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在芬兰出长差的日子 -- 脑袋

共:💬469 🌺4699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还讲究一个“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呢

                虽然这句话被皇帝当做“天的代言人”拿去自己用了。

                不过你既然拜的是上帝,那这一点应该做到吧?

                原来说“侍君唯忠”,你既然脑子里只有上帝,“侍神唯诚”总该做到吧?

                如果说天堂地狱没有了,你什么宗教都不管了,什么道德法律也不顾了,自己除了翻白眼什么都不干?这样的“虔诚信徒”叫什么虔诚信徒?

                最近挺出名的全真道士梁兴扬对来世有过这么个解释;

                道教修行重在今生的原因就是让你能够真正善待自己,真正积极面对生活,乐观的度过今生;如果有来世,你今生不好好生活,何必奢望祖师爷下辈子眷顾一个没有上进心的人呢?如果你没来世,你今生不好好生活,你真的要亏死了哦,多么郁闷呢。

                这话改一改放到基督教这里也通:

                如果有天堂地狱,你的想法全知全能的上帝就不知道吗?你既然都说你如果没有天堂,你什么教义都不守,什么道德法律也不顾;那我有天堂干嘛让你这个心不诚的灵魂进去?地狱挺适合你的。

                如果没有天堂,那你的生命就只有这珍贵的几十年了,你还不好好生活好好做事,那你不是亏死了?

                你说的这种人绝不能说是虔诚的教徒,只是他自认为虔诚而已。

                • 家园 真的只是价值观带来的评判标准的基点不同

                  你从基督徒的立场出发分析这个事就明白了。你所说的不够真诚的前提是假设天堂不存在的情况。而天堂存在对他们是确定真理。这个信念越坚定,天堂不在条件下的状况就越荒谬。越觉得荒谬的状况下,他那么回答的心理成本就越小。

                  西方讲契约,他们就算和上帝也定契约。他们说上帝爱人类,但爱是有条件的,不满意会火灭水灭这些人类。不是母爱那种无条件的。同样,既然是契约,你都不能提供最终产品了,凭什么要求我继续提供虔诚服务。

                  东方讲无条件忠诚。谁讲了条件就不够完美。希望的还是母爱性质的神爱。东方神和西方神特点是不一样的。你是用我们文化观点的标准要求别人。这是文化沟啊。

                  你是在对待神的问题上,认为无条件服从的虔诚更高于契约精神下的虔诚。其实很难说哪种更高明。基于不同文化传统,吵一千年也不会有结果。这种情况,大家最好搁置这个争议,继续交流别的思想。

      • 家园 中国在中东吃得开

        包括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以前中东王爷们也买老蒋的账。原因是国共都派白帽子去,同样信仰,但是不同皮肤,各守立场。

        下面这个链接,就是说国共在沙特外交战场内战的故事哈 嘴炮之闯大阵

      • 家园 先花再商榷,韩国基督教

        的广泛传播不是因为美军的占领,而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传教士的功劳。

        基督教的受众在1919年到达顶点,并于同年受巴黎和会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讲话的鼓舞爆发了三一独立运动,早于我国同年的五四运动,有一点类似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性质的和平游行。

        其结果是毫无意外的遭到日本血腥镇压和西方基督教国家的表面谴责和实际缄默,也使大量反日朝鲜人分化到共产主义一方。

        这是我以前翻外文书店故纸堆里淘的一本《到中国大革命队伍里去》美国记者对一个延安朝鲜革命志士的访谈。姓金,从三一运动中觉醒,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长征以前南方重要的城市暴动,因多次被捕、严刑拷打导致体弱多病,采访不久后就逝世,没有亲眼见证抗日战争的胜利。

        • 家园 看来是我憶测了

          我以为传教是传教士功劳,但流行,甚至像韩国最近成为最激进国家,就是占领军功劳。因为人都有模仿和与强者站一起为荣的心里。所以在初期传教靠专业人士,真流行得靠这种心理。

          就像日本台湾喜欢棒球,印度人喜欢板球,香港人喜欢赛马,都是这么来的。

          通宝推:青木堂主,
          • 家园 兄台过谦了

            从您的系列文章受益匪浅,所以也贡献一点浅薄记忆。

            当时教会是独立运动的主要谋划场所,韩国普通教民对美国期望值非常高,特别是威尔逊总统当时提出的殖民地民族自决原则。他们盼望动用教会的力量,尤其在民主强大的美国教友帮助下,日本会望而却步。

            最后什么也没有发生,除了大规模的流血。

            那本《到中国大革命队伍里去》是金同志的自传采访文,非常真挚感人。繁体翻译版,很奇怪现在网上搜不到,作者似乎是安娜·路易丝·斯特朗,但我没有查到她的相关著作。

            不过内容不会记错,尤其是开篇大量篇幅描述基督教会的情况(也许也是美国采访者关心的重点)和三一运动我当时完全不了解,所以读到那里时非常震惊。

            还有《阿里郎》这首民歌也是首先从那本书里知道的。

    • 家园 【原创】9 文盲搭错车

      在一个陌生国家,不懂他的语言,可以让人体会一把文盲在一个社会中生活的不方便。今天当了把文盲,坐错了公车,从城里坐到了城外20公里处一个村庄的终点站。本想就算到了终点站也不怕,大不了坐回去就是。但没想到时间已经下午五点半,他是末班车,不继续走了。这时真着急了。给司机解释一下,司机人不错,把我拉倒村子另一端的一个车站,告诉我半小时后还有一班车回程,让我在那儿等。

      在零上4度微寒的春雨中,在空无一人的小村车站,周围是空荡荡的街道和商店。天在慢慢变得暗下来。忐忑等着不知存不存在的半小时后的一班车,心里思量这如果这班车也没有了,该向谁打求助电话。偶尔有个路人匆匆走来,又匆匆走入前方的风雨,把我仍然留在这空无一人的街道,空无一人的车站。这个场景,把一个独自漂泊在外的旅人最伤情的元素汇聚到一起,太煽情了。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不伤感想家了。

      北欧的小国寡民冷清的街景,第一天你觉得干净,空气清新,非常安静美丽。多来两天,回想起上海纽约那种都市中晚上也人潮汹涌的街景,才发现那才是天堂般存在。热闹啊。人是社会性动物,什么蓝天白云绿草地,人最喜欢的还是人。当你在无人飘着春雨的街头,看着一个行人走过来,又离去引起的高兴和失落,你就会明白这一点。

      • 家园 在芬兰呆过几年的同事受不了那里

        人少,最关键的是冬天很早就天黑,太无聊,只能在家看圣经。。。

      • 家园 这个结论还是下的太早了

        如果有机会在这种人烟稀少,但生活质量高的地区生活N年以上,反而更不适应人员密集地区的生活。当然,这也和性格,职业因素有关。内向的,做理论学术的更喜欢那个环境。

      • 家园 芬兰人的英语好得不像话

        直接用英语问路就行了。

        另外从人多到人少也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很可能等你适应了人少,你就会发现你很不喜欢人多了。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