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今天的中国要不要向日本学习 -- 南越

共:💬63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些问题

      1. 我们真的已经是“无比的自信”了吗?

      2. 为何南越觉得日本是一个可能的学习对象呢?

      3. 看南越的意思,十年前学习日本不是问题,现在就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为什么呢?

      4. 学习美国、西欧国家是个问题吗?其他国家呢?

      5. 如果学来的东西是好的,从哪里学来的真的很重要吗?

      6. 对了,我们究竟要学什么?

      说实话,我不觉得这个主题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敌友与否,不是学习与否的决定因素;强弱与否,也不是学习与否的标准。

      • 家园 八品的官,这样说行吗

        日本的先进技术当然要学。我们一直在向日本学习,不是吗,你听到过李肇星部长的讲话吧。再说,我们现在用的日常词汇中,有多少是从日本学回去的,互相学习不好吗?

        • 家园 当然可以了

          大概我说得不够清楚,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对向日本学习,我觉得向谁学都可以。所以觉得更本不用讨论该不该向“日本”学习。我觉得不如讨论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

    • 家园 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我们有很多东西要向日本学习的

      在汽车行业,日本的生产方式可以说世界第一,连美国佬都要学习。很多先进的生产方式是丰田首先采用而后推广的,看板就是一例。

      中国人要沉住气,学习日本先进的东西。

      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是值得学习的,不管你是通过何种方式学来的,有利于中华民族都是对的。

    • 家园 向自己的敌人学习,这是我们的传统

      不要说朋友,即使敌人有优于我们的长处,也要学习,这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 家园 这是俺第一次履行职责,谢谢各位的讨论。有一个小小建议。

      选这个帖子作为就任版主的第一次工作,开始时颇为犹豫。因为这种话题很有可能以互相谩骂收场,那我可就难逃挑起事端的责任,难为情了。

      但是,这个话题其实很严肃。窃以为,凡是以国家利益和国民福祉为重的朋友,都不会反对我们应该像海绵一样吸收别人的长处,即使对手是我们痛恨的人,也不会反对学习他们的长处。但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喜欢的人,我们很容易被仇恨遮蔽双眼,搞起“赌气不赌财”的意气用事把戏。

      “九眼释子”兄所谓100年差距,并非确指,大概和“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差不多。不必揪住吧。释子兄淡然视之,也挺好。

      所谓建议。是很希望大家能往建设的角度去想。所谓“从批判思维入手,靠解决方案出头”!这是做个有价值团队成员的不二法门。

      咱们作为个人,如果什么事情做得不太好,正从坑里往外爬呢,有朋友赶来分析一番,这个不对,那个太蠢,即使说得全对,咱心中也会郁闷不是?如果朋友指出出路,搭把手,咱就感激他。将心比心,国家也是一样的。

      我们应不应该学习日本,这其实是个伪问题。真正的讨论,是我们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怎样下手?这个帖子要是能够达成这个目标,拉出一个有价值的清单,咱们的讨论就不是一般的有成就了。

      是所深愿,拜托众家兄弟。

      • 家园 支持抱朴老兄的看法
      • 家园 俺说几句

        日本人无疑是值得学习的,要想获得提高,一定要向其他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学。何况日本还是有几手的。

        我认为有这么几点

        1.办事认真。中国人办事灵活但是不认真,对质量不够重视。灵活是好事,但不能连标准一起“灵活”起来。日本人办事认真,才能有丰田的高质量,而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之源。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一定要把产品质量抓上去。这就要求我们向日本人学习办事认真的态度。

        2.勇于学习,勇于放弃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点上日本人有点过了,不过中国人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固步自封的毛病,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还是顽固盘踞着。这点在左派观点人物中表现最明显。非要把中国的一切说成世界上最好的,这样除了妨碍自己的进步之外没有别的意义。学,然后知不足。

        先说两点,希望批评指正。

      • 家园 花一朵,支持抱朴版履新

        尤其同意这段话:

        “我们应不应该学习日本,这其实是个伪问题。真正的讨论,使我们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怎样下手?”

    • 家园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的教育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的教育

      虽然我是一路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出来的,但是我觉得

      在小学中学应该取消公办重点学校,私立的学校爱怎么豪华,我不管

      中学小学一定要普及,在同一个县和市里面,不应该厚此薄彼.教育

      一定要公平.

      老萨能不能详细讲讲日本的教育?

      至于大学,一个国家不应该用钱去堆一两所大学,至少前二十所大学

      应该比较平均,相互竞争.虽然我本人的母校也是属于既得利益的一

      所大学,我倒希望母校的地位不那么占觉得优势.每个学校应该有自

      己的特色,整体上未必全优势,但是应该有自己的优势方面.

      • 家园 日本如今正在为学生学力低下而发愁 也有英才教育的论调
      • 家园 萨兄在"气要高,骨要硬 ?C 蒋百里将军侧记"写到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 家园 这部分是冰眼看日本系列里头的,本人不能确认其全部正确

        冰眼看日本之八:“混帐”的日本教育(1)

        日本是教育的先进国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就很注意教育,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教育维新也不为过。到现在还能从日本学校的一些规矩中看得出明治维新时代的痕迹。

        日本的小学里中午供应午餐,叫“给食”,不是免费,但和免费也差不多,一个月五千日元把,随便打一天工,收入绝对不止这个数。为什么要给食?日本的妈妈们不工作的很多,而且小学生从家到学校一般只要走不超过10分钟的。完全可以回家吃,也可以带便当的。似乎找不到要给食的理由。给食的理由要追溯到明治时代了,那时候日本人还穷,一般人家是吃不饱的,而且小孩是很贵重的劳动力,穷人不愿把孩子送去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给食”的办法来吸引学生,另外,不准带便当也是怕小孩在吃饭时争穷比富,弄得富人得意,穷人自卑,大家吃一样的伙食,增进平等观念。

        还有就是穿校服,日本的校服的由来和给食的由来是一样的。现在大城市的公立小学一般都取消了校服,小城市和农村及其私立小学还穿校服,但已经不是免费的了,特别是私立小学,校服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吸引着爸爸妈妈们。中学基本上还穿校服,也有很少的中学不穿校服的。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现行的一样,也是6-3-3-4,不同的是春季开学,(老冰在文革是被秋季改春季,然后又是春季改秋季的折腾过一回),其中义务教育是9年:小学,初中。高中是要考的,往往听到人们在解释问什么是那个高中出来的理由时说“那儿的校服漂亮”。也有不穿校服的高中的。像有名的神户滩中就没有校服,但是因为人家有他没有,所以和有一样:上下学时间不穿校服的就是滩中的。

        日本政府把教育看得很重。什么叫“很重”?举一个例子: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很多的国家,什么地震,台风,海啸,滑坡等等等等,全国各地都有避难所,这些避难所一般都是该学区的中小学,也就是说:这个地区最坚固的建筑物是中小学。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中小学就坚固的能抵御得了那么大的自然灾害?那没关系,到发生连中小学校舍都抵御不了的自然灾害时,您也不用费心找避难所了,反正什么都没有了。

        日本全国没有文盲,大学的招生能力已经超过考生人数,只要你想上大学,就肯定能找到一个大学去上,当然上完了以后会怎么样没人知道,同时学费也很贵,但是你可以找银行申请几乎是无息的教育贷款,还款条件也十分优厚;各个地方自治体还有奖学金(有要还的有不要还的);几大大众传媒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什么的也提供半工半读的奖学金,每天帮他们发4,5小时的报纸,他们给你提供食宿,交学费,每月还有9万日元的零花钱,当然你得是日本人;换句话说,你如果上不了大学,那可能原因很多,但绝不可能是钱的原因。

        照这么说来,日本教育岂不是完美无缺了?

        正好相反,日本教育是各行业中受批判最多的,最混账的,也是让人想不通的事情最多的。

        从幼儿园,托儿所说起吧,日本的幼儿园是私立的多,公立的是托儿所,当然收费便宜,但是少,得到区役所(区政府)去排队,说出你要上托儿所的理由,比如太太要工作什么的,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安排。进私立幼儿园吧,学制是两年,每天只管半天,吃完中饭,妈妈们就得去把宝宝们接回来。这就是日本教育的第一个混蛋的地方:建立在妈妈们不工作的基础上。没事就传妈妈们到学校里去,为了节约经费,学校的很多工作也由妈妈们来,比如打扫卫生什么的,那有工作的妈妈们怎么办?不去也行,但要注意了,日本人是喜欢抱成团欺负人的(日语叫IJIME),欺负谁呢,欺负那些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所以,工作妈**孩子很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我们公司有一个小伙子,长的一表人才,但据说从小就受人欺负,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长的漂亮,一直到上高中了,女孩子们开始护着他这才翻过身来,翻过身来了反而开始欺负女孩子,男人就是MMD没良心。反正在日本你得注意一条:不能和别人不一样。

        幼儿园出来了,上小学了。小学开始就是真正的“教育”了。日本教育区分的十分清楚:精英(elite)教育和工具(tool)教育,将来的管理工具们的精英和受精英们管理的工具们,可以说从三年级起就让你自己选择,机会均等,不欺负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问你想上什么大学?国公立大学学校又好,学费又便宜,自然是大家的首选。老冰说过,日本政府掌握在一小撮东大毕业的精英官僚手里,想成为精英官僚吗?那就上东大吧。怎么上东大?有的是各种名牌高中,所谓名牌高中,就是每年有多少人能考上东大。怎么上名牌高中?先上名牌初中(日本叫初中为中学,高中为高校),一般名牌高中有75%是由名牌中学直升而来。那么,怎么上名牌初中?

        这就是日本教育最邪门的地方。怎么上名牌初中,居然与小学校无关!

        日本各地有不少所谓名牌小学,但大多数是“自动扶梯式”的,也就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直升,但那都是有名私立的,像庆应,早稻田,还有什么”march”(明治,青山,立教,中央,法政)什么的,不是普通人去的地方,学费太贵。普通家庭还是想上国公立大学。要命的没有小学为此负责。为什么,普通公立小学居然反对学生学习!

        日本在战后受美国的影响很深,包括教育,日本最大的教员工会的日教组在思想意识上非常反美,但在教育方法上很推崇美国式的自由发展,主张要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不要负担太重,日本叫“ゆとり教育”,就是轻松式教育的意思。这本来也没有错,但在日本行来就挺幽默了:“轻松式教育”成了“不教育”了。

        怎么个不教育法?比如,不准说圆周率是3.14,那对小孩太难,圆周率是3!英语的Sunday, Monday什么的全部背下来对学生太惨无人道,背三个就行了,至于星期四怎么办?那就祈祷天照大神保佑和老外打交道时没星期四什么事吧!谁要是敢说一句“学生应该以学为主”的话,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侵犯儿童人权,为人类公敌!

        夸张了?没有,这是直到去年为止的日本绝大多数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现实!

        本来义务教育就没有留级这么一说,因为一留了级就不是九年了,这样一来连小测验都没有了,布置作业的老师是老顽固,鼓励竞争是大逆不道,是对平等的反动。反正不能提“名次”这个字,登峰造极的学校连运动会跑步冲线时都要大家一字排好了,一起“冲”过去,以免被人指责为“鼓励竞争”。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行得通吗?

        冰眼看日本之九:“混帐”的日本教育(2)

        那种“轻松式”的教育方法,行得通吗?

        当然是不可能行得通的。日本是一个东方文化的国家,日本人的思维方法和中国人差不多。比如日本的父母夸耀自己的儿子时和中国人一样:“我儿子在XX大学”,而美国人在夸耀自己的儿子时是说“我儿子是XX大学毕业的”。也就是日本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怎么进得去才是最重要的。而只要进去了,几乎没有出不来的。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师资,教学质量,毕业后的出路及其收费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国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光靠唱“轻松式教育”的高调是没有用的。

        再加上本身“读书就能做官”,日本社会就是一个考试社会,什么都要资格,执照的。公司,组织内的晋升也要考试的。几年前连接一下上网用的ADSL MODEM都要专门资格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比搞什么“轻松式教育”更加荒谬的事情吗?

        但就这么荒谬的事情,在日本居然能够横行许久,却是有日本文化上的原因:日本是一个“立前先行”的社会,(“立前”是“大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大道理压倒一切。对以美国式游戏规则为代表的现代国际标准的崇拜(加上公立中小学的官营性及其老师们的公务员身份带来的惰性)使得无人能够挑战文部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社会的平均性带来的,日本号称“一亿国民总中流”,也就是全民中产阶级的现实使人看不到精英教育的好处: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能过上适当的生活,为什么要去苦孩子呢?

        那么公立学校出来的孩子们能不能上大学?能上,只是什么大学罢了,莫名其妙的大学多着呢,怎么看怎么都是野鸡半野鸡,也不是没有入学考试,(日本和中国不同,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的,各学校自己命题考试。全国有一个中心考试,但那只是一个资格考试,有些大学用来定自己的报考线的,再加上私立大学采用中心考试结果的也还不普遍)你不是怕数理化吗?咱们不考行不行,就考你国语总行了吧,总不成你日本人不会说日本话?就这样还是招不满人的学校还是有,私立学校他是一门买卖,没了生源还办个屁。前两年有些学校去中国招了不少人来,山形县好像有个学校600多新生,日本人只有18人(?),其余的全是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留学生,后来好像出了什么事,那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反正这种大学好上。

        出来了怎么办?日本从战后的经济到十多年前为止一直不错,只有没人,不愁没工作的,日本有一句谚语形容人手不够时说“连猫的手都想借来用”,何况人乎?再加上这种没上大学的,末流大学出来的本来就是作为工具(tool)用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被麦克阿瑟废止了的旧式高中的教学风气的怀念,老冰也挺欣赏那种高中教育,旧式高中对日本在战前的飞速发展功不可灭,有空也介绍给大家看看。

        有了这种社会现实,“轻松式教育”可以长期存在的原因,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日本社会对所谓“轻松式教育”一直就存在着反对意见,说也奇怪,说日本是一个儒教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但并不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例可证:一万人口中,研究生在学比例日本是二人,而美国是八人。就是说日本人并不热衷于读研究生。但对于本科及本科以前的教育,日本人是很热心的。公立学校不教怎么办?不能指望公立中小学,那是受文部省行政指导的,人家都提到人权这个高度来了,你总不能说你就支持侵害儿童人权吧。那还有什么办法?有的是。东方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的不能做,因为实际上行不通,而做的又不能说,因为说出去了要倒霉。日本也一样,和文部省讲不清道理的话就不和他们讲了,自管自作吧,于是社会上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进学塾,也就是补习班。

        日本的补习班可真是一种产业:大的补习班居然做到了股票上市的规模,怎么样,匪夷所思吧?学生在学校里玩,下了课再拼命,也是一种奇观。现在手机普及了,小孩子拿手机的不稀奇,5,6年前,你看到一小屁孩子脖子上挂一手机,不要问,去补习班呐,爸爸妈妈怕他回家时在车上睡过了站(回家要晚上11点左右),准备打电话喊醒他或是让边上的人帮忙喊醒他的。

        正规的补习班一般都是从四年级开始,也有从三年级开始的,这就是我在前一文中说的在三年级时选择是做elite还是做tool的意思。补习班也有等级,看历史上考试成绩而分别,每年考完了,补习班都要出广告,把今年他们补习班考上了学校的名单全部都要祥详细细登出来,包括出身学校和考上的学校,以便让家长们选择。有的时候也有掺假的:有的小孩转补习班的,一旦考上了,前面的补习班会来和你商量,怎么样?能不能借借你们家公子小姐的名字用用?所以广告的真假,有时候要问补习班的孩子们才知道。

        为了考进好的补习班里的好班,又有了补补习班的补习班,从幼儿园就开始。日本人有一个习惯:一件事该谁做就谁去做,家长一般不管小孩功课,只是监督和提供后勤支援。我们小老板和小冰都没有去过补补习班,一来我们是中国人,喜欢辅导孩子,二来公司有几个光棍哥儿们姐儿们,在日本正闷的慌呢,正好折腾两个小孩来取得快感。两孩子都很容易地上了补习班的S1(super 1)班,去考试那天全公司的同胞出动,在考场外边侃大山,在场的鬼子们都知道了:有中国人来了。俩孩子考完了出来,一脸的坏笑,直嚷嚷:“简单,简单”,把边上的鬼子们全吓趴下了:到底是中国人。顺便说一句,日本人基本上都认为中国人比他们聪明,其实他们认为哪个民族都比他们聪明,但是没有人能比他们吃苦耐劳,所以他们能成功。也不知道这是在捧其他民族还是在骂其他民族。

        这又是日本教育的一个混账之处:用税养的教育机构反而不管教育,纳税人还得花钱去买教育!不过这种状况可能将来会改变,文部省已经承认“轻松式教育”是“有问题”的,当然还不肯承认是错误的,但已经发了一大通誓要改变这种“学力底下”的现象。为什么文部省突然抽风了呢?原来2003年OECD对41个加盟国的27万6千15岁的孩子的PISA调查(国际学习到达度调查)表明,日本名列14位,在发达国家中仅仅比德国好,这下日本才急了,光讲人权还是不行,再讲下去社会就没有合格的劳动力了,就没饭吃了。

        但现在日本的教育还是严重两极分化的。不读书的一群,和读书的一群。和中国“自古俊杰出寒门”不一样的是,日本读书的一群基本上是家境比较好的。这是因为日本社会比较平均的原因:通过读书来改变社会地位不是一种普遍的动机。家境不太好的家长并不认为他们过的不好,孩子将来和他们一样不是挺好吗,干嘛要花钱给孩子找罪受?但家境较好的家庭要保住社会地位的话,小孩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要不然现在的企业,医院,事务所将来谁来接?

        那么日本的学校教育还有什么地方和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一样呢?

        冰眼看日本之十:“混帐”的日本教育(3)

        不管你说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怎样放弃自己的责任,怎样地退化成了“孩子收容所”,但由于国家权力的保障,人家毕竟是主流教育,大多数孩子还都是上的公立制中小学。一到年纪,区政府就会给你家来信,通知你们家孩子该上学了,哪一天到什么小学去报到去。你如果不去,你得和区政府说明理由:你去上什么私立小学。但不能不去,否则是犯法的。奥姆真理教事件时有一位坂本律师因反对奥姆真理教而被奥姆真理教灭了门,同时惨遭毒手的还有一岁的儿子龙彦。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尸首,所以被列为失踪,到入学年龄了,学区的小学为小龙彦一直保留着学籍,教室里有他的桌椅,到7年后破案了,学校在为小龙彦开过追悼仪式以后才注销小龙彦的学籍。这才是义务教育制。

        不管老冰怎么从在文革中已经被批的一无是处的“智育第一”的观点来批评日本的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有两点老冰是很欣赏的,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缺乏的:首先是体能教育,公立中小学是进行“工具”教育的,作为工具,坚固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学校很强调学生的体能活动。有些人所不理解的日本中小学生的短裤短裙实际上是从这个考虑出发的。小学还只是玩,不强调竞技体育,只要在地上摸爬滚打就行了,所以日本的中小学生回家的时候,一个个都是脏兮兮的。我们老板娘有一次说笑话,说她从小姑娘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想象着那样一幅图画:有人敲门,她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叫她“妈妈”。“现在是每天回来一个叫花子大模大样地叫我妈妈,比我当年想象中的脏孩子还要脏上十倍!”,老板娘很为浪漫的想象和严酷的现实间差距而忿忿不平。

        老冰有个客户是经营磨具公司的,生了仨丫头,一年一个,刚到日本时去他们家玩过一次,那时候那仨丫头刚在读小学初中,一进门,院子里仨黑炭头一字排开跟老冰鞠躬,把老冰弄得一愣:怎么了,这哥儿们白白净净的呀!老冰不由得有了“灵魂深处一闪念”,很为那哥儿们抱委屈。去年又去了一次,仨丫头全上大学了,一进门还是一字排开给老冰鞠躬,只不过黑炭头变成了漂亮的白净丫头,老冰这次是心里对那太太心里那个惭愧哟,错怪人家啦!那时候的黑炭头是叫太阳给晒的,不是老冰瞎想的什么原因。

        小学生也有玩竞技体育的,主要是棒球。(日本人特别喜欢在老冰看来特别枯燥无味的棒球,可能与日本人枯燥无味的民族性有关系,但老冰解释不了为什么美国人也喜欢棒球。)因为有附近的大爷大叔们休息天来学校当业余教练。现在也有玩足球的,但不多,原因和玩棒球的学校多是一样的:不太有像样的业余教练。日本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有游泳池和体育馆,体育馆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灾害时作为居民的避难所使用。

        上中学以后就更加变本加厉了,全体都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下午3:30到6:00为俱乐部活动时间,日语简称为“部活”,也就是说每天必须运动两个半小时!星期六还有,有的学校星期天还有半天!国内的小孩子们没有这样运动吧?中国学校里有一个“校队”的名词,搞的是精英体育,日本没有什么“校队”的,有比赛俱乐部所有人大家一起去,也就是说每一名学生都是属于某一个“校队”的,当然比赛时有“regular member”和“bench”的说法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工具教育”这样重视体能,“精英教育”也是一样的。小老板和小冰就读的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进学校”(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出过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每年1/3的学生能上东大的,够牛B吧,在运动方面和其他学校一样。小冰参加了一个土头土脑的俱乐部:篮球,去年还是全区第一名,全市也进入了8强,在市里比赛的时候,同场子的队就惨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不相信“白*”也会打球(日本人叫进学校的学生为“白*”,意思是只管学习不运动,晒不到太阳所以白白胖胖,这点和中国人的想法一样),全涌到这边来看来了,那边的比赛更本就没有人看,有趣的是那边学校的丫头片子们也不管那边的傻小子了,和这边的白*们来交换手机伊妹儿地址了。

        其次就是日本学校的技能教育,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的接班人的,接班人首先得有存活下来的能力,然后就是工作能力。日本小学是有“给食”的,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班负责搬运,摆放,老师只在一边看,你花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瓶牛奶也没有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来是动手能力,二来是对同伴所犯错误的忍耐和宽容,其实第二点可能更加重要,日本人自己人不互相指责可能就是从小就知道了人人都会犯错误。

        日本小学有一门课叫《家庭》,里面包括做饭,缝纫,打扫卫生,小手工等等,最有趣的课可能是“购物课”了吧?头天向老爸老妈要多少钱,第二天几个人一组,先开一个单子,中午准备吃什么,然后上街去买,买回来了一起做,做好了大家吃,不准剩,吃不饱算你自己倒楣,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计划性和可行性。

        老冰现在喝茶用的茶杯是小冰在四年级陶艺课时为老冰做的,样子有点怪,(主要是不圆),但这是小冰第一次亲手为老冰做的玩艺,老冰一直用着它,有客人来了就要对客人炫耀炫耀,其实真的挺好的,象汝窑瓷样的颜色,甚至上面都有冰纹,当然老冰从来没有忘记拿去蒙人,说是汝窑瓷,但从来就没有蒙成功过,郁闷中。

        小冰还在木工课时为冰娘做过一个八音盒,当冰娘打开那八音盒的盖子,听到那“叮咚当叮”的音乐时,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孙子给奶奶做东西了!激动不已。老冰给冰娘解释:其实不全是小冰做的,那机芯是买的,小冰也就做了个盒子。冰娘一听不乐意了,贬低她老人家的大头孙子那不是大不敬吗?迎头给了老冰一巴掌,“就做个盒子,你倒做一个来孝敬娘啊,活的成天往回抽抽,你有小冰一半能耐吗?还敢褒贬小冰”,老冰挨了打也不敢回嘴,只敢瞪一眼在边上作欢乐状的小冰。

        小冰小学毕业时有一个纪念册,小朋友们在册子上写自己的将来志向。60个毕业生,29名男孩子,31名女孩子。31名女孩是清一色:将来要开面包房,可能是那种香味的吸引吧?29名男孩中,想当医生的两名,因为他们老爸是医生;25名想当木匠,因为“看上去挺好玩”;剩下两个想当律师,这俩哥儿们不用说也能猜到是谁----俩中国孩子:小老板和小冰。

        按照中国的标准,日本孩子都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是那些“理想”都很踏实,很容易实现,所以他们很容易热爱将来的工作,把活干得很好;而中国的孩子们的“理想”都太伟大,不容易实现,一旦理想破灭,被迫从事自己所不乐意的工作时,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可以推想出来了。“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不同,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表现出来的吧。

        这就是中日教育中最不一样的部分,那么在精英教育时,应该一样了吧

        冰眼看日本之十一:“混帐”的日本教育(4)

        国内称死记硬背式的教育为“填鸭式教育”,冰爹原来是高中校长,他的口头禅是“填鸭式有什么不好?北京鸭不就是填出来的吗?”。冰爹以“考察”的名义来过日本,虽然实际是来看孙子,但也确实进行了考察。说白了,是来看看日本人怎么填那些小鸭子的,原来冰爹还想向日本同行传授一点填鸭子的窍门,看了以后才发现中国人对小鸭子们还是太仁慈了,还得加强填鸭力度。

        不信你到电车站去看,每天晚上11点多,不少脖子上挂着手机,肩上背着一个大双肩包、手里拎着弁当盒的小鸭子,和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的大精英们同样的带着一脸疲惫,迈着跌跌撞撞的步子从车站里出来往家赶。和小鸭子们不同的是,大精英们的步履艰难往往是因为喝多了,小鸭子们则是刚奔完补习。

        日本人填起鸭子来,丝毫不比中国人差。小学三年级,每天早上起来,先做20道小数分数混合四则运算题,那题目能把看的人逼疯!不要以为都是练技巧的速算题,有一半是傻算题!干嘛?磨你的耐心,练你的速度。公立小学可是不让教到小数点以后二位的,理由是减轻学生负担。而补习班却从不考虑那些小鸭子们的“鸭权”。用进学塾园长的话就是:“练习到不要去想答案,答案本能地反应出来为止!”

        尤其是做鸭子做到第六年,一年没有休息的日子,每天放学后要补习,休假日、春寒暑假更忙,元旦、MayDay都是十十制即早十点补到晚点十点,“从鸡叫忙到鬼叫”,一天十二小时就这么算术、语文、理科、社会循环反复的上课、练习、小测验,就连以喜欢“填鸭”的冰爹都动了恻隐之心,这不都要填成“傻鸭子了”,或许日本人并不喜欢爱异想天开的“天才”,倒是喜欢这么填出来的循规蹈矩的“傻鸭子”。

        补习班的老师们是极端热爱教育的,不是那样,这碗饭吃不了,要知道补习班是别人休息他上班的!文部省审定的教科本就不能用,本来就没内容,轻飘飘没几页纸不说,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是插图照片,弄得象一本漫画书。各补习班都是自己编的教科书,出的习题集。书和习题集都编得很令人佩服的,比如有这样一道小三的题目:

        “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拿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上裁掉这个正方形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来的是正方形为止。如果短边是19,长边是596,最后得到的是边长为几的正方形?”

        读过十几年书,这是我看到过的所有数学题中最妙的一道题!看到过以后就再也忘不掉,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能用这样形象的折纸来表示,除了说上一句“出题老师天才的变了态”之外,没别的话了吧?

        补习班是一门买卖,收费昂贵。但是当你看到补习班的工作质量时,你会觉得,那钱化的,值!不用说平时的尽心尽力了,上考场时,你从HOTEL里面一出来,(很多情况下得到外地去考试,只能住HOTEL,说出补习班的名字就有折扣价)就有人给你指路。刚到考场大门口,补习班的老师就把孩子给接过去了,从此到考试结束,不让家长碰孩子,以免万一出了事分不清责任。上厕所都有专人接送,千万不能跑,好不容易奔到了今天,跌个跟头摔坏了不能考试了多冤啊。没带笔是不是?就知道你会忘了带,准备好了,只要人来了就行。

        补习班是一种绝对的公平竞争,每月公开考试,按成绩分班,每两个月有升降,报考怎样的学校?可能性有多大?补习班的老师都会根据成绩的偏差值给家长advice,相对来说日本的老鸭子要比中国的老鸭子好当,没有为找不到好老师补习的烦恼,也不需要为了推荐和老师拉关系,总之一切靠实力,补习班是明码标价,不多收一分钱。价格也是绝大多数工薪阶层能够负担的,不便宜,但绝不贵。

        名门私立中学的教育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种和补习班一样紧张的“填鸭式”,反复训练,假期补习等等,让孩子们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另一种则如大学一样自由的“放鸭式”,作业都是一个月长期式,假期推荐一些自学书籍,写report。虽然两种方式的学校都有,但是第一流的私立中学都是“放鸭式”的,因为一流学校的生源好,靠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就足够了,不需要“填”。所谓一流和非一流是以高考时东大、京大、国公立医科的升学率来分的。

        私立学校纪律极为严格,有时候严格到不近人情的地步,不,有比不近人情走得还远的。我们附近有一所也挺有名的进学校,冰太去考察了以后,死活不准小冰报考,我说为什么?冰太说那学校要扫厕所,我说那有什么稀罕的,日本学校的厕所不都学生扫吗?冰太说那所学校的学生得光着膀子扫厕所,于是老冰也就打消注意了,但是有不少家长就冲着这光膀子扫厕所去报考那所学校的。

        老冰手下有个日本小伙子,一起外出坐车时从来不坐,老冰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上初中开始学校就有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准坐,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老冰有个朋友,天天和老冰抱怨她姑娘苦,说他姑娘每天下电车以后要走30分钟。我问他没有巴士啊,他说有哇,学校规定不准坐!日本学生的行李多啊,到过日本的人对日本学生的行李肯定都有印象,起码两三个包,有时候还得扛一件大乐器,单簧管什么的还凑合,拉管就够呛了。

        小冰考初中时有一个学校是以校服帅著称的,那学校为了强调这一点特地找了八个高中生,在校门口一字排开,学着美国大兵的派头,双手往身后一背,叉开双腿站的笔直。我有点不买账,嘿,傻小子,我倒要看看你能站多久?谁能想到这八个傻小子从考场开门到关门,一个小时脸不变色心不跳。耶,日本考中学是在一月底诶,这拨傻小子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小冰考完了出来,老冰把刚才所见一说,吓得小冰立即把想穿“很帅的校服”的欲望给生生咽回去了。

        老冰说了很多日本公立中小学的坏话,但是不是所有的公立中小学都是这样,比如公认的全日本最好的中学就是公立的―--筑波大学附属驹场中学和驹场高中。只不过那是公立的,反而不是首都圈的居民没资格报考:公立学校有学区限制。但是整个来说,日本的中小学教育是两极分化得很厉害的:绝大多数公立中小学所进行的tool教育,名门私立中小学所进行的elite教育。两者又互相补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看起来挺不错的。但是社会平均度很高的日本,为什么教育上如此两极分化?

        可以解释为,正因为社会平均度高才导致教育的两极分化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但是,日本社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平均度也在不断降低,那么,这种教育体系还能维持多久,谁都无法推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