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谈】邯郸学步学的是什么步?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0 🌺1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闲谈】邯郸学步学的是什么步?

    给孩子说成语故事,说到“邯郸学步”,少年学步不成,爬回老家,孩子听得乐不可支。乐完之后说了一句“走路有什么难学的啊”。

    嗯,问题就来了,一是呢,这走路还是有讲究的,二来呢,这少年学的到底是什么步?这里能聊的东西其实很多。

    先聊聊第一点,走路有什么讲究。

    走路当然有讲究,甚至上台阶先迈哪只脚都有规定。《礼记·曲礼》所谓“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主人先登, 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平常走路,进退揖扬,还要符合节拍,《礼记·玉藻》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之《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走快一点,身上的佩玉要能奏一曲《燃烧我的卡路里》,走慢一点,就是《荷塘月色》。此所谓礼乐之邦。以后谁要再BB汉族人不是能歌善舞,就用《礼记》塞他的嘴。

    那么,少年在邯郸学的《燃烧我的卡路里》之类的高雅艺术吗?

    并不是。

    通宝推:南方有嘉木,jhjdylj,老老狐狸,桥上,尚儒,陈王奋起,
    • 家园 邯郸学步(3)

      跳舞这档子事吧。以前采风的时候,去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吃饭的时候,主人唱歌跳舞,我们觉得很尬。关键是唱得不好听,跳得也不好看,姑娘还黑不溜秋。一些对歌活动和电影《刘三姐》相比,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其实呢,在史书中记载吃饭时唱歌跳舞是常见的交际活动。只是今天有些欣赏不了。古今毕竟是有差异的,今天我们说美人,可能会想到江南出美女,苏杭美人多,四川漂亮姑娘多,东北妹子也不错,还有人说,在上海看到一个不漂亮的就可能是外地人,而在X京看到一个漂亮的就肯定是外地人。而在先秦两汉甚至可以绵延至宋,说到美女呢,更多的是想到燕赵。今天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受韩愈的影响。当时人嘛,则是“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在先秦两汉文化中,“赵女”“邯郸倡”嘛,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大概和前些年提到的“东莞会所”有些类似。文献中针对这个问题地图炮,更是俯拾即是,遍地开花。不多引了。“赵女”因为能歌善舞,姿色出众,出于各地豪门乃至宫廷,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如说两汉的后宫多赵女,秦始皇的母亲也是赵姬。说到这里,提一句嫪毐,嫪毐和赵姬的故事“喜闻乐见”的成分比较多,但是有个小问题值得注意一下,就是嫪毐是哪儿人,据《史记索隐》呢,嫪毐正是邯郸人,和赵姬是老乡。《史记索隐》的依据是《汉书》,具体的校勘和考证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赵姬倚重嫪毐除了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这里还要再提一句,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广征博引,认为嫪毐和赵姬的事是“战国好事者为之”。更重要的是赵姬本人政治意识的觉醒,扶植乡党,在“后党“的派系斗争中占据主动,这一点当时的策士也看在眼里,《战国策》中就有精彩的评述。

      和“赵女““邯郸倡”密切联系的就是她们的舞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躧步”,颇有提到维吾尔族舞蹈就想到“扭脖子”的意思。而代表性的乐器就是“鸣瑟”,左思所谓“邯郸躧步,赵之鸣瑟”,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大概也是出于当时的“习见”。

      在两汉时期呢,“赵女”虽然活跃,但是呢,“赵舞”很难说成为主流。主流是“楚舞”,“楚舞”的特点是长袖、细腰,注重上肢动作。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注意图片中的脚步,基本上都没有“立脚”的动作特征。

      "楚舞"的流行呢,和刘邦本人的爱好有关,赵女们当然是善于学习的,不就是换个舞跳嘛,又不是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躧步”因此失传了吗?并没有,在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代的文学作品中,时隐时现。到了宋代,脚尖上的舞步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在文献的解读上了出现了小问题,就是“缠足”的出现。舞妓的缠足和民间的裹脚都在文献中出现,它们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很难下断论,而且给文献解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关于舞女的缠足,先来看一首宋词: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古文所谓“罗袜生尘”“凌波微步”都是“邯郸躧步”的流风余韵,舞蹈中用到足尖动作,除了天赋异禀,都是需要缠足,或使用特定的舞鞋,想想今天的芭蕾舞鞋。

      这种舞鞋叫“弓鞋”,又叫“尖鞋”,见下图:

      点看全图

      《邵氏见闻录》里有一则,说,有一天神宗近侍上了一双弓鞋,就有人在旁边说了“王安用舞鞋”?

      可见弓鞋在当时人看来就是舞鞋。

      足尖舞的舞姿,同样看一首宋词: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这里很明显融入了长袖舞的特点,上身动作慢,下身步法急促。轻盈纤妙,符合直男的审美。

      这里就要回过头来提一句了,舞女的缠足和裹脚有没有关系,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缠足女是在宋代,德安南宋一位姓周的女子,但她缠足和明清样式迥然不同。会不会就是位舞女呢?不知道。舞女缠足和裹脚的关系呢,同样很难有个明确的论断。

      宋代的舞蹈明显有了脚步动作:

      点看全图

      到了元代,因为不缠足,赤足的话,很难完成足尖动作,更多的是半脚掌动作。

      点看全图

      嗯,下班了,就写到这儿吧。

      通宝推:宏寺,陈王奋起,联储主席,南方有嘉木,铸剑,桥上,
      • 家园 有几个亮点

        赵舞和芭蕾可能是近亲。

        缠足的原因要更复杂,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女性内在控制,河里倾向理工式逻辑思维,对中国传统的内控模式的体会和研究,好像是敬而远之。

    • 家园 外一篇

      下午聊了邯郸躧步,这种和脚尖相关的舞蹈,很容易让人想起……想到……这个……

      芭蕾?

      嗯,我其实什么都没说。

      设想一个场景,你和你的好基友去看《天鹅湖》,嗯,不对,看《天鹅湖》带好基友干嘛?

      你带位姑娘去看《天鹅湖》。看完聊天的时候,你说,这种舞啊,中国战国时就有了,在当时的赵国很流行,邯郸学步说的就是这种舞蹈。

      你猜姑娘会是什么表情?我猜会是这个。

      点看全图

      为了挽回局面,你决定挽救一下,说,真的,中国古代不仅有芭蕾,还有踢踏舞……

      跳踢踏舞最有名的是越国的卖柴女西施……

      等等,西施不是浣纱女吗?

      没错啊,最早的史书记载西施真的是卖柴的。

      点看全图 X2

    • 家园 贴一点自己的认识

      “邯郸学步”是一个很有名的成语,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燕国寿陵有一个人,特别迷恋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专门跑到邯郸去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态,而且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都忘了,最后不得不一路爬回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时候学到这个成语,也就一笑而过。虽然也带有一丝疑问——“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但从没有深入思考。随着年龄见长,遇事渐多,方才体会到“邯郸学步”所蕴含的深意。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各自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发展程度自然会有差异。学习先进当然是对的,但做事情,必须得从自身实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但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化为乌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想当年,毛主席闹革命,必须要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农村包围城市”,最终革命成功。作为反面教材的那帮家伙,只会“邯郸学步”,无论是闹革命还是搞建设,都搞得一塌糊涂。君不见,建国之后,中国走了多少弯路,才在制定自身发展道路的蓝图上添上“有中国特色”这五个字。

    • 家园 邯郸学步(2)

      (2)

      “邯郸学步”原文出自《庄子》:

      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第一个小问题就来了,寿陵在哪儿?

      常见的说法呢是说寿陵在燕国,这个说法最早出自成玄英的庄子疏。都说是疏了,自然有所本。今人曹础基先生就据司马彪的注,提出了质疑。

      寿陵一地呢,在司马彪的注中,只说是邑名,成玄英断定为燕邑,不知根据是什么。

      再结合下文,“未得国能”,国能指的是国都人的本领,只有赵国人才能称邯郸为国都。所以,这个寿陵呢,很可能是赵邑,而非燕邑。

      这里呢,我又进一步翻检了文献,这地名出现得不多,在史记中有句记载:“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从这里来看呢,寿陵为赵邑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这里被称为的“国能”的步法,为何物呢?

      对赵的看法呢,《汉书·地理志》开过一次地图炮,

      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餘民。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姦巧,多弄物,為倡優。女子彈弦跕躧,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後宮。

      这段文字是班固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复制粘贴过来的,《史记》的原文呢,“中山”前本无“赵”字,但是很多史记研究者认为,班固的复制粘贴是非常严谨的,所以这里地图炮呢,必须得把“赵”捎上去。

      根据司马迁—班固的地图炮呢,赵呢,大概就是当时的“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儿的男人呢,高兴了就唱二人转,没钱了嘛就“椎剽”,意思就是“敲头党”,这真的很有古风,很传统文化啊。

      说到国能嘛,当然不是说敲头盗墓,而是唱歌跳舞。而赵的舞步极具特色:“跕躧”。

      这个“跕躧”呢,根据诸家注释可知,(详细的注释内容就不引了)就是“踮着脚尖”的意思。

      “踮着脚尖”跳舞呢,需要一种特别的舞鞋,这种舞鞋《史记》中做了描述:“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何为利屣?尖头鞋子。

      这种舞蹈的舞姿是什么样的呢?赵壹《非草书》中有描述“赵女善舞,行步媚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的下一句“学者弗获,失节匍匐”。

      行文至此,基本上就能回答,邯郸学步学的是什么步?学的是穿着尖鞋子,踮着脚尖的舞步。

      跳这样的舞,没准就扭了脚,只好爬回家了。

      这样的舞步,史书记载寥寥,它的前身为何?到底美在哪儿?下次再聊。

      通宝推:桥上,夜如何其,石头布,迷途笨狼,老老狐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