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共:💬1516 🌺8640 🌵1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畜牧业衰退与农业衰退互为因果

                                              宋元时期的北方是中国历史上的特例

                                              最直接的表现为衰退的农业生产,这是不正常的

                                              用数据说话

                                              西汉代五亿八千万,那时的南方几乎没有多少开发,明朝万历三十年册亩十亿三千万

                                              而北宋极盛的真宗时只有五亿三千万六成耕地位于长江流域

                                              而有宋一朝北宋北方,湖广,华北,关中一代农业生产凋敝的记载不绝与耳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比如说

                                              夫自大江以北、汉水之侧,三代之时列国数十,楚人都于荆州,其在战国,最为强大。外抗群蛮,内御秦、晋,常以其兵横于天下,计其所都,安肯用瘠卤尧角之地?而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陂泽之迹,迤逦犹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长吏又不以为意,一遇水旱,民乏菜菇。往者因其死丧流亡、废县罢镇者,盖往往是矣。

                                              荆襄之地在春秋时楚用以虎视齐晋而齐晋不能屈也及战国之际独能与秦争帝其后三百余年而光武起于南阳同时共事往往多南阳故人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頼以复存于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又百余年而晋氏南渡荆雍常雄于东南往往倚以为强梁竟以此伐齐及其气发泄无余而隋唐以来遂为偏方下州五代之际高氏独常臣事诸国本朝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产痹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况至于建炎绍兴之际羣盗出没于其间而被祸尤极以迄于今

                                              自京以西,近自许、郑,而远至唐、邓,凡数千里,列郡数十,土皆膏腴,古之赋输,太半多出于此。自两汉以来,名臣贤守,所以为民兴利除害,沟洫畎浍之迹往往犹在。而荆棘成林,无尺寸之耕,狐狸豺狼之所嗥,而逃兵罢士之所窜伏。

                                              这些关于历史上之前之后大粮仓溃败的农业经济的描写,统统都不是王朝初年,而是中期乃至末期的情景。

                                              有宋百余年,整个北方的农业生产压根就没有得到多少恢复,以至于出现了在1103年河北的官僚抱怨边境向首都附近逆向移民抽干劳动力的可怕情景

                                              河北流民多得新田于唐邓许汝之间者物贱役轻非河北比今日灾歉之民其心动揺每遇无年一人投袂而起负老襁随之者百十为伍渡河而南惴若不及安得根本之不蹶耶夫河北之所以重于天下者非谓太行常山之险河漳滹沱之阻也谓有吾民十世之基百年之业武于山河也今嵗嵗蹙之去北而南舍畎亩而就沟壑则虽有天险孰为之守耶言之及此可为寒心

                                              劳动力高度短缺,地广人稀,溃败的农业生产组织,所谓积贫积弱的描述是何等的贴切啊

                                              这样的王朝根本不可能进行实际的对外扩张,而这样的情形是北宋的特例啊

                                              从畜牧业的角度来看问题,比较数据较为齐全的清末民国时期,清末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马匹保有有记录的超过一百五十万,这是在耕地多出近两亿亩的前提下达成的,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畜牧业与种植农业的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北宋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的衰退时期它的畜牧业衰退也是完全合理的

                                              通宝推:林风清逸,strain2,墨虎,
                                              • 家园 两淮和长江地域是宋辽,宋金拉锯之地

                                                和今天叙利亚,伊拉克随时会被政府战略转进掉的地方gdp不会上升一样。你还痛心疾首北方农业生产居然倒退了。北宋其实一直想往北扩张,就是辽金不同意。

                                                • 家园 你要明白我说的不可思议是什么

                                                  王朝中期开始,相对而言比较发达的河北边境向首都圈的内陆逆向移民?为什么?因为首都圈附近的土地地广人稀

                                                  你认为这正常?

                                                • 家园 苏辙时候哪里来的拉锯啊?

                                                  事实是更北方的河北边境经济反而强过京西,荆襄一大截

                                                  两淮是北宋的精华,天下不靖则取两浙两浙不靖则取淮南,以历史的标准来看也是最好的时期

                                                  你不要用今天乃至于明清的情况去套北宋

                                                  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

                                                  这种没有战争百年和平的大粮仓发展不起来就是北宋的现实啊

                                                  北宋用今天的眼光看简直不可思议,

                                              • 家园 北宋畜牧业

                                                北宋的畜牧业生产凋敝,后期缺马以至于损害了它的军事实力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我曾经比较仔细的阅读过宋史,会要中的记录,我得出的结论是,牧马业的衰退是绝对的人祸,以致与让我想起了早年看到的列维不留尔的那本原始思维中对原始文明的描述

                                                本原始思维这本书里描述的是列维不留尔本人对那时的落后文明的观察,他得出的结论总的来说就是,落后文明之所以落后,不在于文明的人种智力低下,而只因为这个文明的聪慧人士的智力全部被脱离现实的复杂思考产物吸干了精力,最后一事无成

                                                作者本人的屁股确实是歪的的,但道理是对的,我在阅读史料里对北宋牧马业崩解的描述过程中,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这点

                                                首先,北宋初年是不缺马的,即便脱离外买也是如此,而且马匹的品质非常好

                                                敏中又言:「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减

                                                入契丹、夏州使自今所得马,令雄、延州差使臣部送赴京,具毛齿羸瘠之状以闻

                                                景德三年三月,诏沿边州军岁贡马,其堪充御马者,止目为第一等马,送至阙下。所买多者,论其赏。先是,帝曰:「诸处所买马,取其高大者,遣使臣部送,目为御马纲。」及马至,阅视之,率皆常品。盖部送者利以御马为名,在道求索供给,颇为烦扰。故有是诏。

                                                三年十一月,枢密院言:「(请)[诸]州所买蕃马,岁增其价。盖沿边州军冀为课绩。方今戎事已息,监牧渐蕃,亦宜常为节制。欲遣使臣劾其增直之罪以闻。」从之。

                                                向敏中因曰:「所议减省马,若止令市十三岁已上者,必虑其数无多耳。况今国家马数倍多,望广令出卖。」王钦若曰:「若将所市蕃部马出卖,即 议便谓有损武备。」帝曰:「可更酌其利害以闻。」

                                                这些记录明明白白的说明了一点,北宋初期不缺马,甚至嫌马太多,依靠官牧就可以满足数量质量的需求

                                                为什么后来会变成那样的情形?

                                                北宋的牧监经历两次大的衰退,其一就是上面引用的那段,因为战事平息,仁宗初年决定的废河南诸监

                                                而第二次也就是决定性的摧毁来自于王安石变法

                                                吴冲卿、蔡子正等为枢密副使,上言请废河南北监牧司,文潞公为枢密使,以为不可。元厚之为翰林学士,与曾孝宽受诏详定。厚之计其吏兵之禄,及牧田可耕种,所以奏称:“两监岁费五十六万缗,所息之马用三万缗可买。”诏尽废天下马监,止留沙苑一监,选其马可充军马用者,悉送沙苑监;其次给传置;其次斥卖之。牧田听民租佃。仍令转运司输每岁所省五十三万缗于市易务。马既给诸军,则当给刍粟及亻兼衣粮,所费甚广。诸监马送沙苑者止四千余匹,在道羸瘠死者殆半。国马尽于此矣。时熙宁八年冬也。

                                                按照会要的记载,熙宁初监马六万,几年之后讨论废监马之时监马就只有三万强了,然后就只有沙苑监留下了几千匹残渣,其余统统国马尽与此矣

                                                而按照后来重置监的记载,就是沙苑这些剩下来的渣都要比北宋那些收上来的几千匹户马要强一大截

                                                以至于到李纲也要为此哀叹

                                                靖康元年,左丞李纲言:「祖宗以来,择陕西、河东、河北美水草高凉之地,置监凡三十六所,比年废罢殆尽。民间杂养以充役,官吏便文以塞责,而马无复善者。今诸军阙马者太半,宜复旧制,权时之宜,括天下马,量给其直,不旬日间,则数万之马,犹可具也。」然时已不能尽行其说矣

                                                北宋牧马业的崩溃真正的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末期的本质问题,那就是蔑视技术脱离现实,王安石以为自己靠着几手法家的理财伎俩就能玩转一个国家,以至于毁掉了千年积累起来的中国马匹的品种,搞垮了牧马产业的技术,我相信按照王安石的价值观,上面这些不过是鸡鸣狗盗而已

                                                鸡鸣狗盗而已?就是今天还有大量的人胡说八道什么中国古代过度重视技术轻理论导致没有科学,这不是睁眼说瞎话?

                                                一个真正重视技术的文明怎么会觉得自己的技术太多?就是从骨子里蔑视现实才会觉得这玩意可有可无好吧

                                                通宝推:cxwangy,林风清逸,入江云,北纬42度,海峰,strain2,年青是福,墨虎,
                                                • 家园 王安石也是做过群牧司的

                                                  判官、都监每岁更出诸州巡坊监,点印国马之蕃息者

                                                  但是王安石似乎每个月都会上奏折辞职

                                                  • 家园 做过群牧司不代表它理解养马的困难,政治家嘛

                                                    这个问题上有可以考证出详细的数字

                                                    可以说他在群牧司的经验帮助他成功有效的摧毁了监牧

                                                    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却可以找到大量史料加以印证

                                                    中又言:「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帝曰:「已令内中精选止留近上等第马,其余令民间货卖,定价闻奏。」

                                                    神宗熙寧元年二月四日,群牧司言:「樞密副使邵(兀)[亢]乞將監牧馬剩地各立田官,仰專管耕種之政,以成牧養之利。勘會左右廂馬監草地,實管四萬八千二百餘頃。今約以馬五萬匹爲額,每匹占地五十畝。大名、廣平四監共一萬五千餘頃,剩地不多。並原武監所管鳳凰陂八百頃,係自來與諸坊監共占牧放。欲並且依舊外,所有原武、單鎮、洛陽、沙苑、淇水、安陽、東平等監地三萬二千四百餘頃、馬三萬六百匹、額數占放外,可以擇良田一萬七千餘頃,召人租佃,牧草粟以備寒月支用,委是利便。」從之。

                                                    吴冲卿、蔡子正等为枢密副使,上言请废河南北监牧司,文潞公为枢密使,以为不可。元厚之为翰林学士,与曾孝宽受诏详定。厚之计其吏兵之禄,及牧田可耕种,所以奏称:“两监岁费五十六万缗,所息之马用三万缗可买。”诏尽废天下马监,止留沙苑一监,选其马可充军马用者,悉送沙苑监;其次给传置;其次斥卖之。牧田听民租佃。仍令转运司输每岁所省五十三万缗于市易务。马既给诸军,则当给刍粟及亻兼衣粮,所费甚广。诸监马送沙苑者止四千余匹,在道羸瘠死者殆半。国马尽于此矣。时熙宁八年冬也。

                                                    监兵五千,以为广固指挥,修治京城

                                                    是时,诸监既废,仰给市马,而义勇保甲马复从官给,朝廷以乏马为忧。

                                                    哲宗嗣位,言新法之不便者,以保马为急。乃诏曰:“京东、西保马,期限极宽。有司不务循守,遂致烦扰。先帝已尝手诏诘责,今犹未能遵守。其两路市马年限并如元诏。”寻又诏以两路保马分配诸军,余数付太仆寺,不堪支配者斥还民户而责官直。翔、公雅皆以罪去,而保马遂罢。

                                                    右司谏王岩叟言:“兵之所恃在马,而能蕃息之者,牧监也。昔废监之初,识者皆知十年之后天下当乏马。已而不待十年,其弊已见,此甚非国之利也。乞收还户马三万

                                                    曾布自叙其事曰:「元祐中,复置监牧,两厢所养马止万三千匹,而不堪者过半。今既以租钱置蕃落十指挥于陕西,养马三千五配军者无几,惟沙苑六千疋愈于他监

                                                    上面这段基本上把王安石搞垮监牧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了

                                                    我来解释几个数字

                                                    首先熙宁元年的统计,变法前官牧牧场保有马匹六万,时国马十三万

                                                    約以馬五萬匹爲額,每匹占地五十畝。大名、廣平四監共一萬五千餘頃,剩地不多。並原武監所管鳳凰陂八百頃,係自來與諸坊監共占牧放。欲並且依舊外,所有原武、單鎮、洛陽、沙苑、淇水、安陽、東平等監地三萬二千四百餘頃、馬三萬六百匹

                                                    然后王安石变法开始了,首当其冲的是废牧监这个时期文彦博与新党在废监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拉锯,直到熙宁六年外放,但是基本此时上新党已经控制了官牧场行政管理

                                                    那么这个时期有多少马呢?

                                                    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仅足配邮传。而两监牧吏卒杂费及所占地租,为缗钱五十三万九千有奇,计所出马为钱三万六千四百余缗而已。今九监见马三万,若不更制,则日就损耗。”于是卒废之,

                                                    短短五六年,牧监的保马就缩水一半,这明显是不正常的,想想今天官僚们的那些花招吧,但是我还是要指出,这段言论是有巨大欺骗性的,根本不是三万匹马只能拿出三百不到的战马,事实上即便剩下的这三万多里面可以用作战马的仍然有超过四千匹,总得来说神宗皇帝就是被当弱智耍了

                                                    止留沙苑一监,选其马可充军马用者,悉送沙苑

                                                    诸监马送沙苑者止四千余匹,在道羸瘠死者殆半。国马尽于此矣。时熙宁八年冬也。

                                                    然后我们可以看结果了,王岩叟元佑复监狱对着皇帝打包票说户马可以收三万,实际多少呢?

                                                    元祐中,复置监牧,两厢所养马止万三千匹,而不堪者过半。今既以租钱置蕃落十指挥于陕西,养马三千五配军者无几,惟沙苑六千疋愈于他监

                                                    一万三!看到沙苑这两个字吗?以诸监老底子死剩的渣的沙苑这时反而有六千匹堪用的好马,这说明王岩叟只收回了七千匹户马,而且品质远远落后与沙苑单位死剩种!

                                                    二十年不到就把六万官牧搞到国马尽与此矣,只剩七千低劣户马(保马的马匹由官方供给,最少也要给笔钱去购买,故对提高马数没有太大帮助)王安石之流的脑残程度可见一般

                                                    宋代人对此事件的著名公论

                                                    靖康元年,左丞李纲言:「祖宗以来,择陕西、河东、河北美水草高凉之地,置监凡三十六所,比年废罢殆尽。民间杂养以充役,官吏便文以塞责,而马无复善者。今诸军阙马者太半,宜复旧制,权时之宜,括天下马,量给其直,不旬日间,则数万之马,犹可具也。」然时已不能尽行其说矣

                                                    最后比较一下王安石眼中鸡鸣狗盗之辈与士们在牧监被废后的命运吧

                                                    监兵五千,以为广固指挥,修治京城焉

                                                    废监租钱遂至百一十六万,自群牧使而下,赐赉有差

                                                    一个组织的管理层可以从组织灭亡中获利的时候,这个组织的命运如何?

                                                    通宝推:年青是福,
                                                    • 家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读书时学习那篇《读孟尝君传》的时候,觉得王安石对才能的看法略狭窄,不过没怎么当回事。平时还是觉得他改革不容易,做事艰难。

                                                      后来重读此文,觉得他借此文表达自己的政治决心,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对材料的绝对驾驭能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让我看到了我写不好文章的根源。一方面也让我觉得有点不择手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让我觉得我是不可能写好文章了。

                                                      现在看看,这个人似乎过于独断专行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人失之于独。

                                                      通宝推:jboyin,
                                                    • 家园 另外在官牧场养马的成本非常低

                                                      较其他方法的话

                                                      牧制置使言:「左右騏驥六坊監見飼馬萬七千匹,所費芻粟四百萬今請止留馬二千,餘悉遣就淳澤濫放牧。」或言有給用,可信宿而至,歲省芻粟三百餘萬。從之。

                                                      可以省四分之三芻粟

                                                      想要养好马没有其他选择

                                          • 家园 看了兄台一些帖子,很受启发

                                            1、持宋衰落观点的,也许是对近代所受屈辱的求源,三次被外族打败,第一次便是宋,所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不无道理。

                                            2、如果汉文明自宋而衰成立的话,那么衰败的原因何在,有个观点认为与伊斯兰教的兴盛有关:

                                            1)宋学对儒学改动很多,这种改动是应对伊教的入侵,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2)伊教兴盛后,陆上的丝绸之路断绝,对北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自宋以后一直靠南方对北方输血的模式,使得全国经济出现结构性问题,经济活力不足,影响新技术的诞生。

                                            3、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现在搞的一带一路,则戳中历史的死穴,中华复兴有望。

                            • 家园 韩文就是看着像汉字的拼音

                              您对拼音的定义太狭隘了,不是只有拉丁字母的才算拼音,其实韩文就是挤在一个方格子里面的拼音。日文中的假名也是拼音,只不过看起来像汉字部首而已。

                              另外汉字也不是没有拼音的抽象,很早以前,汉字就有反切注音法,起源有些小争论,大体是南北朝时期,这种方法就是用两个字的读音,拼一个字,这两个字一个取声母一个取韵母。比如 章,读音可以用 纸羊来表示。 其实这就是拼音的雏形。

                              那些当时学习汉语的外族人由于没有汉语的语言语音环境,必须要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并学习汉字的读音。

                              另外,语言是没有办法被同化的,只能是被废弃,一种语言能保存下来决定于几个条件,首先,这种语言的使用人群要跟其他语言有相对的隔绝性,并且使用的人数不能太少。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他们世代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而两种语言的使用人群一旦全面混居,使用人数少的语言就会被废弃,只有少数词语能保留下来。比如满语,使用人数也够多,但是这些人都放弃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改学汉字说汉语了。另外西北的胡人也是这种情况,历史有很多记载某个皇帝提倡学汉语,放弃自己民族语言。 语言的平等融合是很难的,韩语 日语都是如此,古代很多日本和尚和贵族都想做这个事情,但是由于语法就不一样,融合很难。推广汉语也很难,但学汉语的人很多,反切法读汉字是首先要学的。因此初学汉语的人往往是认识了几百个汉字,然后就可以用反切法查字典学汉语了。汉语可能学了十年八年还不会说,但是认识了几百个汉字,并且学会了汉字的拼音,反切法的拼音。在此基础上次生文明转换成拼音文字也就很好理解了。

                              拼音文字的确是易学,但是说拼音文字就比象形文字先进就有些太武断了。不能因为拼音文字出现得晚就说他先进。还有很多标准可以衡量,别人也讨论过很多了,比如歧义少,篇幅短,易学等等。韩文现在是拼音文字,但是没有声调,歧义非常多,以至于经常闹 “防水”和“放水”的笑话。拼音文字的易学只是相对于本民族而已,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语音是很陌生的。比如,阿拉伯文是拼音文字,阿拉伯字母被好几个民族使用,某些人看到阿拉伯文能很容易读出来,但是什么意思仍然不知道。

                              汉字则相反,看到字能大体猜一下意思,但是读音可能拿不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能算各有优缺点吧。

                              通宝推:金口玉言,墨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