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先读原著再看电影 -- 逝者不死

共:💬39 🌺246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了不起的盖茨比--先读原著再看电影

    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名著比预想中的短得多,就一口气读完了。电影嘛,只看了三个版本的预告片。正片先等TC再等DVD,以后有机会再看。

    在看了电影预告片没看小说简介的时候,我以为小说主要描述一个公子哥腐化堕落的生活以此来警示大家珍惜平凡的生活。

    在看了小说简介,没看小说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个美国版的基督山伯爵。

    在读完了小说之后,心理落差大。感觉作者没把这个故事讲完整。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真是有些搞不明白啊。美国小说中,可能比较喜欢的就是霍桑的红字吧。

    大概情节我贴出来。

    小说以尼克的口吻叙说了盖茨比的故事。尼克是个厌倦家乡(美国中西部)的生活而来到纽约。并在市郊长岛西卵租了一套小房子。他是黛西的表哥。而盖茨比是他的邻居,住在豪华的盖茨比公馆。盖茨比年轻时曾与黛西相恋,但因家境不好而分手,后来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黛西则嫁给了富家公子汤姆,并生下一个女儿。 五年后,黛西一家由芝加哥搬到西部。尼克开始和他们往来密切。五年内盖茨比用非法手段积聚大量财富。追随黛西来到纽约。在黛西家对面买下豪华别墅—盖茨比公馆。而且每周六在别墅举行大型就会。就是为吸引已婚的黛西相会。从而复活他们之间已失去的感情。 一次偶然机会盖茨比知道尼克是黛西的表兄。请求他安排与黛西的会面。之后他们频繁幽会。他渐渐发现黛西的虚荣与俗气。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导致死者的丈夫突然闯入盖茨比家中并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身亡。而黛西则和汤姆去欧洲旅行了。在葬礼上盖茨比可怜的父亲和你可两人。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

    盖茨比的美丽旧梦终于被打碎了,但他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仍对黛西抱有一丝幻想,以至遭遇了更加凄惨可悲的结局。

    找一个简介不容易,里面多半都有一些不符合小说内容的地方。比如这一句,按小说中的话:

    “她的声音很不谨慎,”我说,“它充满了……”我犹疑了一下。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忽然说。

    正是这样。我以前从来没有领悟过。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了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高高的在一座白色的宫殿里,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

    但盖茨比的“美梦”并没有破碎,他的美梦是想和黛西重新在一起,也谈不上“最后的挣扎”,在这段文字之后两个人的感情才逐渐火热起来,可以看出盖茨比对这一点并不是很介意,毕竟他很有钱嘛。而这段文字也很难说是纯粹的贬义;如果说他对黛西的想法是幻想,那么也是一直坚定不移的幻想,一丝也是不恰当的。而盖茨比的死亡也令我感觉不够戏剧性,纯粹是无妄之灾的感觉。

    后来黛西在一次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时轧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密谋并残忍地嫁祸于盖茨比

    这一段更加是扯淡,这是盖茨比,黛西,汤姆摊派之后发生的事情,当时黛西开盖茨比的跑车回家,盖茨比坐在她身边。而且他们也没有喝酒---

    “请你不要说!”她无可奈何地打断了他的话,“咱们都回家吧。咱们都回家不好吗?”

    “这是个好主意。”我站了起来,“走吧,汤姆。没有人要喝酒。”

    “我想知道盖茨比光生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们俩走掉了,一句话也没说,一转眼就消失了,变得无足轻重,孤零零的,像一对鬼影,甚至和我们的怜悯都隔绝了。

    过了一会汤姆站了起来,开始用毛巾把那瓶没打开的威士忌包起来。

    “来点儿这玩意吗?乔丹?尼克?”

    中间在吵架根本没机会喝。而出车祸的原因是因为黛西心情很激动飙车回家,正巧另外一对儿威尔逊夫妇也闹情绪呢,那女人冲到大马路上--惨剧就发生了。黛西和盖茨比都不知道被撞死那个女人是汤姆的情妇,以为是路人甲呢。所以根本没有密谋,汤姆似乎暗示了威尔逊先生撞死他的人是盖茨比,一半出于害怕一半出于报复。文中没有写得太清楚。但是黛西完全不知--这女主角小说后面就消失了。

    “那是一辆黄色的车子,”他说,“大型的黄色汽车,新的。”

    “看到事故发生了吗?”警察问。

    “没有,但是那辆车子在路上从我旁边开过,速度不止四十英里,有五六十英里。”

    “过来,让我们把你名字记下来。让开点。我要记下他的名字。”

    这段对话一定有几个字传到了在办公室门日摇晃的威尔逊耳朵里,因为忽然间一个新的题目出现在他的哀号中:

    “你不用告诉我那是一辆什么样的车!我知道那是辆什么样的车!”

    我注视着汤姆,看见他肩膀后面那团肌肉在上衣下面紧张起来。他急忙朝威尔逊走过去,然后站在他面前,一把抓住他的上臂。

    (汤姆曾经和盖茨比换车开,在汤姆去接他情妇也就是威尔逊夫人的时候,被威尔逊看到过)

    “怎么啦,尼克?你不愿意跟我握手吗?”

    “对啦。你知道我对你的看法。”

    “你发疯了,尼克,”他急忙说,“疯得够呛。我不明白你是怎么回事。”

    “汤姆,”我质问道,“那天下午你对威尔逊说了什么?”

    他一言不发地瞪着我,于是我知道我当时对于不明底细的那几个小时的猜测果然是猜对了。我掉头就走,可是他紧跟上一步,抓住了我的胳臂。

    “我对他说了实话,”他说,“他来到我家门口,这时我们正准备出去,后来我让人传话下来说我们不在家,他就想冲上楼来。他已经疯狂到可以杀死我的地步,要是我没告诉他那辆车子是谁的。到了我家里他的手每一分钟都放在他口袋里的一把手枪上……”他突然停住了,态度强硬起来,“就算我告诉他又该怎样?那家伙自己找死。他把你迷惑了,就像他迷惑了黛西一样,其实他是个心肠狠毒的家伙。他撞死了茉特尔就像撞死了一条狗一样,连车子都不停一下。”

    我无话可说,除了这个说不出来的事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汤姆不知道当时开车的是黛西)

    所以最后一句,“使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也是不成立的--在摊派阶段,汤姆也指出了盖茨比是贩卖私酒发家的,震惊了黛西,导致形势逆转,黛西对盖茨比的态度冷淡了下来。我实在看不出来自私和残忍。自私或许有一些吧。

    关于情节就先说到这里,冲突的高潮--车祸这一事件,巧合性有但是戏剧性不强,盖茨比顶包之后立刻莫名其妙的惨死然后就进入尾声阶段了,戛然而止。而小说很多地方都不尽人意,明明是很重要的地方也就一两句带过了。高潮摊派那一部分,写得还不如开头尼克和狐朋狗友聚会详细,很是莫名其妙。

    先写这一段,第二部分准备写一写人物分析。

    • 家园 这片子我是因为小李去看的,看后才特想看原著

      原著确实是部伟大的作品,电影根本没表现出原著精神啊,小李表演的也很一般。据说原来拍的那部比这部好很多,打算找来看看

    • 家园 一点讨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小说不长,不复杂,但是很典型,所以很经典。

      这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文学大爆发时期的一个重要著作,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艾略特,乔伊斯,福克纳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乔伊斯。

      菲茨杰拉德的《盖茨比》的故事,可以参照艾略特的《荒原》。

      《盖茨比》讲的是一个穷光蛋暴富、求爱、寻梦、身死的长篇悲剧故事。

      《荒原》这部只有四百多行的诗歌中讲了好几个同时代的典型故事:有个贵妇精神极度空虚,有个女打字员和她的男朋友之间的无味也无意义的性交,有个四个孩子的母亲吃药打胎,三十一岁已未老先衰......

      《盖茨比》的故事和《荒原》中的故事表面上并无相同之处,但它们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不同侧面,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用莎士比亚的语言可以说是“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用佛陀的语言可以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现实,如果你用现实的眼光去看,会发现现实极为难看!如果再入木三分,就很自然地会多少同意马克思。如果再入木几分,就恐怕又会同意某些印度思想了。三观如何,取决于你在什么深度去“观”。

      从莎士比亚跳入印度思想,表面上不搭界,其实是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发展脉络的。莎士比亚代表的是人文主意发端和开始兴起的时期,但莎士比亚本身的卓绝决定他不是一个幼稚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人性和人世的认识是最深刻的。自但丁、莎士比亚以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如此阶段,文人对世界的认识、批评、失望、幻灭都从单纯的人文主义引向印度思想:印度思想博大精深!

      《盖茨比》里面充满了灯火辉煌、光彩眩目的豪宅宴会,充满了纸醉金迷,充满了金钱与美女,然而这一切突然就象泡影一样破灭了,盖茨比的梦突然就象一个真正的梦一样梦断了。不需多去计较小说中谁是谁非,故事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此。

      人世间的忙碌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什么,这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富人,穷人,旧贵,新富,都在折腾什么?菲茨杰拉德说大家都在作梦,艾略特则直接说大家都是死人,他引用但丁的话说: “人群漫过伦敦桥,真多, 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

      菲茨杰拉德只不过讲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艾略特的《荒原》,篇幅极短,内容却极为复杂。其中有一段雷语,便是他认为的代表出路的方向。雷语:一曰舍己、二曰同情、三曰克制。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四个四重奏》里有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思想的起源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印度哲学。

      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确是极为暴虐、喧嚣、泯灭人性的一种人为系统,其结果只能是制造人间的荒原,这在1920年代可以说是达到高峰。如今身处西方国家似乎并不觉得有多糟糕,相反,貌似比某些国家更具有吸引力,但这只不过是因为西方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冲击和对抗,他们不得不做反思和调整。当然,能对人世做深入体谙和分析的,都是极少数,所以不论什么世道,大多数人永远都觉得日子倒也不坏,都是文学家瞎想。

      《盖茨比》的最后,尼克和汤姆握手告别时想到:“......我突然觉得仿佛我是在跟一个小孩子说话。”这就象佛陀看世人:都是糊涂蛋;就象耶稣看世人:都是迷失的羔羊。

    • 家园 刚看了俄语ts版,补完人物分析

      说实话,估计是我对这部小说和电影给予了过高的期望,又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又是小李子主演,再加上强势的宣传美轮美奂的海报,剧照,定装照,我没看之前已经默认它为我近两年来最为喜爱的电影了。读完了小说,又看了电影(虽然是TS版,而且俄语一窍不通,但电影情节和画面依稀可见),突然感觉有些索然无味了。首先的失望自然来自小说本身--之后我会简单写一下我的不满之处,而在一个我看来有残缺的故事之上拍摄的电影为了票房,要考虑到演员,片长,制作等因素时,对情节取舍之后必然容易出问题,不过这也算是所有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相比恐怖惊悚类小说,一般的文学作品是比较难以改编的,一些微妙的环境描写人物性格描写是无法通过影像或者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来的,“原著党”一直所困扰的就在于此。而恐怖惊悚类小说中的恐惧紧张情绪是相对容易通过环境和演员的表演来营造,可以说爱情故事总是各不相同的,而恐怖故事总是相似的。所以我最喜欢的几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是一点儿也不想看,更不敢看。必然是改得面目全非了。

      我头一次接触菲茨杰拉德的名字是通过另一部电影--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挺有意思的文艺穿越电影,尤其对于我这种西方近代艺术小学生而言,是一次很生动有趣的科普。里面提到了菲茨杰拉德和他老婆之间比较别扭的关系,相互之间有些讨厌而又难以摆脱对方,过着十分放荡而奢侈的生活,菲茨杰拉德江郎才尽之后靠抄他老婆的日记来卖钱,他老婆精神压力很大等等。并且我看了豆瓣上某评论说这部作品是菲茨杰拉德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而来的,也不难想象嘛。不过我觉得并不像这篇影评中所说的那样,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自我的化身。因为在小说中盖茨比从尼克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我就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逐一进行简单的分析--小说的篇幅过短,除了讲述者尼克之外其他主要任务哪怕侧面描写和对白都不是很多。

      尼克,乔丹,汤姆,黛西,盖茨比。

    • 家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文化人的阶级仇恨

      劳动人民的阶级仇恨是《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描述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是对不平等现实的绝望和反抗。高高在上的上层如黛西和汤姆对一切“低于”他们的事物careless,可以和50年后爱德华肯尼迪年轻时的车祸事件印证一下。不要忘了,肯尼迪家族还是被波士顿Brahmin歧视的,大乔肯尼迪和他的父亲某种意义上就是世俗化和妥协的盖茨比。对美国阶级了解不深的,要结合本嘉明网友的一系列关于兄弟会的帖子来看。地理上有优势的可以夏天去长岛Hamptons一带实地考察一下。

      文学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是优美和韵律的,译文实难完全表达。

      “He smiled understandingly — much more than understandingly. It was one of those rare smiles with a quality of eternal reassurance in it, that you may come across four or five times in life. It faced — or seemed to face — the whole external world for an instant, and then concentrated on you with an irresistible prejudice in your favor. It understood you just so far as you wanted to be understood, believed in you as you would lik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assured you that it had precisely the impression of you that, at your best, you hoped to convey. Precisely at that point it vanished — and I was looking at an elegant young rough-neck, a year or two over thirty, whose elaborate formality of speech just missed being absurd. Some time before he introduced himself I’d got a strong impression that he was picking his words with care.”

    • 家园 看懂这本书的核心要义,是老毛的那句话:

      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实际上是有关阶级的小说。尼克、黛西、汤姆,包括乔丹,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和盖茨比这个伪上层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对盖茨比是拒绝的。这个阶级是固化的。

      盖茨比有钱,舍得花钱,并想以此来进入上层阶级(黛西只是上层阶级的一个符号,娶得黛西是被上层阶级认可的象征)。终其一生,其奋斗的目标就是成为上层阶级的一员。但这注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也符合古希腊伟大悲剧的定义,让这本书历来高居英语文学经典前列。

      在城里,盖茨比气势汹汹地发起了一次也是小说中唯一一次正面攻击,却被汤姆以文凭、经济来源合法性等几个问题,几句话就轻易拒绝,而且让盖茨比一败涂地。而盖茨比的悲惨结局也由此确定。而盖茨比死前死后,他人对他的态度,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阶级的分野。

      一开头,尼克的老爸就说: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上层啊。尼克并不相信,所以才有了这个故事。

      在结束时,作者又说: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 — 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And one fine morning ——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绿灯似乎一直亮着,激励着你去做得更好,和现实斗争(,去争取向上层流动)。但是,最终只能回到你那悲惨的过去(仍然是下层)。

      通宝推:冰冻三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