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 時千峰

共:💬128 🌺55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得宝吱一声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浅谈日本刀(三)由装饰到实用再到装饰的刀装具(下)

      接着来看看刀装具的主角,刀鞘。这是一把太刀的刀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早期的太刀由于产量很低,只有地位相当高的贵族、高官才能佩戴,所以外观的装饰极尽豪华,多用金银螺钿等华丽昂贵的材料点缀。像上图里的这把刀鞘就是用“金粉莳绘”(泥金画)的技法画上了家族的纹章。

      刀鞘中部捆成一团的就是为了把刀挂到腰带上的一套部件。很复杂。首先是固定在刀鞘上的两个环状金属,称为“足金物”,然后上面连着的由皮革和金属共同制成的连接装置是“太鼓金”和“太鼓皮”。中间还有固定两个“太鼓”间距的黄色织物称为“带执”。最后捆成一团的蛇纹织物“太刀绪”才是把刀挂到腰带上的带子。

      刀鞘的尾部套有“责金物”和“石突金物”用以保护刀鞘。

      当日本刀成了实战武器“打刀”以后,需求量大增,不得不考虑制造成本,佩带形式也从挂在腰带下变成了插在腰带上。因此,刀装具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取消了“足金物”等一大套挂刀用的零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单的拴带子的“栗形”和一个倒勾一样的,用来防止拔刀时刀鞘跟着一起拔出来的“返角”。刀鞘表面也只是涂油漆或是包上一层牛皮以防水,没有其他多余的饰物,光溜溜的便于在腰带上插进、拔出。

      虽然比太刀鞘简化了很多,不过也增加了两样小东西,为凶巴巴的“打刀增添了一点情趣。一样是“笄”(ji1),一样是“小柄”,分别插在刀鞘口的两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笄”就是簪子,用来别头发或搔头痒的小工具。武士们的头发也和中国古人一样长,平时可以披散下来摆潇洒,开仗前一定要把头发缠紧了,免得扰乱视线。

      这是“笄”的放大图。旁边的长方形小铁片就是绑在刀柄上的“目贯”。玩的人多了,自然就要出花样。在放大图里可以看到上面的精细的雕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柄”就是一把小刀。可以用来剔指甲,开罐头,削水果等等。用来切腹吗,稍微小了一点。和“笄”一样,制作得越来越精美,后来也成为收藏家的收藏的对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图片、电影里常能看到更简单的白木鞘和白木柄的刀装,一看就像便宜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这要分情况。黑道上的小弟扛着白木鞘的刀在马路上晃,那肯定是便宜货,砍完人就要扔掉的。如果在别人家里看见一把白木鞘的刀,就不能小觑了。因为,白木鞘是日本刀的“休闲装”。正式的刀鞘表面都涂了漆,或裹了牛皮,不透水,不透气,刀长期插在里面容易生锈。而日本刀属于高碳钢,表面又研磨的很精细,所以特别容易生锈,一锈就非常难看。因此,平时的刀,都是插在透气性好的白木鞘里保管的。

      人不可貌相,刀也不可鞘量。简朴的白木鞘里可能藏着一把好刀,而华贵的太刀鞘里可能只是一片明晃晃的铁皮。

      纵观日本刀刀装具的变化可以看出,早期的刀装突出装饰性,是为了显示身份。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和实战的要求,刀装具的实用性被放在了第一位。进入江户时代后,200多年的太平,使日本刀失去了用武之地,于是又开始在装饰性上做文章了。

      土鳖扛铁牛

      • 家园 倒数第三段我有点疑问

        高碳钢容易生锈没错,但其实纯铁是不容易生锈的,铁生锈多半是有异种材质(比如碳,其他金属)存在情况下,再加上潮湿形成电化学反应导致的电化学腐蚀,那么牛皮刀鞘不透水应该是有利于刀的防锈的。看此文中那个木鞘也是闪闪发亮,多半是上漆的,那么应该也是防止透水的。

        我估计如果说木鞘有利于存放可能是指的木鞘的内侧比较容易吸水,就好像干燥剂那样,木鞘的这个功能可能比牛皮的好,因此存放时会使用木鞘。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猜测一下。

        • 家园 好眼光

          没有找到纯白木鞘的照片,想用这张混一下,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

          我继续找,找到了就把这张换下来。

          白木鞘都是用松软多孔的木材,如您所说,有一点水气都被刀鞘吸收了。再加上白木鞘一般是不出门的,没有外来的水分,所以能够保持鞘内的干燥。

          记得小时候,家里放茶叶都是用草纸包好后放进铁罐子里。道理是一样的吧。

    • 家园 吴三桂的大刀和剑

      陈列在昆明金殿。大刀也还罢了,大一点,但双手还可以用。剑跟大刀差不多长,重不说,剑柄可能就有胳膊粗,没人能拿起来当剑耍,应该是仪仗用。我很小的时候,大刀和剑就放在架子上,也没有什么保护,谁都可以去摸一摸,现在好象是放在玻璃后面了。

      • 家园 我见到的那把“青龙偃月刀”

        刀头、刀柄、刀攥几乎一样长,都是80cm左右。刀头就是平平的一片,刀柄粗得惊人,一般人根本握不住。刀攥就是长长的一个圆锥体。通身上下锈得坑坑洼洼。

        失望。

        • 家园 这是武考时用的“关刀”,本来就不是上阵用的,

          好像是考试时耍几个花就过关了,主要是考臂力的。还有两项科目应该是射箭和耍石锁。

          80年吧还是小孩子时,参观沈阳故宫,那8个帐篷式殿{亭?}里全部都是8旗兵器,刀枪剑戟啥的都是实用器,很齐全的,最多是弓箭,有马步各种,当时那个稀罕啊!最喜欢一把剑,鞘和把是一整块玉雕的,三尺多长,现在还记忆犹新。

          • 家园 长见识了

            那把刀看起来就不像实用的兵器,原来是考试用的。有道理。

            以后有机会一定去沈阳故宫看看。整玉雕的鞘和把,一定很沉。

            以前看电视里介绍,北京还有一家做弓箭的传人。现在还在用传统的材料和方法做。

            可惜还没有看到有做刀剑的传人。很久以前看过媒体介绍浙江龙泉刀剑厂(好像是叫这个名吧)要整理发掘古代的制剑方法。以后好像没有下文了。

      • 家园 难说,古代军人的体能恐怕比现代人的强

        我在德国的时候参观古堡,里面很多兵器也很笨重。此外剑能否实用除了跟重量,跟平衡也有关系,平衡做得好的剑挥动起来有时比更轻的剑还好使

        • 家园 关于西洋剑有两篇文章值得看一下

          《敏捷的大汉》和《最强的剑》

          前者引用某个收藏家的话说:“实战兵器其实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要轻多了……拿我们的藏品作例子,中世纪晚期的十字柄剑平均重3磅,而后来的雇佣兵所使用的双手大剑则在7-8磅之间。是的,仪式上用的双手大剑要更重一些,但也很少超过10磅。我们收藏中最大最重的剑也只不过重14磅,而且很有可能是仪仗用具。”

        • 家园 你是没见过那把剑

          不光是重,很粗!没有人能握得住剑柄。长度也和旁边的大关刀差不多。。。

          • 家园 可惜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太少了

            只有几件博物馆留下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考证、不知真假。那些刀剑真的是吴三桂自己用的?还是仪仗队举着吓人的?或者根本就是后人的伪作?估计博物馆馆长自己都说不清楚。

          • 家园 那个刀不大可能是用的,估计是陈设用的吧

            不过有一点,沈阳故宫摆出来的满清早起的弓箭盔甲,说实话,盔甲给我感觉是小孩子穿的。但是那弓箭可是非常大,箭头分好几种,有一个跟着小铲子一样的箭头,至少一巴掌那么大。估计一箭过去胳膊就能给卸下来。

            还有个箭头是五齿叉子那样的,还有巨大的倒勾型的箭头。所以说古人有时候确实很让人震惊。古代军人体魄应该比我们强。那样沉的箭头。弓的力道我估计大的惊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