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戏子毕福剑 -- swsw133

共:💬304 🌺2136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在60左右毕那样的人 当官掌权出名的多出身知青

        当年反感上山下乡, 却又不得不去, 然后设法当兵或工农兵学员跳出农门,, 记恨毛者很多,

        如果不是毛的上山下乡运动,干部子弟们就直接留城进机关了。那些自私小人能不恨吗?

        毛的干部两袖清风, 邓的干部百万富翁,

        毛的干部为人民服务, 邓的干部为自己的钱包服务,

        能指望邓的干部说毛的 好话吗?

        • 家园 扯淡!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说毛主席好的大有人在!何况毕XX是

          1959年生的,严格来讲根本不算老三届的!!!

          当年去农村的最小也应是1954年生的

          我觉得网上说的毕xx简历未必真实

          • 家园 补充一点,去农村最小的是58年的
            • 家园 要看是什么城市的人了。我说的是北京。实际上54年出生

              的下乡的极少,只是上学早的或小学上的实验班,10年一贯制的。小学只上了5年就毕业了,正赶上69届去东北兵团,全锅端。北京70届的全留北京了。71届的确实有下乡的,但都是北京郊区,只待了1-2年就都返京了。

              在东北兵团,只有北京的有极个别的54年出生的,其他上海天津和哈尔滨出来的,都比北京的年龄要大

              另外,有个别很革命的年轻人,74届75届的也还是有自愿要求插队的。但那是极少数,没有代表性。

          • 家园 他是59年还是55年啊? 知青中当然有说毛好话的,

            但实话实说,很多的知青是被迫下乡的,不得不去,下乡以后所见所闻, 所住所食,又是一个剧烈冲击,能真正理解上山下乡政策,了解中国, 有目的的锻炼自己的也有, 不多。

            尤其是干部子弟们本来有多种途径留城工作,但老毛的上山下乡国策一出,干部得带头。那时开后门当兵,进工厂,读书,工农兵学员中的干部子女, 你能查到就理解了。

            • 家园 毕XX是59年的。我就不相信他去插过队,除非他是自愿报名

              至于上山下乡的事, 我用不着查。我是过来人!亲身经历。

              至于你所谓的“被迫”,完全是脱离历史的臆想。当时,凡是稍微有些上进心,自尊心的年轻人,都自愿报名去兵团,或插队了。起码也是跟着父母去干校了。当时和苏联关系很紧张。而且苏联也确实考虑过用原子弹。所以北京当时的政策就是疏散人口,有单位的差不多的都去干校了。学生当然都是上山下乡了。我们那个年级,3百多号人,只有一个赖在北京,把关系转到街道了。

              至于后悔,那是后来的事了。 看任何问题都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的。那些所谓的伤痕文学,也都是一分真,九分的文学夸张。

              • 家园 被迫的情况不是臆想,知青上山下乡有几个时段

                最早是什么时候,我不太清楚,但前期确实很多人是自愿, 记得重庆支边开始那时 很多都是自愿的, 我当时狠羡慕,但太小了。 后来作为班干还带领同学挨家挨户去宣传动员待在城里拒绝上山下乡的年轻人。 印象很深刻,那些家长把子女藏起来,对我们说“ 火石落到自己脚背上, 你们就知道了” 。

                前期上山下乡, 支边的回城述说了很多落后艰苦的状况等等,而且后来的政策越来越清楚坚定,人人都必须到农村去,每家只能留一个, 风气也改变了, 谁能避开下乡谁就有能耐, 于是病残証明,当文艺兵, 顶替父母的工作单位等等就成了大家挖空心思,千方百计要搞到的东西。

        • 家园 怎么认识坑人,结果很不一样

          如果把上山下乡认为是一种锻炼,那成功这如今上。

          如果如毕一样,那就是认识的水平太低了。

      • 家园 反过来说越穷越没权势的越怀念毛主席咯

        国际歌怎么说的,没有救世主。

        穷的求毛主席来给他钱花,还不如想想自己为什么穷。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5/04/02/4155342_print.htm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