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康居联邦简史 1 序言 -- 赫克托尔

共:💬41 🌺602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康居联邦简史 1 序言

    缘起

    有个网友查阅家谱,发现自己是康居的后代,让我说说康居,我对康居的了解有限,顺势查阅了一下康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康居的史料真不少,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就引发了下文。

    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康居是个中亚国家,唐中期被阿拉伯人灭掉,康居的历史主要见于唐朝和之前以前的几本正史的《西域传》和《匈奴列传》、《突厥列传》。一手史料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北史》、《梁书》、《两唐书》的《西域传》和相关章节,《册府元龟》、《塔巴里史》,《通典》也有一些。二手史料有《中亚通史》、《剑桥伊朗史》等等。

    读音

    闲话少说,先说康居俩字怎么读。康居二字,貌似应该读作kangju,其实不是,按《史记索隐》的注释,【居音渠也】,康居读【康渠】。康居只见于中国史书,中国人怎么读,洋大人也怎么读,按一张洋人画的前100年的世界地图,上面有乌孙、康居,月氏,都按汉语拼音拼写。显然画图的洋大人对中国史书半懂不懂,知道大宛读【大院】,却不知道康居读【康渠】。事实上,我也是刚刚通过细看《史记 大宛列传》才知道康居读康渠,洋鬼子不懂也正常。相比之下,大宛读【大院】知道的就早了,我小学就知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随机微分算子,kiyohide,德里克,jhjdylj,泉畔人家,文化体制,浣花岛主,玉垒关2,种植园土,leqian,奔波儿,五角星帽子,澹泊敬诚,决不倒戈,波波粥,桥上,dfindy,SleepingBeauty,一介书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当时的外语人才肯定颇多

      当时的外语人才肯定颇多,或者至少说,在精英集团、统治阶层里,外语人才肯定颇多。只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精通多门“外语”的人有多少。这种外语人才起初不知道他们怎么搞的,不过俺想当然他们肯定很快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外语人才,唐朝天可汗各国来朝的时代,肯定也是各国各种外语人才极盛的时代。

      各民族及国家之间,除了经常相互打仗抢地盘,恐怕对交融交流也很上心。例如张骞被匈奴扣留,也许除了阻塞汉朝和西域沟通之外,匈奴的人可能还想让他归顺,从他这里了解学习汉朝的知识和情况什么的。不然不会还张罗给他找媳妇啥的。

      匈奴搞不好还想着向汉朝学习筑城、农耕什么的。

      一个大火并大交流的时代……

      普遍的外语、双语、多语,然后稀缺的书面文字及其背后意味的累积的人类智慧结晶,当然还有人口对比,或许对历史上许多与汉族不同语言的其他民族的汉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就是少数民族从学汉语口语,到学习读汉字写汉字,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成了汉族了。

      纯属乱脑补……

    • 家园 康居汉代的位置,老泉个人觉得还有的推敲。

      要定位康居的大致位置。这还和现在习主席正访问的国家有的关系。习主席刚访问的那个国家首都阿什巴哈德 (Ashgabat)。 汉朝人对国外只记地名或者国名前2个读音,所以这个城市就叫贰师(Ash)城。

      这个城市有一个阿哈尔绿洲,出产阿哈尔捷金马。这种马就是汗血宝马。习主席和土库曼总统签署友好条约的地方,后边墙上挂的是土库曼国徽,国徽正中就是一匹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贰师城在今天阿什巴哈德地区 ,李广利的围城攻坚战也自然在那。由于汉军肯定是自东而来,而且阿什把哈德背靠几乎无法翻越的科佩特山脉(伊朗与土库曼的自然分界线)。康居军队基本只可能从西边或者北边来。而阿什把哈德距离西边里海不过几百公里,基本可以确定康居军队应该是从北边来的。

      当然,李广利西征的时期,西汉与乌孙的关系还不成熟。汉军不大可能通过赤谷都城(比什凯克附近),走楚河地区的乌孙地界。那么汉军在过了喀什后,是从那条路最终西进到贰师城的,也不好确定。如果是从过喀什后走瓦罕走廊,从南边阿富汗绕过来。康居军队从东边来,也有可能。但这个可能应该比较小,南边月氏是大国。而且南路饶的也远。这样,估计从喀什直接向西,攻克当时大宛控制的撒马尔罕或者杜尚别,然后向西到贰师城概率应该比较大。

      中亚地区的河流应该是有过改道,所以也不能完全按今天河流来分析。老泉曾经想综合历史,地理等各种知识,绘制一幅能基本代入汉书西域传的汉代西域地图。不过一来这2年事情多,二来中亚这几个国家的资料不好找。中亚几个斯坦,中文或者英文的内容都不丰富。不过贰师城是最准,最明确的,汗血宝马(阿哈尔捷金马)从波斯大流士开始,众多影响世界的统治者,无不对其喜爱有加。汉武帝这种玩马的大行家见到了乌孙马(伊犁马),高兴的睡不着觉,而比伊犁马更出色,正是阿哈尔捷金马。汗血宝马的传承,远比几个所谓历史学家可靠的多。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如以读音推测

        吉尔吉斯的奥什(Osh )=贰师,也通

        • 家园 这个我以前写过

          这个我推测这个贰师城的出现,和西汉崩溃后,莎车诈称西域大都护,发动多场战争有关。吉尔吉斯的Osh距离现在中国边界很近,李广利第一次出玉门关离贰师城还远了去就失败了,但李广利的第一次出征,从离开到回到玉门关是2年时间。这个时间也从侧面可以说明,汉朝对大宛的战争是在极其遥远的地方进行的。

      • 家园 首先感谢老泉的捧场

        再讨论具体问题。如果大宛的贰师在阿什哈巴德,会有很多问题。

        1 《史记》说【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阿什哈巴德往西北方向,只能是里海东北岸或里海北岸。张骞西行的目的地是月氏,先到大宛,再到康居,最后才到达月氏。如果康居在里海东北或北岸,要么月氏搬家娶了东南欧,要么张骞必须从康居再南下走回头路去月氏。无论哪种解释都不通。

        2 安息的位置不对。安息帝国的第一个首都是尼撒(Nisa),遗址就在阿什哈巴德附近。汉朝使者西行到过安息东方边界,《后汉书》提到安息东界名城木鹿(Merv),也叫小安息,现为土库曼斯坦中部的马累(Mary),在阿什哈巴德/尼撒东北方,汉朝使者到的安息东界,应该就是木鹿。如果贰师就是阿什哈巴德,必然推出安息丧失故都尼撒、名城木鹿,丢给大宛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我以为很荒唐。安息能一次性出动 2 万骑兵,向汉朝使节展示肌肉,不像是能被孱弱的大宛夺取大片东方土地的样子。

        • 家园 贰师城不是大宛都城

          1.大宛是个大国,贰师城可能是大宛西部边界城市。这一点史记里也有所反应。汉使讲的是大宛有良马匿于贰师城。这个匿说明汉使节见不到汗血马,应该也没去过贰师城。这点确立了,上边这些都好解释。比如西北2千里,可能是以大宛都城来算的,可能就是撒马尔罕一带。张骞到的是大宛东部地区,张骞作为使节,了解到康居也有相当实力后,先去拜会近一些的康居,再去南方更远的月氏也讲的通。因为张骞回程和去应该是走的不一条路,为了避开匈奴,张骞可能会选择从月氏方向翻越葱岭,那样他先拜会北方的康居然后再南下月氏,再直降回国是很合理的。张骞出使前汉朝对中亚形势知之甚少,最初以寻找匈奴仇人月氏为目的,但张骞经过乌孙就敏锐的发现了乌孙的价值,评估了形势,进行了瓦解争取乌孙的工作。那么张骞先对康居进行争取,就再合理不过了,只是可能没什么效果而已。

          2.领土,边界都是动态变化的。贰师将军大军攻打大宛,最终迫使大宛交出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汗血马(阿哈尔绿洲养马的承载力在3千匹左右)。这场战争对大宛来讲,是灭国之战,而对汉朝来讲,一切只为了马。大宛遭遇如此巨大打击后,周边国家其后对其进行挤压是很正常的。木鹿一类的地方在贰师西征前被大宛控制,到贰师西征后被安息夺取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宛列传时代到班超再出西域,隔了1百多年,1百多年,国家领土变迁太正常了。

          对当时中亚国家,西汉使节对他们的军事力量是嗤之以鼻的。汉使认为讨伐大宛,”三千强弩射败之“,对安息的评价是国大兵弱。陈汤起兵的理由是担心单于残部在西部做大,其中就讲到西取安息。安息动用2万骑兵迎接汉使,实际正是心虚的表现。被一个小使节团吓的要集中2万骑兵,很可能也是因为安息趁大宛虚弱夺取了大宛大片土地。而大宛名义上已经是西汉的半属国, 安息对西汉的态度会非常紧张。贰师将军的西征,对当时中亚世界的震动绝对是空前的。只是为了宝马就差点灭掉一个中亚大国,引发的连锁反应必然很大。只是这些,汉朝朝廷可能不关心而已。

          • 家园 当时良马是战略武器好比坦克。汉朝夺马有很深战略意图

            中原不产良马,临近的西北和北方草场很贫瘠,出产的马种都是经过长期淘汰和适应而保留的体形较小的马种,耐力久,能吃苦,但速度和力量都相对教差。而要北击匈奴,光靠筑城死守和步兵推进是很被动的,胜了无法乘胜追击,败了就有灭顶之灾,要彻底打败匈奴几乎是痴人说梦。而后来中原王朝的失败首先就是源于马政的失败。

            所以要确保汉朝北击匈奴取得战略上的长期胜利,必须组建强大的骑兵。正因为很早就意识到如此,汉武帝从青年时代就在上林苑利用打猎的名义而训练骑兵。而骑兵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就是宝马。对国家而言,就是要取得好的马种,所以后来汉朝派出使节前往出产良马的大宛,希望用金马去换宝马,这不是为了赏玩飙车之用,而是有着深刻的战略意图的。而这也正是大宛拒绝汉使换马请求的原因。良马在当时是战略武器,好比二战时性能先进的豹式、虎式坦克,而中国自己能搞到的只是些日式的小土豆坦克,那么你就是拿再贵重的金银去换人家最先进的坦克,人家会给你吗?而面临这种僵局,汉使的大国风范也很给力,当着大宛国王的面把金马砸得粉碎,等于是当面骂大宛国王给脸不要脸,啐了国王一脸唾沫;但同时汉使也是豁出性命了,因为当面侮辱人家的国王,按道理几乎是必死无疑。但汉使正是要以自己的牺牲来搞出外交风波,以使汉朝找到武力解决的正当理由。也正因为知道这层利害,当时的大宛国王没敢立刻就把啐自己一脸唾沫的汉使怎么样,而是让汉使揣着砸碎的金马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但估计是大宛国王能忍,而其他将士忍不了这等奇耻大侮,就在边境把那个汉使给杀了,顺手抢了砸碎的金马。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给汉朝找到了出兵的理由:我找你拿金马换宝马,你不换就算了,可却杀了我的使节,夺了我的金马,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汉朝开打,从买马到抢马,一步一步突显当时汉朝成熟、稳健、进取和威武的大国战略和大国外交,以及当时每一位汉人,从君主到将军,从外交使节到普通士兵的高瞻远瞩、尽职尽责和无所畏惧。

            我们民族自称汉族,而不是自称软弱无为的晋族、宋族,还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通宝推:浣花岛主,石狼,何求,每周虎,
          • 家园 张骞不是主动去康居的,而是被大宛送到康居的

            张骞从匈奴出逃,向西跑首先跑到大宛,大宛听说他要去月氏,才把他送到康居,再由康居接力,将他送到月氏。三个国家在一条线上,不存在张骞专程访问康居的问题。

            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大宛)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

            你认为大宛的首都在撒马尔罕附近,贰师在阿什哈巴德,那么大宛的领土从河中一直延伸到里海。康居又在撒马尔罕西北,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康居和月氏不接壤,两国被大宛截断。张骞从大宛到康居,再从康居去月氏,必须第二次路过大宛,走回头路。

            大宛交给李广利的马,并非都是汗血马。《大宛列传》对汗血马的称呼是一贯的,都是【善马】,汉武帝首次听到关于汗血马的报告,用词是【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大宛人谈论汗血马的用词也是【善马】,例如【(大宛)王毋寡匿善马而杀汉使】,【即不听,我尽杀善马】等等。最后双方媾和,【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等等。

            可见,李广利带走的马,只有汗血马几十匹,其余的3000多匹是普通马匹。大宛全国的汗血马,估计也就这么多,多也多不了多少,毕竟物以稀为贵。

            • 家园 这里也可以用另一种解释

              如果张骞不是主动寻求去康居,而大宛要有意让张骞先去康居,那么另一种可能就是大宛与月氏的关系可能比较紧张,而与康居关系较好。而康居与月氏的关系可能较好,所以大宛希望通过康居出面将张骞送到月氏。大宛这样做一来可能贪图钱财,二来可能巴不得月氏去惹上匈奴然后打个大败仗,大大削弱月氏的实力。

              这个当初月氏“过大宛而击大夏”,月氏大宛之间估计很可能也发生过激烈冲突,但大宛实力强,月氏最终选择了绕过南下,占领了阿富汗地区的大夏地盘。

              如果我记得没错,帕堤雅,大宛,大夏都是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的希腊化国家,而康居,月氏都是游牧国家。撒马尔罕到木鹿之间有大片沙漠,大宛可能能控制沿着当地东西向河流的通路,保证了对贰师城(Ashbagat)的控制,但游牧部落的康居,月氏,仍然可以从中间自由穿过。

              我们这里可以不讲汗血马,就将世界上最好的马就行了。阿哈尔捷金马是当今世界最好的马,而且历史沿革清晰从大流士,亚历山大时代到阿拉伯时代,奥斯曼时代,凡是势力范围达到中亚地区的,其统治者往往都对这种马特别喜爱。而刘彻是玩马大行家,在当时汉朝使节遍布中亚的情况下,必然对这种马产生特殊兴趣。但阿哈尔捷金马是阿哈尔绿洲5个月夏天,5个月冬天特殊气候造成的,在别处生的下一代马,离开这种环境,就变成了普通马。

              等我有空了,我再按西域传里程进行西域诸国位置的推导作业,如果我没记错,班超时代的大宛王都贵山城,到长安的里程比安息都城还远300里。所以,老泉对贰师城的位置是很有信心的。

              • 家园 上古连孔子到皇帝都玩马,后来的皇帝却玩字画古玩,悲夫

                上古连孔圣人都玩马,孔子堪称驾车、射箭举世双绝。这才有了孔子以理服人,周游列国的基础,否则,如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后世伪儒、酸秀才,谁会搭理你呢?不真成'九儒、十丐'跟要饭差不多了吗?

                而上古的中国皇帝如汉武帝更是玩马的大家,动员全国力量养马搞马政。可到宋朝以后的皇帝却往往就知道玩字画古玩,马政更是荒废,整个民族的战斗力能不下降吗?

              • 家园 快马突袭对汉朝战胜匈奴的重要性

                汗血马的体形高大而修长,其特点是不但速度快,而且耐力好,但负重能力一般。是少数特种骑兵搞远程突袭的最先进装备,最符合霍去病之类精兵猛将们纵横千里,斩首打击。而这正是制服匈奴和其他草原部落的克敌要术。

                后来在晋朝之后,骑兵作为主力要常常正面对阵,而且披甲越来越厚,武器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则汗血马由于负重能力不行就不太受武将青睐了,大家看八骏图和其他中古时代中国的骏马图,多数都很肥大横宽,和汗血马长相不同。

                但草原部落骚扰中原搞的游击战,运动战,不是打堂堂之阵,而其自身的最大弱点是没有稳定的政权,没有城池和外围防御,所以最怕别人偷袭。因此,如果搞象汉朝霍去病和明朝王坚那样的长距离偷袭,同时稳定自己的后方,就往往能用少数骑兵取得十倍、百倍步兵或重甲骑兵都取得不了的辉煌战果,经常来个连窝端。再配合象卫青那样的堂堂之阵、正面推进,匈奴就只有失败的命运了。

                而后来中原王朝的失败首先就是源于马政的失败。

              • 家园 汉武帝要搞的马种改良,由英国和日本完成了

                一般的马种改良的过程是,首先取得良马马种和当地马杂交,会生成兼顾两方优点的杂交马,或至少是平均两方特点的后代,所以会比当地马要好很多。但这个新马种很不稳定,如果持续和当地马杂交,而失去良马一方的基因支持,就会慢慢回交为和原来当地马类似的马匹,因此要不断取得一样的好马种,不断杂交,产生一定数量的新杂交种群,再选取它们中好的后代彼此交配,直到生成稳定的新类马种,并精心喂养。

                其中作为继承新血统的新类种马,必须严格禁止和其他马种杂交,并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而作为配种的新类种马,则可以和其他当地马杂交,来不断生产更大数量的改良战马。现在被吹得牛轰轰的英国洋马和日本东洋马都是经过这种杂交和稳定改良后生成的新马种,而不是当地的纯正马匹,而好象它们还都混有汗血马的基因,就是说当年汉武帝要搞的马种改良,由英国和日本完成了。而后来中原王朝的失败首先就是源于马政的失败。

                没有探索,哪有成功呢?

    • 家园 【原创】5 最后百年

      649年,唐太宗去世,儿子唐高宗即位,继承了一把好牌,将大唐的强盛推到顶点。高宗重点打击西突,657年,派大将苏定方西征,一举擒获西突厥可汗,西突灭亡。

      从此中亚名义上并入大唐版图。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只能控制新疆,对中亚鞭长莫及,只能实行羁縻,给当地的国王、可汗封官。最高职务是都督,康国国王受封为康居都督府都督,昭武九姓9个国王,只有康国、石国国王是都督。都督府下面是州、县,比如昭武九姓中的安国,被改编为安息州,国王做刺史,米国、何国也是州。唐朝的都督,有大、上、中、下4级,在大唐的官职体系中,4级都督分别是正二、从二、正三、从三品,宰相通常是正三品,我估么着,4级都督相当于天朝的4级将军:大、上、中、少将。康居都督是哪一级都督我不确定,我估么至少是中都督,正三品,与宰相同级。

      即使在大唐的宗主统治下,康国依然是昭武九姓的魁首。康国国王乌勒向唐玄宗申请,【请封其子咄曷为曹王,默啜为米王,诏许】,曹、米都是昭武九姓,唐朝并不直接控制中亚,康国国王的请封,只是求得大唐的名义承认。说明康国与曹、米两国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乌勒死后,曹国王咄曷回国即位为康国王。

      康国与大唐的朝贡十分密切,“开元初,贡锁子铠、水精杯、码甿瓶、驼鸟卵及越诺、朱儒、胡旋女子”。胡旋女子就是胡旋舞女。《新唐书 五行志》说: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白居易《新乐府 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开元年间有2个著名的胡旋舞高人,一男一女,男的是安禄山,女的杨贵妃。看到胡旋舞在大唐很流行,康国国王很识时务的送来胡旋舞女,让中国人看看,正宗的胡旋舞还得属我康居。

      650年代,就是唐高宗朝,阿拉伯人来到中亚,从此彻底改变了中亚。阿拉伯人的崛起,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伊斯兰、穆罕默德。穆圣是先知,真主的使者,632年去世,学名叫归真。穆圣的继任者是凡人,不是先知,头衔叫哈里发,意为继承者,继承穆圣。第2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大举扩张,经过3大战役打垮萨珊波斯,萨珊末代皇帝伊嗣侯一路向东逃窜。651年,伊嗣侯在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被杀,萨珊波斯亡国。

      在传统上,阿姆河是中亚和大伊朗的天然分界线,按现在的世界政区区划,阿姆河以西的土库曼算中亚,但是在古典时代,阿姆河西面是大伊朗,东面叫河中或河外,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亚。

      伊嗣侯虽然死了,他的后代却跑到了大唐求助,最后萨珊波斯的王室融入中国,消化的骨头渣子都不剩。但在当时的阿拉伯人看来,只要伊嗣侯的后人还在,阿拉伯人在伊朗的的统治就不稳固,必须斩尽杀绝萨珊王室。

      654年,阿拉伯人第1次渡过阿姆河,来到河中。《册府元龟》记载:“永徽五年(654)五月,大食引兵击波斯及米国(撒马尔罕附近),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俟(即伊嗣侯)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罗,遣使来告难,上(唐高宗)以路远,不能救之。寻而大食兵退。吐火罗遣兵援立之而还。”

      米国在康国首都撒马尔罕附近,一个小小的城邦,是康国的附庸,13年前曾被西突厥咄陆可汗攻破。这次进攻显然是试探性的,打完就撤回河西。657年,唐高宗灭亡西突,中亚全部臣服于大唐,康国被改编为康居都督府,国王做了大唐的都督。

      此后的几十年,阿拉伯人忙于清理阿姆河西岸各地,不急于渡河进入河中。唐朝对新疆控制比较严,安西都护府最重要的安西四镇,有3个在新疆,只有碎叶在吉尔吉斯。碎叶更西方的乌兹别克斯坦,只是名义上的管辖而已,大唐满足于称臣纳贡,康居联邦没有西突这个太上皇,大唐又太远,实际上独立了。

      唐太宗晚期,吐蕃强势崛起,直接威胁河西走廊和长安,就对大唐的威胁来说,远远不是阿拉伯人、西突厥能比的。670年,大唐和吐蕃在青海大非川开打,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役失利后,河西走廊立即受到吐蕃的致命威胁,大唐与新疆、中亚联系随时可能被吐蕃切断,大唐只能战略收缩,撤销安西四镇,新疆都不要了,更西方的中亚更加管不了。

      之后的几十年间,大唐和吐蕃在新疆反复拉锯,加上大唐朝政紊乱,唐、周变换,对边疆的控制力大幅度削弱,这就给了阿拉伯人入主中亚的机会。704年,阿拉伯人屈底波来到中亚,着手征服中亚,712年左右,屈底波攻占了撒马尔罕。具体怎么攻占的,中国史书完全没有记载,阿拉伯人的史书有点记载,却语焉不详。

      阿拉伯人说,中亚的居民是粟特人,中亚最强大的君主是粟特王乌勒伽;《旧唐书》说,康国倒数第二任国王叫乌勒,《新唐书》说他叫乌勒伽。这个乌勒可能就是阿拉伯人说的粟特王,大致能对上号。对不上的地方依然有,按阿拉伯人说法,712年之后,撒马尔罕一直在阿拉伯人手中,中国的两唐书却说乌勒一直是康国国王,似乎撒马尔罕还在他手中。如果非要将中、阿史书的说法融合,那只能说乌勒伽丢了首都撒马尔罕,在城外某地居住。

      710年,唐玄宗发动兵变,杀死姑妈太平公主,彻底掌握了实权,大唐焕发了第二春。唐玄宗在解除吐蕃对河西走廊的威胁之前,支持费尔干纳的西突厥余脉突骑施汗国,作大唐的代理人,与阿拉伯人作战。此后的20年,是突骑施、粟特王乌勒组团与阿拉伯人作战的20年。

      731年,突骑施汗国与康王乌勒的联军,在撒马尔罕城外大破阿军,但是突骑施人的攻坚能力不足,没能拿下撒马尔罕。随着阿拉伯人势力衰退,突骑施对大唐的利用价值也就不大了。突骑施又勾结吐蕃,大唐转而与阿拉伯人合作,从东西两侧夹击突骑施。《册府元龟》记载,733年阿拉伯使者摩思览达干来朝于唐,跟大唐套近乎。

      734年,唐、突骑施正式开战,735年,大唐和阿拉伯人正式建立反突骑施和乌勒伽的同盟。在西线,737年,阿军大破突骑施可汗苏禄。738年,《旧唐书 突厥传》说:突骑施可汗的大将【勒兵夜攻苏禄,杀之】。《旧唐书 玄宗本纪》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北庭都护盖嘉运以轻骑袭破突骑施于碎叶城,杀苏禄,威震西陲。】

      突骑施汗国就此事实灭亡,乌勒孤掌难鸣,反阿斗争也搞不下去了。乌勒对大唐称臣,进贡。751年,大唐输掉著名的怛罗斯战役,永远退出了中亚。康国等中亚各国对大唐还有幻想,继续对大唐朝贡,最后一进贡在754年。再过1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中亚驻军调到内地平叛,彻底失去了对中亚的影响。康国何时彻底灭亡无法确定,我只能把康国最后一次进贡的754年作为亡国之年。

      从公元前129年张骞通西域,到康国灭亡,康居/康国的国祚持续了900年。

      康居人后代中的名人,最早的是南朝的康绚,他的事迹见于《梁书》,梁武帝萧衍手下的大臣。名气最大的是安禄山。《旧唐书 安禄山传》说安禄山是杂种胡,没有姓,冒姓安,同时代的邵说在《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中说:“安禄山牧羊小丑,本实姓康,远自北黄,来投中夏。思顺亡父波主,哀其孤贱,收在门阑;比至成立,假之姓氏。”大意是安禄山的祖先来自远方的康国,来到中国定居,安禄山早年认识了安思顺,冒姓安。

      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国还有一种文化遗产,意译叫【泼胡乞寒】,音译叫【苏莫遮】、【苏幕遮】,《旧唐书 康国传》说【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泼胡乞寒在南北朝传入中国,盛行一时。从进入中国那天起,就遭到一些儒生的反感,有个要求禁止泼胡乞寒的人说了反感的道理:“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从这段话能看出泼胡乞寒和泼水节的本质区别,泼水节穿衣服,泼胡乞寒不穿,【裸体跳足】,类似裸奔。另外泼水节在云南,亚热带气候,中亚属于温带气候,农历11月非常冷,体质差点没法玩,因此泼胡乞寒又有些像冬泳。

      皇帝们也喜欢玩,当然皇帝只能看,不能参与。以荒唐著称的唐中宗,于705年亲自光临,观看裸奔:“十一月戊寅,加皇帝尊号曰应天,皇后尊号曰顺天。……己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11月己丑是西历啥日子我没查,按现在的农历、西历的常规,西历比农历晚1.5月,比如农历春节—农历新年,通常是西历的2月15日左右,十一月己丑,肯定距离圣诞节不远,可以认为是圣诞节大狂欢。

      唐玄宗的老师张说,写过几首关于泼胡乞寒的诗: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摩遮就是苏莫遮、苏幕遮,后来成了一种词牌。

      全文完

      通宝推:Javacai,玉垒关2,花大熊,煮酒正熟,kiyohide,种植园土,李根,五角星帽子,河蟹,桥上,晨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