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汉奸之妥协理论 -- 王威

共:💬159 🌺167 🌵3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没有南进、北进,只以侵占中国为最终目标呢?

            就不存在其他问题了吧.....

            断臂兄的资料证明,日本侵略者是以战养战的,并不给他国内添加更多负担,而是利用骗取的中国的财富来养活自己。

            • 家园 南进,北进是因为在中国战场上不顺利

              不可倒因为果。

              北进是不敢的,诺门坎一战,日军见识了苏军的战斗力,所以陆军不敢在北面动手。另外南洋战争资源多,所以南进是唯一的选择。而要南进就必须面对美国,所以才会有珍珠港。。。。。。

            • 家园 以战养战的问题

              第一是只占一定比例,侵华日军的自给计划如下:

              ※※※※※※※※※※※※※※※※※※※

                   人   员   马   匹

              年 次 华东(中) 华北 华东(中) 华北

              1939年  41%  36%  27%  50%

              1940年  75%  45%  66%  55%

              l941年  83%  55%  83%  65%

              ※※※※※※※※※※※※※※※※※※※

              第二是由于敌后战场的存在,计划执行得不顺利,华北方面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烂下去的,到了战争后期,某些部队甚至数年没有补给被服、狼狈得不成样子……

            • 家园 日本鬼子没这个肚子

              吞不下……1939年以前日本可是气势汹汹要解决“支那事变”,又是全面进攻、又是要促使蒋政权崩溃、有是扶持汪精卫的和平运动,能用的招数全用上了,最后的结果呢,还不就是一个“不扩大占领区”原则。非不愿也、实不能也……连石原莞尔(当初极力主张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就是这家伙)都不赞成全面侵华,因为他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只有三条路可选:①对英美妥协,恢复到“七?七事变”前态势――这等于四年的战争白打了。②不和(不妥协)、不战(不对美英或苏联开战),在中国战场上僵持下去(也许可以获得一些战术性的进展和突破),拖得越来越瘦,等到某一天、美英作好了战争准备,对其宣战。③选择北上或者南进,赌一把。其中最糟糕的是第二条路、日本不会选,如果日本选择这条路,用不了几个月,将面临无油无橡胶、缺钢缺粮、战争无以为继的窘境;最好的是第一条路、但是日本国内的强硬派势力不会答应,于是日本选择了三……假如日本选择了一,东三省危险。

            • 家园 也是一样

              日本的军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在中日战争爆发的当年就涨到超过70%;而前一年还不到50%。此后一直在75%左右徘徊。这就是经济破产的证据。

              另外自1940年起,日本开始实行砂糖、火柴、木炭的凭票供应制与大米的配给制度。这是经济破产的表现

            • 家园 在武汉以后,鬼子基本没攻势了把
              • 家园 除了豫湘桂,再无战略性进攻作战

                “不扩大占领区”有如一道紧箍咒,把侵华日军彻底套牢。而豫湘桂会战,则是典型的攻势防御,是为了日本的全面战略防御而服务的。

        • 家园 来,偶给你点鬼子的资料,你到是指点一下,鬼子还要怎么尽全力

          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时间里,日本陆军主力始终用于中国战场。据日本资料统计,“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原有陆军17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战争发动后,日本迅速扩军,增编了7个师团,合计24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其中部署于国内2个师团,朝鲜1个师团,部署于中国东北5个师团,华北、华中16个师团。总计投入侵华战争21个师团,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7%以上。1937年底,日军占领了南京、杭州、滁县、济南以后,由于兵力不足,大本营曾一度主张不扩大作战区域,集中力量“讨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战场的军队,巩固已占领的地区,以便尔后进一步扩大对华战争。但是,这一主张遭到陆军部和侵华日军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必须双管齐下,一面“扫荡”占领区内的抗日军民,建立伪政权;一面继续向前方进攻,消灭集中在徐州、武汉、广州等地的中国军队主力,扶植全国性的傀儡政权,以便尽快征服中国,解决“中国事变”。经过争论,大本营批准了陆军部和侵华日军的意见,并从1938年初开始调整侵华日军的部署。根据新调整的战略部署,侵华日军于1938年初至5月进行了“徐州作战”。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并打通了津浦铁路。日军占领徐州后,侵略气焰更为嚣张,大本营将原定1939年攻占武汉、广州的作战提前到1938年秋进行,企图通过攻占武汉、广州,摧毁国民党的统治中枢,迫蒋投降,以结束侵略中国的战争。为此,1938年6月18日,大本营下达准备汉口作战的命令。24日,日本政府决定了“集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作为今后处理中国事变的指导方针。7月8日,日本政府又进一步决定:举国家一切力量用于攻取武汉、广州的作战。为贯彻上述方针和决策,日本又增设了10个师团,总计兵力达到34个师团。除1个师团(近卫师团)留在本土,1个师团侵占朝鲜外,其余全部投入中国战场,占陆军总兵力的94%以上。真可谓倾巢出动! 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其在中国大陆仍驻有110万左右的军队,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不包括关东军)的1/2。总之,自“七、七”事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华军费总额至少超过213亿元,占同期总军费的70%,总岁出的47.2%。

          8年累计,日军在中国损失44.7万人,其中陆军战死38万人,这个伤亡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死日军总数113万的39%。相比之下,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兵力只有31万人。

          1938年,日本在中国长城以南的兵力为24个师团,占总兵力34个师团的70%。张鼓峰事件爆发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兵力只不过6个师团,面对多达二十几个师的远东苏军,显然处于劣势。1938年8月,正在张鼓峰作战的日军向东京大本营告急,要求给予援助。但此时武汉战役日军先后动用12个师团的兵力,占关内日军总数的一半。显然,日本大本营要派兵出关支援张鼓峰作战是很困难的。同时,张鼓峰作战的日军向大本营要求供给反坦克弹药,但被陆军省予以驳回,因为当年11月的弹药生产额都已经分配给武汉战役了

          • 家园 我党写的历史

            从来是大不要脸。

            除了会大吹牛b。

            我看就没几句真话。

            你不会一个字一个字热泪盈眶的相信吧

            • 家园 这个说法比较无理

              可以看出,您还是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了。否则不会不给出任何证据而说出“我当写的历史我看就没几句真话”的话来。这个根本无助于说服别人。

              我感觉如果想攻击某种言论(共产党写的历史),应该至少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了其言论以后,发现其中的问题后才可,如果根本就不屑于了解这种言论为何,只是凭借自己的好恶精心选材伪装修饰,最后只能使辩论走样。

              请兄三思。

            • 家园 高 您倒是说说 谁写的历史是可信
            • 家园 来一个(随便搜到的,不是我以前看到了)

              翻遍日本侵华历史,人们找不到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完整计划。这和二次大战时德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是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所有战争档案在战后均为盟国查获,就是找不到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详细战略计划。日本入侵东北的“九一八”以及偷袭珍珠港的“虎!虎!虎!”都已经大白于天下,如果日本确实早就密谋要灭亡中国,一定有比“九一八”和“虎!虎!虎!”更详细、周密的多的作战计划。“九一八”和“虎!虎!虎!”只是单个事件,其档案尚且无法隐瞒,而灭亡中国却需要长远的多的作战考虑,如果日本有这方面的计划,也应该早就被发现并曝光了。

              一次大战德国的“施列芬计划”,法国的“X系列计划”,二次大战德国的“巴巴洛莎”计划,等等,都已经先后被后人发现,原因在于发动一场庞大的战争需要动用几乎全部的国家资源,需要周密的安排和部署,想事后隐瞒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观日本,战后所有信息渠道都没能发现日本灭亡中国的详细战略部署,这不能不说是很反常的,甚至于连东京国际法庭也没能找到这方面的证据。

              唯一的解释,就是日本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被拖入战争泥潭的。“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军部对于是否全面侵华意见一直就没有统一过,石原莞尔(九一八事件的主谋)就坚决反对日本全面侵华,认为日本应该按照既定方针北上打苏联,而打中国将使日本进入难以摆脱的战争泥潭。石原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后来愤而辞职。也因为他及时辞了职,后来的东京法庭没有把他当作战犯对待。

              以后的事情果然如石原所料,日本在泥潭里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虽然日军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犀利无比,然而在战略上却处处被动,处处被老谋深算的蒋介石牵着鼻子走。七七事变之后的7月14日,蒋介石就开始部署在上海开启新的战场。按照蒋介石的想法,中国这么一个落后的大国,不怕鲸吞,只怕蚕食,因此他希望处处挑起战火,而不是仅仅把战火集中在华北地区,用广漠的土地拖垮日军,用空间来换取时间。

              一个月之后的8月13日,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对日军发起攻击。八一三之前,中国与中美英法日等国签署了协议,允许各国保持千人左右规模的象征性驻军,而中国政府不设驻军,即所谓“共同租界”。八一三那天,老蒋把他最精锐部队之一的第九集团军开进上海,自然遭到中美英法日等国的抗议,认为中国政府不遵守协议。蒋介石置之不理。随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淞沪保卫战”打响。上海开打的时候,日本在上海仅仅有千人左右的海军陆战队,自然被打的狼狈不堪,于是紧急从本土抽调3万人左右进入上海仓促应战。很明显,直到这个时候,日本其实也没想把事态扩大到整个中国,否则的话3万人进攻上海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随后,蒋介石调动了70万人进入上海,日本人想不打都不行了。战事不断扩大,日本也不断从本土派部队增援,最多的时候抽调了30万人进入上海。随后,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的安排下主动撤离上海,完全达到了开辟新战场、拉长战线的战略目的。

              虽然蒋介石的战略相当成功,但七七事变却绝不是他乐于见到的,其实也不一定是日本政府甚至日本军方乐于见到的。七七事变之前,日本把最精锐的关东军囤积在中国东北,最多的时候达到31个师团,85万人。这些兵力,直到最后日本投降也没有用在中国抗日主战场上。日本的这些兵力,完全是为北上打苏联部署的。

              [在此删去21字]七七事变,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是日本士兵首先开的第一枪。而且,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军部还是意见不统一,对是否继续扩大事态炒作一团。[在此删去42字]

              说实话,日本这个民族智商并不高,不但鲜有伟大的思想家,更缺少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石原莞尔算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中日战争,其直接元凶毫无疑问是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势力。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日本从一开始就密谋要灭亡中国。相反,日本政府自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竭力平息事态的恶化,致力于政治解决中日之间的争端。九一八之后,以石原为首的军国主义分子成立了伪满,但日本政府一直拒绝承认满洲国,直到一年以后才承认。蒋介石虽然命令张学良的部队“不抵抗”,但随后蒋介石命令中国驻国联代表控诉日军侵略中国东北的暴行,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同情。日本政府也作了表态,表示将努力避免事态扩大。当时日本的若榇首相和陆军大臣协商都致电驻朝鲜军总司令林铣一郎,表示不要继续扩大事态,但遗憾的是林铣一郎却是个极其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不但不听从命令反而派出3万人增援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随后,日本政府派沈阳(奉天)领事找关东军首领进行交涉,但遭到关东军将领拔刀威胁。

              九一八以后的日本,举国上下已经跟文革时期的中国一样,进入了全民的歇斯底里。九一八明明是不怎么光彩的侵略行径,却得到举国上下的赞扬,日本政府已经很难控制局面。随后的事情更是令人震惊,由于首相犬养毅拒绝和军国主义分子合作,一伙军人居然明火执仗闯进他的家里,明目张胆地杀害了首相。以后的文职内阁在枪口的威逼下一届比一届软弱无能,1932年,日本政府宣布承认满洲国。

              军国主义分子的暴行,居然获得了日本全国上下的喝彩,一些日本少女甚至写信给杀人凶手,表示要嫁给凶手。

              公平地讲,日本政府竭力避免事态扩大,到不一定是出于追求正义,而是实在害怕国际社会的压力。狂热的军人只知道打打杀杀,但文职官员考虑的问题则要理性得多。日本是一个极其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都依赖于国外的供应,国际社会一旦孤立日本,日本将完全难以承受。后来的事情果然不幸应验:九一八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手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美国和荷兰联手实施了有色金属禁运。这就是后来1941年日本不得不偷袭珍珠港的原因,因为美国的制裁实在让日本撑不住了。不打美国是等死,打美国是找死,索性豁出去跟老美干一场。

              由此可见,日本侵华完全是一小撮军事强硬、政治幼稚的军国主义分子闯下的滔天大祸,从七七事变那天开始,中日两国就是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战争。中日战争,带给中日两国至少这么一些教训:

              1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狂热,与60年代中国红卫兵的疯狂极其相似,其实也是一帮爱国愤青。但要命的是这伙愤青是拿着枪的。日本侵华完全是一场日本式的爱国闹剧,虽然它从一开始就是混乱无序的,并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但它给中日两国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却是历史事实。

              2日本政府虽然在制止战事扩大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为此还付出了首相犬养毅的生命,但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错误地姑息了军国主义的膨胀。日本军国主义实际上是日本特色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与今天中国小青年们“灭掉日本”的狂热言行极其相似。对照历史,中日两国政府均应该致力于开启民智,避免狂热的民族主义势力再度泛滥。因此,日本一些政客为了短时期的选票而参拜神社,的确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不但是对周边国家的挑衅,也是对日本民族的未来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3中日两国的真正敌人,其实是北面的俄国。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俄罗斯这个民族拥有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但却具有世界上最下三滥的政治品德。当初如果不是斯大林从中挑拨,[在此删去17字],卢沟桥事变不至于那么早就爆发,甚至中日战争也有可能避免。中日战争的悲剧,始作俑者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和苏联的国家主义,[在此删去15字]。

              历史上,中国人受害最惨的国家就是俄罗斯。自鸦片战争以来,俄罗斯通过历次战争,先后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黎条约》、《瑗珲条约》、《里瓦几亚条约》、《中俄密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走了总共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八国联军的7国都先后撤军,唯独俄国老毛子就是赖着不走,并且最终导致了在中国境内的日俄战争。二次大战后期,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但在战后也是长期赖着不走,后来还是美国干预了苏军才乖乖撤离。可是,临走前的苏军还不老实,用枪口逼迫蒙古人投票独立,让中国又丢失了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50年夏天,苏联老毛子授意北朝鲜人民军疯狂进攻南朝鲜,并逼迫中国派兵参战,好不容易结束战乱的中国又一次被拖入战争。三年朝鲜战争,中国不但损失了几十万优秀儿女,且丧失了收复台湾的绝佳时机,导致今天的中国仍然为统一问题焦头烂额。60年代中苏交恶时期,苏联更是在边界囤积了百万大军,并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要不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强硬干预,中华大地怕是已经变成一片焦土。直到今天,老毛子也在安大线等问题上对中国两面三刀,不断变换手法将中国人玩弄于鼓掌之间。

              中国人最应该恨的,是俄罗斯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