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伟大的烂尾楼—大航海时代3的信息注释 -- 环宇7504

共:💬104 🌺26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伟大的烂尾楼—大航海时代3的信息注释

    大航海时代 作为一个游戏的成功,自然不必说了,去年刚刚推出了网页版的 《大航海时代V》,但是这一款游戏成功的精髓却早在一二代就奠定了。

    可惜作为单机版的游戏,大航海时代3和4,各走了一个极端,让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免慨叹,要是能把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该有多好啊

    最近在网上找到对大航海时代3的内容解密,当时光荣对 这段历史设计所达到的广度,实在是让人惊叹,可以说玩通三遍大航海时代3,基本上就把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读完了

    下面的帖子,简单介绍一下大航海时代3里面不为人关注的一个项目——各种作为线索的书籍,大航海时代3的强悍之处,就是它包含了很多当时的名著,其中很多设计到游戏里是备用或者作为背景的,该著作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发现物线索,可以说如果当时有人能读完游戏里设计的那二百多本书,真的是当时顶级的博物学者了,下面就按语言分别介绍大航海时代3的知识世界

    通宝推:西门飘飘,林风清逸,四夕乐,bayerno,睡午觉的手艺人,联储主席,黄袍怪,回旋镖,东平王,五藤高庆,奔波儿,
    • 家园 印地语系列

      印地语其实应当做梵语,因为梵语才是古代印度的学术语言,此系列书籍共12本,都藏于德里图书馆(印度文化圈就这一个图书馆)

      1 梨俱吠陀,含线索 印度的城堡(摩亨约-达罗遗迹

      吠陀(Veda)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吠陀本集在大航海时代四中,为印度洋的霸者之证

      吠陀本集分四部: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i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Sāmaveda),

      《夜柔吠陀》(祭祀明论,Yajurveda),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梨俱吠陀Rigveda,全名《梨俱吠陀本集》,由Rig “歌颂”和 veda “知识”两个词根构成的复合词,汉语意译为《歌咏明论》,吠陀经中最早出現的一卷,形成于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是除了赫梯语的文献外,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最古老的书籍。是以口传方式在婆罗门祭司阶层中世代流传,后来才形成文字写本。

      《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錄,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诗有58节,主要是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之后,对神的赞歌。除颂神的诗歌外,还有世俗诗歌,有一些以婚礼、爱情、巫术甚至是賭博为内容的神曲,反映了其形成时期印度人的生活(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吠陀时代)

      2 奥义书

      奥义书, 音译"邬波尼煞陀" Upanishad。指附在森林书之后解释吠陀奥义的一类书籍。

      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现在已经成为古代印度一大类神秘主义哲学著作的总称,有二百多种,主题通常是讨论哲学、世界的本质和修行(冥想、瑜伽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是秘传的。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有的奥义书写成时间晚至16世纪,甚至有宣传伊斯兰教思想而挂名奥义书者(如安拉奥义书)

      研究者认为只有最早的五部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可以称得上是严格的吠陀正典。

      中世纪的印度大哲学家商羯罗选出一些重要的奥义书作注,称它们为“主要奥义书”(Mukhya Upanishad)。主要奥义书的名单并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爱达罗氏奥义书(或译为他氏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

      2.歌者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3.由谁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

      4.广林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5.自在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

      6.鹧鸪氏奥义书(或译为泰帝利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7.石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8.白骡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

      9.秃顶奥义书(或译为剃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0.蛙氏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11.疑问奥义书(或译为六问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现代研究者通常认为,与吠陀时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奥义书有13种,即上述奥义书再加上属于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奥义书(又名憍尸多基奥义书)和属于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奥义书(或译为弥勒奥义书)。德国东方学家保罗·多伊森根据语言学将这13种奥义书分为3类:

      第一类是用散文体写成的最古老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间,包括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

      第二类是用诗体写成的,产生时间在前500年至前1世纪之间,包括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自在奥义书、白骡奥义书和秃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兼有散文体和诗体,因此第一类与第二类都包括了它。

      第三类是用后期散文体写成的最晚近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公元前后,包括疑问奥义书、慈氏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

      其他学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纳德根据语言学和对书中思想发展的分析将上述13种分类为5组;拉达克利希南的分类与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认为广林奥义书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奥义书和白骡奥义书最晚,因为它们受到了数论和瑜伽的影响。一般都认为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奥义书,但二者谁更早的问题,尚无定论。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印歐人只敬拜上古諸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一如”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极力宣扬的“梵我一如”。

      3 摩奴法典,含线索 湿婆神像

      摩奴法典,是婆罗门教伦理规范的一部法论,按照婆罗门教的传说,此书为梵天亲身启示给人祖摩奴,实际成书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并非形成于一时,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内容,从书中已经提到希腊人、塞人和中国人来看,不可能早于公元前三世纪。书分十二章,內容涉及礼仪、习俗、教育、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构建出以四大种姓为基础的社会模式,为古代印度的法制权威,对近现代的印度社会发展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摩奴法典虽译作 法典,但性质为法学论述,由婆罗门根据吠陀经典,结合印度雅利安人的习惯编纂而成的教律和法律,并加入其它神话思想而形成的作品,纯粹谈法律的部分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全书以种姓制度为核心,论述了各种姓的地位、权力和义务,规定了人们对种姓制度若有依违时的奖罚,并以来世的宗教思想作为奖罚的补充,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

      4 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大航海时代4里面印度的宝物:誓言戒指的剧本,就是《沙恭达罗》)

      迦梨陀娑,印度古典梵语诗人、剧作家。一般认为他是笈多王朝 旃荼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3在位,笈多王朝鼎盛时期的帝王,扶持学术文化,使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哲学、戏剧、诗歌、艺术以及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据说旃陀罗·笈多二世当政时,身边有九位大学者,号称后宫“九宝”。这九位学者是:剧作家和诗人迦梨陀娑、天文学家彘日、名医丹文塔里、耆那教圣人克沙帕纳卡、字典学者阿马拉·辛哈、数学家桑库、诗人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尔帕拉、文法学者瓦拉鲁奇。)的宫廷诗人, 在世年代不晚于5世纪。现存公认属于他的作品有7部 :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抒情长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和《罗怙世系》,剧本《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

      其剧作多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国王为男主角 ,以爱情为主题。《沙恭达罗》为其代表作,共7幕,写净修林女郎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猎中遇见沙恭达罗,由相爱而结婚。不久,豆扇陀留下戒指当信物,只身返回京城。沙恭达罗怀着身孕,去京城寻夫,由于受仙人诅咒,丢了戒指,豆扇陀拒不接纳。直到他重新得到戒指,魔力解除,二人才重归于好。剧中的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代表古典美的印度女性形象。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朴素而优美。

      《沙恭达罗》在古代印度广泛流传,版本很多。在中世纪,又被大量译成各种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达罗》首先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声誉。

      • 家园 补完

        12 计算的本质 作者:释律陀罗 无线索

        Sridhara(释律陀罗/斯里哈拉), 中世纪印度数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也写作Sridhar Acharya,即导师释律陀罗. 一般认为出生在孟加拉地区的Bhurishresti村(今天西孟加拉邦胡格利附近),生平不详(生存年代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的说法都有)

        一般认定属于他的作品有两部Trisatika (也叫做 Patiganitasara )和 Patiganita;还有三部书Bijaganita, Navasati和Brhatpati被认为可能出自他,其中Bijaganita经之后的数学家婆什迦罗(第二)整理,这个Bijaganita一般被翻译做算法本源,就是游戏里的《计算的本质》。

        他在作品中探讨了数字、测量、加减乘除法则、平方立方的运算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他较早的阐述了关于零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他也是最早有记录的解二次方程的数学家。

        现在中小学常提到的(趣味数学)荷花问题/蜜蜂问题等,最早就是他提出的。

      • 家园 再补

        9 迦摩爱经 作者筏蹉衍那 Vatsyayana 无线索

        英文名 KAMA SUTRA(Sutra就是古印度语 经 的意思)

        成书于笈多王朝时期的古印度性学著作。这是一部以经书的形式写成的关于性与爱,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书中指出:任何人一生都可能只是追求三个目的。即“法”(Dharma):追求并取得宗教的庇佑;“利”(Artha):追求财富;“欲”(Kama):追求并得到爱与性的满足。“当法、利、欲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前者总是优于后者”。“法、利、欲”的协调是古代印度人关于完整生活的概念,一个成功的人,对这三种活动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应忽视。

        1883年,理查德·F·伯通爵士将此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英国人。有趣的是,当时《爱经》不能以性书的身份出版,伯通不得不将其改头换面,最终以学术著作的形式推出。后来,这本书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10 <示教千则>,印度教哲学家商羯罗的著作,此书2012年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出了译本.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吠檀多不二论的理论家.在古代印度,独创性并不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所以尽管商羯罗的思想极富独创性,但在形式上保持了对古代传统的遵从.他和佛陀一样,关心的是解救沉沦于生死苦海的轮回中的芸芸众生,所以他建立了完善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商羯罗认为: 接近真理的方法是哲学的\心理的乃至宗教的,特别是用哲学的方法可以更加精确的理解真理. 商羯罗对印度古代的主要经典都有注释(这些注释,总共多达四百部以上的作品是否都是商羯罗本人完成的,其实是有争议的) 他还是有能力的宗教指导者,他在印度四方建立了四座本派的修道场所(僧院/精舍),其中南方的一座今天尚存(迈索尔,为商羯罗派的本山), 他创立的宗教和哲学派别至今是印度教的主流思潮,在印度知识界保持稳固的地位.

        <示教千则> 一书为商羯罗的梵文作品, UpadeZasAhasrI, UpadeZa意为”说教”或”教导”, sAhasrI是壹千.所以可以译作<示教千则>,含韵文671节颂; 剩下的散文部分,大约可以折成376节颂,总计1047颂.

        在韵文篇中,商羯罗比较集中的讲述了他的哲学观点.阐述了梵我(自我 阿特曼)合一的不二论思想,批判顺世论/佛教以及耆那教等派的思想. 在散文部分,则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以导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回答弟子的提问, 全书为商羯罗独立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作品.(其他的都是古代经典的注疏)是商羯罗派思想的教科书,也是研究这一被神化的人物的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商氏生卒年不可确定,在700-820年之间,但一般认为他活得相当短,他的生卒年有700-750年之间和788-820年等几种,后一种说法中他仅享年32岁,几乎无法完成宣称是他著作的作品)

        吠檀多一词的本义是 吠陀的终结, 他也指把整个吠陀的意旨都秉承下来的奥义书, 奥义书是吠陀思想的集大成者.吠檀多哲学家把奥义书的思想整理和体系化. 吠檀多哲学的正统经典,除了经典的吠陀/奥义书,还包括薄伽梵歌和梵经

        梵经约成书于400-450年间,作者跋达罗衍那, 针对当时出现的种种学说, 以及对奥义书的多种解释和形而上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整理批判和归纳,形成完整的体系. 尤其批判了主张纯粹精神和根本物质并存的二元论哲学数论, 主张奥义书根本概念 梵 作为宇宙究极存在的一元论.

        从梵经的梵实在论,到商羯罗的梵我不二论, 吠檀多哲学达到大成. 他的祖师乔荼波陀/老师乔频陀等也起了重要作用.

        商羯罗修建了四大僧院,招收四大门徒(SureZvara, PadmapAda, ToTaka和HastAmalaka) 将不二论哲学发展成印度吠檀多哲学的主流,至今在南印度有巨大影响

        11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 含线索 花纱布

        音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即大品般若经的注释,此论由鸠摩罗什(344-413)大师译成中文,共100卷,一百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是佛经入门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汉文译本。于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在长安逍遥园 西明寺始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译讫。因为中国人喜爱简洁扼要,故罗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终成百卷。

      • 家园 简单的补完其它几本

        5 摩诃婆罗多 含线索 极乐鸟

        6 罗摩衍那 含线索 森林人

        7 薄伽梵歌 含线索 净土之莲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史诗,网上的介绍都滥了,但是这里光荣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因为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

        薄伽梵歌的字面意思是“主之歌”或“神之歌”,这里的主或者神是黑天。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的重要经典与古印度瑜珈典籍,为古代印度的哲学教训诗,收载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位于Bhisma-Parva章节的23–40),也简称为《歌(Gītā)》。它是唯一一本记录神而不是神的代言人或者先知言论的经典,共有700节诗句。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

        此书对于印度思想界有莫大的影响,而且是近世印度思想家的精神支柱。体裁系采取对话方式,藉阿朱那(Arjuna)王子与黑天(Krina)两人所作的问答,论述在既存的社会制度之中,必须毫无私心的各尽本分,以及应对唯一的神作绝对的归依与奉献。

        由于所含摄的思想极为纷歧,因此在哲理与实践、信仰与现世的关联上,常有矛盾与不统一之处,但是其中所述及的道性与离欲解脱的光明,最符合印度人的所好,因而成为全印度教徒的福音书、信徒的座右铭,至今仍是印度人早晚读诵的经典。

        8 《五卷书》(梵文发音转写:Panchatantra)古印度故事集,因有5卷而得名。

        此书缘起是向王子传授治国安邦之策。现在流行有各种本子,最早的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流行较广的本子为12世纪一耆那教僧侣所编订。根据这个本子,5卷的篇目是:《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丧失》和《不思而行》。全书诗文并用,有一基干故事,首尾相应。每卷也各有一基干故事。故事中又插入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形成一种连串插入式的特殊结构。

        约570年,它被译成巴列维文和叙利亚文(早期译本已经散失),从巴列维文译出的阿拉伯文本和由此直接间接译出的许多文本则流行欧亚各国,为许多作家和作品的取材来源及比较文学学者的研究对象。中国1964年出版了季羡林译的《五卷书》全译本。

        在阿拉伯语系列里面的寓言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就是波斯裔阿拉伯作家伊本-穆格法对 五卷书的改写版

    • 家园 波斯语系列

      波斯语系列包括8本书,其中7本收藏在伊斯法罕的图书馆里,大航海时代恰逢波斯萨法维王朝崛起(游戏里有这个剧情,不过是通过路人的言语转述的:帖木儿帝国灭亡,萨法维王朝、昔班尼王朝等瓜分帖木儿帝国属土),所以伊斯法罕被设定为大都市,不过其实在游戏时间内萨法维王朝的首都是大不里士,还不是伊斯法罕,而伊斯法罕的那座国王清真寺(属于民族类的发现物,现在叫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了.....)也还没有建成

      波斯诗人很多,这八本书除了波斯古经,剩余七部书分属于五位诗人:菲尔多西、尼扎米、萨迪、鲁米和哈菲兹,其中菲尔多西、萨迪、鲁米和哈菲兹合称诗坛四柱。波斯诗人有多种合称,如果说五大诗人,则包括尼扎米;如果说七大诗人,则再加入鲁达基和欧麦尔-海亚姆,总之光荣确实选择了足以代表波斯文化的经典。

      这五位诗人生活在大波斯文化圈的东西南北,其中菲尔多西生活在呼罗珊的图斯(后被蒙古人摧毁),萨迪和哈菲兹生活在法尔斯(伊朗南部,”波斯“和法尔斯是同一词的不同翻译)的设拉子,尼扎米一生在今阿塞拜疆的占贾渡过,鲁米则生于今阿富汗的巴尔赫,为躲避蒙古军队入侵而迁徙到鲁姆苏丹国首都科尼亚(在今天的土耳其),但从文化上他们都是大波斯文化圈的成员。

      剩下就是转抄波斯文学史咯:

      1 阿维斯陀(Avesta),意译为 《波斯古经》,古代伊朗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的根本经典。原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最早编于公元前4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亚历山大大帝征伐波斯时遭到焚毁,仅存1卷。3世纪初,安息王朝的伏洛奇薛斯重新收集和整理,共辑成21卷。现有的《阿维斯陀注》是9世纪以后用帕拉维语(钵罗婆语)翻译和写作的,由若干分散的经典汇集而成,分为6个部分 :① 耶斯那,即祭祀书,祭司向神供献祭品时所唱的赞歌,是阿维斯陀的主体部分。②维斯帕拉特,即众神书。③维提吠达特,即驱魔书。④耶斯特,即赞颂书。⑤库尔特,即短的赞歌集或祈祷书。⑥其他零星和断片的颂歌。从内容看,该经是伊朗古代宗教神话、哲学、传说、史诗、法律、历史等的汇集,有些内容在琐罗亚斯德教以前就已出现。《波斯古经》在宗教哲学方面提出了善恶二元论的思想,认为在太初的时候,有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对立的神灵,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德性,两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结果善神终于战胜了恶神。该经在叙述善恶的斗争中,提出了神话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它把历史的进程划分为4个时期,阐述了神灵世界、物质世界、人类产生的经过,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及思想、语言和行为三种活动的后果,提出了灵魂不灭、善恶报应、末日审判等说教。这些思想对摩尼教、基督教的异端及希腊罗马哲学都有影响。《波斯古经》在13世纪初被译成梵文,嗣后又被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它对于研究琐罗亚斯德教、伊朗和中亚的历史和文化、比较宗教学和比较语言学都有重要价值。今天大家了解的《波斯古经》系移居印度的古波斯人后裔-帕西人所保存。

      2 菲尔多西的王书,含线索 无头人(新几内亚人)

      菲尔多西(Hakīm Abu'l-Qāsim Firdowsī Tūsī,公元940年—1020年)生于呼罗珊图斯城郊一贵族家庭。自幼受过良好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早年研读过诸多波斯古籍,熟知民间的历史传说故事 。约于 980 年左右开始创作波斯民族史诗《王书》。1009年完成第一稿,临终前作了最后一次修改,历时40年。开始创作时,他是萨曼王朝的臣民,史诗完成时,其家乡已纳入伽色尼王朝。依照惯例,他将诗稿呈献给伽色尼国王玛赫穆德。但因书中鲜明的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以及他和国王属于不同的伊斯兰教派别,国王拒绝接受其作品。他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屡受迫害,不得不到处流亡,最后偷偷返回故乡。卒后,由于当地宗教首领的反对,遗体未能葬入公墓,埋在自家后院。

      《王书》是波斯人的爱国热情和新兴的达里波斯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产物。阿拉伯帝国瓦解之后,出于反对阿拉伯人的思想需要,波斯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曾大力提倡写王书。在菲尔多西创作之前,已有 5 部王书问世,其中3部为散文体,2部为诗体。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塔吉基曾受王命写王书,因被仆人杀害 ,只完成了1000行 。菲尔多西将这 1000 行诗全部收录在《王书》中,以资纪念。

      《王书》长达 60000 双行,叙述内容的时间跨度在4000年以上,从开天辟地写到 651 年波斯帝国灭亡时止。简要叙述了波斯历史上50个帝王公侯的生平事迹,并汇集了数千年来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大致可以分为 3 部分:①神话传说。其中最精彩的诗章是描写铁匠卡维领导人民起义、反抗暴君蛇王祖哈克的传说故事,塑造了众多英勇起义者的形象。②勇士故事。约占全书一半篇幅,是全书的精华。突出表现了民族英雄鲁斯坦姆光辉的一生,同时谴责了暴君的统治。③历史故事。描写了阿拉伯人入侵前萨珊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尤为生动地描写了国王巴赫拉姆·古尔的事迹,将领巴赫拉姆·楚平的叛乱及马兹达克起义的历史等。

      《王书》是古代波斯民间文学的总汇。它为后世的诗人和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波斯11~13世纪的诗歌作品几乎都以《王书》为范本,或者采用其题材进行创作。此外,它还对阿拉伯文学、土耳其文学、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文学等产生过明显的影响。《王书》极少使用阿拉伯词汇,几乎全部用波斯文字写成,从而确立了波斯语的历史地位。

      3 尼扎米的《霍斯鲁和席琳》和《七美人》,七美人含线索 玳瑁甲

      尼扎米(1141年-1209年),全名尼扎米·阿丁·阿布·穆罕默德·伊里亚斯·伊本-扎克·伊本-穆阿亚德(Nizām Dīn Abū Muhammad Ilyās ibn-Yusūf ibn-Zakī ibn-Mu'ayyad),生于今阿塞拜疆占贾,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抚养成人的。他勤奋好学,知识相当广博。不仅精通波斯文,而且通晓阿拉伯文、格鲁吉亚文和亚美尼亚文。他似乎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逊尼派),同时也很了解基督教,在神学、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占相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可以说几乎掌握了当时的全部知识,而这些丰富的知识又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内扎米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占贾度过的,日子过得相当节俭。尽管他的一些作品是献给地方权贵的,并且颇受他们的赏识,可是他始终没有走上宫廷诗人的道路,一直过着布衣平民的生活。诗人的晚年生活是孤独的、寂寞的,每年都要在修道室里过上40个昼夜,不停地祈祷真主,不断地冥思苦想。1209年,他逝世于占贾。

      尼扎米所创作的诗歌数量相当可观。伊朗学者杜拉特沙赫认为,除《五卷诗》外,他“写了许多其他体裁的诗歌约四万行,都很有特色,耐人吟诵;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更是诗意隽永,感人至深”。现在他已经出版的抒情诗共有194首,四行诗共有68首,颂诗共有17首。

      不过,尼扎米的主要功绩是创作使他名扬千古的《五卷诗》。《五卷诗》是尼扎米从1176年到1200年间创作的五部长篇叙事诗的汇编。这五部长诗是《秘密宝库》(1176)、《霍斯陆与西琳》(1181)、《蕾莉与马杰农》(1188)、 《七美人》(又称《七美图》,1197)、《亚历山大故事》(1200)。这些长诗都是用叙事诗(玛斯纳维)体写成的,共约二万六千联句。

      《霍斯陆与西琳》和《七美人》都从王书取材,讲述的分别是萨珊王朝库萨和二世(也译作:科洛艾斯或霍斯鲁、霍斯洛夫等)与其皇后西琳的爱情故事,以及萨珊王朝巴赫拉姆五世(绰号古尔,野驴)的传奇(巴赫拉姆下令召来伊朗、中国、印度、花剌子模、罗马、玛格拉伯、沙赫 (位于欧洲中部)和苏格拉伯(位于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七个国家的七位公主,为她们每人建造一座宫殿,每个宫殿代表一个星球,分别涂以黑、黄、绿、红、蓝、紫、白等七种颜色。巴赫拉姆在一周之内,每天前往一座宫殿,会见一位公主,听公主讲一个故事。)。

      《五卷诗》在伊朗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诗人纷纷加以效仿。贾米有意向他学习,写出七部叙事诗,总称之为《七宝座》,其中包括同名作品《蕾莉与马杰农》。此外,印度的波斯语诗人阿密尔·胡斯陆、突厥语诗人阿里席尔·纳瓦依也模仿他写成自己的《五卷诗》(维吾尔人也把纳瓦伊认为是本族诗人,其实他生活在今天阿富汗的赫拉特,诗是用突厥语写的,不过故事讲得还是霍斯陆与西琳、巴赫拉姆-古尔)。

      4 萨迪的《蔷薇园》,含线索 爪哇的巨大佛塔

      萨迪(Sa'di,Moshlefoddin Mosaleh,1208~1291)全名为谢赫 ·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是中世纪波斯诗人。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作品通过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他的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是波斯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

      1208年生于波斯西南部设拉子城一下层传教士家庭。早年在家乡求学。14岁丧父,成为孤儿,饱尝了生活艰辛。青年时代前往巴格达,进入当时著名的内扎米耶学府,刻苦钻研文学和伊斯兰教神学。同时开始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创作抒情诗。后因不堪忍受学校的束缚而辍学,并离开巴格达。当时正值蒙古人入侵,加上地方王朝之间混战,以致社会动荡不安。故萨迪的前半生几乎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此间,他以伊斯兰教达尔维什(游方者、托钵僧)的身份,沿途布道讲学,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等地,当过苦工杂役,并多次去麦加天房朝觐。待返回故乡时已两鬓苍白。近30年云游四方的经历,使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亲身体验了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时的设拉子因当地统治者见风使舵、主动归降蒙古军,少遭到蒙古军的破坏,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此后,萨迪隐居故里,潜心写作。

      萨迪最有名的作品是《果园》和《蔷薇园》。《果园》是他结束漫游返回故乡后的第一部作品,写成于1257年。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的方针策略、道德修养的准则规范,小到待人接物的礼节及生活起居经验,还涉及到天文、鬼神、哲学、历史、伦理、医学、兵法等方面的问题,应有尽有。全书160个故事所描写的多是帝王、圣哲、教徒、云游者的生活,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有诗人漫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在对这些事件的评判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爱憎情感,充满对善良 、纯洁、赤诚、正义、光明与真理的礼赞,堪称是萨迪的理想国。

      《蔷薇园》用无韵散文、韵文并间有短诗写成,题材和《果园》相仿。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教育的功效、论交往之道,共8卷。全书运用娓娓动听的叙述与以事喻理的教谕,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果园》和《蔷薇园》大量引用了民间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许多名言至今仍交口传颂。书中的散文尾韵自然,对仗工整。书中的诗用词平易,句式简练。作品中明白晓畅、清新自然、质朴流畅的语言,数百年来始终是波斯文学的典范。

      萨迪还写有许多短诗、颂诗、鲁拜诗和抒情诗等。

      《蔷薇园》早已成为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

      • 家园 鲁米和哈菲兹

        介绍鲁米和哈菲兹之前,先要简单介绍一下伊斯兰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因为他们的诗歌本身就是波斯神秘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内部衍生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苏非”一词意为“穿羊毛衣服者”,因为该派信徒长年穿粗羊毛织品。该派对《古兰经》经文和教义进行神秘解释,在履行宗教功课方面也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概括地讲,苏非神秘主义就是通过一定方式的修行(或外在的苦行修道或内在的沉思冥想),滤净自身的心性,修炼成纯洁的“完人”,在“寂灭”中和真主合一并在合一中获得永存。因此“人主合一”是苏非派功修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精神境界,是苏非神秘主义的核心。其经文依据《古兰经》中所言:“你们要像他创造你们的时候那样返本还原。”;“洗涤身心者,只为自己而洗涤。真主是唯一的归宿。”;“他们确信自己必定见主,必定归主。”

        苏菲派最重要的仪式称为齐克尔(Zikr),是一种反覆念诵颂主经文或语句(从数百遍到十万遍不等)的仪式,往往伴随着诗歌、音乐和舞蹈一起进行。通过不断的颂主、悦耳的歌唱、婆娑的舞姿、激烈的旋转,苏菲们会慢慢进入恍惚、陶醉、出神、狂喜的状态,获得与真主合一的体验。

        苏菲们这种探求内心世界、寻求宇宙人生终极答案的精神追求,其实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活动。苏非神秘主义在某些方面与中国道家思想相类似,前者追求人主合一,后者追求天人合一,实际上他们追求的都是一种人的个体精神与宇宙的绝对精神相和谐的境界。和印度教追求梵我合一的理念也有共通之处。它虽然产生于阿拉伯,但使之发扬光大的却是波斯人。在11—15世纪这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苏非思想一直是伊朗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伊朗民众的社会生活、精神需求、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如同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般。在文学领域,苏非神秘主义在伊朗的盛行,消弭了文学家与宗教学家的界限。在波斯,很多著名的大诗人本身就是苏非长老,或者说很多苏非长老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诗人。波斯的苏非诗人们把诗人的天赋与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密切融合,力求用自己的诗歌为广大信众授道解惑,并反映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最根本的认识,创造出了具有极高宗教、哲学、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苏非神秘主义诗歌。在苏非神秘主义盛行之前,宫廷诗十分兴盛,而苏非神秘主义使波斯诗歌从歌功颂德、优美而浅薄的宫廷诗转向阐述宗教哲理的神秘主义诗歌,使波斯诗歌的思想内容变得更为深广。这是波斯文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当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在波斯迅速兴起的时候,波斯的苏非长老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把它深奥的哲理向广大的苏非信徒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普通信徒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对纯理论纯思辨的苏非神秘主义哲理难以理解,而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给他们讲解,就容易被接受。因此,应运而生的便是苏非神秘主义叙事诗的迅速兴盛。苏非诗人们把自己对苏非神秘主义哲理的冷静和深刻的认识,用各种各样的故事表现出来,它们或取材于历史,或援引《古兰经》和《圣训》,或来源于民间,或是诗人杜撰,总之都是些文学性和哲理性较强的故事,经过诗人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加工成诗句,不仅形式优美流畅,琅琅上口,便于记诵流传,而且因其思想的深刻更具魅力,因此被奉为经典。比如萨纳伊(1080-1140)的《真理之园》、阿塔尔(1145-1221)的《百鸟朝凤》、内扎米(1141-1209)的《五卷书》、贾米(1414-1492)的《七宝座》等,皆是苏非神秘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而莫拉维的《玛斯纳维》则是其中最伟大的著作。

        莫拉维-贾拉尔-阿德-丁·穆罕默德·鲁米(Mevln Celleddin Mehmed Rumi,1207~1273),常简称鲁米(鲁姆苏丹国人的意思)或莫拉维(长老、大师之意),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教法学家,生活于13世纪塞尔柱土耳其人统治下的波斯和小亚细亚。

        他的家乡在伊朗东部巴尔赫城,其父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苏非长老。1219年,蒙古人入侵巴尔赫,其父带着三百多名门徒举家迁徙,一路辗转到了科尼亚(今属土耳其共和国),在那里传经布道,建立苏非教团。父亲死后,24岁的莫拉维继承了苏非教团长老之位,40岁左右就成了名重一时的大苏非学者,尤其在小亚细亚更具有崇高的威望,人们都把他奉为精神导师,在他周围形成了著名的莫拉维苏非教团。在近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该教团的势力时强时弱,但从未中断,影响十分深远,至今在欧美还出现了“莫拉维热”。

        莫拉维是波斯最伟大的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家和诗人,也是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前辈们的理论融会贯通,创作出了六卷叙事诗集《玛斯纳维》(“玛斯纳维”即“叙事诗”的音译,由于莫拉维用该词作书名,该词也成了专有名词),苏非信徒们把这部书视为稀世珍宝,称之为“知识的海洋”。这是一部讲述苏非神秘主义玄理的博大精深的叙事诗集,共计25000联诗句左右。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在精湛的语言,大量的比喻、隐喻和象征,深奥的哲理的衬托下,具有了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如果作为一种哲学观,实际上是对绝对精神的追求。

        《玛斯纳维》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手法,重重叠叠的故事涵盖了苏非神秘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其主旨虽是宣传苏非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但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才能使宗教哲学与诗歌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可以说,是深厚的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和诗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博大精深的文学经典和思想瑰宝。

        游戏里 《玛斯纳维》含线索 津巴布韦要塞

        此外 还有 鲁米语录 含线索 国王清真寺

        游戏里出现的最后一位波斯诗人是 哈菲兹 和他 的诗歌集(诗颂集),没有线索

        哈菲兹,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约1315~1327年间出生,约1389~1390年去世,最有名的波斯抒情诗人。据统计他的诗集在伊朗的发行量仅次于《古兰经》。哈菲兹为其笔名,本意为“能背诵《古兰经》者”。他还有许多其他称号如“神舌”、“天意表达者”、“设拉子夜莺”等。在伊朗,10月12日为哈菲兹日。

        由于生活的年代正值伊儿汗国瓦解后,伊朗各地处在混战割据的时期,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很少,而且可信度还不高。他生于波斯的设拉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设拉子。他幼年丧父,受过传统的宗教教育。从少年时就开始学写诗歌,20岁时就才华出众,曾担任过莫扎法尔王朝的宫廷诗人。他曾在中年结婚,生有两个孩子,但都很早失去。他的妻子也先于他逝世。1387年帖木儿攻陷设拉子时,哈菲兹已经是一个乞讨维生的托钵僧人,之后两年内因贫困和愤懑逝世,被葬于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花园。

        他一生诗作共有500~900多首,主要以“加扎勒”(波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抒情诗体)为主,其诗集为《诗颂集》(Divan)。哈菲兹的诗和宗教思想被认为深受苏菲主义影响,但他又极为反对宗教教条,极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的诗歌里最多的主题是爱情和美酒,也有对设拉子美好风光的赞美,以及对黑暗、腐败、虚伪的上层宗教和世俗统治者的抨击。

        哈菲兹的作品不仅在波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欧洲文學也有很大影响。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受哈菲兹的诗集激发创作了《西东诗集》,还专门做了若干诗歌并汇成“哈菲兹篇”献给哈菲兹。他说:“哈菲兹啊,除非丧失理智,我才会把自己和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一叶小舟。”早在18世纪中期,哈菲兹的作品就已经被翻译为拉丁文传入欧洲。其后在1771年左右,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将哈菲兹的诗翻译成英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出版,促成其在欧洲的广为传播。很多大诗人诸如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爱默生以及尼采、丹纳、黑格尔、恩格斯等哲学家,都赞誉过哈菲兹。印度在2004年发行过纪念哈菲兹的邮票。

        很多音乐家(尤其是波斯作曲家)由哈菲兹的诗得到灵感创作出作品,或直接为他的诗篇作曲。土耳其作曲家布胡里扎德·穆斯塔法·伊特里根据一首哈菲兹的诗创作了他的代表作《Neva Kr》。波兰作曲家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根据哈菲兹作品的德文译本创作了声乐套曲《哈菲兹情歌集》。

        许多伊朗人使用哈菲兹的《诗颂集》来做占卜。伊朗家庭经常在家里放有一本哈菲兹的《诗颂集》。当他们在纳吾肉孜节或耶尔达节聚会时,会随机打开《诗颂集》的一页并朗读该页的诗篇。他们相信这一页的诗篇会预测出他们的未来的一些事情。

        (哈菲兹的创作代表了抒情诗体和神秘主义合一的传统。哈菲兹及其后世的影响,反映了波斯文化和伊斯兰传统的微妙的结合,一方面他精熟古兰经,另一方面他歌颂爱情和美酒,热爱他的人们以他的诗集占卜,而饮酒和占卜都是违反伊斯兰教规的)

    • 家园 日耳曼语系列 德国的地图学家

      这三篇都是德国的地图学者、宇宙志学者的作品,在大航海时代影响.....非常非常大,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分工是很有趣的,最典型的是葡萄牙人埋头探险、秘而不宣;德国佬则靠想像驰骋,设计了很多宏大而错误连篇的世界模型和宇宙模型——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真理,而两者的结合就产生了正确的、或是误打误撞的成功.....

      其实大航海时代三大顶级航海家,他们的实践知识都是来自葡萄牙人,麦哲伦、达迦马是葡萄牙人不说,哥伦布他是葡萄牙女婿,他的很多入门材料是从第一位夫人的嫁妆里来的

      下面提到的这位马丁-贝海姆,也是个葡萄牙女婿,德国理论和葡萄牙经验的结合,产生了世界上确证的第一个地球仪....(由于以上原因,贝海姆在大航海3里作为赞助人,在波尔图出场)

      下面直接上维基:

      马丁·贝海姆(Martin Behaim,1459-1507),德国宇宙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服务于葡萄牙国王约翰(若昂)二世的探险家,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现存最早地球仪。

      出身在德国纽伦堡的商业贵族。1477年,15岁的马丁去佛兰德的梅赫伦,在一个叫做约里乌斯·范多普(Jorius van Dorpp)的纺织商人那里学习纺织贸易。次年转到纽伦堡的同乡、在安特卫普经商的德国商人弗里茨·黑贝莱因(Fritz Heberlein)处学徒,学习数学和其他一些商业知识。1480年,前往里斯本,他在那里接触到了葡萄牙先进的宇宙学、航海学和地理学知识,并逐渐在此方面崭露头角,被聘为宫廷顾问,进入一个由犹太天文学家亚伯拉罕·扎库托为首的航海学委员会。在一次委员会的辩论会上,他向葡萄牙人第一次介绍了由犹太数学家、天文学家勒维·本·盖尔森设计的十字杆,这一利用几何学来计算距离的工具曾被北欧、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和中国的航海家普遍使用,用做在航海时测量距离。

      1485-1486年间贝海姆参加了由迪奥戈·康所率领的西非探险船队,这支船队后来一直航行到了刚果和安哥拉附近,并经亚速尔群岛返回。目前尚无法得知马丁·倍海姆随这支船队走了多远,一种说法是他到达刚果后就未再前进了,还有种说法是他只到达了贝宁湾,甚至还有一说到达那里的是天文学家何塞·维西尼奥(José Visinho)和探险家若昂·阿方索·德阿维罗,而并非马丁·贝海姆。他返回里斯本后,被若昂二世授予骑士头衔,并陆续在若干个不同的职位上工作。

      1486年,他在亚速尔群岛的法亚尔岛与堂娜·若安娜·德马塞多(Dona Joana de Macedo)结婚并定居下来,他的岳父是该岛的总督,佛兰德人何塞·范韦尔特(归化为葡萄牙人)。1487年7月8日,他的母亲阿格尼丝去世了。1490年,他回到了纽伦堡,处理家族商会的一些事宜。1491-1493年,他逗留在纽伦堡,并利用这段时间设计制作了让他留名于世的地球仪。1493年,他经过弗兰德、里斯本,回到了法亚尔岛并一直居住到1506年。1507年7月29日,正在里斯本进行一次商务旅行的贝海姆不幸病逝。

      1491-1493年间,他和画家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特·格洛肯森(Georg Albrecht Glockenthon)合作,制作了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地球仪“Erdapfel”(德语字面意思为“地球苹果”,也是现在德语中马铃薯的别名)。这座地球仪基本按照教皇西斯都四世在1475年的设想所设计,并加上了子午线和赤道。

      这座地球仪直至今日,一直保存在纽伦堡的日耳曼国家博物馆内,并和德国著名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艺术品(纽伦堡是德国文艺复兴的中心)陈列在同一层楼。

      贝海姆地球仪上的世界地图,基本参照了托勒密的地图格局,并试图将中世纪后期的地理发现(如马可波罗在亚洲的所见所闻等)也纳入其中。当然,由于当时数学、地理知识还比较落后,该地球仪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错误。如位于西非的佛得角群岛,比正确的位置竟相差了好几百英里;大西洋中则布满了大量神话传说中所虚构的基督教王国所在的岛屿(就是前面所说的布伦丹岛、安地列斯岛等);马可·波罗提到过的“西潘戈”(日本)岛,距离欧洲海岸仅有1500英里。在没有发明经度仪的当时,很多地方的误差达到了16度,而现在的地图很少有误差超过1度的。地球仪诞生在美洲被发现的前夕,地图上尚未绘出美洲,但西欧和亚洲相隔并不算太远,这和哥伦布当时的看法是一致的。虽然没有当时航海家们所使用的波多兰航海图精美和准确,但最重要的是,贝海姆地球仪是地图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地球仪,并且倾斜旋转在正确角度,是一部反映1492年(恰是哥伦布引发地理大发现那一年)的欧洲解释和描绘世界的百科全书。

      哥伦布是否和贝海姆有直接交流,不确定

      游戏中,1490年,贝海姆的 世界地图,在里斯本和维也纳的图书馆出现,含线索 马六甲海峡

      • 家园 开天辟地的参与者,1000马克上的约翰舍恩那

        Johannes Schner(约翰-舍恩那)的 世界地图,游戏里1505年出现在维也纳、塞维利亚、阿姆斯特丹的图书馆,含线索 新世界海峡

        舍恩那(1477-1547),大航海时代德国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宇宙志学者,地球仪及其他科学仪器的制造者、科学著作出版商,当然按照当时的习惯,他也是一位神父。通俗科学史上,他以存世较早的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作者而闻名,同时 被认为推动了麦哲伦环球航海和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这两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德国1000马克钞票上有他的肖像.

        1477年生于德国卡尔施塔特,1494-1498年间在埃尔福特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美因河畔格明登任教,1500年成为班贝格教区的下属神父,1504年任家乡卡尔施塔特的教区神父。

        他是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的学生……流传至今的唯一一份瓦尔德泽米勒版的世界地图就是他保存过的(就是那份卖了1000万美元那个)。结果游戏里他的书倒是先出了

        1526年前往纽伦堡任教授,后改信新教,还结了婚……..之前他就有三个孩子了(当时学者都被认为具有类似教士的身份,伽利略也没正式结婚但有家室)

        在班贝格时期起,他就经营这一家科学出版社,印刷地图、天文表和制造天球仪、地球仪等。他和哥白尼有密切的科学交流,后者在天体运行论中使用过他对水星的观测结果。

        1538年,年轻的乔治-约阿西姆-瑞提克斯(George Joachim Rheticus,1514-1574,或称George Joachim von Lauchen,威登堡大学教授、新教徒)拜访了舍恩那,舍恩那推荐他去波兰的弗龙堡向哥白尼学习;瑞提克斯遂成为哥白尼唯一的弟子(哥白尼本职工作也是弗龙堡的本堂神父),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瑞提克斯完成了叙述哥白尼理论的《初述》,转交舍恩那印行,这本简短的介绍反响不错。在瑞提克斯的鼓励下,哥白尼决定正式出版《天体运行论》,但正在安排印刷的过程中,瑞提克斯从纽伦堡转往莱比锡城任职,只好将出版工作转交给另一位新教路德派学者安德烈-欧西安德(Andreas Osiander,1498-1552)负责,后者在未通知哥白尼的情况下,给天体运行论加了一篇序言。该序言未署名,可能就是欧西安德自己写的。前言提醒读者: 哥白尼的体系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一个不重要的结果:只是对不同的体系做了比较从而判定哪个更容易计算;而真正的天体运行则需要其他的神学和哲学的标准来决定。这一前言可能是为了安抚马丁·路德而插进去的,因为和当时天主教会暧昧的态度相比,路德坚决反对哥白尼的观点。(游戏里,哥白尼是在华沙,说实话,小时候能知道波兰有个华沙就不容易了,设计的台词中准确的提到了马丁路德反对哥白尼的学说)

        尽管这篇序言的态度未必正确,但它帮助 天体运行论 能够在最初的80年间在欧洲知识界自由通行(1616年才被列入天主教会禁书目录),而哥白尼本人作为严谨的科学家,也不想过早的发表尚未成熟的著作.....

        早在1514年, 哥白尼就被邀请参加拉特兰教堂理事会, 进行历法改革。但他拒绝了这一邀请。原因是只要行星的运行模型没有彻底建立起来, 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历法改革。哥白尼对他自己所构造的这一体系也并不是很有信心,他自己没有真正地证明新体系比托勒密的体系更好或更精确(仅就天体运行论本身而言,哥白尼体系的漏洞是不少的,细节并不比托勒密体系更精确)。哥白尼自己的观测条件和数据有限,很大程度上他依赖于古代的天文表(精度有限且不同记录矛盾之处不少)。

        在麦哲伦出发前四年的1515年,舍恩那出版了自己的世界地图,这份地图上在巴拿马地峡处绘制了海峡…….,某些后来的研究者认为麦哲伦借鉴了这份地图,坚信美洲有通往太平洋的海峡存在。不过真正误导麦哲伦的,恐怕还是约在同时(1513年前后)葡萄牙人从巴西前往南方的探险,当时误把宽阔的拉普拉塔河口当成了海峡…….

        • 家园 他们的概念都是自己在船上看陆地,

          陆地是未知的,似乎和我们相反。

          • 家园 南美大陆内部和非洲大陆内部确实探查的很晚

            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要到20世纪初才真正覆盖到各大洲的内陆细节

            大航海时代,确实是先探查了大部分海岸线

            空白的内地,有的有相对先进的社会,有的没有(澳大利亚),但是他们都不会画现代意义上的地图(不是说没有地图,但是那种地图我们是看不懂的,甚至想不到是地图)

            即使是中国,本来有绘制接近现代地图的技术(计里绘方 的 禹迹图1136年绘成,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地图,长江、黄河的流向、中国的海岸线都和现代接近)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对明代知识界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当时中国传统的绘图技术在知识界是非常冷门的学问

            这才是上面提到的三位德国地图学家的伟大之处(尽管他们的地图错误真的不少),因为他们把这种古代全世界范围内的“秘藏绝学”,印行于世,使得很多人了解到基础的地理知识(由于大幅地图很大程度上成了贵族们装饰用的屏风之类,可以见到地图的人群爆炸性的增长),这种传播带来的意外后果之一就是美洲的命名

            (西班牙、葡萄牙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严密封锁地理知识的外传,所以他们对地理学的发展,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宝推: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