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偶感 -- tom

共:💬49 🌺8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我会说“数学教学”不成功

              这个例子就是“相遇问题”。

              比如甲、乙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3km/h,乙的速度是2km/h。按我们常规讲法,就是时间相同,速度比就是路程比,故而甲程:乙程=3:2……

              但我认为这样讲太粗糙了,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的理解“相遇问题”:

              1.我先将原题变为:两只毛毛虫分别从叶子的两端开始啃树叶,大毛毛虫一分钟啃三口,小毛毛虫一分钟啃两口。是不是跟原题一样呢?这个比较容易接受。

              2.我继续变:两个工人一块搬箱子,甲从左边开始搬,乙从右边开始搬,甲一趟搬三个箱子,乙一趟搬两个箱子。是不是跟原题一样呢?这个也能接受。

              3.但如果接下来问:两个工人显然是在一块合作搬箱子,为什么两只毛毛虫就不是合作啃叶子,原题中的两个人为什么就不是合作走完一段路呢?

              这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次强烈的冲击,一次头脑风暴。

              于是我们会说:对啊,相遇的本质就是合作啊!

              这样就将表象中的相遇问题转换成了本质上的合作问题。

              那么合作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合作是不是可以“合体”呢?原题是甲乙两人,是不是当成是一个巨人的左脚和右脚呢?两只毛毛虫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只双头毛毛虫呢?两个搬箱子的工人是不是可以当成是一个巨人的左右两只手呢?这种“合体”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是对“整体与局部之关系”的理解。

              除了这种“合体”,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合体”呢?原题甲乙合体为一个人,速度为5km/h;毛毛虫合体为一只超大毛毛虫,一分钟啃五口……这第二种“合体”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是对空间序的理解与重构。

              仅仅只有这些吗?不,还有。如果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传统讲法的立足点是“加减式”,是以甲程+乙程=总程为出发点的;而将相遇问题转换为合作问题后,就回归了问题的本质,即以路程=时间*速度为核心关系式来展开研究。这两种思路看起来似乎都有理,但如果我们切换到混合运算,就会发现:

              路程÷(甲速+乙速)

              这个算式它是一个除式,而并非是一个加式。这也就是说,传统讲法讲的是这一问题中的次要问题,即加式;合作讲法讲的是这一问题中的主要问题,即除式。

              通宝推:东方白,
            • 家园 哪里谈得上福气

              我娃其实很痛苦,每天被老师追着“纠错”,因为老师看不懂她的解题过程,但答案又显然是对的。

              我的意思是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是很不成功的。

              • 家园 说福气

                是因为,孩子成长中,能有父母的亲自陪伴,而不是外包给各种学习班,是最大的福气。对双方都是其实。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