的话,那么关孝和(日本数学家,将宋朝朱世杰的天元术发展出了一种半符号代数)的成就则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世界领先的成就。然而在随后的数百年中整个东亚文明的其他部分都没有跟上中日数学家的步伐无法为数学共同体提供发展的养分和研究素材,中日数学家的这些现代化的努力最后只是成就了一场东亚数学的谢幕演出。

              作者:TTT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620513/answer/9320193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家园 这个太NB了

        这个太极图的原始出处好像是北宋陈抟从苗族还是哪儿弄来的,他那时肯定不知道这些。这是谁弄清楚的,真NB

        • 家园 资料中说河南老中医田合禄最早提出此说法

          田合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河南的一名老中医。他92年就提出了太极图是立杆测影的成果。大概是这几年陶寺石峁等地址发现古人已经掌握了立竿测影定四时的实证,所以田合禄立杆测影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三名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介绍:经实测发现,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门道与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而石峁人在建造东门前的奠基仪式中布置的4个祭祀坑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精准的朝向和规整的形制反过来证明,石峁巫觋已经完全掌握了立竿测影的系统测量方法, 也掌握了利用立竿测影建立营建都城、宗庙和宫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法。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研究人员对神木石峁遗址进行了天文考古学研究

            这篇论文发表于2019年01期《考古与文物》,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吕宇斐,第二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第三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石峁遗址考古队队员邵晶,论文标题为《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天文考古学研究》。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中心,位于东经110°18′26.66″,北纬38°33′51.24″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古城建造在黄土高原北部由片麻岩和黄土构成的荒凉山岗之上。黄河支流、孕育“石峁文化”的秃尾河,由西北向东南,呈45°左右流过古城西南边缘。

            始建于4300年前的石峁城址, 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座里程碑。外城东门是石峁城址中最先系统发掘呈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其城门建筑的形制、朝向, 奠基仪式的祭坑布置、人牲使用、祭祀礼仪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神秘性。

            实证观测结果:夏至日出时北墩台南墙内墙全被照亮

            文章介绍,石峁城址外城东门遗址一直有两点疑问:一是外城东门不朝向正东。二是外城东门祭祀坑似乎是随意摆放,无迹可寻。为何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研究人员认为,外城东门门道与门墩东北侧外立面的朝向只有两种可能性,朝向某个地理景观或某个天文景观。从石峁城址周边的环境来看,东门并没有朝向任何特殊地理景观,因此应该是朝向某种天文景观或某个时间节点的日出方位角。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复原了石峁城址建城初期的太阳方位角以及上下中天文景观。依据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公式和星象复原方法,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门道与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的夏至日出方位角。

            研究人员认为,由此看来,石峁城址的设计者——石峁巫觋观测或计算所得的夏至日期、夏至日出方位角基本正确。而石峁巫觋在营建东门之前可能已经有能力制订石峁人所需的早期历法,其中二分二至的日期及其对应标志星座,各日出方位角可能已基本测定,否则不太可能出现如东门这样的建筑。他们选择的不是墩台的四角朝向那个时代的夏至日出或日落方位角,而是选择了门道和城门外立面朝向那个时代的夏至日出方位角,让夏至的朝阳直射入门道并照亮内瓮城东北墙面的几何纹壁画。表面上看,后者的精确度似乎可以低于前者,只要门道基本朝向日出的方向就行。而实际上,后者的要求更高:因为如朝向有偏差,门道的两侧墙壁便会出现阴影,让石峁巫觋的失误显露无疑,故后者的技术挑战其实比前者更大。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为检验上述计算,研究人员从2016年6月19日黄昏起,至2016年6月23日凌晨止(2016年6月21日为夏至),对外城东门进行了科学实证观测。实际观测的结果是,北墩台南墙内墙全部照亮,而南墩台北墙没有照亮。实测证明,门道与墩台确实朝向夏至日出方位角,而且如果日出方位角向北移1°21′, 两座墩台的内侧均应该照亮,这应该是4300年前夏至日出时的情况。

            实证观测结果:4个祭祀坑确实是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

            研究人员对祭祀坑的朝向也进行了实证观测。实测证明,K4、K5基本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鉴于K2、K6与K4、K5位于同一直线上,可以确认,石峁人在建造东门前的奠基仪式中布置的4个祭祀坑确实是朝向夏至日落方位角。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从祭坑的排列与东门、城墙的位置与走势来看,可以排除祭坑是城墙建成以后挖掘的可能性。从考古地层学的叠压关系来看,可以完全排除祭坑比城墙晚的可能性。很明显,石峁人在构建外城东门前举行过隆重的奠基仪式,此后的置础、安门、落成并没有再举行过仪式。

            基于上述研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石峁巫觋在营建东门之前,完成了至少两个方面的系统测量:

            第一,通过立竿测影测定了石峁地区夏至的日期及日出日落方位角,确立了石峁的二分二至。完成了大量测量后,巫觋才有可能在东门的奠基仪式前预先挖好精准朝向日出和日落方位角的两列祭坑,埋入了数量不等的经焚烧后的少女头颅,完成伐祭、燎祭和瘗埋等最高等级祭祀礼仪。

            第二,通过立竿测影建立了营建东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起建筑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后,巫觋才有可能指挥大量劳动力营建朝向如此精准、形制如此规整的城门和马面。

            文章认为,这一系列祭祀坑再次证明,外城东门确实是为了朝向夏至日出方位角,表达对主管天、太阳和夏至的天神地祗的崇拜而营建的。而精准的朝向和规整的形制反过来证明了石峁巫觋已经完全掌握了立竿测影的系统测量方法,也掌握了利用立竿测影建立营建都城、宗庙和宫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法。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4300年前的石峁巫觋已掌握立竿测影测定夏至日的方法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