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细数落花因坐久 -- 南方有嘉木

共:💬48 🌺3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文

      有点长。嗯,果断收藏。这种文章要闲下心再细细读的。

    • 家园 "患得患失"的本质是贪欲

      【大部分女性在面对感情时,比较容易陷入的一个状态就是“患得患失”。】出现这种状况,主体的责任可能更大些。

      一般情况下,往往不是对象有什么值得担心,而是她自己容易沉浸在顾影自怜的感觉中,这种感觉让自己免于无聊,让自己有事情可想,让自己觉得自己在谈恋爱,让自己享受“爱”的折磨,实际上是享受贪欲的折磨。

      所以感情专一的男人在恋爱婚姻中未必受青睐,因为他们太安全了,不能给女孩带来担心的刺激,吃醋的刺激。

      现实生活中遇到过这么几对,一对是女人暗示男人可以去外面找情人,另一对则是女人明着劝男人去找情人。当然也不是真的要男人去找情人,而是她们喜欢那种将找未找之间的那种刺激感觉。

      多数的患得患失,都是自找的,自己折腾自己,自得其乐。所以也许用不着解决这个问题。

      • 家园 若即若离与独立统一

        患得患失,应该主要源自情感上的若即若离,利益与精神上的独立统一。

        在若即若离中迷失,就会患得患失。

        在独立统一中混乱,就会患得患失。

        将患得患失归于人性的贪欲,不过是一种禁欲思想,但恐惧欲望,压抑欲望,算不算也是患得患失呢?

        欲望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关键在于怎样激发,怎样控制,而控制是为了激发,而不是压抑。

        中国文化,无论是儒道佛,都算是禁欲主义,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就受其影响。

        • 家园 这个有点过度演绎了。

          我贴中说的是“用不着解决这个问题”。你自己脑补成“禁欲”,方向偏了。

          认识到一件事是因为贪欲,和要求禁欲是两回事。

          你说的普遍的控制激发欲望,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对于那类人来说,实际上做不到。千百年来如此,古人也不比今人更低劣,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由于比古人视界更长,认识到某类人欲望不那么强而理智比较强;某类人欲望就是强没多少理智,做不到控制激发欲望。

          知道自己某方面的无能为力,也算是一种进步。

      • 家园 你说得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

        很多琼瑶剧女猪脚就是如此,自己和自己过家家,沉溺在自己营造的戏剧情节不能自拔。但也有一种,确实对自己和爱人没有信心,尤其在爱情刚开始的阶段。

        维持一段好的感情需要的是去真诚付出,去体会,去相信,琢磨和思量其实无益,但人啊,就是忍不住反复思量,累人累己。不过正如你说的,”也许用不着解决这个问题”,我为小美眉的感情问题写这么一大篇,也是自找折腾啊。

      • 家园 恋爱中女人付现款,男人给期货

        所以女生爱患得患失

    • 家园 不如怜取眼前人,霍霍

      可怜的壳

    • 家园 真好,果然是为有闲情赋逸志。
    • 家园 两句话

      我在《尤利西斯》上读到两句话,和嘉木文意大致有所印合。

      《尤利西斯》这本书太稀奇了,准备花个几年时间把它搞通。现在很难说什么体会,但是这本书对人性、人情、人的内在与外在刻画得又实在是深刻,作者天赋实在是太高,学问极其渊博,所以大凡读到一些对人心人性的深入探讨,就很容易遇到《尤利西斯》。

      第一句话:

      原话出自乔治·梅瑞狄斯(1828-1909)小说《理查德弗维莱尔的苦难》。《尤》引用此话的上下文是这样的:主人公斯蒂芬这一日刚领工资,他的朋友穆利根早上和他约好,和另外一个人,共三人中午一起在酒馆喝酒,那当然是斯蒂芬请客,结果斯蒂芬把他们放了鸽子,放鸽子就放鸽子呗,这位斯蒂芬却向在酒馆等他等得口干舌燥的穆利根发去一封电报(两人都在市区,相隔不多远),电报曰:

      The sentimentalist is he who would enjoy without incurring the immense debtorship for a thing done.

      感伤主义者就是那种既想要享受又不想为此承担巨额债务的人。

      这句话在《尤利西斯》中别有深意,和嘉木所言也有共通之处:

      得到一个人,固然一面是得到一个人的关怀照顾,另一面你也增加了一个需要你去关怀照顾的责任,你得到被爱之愉悦,你也必然要感受因此人给你带来的痛苦。享受的一面和承担的一面总是相伴而生,不可能只取其一,总其苦乐,其实没有增减,也无生灭。

      在我看来,感伤主义有文学上的感伤主义,有生活上的感伤主义。生活上的感伤主义嘉木有所谈及。说说文学上的感伤主义。

      文学上的感伤主义,就是写了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看起来可能也很有文采,甚至也很感人,但是细究起来就是和作者的为人不太合拍,仿佛是借来的一种情感。我个人为什么特别推崇陶渊明和屈原。陶的生活方式并非现代人所能效仿的,屈原的最终选择也太过了。陶渊明和屈原之所以为陶为屈就在于他们的为人与为文是完全统一的。他们的为文就是他们的为人,他们的为人就是他们的为文。说什么就是什么!真!所谓诗是诗人生命的感发,这个也是有程度轻重不同的,有些也有感发,但是轻,不如另一些的感发来得深,来得纯。

      写诗有两种假,一种假是文意和内心完全不合,完全是矫揉做作。内心里并没有真正的诗意,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生命的感发,不过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也实在无可厚非就是了。还有一种假,就是那一刻所写也的确是作者所想,那一刻的感动是真的,但是之前和之后该怎样还是怎样。很多诗人,不带引号的诗人,都是这样。陶渊明和屈原不是这样,陶渊明说回家种地就是回家种地,屈原说自己美那他确实很美,人家实事求是。

      第二句话。

      这句话是看到嘉木的结尾一句想到的:

      话说到这里,想想事情的核心还是在于那句希腊古谚语,了解你自己!

      《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有这样一段话:

      梅特林克说:“如果苏格拉底今天离家,他就会发现哲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如果犹大今晚出去,他的脚步就会走向犹大。”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个日子,日复一日。我们经过我们自己,遇见强盗、鬼魂、巨人、老人、年轻人、妻子、寡妇、恋爱中的兄弟,但总归遇见我们自己。

      不过,我也不算多么了解自己,对这个就不多讲了。

      • 家园 我一直觉得读不动《尤利西斯》,

        看了你的回复,觉得现在,或许,可以,去读一读了。

        忽然想起《幽梦影》里关于读书的那段话: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 家园 小王子
      • 家园 文科同学呀,总是容易算错

        享受的一面和承担的一面总是相伴而生,不可能只取其一,总其苦乐,其实没有增减,也无生灭。

        咋能没有增减,没有生灭么,著名的感伤主义大师苏轼苏东坡(帽子我扣的)言道: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所以呀,自在不自主,无非是发自一心,“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真是庄周便鼓盆而歌,哪有那么多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