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给女儿讲的故事 -- lilly

共:💬47 🌺2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给女儿讲的故事

    血手飞廉江鸿烈的故事(一)

    从前练武的人有很多门派,其中有一个大门派叫作昆仑派。昆仑派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叫江鸿烈,外号人称血手飞廉。为什么叫血手飞廉呢?飞廉是传说中上古时候的勇士,参加过黄帝和蚩尤的涿鹿大战。后人用飞廉来代指打仗勇猛的人。江鸿烈武功不错,打仗也很勇猛,所以被大家比作飞廉。血手呢?不是说江鸿烈心狠手辣,杀人如麻,而是因为江鸿烈有湿疹,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双手,又抠又挠又搓又蹭,弄的手上鲜血淋漓,所以被戏称为血手。

    江鸿烈的师傅叫做卧佛昆仑僧。这一天,师傅把江鸿烈叫来,说:"鸿烈,我派你一个任务,下山到昆仑镖局帮忙保一趟镖。"什么叫保镖呢?过去的社会治安不好,商人运送货物或携带钱财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强盗。为了安全起见,就得雇佣镖局为他们保镖。镖师跟着商队一起走,遇到山贼、草寇、强盗、大王先跟对方论交情,对方要是执意要抢劫的话就动手打架。打赢了商队就安全了,打输了,镖局要负责赔偿人家商的损失。话说昆仑派这么多人吃喝拉撒都要花钱,钱从哪里来?就得种地或者做生意,主要是开镖局。因为昆仑派上下多的是会武艺的小伙子,打架是特长。门下的弟子会轮流派到镖局去帮忙保镖,顺便当作历练,增加江湖经验。

    江鸿烈奉命下山,到昆仑镖局接了一趟镖,护送着车队,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什么叫晓行夜宿?早上天还没亮就赶紧起床,洗漱完毕,天色刚朦朦亮就出发赶路,为的是趁着日色多赶些路程。下午离日落还早,遇到市镇村寨就要投诉客店,否则错过了宿头,晚上就只能在野地里扎营了。那样很危险,因为没有市镇村寨的保护,很容易遭到强盗的劫掠。睡觉前要用热水烫脚,不然很容易脚上走出大泡,泡破了流血的话容易感染和脚疼。过去出门赶路是非常辛苦的。

    长话短说。这一天天色偏西,来到一座大镇子叫作兴隆镇。江鸿烈决定投店。镇上客店很多,伙计们站在门口热情拉客:"客官,请看看我们的老店,干净宽敞,新拆洗的被褥,有晚饭,如果您觉得不可口的话还可以到对面的饭馆订餐。晚上有免费的热水烫脚。"江鸿烈挑了一家看起来比较干净的客店,包了一整个跨院,商队成员集中住在一起,没有闲杂人等。晚饭吃了一身汗,江鸿烈觉得天气闷热难当,就跟商队的东家打了个招呼,独自到街上散步纳凉。这座镇子真是繁华热闹,客店、饭铺、商号、摊饭沿街排开。一路走来,小凉风一吹,觉得汗水落下去,非常舒服。其时正当盛夏,天色黑得晚。江鸿烈转了一圈回来,看看将到掌灯时分,渐渐觉得手心刺痒,不由狠狠挠了几把,快步回归客店。一看客店门扇紧闭,不纳新客,为了安全防盗。江鸿烈上前拍打店门,啪!啪!啪!伙出来一看,认识,赶紧招呼江老客进门。回头正要关门,冷不丁抬头一看,发现门上有三个血手印,张牙舞爪,十分可怖。伙计不明所以,心里暗自嘀咕,回来告诉了客店掌柜。掌柜一听大吃一惊,亲自到门口察看一番。回来后一脸恐惧之色。

    (未完待填)

    通宝推:疯雨后,敬畏生命,脊梁硬,
    • 家园 历史小故事(一)

      吴郡周氏的故事:周鲂与石亭之战

      今天我们来讲几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吴郡周氏历史名人的故事。

      吴郡在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周边一带,在汉末时下辖十三个县,其中有一个叫做阳羡县,在今天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一带,长江以南,太湖西岸。周氏是阳羡的土著。当时周氏有“八望”,也就是有八个声望最高的家族,分布在全国各地。阳羡周氏不在“八望”之中,是周姓的小枝。

      三国时孙权统治江东期间,鄱(pó)阳郡山民彭绮(q?)举兵作乱,攻陷城镇。鄱阳郡在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一带,长江以南,鄱阳湖以东。这里西临鄱阳湖,港汊河流纵横,东边被大山丘陵环绕,地形复杂。孙权任命阳羡人周鲂(fáng)字子鱼为鄱阳太守,与解烦督胡综合力征讨,迅速平定叛乱,生擒彭绮。周鲂因功被加封为昭义校尉。

      当时的曹魏和孙吴在江淮地区对峙多年,边境上冲突不断。双方都不时有人叛逃到对方阵营,甚至连孙吴大将韩当之子韩综都叛逃到北方。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吴黄武七年),孙权打算用派人假装投降曹魏,欺骗曹魏镇守东南的大将曹休,引来曹魏主力寻机歼灭之。他让周鲂找合适的人假降。周鲂认为这些人都不可靠,请求自己亲自假装叛逃,勾引曹休。他派亲信给曹休送信,说自己受到孙权的责备,怕有杀身之祸,打算举鄱阳郡归附北方,请求曹魏派兵接应。鄱阳郡深入江南和鄱阳湖,一旦为曹魏所有,可以截断长江,把东吴的地盘割为两段。曹休非常心动,但不敢轻信。为了把假戏演得像真的一样,孙权不断派尚书郎到鄱阳郡追查各种事情,周鲂则假装被逼无奈,在郡门下剪下头发表示谢罪。这个代价可不小,因为当时的习俗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否则就是不孝。消息传到北方,曹休信以为真,于是率领步兵、骑兵十万人前往皖城接应周鲂。魏明帝又派贾逵、满宠、胡质等进攻东关,即濡须口,派司马懿进攻江陵,三路大军并举。孙吴也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cóng)为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

      曹魏的尚书蒋济认为,曹休深入敌方境内,孙吴大将朱然屯驻长江上游,容易切断曹休背后,因此这次出兵很危险。前将军满宠认为,曹休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依傍长江,进军容易退却难,一旦失利,难以撤退。东线的豫州刺史贾逵认为,东吴在东关正面没有什么防备,肯定是集中兵力到皖城,曹休深入皖城与敌作战,必定失败,因此部署军队水陆并进,南下接应曹休。而曹休此时接近石亭,发现吴军异动,已经得知被骗,但曹休骄傲自大,仗着兵力雄厚,仍然打算将计就计,与东吴一战。

      孙吴这边,朱桓建议,曹休如果战败逃走,一定经过夹石、挂车。这两条路狭隘险要。如果预先派一万士兵用木柴塞断道路,可以全歼并生擒曹休。大都督陆逊极其谨慎,没有采用这个建议。

      于是双方在石亭相遇开战,曹休大败。吴军一路追杀到夹石,斩杀、生擒一万多人,缴获牲口车辆上万,以及魏军全部的军资器械。曹军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粮草断绝,士气低落,溃不成军。曹休部将王凌拼死奋战,冲击拦路吴军。关键时刻,接应曹休的贾逵命令军队加倍速度,一路急行军赶到夹石,沿路多设旌旗战鼓作为疑兵,终于及时打通夹石,拦住追兵。贾逵据守夹石,给曹休的部队提供粮草,士兵们的士气才重新振作起来。本来贾逵和曹休两人关系不好,这次曹休却全靠贾逵才得以幸免于难。

      大败而归的曹休又羞又恼,不久就病死了。此战之后,孙权声威大振,第二年就正式称帝。曹魏和孙吴进入军事战略僵持阶段,直至二十四年后的东兴之战才重新打破平衡。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而引发这场战役的周鲂也因此青史留名。

      关键词(Tags): #周鲂#故事
      • 家园 历史小故事(二)

        吴郡周氏的故事:周处伏虎斩蛟

        周处字子隐,是周鲂的儿子。周鲂去世时周处年纪还小,没有父亲的管教,自小胡作非为。他打小就武力超群,喜欢骑马打猎,加上性格轻狂放荡,横行乡里,恶名昭彰。人们又恨又怕,唯恐避之不及。

        当时阳羡的山中有猛虎,江中有蛟龙,都侵害百姓;再加上周处,被人们称为‘三害’,其中周处的凶恶还要超过猛虎和蛟龙。有人劝说周处去刺杀猛虎和蛟龙,指望着‘三害’能剩下一个就好。周处先入山,杀死猛虎;又潜入水中刺伤蛟龙。蛟龙逃跑,时沉时浮,沿江几十里,周处一直紧追不舍,经过三天三夜,终于杀死蛟龙。乡里以为周处和蛟龙两败俱伤,‘三害’尽除,高兴地举行庆贺。不料几天后周处竟然回来了。周处见到人们为他的死而庆贺,感到羞愧悔恨,决心改过自新。他去拜访吴郡名士陆机、陆云,对陆云说:“我想改过自新,努力学习,可是怕自己年纪已大,来不及了。”陆云鼓励他说:“改过自新不嫌晚,人只怕不肯树立志向,努力学习,不怕迟晚。”

        于是周处开始努力读书学习,修养性情,变得知识丰富,忠信有礼。一年后,州府辟命他为官,一直在吴国当到无难督 。

        公元280年(晋咸宁六年,吴天纪四年),晋朝灭掉吴国。晋军主帅之一王浑举办宴席庆祝胜利,饮至半醉,问下面的吴国大臣:“你们的国家灭亡了,你们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末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灭亡在吴国之前,难道就只有我们应该难过吗?”这话问得犀利。因为早在十五年前,即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晋泰始元年),魏国皇帝司马奂就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魏国灭亡;包括王浑在内的晋军将领都是魏国旧臣,并不是终生晋国人。在国灭身危的情况下,周处还敢当面反驳胜利一方的主帅,可见其性格耿直忠正。

        周处在晋朝出任雍州新平郡 太守,因招纳叛乱的羌人归附而受到称赞。后转任梁州广汉郡 太守,以执法公平、平息积年旧案而著称。后转任御史中丞,负责纠察弹劾官员,以不避权贵而知名。当时梁王司马肜(róng)违法被周处纠举,因此对周处怀恨在心。

        公元296年(晋元康六年),关中饥荒,秦州、雍州的匈奴郝度元、氐人齐万年召集流民反叛,推齐万年为皇帝。晋朝派司马肜为主帅出镇关中,督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叛乱。因为周处纠察官员得罪人,朝中官员推荐周处随军出征,以建威将军隶属于夏侯骏部下。伏波将军孙秀知道周处这一去一定被人暗害战死,劝他以母亲年老需要奉养的理由推辞。周处说:“忠孝不能两全。我忠心事主,这里就是我死的地方。”中书令陈准在朝中警告说,司马肜、夏侯骏都是皇亲国戚,不会打仗,打了胜仗不稀罕功劳,打了败仗不怕处罚。如果任命周处为先锋,必败无疑。建议用积弩校尉孟观为周处的先锋。可是朝中无人听从。对面的敌人齐万年也说,如果周处为主帅,自己无法抵挡;如果周处为先锋,受制于人,则必可擒获。

        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今陕西省乾县西北),司马肜、夏侯骏逼迫周处以五千兵力进攻六陌(今乾县东)。接战前连饭都不给士兵们吃,也不派后援。周处明知此战必死,赋诗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美粱黍,期待能善终。”然后奋勇杀敌,杀敌数以万计,直至箭尽弦绝。本应一同出战的将军卢播、解系都袖手旁观,不肯救援。周处誓不后退,最终力尽战死。

        周处忠勇牺牲,死后被追赠为平西将军,晋元帝时赠谥号为孝。并受到后世的景仰。至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县还有周王庙,祭祀周处。

        关键词(Tags): #周处#故事
        • 家园 历史小故事(三)

          吴郡周氏的故事:周玘

          周处有三个儿子:周玘(q?)、周靖、周札。周玘性格刚强坚毅,稳重果断,在当地很有名望。

          西晋统一全国后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氏宗室诸王为了争权夺位发动战争,打过来打过去,连年不休。国家因此破败不堪,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亡,被称为流民。流民中有很多内迁的匈奴、羌、氐、羯族等胡人。这些流民日子过不下去,就纷纷聚众造反。从公元292年(晋元康二年)起,各地流民起义此起彼伏。公元303年(晋太安二年),义阳郡 汉化的蛮族人张昌在江夏郡安陆县 招募流民,起兵屯聚,多次击败官军,斩杀新野王司马歆等,占据江夏郡。张昌派部将封云进攻徐州,石冰进攻扬州。石冰击败扬州刺史陈徽,先后攻陷扬州、江州。江南震动,百姓恐慌。

          危难时刻,周玘与前南平内史、长沙人王矩一起出面,联络江南士族,推举吴兴太守顾祕(mì)为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募兵讨伐石冰。周玘先斩杀石冰所委任的吴兴太守区(ōu)山,后临阵斩杀石冰部将羌毒。随后与广陵度支陈敏联手,在建邺大败石冰。石冰北上逃亡徐州投奔封云。不久,封云部将张统杀死石冰、封云,投降周玘,徐州、扬州得以恢复安定。战后,周玘解散部队,返乡为民,不受朝廷封赏。

          但是,在此战中立功并授广陵相的陈敏却野心膨胀起来。他看到北方的八王之乱还在继续,中央朝廷一片混乱,就打算割据江南,以历阳 为据点,收集兵众。与丹阳 人甘卓结为儿女亲家,让甘卓假传皇太弟命令,拜陈敏为扬州刺史。为了拉拢江南士族,陈敏矫诏授予一批江南士族为将军、郡守。并分派自己的弟弟陈恢、陈斌进攻江州和江东各郡,占领吴越地区,自称楚公。庐江内史华谭写信责备接受陈敏伪职的江南士族顾荣等人。周玘虽然没有接受伪职,但见信后自感惭愧,于是决心起兵讨伐陈敏。

          周玘秘密联络驻扎在寿春 的都督扬州诸军事刘准,请他派兵过江平叛,自己愿为内应。为了取信于刘准,周玘效仿祖父周鲂,剪下头发为信物。刘准于是派兵杀向历阳。陈敏派弟弟陈昶(chǎng)迎战。周玘暗中策反了陈昶的司马,吴兴人钱广。钱广杀死陈昶,背叛陈敏,控制历阳,渡过朱雀桥,在秦淮河南岸列阵。陈敏派甘卓攻打钱广,结果甘卓在顾荣的策反下倒戈,破坏朱雀桥,将船只全部收到南岸。陈敏率兵讨伐甘卓,因桥断无船无法过河。由于江南士族纷纷反对陈敏,陈敏军队上下人心涣散。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江东第一豪族顾氏的家长顾荣凭借自己的威望,向着大军挥一挥羽扇,陈敏军队竟然全部溃散。陈敏在逃亡途中被捕杀。平定陈敏之乱后,周玘依然不肯做官。

          陈敏之乱中,吴兴人钱璯(kuài)也起兵讨伐陈敏,事后被执掌中央政府的东海王司马越授予建武将军。司马越命钱璯领军到洛阳,他走到广陵,听说匈奴人刘聪正在进攻洛阳,不敢前进,举兵反叛,返身进犯吴兴县。镇守建邺的琅玡王司马睿派将讨伐钱璯,但因兵力薄弱,不敢前进。周玘又一次站出来,联手郭逸,集结义兵进攻钱璯,将其斩杀。

          周玘三定江南,威望达到顶点。朝廷任命他为建威将军(这是他父亲周处的旧职)、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在周玘的治理下,只用了一年,吴兴郡就从盗贼横行、饿殍遍地的乱局转为安定。周玘因此受到郡人的拥戴。为了纪念表彰周玘建义之功,朝廷将周玘的家乡阳羡县从吴兴郡中分出,加上义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共六县,设立义兴郡 。

          在南方动荡的同时,北方则更加混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后,北方十室九空,遍地荒残。北方大量士族百姓纷纷南下逃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

          涌入南方的中原人自然要买房、置地、做官,挤占江南土著的空间。主政江南的琅玡王司马睿,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自己来自北方,又得到琅玡王氏的支持,当然要重用北方士族,在侨置郡县,安置北方侨民。于是北方士族同江南士族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义兴周氏宗族强盛,周玘威望极高,司马睿不得不心有忌惮。周玘久久不得升迁,心怀怨恨。加上司马睿的宠臣渤海人刁协曾轻视周玘,令周玘倍感耻辱羞愤。于是与镇东将军祭酒东莱人王恢密谋,想发动政变,诛杀北方士族,以周玘、戴渊等江南士族取而代之。

          王恢联络了淮泗一带的流民头领夏铁,鼓动他们起兵。不想刚纠集了几百人,就被临淮太守蔡豹消灭。王恢听说后担心消息泄露,投奔周玘。周玘杀死王恢灭口。但事情还是泄露到司马睿耳中。司马睿秘而不宣,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调动周玘的官职。周玘猜想他的图谋已经泄露,又愤恨又发愁,生病去世。临终前,他告诉儿子周勰(xié)说:“杀我的,是那些北方的‘伧子’。你要能赶走北方人,才是我的儿子。”“伧(cāng)子”是骂人话,指粗俗、卑贱的人。当时南北方矛盾,南方人骂北方人为伧子,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貉(háo)子。

          周勰字彦和,受父亲临终遗言,志在驱除北方士族。公元314年(晋建兴二年),周勰指示吴兴郡功曹徐馥(fù)冒称其叔父周札之命聚合部众,当地豪侠纷纷前来归附。次年,徐馥杀死吴兴太守袁琇,聚众数千,奉周札为主。周札当时正请病假在家,闻讯后大惊,赶忙向义兴太守孔侃报告。周勰知道叔父周札不与他同心,不敢发兵。徐馥部下因此动摇,攻杀徐馥。琅玡王司马睿念在周氏累世豪族,威望很高,没有治罪。周勰受到周札的责备,只好放弃对付侨姓士族的想法。

          当时周氏宗族强盛,周札、周勰、周懋、周赞、周缙(后三人都是周靖之子,周玘、周札之侄)都获封公侯,一门五侯,显赫无比。大将军王敦因此忌惮周氏。公元324年,王敦指使庐江太守李恒诬陷义兴周氏勾结道士李脱,图谋不轨,出兵捕杀周札、周筵,尽杀周氏宗族。

          关键词(Tags): #周玘#故事
          • 家园 历史小故事(四)蔡谟的故事:蟛(péng)蜞(qí)

            蔡谟的故事:蟛(péng)蜞(qí)

            蔡谟字道明,是东晋时候陈留郡考城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时候,蔡谟为了避难,渡江来到南方。他在南方见到蟛蜞,以为是螃蟹。蟛蜞是一种淡水小型蟹类,学名叫作相手蟹,但头胸甲呈方形,体型很小,一般只有三四厘米宽,大概跟人的大拇指差不多大或者略大一些。蟛蜞的螯上和脚上没有毛,螃蟹有毛。螃蟹吃虫,蟛蜞吃芦苇草叶,所以蟛蜞一般不能吃,吃起来有很重的草腥味,而且会上吐下泻。只有冬天冬眠的蟛蜞,因为肚子空空,可以挖出来吃。福建、广东人喜欢用蟛蜞做蟛蜞酱吃。

            蔡谟是北方人,不认识蟛蜞,一见大喜,背诵着《荀子·劝学篇》里的句子:“螃蟹八只脚,加上两只螯 ”,叫人煮熟来吃。结果吃完后拼命呕吐,吐得人都蔫儿巴了。

            他的朋友谢尚笑话他说:“你呀,《尔雅》读得不熟,几乎被《劝学》害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字义、词义的书,里面有一篇《释鱼》讲到八足二螯的动物有三种,可不都是螃蟹。蔡谟光记得《劝学》了,忘记了《尔雅》,书读得不熟。

            千万别以为蔡谟真的是个不读书的人。恰恰相反,蔡谟不但官至最高级别的司徒,而且文武双全,还是个饱读诗书的学问大家,又很多著作传世。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居然被人嘲笑“书读得不熟”,才让这个好笑的小故事流传下来吧。

            注:准确地说,蔡谟背诵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不是《荀子·劝学》里的话,而是汉朝蔡邕,也就是蔡谟的老祖宗,根据《荀子·劝学》的意思所写的《劝学篇》一文中的话。《荀子·劝学》里的原文是这样的:“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说:螃蟹有六跪二螯,结果弄得无家可归,只能寄居在蛇和鳝鱼的洞穴里,因为他性格急躁,不能稳重专心。为什么荀子说蟹有六跪而不是八跪?一种说法是,荀子搞错了。另一种说法是,六跪不包括最后一对步足,因为螃蟹的前六只步足是用来走路的,最后一对步足只能用来划水,严格地讲不算“足”,所以荀子的观察细致而正确。

            关键词(Tags): #蔡谟#蟛蜞#故事
            • 家园 历史小故事(五)殷浩的故事:咄(duō)咄怪事

              殷浩的故事:咄(duō)咄怪事

              殷浩字渊源,是东晋时候陈郡人。他年轻时就以擅长清谈而获得很高的声望。清谈是魏晋时期文人中流行的风气,不谈民生,不理治国,只空口辩论一些玄奥无稽,虚无飘渺的东西。后人总结说:清谈误国。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安西将军桓温率军西征梁州,平灭成汉,威望和势力膨胀起来。朝廷忌惮桓温,扶植殷浩与之抗衡,任命他为扬州刺史。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北方的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儿子们争夺皇位,北方大乱。东晋朝廷一方面压制桓温,不许他北伐中原,另一方面命令殷浩趁机积极准备北伐,收复失地。结果殷浩连年出兵,一败再败,直到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把积攒的军队、粮草、军械全都赔光了,也没能获得一点成功。朝野都抱怨他,殷浩因此被罢免为庶人,也就是没有官职的平民百姓。

              殷浩闲居在家,天天用手在空中写字。家人偷偷看他比划,看得多了,发现他写的原来是“咄咄怪事”几个字。“咄咄”是因责备或惊异而表示感慨的声音。殷浩对自己的失败和废黜不理解,对自己与桓温竞争失败不服气。

              后来桓温认为,殷浩的才能还是不错的,只是朝廷用错了他,不该委任他去领兵北伐,所以打算重新征召殷浩为尚书令。桓温写信给殷浩询问他的意见。殷浩高兴极了,立即写了回信表示同意接受任命。可是他的心情过于患得患失,总怕书信有错误,反复把信拆开检查又封上,封上又拆开,来来回回十几次,最后竟然送了个空信封给桓温。桓温误解了殷浩,因此大怒,征召殷浩的事也因此作罢。

              人的才能有长短,事业有成败,人必须能够正确面对胜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něi)。不论是坦然面对失败,还是向着下一个高峰攀登,都需要同样的勇气。

              关键词(Tags): #殷浩#故事
              • 家园 中国历史小故事(六)阮裕的故事:为友焚车

                阮裕的故事:为友焚车

                阮裕字思旷,东晋陈留郡尉氏县人,阮籍的族弟。他在会稽郡剡(shàn)县隐居的时候,有一辆特别漂亮的好车。不管谁来借车,阮裕都豪爽的借给别人,从来没有不答应的。有个朋友想借他的车安葬母亲,又担心阮裕因为忌讳车子载死人而不肯借,所以不敢跟他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慨说:“我有这辆车子,结果人家都不敢来借,我还要这车子做什么呢?”于是一把火把车子烧掉了。

                车子是拿来用的,既不是存心拿来出借以换取人情的,更不是当作宝贝收藏在家里舍不得借给别人的。如果因为一辆车引起了朋友之间的隔阂,再好的车子都是祸害。阮裕是个开朗通达的人。

                关键词(Tags): #阮裕#故事
                • 家园 小孩子容易认死理,讲这个故事前要教“识人之能”,

                  否则容易被坑。

                  你这个故事是对待“挚友”的,不适用“损友”,当代有太多借车被“损友”坑的故事。

                  所以分清“挚友”和“损友”是个首要的问题。

                  中国有太多前后矛盾的“道理”都能说得通,比如有“从一而终”的道理,也有“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通宝推:lilly,
                  • 家园 多谢提醒

                    言之有理。我讲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对于物质的态度,强调物质的使用价值,反对附着在物质上的虚荣、自私等。不过兄台所言极是,孩子对这些道理的领悟很浅,相反可能简单复制故事里的情节,然后如同您所提醒的一样受到损友的伤害。应该给孩子加一个提醒。

                • 家园 中国历史小故事(七)陆机的故事:鬼子敢尔

                  陆机的故事:鬼子敢尔

                  陆机字士衡,三国末期吴国和西晋时吴郡吴县人。他的祖父陆逊(xùn)字伯言,是东吴的大都督、丞相,曾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并在猇(xiāo)亭之战中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名满天下。他的父亲陆抗字幼节,为东吴大司马,镇守荆州,是与陆逊齐名的东吴名将。陆机和弟弟陆云字士龙因为出身名门,才华出众而名重于世。吴国被晋国灭亡后,陆机、陆云兄弟出仕西晋,从江东北上来到洛阳。

                  有一次聚会时,有一个叫卢志的人当着众人的面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的什么人?”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直呼别人的姓名,认为是不尊重的表现,直呼别人祖先的姓名则更加出格,基本上跟骂人一样。陆云当时又羞又恼,变了脸色,但却没有作声。陆机则立即大声回答:“就跟你和卢毓(y?)、卢珽(tǐng)的关系一样。”

                  卢志字子道,是范阳郡涿(zhuō)县人。他的曾祖父卢植字子幹(gàn)是汉末名将、大儒,刘备的老师;祖父卢毓字子家,父亲卢珽字子笏(hù),也都是魏晋的名臣。卢氏是北方世族,因此对南方来的陆氏兄弟瞧不起,当面羞辱。陆机毫不犹豫,当面反击,也直呼对方祖父、父亲的名字。

                  出门后,陆云对哥哥陆机说:“何必当面反击卢志,搞得这么僵呢?他或许不知道我们的祖父、父亲是谁。”陆机严肃地说:“我们的祖父、父亲名满天下,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鬼孙子竟敢如此无礼!”原话叫做“鬼子敢尔!”这是骂卢志的话。因为有民间传说,卢氏的祖上卢充跟崔氏已死成鬼的女儿结婚,生子卢温休,卢温休生卢植,即卢志的曾祖父。

                  我们中国人虽然温和、讲礼貌,但是绝不容羞辱,谁敢羞辱我们,我们就当面反击回去。孔子说:“以直报怨”,意思是说,用对等的代价报复恶行。朱熹(xī)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说,用坏人的办法反回去对付坏人自己。陆机好样的!

                  关键词(Tags): #陆机#故事通宝推:吃土的蚯蚓,脊梁硬,
                  • 家园 中国历史小故事(八)陈安的故事:陇上壮士

                    陈安的故事:陇上壮士

                    陈安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时期崛起并昙(tán)花一现的一员猛将。陈安是凉州人,凉州在陇山以西,所以他被称为“陇上壮士”。陈安最初是征西大将军、南阳王司马模帐下的都尉,随司马模镇守关中。司马模派长子司马保镇守上邽 (guī),秦州刺史裴(péi)苞违命抗拒司马保,陈安奉命打败并赶走了裴苞。公元311年,司马模被前赵刘曜的儿子刘粲(càn)打败后杀死,司马保继承南阳王的爵位。315年,陈安从陇城 投奔秦州的司马保。司马保命令陈安统帅精兵一千余人去讨伐羌人。司马保的部将张春等人看到司马保对陈安待遇优厚,心怀嫉妒,在司马保面前诬陷陈安有二心,要求杀死陈安,司马保不同意。张春等人埋伏刺客刺杀陈安。陈安受伤后逃回陇城,但仍对司马保进贡不绝,以示臣服。

                    公元318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司马保不愿臣服,于次年自称晋王,割据秦州一方。陈安也自称秦州刺史,割据陇城,成为割据势力下面的小割据势力。由于地盘小,力量弱,又受到司马保的猜疑,陈安不得不先后向东方的前赵刘曜和南方的成汉李雄称臣,并奉命进攻司马保。秦州的氐族、羌族人纷纷响应陈安。司马保不敌陈安,逃往南安郡祁山 。在秦州西北方割据河西的前凉国主张寔(shí)派部将韩璞(pú)带兵五千救援司马保。陈安退守绵诸 ,司马保回到上邽。不久陈安再次进攻司马保,张寔派部将宋毅再次前往救援,陈安再次退兵。估计陈安也是奉命进攻,不得不做做样子,并不怎么认真。

                    公元320年,前赵刘曜进攻秦州,司马保连连战败。其部将杨春、杨次杀死司马保,立司马瞻(zhān)为南阳王世子。司马保部众星散,一万多人逃奔前凉张寔。陈安伤心旧主之死,向刘曜上表请求讨伐司马瞻、杨春。杨春战败,逃往枹罕 (bāo hàn),司马瞻投降后被陈安送交刘曜处死。陈安又抓住杨次,在司马保灵柩前斩首,以祭奠司马保。陈安以天子的礼节将司马保安葬在上邽。司马保身体肥胖,重八百斤,喜欢睡大觉和读书,糊涂软弱,缺乏决断,所以在这乱世无法自保。

                    公元322年,陈安要求朝见刘曜,被刘曜拒绝。陈安发怒,以为刘曜已死,就发兵大肆劫掠后返回秦州。刘曜当时病势沉重,只能乘坐马车返回关中,派部将呼延寔护送辎重。陈安半路截击,抓住并杀死呼延寔,任命呼延寔的长史鲁凭为参军。他派弟弟陈集率领三万骑兵追击刘曜,遭到刘曜的将军呼延瑜的反击,战败被杀。陈安回到上邽,派兵攻陷汧(qiān)城(今陕西省陇县,是出陇山进入关中平原的第一个据点)。陇上的氐族、羌族人都归附陈安。陈安拥兵十万,自称凉王,任命赵募为相国。

                    公元232年,陈安在南安(在今甘肃定西一带,在上邽西北)围困前赵征西将军刘贡。前赵的休屠王石武从桑城率军赶来救援,与刘贡合力击败陈安。陈安收拢残兵,败退陇城。前赵主刘曜亲自率军围攻陇城,令派别将围上邽,派右将军刘干攻克平襄(xiāng)(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陈安屡屡战败。陇上各县纷纷投降前赵。陈安留部将杨伯支、姜冲儿坚守陇城,自己率领精锐骑兵突围逃奔陕中。刘曜派将军平先追击。陈安左手挥舞七尺(1.61米)大刀,右手运起丈八蛇矛(4.14米),近战就用刀矛齐下,一挥舞就能杀死五、六人;远战则一边骑马驰骋一边射箭,让敌人难以靠近。哪知平先也是猛将,敏捷如飞,跟陈安搏斗起来,只三个回合就夺下陈安的蛇矛。当时天色近晚,大雨滂沱,陈安丢弃马匹,和侍从藏身在山中。前赵士兵四处搜索也找不到他的行踪。第二天,陈安派部将石容侦查赵兵的动向,被前赵将军呼延青人俘获杀死。雨停后,呼延青人发现陈安的踪迹,在山涧拐弯的地方捕获陈安,当即斩首。

                    陈安善于抚慰军中士兵,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因此极得人心。他死后,陇上人思念他,作了一首《壮士之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

                    躯干虽小腹中宽,

                    爱养将士同心肝。

                    (马聂niè)骢(cōng)父马铁锻鞍,

                    七尺大刀奋如湍,

                    丈八蛇矛左右盘,

                    十荡十决无当前。

                    百骑俱出如云浮,

                    追者千万骑悠悠。

                    战始三交失蛇矛,

                    十骑俱荡九骑留。

                    弃我(马聂niè)骢窜严幽,

                    天大降雨追者休,

                    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

                    一去不还奈子何。

                    阿呼呜呼奈子何,

                    呜呼阿呼奈子何。

                    关键词(Tags): #陈安#故事
                    • 家园 中国历史小故事(九)阿柴折箭的故事

                      阿柴折箭的故事

                      阿柴姓吐谷(yù)浑,是公元417年到424年之间吐谷浑部落的首领。

                      吐谷浑部落源出鲜卑(bēi)族。鲜卑原为东胡的一个部落,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大鲜卑山,因山而得名。在汉末、魏晋时期,鲜卑人有慕容、段、拓跋(tuò bá)、呼延等多个部落。魏晋时期,慕容部大单于 慕容涉归有嫡长子慕容廆(wěi)和庶长子慕容吐谷浑 。慕容廆继位后,两家的马群因为放牧时离得太近而互相撕咬起来。兄弟两人因此发生矛盾。慕容廆说:“当初父亲给我们划分了放牧的地盘,你放牧离我远点儿!离这么近,马群能不咬起来吗?”慕容吐谷浑一怒之下说:“好!我从此离你远远的!”于是他带着部落向西迁徙,一下子就迁徙到了阴山脚下。在阴山一带游牧了三十年,又继续向南向西迁徙到陇西的枹罕(bāo hàn,在今天的甘肃临夏)。这里距离慕容部老家徒河青山(今辽宁锦州)三千公里,路程可能有近五千公里,简直是万里之遥。从此兄弟两个的部落再也没见过面。慕容廆气走哥哥后后悔莫及,每次提起哥哥吐谷浑都要掉眼泪。

                      慕容吐谷浑的后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和部落名,从此称为吐谷浑部落。吐谷浑部在青海、甘肃之间,日渐强大。公元418年,时值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大乱,吐谷浑阿柴成为部落首领。他兼并了周边许多氐族、羌族部落,地盘扩大到数千里。公元424年,阿柴得急病将死,没有传位给儿子纬代,而是立他的从弟慕瞶(kuì) 为继承人。

                      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把儿子、从弟们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们吐谷浑东邻西秦乞伏氏和胡夏赫连氏,北邻北凉沮渠氏,周边强敌环伺,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首领,才能避免被人吞并的危险。所以我不立自己的儿子,而是立慕瞶为继承人,因为他的能力更强。”他让每个儿子拿出一支箭,抽出一支交给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这支箭。慕利延很容易地一下子就把箭折断了。阿柴把剩下的十九支箭给他,让他把一把箭一起折断。慕利延用尽力气,也无法折断。阿柴说:“一支箭容易折,聚集成众就难以折断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

                      吐谷浑部落在慕瞶的领导下,生擒夏国皇帝赫连定,继续扩张地盘。吐谷浑上下团结,繁荣强盛,又延续了200多年,一直到公元663年才被土蕃(bō)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蒙古族的传说中也有成吉思汗死前折箭教导儿子的故事。甚至日本也流传着战国时代地方割据势力毛利元就三箭之誓的故事。我还听到过非洲和南美洲的版本。但是这些故事都比阿柴折箭的故事要晚得多,甚至比阿柴的故事记载在史书里还要晚数百年到一千多年,显然都是阿柴的故事流传到后世和远方之后衍生出来的。

                      注解:

                      1. 慕容涉归依附于魏国中央王朝,并多次出兵为魏国作战,因功被封为大单于。

                      2.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庶子是妾或婢女所生的儿子,庶长子是庶子中的大儿子。古代礼法,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父亲的首领地位。

                      3. 吐谷浑阿柴之父为视罴(pí),视罴之弟乌纥(hé)提,乌纥提之子慕瞶。所以慕瞶是阿柴叔叔的儿子,他的堂弟,古代叫做从弟。

                      关键词(Tags): #阿柴#故事
                      • 家园 中国历史小故事(十)君子津的故事

                        君子津的故事

                        君子津是一个古代地名。“君子”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津”是河流渡口的意思。君子津在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一下的一处古渡口,具体位置不详,可能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喇嘛湾以南的榆树湾村附近。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时鲜卑索头部落首领拓跋猗?(tuò bá yī yí) 曾经出巡塞北,渡过黄河前往代郡,军队后边惯例跟着一队商人。其中有一个商人在过黄河时晚上迷路走丢了,找不到军队和商队,只好投奔负责看守津渡的津长,在津长家投宿。不想当天晚上商人突然得急病死了。津长把他埋葬,连同他随身携带的巨额钱财、行李都一同随葬。

                        后来商人的儿子千里跋涉而来,一路打听父亲的下落,来到这处津渡。津长把他领到他父亲坟前,起出尸骨,迁葬回故乡。结果发现他父亲的钱财、行李全部完好无损地随葬在父亲遗体边,一文钱也没有少。商人的儿子大为感动,要将全部钱财赠送给津长,津长坚决不肯收。事情传到拓跋猗?耳中,他非常感动,说:“这位津长真是位君子啊!”于是把这处津渡命名为君子津。

                        君子津长淳朴诚信、正直无私的道德风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Tags): #君子津#故事
    • 家园 祖逖和刘琨的故事 – 闻鸡起舞以后(一)

      我们在闻鸡起舞的故事里认识了祖逖和刘琨。那么后来他们又有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千七百年前这两位大英雄的事迹。

      司州府里的年轻人

      祖逖,字士稚(zhì),晋朝范阳郡逎(qíu)县 人。祖逖年少的时候不爱读书,他的哥哥们为此非常发愁。不过他为人慷慨(kāng k?i)仗义,经常把自己的财产田地拿来救济贫困的人,还都是用哥哥们的名义,让人感念哥哥的恩德。所以同宗长辈们觉得这孩子人品挺好。长大以后,祖逖转了性子,开始发愤读书学习,博览群书,学问大涨,认识的人都夸赞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他被朝廷推荐作了司州主簿。司州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主簿是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员。在司州任上,他结识了好朋友刘琨。

      刘琨,字越石,晋朝中山郡魏昌县 人,比祖逖小四岁,两人都是河北人。他祖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说起来跟刘备是同一个老祖宗。刘琨出身门第很高,他祖父刘迈当过相国参军、散骑(jì)常侍,父亲刘蕃(fán)也出任高官。他与祖逖关系亲密,晚上经常同榻而眠,半夜披衣而坐,谈论天下大事。闻鸡起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乱世人生道路分岔

      这时候的西晋王朝,消灭了蜀国、吴国,统一了天下,度过十几年的太平岁月,表面上看起来繁荣昌盛,好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潜伏着极大的危机。不久,太傅杨骏、皇后贾南风、以及汝南王司马亮等一大帮宗室皇族为了争权夺利爆发内乱,你打我我打你,前前后后持续了十五年,打得国家虚弱,民不聊生,史称“八王之乱”。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只好起来造反,造反最厉害的就是北方和西南地区的胡人,有匈奴、羌、氐、羯、鲜卑等,史称“五胡乱华”。各地胡人纷纷割据称王,天天开仗,打来打去,史称“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远远不止十六国,前后称王称帝的大约有将近三十家。中原大地到处都是战火、杀戮、饥荒、瘟疫,人口急剧减少了七成以上。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皇帝刘聪派大将攻破西晋的国都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以及大批的王公贵族、官僚大臣,史称“永嘉之乱”。北方的汉族百姓受不了胡人的残酷杀戮,纷纷迁移到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

      刘琨也被卷入“八王之乱”。当时有一批出身豪门的年轻贵族,以石崇为首,依附于皇后贾南风的弟弟、鲁国公贾谧(mì),经常在石崇家的花园“金谷园”聚会,饮酒作诗,谈论时政,号称“金谷二十四友”。刘琨和哥哥刘舆(yú)也在其中。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南风、贾谧在政变中被杀,二十四友中好多人也先后被杀。刘琨暂时在政治上失势,但不久就靠着出身名门以及和皇族的姻亲关系,先后被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jiǒng)、范阳王司马虓(xiāo)任用,参与到八王之乱的混战中去。

      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河间王司马颙(yóng)派大将刘乔攻克许昌、赶走范阳王司马虓,刘琨的父母都在这一战中被俘虏。刘琨跑到河北,以司马虓的名义向幽州刺史王浚(jùn)借了八百骑兵,一路向南进攻、进攻、再进攻。他先是在黄河斩杀了司马颙的大将王阐;渡河后在荥(xíng)阳又斩杀了成都王司马颖部下的名将石超,降服了荥阳守将吕朗;接着在廪(l?n)丘 击败东平王司马楙(mào),然后转向东在谯(qiáo)郡 击败并杀死刘乔的儿子刘祐,刘乔全军溃散。刘琨跃进千里,一路势如破竹,以少胜多,击败了兵力远远比他雄厚的敌军,救出父母,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不久,他因功被封为广武侯。

      与此同时,祖逖在变幻莫测的官场中慢慢熬资历。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等挟持晋惠帝司马衷从洛阳出兵,北上讨伐邺(yè)城 的成都王司马颖,在荡阴 被司马颖的大将石超(被刘琨斩杀的前一年)击败,连皇帝都中箭被俘,随行百官纷纷逃回洛阳,祖逖也在逃跑的百官队伍中。这以后,祖逖就以母丧丁忧 为理由拒绝各家政治势力的招揽,待在家里躲避纷乱的时事。这段时间,祖逖联结宗族势力,豢养培植私人武装力量,也就是私人打手。两个朋友的人生道路开始分岔,越行越远。

      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三十七岁的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北上到胡人的夹缝之中就任,开始了他悲壮的英雄之旅。

      关键词(Tags): #祖逖#刘琨#故事
      • 家园 祖逖和刘琨的故事 – 闻鸡起舞以后(二)

        并州刺史

        并州的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此时的并州早已被匈奴、氐、羯、羌、鲜卑等各路胡人霸占。两年前(公元304年),匈奴大单于刘渊(yuān)在并州左国城 自称汉王,建立政权。刘渊在大陵 (líng)击败晋朝的并州刺史、东瀛(yíng)公司马腾,攻陷并州的大片土地。司马腾与刘渊在并州拉锯,打仗没完没了,老百姓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公元305年,并州爆发大饥荒。司马腾在战争和饥荒的双重压力下,逃离并州,逃走时抓了大批的胡人作为奴隶贩卖到太行山以东。随从他逃亡的一万多人组建了一支军队,叫做“乞(q?)活军”,就是乞求能活下来的意思。

        刘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并州的。

        刘琨招募了一千来人,一边前进,一边同割据的胡人、饿红了眼到处抢劫杀人的流民战斗。一路上到处都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和暴露于路边荒草中的白骨。刘琨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描述道:只要一抬脚走路就会遭遇到新的劫掠。他的队伍粮食吃光了,只好采野菜充饥。整整半年后,终于到达了并州的州治晋阳。眼前的城垣(yuán)残破不堪,政府办公的府寺全部被焚毁,城内遍布荆棘,豺狼在大街上游荡,地上到处是僵卧的尸体,一副令人绝望的景象。刘琨在诗作《扶风歌》中描写这段经历: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我手扳马鞍,长声叹息,眼泪流下如同泉水)

        ……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离家一天比一天远,不知道自己能生存下去还是会走向死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昂然穿行在无路可走的树林中,抱膝而坐,独自悲伤欲绝)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到处荒无人烟,麋鹿在我眼前游走,猿猴在我身旁嬉戏)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粮食吃完了,只能采摘野菜,又苦又涩,怎么吃得下去)

        相隔千年,我们仍能从诗中读到刘琨那浓郁的哀伤甚至绝望。但诗人并没有被艰难和危险击倒。他带领部下,清理城市的废墟,修建房舍和城墙,斩除田野里的荆棘,重新开辟农田,并且据守着倒塌的城门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侵犯。短短一年,晋阳就重新恢复了生气,散落在并州各地的流民纷纷前来投奔。刘琨在豺狼虎豹的夹缝中站住了脚跟。

        此时的晋朝北方已基本沦陷,只残存着寥寥(liào)无几的敌后根据地。刘琨在晋阳,西南是匈奴刘渊的汉国,北面是正在崛起的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东北是和鲜卑人段氏结盟的晋朝幽州刺史王浚,东面是晋朝残余势力如河北的司马腾、司马模、兖州的苟晞(gǒu xī)等,以及军阀割据势力如河北的公师藩(fān)、汲桑、石勒、青州的王弥(mí)、曹嶷(yí)等等,周边和眼皮底下的细小胡汉割据势力、宗族坞堡(wū b?)更是多如牛毛,犬牙交错,错综复杂。最大的敌人当然是刘渊。刘琨的晋阳距离刘渊的离石只有三百里,简直是钉在刘渊心口的一枚钉子。刘琨还没到达晋阳的时候,刘渊就派大将刘景带领五千士兵前去阻击刘琨,结果在版桥被刘琨打得大败。此后匈奴人频频前来进攻晋阳,却被刘琨一次次击退。刘琨还在匈奴人和其他民族的部落之间挑拨离间,使得很多族部落不再向刘渊效忠。刘渊在北面无法摆脱刘琨的压力,向南却节节胜利,占据了河东地区,于是决定把国都从离石南迁到河东的蒲子城 ,不久又迁到平阳 。

        公元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其子刘聪杀死兄长刘和,夺得皇位。公元311年,刘聪攻克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18年,晋愍(mǐn)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汉国大将刘曜(yào),西晋正式灭亡。同年,刘聪病死,又经过一番乱战争夺,刘曜夺得皇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主要控制关中和河东,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和山西西南部,以及周边地区。同时,汉国大将石勒占据河北,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前赵后赵一西一东,对峙(zhì)于中原,征战不休。

        这期间,刘琨一直在晋阳苦苦支持。而祖逖却在中原待不下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