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中国粮食生产(1949-2013) -- 老老狐狸

共:💬316 🌺3471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点儿个人意见

        我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据我所知,粮食产量是通过抽样实割实测,计算出单位产量,再乘以播种面积得出的。比如,现在全国粮食产量是从848个县、8890个村民小组、48万农户中抽取6万个地块进行单位面积产量实割实测确定的。

        在1990年代之前,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我估计全国耕地面积数据误差会很大,每年的播种面积更是很难做到精确。只有卫星遥测技术成熟后,播种面积数据才有可能达到了一定的精确度。

        如果播种面积数据不够准确,那么粮食产量数据就不可能很准确。通过这些数据看一个大概的趋势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围绕这些数据讨论某几年粮食产量变化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就没什么意义了。

        • 家园 对统计年鉴数据的真伪鉴别和精度验证,

          确实超出了本狐的能力,也不是这篇小帖子能搞定的。

          统计部门有自己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局外人很难贸然去评价。

          举个例子,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在64年进行的,数据当年未公布。国外人口学家、统计学家对其一直抱质疑态度,改开后,数据公布,通过其他相关数据校核,发现这人工填报、统计、计算的数据精度相当不错,甚至高于九十年代以后采用超级计算机的那几次人口普查。

          • 家园 人口普查和粮食产量的抽样测查不宜放在一起比较

            完全是两种方式,互相比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我得到的消息也是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实际上失败了,查出来的数据和其他数据对不上。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普查应该数据都很准确,因为那时候人口流动小。现在流动人口流动数量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频率如此之高,普查难度相当高。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以后人口管理会更注重平时的基层基础工作,完善户籍、身份证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在这一轮的改革内容里都有体现,大规模的人口普查重要性和意义可能会下降。

            粮食产量数据,除了受技术手段影响之外,人为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大。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误差就更大了。

      • 家园 新中国粮食生产(1953-1958)

        点看全图

        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化,农民拿出土地组建起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公社化运动,仅半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变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粮食产量1.9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307kg,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57、58年,粮食总产量小幅增长,58年达到1.98亿吨,但同期人口增长更快,58年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00kg以下,为299.5kg。

        六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17%,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2%。

        1958年,留在国人记忆里的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放卫星”等,这一年粮食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到2亿吨被吹到3.5亿吨,错误的数据带来错误的决策,加上收粮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为接下来的三年困难埋下伏笔。

        • 家园 新中国粮食生产(1959-1961)

          点看全图

          1959-1961年,是极为困难的三年,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61年,粮食总产量1.37亿吨,低于51年水平,人均粮食产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

          三年间,总产量年均减产11.61%,人均产量年均减少11.54%。

          这三年,怎一个饿字了得!

          • 家园 而且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这意味着某些地区更加困难
          • 家园 新中国粮食生产(1962-1965)

            点看全图

            面对持续三年的巨大困难,陈云向中央建议实行“包产到户”,他估计,不包产,恢复期至少要8年,包产的话,只需一半时间,4、5年就够了。

            毛泽东的判断要乐观一些,他认为,62年上半年已有开始恢复的迹象。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62到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快速恢复,65粮食总产量达到1.95亿吨,与58年基本相当,人均粮食产量回升到268kg。

            四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9.26%,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25%。

            • 家园 能否估计一下,他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呢?

              有哪些要素需要四五年,八年来恢复?是否土地或水利设施或其他生产资料有破坏?

              这方面完全小白,望科普

            • 家园 新中国粮食生产(1966-1978)

              点看全图

              1966到1978年,稳定实行人民公社体制,13年间,虽有文革、主席去世、粉碎四人帮等大事件,农业生产波动并不大。74年,人均粮食产量再次突破300kg线。7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5亿吨,是58年的157%,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17kg。

              十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51%,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8%。

              客观地说,老百姓对改开前的吃饭问题是不满意的,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78年,316.6k较56年的306.8kg,22年只增加不到10公斤,老百姓不满意,太正常了。

              建国已经29年,曾经向地主交过租子、被军阀预征过田赋的老一辈逐渐离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又是一代人。

              具体分析这2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不前的原因,并非粮食总量增长慢,主要是同期人口增长快,人口增加了53%,吃掉了总量增长。

              1978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8岁,识字率、入学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等社会发展指标在发展中国家里名列前茅。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粮食产量增加→营养改善→人均寿命增长→人口快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停滞,这种情况好像比较普遍,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才会进入比较快速提高的新阶段。

              通宝推:回旋镖,然后203,hwd99,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天天向上A,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与农业技术特别是化肥农药的普及有关。这是80年后粮食

                产量稳步增长的关键。

                袁隆平为代表的机器人才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

              • 家园 这个阶段

                我的印象里,城市的主粮供应已经能够保证每个人的定量,但肉蛋类和副食供应不足,导致主粮吃的也多。

                • 家园 粮与肉,简单换算是4斤粮换1斤肉。

                  发展畜牧业、肉蛋奶、经济作物,前提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