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家四十年前的DIY -- 俺老孫

共:💬30 🌺112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我家四十年前的DIY

    一、自制卷烟

    俺家爹生前喜欢抽烟,四十年前的时候国家还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卷烟便宜的也要一毛五到两毛一包,当时大学生的工资也不过六七十块钱一个月。俺们东北产旱烟,大人们经常都是卷烟抽,这个在东北长大的应该都有印象。一人一个小烟荷包,里面装着碎烟末,一小叠软纸,抽烟时拿纸折个褶,放一小撮烟末,一卷就是个烟卷。

    不过俺家老爹另有一种办法,他弄来一大卷柔软的白纸条,裁成烟卷长短宽窄,我们全家齐上阵,把纸条卷在筷子上卷成筒,边上涂上糨糊,粘起来就成了纸卷,筷子抽出一来时把纸卷一头折起来一点成为死堵,然后放入烟末,就成了自制卷烟。

    二、自制洋蜡(也就是石油化工制造的蜡烛以与生物蜡烛区别)*

    那个时代不但物质匮乏,能源也匮乏,当时都先生产、后生活,民用电要为工业电让路的,所以工厂的家属区经常性的停电,家家都得常备蜡烛。

    有一年俺家老爹去大庆出差,带回来一大块白色石蜡,于是家里又开始了蜡烛的DIY。用刀削了一段蜡烛粗细的木棍,裁了两块包装箱的硬纸壳包在木棍外面,用绳子绑紧固定,然后抽出木棍,用形成了一个纸筒。用四根火柴两两一组十字交叉,绑上一根粗棉绳固定在纸筒的中心,然后把纸筒一端封起来,往纸筒中灌入融化的石蜡,冷却后拆去纸筒,就做成了自制蜡烛。

    ------------

    *洋蜡:当然就是蜡烛。这个也是回顾当年的一个组成部分。俺们那里当年挂洋字的东西可不少,

    火柴叫洋火

    香皂叫洋胰子

    水泥叫洋灰

    俺们那里的另一个特色是许多东西还保留有俄罗斯语言的影响,如:

    连衣裙叫布拉吉

    水桶叫卫得罗

    面包叫列巴

    当然:

    同志叫达瓦里希……

    通宝推:滴滴涕,
    • 家园 【原创】我家四十年前的DIY——自制土暖器

      北方的冬天异常寒冷,滴水成冰,室内必须有取暖设备方能熬过漫长的冬季。

      前文说过,东北人家秋天就要买煤为过冬做准备。这是家住平房的人家必须做的,住楼房有集中供热的人家就用不着了。

      当年的工厂宿舍区百分之九十是平房,冬季都是靠火炕、火墙取暖。火炕就是做饭的炉灶的排烟道直接连到火炕,热的烟气通过火炕里蜿延曲折的烟道将火炕加热,然后再从火炕另一端的烟囱排出;火墙就是再加一堵中空的墙,烟气要经过火墙后再排出,以增加取暖散热的面积。

      俺在平房里住了十八年,搬过三次家,从自家盖的土坯房搬到一间十二平方米的胡同房,一间屋子半间炕,半截子厨房;渐渐长大一间屋实在住不下,才换到工厂老的母子宿舍改造的“九米改”,也就是为了增加居住空间,把原来九平方米的房间里的炕拆掉,将外间的厨房也改造成住房,然后在外面再盖一间土坯房当厨房,这样居住空间才有所扩大。

      可拆了火炕取暖便需要解决,于是工厂里的老师傅们发明了“土暖器”。俺虽然不甚了然土暖器是如何发明出来的,但整个安装过程倒是全程经历。

      因为厨房做饭仍然使用煤灶,便在砌灶时砌入一个土锅炉,其实就是两片形状有点接近马桶圈子的铁片边缘焊在一起,两片铁片夹成中空的结构可以进出冷热水,相当于马桶圈中间的空档放炉篦子,砌在炉灶里,中空的马桶圈子连接出三根管子,一根垂直向上大约两米高,顶端是一个水槽,两外两根平伸出去,穿过墙壁,延伸入卧室,连接上暖器的散热片,形成一个热水的回路,通过水槽往里灌水,直到满至水面升到水槽里即可。

      这样,当做饭烧灶时,砌在灶壁里的土锅炉里的水就会被加热,沿着回路管流出至散热片,将散热片里的冷水顶到土锅炉里,形成冷热水的环流,只要保证炉灶里始终有煤在烧,水槽里的水始终不干,暖器里就始终会有热水散热。

      我在这套房里生活了五六年,全靠这套土暖器抵御漫长的冬季,直到俺考上大学离开,然后俺家也搬离平房,搬入楼房。不知道后来搬入的人家是不是还使用过这套土暖器。

    • 家园 一直以为老孙只有二十多岁的~

      可能是有点促狭的原因吧,俺错鸟~

    • 家园 马葫芦也是俄语吗?
    • 家园 花 差点误认为大连老乡了~

      水桶老人叫“委罗”,衬衣叫“挽匣子”~

    • 家园 布拉吉原来是这么来的。
    • 家园 老乡啊,花一个

      作为地道的哈尔滨人很惭愧,从来都不喜欢吃大裂吧,又酸又硬。还有一种两头尖尖的面包,也是一点油都没有,表皮硬硬的,叫塞克,也不喜欢吃。不过哈尔滨人做面包确实是有传统的,记得小时候家里附近的粮店都烤面包,有一种我们叫小面包,五厘米见方那么大,烘烤后上面有层皮,刷了油的,澄澄亮的咖啡色,吃起来焦香油香混在一起。皮下面的“肉”,香甜软嫩,真好吃。印象里才五分钱一个。每次去粮店买面包都不买现成的,等着新出炉的。大烤盘冒着热气从烤箱里拿出来,满满一烤盘排列整齐粘在一起的小面包,油亮亮的,看着就掉哈喇子。每次买十个八个的,当然回家的路上偷吃两个也是必须的。哈尔滨的面包做得好我还是在九十年代才感觉到,刚参加工作到外地出差,面包既不好买又难以下咽。当然后来经济发展了,各地的西饼屋如雨后春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红肠小时候觉得还是肉联的有名气,现在肉联厂给南京雨润集团买去了,肉联红肠假的太多了,十几年前本地人就不怎么买了。过去的肉联红肠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味道细腻柔和,调料放的恰到好处,所以对比下哈尔滨人对秋林红肠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咸”。但是现在买正宗的红肠好像也只能是秋林的,肉联都是假的。我从没在秋林排队买过红肠,动力区有家秋林的工厂,也外卖,都是在那儿买。刚出厂的红肠表皮上还沾着黑黢黢的焦炭,不知道外地人见到这种卖相敢不敢下嘴,我们哈尔滨人可是连皮都不扒,就那样整根红肠一口一口嚼着吃的。

      河友们来哈尔滨想买红肠,最靠谱的方法还是老老实实在秋林排队,路边小店即便是挂着秋林的牌子也很有可能是假的。没办法能做红肠的小工厂太多,用料成本天壤之别,都是钱惹得祸。

    • 家园 【原创】我家四十年前的DIY——四、自制烟嘴儿

      随着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香烟,不用自己卷烟了。但带把儿的烟(就是带过滤嘴的香烟)还是比较贵的。吸不带过滤嘴的烟经常会剩下一个烟头,较为浪费。部分的人会把烟头儿收集起来拆出烟丝再重新卷成烟卷抽,更多的人选择弄个烟嘴,当时能买到最便宜的是塑料烟嘴,除了与烟接触部分是个铜圈,其它部分全是塑料。

      俺家以前有好几个烟嘴,都是自己做的,以各种树枝为主,最好看的是一段树根做的烟嘴,由于俺不吸烟,老爹去世后都不是扔到哪里去了。

      烟嘴的基本做法很简单,找一段看着顺眼的树枝或树根,刮去树皮,打磨光滑,在插烟的地方挖一个比香烟稍粗的小洞,然后镶进去一小段与香烟粗细相当的铜圈;打通整个烟嘴是最难的部分,一般是用铁丝烧红了去烫,要反复烫多次才能穿透,如果是带弯曲的烟嘴烫起来更费事,因为铁丝也要弯成相应的形状;与嘴接触的部分根据自己的喜好打磨成扁形,如果喜欢用牙咬烟嘴不妨打磨得稍厚一些;最后给烟嘴刷一层清漆,就大功告成了。

    • 家园 【原创】我家四十年前的DIY(续)

      三、脱煤坯、煤球

      那个时候工厂的家属区大多都是平房,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家里就靠烧火炕取暖。所以每年秋天工厂都要给职工一两天假去买煤,当年一吨煤也不过几块钱,但是好煤少,好煤都是块煤,最好的煤块就象玉石一样还闪着光(估计是大型树木经过亿万年形成的),块煤耐烧,但一般好煤都是优先供给工厂的锅炉房,职工能买回来的大多都是只有少量小块的煤面儿。大家为了方便使用想出的脱煤坯、煤球的办法,现在科学叫法叫“型煤”,也就是蜂窝煤的民间山塞版。

      各家买来煤后的第一件事是“过筛”,筛出煤块存进小煤仓子。剩下的煤面儿,浇上水拌进一点黄土面儿(为的是增加粘合力),搅和均匀成煤泥,然后用铲子铲一坨煤泥放进长方形的木框里放在地上,地上事先撒上些细土面儿避免煤坯粘在地上,脱出木框,地上就留下成形的长方形煤块称为煤坯;另外会用一种铁丝弯成的小勺,舀一勺煤泥扣在地上,就是煤球。这些煤坯和煤球就在地上等着晒干,然后收进小煤仓子。每到秋末天气晴好的日子,胡同里各家各户墙根下就都铺满了煤坯和煤球。东北人家一冬天就指着它们来取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