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以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北方农村留守儿童身份诉说自己的心结 -- 前行的卑微者

共:💬35 🌺597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以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北方农村留守儿童身份诉说自己的心结

    西河可以说是我的精神港湾。当年无意闯入到西河,被萨苏的数学所的故事所吸引,被忙总的人品和能力所折服,被万里风中虎的隐晦的政治小说而伤脑筋猜疑,被葡萄的宏观大略所叹服,等等等等,继而追随忙总到茶馆到豆瓣,跟虎大到爱吱声,期间被槐叔的育儿系列深深吸引,被葡萄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介绍引发思考。。。。感谢铁手开辟这样一个地方,让渺小的自己能够见到真正优秀的人的人生经历和思维的碰撞,给浑噩的自己带来了一丝清明。

    以自己的见识浅薄虽常常关注西河,却不敢发言。最近河里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功与过讨论不休,看到河里有人谈到改革开放后农民进城多了一份选择和农民进城是中国爆发生产力的前提的言论,触发了自己留守儿童身份的敏感点。

    畸形的社会吸着无数廉价的劳动力的血,造就了无数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我们的父母被生活所迫在外漂泊,俩个人住廉价的小黑屋,做着最底层的工作,赚着那份维持生计的大户们的手纸钱,受着白眼和歧视。而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跟着已经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生活,让别的亲戚说笑,让有爹妈管的孩子欺负,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没有依靠,没有倾诉,感觉自己被遗弃的样子,从小孤僻自卑。在最需要被关心的年龄自己忍受着一切,期盼着假期跟父母团聚,可是团聚的时候父母不得不在十平左右的小黑屋里为我这个小烦恼折腾,他们本身为了生计都是心烦不已,又加了我这个小烦恼,生活更艰难了不是。我小时候可是在帝都的小黑出租屋住了不少,帝都?没什么好印象。破烂的出租屋,高人一等的房东,玩的地方是荒弃的树林子和沙堆。内向,都说我们性格内向,当你的整个世界充斥着不安与疏离,我们怎能外向的起来。人总是希望过着跟周围人一样甚至更好的生活不是?可是叠加在我身上的生活的烙印,让我对所谓的正常的生活满满的排斥。

    现在日子好过了,自己也进了城,马上要有了房子,农村有了医疗保险爷爷生了大病也可以去北京大医院做手术,现在身体还可以,对比起我小时候极差的生活条件和村里的老人很大一部分看不起病就那么去世的情景来说真是好太多。但是,让我难以释怀的是我留守儿童的经历让我处于悲观的世界观和糟糕的父母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中,而社会上留守儿童的问题至今仍存在。诚然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但是先富带后富的口号和如今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农民工仍处于社会底层的事实让我一直在想:穷是原罪吗?如果没有城乡的差距逼迫农民背井离乡,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建设自己的家乡当初是不是一条能走的路?

    想起来七天河友提到的那句话:什么时候一个普通的百姓(农民)也能够凭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而我想的体面不单纯攀比于物质,更多的是人格上的认可与尊重。

    通宝推:本嘉明,为什么不可以,李根,旧时月色,尚儒,leia,梓童,明心灵竹,西门飘飘,一着,柴门夜归,我还有事,衣香楚楚,奔波儿,桥上,jhjdylj,阴霾信仰,GWA,PCB,HarryGore,田昭明,北纬42度,我心安处是故乡,踢细胞,hwd99,kekepei,青颍路,于同飞,钢铁飓风,家住中坜,唐家山,胖老猫,脑袋,注册中文名,起于青萍之末,方恨少,南宫长万,陈王奋起,审度,燕人,赵美成,
    • 家园 说几点

      一,自卑问题,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自卑并不是什么挥之不去的烙印,它只是一种情绪,一念动它就烟消云散了,如果有人还被这个情绪所困扰,建议多看看哲学类经典,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么。在看懂之前,保持平静温和不敏感就对了,心有猛虎,也可端茶倒水。

      二,工业化问题。忙总的话你应该记得,管理就是分类。社会化大分工就是管理,加强管理就是不断细化,细分是筛选,例如工厂选址,一个是山区一个是交通枢纽pk,就像扔进废纸娄的简历,分类分类,凡事都有个高低优劣,没办法。

      • 家园 谢谢

        谢谢

        • 谢谢
          家园

          下面一堆回帖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在进一步煽动情绪然后“指导”你往他们所指的某个方向去愤怒,我觉得这不是善良,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别听他们的。

    • 家园 读大学时去打工子弟学校做过义务老师

      也去附近公立小学做过义务辅导员。那时候北京一方面公立小学招不满学生逐渐裁撤,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不被认可,有的连个固定办学地址都很难。地区财政壁垒的问题不知道现在解决得怎么样了

    • 家园 地区差别很难消灭

      留守儿童确实是悲剧,我的家乡温州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我们那里主要分三类,一是父母在国内各地务工经商的,二是世界各地务工经商的,三是偷渡出国务工的。

      一的相当一部分孩子也留在老家,原来要吗祖父母抚养,要吗寄宿在老师家里,我们那里的老师在90年代的时候往往造一间四层楼,下面两层自家住,上面两层学生住,雇一个保姆煮饭,寒暑假的时候孩子去找父母。现在当然住寄宿学校越来越多。

      二的话看国家,意大利的福利比较差,绝大部分小孩带回国内抚养,情况和一类似,只是父母可能最多一年回来看孩子一次。

      三的话在80,90年代比较多,现在比较少了。当年由于国内和西方国家的收入差距很大,福建,浙江温州和广东部分地区不少人偷渡出国。往往是一家的男人先出去,但是那时候弄身份特别难,女人也想办法偷渡出去团圆。孩子当然只能留在国内,一直等到父母搞定身份,这有可能是三年,也有可能是十年。

      但是80,90年代我们能通过本地城镇化达到快速经济起飞吗?我觉得很难。首先当年的基础设施很差,只能保证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以我的家乡温州为例,七山二水一田,粮食刚刚够自己吃,不能指望农业致富,所以发展工商业是唯一出路。但是温州资源很少,没有原材料和能源,都要从外地运过来。可是的交通运输极端不发达,铁路98年才通车,大宗货物如煤炭靠轮船,公路靠104国道线,路况极差。客运的话海轮到上海22小时,长途车到杭州13小时,到金华8小时。就算我们生产出了产品,也必须拿大部分去外地卖,因为本地太穷了,当时温州辖二区,一市,七县,这里包括三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海岛县。总结起来,要发展只能靠工商业,还必须两头在外,鉴于交通设施非常落后,有一批人必须离家经商务工,否则没法发展。

      其次80,90年代全国都要发展,投资有限,只能集中在某些地区。这方面论述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通宝推:朴石,审度,普鲁托,田昭明,
    • 家园 其实这是包产到户,解散人民公社的恶果。。。

      现在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长远危机,追根究底都是人民公社崩溃后,农民离散化的恶果。农民离散化后,用最低的成本逼迫农民进城当农民工,起到了早期英国圈地运动的效果,留给历史和后人的代价就是,青年人背进离乡,种田的3861,数千万儿童成为留守的弃儿,等弃儿长大,要么成为愤怒的反抗者,要么成为三 合大神的废青。。。

      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政策的推行一个因恨毛泽东反着来,一个是水平差短视,是典型的用蒙古大夫治箭伤的办法解决工业化劳动力问题,把箭杆一锯了事,内伤让后人去头疼。。。

      通宝推:我还有事,阴霾信仰,于同飞,
    • 家园 一千多万知青和几千万留守儿童比较起来,哪个更是“浩劫”

      文革期间一千多万知青下乡,被作为文革“罪行”,“浩劫”,“耽误教育摧残人才”宣传至今。那么留守儿童数量在六千万以上,其中百分之四十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知青起码还是相对高素质的青年人,留守儿童是在更脆弱无助的少年儿童阶段长期失去父母的陪伴,成长教育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知青下乡是罪恶,那么留守儿童算什么,又是“学费”?“必要代价”?

      通宝推:李根,didae,一着,我还有事,钢铁飓风,
      • 家园 回城知青,早前是按新工作安排的

        一刀切回城后,因没足够工作,很大一票,是用几次严打,拿子弹和大西北劳改,清化的。

      • 家园 留守儿童只是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生活基本安定,有人照顾,比起跟着父母在外面漂泊动荡、直接生活在父母的焦虑和压力的环境下还是好多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是有缺憾,有些不尽如人意,但也是现有的条件下最好的选择。

        国外像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是那些父母本来工作生活就不稳定,有的要打两三份工来维持,还要照顾小孩,其实很多时候是顾不上的,孩子十二岁以下又不能单独在家,那也只能交给临时保姆,父母和保姆的素质都很难说,尤其是有些底层还有酗酒、吸毒、暴力问题的父母,小孩生在那样的家庭就是灾难,能好好高中毕业找个安分工作,不走父母的老路,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好的地方,尤其是教育方面,西方做得好很多,差的地方也可以比中国差更多。留守儿童很多有人照顾也是散养,相比现在城里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付出不能比,不过老实说,即便是城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很多也都是散养,父母就是那样长大的,从生活窘迫的年代过来的,自己有了小孩也是那样,只管把孩子养大就觉得尽到责任了,到后来经济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好的条件,整体生活质量包括对孩子的教育才上了一个台阶。以前散养孩子的那些人,到了有孙子孙女的时候,有钱有时间,开始隔辈亲

      • 家园 关于“知青”

        我不赞成”知青”的狭义概念。

        是因为有些人谈到“知青”时,只包括那些城里去下乡务农的学生,难道那些农民的孩子们,就全都没有知识,就不配讨论自己的青春?

        中国的问题,现在第一大的,还是”农”这个字。为什么全会后的第一次会议,基本上都是讨论农村问题。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扶贫还是放在最前面。

        我宝推这个楼,就是赞同中国政府必须坚持重视这个问题,踏踏实实地去做。

      • 家园 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能对此

        知青是让他们接受再教育,让他们接地气,这也算错?哦,维护他们千秋万代复辟做贵族就对了?

        • 家园 没错,知青是接受教育,而留守儿童是失去教育

          只不过知青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正是这种实践教育的经历,才培养了路遥等人的文学素养。看看今天那些没有接受实践教育的文人,基本上写不出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