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向邵逸夫先生致敬 -- 肥猫

共:💬38 🌺12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能光只看到他的出资额。

          应该注意到邵逸夫先生出资冠名权的几乎都是教学楼、图书馆这些教育设施。

          一般邵先生出个10%,当地政府就不得不自筹90%。咱们国家以前的教育投入如何,有目共睹。邵先生这么做,是以10倍的杠杆撬动政府为教育投资啊。

          • 家园 这才是我要吐槽的地方

            首先说,我对任何慈善行为都充满敬意,对邵老爷子本人也是充满敬意。

            然后,您这段话里槽点满满。怎么看都是投入90%的人更值得尊敬吧?“撬动”这个词有争功之嫌,说的好像没了邵老爷子的钱政府就不会建楼似的。看您的帖子,“不得不”自筹,这个词用的太诛心了,完全抹杀当地政府勤恳工作的功劳。

            其实逸夫楼冠名的模式,本来就是招商引资时期千金买马骨的行为,以此展示对港商的友好。邵氏得名,政府完成任务,学生得利,可谓三赢。但是邵氏已经用10%的投入把80%的名声揽去了,还要抹杀政府剩下的功劳,有点不太好吧。

            • 家园 如果冠名既能得名,又能获利,那应该有人竞争吧?

              不完全是价高者得,也至少是价高和政府关系硬兼备才行,这种港商多如牛毛。

              也许,邵逸夫老先生在教育这条线关系最硬也不一定。

              • 家园 不太清楚竞争者的情况,希望大牛科普

                邵先生确实在教育界声誉不错,全球总捐助额30亿元,85年以来差不多一年一亿。并且捐助集中于医疗和教育,应该是比较专业的吧。

                冠名这个东西声誉挺重要的。前几年“真维斯楼“都被骂成什么样了

                • 家园 同意冠名者的名声很重要,“英东楼”也不少,

                  却不太见“嘉诚楼”“兆基楼”“裕彤楼”,事实上,在广东这边谁都知道邵老先生是搞娱乐闻名的,其名声反而不一定比“商业奇才”型人士要盛。

                  当然李嘉诚这种皇帝级别的可能不在乎这个名声,但其他人未必,且财力人脉比邵老先生都强。

            • 家园 跟着说两句

              但是邵氏已经用10%的投入把80%的名声揽去了,还要抹杀政府剩下的功劳,有点不太好吧。

              有这等好事怎么没见别的大款们排队捐钱呢?全国有那么多的楼等着冠名呢。山西的煤老板们去哪啦?王石任志强之类的地产大亨呢?

              邵逸夫捐了那么多的钱还遭骂,我无话可说。

              • 家园 所以说是优待港商

                国内商人可没这待遇。

                您看加多宝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一家伙捐了一亿。如果按照邵先生的操作模式,每个楼投30w拿到冠名权,全国也能铺满加多宝楼。

                可是人家没法那么做,因为没有邵先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地方政府当然知道这样并不是等价交换,可是就要借着邵先生的名头吸引港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啊。

                另外,麻烦您看看我的帖子,我是对邵先生充满敬意的,但是伟人不一定是完人,吐槽一下他老爷子的不完美之处并不会有损他的名声。

                • 家园 【商榷】您在这楼里的一些说法值得商榷。

                  造价三四百万的楼他老先生一般出个30W左右拿走冠名权...

                  能否说说,您这个说法出自哪里?在邵先生的慈善捐助中是否具有一般性?

                  据我所知,内地第一座逸夫楼在华东师大,是当时邵先生出资1000万港币、国家教委拨款495万人民币扩建的。

                  邵氏也确实赶上了优待港商的好时候。放到十年后的今天再想以10%的投资拿下冠名权是门都没有了。

                  从您这个说法容易让人认为邵先生是从十年前开始在内地进行慈善的。其实,从第一座逸夫楼算起,邵先生在内地已经进行慈善了28年。

                  如果按照邵先生的操作模式,每个楼投30w拿到冠名权,全国也能铺满加多宝楼。

                  邵先生的“操作模式”显然不是“每个楼投30w拿到冠名权”。

                  拿加多宝来对比邵先生更不合适,加多宝是企业名、商品名。加多宝冠名“好声音”、倍耐力冠名中超,这些都是为了获得商业回报,这种冠名叫广告。

                  邵先生冠名逸夫楼获得的是美名,而不是商业利益,这种冠名叫慈善。否则,那些逸夫楼都改名叫“香港电视楼”或“TVB”楼算了。

                  另外,我觉得,不论是褒是贬,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谈论,才是对被谈论者最大的敬重。

                  • 家园 三万座逸夫楼,总花费25亿元,平均每座投资多少?

                    1、首先,我说的加多宝的一亿,特指汶川地震时一次性捐助一亿的事件,冠名好声音是之后的事情了。您看,您都完全不记得加多宝捐过一亿了,说明同样做慈善加多宝的做法得到的名声就小得多。

                    2、我没说邵先生的慈善行为是十年前开始的,恰恰相反,我认为邵先生轻易拿到冠名权差不多结束于十年前。之后教育投资就大幅增加了。

                    3、在我身边的三座逸夫楼,确实是投入10%左右拿到冠名权。我没做调查,只是陈述身边的事。至于普遍性,我认为全国3万座逸夫楼每座投资1000w的话邵先生是投不起的。

                    如果还有什么我混淆了或者想当然的事,请您不吝指出。

                • 家园 还是不能同意让港商占便宜的讲法

                  尤其不能接受邵先生捐钱是玩四两拨千斤沽名钓誉的看法。邵先生在捐了这么多的之外,汶川地震时那一亿可也没落下。雅安地震又出了一个亿。我没看到这两个亿在冠名上有很好的“回报率”。

                  投30w拿到冠名权的做法本身也没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尤其在富豪们普遍缺德而吝啬的中国。中国有那么多有钱人,有的比邵逸夫还有钱。就算300万,3000万冠个楼或学校名吧,大家又见过有多少“任志强”楼,“王石”小学,“潘石屹”中心呢?

                  • 家园 ...请问谁说“让港商占便宜”了?

                    您自己脑补的吧。

                    我只是说个轶闻而已,这个轶闻是事实。

                    并且事实就是,除了有政治地位的港商,别人没法以那么小的代价拿到冠名权。

                    这只是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一个精英以同样的代价获得了更大的名声而已,我没看出来有谁在说他沽名钓誉。

                    您说王石等人,怎么不说陈光标呢?

                    这帖子里没谁在攻击谁,您不用气势汹汹的。

            • 家园 其实我也是在借楼主纪念邵先生的帖子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吐槽。

              我认为邵先生对教育的投入虽然获得了冠名权作为回报,但这是慈善的一种形式。而政府要筹90%的资金,不论是财政拨款还其他募集方式,这都是政府的义务,其次才能谈是政府的功劳吧。

              因为,政府这么多年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实在不够啊。

              首先从数据上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个教育投入指标,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要在上世纪末到4%。

              然而,这个目标是在2012年才首次实现的。这还是在2010年胡温加大了要在自己任内完成目标的决心促成的结果。

              其次,从直观上说。从每个城市的建筑看,比较宏伟、扎眼的、内部装饰豪华的,大都是政府、法院等这些公共部门或者银行、电信、石油这些大型国企(国企其实就是政企)的大楼。反观学校的建筑群,不能比啊。

              所以,我认为邵先生捐赠的金额是其次,其手法是对政府教育投入的一种鞭策。比起其他的一些慈善捐赠的造福社会,邵先生是一个更精明的人。

              有了钱“包养”学生楼,比起那些有钱了包养学生妹的,邵先生更是一个高尚的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