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究竟是人不守序了?还那个序人不该守? -- 给我打钱87405

共:💬42 🌺8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且慢,看来是我有误解,我原理解

                您说的是像唐长安那样的坊加市,您说的那种外面有围墙的,“街道将城区切割成若干方块”,所以才这么肯定,如果只是说辟一块地方做生意,那肯定早已有之。

                • 家园 百工居肆

                  《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周禮·地官·司市》掌以陳肆辨物而平市。

                  但是 肆 的位置, 格局, 规模我不清楚. 我的理解百工的肆大概都是前店后厂,而且既然是百工,那么有一定的聚集规模. 训诂中肆有陈列又有极的意思,因此猜想或许肆在国的边沿地区, 而市则在宫门前. 以上我的猜想.

                  • 家园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制

                    秉持儒家精神,实体上对应的三个要素分别是: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中轴线。

                    就拿左祖右社来讲,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左侧,人民大会堂在右侧,即是一例。

                    若以三重城为例——三重城就指从内向外(亦是从小至大)依次为宫城、皇城、外城——那么宫城南门(一般情况下是坐北朝南)外、沿中轴大道分布的是“部级”官署(三省六部),左祖右社一般分列于宫城之外的皇城的南半区的东西两侧。“市”最初并不能出现在皇城中(宫城自不必说),只能设于外城,后来才允许在皇城中设“市”。非都城的大城市二重城或双子城居多,加上级别没有都城高这个要素,布局上当然就有一些差异。

                    另外,肆的内涵有些变化,前面是多指官办作坊,后来才指商铺(前店后厂只是其中一种类型)。这就涉及到“工”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官办民营各朝不尽相同,只能再找机会聊。

                  • 家园 这个不用猜想,

                    去找《曲阜鲁国故城》这本书PDF版下载,那里有各种作坊和宫殿的位置,别的考古发掘也经常又有。

    • 家园 共同进化,无序其实也是秩序的一种

      守新秩序的人淘汰守旧秩序的人,人活下来,秩序也活下来。放弃秩序的人淘汰守旧秩序的人,人活下来,秩序就死了。

      • 家园 恐怕人不一定能活下来

        文明都可以灭亡,更不要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了。

        下面展开说一点我的浅见吧。我就从语言这个角度切入。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成本是很高昂的。中国古代的书生总结,不到三十岁不要指望自己能写出一篇有模有样的文章。语言的学习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语言要完成跨时空传递信息的重任,它自然就是抽象的。但凡抽象的内容,学习成本都低不了。反过来说,如果不支付足够的学习成本,那么使用语言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只能交流复杂度低的内容,因为这种内容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要求不高;一种是需要反复进行解释才能完成一次接近于100%正确率的信息传递,显而易见这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流成本。正因为如此,一旦在前期学习过程中,花在语言上的学习成本不够的话,到中后期就很容易出现“沉默”、“争吵”、“空洞的闲聊”这些行为。不少学生之所以厌恶数学,恰好就是因为数学语言相对于自然语言更加抽象。正因为如此,学生会不断发问:“我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如果学成成本非常高,但学了又“无用”,怎么还会有人去学呢?我们当然是明白学生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数学知识或许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只使用那么一点点,但通过学习数学从而领悟抽象语言的精髓,并且能驾驭它,这才是非数学专业的人之所以要学数学的原因所在。

        数学只是一个例子,还有更为现实的例子。比尔盖茨之所以能一度成为全球首富,是因为他“发明”了windows系统。就语言的角度来看,他成功的将艰深难懂的代码变成了直观易懂的图形,当然就会大受欢迎。同理,乔布斯将其进一步“平民化”,智能手机三岁孩子都可以操作,于是苹果成为最近十年最赚钱的公司。从商业角度来看,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社会角度,从教育层面来看,语言的过度“具象化”危害甚大。学生或者说未成年人一旦接触到了一些所谓易学的语言,自然就会对传统的抽象语言产生抵触情绪。长期发展下去,在课堂是公开宣称“你讲的我听不懂,我为什么要向你学习”的学生群体就会越来越庞大。这一现象并非今天才有,比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末就有所表现,日本的教育学家在20年前就哀叹“这个国家要完蛋了”。美国的教育届人士最近十年才有所警觉,他们虽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悲观,但再也没有自信了。

        因此,或许可以简单的说,IT技术的兴起,自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就其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所造成的影响来看,它无疑是一枚重磅“糖衣炮弹”。没错,它会改变旧秩序,但在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会死无数人。

        通宝推:川普,笑不拾,
        • 家园 IT技术可以做到以一人敌世界

          而这是以往人类杜会其它工具都不能达到的。如果我带手上的这个手机(装上各种除围棋之外各种棋类APP)穿越回二战之前,我就可以在除围棋之外的各种棋类上抗衡当时整个人类,如果带上能运行AlphaGo Zero的电脑就能成为那个世界上的围棋之神。而同样你就是带上一个现如今世界上当量最大的氢弹则毫无用处,你甚至都不能引爆它。IT技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掌握的最为锋利的工具,而大部分人用这种最锋利的工具只是用来娱乐,只能说这个世界承平己久,整个人类社会太久没有生存危机了。

        • 家园 鼓励深入的思考

          这个问题提出的很有深度,我的感想是语言的交流效率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最大阻力之一。

          你观察到的人在交流中的困难与语言的掌握能力有很大关系,你还可以观察到文人,政客等一些在语言上有天份或者下过超出常人功夫的,往往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源与能量都不是其他可以比的。

          往往在一个圈子里,其他素质都差不多的一群人,其中语言能力超众的那个人一般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领头羊。这里面有很多暴露人类沟通本质的地方,在一个离不开人力或者人工资源的社会商业活动中,也包括其他一切社会活动比如政治类,人的沟通能力是组织,调动,运筹的最基本要求。离开沟通人比动物高级的方面基本上都无法表现出来。

          另一个考虑方向是人类的智能本身就是随着语言的产生与复杂化而发展的,不是先生鸡还是先生蛋的问题,而是语言与沟通的需要也促进了人类智能的发展,一个连带作用是人类的智慧可以超越世代,而摆脱了对生物体依赖进化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离开语言,人是无法成为万物之灵的。

          但是数学语言与抽象语言能力,这个你文中提到的教育中的倾斜问题,是否对提高沟通能力有帮助,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忘了,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沟通,抽象可以提高沟通效率,但是对受体的智商,知识,个人经验都有很大要求,因此必然缩小了受众的范围。相反,能够满足最大公约数的语言技巧,可以更大范围的扩大受众的数量,结果那个效率更高,要看具体沟通的目的是什么,话题是什么,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美帝的教育倾斜是明显的偏向后者,虽然这个能力与学习数学不矛盾,而且美帝还更强调语言与沟通能力的教育,这个我觉得是正确的。而数学被普遍厌倦应该是另有原因,因为人的学习过程与回报感密切相关,比如我学习打网球,网球是运动中在达到可以enjoy程度之前学习时间最长的,也就是说在达到那个临界点之前我很长时间的训练都是在捡球与打出界之间耗费体力,谈不上运动的快感,与长跑差不多。而篮球,足球甚至乒乓球,都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而自得其乐。

          数学相比其他学科,也有这个特点。排除一些确有天分,或者有其他原因比如父母硬逼,学校强力鼓励等,从普遍角度说,人不喜欢数学不是不可以理解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中国学生中出类拔萃的多是理工科学生,哪一个小时候不是数学呱呱叫。但是成年后,除非行业需要,有几个仍然对中学大学的数学还能出口成章?但是语文,物理,甚至政治课的内容,大多数都还可以。说明如果不是从小的外界因素,天性上人是不适合数学的。

          我们都是过来人,成年后看到数学很亲切,不排斥,不代表如果从小换个环境长大,你现在还一定会有如此感觉。只不过因为这些是自己从小最熟悉的知识。

          昨晚因为一篇文章又去翻网上关于“Crystallized Intel." "Fluid Intelligence"的讨论。 前者的意思是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包括经验等,后者的意思是人的灵活运用,随时随地考灵机一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在第一次学习一个事务,到了一个新环境,都会用到后者。掌握之后大部分时间是依赖前者。两者而且随年龄而此消彼长。

          提到这个的原因是你所说的关于数学教育涉及到了不只是不同国家的教育倾斜,更包括不同时代的人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与认识。显然的西方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对前者的重视对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教育观有很大影响,所谓科学救国,工程师治国等,从德日到前苏到中东,这个潮流是普遍的。后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并实践了不少年,近年又出现了不同声音,以奥巴马为代表的STEM潮流,但是断言孰优孰劣还早,这是一个我们父辈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人对自身对未来对历史的了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广度,是否数学教育是钥匙这个还太早断言。

          回到开头说的那个语言效率问题与微软等技术势力的崛起,这个趋势的意义是人的社会活动被数字技术冲击改造的超出了历史一个常识可以教给我们的,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沟通有很大部分转移到了人与数字技术,甚至系统之间的交流上,一个结果是对大部分人的基础教育中掌握大量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在逐步降低,而少部分有天份的人的才能是不可阻挡也不依赖于教育系统的,因为技术条件已经足够完备了(世界上那些偏远山区技术不普及的地区除外),至少在发达国家是这样。

          另一个因素是普及性的强化理科教育的成本与对成人后的长期心理智力后果缺乏长期研究,本质上说是违反人的天性的,毕竟人的进化上没有这种能力,一个笑话说某些未开化民族数数不超过三,再多都用许多代替。再一个因素是在科学技术上,数量不能代替质量,一两个顶尖的人才的成才不是大批人“陪读”的结果,而顶尖人才带给世界的贡献却可以超越亿万人,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次顶级,次次顶级的技术教育,而且级别越低则被技术本身帮助甚至取代的程度随着时间也越高。

          一方面是技术的日益“聪明”,一方面是知识的更新换代的加速度指数提高,普及教育,至少初级教育的功能很快将会变成以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普通人,满足从心理到基本技能要求的作用,而不是以培训大批量人肉机器人的目标而存在的。这种改变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也不是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理解的教育所熟悉的,但是趋势是明显而不可能视而不见的。

        • 家园 更严重的是智慧的功能

          也被逐渐取代。

          谷歌,油管,人工智能,正在代替人脑的功能。

          用进飞腿,不能突破的人类,必然被进化抛下。能够突破,就成为人类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