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同志逝世 -- 老老狐狸

共:💬360 🌺2670 🌵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在建工系统工作5年后,1958年初,万公由建工部调入北京

        分管城建,成为万岁同志的助手,这样,万公和总书记、常务书记都建立了亲密关系。

        58年,书记处邓彭首长提议在北京建立一个俱乐部,为党和政府副部级以上、军队副军级、地方副省级、一级研究员以上的领导干部提供一个休息、健身的舒适环境,是为著名的养蜂夹道1号。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公分管城市建设,正是操办此事的最佳人选。

        按当年的标准,这养蜂夹道1号用材考究,建筑标准实在是奢侈,据传总理曾对此多次批评。

        邓公、彭公雷厉风行,万公执行力超强,这美轮美奂的会所于当年10月如期建成,完工后,邓公十分满意,常常在紧张工作之余来这里轻松一下,和万里、王汉斌等牌友较量一番……

        1966年,万恶的文革开始了,邓公下台,万工自然也受牵连,高干俱乐部的事儿被揭出来痛批,就是在这个时候。

        1971年3月,万公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工交城建组副组长,算是作为革命干部被结合进了革委会。

        1973年5月,万公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委会委员、副主任。也就在这年年初,邓公离开江西回到北京。

        总体来看,万公在文革中的境遇不算太糟,虽然运动初受到冲击,运动中期也被监护审查,时间都不算太长,比他在冀鲁豫的老上级张霖之好多了,文革后,那更是让潘复生羡慕不已。这一切,可能与万公极高的情商和高超的处事方式有关,据北海仿膳饭庄负责人庞长红回忆:

        1973年8月,万公专门找其谈话,特别强调:“江青经常要去仿膳,一般人应付不了她,你要好好答对。你去了不要怕赔钱,费用由我想办法,但一定不能出事。”

        1975年1月,邓公出任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万公出任铁道部部长,他坚决支持邓公全面整顿,人称邓公四大金刚之一。

        年底,邓公三落,万公也靠边喝茶了。

        通宝推:楚庄王,陈王奋起,
        • 家园 万公情商再高

          在江青那儿也玩不转。

          看杨银禄、张辉灿回忆万陪同江青游景山和碧云寺,都没给好脸。根子还得追到万的妹妹万云奉彭真之命在高碑店“领导”李讷搞「四清」一段旧事。江青不满意,主席的态度不知道,反正文革时万云给逼疯了,没少吃苦。

          据说1976年10月6日当天召集工作人员学毛选时,江青还拍大腿自问自答说万里反对毛主席。莫名其妙。

        • 家园 1977年,邓公三起,复任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国务

          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

          6月,万公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安徽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开始其人生最著名的那段传说。

          • 家园 万公到安徽并不是去解决安徽的农业问题的。

            万公建国后的从政履历,农业是空白。从1962到1976,走出三年困难的安徽粮食产量12增3减,人均粮食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是粮食外调大省。

            万公到安徽,是受中央委派解决前任省委书记宋佩璋“清帮(四人帮)不力”的问题,宋是12军出身(也是二野干部),文革随李德生支左来到合肥,李进京高就,宋接任安徽省委书记。在1975年1月的十届二中全会上,李德生辞去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职务,专任政治局委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凳公出任党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张春桥出任总政治部主任。77年6月,宋佩璋免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安徽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万公接手。

            除万公外,中央还派顾卓新、赵守一分别担任安徽省委第二、三书记,这足见中央清理安徽"余孽"的决心。

            在宋佩璋身边工作期间

            万公到任后,首先就把留在安徽的“支左”部队撤了回去,接下来,发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揭批“四人帮”,对许多造反头头们开始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当时万里就指出来,除了个别工作称职、群众满意,并且报经省委同意的,其他的一律不再担任实职,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然后,万公花了半年时间走遍了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大江两岸。每到一处,他都会拿出“文革”前组织部印制的干部花名册,只要不是刑事犯,一律先恢复工作,后再做结论。

            据官史记载,万公三板斧劈下,“清帮治皖”初见成效,全省形势发展非常好。197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张广友、王达智、张万舒写的长篇报道《安徽大步赶上来了》。

            当然,凡事都有代价,77年安徽粮食减产183.7万吨,是1956年后的最高纪录,甚至超过1959年。

            当然,自然灾害是77年减产的重要原因。1977-1978年为我国自然灾害第二高峰期,77年全国粮食产量较上年减产1.25%,安徽减产10.91%。

            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

            虽然形势发展非常好,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粮食如此大幅度的减产实在让人揪心。万公要求全省各地市和有关部门领导,在抓紧搞好清查和整顿领导班子的同时,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77年11月,主持制订下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

            据时任安徽农委主任周曰礼的回忆,《六条》在安徽省是一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作了报道。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地位发表了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的通讯。

            1978年也是个灾年,由于有77年预警,中央高度重视,预做准备,华国锋搞农业是行家,加上文革期间建设的水利设施发挥作用,全国粮食产量逆势增长7.8%。而安徽,在77年大幅减产11%基础上再度减产1.2%。人均粮食产量由76年的368KG降到78年的314KG,而同期,全国平均产量由305KG增加到317KG。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鼓励对农业生产管理、分配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当时主要是推行责任制。责任制又分联系产量的和不联系产量两大类,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分田单干的做法还是禁区。

            穷则必思变,病急乱投医,就像60年的曾希圣,这一次也差不多,安徽再次走在前头:借地度荒,包产(干)到组,单项作物包产到劳……,在肥西县山南区,以“借地度荒”的名义搞起了“包产到户”,凤阳县的多数生产队搞包干到组,小岗村由于连父子、兄弟搭组都无法合作,干脆更进一步,直接到户“大包干”。

            1979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安徽的《农业计酬必须紧密联系产量》一文,文章用“联产计酬,责任到人”替换了“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等敏感词,对安徽试验进行辩护。

            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加长篇编者按发表了甘肃干部张浩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来信,来信提出“搞分田到组、包产到户,也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

            安徽省委组织人员以来信的方式反击,写了一篇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为包产到组辩护,通过积极工作,3月30日,《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位置予以发表,并配发长篇编者按。

            1979是个好年景,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3.32亿吨,在78年大丰收的基础上较上年增产9%,单年增产2735万吨,在建国65年历史上排名第七。安徽也不错,扭转了连续两年减产的颓势,虽然比不上全国平均水平,仍较上年增产8.6%,单年增产127万吨,仅次于此前的1951、1955、1965、1970、1973、1976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