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谈复盘马岛战争 -- 晨枫

共:💬174 🌺78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也谈复盘马岛战争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马岛远离英国13000公里,但离阿根廷大陆只有约600公里。马岛主权是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但战争爆发前,马岛处在英国控制之下。1982年春夏之交的马岛战争是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海空战争,这也是南美洲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马岛得而复失,阿根廷损兵辱国,投机的加尔铁里军政府倒台,马岛至今仍然在英国手里。阿根廷政府和军事指挥当局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决策和指挥中充满了投机和无能,马岛战争换一个打法是否会有不同结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军事》2012年第11期上,刊登了复盘马岛战争的专栏,从备战、反封锁到反登陆,对战争的各个阶段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完整的复盘作战方案。

    复盘作战方案的要点很清晰:

    1、 在备战阶段,应该大力修复、扩建斯坦利机场,大批增调作战飞机进驻,把这作为前进空军基地。从岛上起飞战斗机可以避免从大陆起飞战斗机的航程和留空时间不足的困难,极大地外推马岛防卫半径。

    2、 在反封锁阶段,阿根廷海军应该利用航母和航空反潜力量主动出击,积极反潜,保障海上交通畅通。如果英国舰队紧逼封锁,阿根廷海军甚至应该跳到外线,主动打击英国的海上供应线,迫使英国舰队回防,解除海上封锁。

    3、 在反登陆阶段,岛上守军应该机动防守,组织互相呼应的机动兵团,并组织远程炮兵火力覆盖可能的登陆点,在空军和海军潜艇的配合下,与英军在水际滩头决战,粉碎登陆企图。

    应该说,复盘作战方案是针对阿根廷军方在三个阶段的基本错误制定的:在备战阶段放弃制空权建设,在反封锁阶段放弃反潜和海上交通线,在反登陆阶段把英军放上岛来,消极固守,被动挨打。复盘作战方案充满了积极主动,成功实现的话,确实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改变马岛战争的结局,但考虑到英国和阿根廷军事力量的实际情况,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值得商榷。

    在现代海空战争中,制空权至关重要。阿根廷忽视了制空权,没有主动利用岸基战斗机对舰载“鹞”式战斗机的航程、速度和载弹量优势,岛上只有一些螺旋桨的“普卡拉”攻击机(实际上是能够挂载机枪和炸弹的教练机),“幻影III”(包括以色列仿制幻影V的“短剑”)、“天鹰”和“超军旗”都是到了英国舰队已经逼近马岛的时候,再从大陆出动,远程奔袭。如果阿根廷像复盘方案中所说的那样,大力扩建斯坦利机场,在斯坦利大量部署主力战斗机,确实有希望形成半径至少几百公里的空中控制圈,而不会出现英国舰队长驱直入一直到登陆的时候才受到大规模空中拦截的情况。

    阿根廷空军一直受到美国训练,但80年代阿根廷空军的训练和装备标准毕竟不比欧美,更接近二流国家的空军。战斗机离开基地到远方部署,远远不是有一条跑道就可以易地部署那么简单,燃油、弹药、备件、维修、指挥、通信都要跟上,还有预警和防空。燃油、弹药的运输还好解决的话,备件和维修实际上很不简单。如果在简易机场只需要部署几天的话,备件和维修不跟进问题不大。但要是预期冲突延续以周甚至月计,那缺乏备件和维修的战斗机要不了几天就升不了空了。90年代末中国国庆50周年大典时,东海舰队的“飞豹”中队受命参加空中检阅,备件和维修队伍在三个月前就通过火车运到北京,建立临时维修基地。这还是早有预备、两头机场和基本设施齐全、无需考虑燃油、弹药的情况,足见易地维修的挑战。事实上,无预警、突发性大规模易地部署的组织和实施是空军强国的标志,美国空军有这个能力,大部分北约空军实际上是搭美国空军的顺风车才有这个能力。1982年代的阿根廷空军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对于阿根廷空军来说,情况还要复杂得多,还需要在岛上建立大型预警雷达和指挥设施,这些都是引进装备,依靠阿根廷自己的力量不易解决紧急抢建的挑战,而外国帮助肯定靠不住。马岛冲突前夜,法国就宣布对阿根廷军事禁运,除了已经交付的5架“超军旗”和5枚“飞鱼”空射反舰导弹外,其余9架“超军旗”和剩余的“飞鱼”导弹停止交付。另外,跑道扩建其实是简单的,停机坪扩建也不难,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飞机露天停放,弹药、燃油露天堆放,指挥、预警设施无防护、无掩护,缺乏防空导弹和高炮,那对于英国这样的老资格对手来说,基本就是白送的战果。但抢建地下油库、弹药库、指挥中心、防空系统,这些不是阿根廷有力量在短时间里做到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海上侦察。在茫茫大海上,盲目出击是没有用的,必须首先发现几百上千公里以外的英国舰队,实时确定航迹、速度和动向,然后才谈得上出动打击。阿根廷缺乏远程海上预警能力,战斗机没有足够的航程和留空时间,也缺乏海上搜索能力。仅有的2架P-2V海上巡逻机是1945年首飞的老式飞机,性能低下,缺乏防护,要么对英国舰队视而不见,要么被英国的舰载“鹞”式战斗机轻易击落,并不能构成有效、持续的海上侦察。S-2巡逻机新一点,但航程较短,也不适合作为海上侦察的主力。P-2V引导攻击“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成功,这是因为“谢菲尔德”号是雷达哨舰,需要长时间开动雷达搜索,P-2V可以在“谢菲尔德”号的“海标枪”防空导弹射程外被动测向、定位,而舰队主体采取雷达静默,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阿根廷有两艘常规动力潜艇,但对于高速机动中的英国舰队来说,不仅速度慢,还有潜航时间短的问题。常规潜艇适用于海上埋伏偷袭,或者对固定目标抵近侦察,但对于机动中而且有强大反潜护航的舰队无法跟踪监视。这还不算肯定加入舰队护航的英国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反潜威胁。在深海里,常规潜艇放弃安静的低速,而是高速找上门去与核潜艇周旋,凶多吉少。缺乏有效的远程海上侦察能力的话,部署在斯坦利的阿根廷战斗机还是只能被动地等待英国舰队暴露行踪,并不能实质性地建立有效的海空控制圈。

    反封锁的关键在于主动打破封锁,消极避战只能坐以待毙。英国舰队的空中战斗力不足,无力正面挑战阿根廷本土的空军。如果阿根廷在马岛建立稳固可用的空军基地,和本土战斗机两相配合,可以大大降低英国舰队空中封锁的威胁,如果不能保证连贯的空中走廊,至少可以大大缩小相对裸露的薄弱段。由于“鹞”式战斗机的航程和留空时间有限,也只有近程的AIM-9L空空导弹作为主要空战武器,英国舰队如果要针对这些薄弱段发动空中拦截,舰队必须进入容易受到阿根廷空军从马岛和大陆两个方向空中攻击的位置,这是自杀性的。所以阿根廷的空中运输线受到的威胁如果不能排除的话,至少是较低的。问题是阿根廷的空运能力很有限,仅有的7架C-130运输机更本不可能保障岛上空军和陆军的需要,其他运输机如波音707、福克F-27和F-28是民用飞机,不仅载重量小,大件货物装卸不便,也对跑道要求高。空中运输线靠不住。

    海运可以有效地解决运能问题。海上反封锁的重点在于打破英国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水下封锁,但拥有一定的反潜装备不等于拥有有效的反潜能力,尤其在对手很强劲的情况下。英国是北约海军中的反潜专业户,专职北大西洋航运线的护航反潜,对反潜具有丰富经验,对反制反潜当然也不会陌生。

    二战以来的经验表明,航空反潜和水面反潜相结合,可以对敌人潜艇造成较大的威胁,潜艇反潜则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即使对于世界海军第一梯队美国来说,大洋反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不需要上浮充电换气的核动力潜艇。在理论上,只有艇员的生理极限才是核动力潜艇的潜航时间极限。在极端情况下,核动力潜艇可以30节以上的高速在潜航中穿越大洋,没有任何驱逐舰、护卫舰可以这样持续全速航行。虽然美国航空反潜和水面反潜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潜艇反潜依然是主力,航空反潜和水面反潜的作用更在于驱潜,迫使敌人潜艇暴露踪迹,为自己的核潜艇增加猎杀机会。阿根廷海军的航空反潜和水面反潜水平肯定不及美国海军,阿根廷的航空反潜装备陈旧,都是核潜艇还没有诞生前就开始使用的老式飞机。2架P2V是16架同型飞机中硕果仅存的2架,机械严重老化,马岛战争还没有结束就退役了。事实上,早先的16架中还有8架是英国赠送的,英国不可能对飞机的底细不清楚。6架S-2反潜机也是16架同型飞机中残存的。在2架P2V退役后,阿根廷被迫用C-130担任海上搜索,足见S-2的航程和留空时间不足。另一方面,英国出动了5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其中有两艘“邱吉尔”级(其中“征服者”号后来击沉了阿根廷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成为历史上唯一一艘击沉敌舰的核潜艇)、1艘“勇敢”级、2艘“迅猛”级,另外还有一艘老式的“奥白龙”级常规潜艇。在北约海军里,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力量在质量和进攻传统上和美国海军并驾齐驱,遥遥领先于其他海军之上。

    潜艇反潜对阿根廷基本上不是选择。在数量上,阿根廷海军只有1艘较先进的209型潜艇和1艘二战时代的美国老式潜艇,难成大事。在质量上,阿根廷只有常规动力潜艇,在速度、潜深和潜航时间上无法和核动力潜艇相比,上浮充电时水箱噪声还使得常规潜艇容易暴露,在水面充电期间更是对水下威胁毫无还手之力。常规动力潜艇在近海伏击核动力潜艇还有戏,但到大洋去追着核潜艇打的话,追不上,打不着,跑不掉。水面舰艇反潜的话,阿根廷海军最新锐的主力舰艇恰恰是2艘购自英国的42型驱逐舰,即使不算英国对出口舰艇性能缩水的可能性,英国至少对于对手的技术性能知根知底。阿根廷海军的其他舰艇大多是二战或者50年代的老舰,对于追猎核动力潜艇没有多大用处,搭载的直升机也只有有限的反潜能力。加上缺乏搜猎核动力潜艇的训练,阿根廷海军不具备有效的反制英国核动力攻击潜艇的能力。

    至于阿根廷舰队主动出击,切断英国的补给线,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舰队不比陆军机动兵团,在海上具有相当的自持力,并不时刻依靠补给。在二战前期,英国舰队在南大西洋追缴德国“斯贝伯爵”号重巡洋舰三个月,对远离基地的海上长期作战并不陌生。这也使得补给舰队在行程和路线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对缺乏海上侦察搜索能力的阿根廷舰队出击寻歼带来额外的困难,这是第二个问题。在海上有明确的核动力攻击潜艇威胁的情况下,缺乏可靠反潜能力的阿根廷舰队最应该避免的就是在海上无目标地游荡。另外,即使英国舰队回防,阿根廷舰队是否能全身而退是一个问题,英国舰队返回阵位后也可以恢复封锁,对反封锁来说只是争取了时间,而不能根本改变结局。时间并不在阿根廷一方。英国舰队劳师远征固然不利久战,但阿根廷的战争潜力还不及英国。马岛战争的4-6月期间正好是南大西洋的深秋到初冬,战争延长到春天的话,天气反而对英国舰队有利。阿根廷海军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击沉之后消极避战固然不可取,但在没有现实的生存和取胜可能的情况下大举出动也是不明智的。

    如果海上封锁无法有效打破,岛上的战斗机力量很快就要被缺乏燃油、弹药和备件所绞杀。事实上,马岛地面战斗爆发时,岛上阿根廷守军已经面临给养不足的困境。给养要求低得多的步兵尚且如此,胃口很大的空军就更困难了。

    在反登陆阶段,阿根廷陆军的问题就比较突出。英国媒体在马岛战争期间曾经讥嘲到:“英国在过去400年里没有失去过任何一场战争,而阿根廷在过去400年里没有打过一场战争。”这或许有失公道,但也并不离谱。在反登陆作战中,抗登陆一方具有以逸待劳和便于集结重型机动装备的优势,但登陆一方有选择登陆的时机和地点的主动性,舰炮火力也有火力机动上的优势。总的来说,登陆一方掌握主动。对于马岛具体情况来说,岛上地形崎岖,不便于机械化装备的机动,阿根廷也没有足够的船运或者空运能力将大批机械化装备运上岛,所以攻守双方都是步兵为主,加剧了机动性和灵活反应方面的不对称。更重要的是,对阿根廷陆军的军事素质不能有过高期望。机动战比阵地战更优越,军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机动战不仅需要很高的指挥艺术,还需要从上到下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纪律性。战场是千变万化的,只有高度的主动性才能抓住瞬息万变的战机,才能根据战场实际调整攻防部署。另一方面,战场是一个整体,战斗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应该以确保总体目标为原则,在困难的时候,尤其要具有纪律性,不惜牺牲,坚决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和纪律性的机动战打到后来,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战场失控,导致溃败。后来的战场实际表明,阿根廷陆军官兵既缺乏主动性,也缺乏纪律性,在战斗中缺乏积极求战、灵活出击的行动,也缺乏誓死进攻或者坚守的意志。选择消极困守斯坦利,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岛上守军司令官梅南德斯少将对阿根廷官兵缺乏主动性和纪律性的承认,而不完全是指挥无能的表现。事实上,素质不高的军队常常采取消极的阵地战,正是出于对战场失控的顾虑。

    在实际战斗中,阿根廷陆军消极困守斯坦利,在古斯格林的一部也是消极等待英军进攻,然后被英军各个击破。另一方面,阿根廷空军对圣卡洛斯湾的英国舰艇死命攻击,但空地基本没有协调,陆军没有借机攻击英军的滩头阵地。但空地协同作战不是有飞机有陆军就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长时间演练的,而世界上可以做到有效的大规模空地协同作战的国家屈指可数,其中肯定没有阿根廷。还有一个问题是导航和敌我识别问题。马岛是明确的地标,导航简单。这也是阿根廷作战飞机选择等待英国舰队进入马岛内海后再发动攻击的重要原因,这解决了海上搜索和导航的难题。另外,在马岛的圣卡洛斯海湾里,英国舰船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目标几近静止,有利于主要依靠重力炸弹攻击的阿根廷空军发动有效攻击。海湾内也只有英军舰船,目标明确,没有识别问题,也不会伤及友军。但要是和陆军会同攻击滩头,空地协调就没有这些便利了。

    主动掌握制空权、主动打破海空封锁、主动出击反登陆,这些概念在大方向上肯定是正确的,但要是结合阿根廷和英国双方的实际,实施起来并不简单。事实上,采取这些主动措施的结果肯定可以造成英军更大的损失,延长战争的时间,但代价是阿根廷方面更大的损失,而不能可靠地根本逆转马岛结局。尽管如此,复盘马岛战争依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是研究海岛作战的典型案例。

    =======================

    注:文章写好后,朋友告知阿根廷实际上在岛上部署了一台雷达,此处文中有误,但这不改变对复盘的基本分析。

    关键词(Tags): #纸上谈兵通宝推:mezhan,舒拔,里海虎,不打不相识,浣花岛主,庄汀,菜菜丛,
    • 家园 也顶下,和楼主另一文对照看下
    • 家园 如果往前看几十年阿的历史,就发现不管怎么守,输是必然的

      1938-1943 民选政府(43年被军事政变推翻)

      1943-1946 军政府

      1946-1955 民选军政府(庇隆政府,55年被军事政变推翻)

      1955-1958 军政府

      1958-1966 民选政府(66年被军事政变推翻)

      1966-1973 军政府(期间政变不断,军队内部相互拆台)

      1973-1976 民选政府(76年被军事政变推翻)

      1976-1982.4-6月 军政府(其中81年刚搞过政变)

      看上去马岛战争前45年,阿根廷政局一直不稳,有一半时候都处于军政府以及军事政变之间,最要命的是军队内部派系很多,空军因为庇隆时期政变轰炸过陆军尿不到一壶去。所以马岛出现空军很卖力,陆军散鸭子~~

      有意思的是,陆军散完鸭子,83年又搞了次政变,反手一击送加尔铁里下台。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冥冥中陆军头头们在拿马岛下一个大棋?反正打赢了不错,打输了老子也不亏~~

    • 家园 印象里,早几年也有人讨论重打马岛战役

      搜一搜,发觉还是你啊

      链接出处

    • 家园 这战就像 918 的关东军, 赌的就是少帅不还击

      投机心态。

      一旦对方真的还击了, 自己的志气先堕了一半。

      遗憾的说,也许 918 关东军的类比不恰当。 更像 918 之前少帅发动的中东路事变。

      • 家园 回顾一下这场老帝国后人与老老帝国后人的陆上PK

        东岛阿军摆出与英军在斯坦利滩头决战的态势(想以豆腐渣撑死老母猪的民国范),英老帝国可是靠抢劫西老老帝国起家的,对这些西老老帝国的后人知根知底,英军指挥官朱利安对BBC的记者这样说:"阿根廷是MD的学生,学过的两栖战战例无非就是轰轰烈烈的硫磺岛式两栖战;飞机炸,舰炮轰,打开艇门一窝蜂.可我偏偏要给他们一个静悄悄的两栖战,舍近求远,先从地偏人少的圣卡洛斯登陆,再从古斯格林登陆,然后由西向东跨过整个福克兰东岛,到斯坦利跟他们算帐".典型的英式"间接路线"战术.

        结果英军慢腾腾地在圣卡洛斯登陆,再慢腾腾地从古斯格林登陆,见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军一部以直升机机降方式抢点,主力开着"11路"慢腾腾地由西向东趟过整个福克兰东岛,见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慢腾腾地攻下斯坦利西面的制高点,与东面的海军一起摆出两面夹击斯坦利港阿军将其赶下海的反登陆态势,见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眼看着就要被赶下海,这群吃货终于行动了,见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光荣地转进.

        [IMG]http://t1.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K2LdXh1_DHugjanMXbcLP8sXevgMuaW7LnE3kxjQjtg5-y3RH[/IMG]

    • 家园 用太祖的战略如何?

      自古至今,以弱胜强我以为无人能出太祖之右。

      观马岛之战,整体国力日不落虽然已经不复当年之盛,但较之阿根廷仍然远远高出,更何况岛屿之战,主要依靠的是海空军,高科技装备,阿根廷就更加落于下风。当此敌强我弱之际,可否采取太祖的战略战术指导这场战争?

      马岛位于南大西洋,距离英国万里之遥,距阿根廷有600公里,岛的面积并不大,物产除了农产品外,没有什么工业,无法给驻军提供充足的补给。对于双方而言,占岛之后,驻军的补给都必须依靠外部海上运输才可支持,可靠的海上补给必须在充分掌握了制海权之后才可能做到,而制海权又必须是在取得了制空权的情况下才能够确保。鉴于阿根廷海空军实力整体落于下风,制空权和制海权是不可能确保的,这也就确定了马岛即使占领之后也无法坚守的结局。实际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当英军在空战和海战中取得优势,阿军海军龟缩在港内不出,马岛守军陷于孤军无援的境地时,阿军士气低落,全无斗志,英军一旦登岛,则势如破竹,轻松取胜。既然,马岛不可能守的住,为什么一定要守?先与再取如何?

      英军方面,劳师远征,军力有限,占岛可行,灭国无望,占岛之后,如战争仍未结束,则旷日持久之下,糜费巨大,能否坚持到底,实在难说。所以,英军的策略必然是速战速决。

      太祖当年的游击战原则,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又如,解放战争初期的放弃延安,将包袱甩给敌人,而我可以机动灵活地展开游击战和运动战,疲惫敌人,待敌消耗殆尽之时,再以小的代价,收复失地。

      阿军具体作战可以采取以下的战术:

      敌进我退阶段:占岛之后,不采取长期固守之措施,将岛上可转移物资运回国内,无法带走的全部销毁,坚壁清野。港口布水雷,岸上交通要道布雷,增加英军抢岛难度。待英军舰队逼进马岛时,即主动撤退。同强调撤出并不意味着放弃马岛的主权,仍将为马岛而战斗。

      敌住我扰阶段:待英军舰队抵进马岛开始,即以本土陆基空军为主,以小部队开始袭扰英军。此时英军出抵战场,必然士气高涨,阿军应避其锋芒,避免大规模的出击和空战。出动小部队,不时威胁英国舰队,使其舰队防空人员和舰载机飞行员疲于奔命。当然,英军的空中力量主力的垂直起降鹞式的性能也并不出色,当小部队接触时阿军占优时,亦可战斗,当不应以此为目的。英军登岛和在岛上展开时,亦只用空中力量在有利的情况下进行袭扰,不以杀伤为目的。在此阶段,战斗主要采取上述低烈度接触,保持战争持续状态。同时开始展开统一战线工作,寻求外援。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明确支持英国,阿根廷必须寻找到新的木器供货商以维持战争的消耗,中国和苏联都是可以拉拢的对象。阿根廷有丰富的农产品,对于当时的苏联尤其需要(现在中国也需要)。法国的飞鱼没了,俄国的冥河中国的蚕式弄点玩玩也不错,又便宜。

      此阶段中,英军可能会被阿空军骚扰得不胜其烦,决定以远征舰队对于阿根廷本土进行攻击,但这并不可怕。首先英军陆战力量不强,不可能登陆阿根廷本土,如果一旦登陆,则阿根廷陆军的力量必可击败英军海军陆战队,英国陆军实力再强也没有如此的战略投送能力配合海军陆战队作战。即使米国表哥相助,将英军主力运到阿根廷,这场战争将变成灭国之战,英国是负担不起的。如果仅由海空军在海上打击阿根廷本土目标,一,英军可使用的打击手段和武器有限,攻击能否达到有效的效果很成问题。二,鉴于鹞式作战半径有限,舰载对陆攻击武器的射程(当时还没有巡航导弹)限制,英军舰队必须靠近阿根廷海岸,而阿军可以充分利用岸基预警和武器系统对于英军舰队给予打击,同时英军舰队前出,阿军可派海军对于英军的补给线进行打击。空中作战,鹞式性能有限,英军不见得能占得了便宜。

      敌疲我打阶段:当战争旷日持久之后,马岛必然像鸡肋一样,撤退不好向国民和世界交待,守之花费太大劳民伤财而且无必守得住之望,英国一定骑虎难下。同时,对于英军补给线持续不断的打击,英国在远离本土的南大西洋上能否支持得住如此庞大的舰队?随着战损,英国能否派出增援部队和轮战替换部队?远征军战士在长时间高强度作战之后,如何能够保持战斗力?所以,阿军应该在英军战斗力下降或者撤出一部分兵力之后,海空军主动出击,打击英军。将英军掌握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夺过来,切断马岛英军的补给线,孤立消耗马岛守军。

      敌退我追阶段:当马岛的制海制空权牢牢掌握之后,将英国的舰队赶出马岛海域,将马岛守卫英军彻底孤立,进一步围困。当守岛部队士气低迷时,即可展开多到作战,收复失地了。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太祖的游击战法, 在国内也都用在“老少边穷”地区

        海空军是富贵战。 战术层面上不好打。

        不过可以在英国舰队刚刚航行到 1/3 时就宣布从马岛撤军, 呼吁谈判,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等英国政府换届,削减国防预算之后再来一次。 如此 10 年内反复 3 个来回英国就尿了。这是战略层次上的游击战。 需要领导阶层的稳定, 定见; 国民的耐心, 支持, 承担牺牲; 对 “国际道德”的洞悉,蔑视和操纵。阿根廷好像也做不到。

        话说这游击战吧,听起来以弱胜强, 象是廉价战争。 其实一逞强就就是 "百团大战" "大战思想" , 挂了。 一庸俗就是恐怖主义。 一消沉就颓废了。实际上弱方注定要比强方付出更多的牺牲, 还必须领导阶层的控制力,执行力要比对方还强才行。 不是人人都能玩儿的。 比较下 胡志明 / 萨达姆 就知道了。

        草草言之呵。

        • 家园 谢谢回复。海空军是富贵战没错,不过本身马岛是夺岛战,只能

          依靠海空军,硬着头皮也要打,要不阿根廷干脆就不要占马岛。

          其实,作战的核心应该是避实击虚,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游击战本身是由于自身实力低,必须采取避敌锋芒,消耗敌人的实力,待敌我形势逆转之后再出击的模式。但是即使是自身实力强也不见得非要使用以硬碰硬的战术,伊拉克之战,美国的地面战斗就不是正面强攻,而是采取大迂回包抄的战术。我以为,运动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大规模的游击战。

          不过对于您提到的“游击战法,在国内也都用在“老少边穷”地区”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太祖的理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初期作战就在农村地区,这是由于战略决定的,而不是游击战术决定的。游击战法,根本原因是由于自身力量弱所采取的战术,所以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力量以外的其他的外部有利因素,国内老少边穷地区多为山区,可以利用地理,抗日战争中的河北平原(应该不算是老少边穷地区吧),则是利用群众基础,同时创造地理优势(地道战)来开展游击战的。具体到马岛,阿根廷占优的就是距离马岛相对较近,英国相对较远,英国为了维持马岛的占领,后勤上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如何让这种代价负担长期化,高到英国无法承受,就是阿根廷取胜的关键。

          领导阶层的坚定,国民的支持,这点同意,大家讨论中均提到阿根廷政府不论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还是什么,总之没有作充分长期战斗的准备,心存侥幸,贸然开战,所以一败涂地。但是现在我们是在复盘,而且主要集中在战术的方面,所以这点就不深入了吧。

      • 家园 英国战后很快就在岛上部署“鬼怪”式战斗机

        英国不是阿根廷,有远程部署的经验和能力。掌握制空权之后,打持久战的主动权就不在阿根廷海空军了。相反,夺回马岛而继续敌对状态的话,英国核潜艇可以封锁阿根廷沿海,这麻烦就大了。

        • 家园 老大回复,激动。英国有远程部署的经验不错,但是能力是否有

          就存疑了。英国距马岛最近的基地也就是直布罗陀了吧,具体距离没有量,但是应该在上万公里。支持英国的美国在南美也没有基地吧。现代战争主要是后勤补给必须跟上,更何况是夺岛为主的海空军高技术兵种的作战,英国的负担不小,短期可以承受,但是一旦战争长期化,如何保持前线部队的战斗力,恐怕就没能力了。

          阿军海空军实力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正面对抗英军舰队,陆军有一定实力和优势,但是守岛,一旦海上补给线被切断,困守孤岛,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撑得住的。金门肉眼都可以看到,挟攻占厦门余威士气高昂的解放军不也无计可施吗?更何况,马岛距阿根廷本土600公里,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固守更本谈不上。即使占岛之后运送大批物资上到,也会坐吃山空,只能是延长失败出现的时间,不可能翻盘。

          英国占岛之后部署鬼怪式,加强了空中力量,但是马岛无法就地补给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油料/武器弹药/维修备件/人员消耗仍然必须依靠长距离的海上供应,英国能够坚持到多久?面对阿根廷不断的袭扰,英国的鬼怪式无论如何必须升空警戒,飞机数量有限,能否承受得住如此长时间不间断的出动,即使飞机油料武器没事,飞行员可否坚持?

          所以,占岛对于双方都是负担,如何让对手去背着个包袱,让其不堪重负,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阿根廷如果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硬碰硬正面对抗英军,不论海战,空战,陆战(岛上的战斗,不是指本土作战),只有失败一个结局。

          至于您提到的核潜封锁,不是持久战才开始的,实际战争一爆发,英军的核潜就已经开始封锁阿根廷的港口了。英海军完全封锁阿根廷本土到马岛的运输线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如果安全封锁阿根廷本土的全部港口,对于英军也很难做到吧。阿根廷发动战争就已经麻烦大了,如果怕麻烦那就不要想夺回马岛之事才是明智的。

          我在给清流宰的回复中也说明了,从阿根廷同英国的海空军军事实力对比看,阿根廷如果想赢得战争,就应该避免同英军正面作战,而是利用时间空间对于阿根廷有利的条件,拖死英国,才能够达到目的。

          • 家园 马岛海战后阿根廷根本没有海上袭扰英国海上运输线的能力

            阿根廷的两架远程侦察机在战争中因为故障没有办法修复。无法发现和识别英国目标(如果打了其他国家的货船就热闹了)。战斗机和攻击机航程有限,而且要依赖地面指挥(马岛失守后,要本土雷达站发现英国船只,难度很大)。在马岛战役中,阿根廷空军多次找不到目标不得不返回。马岛的雷达站是重要的指挥中心,马岛失去后无法使用。

            飞鱼已经用光。很多作战飞机损失,特别是自带导航系统可以作为领机的A-4所剩不多。在西方禁运下,阿根廷无法购买武器和备件。以至于到现在,由于马根廷经济和英国作梗,阿根廷的主战飞机还是马岛时候那几样,而且由于自然非作战损耗,所剩不多。而邻国智利和巴西都进了F-16和幻影-2000这样的新一代战机。

            所以,阿根廷在马岛失守后,没有持久战的能力。还不要说军人政府的民心问题和经济问题。

            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一直存在的两个问题是

            1 没有预警机(“皇家方舟”退役后,预警机“塘鹅”不能上马岛参战的两艘航母)。所以多次被阿空军低空突破。

            2 海鹞航程有限,不具有超音速拦截能力。而且雷达不能下视,要依赖军舰指示拦截目标。即使如此,响尾蛇还是非常有效,使得阿机虽然突破到英军防线投弹,但是在攻击和脱离过程中损失惨重。

            在F-4和预警机上岛后,这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