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陈胜吴广到弗洛伊德谈秦朝和西方的法治困境-1 -- 龙眼

共:💬70 🌺70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陈胜吴广到弗洛伊德谈秦朝和西方的法治困境-1

    龙眼喜欢文史,但出身理工专业,所以喜欢以小见大,从简单推导复杂。今天开始出一个题目和广大网友探讨。

    当年以法家法治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却是被一场起初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推翻的,就是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其起因是有900个贫民被征调到渔阳戍边,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暴雨,无法行进,而按照秦国刑律:逾期当斩。可戍卒的命也是命,要我命不如大家一起拼命,于是陈胜吴广一动员,就把带队的两个校尉给杀掉,大家一起造了反,而天下因为苦秦久矣,各地纷纷响应,秦朝就很快被灭亡了。这里有个插曲,有历史学者考证说其实秦法并不严苛,举例说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简》,记载了当时秦朝对于服徭役逾期的处罚。根据记载,当时如果服徭役的人延期3到5天会所官员责骂,迟到十天会罚一件盔甲的钱,更不是杀头的罪,如果遇到大雨天气不能行进,会取消服徭役的征调。但这个插曲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是秦律对服徭役逾期的处罚,不是对服兵役逾期的处罚。汉法承袭秦法,又根据儒家思想加进了很多通融,但在对待军队逾期的问题上依然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出使西域回来被封为博望侯的张骞,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因故逾期,史记上明确记载: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就是说汉法对于张骞和其他军人逾期的处罚分两个步骤,首先是按律逾期当斩,这显然是继承秦律,然后才是赎买通融,如果没钱就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比如司马迁就是因为没钱赎买而被严格执法,切了JJ。再比如李广,也是因为失道逾期无法面对刀笔律吏而自杀的。所以史记记载秦律对于逾期的军人要判处死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就来了,大雨瓢泼,寸步难行,无论如何,无法按期到达,那么从纯粹的法治角度和程序正义角度,如何修改法律条文和细则,才能使不该被判重刑的军人脱罪,而又不会导致军人偷懒涣散,不按时到达目的地并耽误军事行动呢?要规定降雨量多少才判吗?要规定下雨持续时间吗?要规定地表泥泞程度吗?要规定走路摩擦系数吗?还有其他的恶劣天气呢?难道要把带队的将校和军事法庭的官员给打造成气象学家,数据分析家和岩土专家吗?

    关键词(Tags): #历史(花怒)#秦朝(花怒)通宝推:尚儒,
    • 家园 推荐小说《秦吏》对历史的解读

      秦吏最新章节列表_秦吏最新章节目录_笔趣阁

      http://www.biquge.info/47_47063/

    • 家园 3-长平赐爵与南北战争解放黑奴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与美国南北战争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双方几乎势均力敌时,一方为了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开放己方利益,吸引动员了一股强大的额外力量,极大地增加了己方的战斗力。

      《史记》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25),遮绝赵救及粮食。

      这里的河内,原本是魏国的地区,当地人也就是原来的魏国人,不是秦国本土的老秦国民,以当时上党十七城官民宁愿降赵也不愿降秦来看,附近的河内人估计对秦国也没什么好感,但秦昭襄王在秦赵两国的百万大军对赌国运的重大时刻,放下身架,亲自赶到河内地区,以赐爵一级为奖赏,动员新解放区的老百姓到长平参战,阻击赵国方面的救援和粮食补给。否则的话,即便秦国有战神白起,有五十多万如狼似虎的秦军,也很难围困住赵国的军队,更不可能全歼近五十万赵军。

      美国南北战争也是如此,先是因为经济矛盾,南方和北方发生内战,缺乏训练的北方兵一开始打不过训练有素,平战结合的南方兵,仅仅是靠着人多和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北方与南方拼消耗,进入相持,林肯为了尽早取得内战的压倒性胜利,发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导致南方的黑奴大批逃亡,严重摧毁了南方的经济基础,而且有的黑奴作为带路党,带着北方兵杀回南方,这样南方战败就没有悬念了。但南北战争后,黑人失去了被人争取的价值,命运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两大政治阵营冷战对立,互挖墙脚,作为强大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黑人问题不断被国内外各种势力大做文章,处理不好,美国有比苏联更早崩溃的危险,所以万不得已,黑人的权利才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

      现在,美国在国际上没有直接的意识形态对手,黑人问题闹闹可以,但要有重大突破是很难的,而且突破也不是在立法和司法层面,而是在人心层面,就是文化教育方面。

      • 家园 1964年民权法案之后,美国在经济上仍然歧视黑人

        参见:

        法律的颜色:半个世纪的美国住房政策如何制造着“种族隔离”_风闻社区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3072&v=1594295193989

        此外,文化上宣传,对黑人也非常不利,黑人基本等同于罪犯

    • 家园 2-徙木立信立的是什么信?

      秦朝也好,秦国也好,其强大得益于法家法治,但盲目,愚民和不重教育的法家法治也恰恰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种子。这粒从开花到结果到枯萎的种子,是从商鞅一开始徙木立信,宣扬法家法治就已经种下了。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记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这件事本身于国于民都毫无意义,但法家就是要人民不论什么命令,不管有没有意义,都要言听计从,绝对服从,服从就有重赏,不服从就有重罚,这对于整饬当时自由散漫,目无法度的秦国人,固然有立竿见影的效用,但如果长此以往,事无巨细,全要这么没有内涵意义和教育说服,只要绝对服从的盲目法治,那么最后出现陈胜吴广这样的铤而走险之人,就很正常了,加上民心不在,于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秦朝覆亡的原因,两千年前的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现在来看,应该是宣传教育的不到位,没有把推行法治以利国利民的目的和意义解释清楚,在此基础灵活运用,导致不但普通大众不理解,连很多官吏也不理解,比如那两个带领陈胜吴广和900戍卒的校尉,明明知道大雨逾期大家会有麻烦,不去做好疏导,说服和教育工作,死到临头而不自知,也是盲目服从的牺牲品。对比美国发生的对待黑人犯罪的执法问题,也是有教育意义的。

      • 家园 秦朝强国之本是农战

        就是平时种地的农民,一有战事,拿起武器就成了战士。

        秦制的特点是严格按照军功封赏,打胜了,分钱分地;打败了,就要受罚。所以秦人轻生死、乐攻战,因为发家致富就靠打胜仗,占领邻国土地了。

        这个正反馈运行机制能够维持下去的条件是,需要有无限的土地和小国供秦国兼并,一旦六国兼并完毕,没有新的土地供应,军队的封赏就没有了来源。

        拥有强大的军力,又没有敌人可打,对放下武器的六国旧人又不放心,于是就征发劳役,攻打偏远地方的异族。这个策略造成的直接效果是劳民伤财,却没有多少收益,于是攻战封赏的正反馈就进行不下去,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各色人等皆有怨言,心眼活泛又胆大妄为的如陈胜吴广之辈,就登高一呼,扯旗造反了。

        所以,秦二世而亡,不是亡于宣传,而是亡于过去诸侯互相攻伐时的运行机制在灭六国后无法成功、平稳地转换到新机制上,这才是秦亡的真正原因。

        通宝推:孟词宗,
        • 家园 不是分钱分地那么简单

          秦制的特点是严格按照军功封赏,打胜了,分钱分地;打败了,就要受罚。所以秦人轻生死、乐攻战,因为发家致富就靠打胜仗,占领邻国土地了。

          如果只是这样,这其实是齐国的“技击”的做法。这个“循环”的问题是,打胜仗问题不大。要是一直打败仗呢?一直打败仗,士兵的田地越来越少?或者杀掉临阵脱逃的?负反馈如果一直负反馈的话是要造成逆反的。

          即使打了胜仗也是有问题的。打胜了,分钱分地看上去没问题。那么胜仗越多,田地金钱越多。到最后士兵都成了土财主,还会不会在战场上拼命呢?解放战争的时候批判过“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同样的问题也在历朝历代存在。

          此外,分地不错,分哪里的地是个问题。秦国的根基在关中。征服蜀地后,那里也算秦的腹地。那么如果打了一次燕国,打赢了,然后分国内的地?还是分国外的地?国内的地如果够分,那么谁去占领新领土?国内的地如果不够分,把人迁到新打下来的领土,人数少了还不行。但人数多的话,又会削弱国内的人力。

          • 家园 给百姓分地估计也就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对一国贵族而言,发动战争是可以发财的。穷人家的男丁被征发上前线,尤其是阵亡之后,家乡的土地和妇孺该怎么办呢?这种时候,贵族家的子弟就可以用自己“有功”为借口来圈占平民的“无主”土地。

            举个例子,大将王翦在出征楚国的时候和秦王索要了大量田宅,公开的理由是让秦王不疑心。但问题是这些田宅真的是没人的荒地吗?真的是无主之物吗?秦国那时中国固然还有很多未开垦的荒地,但是荒地显然不如耕地有价值。王翦也不会和嬴政要荒地。

            我这个说法固然是推测,但可以很好地解释秦国为什么在战后依然在不停地折腾。例如无休无止搞大工程,派遣五十万人南征等等。尤其是后者,因为征人如果回不来的话,决策的贵族们就又可以增加自己的财富了。权贵们一边疯狂地窃国肥私,一边盘算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很可能知道这一点,但他毫无办法。

            秦国的权贵们为什么选择拥立十来岁的胡亥而不是素有贤名的扶苏?因为成年君主扶苏恐怕不会原谅他们这些国家蛀虫,必须除之而后快。

            刘邦入武关之后大秦为什么一触即溃,连赵高都在积极准备投降?因为这群腐败分子想要把在秦国贪来的田产洗白成为新朝的财富,带路是个好方法。

            国人对秦国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好感了。中学课本带头吹商鞅,目的是赞颂改革,这符合后三十年的政治正确。怀念前三十年的则爱讲分地、耕战之类的东西,大概是把秦国的古典暴政当成人民公社了。

          • 家园 封爵封食邑就可以了

            战士常年打仗,有地也种不了,封爵封食邑就灵活很多了。后来汉武帝动员全国上下打匈奴就是沿用秦朝的爵位和食邑制度。但宣传和动员工作要远比秦朝做得好。

            • 家园 封地这种东西列国彼此彼此,秦国不特殊

              众所周知,刘邦就是楚国的沛公,食邑就是老家沛县。项羽是鲁公,有鲁县。魏国信陵君有大功于赵,赵国以数座城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这和商鞅的商、嫪毐的嫪都一样。列国的XX君,XX侯都有这样的封地。

              大概只有秦始皇特别吝啬,不肯给任何人封地。结果大臣们也不忠于他,蛀空了帝国的根基。汉朝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有功的大臣都为列侯,才赢得了臣子们的忠心,保了西汉两百年江山。

              • 家园 刘邦的沛公称号可不是楚国封的

                众所周知,刘邦就是楚国的沛公,食邑就是老家沛县。项羽是鲁公,有鲁县。

                刘邦称“沛公”是因为在沛县起事后被推举为“沛公”。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另外项羽的鲁公是怀王临时封的。只是个称号而已,也没有食邑。

                不过看你言之凿凿,莫非你是穿越而来的?

                • 家园 都是实封

                  首先项羽本纪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很明显鲁地认为项羽就是鲁公。

                  至于刘邦,一开始或许是乡亲们推举,但是怀王加封刘邦为武安侯,沛的封地显然得到了认可。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

        • 家园 大泽乡暴动和冒顿统一匈奴是同一年

          怎么会没敌人可打呢?陈胜吴广他们去北方戍边难道是可有可无,闲庭信步吗?就在陈胜吴广他们发动大泽乡暴动的同一年,公元前209年,同时发生了另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北方草原上的冒顿单于杀父自立,统一了草原,然后就到处侵略屠杀,包括南侵中国,一个统一强悍的草原帝国,面对一个分裂内战的中原地区,中国人当时就有被吞并被奴役的危险,只是双方在比整合的速度而已。九年以后初步统一中国的汉高祖亲自领兵前往抵抗匈奴,结果被围于白登,差点被包了饺子。如果秦朝能会一些宣传教育,把内部矛盾转换为对外抵御外辱,不但秦朝可以保全和延续,匈奴也不用等到汉武帝时才被遏制,到东汉末年才被基本平定,而到两晋又卷土重来,搞五胡乱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