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一:《屠城血证》 -- 俺老孫

共:💬45 🌺29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三:形形色色的南明人物之武将

        李定国:他可以算是南明最杰出的陆战武将,他的战绩主要表现在联合南明永历政权后出滇抗战的桂林大捷,入湖南作战的衡阳大捷,以及孙可望降清后清军大举三路入黔滇攻打南明时的磨盘山之战。桂林大捷,几乎解放了广西全境,迫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可说是形势一片大好,如果能够留一部分兵力控制经营,把广西建成和云南一样的为以后北伐的根据地,那会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可惜的是孙可望命令李定国部立即入湖南作战,梧州等地很快便又被退入广东的清军孔有德残部复占。而李定国在湖南衡阳又打了一场大胜仗,这一仗不但打破的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还打死的满清所剩无几的亲王宿将尼堪。令当时的清廷振恐,被派总督五省军事的洪承畴一再请求清廷派八旗能战之兵前来助战,清廷却一直没有动作,大有与南明在湖南对峙,以外尽弃之势。此时的南明形势不说是一片大好,却也大有可能割据偏安西南的机会存在。其后孙可望私心自用,意图解决李定国,李不愿发生内战,率兵退广西意图与郑成功联络合攻广东,但得不到郑的配合,两攻广东不下,后在孙可望自称国主,意图夺位时,李定国毅然出兵迎南明永历帝入云南。孙可望竟然起兵内向旋又失败降清,南明形势遂又急转直下,不可收拾。虽然在这之后李定国还打了磨盘山一场胜仗,但大势之去无力回天,迎接逃亡被软禁在缅甸的胆小怯懦永历帝不果病死滇边,实在可惜。相比孙可望的妨功害能,李定国要识大体顾大局的多,但在孙可望降清后,处理孙可望部下的问题上,李定国也存在着一些不信任排斥打击的错误,致使这一大批本来忠于南明事业没跟孙可望一起谋叛降清的将领及其军队在后来又都在孙可望降清封王的榜样诱惑下纷纷投降。实在遗憾!

        郑成功:他在历史上受到更多的歌颂是由于他的收复台湾,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他在其父亲郑芝龙降清后仍然坚守南明事业,不肯投降,也是值得肯定的。顾诚对郑成功的评价是郑成功更多的是个更看重自家利益和事业的割据军阀,而非尽心尽力于汉族抵抗入侵反抗压迫的民族英雄,至少在全心全意反清复明的事业上他表现得不如南明的大臣如张煌言、堵胤锡等人,甚至也不如李定国。郑成功甚至在广东全省在李成栋率领下反清归明后还为了自家军队的粮饷问题攻打广东的潮州等地,这已经是完全的内斗了,而且在李定国两攻广东之时都曾提前数月派人与其联络,但郑其时正与清廷谈判投降事宜,尽管郑本意只在虚与委蛇,借机在福建沿海地区筹粮筹饷,所以便没有出兵响应李定国;但清廷何尝不是以谈判为饵稳住郑成功,使其不与李定国联合呢!从结果看来双方虚情假意的谈判清廷的得益要远大于郑成功。毕竟大陆沿海全被清廷占据之后,郑氏的水师再强也无法在澎湖金厦几个岛屿立足,这就迫使他不得不考虑出路,从而才有经略台湾的行动。许多遗老遗少更看重的是郑氏在台湾保留汉族服饰,不肯剃发,遥尊永历帝号的态度,却无视了郑宁肯遥尊永历帝号却不肯与近在跟前鲁王合作,甚至在永历死后依然,他要的是可以不受约束的借用明朝在人民中间残存的号召力(当然这号召力也越来越弱),但却不想真的为南明的存续出力。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为一家一姓的江山做牺牲是愚忠,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在当时看来,要想联合全国人民所有力量抵抗入侵反抗掠夺和压迫,就必须有一个能号召全部力量并能为全部力量所接受的核心,而这个核心在当时就只有明朝皇帝。郑成功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尽管在永历帝死后,他仍然在台湾奉永历年号,却已前途渺茫,无所适从,郁结于心,最终英年早逝。令人叹惜!

        孙可望:本来在张献忠死后,孙作为四养子之首,与三个弟弟全力率兵入滇平定沙定洲之乱,经营云南有成,孙功不可没。其后如能顾全大局,合衷共济,联合抗清,未必不能开创出一番事业。可他偏偏夜郎自大,虽然将永历帝迎到云南,却又不加礼敬,反自称国主。在派李定国,刘文秀两路分兵取四川和湖南后,以刘文秀兵败夺其兵权,对大胜的李定国却拆台、掣肘,甚至阴谋加害,致李定国率兵出走。轮到孙自己率兵作战却又在宝庆大败。后孙意图内向用兵攻击迎永历帝入云南的李定国,可连他的部下都不支持,仅有数百人随其降清。所以那位网友说孙可望真是个人才,从书中实在看不出孙可望是多大个人才,他“成明之事不足,败明之事有余”,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中才而已。

        • 家园 【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三:形形色色的南明人物之帝王

          南明诸帝(王)中福王弘光帝和潞王都是降死的,不必提及。继任唐王绍武帝数月即败,所以只讨论下唐王(隆武帝)、鲁王(监国)和桂王(永历帝)。

          唐王朱聿键:南明历时较久的诸王矬子中以朱聿键最为“高大”,他虽身为唐王,但早年其父不得其祖唐王的喜爱(不喜长子想立爱子),他也跟着受冷落,后来又因为为父报仇杀了叔叔,在凤阳的皇家监狱里呆了好几年,可以说即经坎坷又经忧患,所以就没有膏梁纨绔的习气。还是比较适合做一个国破家亡之非常时期的君主,他本人也颇想有一番作为。可他受制于拥立的实权人物军阀郑芝龙兄弟,自己并无多少权威,连他任命的督师何腾蛟都不听他的调遣。到郑芝龙降清,他在离闽经赣赴湘途中被俘被杀。所以虽然古话常说“事在人为”,但在大时代背景下,不是你有意愿、想做事就能做成事的。

          鲁王朱以海:就和唐王是福建的地方势力拥立的一样,鲁王也是浙江的地方势力拥立的,不同的是浙江的地方势力是以明朝正统的在籍士绅为主的,并且是因剃发令等满清苛政而反清的,后来才被一些统兵的大将方国安、王之仁所控制。所以鲁王虽然也和其他皇子皇孙一样骄气,但还能亲临前线犒师,敢于担当大任,并且一直坚持到病死都没有降清。而且他也没有称帝,而是称监国,后来为了联合郑成功部,遥尊永历帝号,也曾退位归藩,能识大体,也算难能可贵了。

          桂王朱由榔:和福王一样算是近藩,接位顺序应该比较靠前,但好象越靠前的越窝囊!(一声叹息!)这位只能评价为即无能又怯懦,他当皇帝的全过程就是“逃”,清兵还远在数百千里之外,就开始逃,一直在逃,从广东逃到广西,从广西逃到云南,从云南逃到缅甸,最后被缅甸人交给清将吴三桂杀死。可说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典型。而且就在那种国破家亡的草创政权之下,他身边也不缺少祸国殃民的太监和奸臣,譬如:有个叫马吉翔的,几乎每次永历逃跑都有他在身边怂恿。李成栋反正后,永历帝封他为侯,不久又升为公,而马吉翔为了显示自己左右朝政的能力,让李成栋写个名单交给他,立即送皇帝批复,将名单中的人封侯封伯。李成栋感慨“人称马皇帝,岂不信哉”。后来清军三路攻打云南,多数人主张避往四川,因四川境内尚有许多地方仍在受永历朝封的明官手中,清军势力仅在川北,大事仍有可图。可马某因与当地官员不和恐去四川可能影响自己在永历帝身边的地位,坚决反对。在迁往滇南后避往缅甸时,马又担心如果安定下来永历帝可能后悔不迁往四川追忆前言亲信其他大臣疏远马某,竟然在边境纵兵抢劫追随永历帝的大臣们,致使一行人等完全失去组织,不得不接受缅人的要求解除武装才能入缅。就这样在缅甸时马某及其亲信仍能依永历帝之势在追随的明臣中作威作福,一些缅甸人士也鄙夷这种丑陋行径,私下说道:"天朝大臣如此嬉戏无度,天下安得不亡?"一位通事也说:"我看这几多老爷越发不像个兴王图霸的人."这样的朝廷不亡真是没天理了!

        • 家园 郑和李换位的话,不一定比李做的更好,

          李后期艰难挣扎,主要是大势所趋了,这样更增加其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可惜现在也没人拍他传奇一生,辫子戏倒是一部接一部

        • 家园 《南明史》一书揭示了很多人的本来面目

          怀有纯真理想的人,有,但少之又少。很多人,甚至是朝廷重臣,无论文官还是武将,最终都沦落为利益的奴隶。难道这就是人性吗?唉,当年读《南明史》,心中实在是痛,隐隐间总会联想到鬼子侵华,无数的军人和官僚为了一己之私,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助纣为虐,鱼肉同胞。幸亏,有这个前车之鉴,国共两党,几大军阀尚知道以大义为重,虽然时不时玩点摩擦,但总体也算是团结抗日,这才没有重蹈亡国灭种的覆辙。

          顾诚老爷子,是一个真真正正做学问的人。

      • 家园 唉……依然是这个字……
      • 家园 记得有一句老话:铁打的六合,纸糊的扬州
    • 家园 除了江阴屠城,其余几个都是杀降而又叛的?

      对敌人狠,对叛徒更狠,对降而又叛的最狠?

    • 家园 《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二: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大明王朝这个大堡垒是从内部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的,而李自成建立的这个大顺政权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流动政权,山海关一战败了,便再无翻本的能力,李自成本人竟然会栽在一伙乡民团练手里,他一死他的部下便成了一盘散沙,完全承担不起抵御外敌入侵的领导责任——尽管大顺军余部是抵抗最坚决降清最少的。

      而在南京的明政权还没开始成为国家堡垒的核心,就为了立谁做新君而内斗起来,一直斗到这个小朝廷垮台那一天也没停止。东南一带是东林-复社的势力范围,他们在这个地区有着左右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在民间有着无上的号召力。东林-复社这班以“正人君子”自命的小利益集团在万历朝时为立太子事与后为福王的朱常洵结怨,并在天启朝时与依附魏忠贤的“阉党”结仇,所以坚决反对立福王的儿子小福王朱由松为新皇帝,但却把小团体的恩怨情绪用“立贤立长”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包装起来,以拥立潞王朱常芳来反对立小福王,可从后面潞王朱常芳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比福王朱由松更贤明。

      作者顾诚说以史可法、钱谦益等东林复社份子为首的南明重臣原应本着国家民族的最大利益尽快拥立新君,号令天下北上御敌,光复河山。可这伙东南士子集团枉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小集团的恩恩怨怨一味掣肘拆台,导致新君难产,后来虽然史可法想出第三方案来谋求各方的妥协,但随着手握兵柄的四镇军阀的干预,形势急转直下,拥戴定策之功被马士英和四镇夺去,东林复社份子因而拱手让出成为新皇帝亲近之臣的机会,再也难以影响南明政权的决策和政局,却还要不断的纠缠于马士英吸收进政权的阮大铖的“阉党”身份问题,整天在这些事上扯皮,完全顾不到国家大事。一直到南京陷落,第一个南明小朝廷瓦解,弘光帝(福王)出逃被俘投降清兵,太后在杭州命潞王监国,而潞王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清兵请降,他贤在哪里?东林复社那班“正人君子”又正在哪里?史可法好歹还死在杨州,身为“东林领袖”的钱谦益却向清兵摇尾请降。

      总的说来,自从大明王朝出了“东林”这么个怪胎以后,明朝的政治就被一群“谙于内斗、昧于外战”的腐儒知识分子所把持和左右了。他们斗的也并不是自我标榜的“春秋大义”而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和小集团的利益。

      在拥立明宗室继位抵抗清兵的入侵的问题上,各种文武大臣们表现出的多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利益和地位,都想做拥立定策的功臣,而不顾国家大局,不顾内部的争斗和分裂完全无助于抵抗侵略。所以福王和潞王降清后,很快就有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为监国,另又有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皇帝(隆武)双方之间虽未互相攻击,但也并不配合。朱聿键死后又有人在广东拥立他的弟弟朱聿(钅粤)为皇帝(绍武),这时另有一班人在广西拥立了桂王朱常瀛为皇帝(永历),这两方在满清已经占领大明百八的天下之时不思合作共御外敌,却还在为了谁是正朔而大打出手(这个事件金老夫子在《鹿鼎记》里也有提及),结果是前方绍武的军队打败了永历的军队,后方清兵就打进来灭了仅成立几个月的绍武政权。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parishg,
      • 家园 估计金庸写《鹿鼎记》的时候也是专门讽刺这一段故事

        隆武和永历早就OVER了,沐王府和天地会照样会为谁是正朔斗个你死我活。

        有时候想,郑成功的政策也许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现实的方法。朱家子弟是烂泥扶不上墙,干脆扶个傀儡,偏安一隅,混几年是几年算了。反正,再怎么折腾,也挡不住历史大势。

        • 家园 争正朔是假,争的是拥戴定策之功,

          争的是开国功臣附带的那些权和利。

          历史上像像介子推那样退让不居功/大树将军那样不争功/像彭玉麟那样功成身退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的啊!

          介子推:陪晋文公重耳出亡的人之一,有割股奉食之义举。重耳复国之后,介子推背着老母避入绵山,重耳派人找他,他避而不见,重耳让人放火烧山,希望能逼他下山,不想介子推硬是和老母一起烧死在山上也不肯下山。重耳让人用介子推避火的大树的木头做了一双屐,每穿在脚上,以兹纪念,称之“足下”。

          大树将军:名冯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大将之一特异之处便是每当大战之后,诸将纷纷争功,冯异独屏坐于大将之下,人号之“大树将军”。后来重新分兵时,许多兵都说愿意追随“大树将军”。

          彭玉麟:湘军水师统领,受曾国藩之邀参与湘军水师的建立,平定洪杨之乱,功成身退。清廷不断的要升他的官,可他都不肯受。升他当巡抚/总督,他都以身在军中打仗不肯接受;战争结束后清廷又要升他的官,他仍然不肯接受,只肯以水师统领的身份巡阅长沙水师。可是中法之战一开始,他就立即领兵部尚书衔赴广东主持军事。战后回湖南筑退省庵,以画梅花终老。比起那些只会标榜清高实则百无一用的腐儒不可同日而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