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评钱颖一《计划经济为何没有希望》 -- hwd99

共:💬71 🌺817 🌵7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提起吃老本,想到了“珍汕97A”

                    颜龙安72年培育出来的“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选配组合最多、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的不育系,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母亲”。历经40多年考验,至今世界杂交水稻中还没有一个母本贡献堪与她媲美。以它为母本,科研人员选育出上百个“汕优”组合,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增产稻谷1874.4亿多公斤。

                    至于说科技成果,有个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列表,大部分都是前三十年里面搞的成果。

                     1) 袁隆平 杂交水稻 1966-1972 世界领先

                       吴文俊 机械化算法 -1975 世界领先,原创

                      2) 黄昆 理论物理 1950-1963 不详

                       王选 激光照排 1975-1978 世界级原创;中国计算机方面唯一重大专利

                      3) 刘东生 四次冰期学说 - 1958 原创

                       金怡濂 并行计算设计实现 1970-1978 世界级

                      4) 吴孟超 肝外科新成果 1958-1975 不详

                       王永志 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 1975-1977 类世界同等水平

                      5) 李振声 小麦改良 1958-1985 世界级

                     叶笃正 青藏高原气象学 -1974 原创

                      6) 闵恩泽 Y-7型分子筛催化剂 1970-1976 类世界同等水平

                       吴征镒 《中国植物志》 1961-2004 ???

                      7) 王忠诚 脑血管造影术 -1965 世界级

                     徐光宪 串级萃取理论 1971-1976 世界级

                      8) 谷超豪 超音速绕流等数学问题 -1973 ???

                       孙家栋 东方红一号 -1970 类世界同等水平

                      9) 师昌绪 铬锰氮及铁镍基合金 1964-1974 类世界同等水平

                       王振义 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 1979-1986 原创

                      10)谢家麟 正负电子对撞机的 1955-1986 类世界同等水平

                       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 -1989 ???

                      11)郑哲敏 爆炸力学与破甲机理 1960-1979 类世界同等水平

                       王小谟 JY-8雷达 1970-1976 世界领先

                      12)张存浩 氟化氢(氘)激光 1970-1977 世界领先

                       程开甲 裂变核武器 -1964 类世界同等水平

                      13)于敏 聚变核武 -1967 类世界同等水平

                    通宝推:西门飘飘,盲人摸象,
                  • 家园 袁隆平已经有基础了,进入良性循环,可持续。

                    你看哪个是分地后另启炉灶成正果的?

                    Nothing is perfect, 但是分地前的System works, 分地后的system doesn't work.

                    其实看得最明显的不是良种,而是是火箭。长四80年代发射成功,但是几乎没起作用,近30年一直靠长二、长三修修补补撑着。难道改开后对长二、长三的修修补补没有改进性能?当然不是。但是改开后的长四失败了,这说明即便有改开前的基础,改开后的System也下不出自己的蛋来。对长二、长三修修补补算不算吃老本?我认为算,虽然修修补补也提高了性能。但是你没有自己的东西。

                    育种也是同样的道理。袁隆平进入良性循环前得到的支持是分地后无法想象的。如果没有在分地前进入良性循环,袁隆平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聂卫平在北大荒没有机会摸棋子,但是有《北大荒磨练出的“境界”》。他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他的棋艺达不到后来的高度。刚毕业的大学生离“人才”还差得远。老老实实干两天体力活对于年轻人成才没坏处。马儿如果把心思都放在草料上,是成不了良马的。

                    我的两个表弟,一个大专毕业去远郊仓库做保安,艰苦条件下发奋图强,利用业余时间考会计师,现在是知名会计师,公司配奥迪;另一个一本毕业在家考公务员,一事无成。原因很简单:前一个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了,后一个没有。

                    知识分子要想取得成就,最好放下自己的臭架子,别认为自己比老百姓高一等。

              • 家园 科研好像不要时间似的

                没有海南9000多亩农场发现的野生不败株,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注定失败, 他之前的所有学者都失败了。

                那个9000亩的农场从哪儿来的呢? 是国家批的。

                哪些种田的农民从哪儿来的呢? 是来自全国的1000多民农技员。还有的不愿意落户海南,是做几年就要走的。

                袁隆平1965年开始搞杂交水稻, 到1974年试种, 已经是进展飞快的了。没有TG的举国体制, 就不会有杂交稻出现, 至少要推后几十年。退一万步讲, 即使有杂交稻项目,也轮不到一个中专农校的老师来做项目总负责。

                你可以指责文革妨碍了杂交稻的改革,就好像你走路被绊了一下,也会骂一句他妈的,但没有路你走什么走呢?

                我们乡下就有农技员,他们顶着什么帽子我不知道,但是每次到我们村,都是享受最好的招待,农民对老九自有他们的处世之道。

                今天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高吧,但是70%的科研人员坑蒙拐骗,混吃等死。河里在国内搞科研的多了,不信你问问吧。

                通宝推:棋人鲁大耍,
                • 家园 文革才是路,那建国后17年都不是路?

                  看看,现在他又说第一个饼没有用了

                  1972年列入项目,1974年就开始试种,这正是得到了国家资源大力支持的结果,此前不过是局限在湖南海南一隅而已

                  你知道科研是需要时间的,大概不知道科研人员的培养也是需要时间需要钱的吧

                • 家园 文革中的袁隆平,那些被整的没育种成功不会有名字流传下来

                  试验田被毁耽误不耽误研究进度?当工人耽误不耽误进度?

                  如果多来几个新学生当助手,会不会加快进度?

                  袁隆平这还是苦难少的,那些苦难多的呢?被整死的呢,没准他们早早弄出来了呢

                  科研金字塔总是需要有大批基层人员才能结出硕果,在你看来我们的科研人员都是在混吃等死,我们的航天、高铁、人造太阳,等等等等,全都是混出来的

                  一句话,就你行,好了吧!

                  文革中的袁隆平----

                  摘自《走近袁隆平》,

                  摘自人民网·政协新闻。

                  1

                  966年五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在这场“深刻的革命”中袁隆平自然不能幸免于难. 罪证有二,一是“出身问题”,二是“现行问题”。

                  文攻开始了。校园里攻击袁隆平的大字报不下一百张。“宣扬资产阶级学说”“自由散漫,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武斗又来了.“革命小将横刀立马”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瓶瓶罐罐彻底砸烂.多亏学生帮忙藏了几盆。

                  作为首当其冲的“牛鬼蛇神”,造反派早已在“牛棚”中腾出地方为袁隆平搭铺。

                  对此袁隆平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工作组长来了,结果出人意料。

                  “‘牛棚’你就不要去了继续搞你的杂交水稻试验,争取在实验中改造好自己,为人民立功”。

                  袁隆平受宠若惊又百思不得其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1968年5月18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整个试验田被人彻底毁灭。四天后,悲痛欲绝的袁隆平在一口井中发现了培育了4年的苗子,沉下去的都已淹死。幸好飘在上面的几根又活了过来。

                  “这个实验是三岁小孩搞的玩意儿,根本搞不出什么名堂”

                  “这是袁隆平为达到陷害他人的目的自己干的,既可向上面交差,又可金蝉脱壳”。

                  那是一个人性扭曲的年代。1969年,校“革委会”下令调袁隆平到湖南溆浦煤矿当工人。

                  两个月后袁隆平又奇迹般的出山了。他被调往湖南省农科院,担任杂交水稻研究的业务主持。

                  不育稻种几经洗劫,但又绝处逢生,袁隆平屡遭冲击却又转危为安,才有杂交水稻的问世的鸿运。冥冥之中似有神佑。多年后才真相大白。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后,原国家科委九局的赵石英局长,立即发现了其中蕴藏的价值。立即上报科委党组,党组书记聂荣臻立即表示全力支持。就是赵石英的慧眼和那特殊时期的支持。消除了袁隆平心壁的寒冰,使他在政治漩涡中得以保全。

                  • 家园 育种成功,名字不为人知的人多了去了

                    谢华安、石明松、李贞生、林守烈、黄耀祥、罗孝和、颜龙安、张先程等人,有几个被现在的人们像袁隆平那样所熟知?他们的贡献对于研究杂交水稻都很重要。

                    比如颜龙安,1972年冬,颜龙安选育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经过南繁北育连续四代回交,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在99.5%以上,宣告我国首批“野败”不育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选育成功。之后,颜龙安将2个不育系种子分给全国协作单位测交配组,先后选育出100多个强优势组合。著名的“”汕优63“”就是谢华安用自己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养出来的,解决了杂交稻抗稻瘟病的问题。

                    颜龙安说起当年科技大攻关,很感慨:“一个人能力再大,也不能包打天下,没有好的团队,就不能成就杂交水稻的辉煌。那时候大家只有一个目标,所有的成果都无偿分享。”当年正是他培养的两种不育系种子分给全国协作单位才有杂交水稻推广的今天。

                    通宝推:回旋镖,石狼,想象残酷,独立寒秋HK,盈盈若水,yiwensilan,老老狐狸,盲人摸象,陈王奋起,
                    • 家园 每回袁上了新闻,我的脑海里就想起来三个代表

                      杂交水稻都被他代表了

                      • 家园 也不能过于极端化,袁隆平的理论确实是开拓性的。

                        杂交水稻的研究确实是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得出了丰硕的成果。

                        不过现在的宣传确实有问题,比如杂交水稻,比如两弹一星,都集中在个人的宣传上面,好像这些成果都是一两个天才偶然得到的,这些领军人物背后的团队和国家的支持都被华丽地无视了。以至于衍生出原子弹研究还能给老蒋脸上贴金的谬论。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这种伤痕文学来做证据就算了

                    这些年撒的谎够多的了。

                    凡是不讲支持,不讲前因后果的报告文学都是扯蛋的事情,我一个字都不信。

            • 家园 真是好资料!读来令人唏嘘,为了科研,一个人回农村坚持!

              李登海倒是接受采访时候说: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农科队解体,原来的实验田、同伴和科研条件统统没有了,我成了一只"孤雁"。那一年,山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我干脆放弃了吃皇粮的机会,还把母亲的户口办到农村,利用母亲的几亩口粮田和责任田继续钻研育种,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民营的玉米研究所,10多个人跟着我,去探索一条农业科技的新路。像他这样的坚持真令人钦佩。

              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

              集体的力量,组织起来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当然,在某些人看来,也是很可怕的。

              想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俄罗斯的现状,我们应该庆幸有前人指路,穿越者保佑,在一个很急的弯道上,没翻车。

              现在,前面怕是又有急弯了。

          • 家园 那是你的演绎

            改开前挖井,改开后出水,对这两个例子来说就是这样的。

            哪句话说了改开后就不继续挖井了?

            至于你说能不能更快研究出成果,这个我不知道。查了一下李振声研究小偃系列的资料,有这么一段:

            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课题组筛选的1000多份杂种中,只有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仍保持着金黄颜色,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材料!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看不出当时课题组进度被什么技术以外的事情耽误了。实际上,小偃6号之前,还有小偃5号,4号,育种研究本来时间就长,李振声本人就说过,小麦育种,平均需要8年时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

            不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有在文革中受过冲击的说法,所以你这么怀疑也不是没道理的。

        • 家园 你热爱火红年代不错,但是话不能这么说

          按你的逻辑前三十年的成绩全是民国打下的基础了。

          有了民国教育基础,钱学森才成功领导两弹一星。这是“典型的民国挖井,解放后出水的例子。”

          呵呵

          • 家园 你这是抬杠

            民国启动了两弹一星工程么?民国开始建设两弹一星需要的全套的工业、科研体系了吗?

            没有新中国,钱学森大概会在美国奋斗一生吧。

            那两个育种工作确确实实是在改开前启动,并在改开前完成主体工作的,更重要的是,新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农业的教育、科研及推广体系,这两个小麦良种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样,都是这个体系运作的结果,没有改开,这两个已经育成的小麦良种一样会通过这个体系推广到全国,连时间都不会晚。

            阁下倒是可以穿越一下,没有新中国,常凯申领导的民国,什么时候会开挖两弹一星的井,什么时候会出水?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虽然很不喜欢民国,但是你这个逻辑不成立啊

              两弹一星里,有许多人是民国时期有意识派出去的。其中有几人还专门就是为了学原子弹派出去的。我看过相关文章,老蒋还专门拨了10万美元买仪器设备。钱太少,买设备的意识还是有点的,而且实实在在派人去了。像钱学森这样自己出去的,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