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五代名将铁枪王彦章 -- 燕人

共:💬134 🌺57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五代名将铁枪王彦章

    死于香港的浙江人金庸可以有诸多修饰语:作家,记者,企业家,反共分子等等,其中有一个应该没有争议的:民族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对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他的神雕三部曲中,民族主义是故事的主线之一。他对中华国家的构想,与1949年中共所创造的新国家肯定是不同的。这是闲话。

    金庸在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为他的武侠们虚构了一个交战场所,嘉兴王铁枪庙。他只简单提了一句这个庙是供奉五代时使铁枪的名将王彦章,因此与主人公杨康的父亲杨铁枪有共同处。他没有提到的是,王彦章不仅铁枪无敌,更加忠心报国,最终死于国事。这是在五代的乱世中仅有的数人而已。王铁枪庙这个桥段已经为小说主题做了铺垫。

    从历史记载来看,王彦章出生于今天的山东阳谷县地方,五代时为郓州寿张县。他的父祖俱是普通农民,在王彦章成为朝廷大官后才被赠与官职。王彦章年轻时来到后梁军队求职,因武功奇才受后梁太祖朱温赏识。最初的军职一直是在朱温左右为亲军将领随朱温出征。朱温死后才获外州刺史头衔,但是并未被委以方向重任。在后梁后唐战争的关键时刻,朱温的老臣敬翔冒死推荐王彦章,他才得以获掌军权,一举扼止了后唐在黄河上游的攻势。然而受权臣谗言弹劾,他随后即被罢职。当后唐皇帝庄宗率大军从河南的东方,今天的山东济宁方向来袭时,他只能带领京城留守的数百兵马在古称中都,今天山东的汶上县地方与之对战,众寡悬殊,兵败被擒。庄宗意图笼络王彦章投降。他却不为所动,终被杀,年61岁。后晋高祖石敬瑭为表彰王彦章之忠,追赠其為太師。

    元代文人郝经有诗《题汶阳王太师彦章庙》,比较全面归纳了王彦章身前身后事:

    “不许乾坤属李唐,孤军直与决存亡。大梁仅得延三日,匹马犹能敌五王。谁意人间有冯道,幸因身后遇欧阳。千年豹死留皮在,破冢风云绕铁枪。”

    汶阳即是如今的汶上县地方。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几个主要情况。第一,在元代汶上地方上仍有王彦章庙。第二,王彦章故事已经从历史成为传奇。第三,在五代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冯道这样的政治不倒翁成为官僚集团的代表。如果没有欧阳修的鼓吹,王彦章的身后名怕不为人知,也只有残旧的坟茔留下。

    北宋欧阳修著《新五代史》,有感于“忠臣义士之难得”,特为王彦章等三人做《死节传》。他另有一篇《王彦章画像记》,记载他在滑州,即今天的河南滑县地方寻求王彦章的有关记载,结果找到了王彦章孙王睿所录家传,其内容为《旧五代史》所无部分被写入《死节传》,如老臣敬翔欲自经于梁末帝前为王彦章求职;王彦章就职时与帝许以三日破敌,众官闻之皆失笑。王彦章在战事胶结时自黄河前线返回京师,向皇帝汇报,“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新旧五代史都记载了佞臣当政,畏王彦章刚正而必欲去其权柄。这个御史借王彦章鲁直而达到了目的。本文最重要的记载是这一条,

    “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王彦章出身质朴农民,欧阳修以其义勇忠信为天性。这可与另一句旧谈相对照: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众官皆失笑”这句是个伏笔。大敌当前,老将奋起抗敌而众官皆失笑,这个政府的倒台和众官的前途已经显然了。欧阳修写他特意拜访了当地的王铁枪庙,对王彦章的画像拜祭,此时距王彦章殉国已一百多年。

    尽管有欧阳修力挺,王彦章的出身使他在地主封建文化中是一个可笑的失败者。关于五代史的话本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冠名作者罗贯中,把王彦章描写成强盗出身。被后唐庄宗的义子李存孝制服,只能隐姓埋名。李存孝死后他跑去见朱温,被拜作大将,与庄宗的天下讨梁兵马大战,无人能敌。后被山东白袍小将高行周在阵前用钢鞭打得吐血,又被高行周设计进入未来五王的埋伏圈,自刎而死。显然这部演义小说是前述郝经诗句“匹马犹能敌五王”的原本。王彦章生前是个武臣,不为文官和皇帝重视,死后还被编排,败于出身世家的高行周。小说的创作动机是显然的。

    那末王彦章作为武将,其功夫究竟如何呢?尽管金庸把武侠高手描写成飞去自如,杀人无形,他毕竟还安排了郭靖大侠在襄阳殉国。可知个人武功在实际作战中用处不大。王彦章的武功史书上记载不多。《五代史补》记载他从军初,求为长。

    众皆怒曰:“彦章何人,一旦自草野中出,便欲居我辈之上,是不自量之甚也!”

    王彦章的农民出身被摆了一道。王彦章于是“赤脚入棘针地走三五遭”。观者“众皆失色,无敢效之者。”他因而为太祖朱温所重。这其实不是武功,只是山东人的忍耐力。民国初期编制的《中国省区全志》也有记载,可为佐证

    山东民性:性极勤勉,其体气之强,有非他省人所能想象者

    《旧五代史》中对王彦章武功只有一句描写:"常持铁枪冲坚陷阵。"《新五代史》多了一些:“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王彦章的功夫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时人谓之王铁枪。“ 蔡东藩著《五代史演义》又进一步,说王彦章手持双枪,左右出击,无人可当。饶是如此,他和五百兵士面对后唐大军也只能败走。

    新旧五代史都记载王彦章为唐将夏鲁奇槊击,重伤,马踣,遂就擒。按王彦章武功应不如此。史书记载这两人曾共事梁太祖朱温,关系很好。蔡东藩的《五代史演义》对此演绎较为合理。王彦章在逃途中,听到熟悉的声音叫他名字,回头看时,不防老朋友夏鲁奇一槊击在马首,将他掀翻在地,因此受伤被擒。即是说两人未曾动手。否则以王彦章天下无敌的铁枪,连后唐庄宗都要避其锋芒,夏鲁奇怎会是对手。

    顺便说一句,封建时代中外马军/骑兵的主要武器都是长枪大戟。电影里骑兵手持刀剑冲锋的镜头完全出于想像。随着战马的快速跑动,训练有素的骑兵冲击力是无法阻挡的。其最高峰是金国的铁浮图。步军只有靠强弓才能制服马军,如英法阿金考特之战。我国历史上缺乏强弓,所以屡次为游牧民族的骑兵所败。只有一次例外是南宋军的砍马腿战术。但是勇于砍马腿的战士多数会被敌方战马的惯性冲倒而牺牲,所以这个战术无法持久。

    据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我猜,施耐庵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残唐五代史演义》里这样贬低农民出身的王彦章,而与《水浒传》所描写的世家地主与农民百业平等世界理想背道而驰,不得不引用《残唐五代史演义》里的一段来为王彦章背书:“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將三十六员。。。”

    王彦章如此忠勇而不能为后梁所用,固然是他的个人悲剧。然而欧阳修在《死节传》结尾一段话,确是为王彦章盖棺定论:

    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这是对照那些在后梁朝廷中诋毁王彦章,在王彦章面前失笑,在军中掣肘的同僚们说的。王彦章殉国后三日,后梁灭亡。将军们和群臣改向后唐皇帝效忠。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桥上,南宫长万,陈王奋起,铁手,楚庄王,踢细胞,尚儒,三笑,
    • 家园 王彦章粗朴,但是有名言传世

      想起最近讲东晋的帖子,那里面的人活着就是段子留下很多成语

      王彦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不过我觉得化用最好的,是清代诗人舒位用的:豹皮自可留千载,马革终难裹一尸

      • 家园 马革终难裹一尸

        环宇同学好久不见。

        不知道你所引用的诗句出处。从诗句文字看来,王彦章英名越千年不灭。但是作为军人,应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终极命运。王彦章被擒杀,作为军人可视作耻辱。可否这末理解?

        • 家园 这个是清中期诗人舒位写的

          用典,写给史可法的,虽然我知道好像现在网上的风气喜欢黑史可法。

          马革终难裹一尸,说的是史可法的尸体烂了,连坟都是衣冠冢

          至于王彦章,人固有一死,人死留名,得其所哉

          被擒那是没奈何,不碍忠义

    • 家园 燕兄的帖让俺收获颇多

      欧洲中世纪、中国封建时代军队怎么打仗?我一直有怀疑。

      我的印象全部来自电影、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不靠谱来源,因为正版历史教课书上不讲这个。

      我明显能区分出《指环王》、《特洛伊》、《勇敢的心》等的战争场面和三国演义、岳飞传等是完全不同的——

      在欧洲,双方骑兵步兵一同乱砍,而三国里张飞马超大战三百回合,旁边的步兵都干看着

      还有就是完颜宗弼(金兀术)的铁浮屠、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真有这些东西么?杨再兴小商河的郾城大捷的细节如何?

      点看全图

      这几天查了一些资料,看了网上的一些文章,脑子一堆乱糟糟的东西,得出大概这个印象:

      1、金兀术一万五千多的铁浮屠,这得要多少金属啊。重甲骑兵的铠甲可达100公斤,这多耗体力啊。

      要说最硬的证据就是出土文物,没查到那个博物馆存有那个时代的铠甲文物

      点看全图

      这些博物馆展品都是后人根据前人记载以现代工艺仿制的。

      2、郾城之战历史书上是有的,但缺乏细节。

      最大的根据来自岳飞的奏折和高宗的诏书,岳家军破了金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牺牲了杨再兴:

      《宋史》368卷《杨再兴传》:“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而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

      点看全图

      ===在西西河聊聊天,下来再查查资料,让人收获不少。

      • 家园 铁浮屠最直接的模型就是电影敦煌

        里头有三人一组的重骑兵连锁冲锋镜头。有关镜头是解放军部队参与拍摄的,应该是有实际可行性。

      • 家园 推荐一下维京传奇第一季第四集

        让我对盾墙怎么打的,有了点感性认识

        点看全图

        对方冲锋的时候,女一号和男三号后撤(大概臂力比较小的两位),掩护侧翼

        点看全图

        以及后面的弓箭手远射,有人阵亡后,女一号补位等等细节,镜头交代得比较清楚。

        最起码让我觉得,当年小组战斗应该是这么打的,或者说这么打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我们书里对鸳鸯阵的描写也很具体了,谁拿长矛,谁拿盾牌都很清楚。但是没有看到相应的影视作品。

        • 家园 关于盾阵的打法

          在这场沙滩遭遇战中,英国人兵种、人数都占优,却采取了正面强攻,为什么不迂回包抄呢?

          点看全图

          后来威吉亚失败后回去回复埃勒国王说的是没见过维京人这种打法。对于盾阵,如果人多又不包抄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就是没法包抄。

          点看全图

          这个侧翼、背后都是城墙,没法包抄。

          有的盾阵还可以采取进攻的模式,这种情况也不易包抄。

          点看全图

          还有一种高科技盾阵,透明的,不影响视野,估计也不易包抄。

          点看全图

          =======在申请认证会员,如果成功,我就去申请一个支流群落,只聊影视、音乐,到时希望老兄来捧场。

          通宝推:AleaJactaEst,
          • 家园 一本正经来纸上谈兵

            英国人在人数上只是略占优势,大概是40人对30人这样,如果分兵包抄的,正面力量薄弱,反而会被维京人反推。

            号称打架没输过的前大牛王外马甲说过,打群架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感到自己身边有战友。所以,不占绝对优势不能分兵啊!这和我小时候在工厂区旁观打架的记忆吻和,想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简单粗暴地平推。

            同时,维京人对自己的侧背,一直是注意保护的。

            维京人反过来占优势后,如下图左上两个人侧翼突破后,英国人就崩盘了。

            点看全图

            维京人还有种圆阵

            点看全图

            被包围后

            点看全图

            会放开一角,形成反包围

            点看全图

            而聚歼

            点看全图

            • 家园 纸上再谈

              威吉亚后来被国王扔进蛇坑,不完全是因为怯战,估计还有指挥失误。

              三个骑兵按万人军队比例就是千人骑兵队。如果按俺指引的路线绕到背后袭击,拉格纳就不易应对了。

              当然,如果随意这样改剧本,估计也拍不下去了。

              通宝推:AleaJactaEst,
              • 家园 毛主席军事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

                那三个骑马的,和当年宣传中的国民党军官一样,远远地看热闹。

                海盗们的领导却是战斗在第一线。

                不过呢,按照这一段电影,除了女一号和Floki保护侧翼,英国人偶尔突破的,就被他们秒杀之外,两个弓箭手在后面,每个弓箭手还各有两个抬腿的,也就是说,纵深有六个人。对付的了三个骑兵。

                所以,关键因素还是20个维京人能正面硬抗40个英国人,他们更精锐。这也是后来英国人希望招维京人当佣兵的原因。

      • 家园 我也有同感

        在西西河的收获更多的是有关知识的线索和提示,而不是知识本身。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虽然写作之前下很多功夫查证资料,不足的地方还多得很。每个同学的回帖和疑问都是有益于作者和读者的。

        欧美的古代战争电影制作观赏性强。但是真的骑兵长矛破阵不好拍摄。另外战马停在步兵当中骑士用短剑砍人根本不可能。砍了马腿就要了骑士的命。

        金人的铁甲应该是有的。我记得后金宣布与明政府决裂的时候,从某处发掘出几副金的旧甲,具体数量我记不清。那应该是铁甲,否则放不住几百年的时间。

        • 家园 这是一副保存在韩国博物馆的明铠甲

          点看全图

          它到底有多重?

          明朝沈周有《周志边军劳苦》一诗:

          “ 从军莫从口外军, 身挟战具八十斤。

          头盔脑包重得之, 顿项掩遮以五论。

          唯甲所披四十五, 腰刀骨朵二四六。

          精工精铁始合度, 日夜磨淬光胜银。

          ……”

          好像明朝1斤590克,八十斤的话相当于现在94斤,近50公斤。穿这身铠甲是一定要骑马的。

          =======第一次看到这诗,首次见了“口里”/“口外”的书面用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