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榆社之战的小故事 -- 史文恭

共:💬118 🌺172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日军是中队编制吗?

      我也有个问题,日军一个中队满员应该二百五十多人,这里这个怎么有400多?

    • 家园 【原创】榆社之战的小故事(8) 推理,猜测和结论

      好,回来,上面说到,关于榆社之战有三版本:

      A. 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战报

      B. 周希汉的回忆

      C. 王耀南的回忆。

      嗯,实际上说,这三个版本里面,对于我们后来的观察者而言,最不牢靠的是A。为啥捏,因为这份战报是给“外人”看的。对于当时所谓的“友军”,八路军是很有戒心的,----举一个小例子,俺之前有说过,薄一波大叔在抗战前期对TG的一大贡献就是依靠阎锡山的力量组织了近5万多人的部队,---“决死队”,而这支队伍后来统统加入了八路军。(在1939年末的“十二月事变”后),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当然认为薄一波的功绩非常大,他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大大地充实了TG的武装力量,------然而,如果站在国共合作的立场上看,那么这么多(将近阎锡山控制的晋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转换了阵营,而对于当初为这支队伍投钱投装备的阎老西而言,又是何感受呢?-------此时华北抗日战场上的国共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又有几分呢?

      所以,我们只要看到一二九师的这份战报不仅被阎锡山引用并上报给蒋介石,而且同样的语句被卫立煌引用给蒋介石之后,就知道,这是一份八路军“对外”的“宣传稿”。而不是内部的如“阵中日记”这样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当然,不能因为这份战报是给国民党看的,就以此为凭据认为是有水分的。俺的意思是从所谓的“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而言,这样“对外”的材料可靠性,相比较周希汉在解放后写回忆时的可靠性,其实是要小很多的。------值得向大家汇报的是,俺并不知道此处一二九师对榆社之战谎报的缘由,不过结合周希汉和王耀南的回忆,俺有一点点猜测。

      从对于这场战斗完整的叙述这个角度,其实周希汉的回忆是很好的一个材料,----假如说一二九师当时对外发布的战报由于种种原因而有所增减的话,那十八年(或十七年?)后周希汉的回忆已经没有各方面的顾忌了,----而且,榆社之战是周希汉在八路军时期的一个“亮相之战”,因此他对此战的回忆无疑是权威的。------同时,考虑到周希汉的这个回忆是为了发表在《星火燎原》这个将星云集的中央军委号召的征文活动上,----那么,他在回忆里突出自己部队,有意或无意忽略其他部队的贡献,则是相当容易理解了。

      而相对于周希汉的回忆,王耀南的回忆属于对榆社之战描述的一个“破门而入者” ,因为他是“客将”,是临时被叫过来救火的,所以他的回忆仅限于自己部队的贡献,----也因此,他就无意透露了榆社之战的真相了。------如果细心一些,我们就可以看到,王耀南的回忆有好几个细节:

      其一,他被陈赓“激将”,这就充分说明了386旅确实对榆社的守敌久攻不下,才让王耀南的28团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其二,左权提出的“准备棺材”引发的误会,说明确实是王耀南部队准备的爆破,因为对于此时穷的厉害的八路军而言,1500斤多公斤黄色炸药绝对不是周希汉能筹措的。

      其三,王新亭对于28团盗墓队员的“前倨后恭”同样是一个很生动的细节。

      ----综合这三个细节,让我们信服,王耀南的回忆是可信的。-----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人民解放军的“工兵王”,开国少将王耀南早在1984年就逝世了,他的回忆录成书于1984年春,在那时,王耀南对回忆录的写作应该没有故意和谁捣乱的意图了,---可是由于他的回忆录爆料太猛,所以该书的出版竟然是2011年,也是就二十七年以后的事情了。

      嗯,写到这里,俺仅仅是从逻辑上对这个A,B,C进行了猜测,但实际上,在权威的资料里,对榆社之战的描述是有论定的。----我们先看前面帖子引用的《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这是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编写组在一九九零年完成,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而在这部书的概述部分,对于榆社之战是这样表述的:

      (原书第6页)

      “…九月二十三日,。。。。左翼队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占领榆社城。至三十日,右翼队攻占小岭底,石匣等据点。。。。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第一二九师各部撤出战斗,结束榆辽战役。”

      可以看到,这个论述明确地推翻了所谓战报A的论述,而是支持了周希汉的B论述。但这个论述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而是含糊地用9月30日为整个榆辽战役的结束点。

      而另一个权威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四卷:抗日战争时期)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著里面,对于榆社之战的介绍是:

      (原书224页)

      “….9月23日23时,右翼队和左翼队同时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至30日,陆续攻克了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等据点和榆社县城。在我第三八六旅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 这是成书于2000年一月第一版的资料,这里面就和王耀南的回忆相当靠拢了。

      行文至此,我们回头细看周希汉的回忆,就会察觉一些问题了,如果粗看的话,会觉得周希汉率领部队突破了榆社城墙,又突破了碉堡群,把敌人逼到榆社中学里面,但仔细想想,就会有疑问,一共才400多人的守敌,之前被攻破城墙,又摧毁了碉堡群,怎么到最后剩一些残敌围攻的八路军5个团却吃不动了呢?需要战士们必须花一昼夜时间挖坑道去爆破呢?

      想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对于守敌而言,其实榆社中学才是他们的核心阵地,400多人的日军很清楚,这才是他们需要坚守的“硬核桃”,否则,如果将400多人分散在城墙上,或者8个碉堡群里,那才是取死之道,将会被攻击方分割包围而消灭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理解,周希汉之前的进攻是扫清外围的,次要的进攻,而到了核心阵地的时候,由于此时八路军和日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别,才真正啃到了硬骨头,---所以啃不动了。----无奈之下,只能让王耀南的盗墓特工队来解决问题了。

      说到这儿,好像有些贬低当时我军部队的战斗力了,其实这就是当时的现实。---王耀南自己的回忆录在说他的团,28团去进攻辽县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9月24日20时,(我团)返回到辽县以西石匣,配合二十九团、三十团包围辽县之敌,相机与三八五旅以及新十一旅第三十二团攻克辽县。辽县仅300余敌人,但火力太猛。新十旅在旅长范子侠率领下,佯攻辽县县城,因无法靠近,只能在几百公尺以外以土统袭扰守敌。

      所以这就是现实。-----当然,新十旅的装备和386旅这样的正规军比起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说到这儿,也顺便说说为啥王耀南在榆社之战的贡献几乎无人提及,原因很简单,因为新十旅,如果刻薄地说,确实是“raised by step mother”,所谓的新十旅,就是新编第十旅,是八路军在快速扩张时期,自己给的番号。(也就是国民党不承认的,而这样的部队也没有上面(国民政府)拨发的军饷,装备的。),新十旅就是收编范子侠之前的绿林队伍。---而令人伤心的是,这支部队的首长范子侠后来很快于1942年的反扫荡作战中殉国,新十旅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存在的历史也不长,因此就无人顾及他们在榆社之战的贡献了。(否则,像平津战役里面,谁先攻进天津的金汤桥,由于进攻部队都是39军啊,38军啊,44军,45军啊这样的牛人部队,当然就会对战功争论不休了。)------王耀南的资格那么老,他在我军部队的职位没有那个高的一个隐形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自己的部队或者说“山头”吧。

      最后,需要吐槽两句了,哈哈哈哈,话说本系列说的事儿,其实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无论如何,榆社城的鬼子被全歼了,这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至于是哪只部队的功劳,对于军史,对于抗战史而言,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情了。

      而仅仅为了这么一件小事情,俺查过的资料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外,甚至连新十旅的政委赖际发的传记都看了,(嗯,看是看了,但对榆社之战毫无帮助。。。 ),而最后,相信大家能看见的,俺并没有一个坚实的结论,而不过是一个推测罢了。

      实际上,如果真的较真的话,也许到榆社城实地考察一遍就够了,毕竟如果王耀南的回忆没问题的话,1500公斤黄色炸药的爆破,即使在70年之后,应该还会有遗迹可寻的。或者,直接查查真正的军史第一手资料,如386旅,129师的阵中日记,可能俺所纠结的问题不过是小事儿一桩吧。-------但郁闷的是,作为一个想略微严肃一些的历史爱好者,俺却不能实现这个看似渺小的目标。-----既接触不到真正第一手的资料,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实地考察一番,----所以只能在书面资料里做一些猜想了。-------这,大概就是业余爱好者想进阶时的瓶颈吧。

      通宝推:daharry,侧翼,东方射日,一沙一世界,金书,渡泸,
    • 家园 【原创】榆社之战的故事(7)榆社之战的“元芳说”

      “元芳,你怎么看?”

      “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

      呵呵,正如上文所言,关于榆社之战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个现代史的爱好者,俺非常喜欢现代史这个领域最有趣的一个特征,就是“罗生门”。和那些古老的历史不同,现代史这个领域的史料多得令人应接不暇,同样的一件事情,当事人的叙述大相径庭,这样的事情,我们见过的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使得后来的观察者得以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了解一个事件,--这,正是历史研究的引人入胜之处,----反过来讲,古代史就不同了,司马迁老爷爷写《史记》,很多后人不服,认为里面描写的一些细节司马迁是不可能知道滴,----但那又如何呢?谁能请亡灵法师复活刘邦项羽,樊哙张良吗?-----所以,就只能存疑了。----但,现代史的故事,就不那么简单了。---榆社之战,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对于这场小小的战役,两个重要的当事人,直接指挥者周希汉,和坑道爆破的主要指挥员王耀南都留下了本人的回忆。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大令人咋舌:

      在战斗时间上,周希汉的叙述是进行了2天半,从1940年九月二十三日二十三时开始,到“二十五日十六时四十五分,坑道作业胜利完成。当炸药在地下爆炸时”,总共才不到三天。

      王耀南的说法却是,386旅的确在9月23日发动进攻,但进攻了6天没有拿下,是在9月30日早上6点,由王耀南的部队28团帮忙挖了坑道,通过爆破才拿下榆社城的。-----这么大的差距,这简直就说的是两件事儿啊?

      因此兄弟俺第一次发现这个差别是,吓了一跳。----因为需要注意的是,周希汉这个叙述是为了《星火燎原》丛书的征稿,时间就在1957-1958年之间,这时候,王耀南叙述里面的刘伯承,李达,陈赓,包括王耀南本人都在世,而且正当盛年。----周希汉总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一篇胡编乱造的回忆录吧。-----况且,周希汉作为著名的参谋长出身,写的文章都具体到几点几分钟,---这样的材料,有可能造假吗?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旁证,作为该战斗的摄影师,徐肖冰不仅拍摄了大量的作品,而且对这一他非常难忘的战斗留下了回忆。-----其中涉及到一个细节:“仗打了三天才把城攻下来,可是就在最后清点战利品的时候出了事故,徐肖冰也差一点儿把命搭上。战斗结束后,徐肖冰微微闭上了紧张了三天三夜的眼睛, 但战斗中的惨烈,仍使他的内心一时无法平静。略显疲惫的他全然没有料到,就在此时,危险正在向他袭来。远处,战士们在清点缴获的一门大炮时,不小心拉动了 炮栓,没想到炮筒里还有一发炮弹,滑膛而出的炮弹落到徐肖冰不远处爆炸了。一声巨响,土石裹着弹片四溅,地面剧烈地颤动着,徐肖冰随之倒地失去知觉,被炸 起来的泥土盖在了下面。

      不知过了多久,徐肖冰被大家扒了出来,弄醒了。还好,他只是被震晕了,没有受伤,身体也没什么大碍。等他知道了是怎 么回事,就赶紧端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可他刚受到剧烈震荡的脑袋还是晕的,眼也发花视物不清,等照片冲出来一看,焦点都是虚的。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但是 徐肖冰觉得,那张模糊的照片是他经历战争最好的见证。”

      外链出处

      下面就是这张模糊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考虑到这个细节,我想榆社城是在三天之内被攻下,应该是铁板钉钉的事儿吧。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兄弟俺搬来了权威著作《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其中有两条非常引人注目的原始文电:

      50页《配合一二九师反扫荡部署》1940年10月1日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

      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经一昼夜之激烈战斗,敌我伤亡惨重,今日辽县敌五百人西援与该敌会和。又由阳泉南援之敌步骑兵千余,亦于本申到达辽县北之寒王镇。一二九师因疲劳过甚,伤亡大,拟即结束战斗,估计增援辽榆之敌,可能顺势扫荡太北地区。。。。。

      朱,彭,左”

      这个资料是八路军内部朱德,彭德怀,左权三巨头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的。我们看的在10月1日的电报里,日军还向榆社以东地区增援,并经过一昼夜之激烈战斗,因此可见,在9月30日时,日军援军还企图救援榆社守敌。而如果25日榆社已经解放并全歼守敌的话,这个电报的内容就奇怪了。

      然而,另一份电报,叶剑英转八路军的战报给蒋介石的,里面的内容是:(同书,225页)

      第一零五要报。据刘师长伯承有电报称。(史注:“有”是25日。):困守榆社城内文庙之敌,经我不断围攻后,恐慌异常,本午该敌在飞机五架掩护下,企图冲出我X旅包围,脱离该据点。在城西郊数里处,复被包围。敌见无险可守,乃向我大肆放毒气,激战十五小时许,始将敌四百余全部消灭,生俘日兵十余名,缴获山炮三门,平射炮四门,迫击炮五门。。。。。我伤亡官兵约二百余人。陈赓旅长、周希汉参谋长以下中毒二百人以上,谨闻。职朱德、彭德怀叩有戊。”

      看到这份电报,我们恐怕要大跌眼镜了,因为刘伯承所上报的榆社之战,居然又是一个版本,说的是鬼子被围攻然后突围,然后被歼。。这这这,和周希汉的版本差太远了吧。

      嗯,再看另一份电报:

      阎锡山就八路军攻占榆社致蒋介石等电(摘录) (同书,244页)

      渝 委员长蒋,部长何,部长徐,军令部第二厅:(春密)。

      “情报。。。。。。(丙)晋东:有日(25日,史注),朱德部陈赓旅攻占榆社。毙敌四百余,俘获颇多,我伤亡及中毒者约四百余。

      阎锡山 艳未(29日,史注) 参谍天(印)

      这份阎锡山的电报同样向蒋介石报告,八路军陈赓旅9月25日攻占榆社。但值得注意的是,阎锡山的电报是9月29日才发出的。显然,他的情报不是第一手的。因为他所引用的词句,“攻占榆社。毙敌四百余,俘获颇多“和10月6日,卫立煌给蒋介石的报告一样。换言之,他们很可能是在“转帖”。----原始情报应该来自八路军的通报。

      嗯,相信到这里,不像俺这样无聊的您应该对这些原始资料抓狂了。到底榆社之战是哪一天结束的,为啥当时第一手资料都有出入呢?---呵呵,我们再来抓狂一下吧:

      引自八路军政治部的《八路军百团大战特辑》(战报汇编)

      百团大战战报一O一:(同书 301页)

      (一) 二十三日,刘师陈旅及决死队一部猛攻榆社城,该城驻敌四百余,炮六门,经我数度强攻,城郊碉堡被我完全占领,城东南之中学校亦被攻克,敌大部被歼。。。。。

      战报一O五

      刘师二十五日电称:困守榆社城内文庙之敌,经我不断围攻后,恐慌异常,本午该敌在飞机五架掩护下,企图冲出我X旅包围,脱离该据点。在城西郊数里处,复被包围。敌见无险可守,乃向我大肆放毒气,激战十五小时许,始将敌四百余全部消灭,生俘日兵十余名,缴获山炮三门,平射炮四门,迫击炮五门……

      到这里,我们看的,战报一O五的内容和叶剑英给蒋介石的电报内容完全一样。----因此,这份战报就是一二九师上报八路军的原始文本。-----而对比周希汉的回忆,这份电报的内容是相当有问题的。

      那么,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关于榆社之战,到底是当时刘伯承的战报准,还是后来周希汉的回忆准呢?-----进一步说,周希汉和王耀南之间,谁又是说真话的那个呢?----再进一步说,既然真相只有一个,那这其中的撒谎者至少有两个了,而他们,这些后来的元帅,中将,又为什么要说谎呢?

      通宝推:daharry,侧翼,金书,
      • 家园 挑个刺

        先声明,我对此战的了解,大多来自你前面的描述。

        在所列举的文本中,支持“9月30日攻占榆社”的材料实际只有王耀南的回忆。

        《配合一二九师反扫荡部署》中的 “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经一昼夜之激烈战斗”不能推论到“在9月30日时,日军援军还企图救援榆社守敌”。 从战斗开始,那股敌军大约就被称做“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无论榆社是否已经攻克。

        出此之外,徐肖冰、刘伯承都是支持周希汉的。

        另外,“元帅,中将,又为什么要说谎呢?”似乎有些炒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