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连续与离散——论音乐与中文 -- 赵美成

共:💬67 🌺26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们说的频域应该是不同的东西

          严格来说,频域离散的时候,时间维度上有周期性,因为有个最大波长。时域离散的时候,频域就有个上限对应离散间隔长度的波长,频率就有了周期性

          不过这个离散的频率指的是音符,就像C对应260hz,简单乐器敲出来就是260hz,高水平演唱家唱出来是260hz加上260hz的双倍三倍还有多少倍数的共鸣,这些都是离散的。音符几百hz,就算声音震动在时域上有周期性,也没人能感受这种频率的周期性

          音乐的节拍是另外一回事。其实中西方在音乐原理上是完全互通的,你有的我也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除了那种一小撮人搞的很神经的现代音乐。在数量上可能有统计差异。如果能做个统计就会很有意思,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西方音乐音符变换的频率,应该在整体上高于东方音乐的频率

          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传统核心乐器。西方音乐的根子,主要就是钢琴和小提琴。钢琴按键的声音是很离散的,要加延时震动还要专门踩踏板,但是钢琴按键的动作相对容易,经过长年积淀,各路修炼的大神弹奏的频率都快要突破人耳分辨的能力,比如肖邦等人的经典作品,基本就是倾泻而下,这种感官冲击纯粹是频率快。至于小提琴,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振动的振幅是很均匀的,没有了强度的切换,自然听起来连续,这种连续指的实际是振幅。中国传统乐器中这样的也多得是,二胡和唢呐都能做到,二胡来一段赛马,听起来连贯得不得了。其实西洋乐团的乐器类型,中国传统民乐都有对应的,除了没有好用的低音乐器。但是中国传统乐器的核心是弹拨乐器,大部分高级的曲目都是为弹拨乐器写的,虽然可以非常纯熟,但是最高演奏速度还是比不过钢琴。而且,那种每次慢慢弹拨后悠远的回声,正是东方美所爱的境界吧

          另外一种节奏的差异其实就来自于节拍。不管东方西方,来个2/2拍的就很难显得流畅,来个6/8拍的就可以连贯得很,这个是通用的。区别应该在于不同节拍不同速度的曲目的数量分布上,西方自古以来某些节拍的比例可能要高一些,所以要有个统计就很好。不同的节拍其实主要是服务于内容的,来一串16分音符的转音唱一段歌颂上帝比较正常,但要拿那个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得是什么鬼

          音乐的感觉是否连续,也就来自于节奏的快与慢以及乐器振幅的波动程度,和语言什么的没有直接联系。要是节拍总给人一步一个脚印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一些人的喜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次品比较多,毕竟次品总体上音符更少变化会更慢,因为这样作曲工作量才小么。中文圈里,能够吸取西方传统里高节奏精华的作曲家比较少,这么多年来,流行音乐中对于钢琴的理解,也就周杰伦算及格

          • 家园 音色也有区别吧

            至于小提琴,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振动的振幅是很均匀的,没有了强度的切换,自然听起来连续,这种连续指的实际是振幅。中国传统乐器中这样的也多得是,二胡和唢呐都能做到,二胡来一段赛马,听起来连贯得不得了。其实西洋乐团的乐器类型,中国传统民乐都有对应的,除了没有好用的低音乐器。

            比如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一听就能分辨出来不一样,怎么解释理解音色呢。

            但是中国传统乐器的核心是弹拨乐器,大部分高级的曲目都是为弹拨乐器写的,虽然可以非常纯熟,但是最高演奏速度还是比不过钢琴。而且,那种每次慢慢弹拨后悠远的回声,正是东方美所爱的境界吧替换

            深有同感

            • 家园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质和形状决定的
            • 家园 音色是泛音的区别

              如果仅存在基音,所有乐器的声音是一样的。

              基音可以理解成某个较低频率的单一频率的机械波,而泛音是这个频率的一定倍数的机械波。不同乐器产生的泛音频谱不一样,于是会有所谓音色的区别。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不知如何解释人脑对不同音色如何反射的

                比如排箫和竹萧听起来很空灵,像亚历山德罗“最后的莫西干人”和“孤独的牧羊人”和朱哲琴的“吹箫人”,换了黑管或许可以,用竹笛,铜笛或萨克斯演奏就不会有这感觉吧。(汗,我的音乐知识不足以描述这几种音色的不同)

                • 家园 听音确实是很主观的事情

                  一般来说低频多更浑厚,有种震撼人心的感觉。高频多更清亮,有种轻巧灵动的感觉。

                  不同的乐器频率响应范围不同,泛音不同,响度不同都会造成区别。比如俺觉得最震撼的管风琴,音域极宽,响度大,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殿堂感;小号嘹亮,振奋人心,难怪会拿来冲锋时用。至于国乐,我拿前人名句来形容了:琵琶连绵,大珠小珠落玉盘;笛子清幽,旧时月色梅边吹;古琴意深,灯穿哀弦照离席;凤箫声动,回首蓦在阑珊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特定声音的基音是否有下限呢?

                还是会无限低下去只是我们听不到?

                • 家园 人能听到最低是20赫兹

                  一般认为人能听到20赫兹到两万赫兹的声音,实际上因人而异,而且会随着年龄增长,对高频的声音越来越不敏感。俺自己测试现在最高能分辨到一万六千赫兹。所以说欣赏音乐要趁年轻。。。

                  物体发声频率和该物体尺寸有关,越大的频率越低。所以可以看到大提琴尺寸比小提琴大,而发声频率更低,大提琴更浑厚,小提琴更清亮。

                  低的频率的振动是存在的,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过低的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相当,如果过大会引起人体的共振,损害人体甚至可以致死。所以可以用来当武器。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下限大概20赫兹吧

                  也和年龄有关

          • 家园 对,节奏的快慢

            类似于诗词的叶韵,律诗固定,所以虽然密度适中但感觉死板。词则不甚固定,所以表现感情更好用。较密的比如菩萨蛮比较秀丽,较疏的比如八声甘州比较沉郁,再疏一点的南曲比较缠绵。

            俺是听着周杰伦长大的,确实很有感情,而且他的作曲很灵,更重要的是编曲做的好,我记得好像是钟兴民吧。现代音乐的编曲比作曲重要,这一点多对比中外的现代音乐就能感受到。这个方面我认为当年的飞儿乐团做的最好,可惜他们江郎才尽,很多年没啥新作了。

    • 家园 音乐盲,凭感觉说两句

      我感觉华语流行音乐跟西方音乐最大的差别是节奏感太弱,太单薄,无论是歌词还是音乐本身都格局太小,无病呻吟居多,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凤凰传奇了。

    • 家园 音乐和音乐作曲思维的关系应该比和语言的关系更直接一些

      英语歌曲翻译成中文歌曲优美度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或损失很少,这说明语言和音乐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语言和音乐思维在较长的历史维度上倒是相互影响的。

      西方歌曲调式多变,一咏三叹,情感表现很丰富,我们的流行歌曲确实比起来平板单调,缺少那么一些深沉婉转的情致,这和作曲家所受的专业音乐训练有关系,和语言关系不大。

      • 家园 听听贵妃醉酒就知道什么叫调式多变、一咏三叹,情感丰富了

        任何艺术形式包括声乐都需要长时间的创作,积累,继承;再创作,再积累,再继承,需要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表现出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中国大陆的流行歌曲是起源于八十年代,没什么文化积淀,多是盲目照抄西方,其作曲者和填词者和歌手都从小既没受过西方音乐歌曲的严格教育和严格训练,也没受过中国传统音乐和曲艺的严格教育和严格训练,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比普通老百姓更早接触一些声乐和流行歌曲罢了,而这些人所出身的家庭,典型的比如高晓松,他们的父母都是受到过TG打压的右派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一切,包括文化艺术有盲目的排斥,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有盲目的崇拜,他们能够成功不是因为天才,而仅仅是因为比普通老百姓更早接触罢了,但过早成功造成了他们的浮躁和傲慢,但时间一长,他们那点墨水和才华就不够用了,自己半瓶子醋晃不出东西了,就开始埋怨老祖宗的文化基因,埋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不出屎来赖茅房。

        建议这些人忘记过去,从新学习,象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戏曲曲艺和地方戏剧,同时更加认真地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的基本原理,不要仅仅流于浮躁, 赚钱和吹牛,更不要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来误导中国大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