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辉煌军史中的小故事 1 -- 侧翼

共:💬372 🌺7822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有点问题……

        37 好了,东北就讲到这里了。简单说说其它小故事。在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时,据统计全部野战军只剩下56654人,同南下之初相比,减员过半。不过在随后转战中原时,部队又得到大发展。

        事实上,刘邓进大别山是发展了——中野主力有相当一部分作为骨干去建地方部队了,名曰“主力地方化”,那个5万余人的统计只是几个主力纵队出山时的统计,误导了一大票人儿!

        通宝推:侧翼,
        • 家园 二野野战纵队地方化是一个特点

          其他野战军47-48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做法。

          这是和创立新根据地密切相关的,以野战部队地方化为代价,开创新的根据地,从原有的国统区获取战争需要的各种资源。

        • 家园 多谢!已修改

          你提醒了我,看来我以后得多对比数据才行。

          老乡,谢了哈!

          • 家园 这个真还怪不着你——交流点经验体会……

            看史料,看电报,看原始文献,既要一份一份地去看,也要一堆一堆地去看,缺了哪个都不成。一份一份地看,是看具体信息,一堆一堆地看,是看全局,看彼此的联系和逻辑关系。现在写史的人也好,也文学的人也好,都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心理趋向: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往往会下意识地(经常是不由自主的)选择性运用能佐证自己观点的史料,以致于给读者造成非主观性的误导。

            比如刘邓进出大别山的问题,在写到他们如何艰难困苦完成了巨大战略任务时,就要强调减员、牺牲,于是就选用能说明这一点的数据而忽视另一些数据。而当要说到他们播下的种子如何牵制敌人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时候,就要援引另一些数据。而这两处引用在史书中往往是隔离着的,有些人看了前头没看后头,有些人看了后头不看前头,于是,都被误导了……

            再如,有些史料提到华野某纵在孟良崮战役前后因违纪乱拉老百姓牲口的事,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一、仗打急了的时候,的确乱拉了,造成很坏影响。二、胖帅一将一通臭骂,赶紧着,给人家一家一家送回去。得,真就派人一家一家送了,赔偿损失,道歉。而在有些史书,这两处也是隔离开的的!看了前头没瞅后头的人会被误导:瞅瞅,土鳖跟果军一个毬样。看了后头没瞅前头的人儿也会被误导:瞧,我鳖V5,秋毫无犯啊!……而只有前后头都看了的人,才能得比较客观公道的结论。

            通宝推:王铁墩,黄锴爱李莹,联储主席,左手拈花,唐家山,楚庄王,侧翼,河蟹,
        • 家园 主力部队地方化也就万把人吧

          主力部队地方化也就万把人吧

          另一方面中野也不是一点没有补充, 先有张才千独立旅归建, 1947年11月底还有华野10纵、中野11纵护送的一批新兵和伤愈归队的战士到达 , 人数也有万人.

          说损失过半也差不多.

          • 家园 不然……

            主力转出大别山5.8万,留下了3.3万——这还不是地方化的主力。

            地方化的山里山外加起来,呵呵,可不是万把人能打住的!

            这个都是有史载的!

            • 家园 求教, 3.3万是哪里的出处?

              到1947年11月底,1、2、3、6四个主力纵队仍有9.1万, 但到1948年3月,四个纵队就只剩5.6万人

              • 家园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刘邓大军从1947年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到1948年3月28日主力又全部转出大别山,历时7个月,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转战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伟大战略任务。为完成这项任务.刘邓大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出征时,全军(辖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12.4万余人,其中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第1纵队1.3357万人,第2纵队3.1万人,第3纵队2.6468万人,第6纵队2.6322万人。转出大别山后,据1948年3月统计,人员方面:辖直属部队1938人,第1纵队1.7042万人,第2纵队1.2418万人,第3纵队1.3208万人,第6纵队1.4016万人。共计5.86万人(不包括各纵派留在大别山转为军区武装的人员)。武器装备方面:轻重机枪1518挺、山炮23门、炮弹1089发,重迫击炮2门、迫击炮74门、炮弹5698发。山、野、榴等重炮均损失了。

                ……

                为着坚持大别山根据地,刘邓大军转出时留下了第1纵队第19旅、第2纵队第5旅两个旅部、12个步兵团、4个教导团,共3.3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3卷》第361页,第391页。

                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1948年5月成立时,野战军发展到7个步兵纵队。第1纵队3个旅,第2纵队2个旅,第3纵队3个旅,第4纵队4个旅,第6纵队3个旅,第9纵队2个旅,第11纵队3个旅,共20个旅、约15万人。第10、第12纵队已分别改为桐柏、江汉军区部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后来改为陕南军区部队。8、9月间,中原军区部队发展到21万人,组成了7个军区、8个独立旅(师)、32个军分区。其中,豫西军区6个军分区,4.8万人;豫院苏军区1个独立旅、8个军分区,1.9万人;陕南军区1个师、1个独立旅、2个军分区,2.4万人;桐柏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2万人;江汉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7万人;皖西军区1个独立旅、3个军分区(缺当时部队人数统计);鄂豫军区2个教导旅、5个军分区(缺当时部队人数统计)。军分区和县均建立了基于团,区建立了区干队,并健全了制度。这就能够更加有力地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4卷》第248~第249页。

                通宝推:王铁墩,侧翼,
                • 家园 还是有些疑惑

                  俺手上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3卷》,但翻了翻《第十军战史》,里面提到5旅,19旅,独立旅和三个团是从47年10月初开始地方化的,不知道这3.3万人是不是已经排除在11月底的9.1万人之外?

                  • 家园 按全国解放战争史的文字,应该是这样的。

                    前文说到那5万多人是不包括各纵已转入军区的人员。

                    后文提及时专门说到留下的是主力。

                    那一大票军区里,鄂豫、皖西基本上是入大别山的主力转地方的,其他的除江汉、桐柏主要是以没转入大别山的那两个纵队外,都或多或少有主力转入的。

                    所以,中原地武跟华东地武不太一样,前者是主力为基础建立的,战斗力较强。后者是以翻身农民为主的二线兵团,战斗力稍逊。

                    通宝推:侧翼,野芹,
      • 家园 送花

        不能宝推,送花。

      • 家园 补充

        del

        通宝推:王铁墩,长少年,caj306,范进中举,侧翼,
        • 补充
          家园 当时国民政府官员就指出这一点

          只是蒋要依靠美的军事物资支持,就顾不上了。

          邓小平在1980年签订的中美关于投资保险和投资保证的鼓励投资协议和换文,是单方面承诺美国到中国投资,连蒋介石都比不上。

          参见:链接出处

        • 补充
          家园 从这个角度看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的一些小心得

          柏林危机是1948.6到1949.5.12。

          在1948.6到1948.7,毛在催促林彪尽快发起辽沈战役,而林迟迟未下决心。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弹药粮秣雨具等等,或者林本人私心。林的决心一再摇摆导致毛焦虑甚至愤怒,这在电影《辽沈战役》开头有充分的体现:毛说如果因为林的决心动摇导致延误了整个战争进程那怎么办。直到林罗刘发出最后决心攻锦的电报才舒一口气。十几年以后毛泽东在悼念罗荣桓时作诗: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残兵退守长江,解放军渡江虽然是水到渠成之势,但渡江必须的粮食,弹药,船只,江河作战训练等准备也不是一日之功。如果拖长了国际局势又有可能生变。因此,4.20这个渡江时间节点也是最优之选。

          5.12柏林危机解除。这个时候,二野,三野已经渡过长江,上海即将解放,第四野战军已经南下,三个野战军压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美国即使介入,也是回天乏术了。

          小结一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因为聚焦于柏林危机,而没有介入中国的内战。等柏林危机结束,中共已经取得了压倒优势。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朝鲜南北开战时,美国立即调第七舰队封锁台海吧。

          通宝推:方天化几,侧翼,
          • 家园 古巴导弹危机与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

            1962年9月17日至19日,印军向我军位哨疯狂挑衅。

            9月20日,印军首先开枪。双方交火至29日,我哨位后撤。

            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

            10月14日,美国U2飞机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侦查。

            10月16日,肯尼迪得到情况汇报。

            10月20日拂晓,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开始。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10月20日前,印军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

            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

            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要求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0月24日,中国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段停止追击。

            10月24日,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封锁了古巴海域。

            10月25日,东段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

            10月25日,苏联此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10月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示弱。

            1962年10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收到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信。信中要求,苏联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美国从土耳其撤出类似武器。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指出土耳其与古巴危机毫不相干。然后按照第一封信做了回复。

            10月28日,西段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赫鲁晓夫因为害怕美军在29日或30日轰炸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并入侵该岛,而决定在不与卡斯特罗商量的情况下妥协。

            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

            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

            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此前,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兵。中国军队组织反击。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在30天内从古巴撤走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

            11月21日24时,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