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留居美国的中国人才是不是帮助了美国遏制中国崛起? -- 中国爱国者导弹

共:💬233 🌺1608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似乎不全面

              在国内大学,吃过晚饭去实验室

              ,司空见惯。在美国大学,晚上校园里人很少,也是常态。不是说在美国就不勤奋了。主要是因为晚上的美国校园太不安全了,不是必要的情况,晚上都不呆学校,但是在家里熬夜的不在少数。

            • 家园 【讨论】是啊,要勤奋才行,要下工夫。
            • 家园 hh

              我不是搞学术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人。只是着急。看美国拿着它们的军舰在中国门口耀武扬威,很不好受。斯洛登事件没有出现前,它们往死的抹黑中国。其实很敬佩的是你们搞科研的默默献身的精神。

        • 家园 好像有点玩悲情的味道了

          也许您身边没见到有像样的海归人才。不过目前国内很多科研领域,特别是理工科里面,做的最出色的领军人物不说全部,至少相当一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如果说回来的人还可以更多,更好,这个没问题。但是这时候还用吐槽的口气来说就有点矫情了。

          至于留在国内的人“苦苦玩命拚中国的科技树”。说实话这种悲情的心态要是出来以前的我倒是能有所共鸣。不过现在看来,其实不过是自怜自艾。至于说“我们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要远远超过美国同行们”。我不知道您从事的是哪个专业。不过就我了解,无论国内国外,每个学校,每个领域都有努力的和不努力的研究者。但就平均水平而言,想要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美国同行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大部分美国学者都非常努力,而一个人一天的工作时间最多最多也不能超过24小时。当然如果您一天有48小时的话就当我没说。还有回来讲课的问题。至少在真正科研性质的理工领域,在我出来以前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能够仅仅回来讲课的,只能是该领域的权威人物,比如拿到炸药奖的几位。这样的人物即使在美国,很多学校也是能请来讲几堂课就心满意足了。更一般的情况是不仅仅要求回来,而且回来就必须是全职,不能两头都有职位,成天飞来飞去。

          说到底,你的假设太简单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是个追赶的过程。80,90年代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在中国最有用途,最有市场的是最低端的工业技术。高端前沿的技术没有足够大的市场,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大部分情况下是干烧钱没产出的行为。这才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根本原因。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高端的科研是对未来的投资,国家应该往这里面扔钱。但考虑到中国当时有限的经济力量,也就只能在几个有限的领域内加以扶持。撒胡椒面是撒不起的。00年以后中国的工业技术明显开始了大发展。学工科的,学化学的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原来国内一流高校毕业都不好找工作,只能出国。现在一批接一批的海归。这时候的海归以工科,应用学科为多。最近两年中国工科的基础架子似乎已经搭起来了,国家在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投入似乎要开始快速增加,物理,生物这些基础学科回国的人似乎开始有增加的趋势。

          回头再看中国发展的过程就不难得到这样的印象。在00年以前的20年里中国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矛盾——人才培养的周期非常长;从长远考虑,要培养大量高科技人才以免以后陷入有钱但缺人才的窘境。但当时要把有限的资源用来培养20年之内都不太可能有用武之地的高端科技人才又是一种浪费。

          结果这个矛盾被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解决了。解决之顺利甚至没什么人意识到这个矛盾其实曾经存在过。这个方法就是让大量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在00年以前出国学生不回来非常正常。因为当时国内的经济水平决定了除了个别人以外,他们即使回来也没有用武之地。但他们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中国的人才蓄水池。00年以后,中国在任何一个领域有现实的需要,只要开出差不多的待遇,没有什么领域的人是招不到的。即使不是各行业最顶尖的人才,一流水准还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国海外留学生,这些领域想要招到同样水准的研究者,没有几倍甚至十倍的薪水是不大可能诱惑到人家背井离乡的。但现在只要开出美国同样档次几分之一的年薪,用人单位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挑挑拣拣一番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发展,任何时候,只要中国在某个领域上有比较急迫的需要,就可以引发一股归国热潮。当年出国潮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完全不用特别在意高端人才的培养问题。只要国内有需要,总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而且这些人出生的时候就打下了中国人的烙印。虽然个别汉奸在所难免,但和纯粹外国生长的专家相比,至少不用特别在意他们对国家的忠诚问题。而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可能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要为美国做很长时间的贡献。不过第一,因为中国经济水平的限制,把这些人留在国内也不可能做出很明显的贡献,所以中国并没有失去什么。第二,即使这些中国学生不出去,美国也依旧可以从世界各地招收有天分的学生。也许没有中国学生这样价格便宜量又足,但说老实话,即使招不到中国学生,美国还是头号科技强国。所以总体上看,美国只占到点小便宜,但中国得到的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馅饼。

          另外楼下几位好像有点从另外一个方向玩悲情的意思。国内的条件对您可能不适用。但并不一定对所有海外中国人都不适用。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以中国现在的发展程度,您现在的专业还不是急需的时候。这世上阳关大道那么多,国家又不是什么生死存亡的关头,原本就不必特别在意是否回国的问题。如果条件合适,回去当然很好。要是时机不对,那就在国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人才蓄水池里顶个数,也没什么不好的。

          通宝推:梓童,muqi,找北,老虎尾巴,钻石象,Juventus,独立寒秋HK,铁手,刹那芳华,sixue,关中农民,老木,夜无痕,terron,红军迷,飒勒青,雪域骑兵,空格,三笑,okcgb,唐家山,知之后哀,桥上,左手拈花,常识主义者,
          • 家园 好文宝推

            不可否认,就是国内在引进海外人才一直存在好大喜功和政绩的因素,这个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说句套话,就是国情,也不必避讳。但是现在开的价钱高了,要的人层次也高了。比如现在国内著名的大学的院长系主任,吸引国外大学已经混到教授的人回来做,开百万以上的年薪,让他们把本单位的学术水平带起来,可以搞到越来越多的经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国内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外来的和尚反而好念经。

            比如网上盛传的施一公在清华的年薪是170万。考虑到清华的政策势力和经济实力,这个数量并不过分。况且清华已经引进了杨振宁和姚期智,但是这两位的年龄摆在那里。给年富力强的施开这份工资还是合理的。清华不是传统的生物强校,但是有钱,通过挖来一个强人来提高自己在生物方面的势力,也是自然的做法。

            这样的海归明星,可以申请到很多经费,这样可以支撑一个团队。也能吸引很多中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也算增加就业。

            上海交大索性就把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挖来。给多少工资不知道。这个吕克·蒙塔尼耶可是法国白人。虽然他在交大的研究方向很多人批评,能不能做好也不好说。但是中国挖个非华裔的著名学者已经不是不可能了。

            在工商界倒是简单,你要海归,我给你多少钱,你要给我挣出几倍的钱。你要么有本事,要么英语好,要么中美两边关系网硬。

            也有一些是给腐败作借口,比如有些国企或者金融机构,找初级人员也要国外学历优先。这个不是说这些东西非要有国外学历的人做,而是因为这些单位中高管人员的子女多数有能留学,这样可以方便把他们海归放进本单位。

          • 家园 分析透彻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说的对。我一个在美国的同学

            学的是工业流程改进方面的东西。。

            这专业在现在的中国企业还没多少人重视。但是我看不久就会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企业。

            大型制造业。以前公司不大的时候还行。

            现在打了,管理上的矛盾非常突出。

          • 家园 受教。

            说的也有道理。

          • 家园 您写的太长了

            读起来累.也许您说的都正确吧:)

            我送来没有说过出去不对,核心在于要不要回来.我出去过,也回来了.我们做的是比较前沿的实验科学,往领域发展极端了说还是比较科幻的.我也知道我们跟美国的差距有多大.实际上就以我自己在美国偷搞到的一点技术,就足以支持我兼职开公司了,还没有多少竞争.

            至于回不回来,都说要等条件成熟。至于什么叫做条件成熟就各持己见了。我猜测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在美国的生活(我的猜测,不必当真)。

            悲不悲情的,我还真没什么感觉.人民共和国就是在由我们这种10几亿普通劳动者,以及上百万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在建设着,这个国家是我们的,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是我们做的。自豪还来不及呢,何必悲情呢:)

            通宝推:阿蒙2008,
            • 家园 我们没有理由悲情。

              这些年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是我们做的。虽然我们得到的比付出的少些,但是自豪感远远超过现实利益。

              好在当年出国不成!

            • 家园 hh

              呵。为什么你们搞科研的人不能看这么长的帖子?我在网上看别人的帖子,一有兴趣的帖,就能看得下去,看完还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 家园 悲情的应该不是您

              简单说,出国以及回国这件事上有两种比较有市场的悲情。一种是身在国内,强调国内条件差,工作辛苦。然后用吐槽的口气说一流人才都出去了,留下他们这些二流人才在苦苦的为国家科技做奉献,顺便哀叹一下中国科技水平如何追不上西方。说老实话真正辛辛苦苦为国家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其实不少,比如最终在航母上殉职的罗阳。不过我觉得像罗阳这样真正在做贡献的人自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辛苦,更没有时间到网上来吐槽。

              另一种则是身在国外,强调国内环境如何不好,自己如何报国无门。我觉得这种悲情更是没有必要。觉得不适合回去,如果不是自己太挑剔,那往往是所在专业其实并不是国内真正急需的领域。像我说的,世上阳关大道这么多,国家又不是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原本就不必特别在意回去不回去的问题。

              我码这些字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悲情心态。没有这种心态的人看来本来就是废话。

          • 家园 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

            尤其是这些人才在过去几十年都是用不上的这一点,很有insight~

            • 家园 关键还是人才培养周期太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中国则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按照正常规律去一步步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根本不可能跟上中国发展的速度。想要达到今天这样不管什么领域,基本上只要有急需就不愁招不到人的程度恐怕要提前三十年,用和美国类似的力度全面投资各个研究领域。就算舍得血本,以中国三十年以前的财力也根本没可能。而且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科技投入在那个时候的美国就是个高回报的赚钱买卖。而中国那时的经济水平下高科技投入只能是干赔钱。这样干下去,不等人才出来,中国恐怕比苏联还要先垮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