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6 -- 桥上

共:💬12 🌺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6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庄六年传》(p 0169)(03060301))(025)

    这段《左传》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噬齐”(shì qí),一个是“人将不食吾馀”(rén jiāng bù shí wú yú)。

    “噬齐”里的“齐”其实是肚脐的脐,那时候还没有脐这个字,所以就借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齐”来用,后来为了区分,才给“齐”加上偏旁,造出了脐这个字。

    “噬齐”作为成语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形式:噬脐莫及、噬脐何及、噬脐无及等等,但意思都差不多,都是等到危急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关于“噬齐”的本意,杜预注曰:“若齧腹齐,喻不可及。”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噬脐,当时俗语,人不能自咬其肚脐,比喻后悔不及。”我也试了试咬自己的肚脐,反正我是咬不着。下图就是有人在尝试咬自己的肚脐,但翻了个跟头也没咬着,各位也可试试(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将不食吾馀”这个成语比较少见,杨伯峻先生解释说:“此句有省略,意谓吾若于此时杀楚王,人将唾弃我。不食馀,古代俗语,贱视唾弃之意。”在此杨先生还举出了两条后人使用但有变形的例子:

    《汉书元后传》云:“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

    《世说新语贤媛篇》亦载卞太后骂魏文帝之言曰:“狗鼠不食汝馀,死故应尔。”

    我想上面那段《左传》中的“馀”当时不一定是指现实生活中吃剩的东西,而是指祭祀的贡品被鬼神“吃”过后“馀”下的东西。按当时习俗,有所谓散胙,就是把祭祀祖先的牲肉(在祖先“吃”过之后由献祭者代表祖先)分给大家,分享祖先的庇佑。《左传》中不乏其例:

    《僖四年传》: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墳(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p 0296)(05040602))(036)。这是自家献祭后拿回来吃。

    《僖九年传》: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p 0326)(05090202))(041)。这是周天子献祭后赏给臣下吃。

    《昭二十七年传》:郤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p 1487)(10270601))(110)。这是楚国的臣子献祭后进献给楚王吃。

    而如果不肯吃,自然是极强的唾弃。正因为这个“馀”是祭祀之“馀”,所以下面“三甥”才会说“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馀?”,把这个“馀”与“社稷”的祭祀联系起来。

    当然后来进一步变成狗都不肯吃,也许就变成另外的意思了,是指非常低贱而鬼都不愿意触碰的东西,后来给孩子取小名“狗剩”,大概也和这个意思有关。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

    • 家园 又有新篇章了。

      前面的还没完全消化呢。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3

      《庄二十八年经》: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p 0238)(03280003))

      《庄二十八年传》: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萬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雠,我反忘之!”((p 0241)(03280301))

      我的粗译:

      楚国的令尹子元想要诱惑文夫人(楚文王夫人,即息妫),在文夫人所住的宫殿边上盖了自家的别馆,领着自家的子弟在那里舞萬舞。夫人听说了,流着泪说:“先君当初就舞过这萬舞,那是为了练兵。现在令尹不去想办法对付仇敌,却来我这未亡人跟前舞这萬舞,真是怪事!”一位下人把这话告诉了子元,子元说:“妇人都不忘要进攻仇敌,我却忘了!”

      一些补充:

      “萬”是蝎子的意思,下面是出自徐中舒先生《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五四九之“萬”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图,以及截自网上的蝎子的图片,对比两图即可见古时的“萬”字就是画了个蝎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萬舞”,除了舞蹈的姿态很可能与蝎子有相似之处外,我觉得还当有如下性质:

      (一)、“萬舞”是祭祀时的舞蹈,例证如下:

      辛巳,有事于大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萬入,去籥。(《宣八年经》(p 0693)(07080003))(064)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萬舞洋洋。孝孙有庆。(《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17)《鲁颂閟宫》)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萬舞有奕。(《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25)《商颂那》)

      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礼记乐记第十九》)

      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叹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不兴舞。(《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二)、“萬舞”时族长会亲自下场,例证有: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礼记祭统第二五》)

      因此,此处《左传》中“振萬”时,令尹子元也会亲自下场,展示自己的勇武,以此博得文夫人的好感。

      (三)、“萬舞”是由多个男子列成阵形的舞蹈,舞者会手持兵器,因此可以借此演练军阵,也可借此示威,例如:

      将禘于襄公,萬者二人,其众萬于季氏。臧孙曰:“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昭二十五年传》(p 1462)(10250603))(116)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萬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隐五年传》(p 0046)(01050701))(001)

      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従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及其用兵,亦如之。祭祀,授舞者兵。大丧,廞五兵。军事,建车之五兵。会同,亦如之。(《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军旅、会同,授贰车戈盾,建乘车之戈盾,授旅贲及虎士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

      古时的这种“武舞”还是很吓人的,即使晋庄公这样的一代雄主,也会被吓出病来:

      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罃(yīng)辞。荀偃、士匄(gài)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禘(dì)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襄十年传》(p 0977)(09100204))(099)

      在《唐传奇柳毅传》中也描写了那时最高级别“武舞”的威风:

      宴毅于凝碧宫。会友戚,张广乐,具以醪醴,罗以甘洁。初,笳角鼙鼓,旌旗剑戟,舞萬夫于其右。中有一夫前曰:“此《钱塘破阵乐》。”旌 [钅坒]杰气,顾骤悍栗。座客视之,毛发皆竖。复有金石丝竹,罗绮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进曰:“此《贵主还宫乐》。”清音宛转,如诉如慕,坐客听下,不觉泪下。

      桥案:这里虽是写神话,但我记得有注释指出这《钱塘破阵乐》是影射《秦王破阵乐》的,后者是描写唐太宗(秦王)的勇武的,太宗似还亲自下场过。而《秦王破阵乐》又是脱胎于《兰陵王破阵乐》,是描写历史上著名勇将北齐的兰陵王的,《兰陵王破阵乐》舞中舞者要戴面具,据说是因为兰陵王面貌俊美,上阵时往往都戴着面具,怕吓不着敌人。不过我猜其实戴面具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此舞是从萬舞转化来的,同样与萬舞有渊源的傩舞就也戴面具。

      下面是一些截自网上的世界上各族原始舞蹈的图片,这些舞中舞者的姿态也往往和蝎子的样子有点像,从中或可一窥“萬舞”的风采,不过“萬舞”入场后当会排出严整的阵形,这些图片似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毛利族舞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第安舞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非洲舞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国的傩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虽然不是成语,但“未亡人”这个常见说法就是出自这里。

      息妫后世也称息夫人,王维有《息夫人》诗:“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看花满眼泪”让我想起了“陌上花开缓缓归”)。后世还有为息妫立庙的,把她变成了桃花夫人,唐刘长卿《过桃花夫人庙》诗有句:“寂寞应千岁,桃花想一枝。”杜牧也有《题桃花夫人庙》诗:“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清邓汉仪《题息夫人庙》诗则有句:“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下面是明刻息夫人像,截自网上,两个孩子是堵敖和成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二十八年传》:

      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子元、鬭御彊、鬭梧、耿之不比为旆,鬭班、王孙游、王孙喜殿。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p 0241)(03280302))

      我的粗译:

      于是这年秋天,子元率领六百乘战车讨伐郑国,从桔柣之门攻入了外城,楚军由子元、鬭御彊、鬭梧、耿之不比率领前军,由鬭班、王孙游、王孙喜率领后军。大批楚军的战车从纯门进入内城,直达逵市,而郑国守城的人竟没有放下“悬门(县门)”,这些楚人在逵市调个头又转回去出了城,他们还用楚国的方言讨论为什么郑国守城的人不放“悬门”,其中子元说:“看来郑国有能人。”后来各国诸侯派兵来援救郑国,楚师趁夜晚逃了回去。这时郑人也正准备逃往桐丘,幸亏他们派出的探子这时回来报告说:“楚人的那些帐篷上落着乌鸦。”郑人才没有逃走。

      一些补充:

      关于文夫人所言之“仇雠”为何被子元理解为郑国,《文十七年传》中有子家与赵宣子书,其中提到:“四年二月壬戌,(郑国)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p 0627)(06170405))(056),郑文四年当鲁庄二十五年,楚成三年,则就在此时三年以前。当时郑国曾攻打楚国的属国蔡国,楚国方面吃了大亏,不得已向郑国求和,这当然是楚国的奇耻大辱。

      下图来自曲英杰先生大作《史记都城考》的附图(曲英杰《史记都城考》 商务印书馆 2007年 (p 349)《三八 周代郑国及韩国都郑城》),根据曲先生书中的观点,加上我的臆测,我加画了可能的道路及一些地点的可能位置:紫色为城垣,黄色为道路,四个灰黄色的方块最上面的方块是逵市(大逵),中间左侧的方块是社稷,右侧方块是太庙(大宫),下面的方块是子大叔(游氏家族)的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图中未标出桔柣之门,但标出了西城的南门是纯门,楚人应该是从西南方向来的。从图中或可看到,逵市地方宽阔,利于兵车调头。另外,古代城邑内部的道路两侧应该都是房舍或高墙,郑人在高墙掩护下严阵以待,楚人入城后也找不到用武之地,只好承认“郑有人焉”,找个地方调头,退出城去了。当然楚人在郑国都城内转一圈对于子元而言已经有了足以吹嘘的资本了。

      桔柣之门在《左传》中出现过三次,另两条是:

      楚令尹子上侵陈、蔡。陈、蔡成,遂伐郑,将纳公子瑕。门于桔柣之门,瑕覆于周氏之汪,外仆髡屯禽之以献。文夫人歛而葬之郐城之下。(《僖三十三年传》(p 0503)(05330901))(050)

      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哀二十七年传》(p 1735)(12270501))(141)

      由这两条《左传》可见,桔柣之门在郑国都城的南面,但似乎不在上面复原示意图的范围之内,或者当时的郑国都城还有不太起眼的外城未被发现。

      关于“桐丘”杨先生注曰:“今河南省-扶沟县西二十里有桐丘亭,即其地。”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3,北纬34.0。

      关于“郐城”,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64,北纬34.45(曲梁樊庄交流寨南),应该是郑国最早的都城,位于溱水与洧水汇流处附近,所谓“溱与洧,方涣涣兮”(《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26)《郑风溱洧》)。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

      “郐”又作“桧”,本为国,妘姓。《郑语》“妘姓邬、桧、路、偪阳”可证。据《水经洧水注》引《纪年》,则为郑桓公所灭;据《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说及今本《纪年》,则为郑武公所灭,不知谁是。其地当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南三十里,新郑县西北三十里。

      此时楚国国都似应在鄀郢:东经112.38,北纬31.46(钟祥罗山遗址)。乃堵敖所迁。

      下面是与令尹子元之乱及其后楚国几次迁都有关的各地点的可能位置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庄三十年传》:

      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鬭射师谏,则执而梏之。秋,申公鬭班杀子元。鬭穀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p 0247)(03300201))(039、025)

      我的粗译:

      楚国的公子元讨伐郑国归来(由于有了可以吹嘘的资本),竟住到了王宫里,鬭射师劝谏他,被他上了手枷关了起来。这年秋天,申公鬭班杀掉了子元。由鬭穀於菟(子文)当令尹,鬭穀於菟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一些补充: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这个成语应该就是出自这段《左传》。

      至于“毁家纾难”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史记楚世家》中有一些线索:“十三年,卒,子熊囏立,是为庄敖。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弒庄敖代立,是为成王。”这里可见楚成王是借助了随国(推测位于东经113.20,北纬31.75——安居镇及其北面的安居中学之间)的力量上台的。

      但是上台时成王(即上面的熊恽)最多六岁(此时亦不超过十四岁),其兄堵敖(即上面的熊囏、庄敖)当时也最多七岁。所以应该是令尹子元奉成王逃往随国、又在随国支持下杀堵敖立成王,此后在楚国实际掌权的也应是子元。由此看来,子元很可能有随国的背景。

      我猜想,由于“杀子元”得罪了随国,也由于内乱导致国力衰落,才有楚国在成王时期一系列的迁都:据《楚居》,先从鄀郢——东经112.38,北纬31.46(钟祥罗山遗址)迁去湫郢——东经112.64,北纬31.30(钟祥洋梓镇北),又从湫郢迁到了为郢——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从汉水两岸一直退到了长江边上。

      据《楚居》,楚成王还曾一度迁驻睽郢——东经110.77,北纬30.97(秭归香溪镇),不过睽郢此时还是夔国的地盘,而夔国到鲁僖二十六年才为楚所灭,《僖二十六年经》:“秋,楚人灭夔,以夔子归。”((p 0438)(05260006))(045)。鲁僖二十六年当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三十八年,在此年(鲁庄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之后三十年,所以我估计迁睽郢是在那以后的事。

      在这个退却过程中,自然会有严重的损失,包括各家族田地资产的损失,由于子文是实际的主持者,他的家族大概承担了最大的损失,估计子文家族(若敖之族)的根据地当时就在鄀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2

      《庄十年经》: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p 0181)(03100005))

      《庄十年传》: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p 0184)(03100301))

      我的粗译:

      蔡哀侯的老婆来自陈国,息侯的老婆也来自陈国。息妫出嫁的时候,路过蔡国,蔡哀侯说:“这是我的小姨子啊。”于是拦下息妫,让她进城相见,还对她动手动脚。息侯听说此事,非常生气,派人对楚文王说:“您派兵来进攻我,我会向蔡国求救,您就可以乘机攻打蔡国的部队。”楚文王采纳了这个主意。这年秋九月,楚国军队在“莘”打败了蔡国军队,蔡侯-献舞当了俘虏。

      一些补充:

      荆即楚,《左传》中一直称楚;而最初《春秋经》则称楚为荆,上面那条《春秋经》是最早的一条。现存《春秋经》中共有五条提到“荆”,在上面那条之后还有:

      秋七月,荆入蔡。(《庄十四年经》(p 0195)(03140003))(025)

      秋,荆伐郑。(《庄十六年经》(p 0201)(03160003))(017)

      荆人来聘。(《庄二十三年经》(p 0225)(03230005))(026)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庄二十八年经》(p 0238)(03280003))(025)

      “荆”应该是当时对楚人的正式称谓(但未必是楚人的自称)。不过《春秋经》到僖元年就改称“楚”了,《僖元年经》:“楚人伐郑。”((p 0276)(05010006))(039)

      搞考古的牛世山先生曾指出:

      西周金文和先秦典籍中关于国或族的称谓有“楚”、“楚荆”、“荆楚”、“荆”、“荆蛮”之名,其中“楚”应指芈姓楚国族,现无疑义,至于其他称呼,或以为全指楚国或楚族,是其不同的称呼,或认为并非全为楚国或楚族之称,有的应该指荆族,并涉及楚、荆地望及文化关系等问题。

      “楚”是楚国的本号,西周时期,既有楚国,又有荆族,时人称后者为荆蛮,楚国立国于荆族活动地域。“荆楚”所指当为荆族,它不等同于芈姓楚国族。

      (见《西周时期的楚与荆》)。

      也是搞考古的张硕、尹弘兵二位先生亦有言曰:

      早期楚文化并不是楚国的文化、楚人的文化。创造早期楚文化的主体,一为以楚蛮为主体的江汉土著民族,一为周代的南方诸候,而楚国仅是其中很小的一支。早期楚文化与早期楚国的关系,与春秋中期以后的典型楚文化与楚国的关系是大不相同的。春秋中期以后的楚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春秋中期以后的楚国也是一个强势的国家,故东周大部分时期,楚文化就是楚国的文化、楚人的文化,但早期楚国却只是创造早期楚文化的众多国、族中很小的一支。春秋早期以后,随着楚国的强盛,楚国掌握了这一支考古文化的主导权,大力吸收中原文化,将早期楚文化发展成了典型楚文化,而强盛的楚国与楚文化的高度发展将江汉地区各种来源不同的居民融合成了楚人这一新型的族群,而楚蛮也在这一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消失了。

      (见《楚蛮的考古学观察》

      当然还有邹衡先生:

      再以最近正在讨论的“楚文化”来说,无论持哪派意见者,也都没有找到纯粹楚民族的文化;除了用地域来划分之外,也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文化特征上把各个时期的楚同“汉阳诸姬”及其后裔等严格区分出来。(《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邹衡(p 271)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关于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上的几个问题——与梁星彭同志讨论》)

      以上论述都反映“楚”和“荆”并不一定是一回事。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齐桓三十五年(该年当公元前六五一年,鲁僖九年,楚成二十一年)葵丘会下提到楚国不参与“中国会盟”的原因时说:“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这句话也反映了荆不一定等于楚。

      还有《国语周語中》有“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須由伯姞,鄶由叔妘,聃由鄭姬,息由陳媯,鄧由楚曼,羅由季姬,盧由荊媯”,也明确把楚和荆分列。

      但另一方面,在古人的日常用语中荆和楚还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即今之荆条(黄荆Vitex negundo L.)。因此我觉得恐怕也反映荆、楚两“族”有密切关系。

      据我不多也不全面的阅读得到的印象,当时在长江以北汉水以西的区域内是由同一种所谓考古学文化(所谓楚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似乎其西南方向则是所谓“巴”文化),而同一考古学文化我觉得就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相似的族群(与他们的统治者来自何方未必有关),而这一族群到底对应文献里的什么人,还要进一步考察。好像此时楚国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这一族群,毋宁说荆人倒可能是这一族群的首领,到了楚武王、楚文王之后,楚人才逐渐在这一地区占了上风。

      或者楚人本来是这一族群中归附于周王室的一支,在周王室开辟南方时被封在了丹阳(临近“庸”——今竹山县一带),领有一小块土地(“土不过同”——同,方百里),先后受封的还有汉阳诸姬等一干小诸侯国,一起在汉水流域为周王室把守边境。两周之际的动乱之后,楚人像郑桓公那样寻找自己的出路,于是就逐步打回了老家。

      总之,我猜为何《春秋经》会先称“荆”而后称“楚”,可能就是因为楚人是在占据了荆人原有的地盘之后才出现在中原华夏诸侯的视野之内的,之前楚人正处在两周之际动乱之后“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期,并不起眼,所以一开始这些中原华夏诸侯分不清楚“楚”和“荆”的区别,就将占据了荆人原有地盘且与荆人习俗相近的楚人继续称为“荆”,以后交道打多了才改称“楚”。

      楚人首次出现于《左传》中是桓六年与随国的战争,那时离两周之际的动乱已过了几十年,楚人已经在汉水西岸站住了脚,准备向汉水东岸进军。估计那时他们就已经“初收荆蛮有之”了,至于《齐太公世家》所言之鲁僖九年时,距令尹子文(鬭穀於菟)“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不过十三年,楚国恐怕尚未恢复元气,所以才不参与“中国会盟”。

      “莘”杨先生注曰:“莘-蔡地,当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境。”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5,北纬33.1(汝南县西北)。

      《庄十四年经》:

      秋七月,荆入蔡。((p 0195)(03140003))

      《庄十四年传》: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p 0198)(03140301))

      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p 0199)(03140302))

      我的粗译:

      蔡哀侯因为在“莘”之战吃了亏,就故意向楚文王夸赞息妫,这样当楚文王经过息国的时候,就借口要求息侯设宴招待自己进了城,趁机灭掉息国,把息妫抢回去,后来让她给自己生了堵敖和成王。但息妫在楚国宫中从来不主动说什么,楚文王问她为啥不说话,她说:“我一个女子,侍奉了两个丈夫,就算不能自杀,还有什么可说的?”

      楚文王带着蔡哀侯灭掉了息国,接着就进攻蔡国。秋七月,楚军攻入了蔡国。

      贵族们说:“《商书》里说的‘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迩,其犹可扑灭’这句话,不就是说的蔡哀侯吗?”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商书》云云,解已见隐六年《传》。”杨伯峻先生于彼处注曰:

      王念孙曰:“易者,延也,谓恶之蔓延也。”详《经义述闻》。

      今《商书盘庚上篇》有此文,而无“恶之易也”一句,疑“恶之易也”一句乃《左传》作者所增。鄉同嚮(向)。其作岂用。

      (《隐六年传注》(p 0050)(01060403))

      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xīng xīng zhī huǒ,kě yǐ liáo yuán)应该与这段《左传》也有些渊源。

      杨先生又注“未言”曰:

      《礼记丧服四制》云:“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齊衰之丧,对而不言。”郑《注》云:“言谓先发口也。”正此言字之义。于鬯《香草校书》谓言当训笑,误。俞正燮《癸巳存稿》以未言为守心丧礼,尤为臆说。

      堵敖和成王后来都当了楚国国君。

      ————————————————————

      《庄十八年传》:

      初,楚武王克权,使鬭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p 0208)(03180501))

      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p 0209)(03180502))

      我的粗译:

      当初楚武王占领了“权”,派鬭缗去管理,鬭缗竟占据这里发动叛乱,被楚武王派兵围住杀掉了。然后楚武王把“权”那里的人迁到了“那处”,派阎敖去管理。

      等到楚文王即位,阎敖与巴人一起讨伐申国,但阎敖对巴人的部队管制过严,巴人造反了,反过来攻打“那处”,打下了“那处”,又攻打楚国都城的城门。阎敖跳入“涌”里游水逃了回来,但还是被楚文王杀掉了,阎敖的家族就此反叛。到现在这一年的冬天,巴人借助阎敖的家族向楚国发动了进攻。

      一些补充:

      这里的“伐申”和“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都应该是十一二年前的事,只有“巴人因之以伐楚”才是现在这一年冬天的事。

      我估计那处的可能位置为:东经112.55,北纬30.88(沙洋县马良镇),权的大致位置为:东经112.2,北纬30.9(掇刀西南郊袁集村东南权城)。而据《楚居》,此“遂门于楚”的“楚”当指“大郢(疆郢)”,见子居先生的《清华简《楚居》解析》。大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1.12(钟祥冷水镇一带),距那处不远,那处沿汉水而上往大郢不过五十多里。

      《庄十九年传》:

      十九年春,楚子禦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p 0210)(03190101))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p 0211)(03190102))

      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p 0210)(03190103))

      我的粗译:

      我们庄公十九年春,楚文王出兵抵抗巴人,在“津”打了大败仗,撤退回来时,守城门的鬻拳竟不让他们进城,他们只好转头去讨伐黄国,在“碏陵”打败了黄师。再度回国,到了“湫”,楚文王得了重病,夏六月庚申这天,去世了。鬻拳把楚文王葬在“夕室”,然后自杀了,楚人把他葬在“绖皇”。

      当初鬻拳就曾经强谏楚文王,楚文王不听他的,他就用兵器威胁楚文王,楚文王害怕了,就听从了他。然后鬻拳说:“我用兵器威胁主上,没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于是鬻拳让手下把自己的小腿截掉(刖),楚人只好派他当“大阍”(阍就是门,也就是守门者),尊称他为“大伯”,以后又让他的后裔世世执掌这个职位。

      贵族们说:“鬻拳这可算是爱主上爱到家了:即使劝谏主上也不忘为自己的罪过自动受刑,即使受了刑之后也还不忘让主上走正道。”

      一些补充:

      当时楚人正沿汉水向南扩张,活动中心在汉水中下游一带,在此过程中,与活动中心在今宜昌一带的巴人既有冲突也有合作;而据杨伯峻先生,今枝江市曾有津乡,杨先生标于今枝江西偏南不远处;则楚、巴交战的津当即此处,估计其大体位置为:东经111.7,北纬30.4。

      黄位于东经115.00、北纬32.16(潢川隆古集黄国故城遗址)。碏陵战场估计其位置大体为:东经114.7,北纬32.1(黄国西稍偏南,相距五十多里,其西有两座突出的山相连,一为杏山,一为尖山)。湫(湫郢)推测其位置为东经112.64,北纬31.30(钟祥洋梓镇北)。

      下面是楚文王这一段征战一些相关地点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刖是当时的法定刑罚,用某种方法截去人的一段下肢使其无法行走,被刖之后的人常常被任用来守门。下面是西周刖人守门方鼎和西周刖人守门铜车形器的图片,截自网上。这两件器物下部都有可开合的小门,小门的门钮都被做成了刖人的样子,这也是刖人守门在当时很常见的一个佐证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夕室”,杨伯峻先生注曰:

      葬诸夕室,葬楚王于夕室也。杜《注》以夕室为地名。沈钦韩《补注》、章炳麟《左传读》均谓夕室犹言柩台,盖楚国君主冢墓所在之称。

      关于“绖皇”,杨伯峻先生注曰:

      绖皇即宣十四年《传》“屦及于窒皇”之窒皇,窒、绖字通。盖殿前之庭也。楚文王陵墓,必有地下宫殿,鬻拳之尸即葬于殿前之庭,所以示愿侍君于地下为守卫也。

      要是挖到文王的墓,就很可能找到鬻拳残缺的遗骨。

      我怀疑鬻拳之所以能拒绝楚文王入城,也是因为楚人作为一个部族还遗传了过去游猎的规矩,没有猎获不能回家。而楚文王本身也有这个情结,他这一生就总在不断东征西讨之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1

      《隐十一年传》: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p 0078)(01110601))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p 0078)(01110602))

      我的粗译:

      郑国和息国没沟通好,吵了架,息侯于是领兵去讨伐郑国,郑庄公与之在本国边境上会战,息师大败而还。

      贵族们都认为息国快要灭亡了:“不掂量自己有多大分量,不计算自己有多少力量,不亲近自己的亲族,不能了解对方的心意,搞不清楚谁说错了话。犯了这样五个错误,还要讨伐别人,他的军队覆灭,不是理所当然吗?”

      一些补充:

      违,背也。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息,一作鄎,姬姓之国。不知初封于何时何人。庄十四年前为楚所灭。息故城当在今河南省-息县。《清一统志》引《息县志》,谓有古息里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即息侯国。”息当位于东经114.68,北纬32.32(息县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息国故城遗址)。

      所谓丧师,对当时的诸侯国来说是灭顶之灾,因为出征时“民”之中的所有适龄男子都在“师”之中,一旦丧师,只好如后来的越国那样,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可以恢复元气,搞不好就一蹶不振了,息国就是如此。

      ————————————————————

      《桓七年经》:

      夏,穀(谷)伯-绥来朝。鄧(邓)侯-吾离来朝。((p 0118)(02070002))

      《桓七年传》:

      七年春,穀(谷)伯、鄧(邓)侯来朝。名,贱之也。((p 0118)(02070101))

      我的粗译:

      我们桓公七年春,穀伯和鄧侯分别来朝见,《春秋经》写上他们的“名”,是贬低他们。

      一些补充:

      穀(谷)和鄧(邓)都在今鄂西北汉水边上,估计其位置为:穀(谷):东经111.56,北纬32.31(谷城县西北十里官庄子)。鄧(邓):东经112.10,北纬32.09(襄樊邓城)。两国远道来朝,不知鲁人为何这么不待见他们,我猜是与他们和楚人(楚蛮、荆蛮)走得太近有关,他们的风俗礼仪与鲁国的正宗周礼估计有很大距离。这两国很快就灭亡于楚国了。

      ————————————————————

      《桓十七年经》: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p 0148)(02170004))

      《桓十七年传》:

      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p 0149)(02170401))

      我的粗译:

      蔡桓侯去世,蔡人决定从陈国召他弟弟蔡季回来。

      一些补充:

      蔡侯-封人即蔡桓侯。

      《桓十七年经》: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p 0148)(02170005))

      《桓十七年传》: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p 0149)(02170501))

      《桓十七年经》:

      癸巳,葬蔡桓侯。((p 0148)(02170006))

      我的粗译:

      这年秋天,蔡季从陈国回到了蔡国,《春秋经》之所以写:“蔡季自陈归于蔡。”就是因为蔡人都赞赏蔡季。

      一些补充:

      蔡季就是后来的蔡哀侯-献舞。

      蔡的位置当为东经114.25,北纬33.26(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以东之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

      ————————————————————

      《庄六年传》: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p 0169)(03060301))

      我的粗译:

      楚文王讨伐申国,经过邓国,邓祁侯说:“这是我的外甥。”于是把他请进城来设宴招待。邓国的另外三位外甥(也是邓国的大夫)骓甥、聃甥、养甥请求杀掉楚文王,邓祁侯不肯答应。三位外甥于是说:“灭亡邓国的,一定是这个人,要不早点想法子,到时候就会像人要咬自己的肚脐眼那样,根本够不着!要动手,现在就是机会。”邓祁侯回答:“要这样,将来为我献祭的祭品人家都不肯吃了。”三位外甥说:“您这回要不听我们三个臣下,将来您的社稷根本就不会有人献祭,您哪还有祭品?”但邓祁侯终究没听他们的。饶是如此,等下年楚文王讨伐申国回来,还是和舅舅翻了脸,进攻了邓国。到我们庄公十六年(此时是庄公六年),楚国再次伐邓,灭掉了邓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楚文王盖武王夫人邓曼之子,邓曼与邓祁侯或为兄妹,或为姊弟,姊妹之子曰甥。”

      申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3.00(南阳市区宛城故城)。据《楚居》“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此时楚国国都当位于疆郢(大郢):东经112.53,北纬31.12(钟祥冷水镇一带)。

      由于此“伐申”一役还发生了“巴人”的兵变,“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楚王于是迁驻于湫郢(湫):东经112.64,北纬31.30(钟祥洋梓镇北);后来灭了穀(谷)、鄧(邓),楚王乃迁驻于樊郢:东经112.15,北纬32.04(襄阳樊城区内樊城古城)。再后来楚人曾对“巴人”占了上风,楚王一度迁驻“为郢”(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很快又迁回“大郢”。

      《哀十七年传》有云:“(楚文王)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p 1708)(12170401))(109),说的就是此时。此时楚国军队的进军首先是北上灭掉穀、鄧、申诸国,控制南阳盆地;然后则有两条主要路线可行,如陈伟先生所云,一是“东北出方城缺口,由叶邑北行”或东行,一是“从南阳盆地,经过方城山南段的隘口(如大隧、直辕、冥阨),沿淮水北岸展开。”(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 (p 215、218))。我估计楚国军队当是沿前一路线攻破了蔡国,沿后一路线灭掉了息国,自此将疆域扩展到了汝水西岸。

      下面是此一段征战相关各地点位置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好文!不过似乎图看不到
        • 家园 花!谢谢回复,您说看不见是这篇吗?

          还是主帖下所有帖子?

          这篇只有一个地图,在我这里是能显示的,我在北京。不过,我用的这个图床经常显示不了,如显示不了,可点鼠标右键,出来一个选择框 ,最下面一项是“属性”,鼠标左键点“属性”,出来一个新选择框,其中有一栏“地址:”,在冒号“:”后面就是该图片的网址,把这个网址粘下来,很长,注意要粘全,再粘到新网页上面的地址栏中,enter,图就在新网页上显示了。这时回到,再对原图位置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出来的选择框中用鼠标左键点击“显示图片”,在原网页中就也能显示了。

          • 家园 谢花!只是这一篇里的图看不见

            其他几篇里的都能看见。

            我照您说的方法,拷贝了图片的地址到新网页里打开,立刻就看到了。

            再刷新帖子的页面,偶尔可以看到,反复刷新就又看不到了,真奇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