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谢谢,非常感谢!

          夏至草我忽略了,也是外行的问题吧。现在赶上您这么个内行,还请多多指教。

          • 家园 您太客气了

            植物学我一直学的不好。互相交流下,呵呵。

            芍药其实很漂亮,尤其是观赏型的。

            北京林业大学在芍药分类方面起步比较早。我也是从他们的专著里批发来一些知识零售的。

            元宵节快乐!

            • 家园 呵呵,果然是专业人士,

              我是没学过的,您再谦虚,也不过是学得不好。

              我是赖上您了,一定多批评。

    • 家园 草13 伯兮:谖草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高亨先生注:朅(qiè怯),健武貌。殳(shū殊),一种兵器,长一丈多,略同后代的槊。杲(gǎo搞)杲,光明的状态。谖(xuān宣)草,同萱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俗名忘忧草。背,借为(bù部,同瓿(旧读pǒu)),小瓦盆。痗(mèi妹),病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91)《卫风伯兮》)

      据《汉语大字典》萱:萱草。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juān,去除)忿,萱草忘忧。”宋-洪咨夔《西江月》:“庭下宜男萱草,墙头结子榴花。”

      繆啓愉先生也指出:

      鹿葱:《证类本草》卷十一:“萱草,……一名鹿葱;花名宜男。”是鹿葱即百合科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还有“宜男”、“忘忧”的异名。(《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27))

      《伯兮》这首《诗》是一首情歌,是女子唱给男子的,在这诗的第四章她用了“忘忧”且“宜男”的香草来起兴,也是为了表达她的爱意。

      其实,“谖草”在今天还是一种常见食材,大概我们每个人都吃过,就是所谓的“黄花菜”或者“金针菜”。

      据繆啓愉先生:俗名“金针菜”的植物不止一种,都是萱草属(Hemerocallis)的某些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其漏斗状花蕾黄色,形如金针而得名。如黄花菜(H. fulva),我国东北至云南皆有分布,红萱(H. minor),原产我国北部,华北多有栽培,黄花(Hemerocallis citrina),原产我国北部,还有萱草的变种千叶萱(var. kwanso)和小萱(var. longituba)。这些种的蒸干花蕾都叫“金针菜”。萱草属植物的花有香与不香,黄花菜和红萱的花都有香气,萱草花不香。(《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 贾思勰 原著 繆啓愉 校释 (p 827))。

      下面是摘自《中国植物志》的对萱草属的介绍:

      萱草属(Hemerocallis L.),约14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少数也见于欧洲。我国有11种,有些种类被广泛栽培,供食用和观赏。著名的干菜食品金针菜(又叫黄花菜)就是本属植物,主要是H. citrina Baroni——黄花菜的花,经过蒸、晒加工制成的。大多数种类的花都可以食用(但新鲜时不宜多食)。

      本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绝大多数都是2n=22,只有H. fulva (L.) L.var. kwanso Regel——重瓣萱草,2n=33。由于长期栽培,在园艺上又很容易杂交,故品种极多,可能还有一些天然杂种。从过去栽培的记载和我们的调查来看,一些种类花的大小、色泽,花被管的长短、粗细,叶的宽窄、质地以及物候期等情况,都有很大的变化幅度,在干标本上进行鉴别就更难了。这给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暂时把国产的种类划分成11种,有不少问题至今仍未能解决,只能存疑,留待以后再研究。

      本属植物的根有毒,然可入药,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之效。但宜慎用,以免发生事故。

      下面是《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百合科(Liliaceae)萱草属(Hemerocallis)三种较常见植物的图片,每种的图片后面还附了一些《中国植物志》中对该种的介绍:

      ————————————————————

      Hemerocallis fulva (L.) L.——萱草,又称忘忧草(东北植物检索表):

      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唐-陈子昂《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庭下丛萱翠欲流。(南宋--袁去华《浣溪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萱草青垂带。(北宋-王之道《千秋岁(追和秦少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唐-李峤《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萱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魏风》中就有记载。后来的许多植物学著作中,如《救荒本草》、《花镜》、《本草纲目》等多有记述。别名有鹿葱、川草花、忘郁、丹棘等。《花镜》中还首度记载了重瓣萱草,并指出它的花有毒,不可食用。由于长期的栽培,萱草的类型极多,如叶的宽窄、质地,花的色泽,花被管的长短,花被裂片的宽窄等变异很大,不易划分,加上各地常有栽培后逸为野生的,分布区也难于判断。

      李时珍早就注意到,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是正确的。如果只根据少数栽培植株的某些差异来进行分类,则不甚可靠。林奈在发表本种时,曾说是杂种,后来又说来自中国。他所根据的植物可能是欧洲广泛栽培的一个品种(在欧洲虽然有野生萱草,但是从未见关于果实的记载),但究竟是否自我国引去,已无从查考。我们认为,在长期而又广泛栽培的情况下,要考虑到种以下多半系品种这个可能性,因而不宜轻率地定为种或变种。

      ————————————————————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黄花菜,又称:金针菜,柠檬萱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产秦岭以南各省区(包括甘肃和陕西的南部,不包括云南)以及河北、山西和山东。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荒地或林缘。

      黄花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即金针菜或黄花菜,远销国内外,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还有健胃、利尿、消肿等功效;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我国栽培黄花菜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产区有湖南、江苏、陕西、四川、甘肃等省,尤其湖南的邵东和祁东最为著名,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其次四川的渠县,陕西的大荔等也很有名。但鲜花不宜多食,特别是花药,因含有多种生物碱,会引起腹泻等中毒现象。

      黄花菜由于长期栽培,品种很多,光在湖南邵东、祁东两个县,就有几十个品种,其中主要的有“四月花”(早黄花)、“荆叶花”(白花)、“茄子花”、“茶子花”、“猛子花”、“炮筒子花”、“中秋花”(细叶子花)等。花期最早的是“四月花”,从5月份就开花,最晚的是“中秋花”,9月份还在开花。一般花期45-70天,每亩可收干花(即金针菜)150-200斤(通常干花蕾1100-1200个可晒制干花一斤),最高可达500-800斤。

      据湖南、四川等产地调查,黄花菜均用无性的分兜繁殖,分兜定植五年后进入盛产期,一般可采花20-30年,最高的60年仍在开花。它每年发出4-6条近肉质的根,一层层向上生长(可以依此判断年龄),在秋季或营养不良时则发出纺锤形的肉质块根。在湖南,每年出叶2次,第一次是春季(二月中旬),这种叶在9月份即花果期结束后即枯萎,接着又发出新叶,俗称“冬苗”,为重要的贮藏营养阶段。群众说:“冬苗培育好,花多产量高。”至初霜时,“冬苗”才枯萎。但在北京地区则不见这种“冬苗”。

      本种的所有品种的花,都是在午后2-8时开放,次日11时以前凋谢,2-3天脱落。一般在阴天要开得早一些,凋谢得晚一些,不同的品种也有一定变化。此外,花被管的长短,叶的宽窄、质地,蒴果的形状、大小等变化也较大。看来,有些学者据此发表一些新种是不恰当的。Stout曾记载A. N. Steward从南京紫金山采到H. thunbergii Baker,栽种于纽约植物园,我们也认为就是本种,至于他所谓华北一带产的H. thunbergii Baker则可能是H. lilioasphodelus L. emend. Hyland.——北黄花菜之误。此外,东北植物检索表等曾记载,我国东北也产H. coreana Nakai,花被管长3-4厘米,我们认为可能也是本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关于栽培技术可参考《黄花栽培技术》(邵东农业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种花淡黄色,花被管长3-5厘米,很容易区别于国产其他种类。

      ————————————————————

      Hemerocallis minor Mill.——小黄花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东部)。生于海拔2300米以下的草地、山坡或林下。也分布于朝鲜和苏联。

      本种根较细,绳索状;花淡黄色,通常1-2朵,花被管较短,长1-2.5(-3)厘米,可以识别。本种和H. lilioasphodelus L. emend. Hyland——北黄花菜很相似,据前人记载,两种的不同主要在于花序是否分枝和花的多少,以及根的中下部是否有纺锤状膨大(北黄花菜据记载有膨大,但我们标本中不明显)。而从我们的标本看,这两种特征有交叉,尤其是根的大小变化幅度很大,不那么容易区别。M. Hotta把本种作为北黄花菜的变种,似较合理,但还有许多种类也有类似的问题。必须进行栽培和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暂予保留,而以花序和花的多少作为主要区别点。

      ————————————————————

      我看了以上这些图和介绍之后的感觉是,“谖草”本身变化多端,但这些变化本身又不是很有区分度,而且植物学家们对如何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种和变种还存在争议。如此,则一般人就更难分清楚了。至于古代的诗人,大概也分不了那么清楚。

    • 家园 草12 载驰:蝱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高亨先生注:閟(bì必),闭也,指止息。陟(zhì至),登也。蝱(méng萌),一种药草,今称贝母。穉,同稚,幼稚。芃(péng蓬)芃,草木茂盛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鄘风载驰》)

      这诗是春秋时许国一位国君夫人(许穆夫人)所作,她出身卫国,听说卫国遭了灾祸,一心想去救助,臣下不能理解她的心意,她就作了这首歌。

      《左传》中记录“许穆夫人赋《载驰》”的背景如下: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kuì)公乘(chéng)马,祭服五称(chèn),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闵二年传》(p 0265)(04020501)、(p 0266)(04020502))(034)

      但是以上所谓作或赋,很可能是为一首原有的民歌另填了新词。不过既然是民歌,所以经过山丘就想起可以采贝母,经过田野就唱蓬勃生长的麦苗,这些都是民歌中常见的意象,甚至可能是保留了原歌中的原词。由于乐曲的结构是现成的,使用哪个意象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情境以及需要押的韵脚。

      不过,这歌中所写的“蝱”只是一个假借字,据《汉语大字典》蝱:

      《诗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传:“蝱,贝母也。”陈奂传疏:“《淮南氾论》引《诗》作‘言采其莔’,《毛诗》作‘蝱’,假借字。《尔雅释草》:‘莔(méng),贝母。’”

      所谓贝母,大都生长在比较高的山上,古代的人们认识这种植物的途径应主要是作为药材,所以“莔”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字,记录《载驰》的人可能想不起来了,就用当时的常用字“蝱”来代替。可能这也反映在当时贝母对一般人来说并非常见植物。

      题外的话,“莔”这个字其实是比“囧”字更萌的一个字,比“囧”还多长出了几根奇怪的头发。

      下面就摘抄一些《中国植物志》中对贝母属(Fritillaria L.)植物的一些介绍,并附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一些图片:

      贝母属约6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我国产20种和2个变种,除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内蒙古、贵州(后两个省区可能有,但我们没有采到标本)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

      药材“贝母”为本属植物的干燥鳞茎,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有浙贝、川贝、炉贝、伊贝(生贝)和平贝之分。浙贝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炉贝、伊贝、平贝通常均作川贝使用。关于药材品种的详细情况,可参考《植物分类学报》15卷2期(1977年)的“中药贝母名实考订”一文。

      贝母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一般要4-5年时间。以浙贝为例,通常秋季种子下土后,次年春天发出一片针状的叶,叶枯萎后地下留有一个直径3-4毫米的鳞茎;第二年从小鳞茎发出1-2片披针形的叶子,鳞茎继续膨大,直径达7-8毫米;第三年一般能长出几片更大的基生叶,少数还有主茎,地下的鳞茎多为一个,少数为两个,直径可达1.5-1.8厘米;第四年一般都有主茎并具花蕾或能开花,但不结果,地下鳞茎萎烂,重新生成两个新鳞茎;第五年则大多数都能开花结果,地下生成的两个新鳞茎都比较大,可供药用。完全长成的鳞茎,通常在次年能发出两个主茎,地上部分枯萎后旧鳞茎也逐渐萎烂,留下两个新鳞茎。这个生长周期的长短,不同的种类以及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是有差异的。但大多数种类都大致如此。群众把只具1-2片叶子的植株叫“一片草”或“双飘带”;有茎无花的叫“树儿子”;有花而不能结果的叫“气死花”;能结果的花叫“灯笼花”,果实叫“八挂锤”。这对于判断地下鳞茎的大小,掌握采收时期,是有重要意义的。

      下面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中较常见的三个种,虽然其中川贝母名声最响,但从分布及生境的角度看,“言采其蝱”的“蝱”更可能是浙贝母:

      川贝母“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但后几个省的标本很少,花色与形态也略有区别,很可能是新的类型,必须进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浙贝母“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但这个种当时的分布应该会再向北一些,且当时卫国周边多竹林,正有适于这个种的生境。

      还有轮叶贝母,则“产河北北部(承德、东陵)、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博克图、喜桂嘉图)。生于海拔1400-1480米的山坡上”。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川贝母,又称卷叶贝母。

      ——是药材“川贝”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赵承嘏(中国生理学杂志7:41. 1933)研究,川贝含植物碱贝母素丙(Fritimine)。但他所谓的川贝,可能包括本种以及F.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暗紫贝母、F. przewalskii Maxim. ex Batal.——甘肃贝母等多种植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轮叶贝母,又称一轮贝母(中药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浙贝母,本种是药材“浙贝”的来源。国内浙江宁波专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如江苏、湖南、湖北和四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

      ——据赵承、朱子清、纪育丰、陆仁荣等人(中国生理学杂志s:265. 1932;Journ. Amer. Chem. Soc. 58:1306. 1936及63:2936. 1941;化学学报21:227. 1955)的研究,鳞茎含植物碱贝母素甲(Peimine)和贝母素乙(Peiminine),其他一些研究还发现多种别的生物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另外还有天南星科(Araceae)犁头尖属(Typhonium)的Typhonium alpinum C. Y. Wu ex H. Li et al.——高山犁头尖,也称贝母(云南会泽),但估计并不是古人所称的“蝱”,形态上也不大一样:

      同属天南星科(Araceae)犁头尖属(Typhonium)的常见种还有:

      Typhonium divaricatum (L.) Decne.——犁头尖,又称:茨菇七、百步还原(云南思茅),金半夏(云南保山),野附子(云南楚雄),芋头七、打麻刺、小独脚莲、狗半夏、充半夏(云南),坡芋、小野芋、半夏、土半夏、生半夏、山半夏、野慈菇(广东),三角青(广东龙门),犁头七、田间半夏、芋叶半夏、山茨菇(广西),独角莲(四川、江西),耗子尾巴、鼠尾巴、白附子(四川),地金莲(湖南郴县)。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独角莲(北京、河北、陕西),又称:滴水参、天南星(湖北鹤峰),野芋(湖北均县),白附子(四川、湖北),禹白附、牛奶白附(河北药材名),麦夫子(河南嵩县),疔毒豆(东北),麻芋子(甘肃),芋叶半夏(广西临桂),“罗玛吉节涧”(藏族语),鸡心白附(西藏)。

      Typhonium omeiense H. Li——西南犁头尖,又称:半夏、鸡包谷(四川峨眉),红南星(四川沐川),野水芋(广西融水)。

      Typhonium trifoliatum Wang et Lo ex H. Li et al.——三叶犁头尖,又称:代半夏(山西代县),范半夏(山西太谷范村)。

      下面是犁头尖属几种植物的图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湖北还有一种鄂贝母

        野外已经基本灭绝,人工栽培的研究正在进行。好像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一带。楼主可以检索下。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是独角莲,入药叫白附子,有毒,长相和贝母差异比较大,倒是比较接近芋头。(芋头也是天南星科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您说的是不是这一种?

          湖北贝母 窑贝,板贝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 植物分类学报15 (2): 40, 图4, 11977.

          植株长26-5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叶3-7-枚轮生,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的,矩圆状披针形,长7-13厘米,宽1-3厘米,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花1-4朵,紫色,有黄色小方格;叶状苞片通常3枚,极少为4枚,多花时顶端的花具3枚苞片,下面的具1-2枚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长1-2厘米;花被片长4.2-4.5厘米,宽1.5-1.8厘米,外花被片稍狭些;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花丝常稍具小乳突; 柱头裂片长2-3毫米。蒴果长2-2.5厘米,宽2.5-3厘米,棱上的翅宽4-7毫米。花期4月,果期5-6月。

          产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和湖南(西北部)。在湖北建始、宣恩一带有栽培。

          本种与天目贝母 F. monantha Migo 很近,区别点在于本种叶状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长1-2厘米,叶通常3-7枚轮生。

          另外,请教一个技术性问题,据我所见,植物的甚至动物的拉丁属名和形容名曾经是写成斜体的,繆啓愉先生《齐民要术校释》中也使用斜体,但我见《中国植物志》中就未用斜体,。是否规矩改了?还是大家都偷懒了?

          • 家园 拉丁文命名 应该回到这里

            拉丁文属及种名需要斜体,比如文中的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 其中【Fritillaria hupehensis】是种名,第一个单词Fritillaria 是贝母属的属名,因此首字母大写,第二个单词 hupehensis “湖北的”是形容词,该种的命名人是 Hsiao和 K. C. Hsia这2个人。

            按照国际规则,Fritillaria hupehensis 这2个单词用斜体表示,这样很方便读者了解所描述物种的分类地位。

            关键词(Tags): #拉丁命名规则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是的

            不过我不知道这个贝母的古代分布如何。

          • 家园 一般都是斜体的

            植物志中,不仅中国植物志没有用斜体,其他地方的我看了下,江苏植物志、河南植物志也没有用斜体。肯定不是偷懒的问题

            当年拉丁语好像没有说这个问题,我推测是排版的问题——作为标题的拉丁语好像可以用加粗的表示。

            回头我去问下他们搞分类的。

            惭愧!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拉丁种名和属名 需斜体,科及以上不需要斜体但首字母大写

              生物的拉丁名也叫scientific name即学名。拉丁种名一般由2个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属名需斜体、首字母大写,第二个单词是一个形容词,用于描述该物种的特征,该形容词需斜体、全部字母小写,再后面如果有第三个斜体的单词,则是该物种的亚种名称。再后面是命名者及时间(如果可能的话),命名者不斜体(由此与种名相区别),但首字母大写。命名者及时间与种名之间可以用逗号隔开(种名加逗号加命名者加时间),也可以将命名者和时间放在括号内也可以没有任何符号。

              科及科以上不斜体,但首字母大写(分类阶元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比如网上随便搜到一篇文章:Gametogenic processes in the pearl oyster, Pteria penguin (Roding, 1798)(Bivalvia, Mollusca)

              【pearl oyster】翻译过来是珍珠贝,是某一个或一类生物的俗称(common name),一个物种可以有几个俗称,一个俗称也可能被用于描述一个或一类生物。这里就是描述一类生物(企鹅珍珠贝是珍珠贝中的一种)。

              【Pteria penguin】(注意,2个单词都应该斜体)是企鹅珍珠贝这个物种的拉丁名,Pteria是珍珠贝属的属名,首字大写,告诉我们这是珍珠贝属内的一种贝类,penguin是形容词。

              【(Roding, 1798)】,表示Roding这个人在1798年命名这个物种。

              再后面的【(Bivalvia, Mollusca)】中Bivalvia告诉我们这是双壳纲中的贝类;Mollusca-软体动物门。

              因此,题目中告诉我们要研究的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中的一种叫企鹅珍珠贝的这么一种珍珠贝的什么什么问题,而这个企鹅珍珠贝是Roding在1798命名的。

              如果将【(Roding, 1798)(Bivalvia, Mollusca)】甚至【pearl oyster】删除,也丝毫不影响这个句子的表达。但大多数作者喜欢将所有细节列出来,这样可以给读者尽可能多的信息。

              下面这个题目 Gametogenic processes in Pteria penguin和原题目的意思完全相同,但不熟悉这个物种的读者需要花时间去查Pteria penguin的一些背景知识。

              关键词(Tags): #拉丁文命名规则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花!谢谢

                请教,如果只有属名,只是提到属本身,不涉及下面的种,属名是否还应斜体?

                另外,动物与植物是否不同?我没见植物列出命名时间的,只在《中国植物志》中见到,但同时列出了发表出处,而且好像一个中往往有很多发表出处,不知为何。

                • 家园 拉丁命名 答复并更正

                  属名一直用斜体,首字母大写(可能由于“属”在分类学上太重要了,见到斜体首字母大写的就知道是属名,英文中可以用genus+属名来强调这是一个属的名称,这多数情况下也是为顾及语感,这种情况下,属名也仍然是斜体首字母大写)。在每篇文章中,再次出现相同属的物种时,属名可以用斜体的大写首字母(大写斜体字母后面需要加一个“.”表示这是属的缩写)这样的缩写形式,比如只要是贝母属的任何种,都可以用F.???的形式。您原文中的这段描述就是利用这个规则:

                  【但他所谓的川贝,可能包括本种以及F.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暗紫贝母、F. przewalskii Maxim. ex Batal.——甘肃贝母等多种植物】

                  关于定名人是否用括号这个问题,需要更正,请注意这个表述:在原始种名更改后,定名人和定名年代要用括号括起来。在正式的分类学文章中,会很注意这个细节,定名人在括号中就表示提醒读者注意,现在用的这个物种的名称已经改过了,过去有另外的种名。

                  现在通常使用的双名法命名规则中,一个物种的学名(拉丁名)由四部分组成:属名、种名(种加词)、定名人和定名年代。这个应该是植物和动物通用的。动物和植物学论文中,将定名人和定名年代舍去也都是许可的(但舍去后就不算很规范了),有时候也见到保留前三部分,只舍去定名年代这种情况。

                  您说的出处,大概是由于您看是“志”的缘故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看提供的都是作者认为对所描述物种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文。这种表述方式是史志才有的,不会出现在科研论文中。

                  上海交通大学有位姓储的教授,和您同好,也喜欢研究文学中涉及的植物。

                  谢谢!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草11 鹿鸣:芩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高亨先生注:苹,《大戴礼夏小正传》:“苹也者,马帚也。”马帚今名扫帚草,草本,形似小树。蒿,蒿之一种,又名青蒿,有香味。芩(qín),草名。周行(háng杭),周国的大道,用来比喻周朝的制度礼义。恌(tiāo),与佻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17)《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有推测这里的“芩”就是黄芩属的某种植物,而且与上面的“苹”与“蒿”相似,都是有香味的植物,特别是黄芩,香味浓烈,又称香水香草。

      又据《左传》,《鹿鸣》是欢迎客人唱的歌,“《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襄四年传》(p 0933)(09040302))(091),诗人迎来了嘉宾,所以连呦呦鸣叫的鹿都有香草吃了。

      而据《汉语大字典》,芩(qín):《说文》:“芩,艸也。”草名。禾本科,湿处野生。《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孔颖达疏引陆璣曰:“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芩草,以乱其气。”

      这里陆璣所言的“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在形态上与黄芩不太一样,倒有点像豆科(Leguminosae)野豌豆属(Vicia)的窄叶野豌豆,下面是窄叶野豌豆在《中国植物志》中的一些介绍(下面对植物的介绍均主要摘自《中国植物志》),以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窄叶野豌豆的一些图片(下面的植物图片亦多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诸位可以比对:

      Vicia angustifolia Linn. ex Reichard——窄叶野豌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又称:苦豆子、闹豆子(新疆),紫花苕子(江苏),山豆子、铁豆秧(甘肃)。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80)厘米。产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滨海至海拔3000米河滩、山沟、谷地、田边草丛。

      为绿肥及牧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根据上面这些图,窄叶野豌豆的形态与陆璣所言十分相似,不过从香味的角度,我觉得也许还是以“芩”为“黄芩”较妥。

      至于禾本科植物,“茎如钗股”和“叶如竹”都没问题,“竹”本身也属于禾本科。但从“蔓生”和香气方面看,我觉得禾本科植物都不太像“芩”。不过禾本科植物中有些种具横走的匍匐状根茎,说不定会被看作是“蔓生”。下面介绍三种这样的植物,诸位可以比对:

      水茅属(Scolochloa)的Scolochloa festucacea Link——水茅(东北植物检索表)。

      ——多年生草本。具长的横走根状茎。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川。生于水边、沼泽地。

      植株可刈割饲用,籽实为鸟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菰属(Zizania)的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Stapf——菰(名医别录),又称:茭儿菜(救荒野谱),茭包(群芳谱),茭笋(救荒本草)。

      ——多年生,具匍匐根状茎。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水生或沼生。

      菰的经济价值大,秆基嫩茎为真菌Ustilago edulis寄生后,粗大肥嫩,称茭瓜,是美味的蔬菜。颖果称菰米,作饭食用,有营养保健价值。全草为优良的饲料,为鱼类的越冬场所。也是固堤造陆的先锋植物。古代菰生长正常,秋季结实,称雕胡米,为六谷之一,后因黑穗菌寄生成畸形,不能开花结实,成为蔬菜利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结缕草属(Zoysia)的Zoysia japonica Steud.——结缕草(前汉书注),又称:锥子草(东北植物志),延地青(浙江宁波土名)。

      ——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须根细弱。产东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生于平原、山坡或海滨草地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下面就是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中的三种比较常见的黄芩了,这三种黄芩都有香味,不过虽说也能算是“茎如钗股,叶如竹”,但可说不上是“蔓生”,所以这三种黄芩的形态与陆璣所言也有些差距。另外,这三种黄芩都能入药,但虽然这三种黄芩长得像,药性却不太一样: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黄芩,又称香水水草(内蒙古商都)。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根茎为清凉性解热消炎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有功效,少量服用有苦补健胃的作用。据国外近年来研究,黄芩制剂、黄芩酊可治疗植物性神经的动脉硬化性高血压,以及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可消除高血压的头痛、失眠、心部苦闷等症,外用有抗生作用,如对白喉杆菌、伤寒菌、霍乱、溶血链球菌A型,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止效用(见《东北药用植物志》)。

      又据载根对防治棉铃虫、梨象鼻虫、天幕毛虫、苹果巢虫均有效(见《中国农药志》)。此外茎秆可提制芳香油,亦可代茶用而称为芩茶。据分析黄芩主要有两种黄芩碱素的衍生物,即汉黄芩素(Woogonin,C16H12O5)及黄芩甙(baicalin,C21H18O1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半枝莲(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又称:赶山鞭(四川成都),瘦黄芩(四川普格),牙刷草(江苏苏州),田基草(江苏宜兴),水黄芩(江苏南京),狭叶韩信草(广州植物志)。

      ——产河北,山东,陕西南部,河南,江苏,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水田边、溪边或湿润草地上,海拔2000米以下。

      民间用全草煎水服,治妇女病,以代益母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热天生痱子可用全草泡水洗。此外亦用于治各种炎症(肝炎、阑尾炎、咽喉炎、尿道炎等),咯血,尿血,胃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蚊虫咬伤,并试治早期癌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并头黄芩(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头巾草(内蒙古),山麻子(山西霍县)。其原变种为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ank var. scordifolia——并头黄芩。

      ——产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等地;生于草地或湿草甸,海拔2100米以下。

      山西五台民间用根茎入药,叶可代茶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