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回国小记】之走走想想 -- 南方有嘉木

共:💬175 🌺1029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国小记】之走走想想

    一.

    总是觉得自己不了解真实的现状,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在异国,看中国的报道,到底是隔了一层。事情不及自身,因此读了新闻,也只是“知道”,却不是“感受”。只是有所知的好处是能够冷静,或美其名曰“理性”,我自己对这样的“理性”,却不以为难,事情及于自身,本该有感情的波动,而能够控制,有情绪的体会却不受情绪的干扰,那是难得,如我这般的,只是不腰疼的人说话。

    在北京做项目,每日乘地铁去办公室,在熙攘的人群中被挤着往前走,心里却有一种实在的感觉。不经历,如何明白身在这个城市的人的压力、挣扎和无奈?不以某种方式进入过他人的生活,其实难有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因此对事件的评价或对问题的解决也常流于轻浅或不知所云。但我的体会也是短,到底是离得开,而项目结束便离开的,但那些离不开的怎么办?国内的问题再多,如我这般离得开的,我想来想去,其实并无置喙的余地。以前曾暗自介意国内的河友说海外的河友并无资格说爱国,那日突然就觉得这话在某种意思上却是对的,除非能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不然还是闭口得好。

    二.

    在国内时,高中同学在QQ群上戏称我为“美国人”,我甚不悦,回复说,我不是。同学道,迟早会是。我低头想怎么会这么以为,然后打字回道,不会的。抬头看屏幕,见穆然已经先我回复说,“她永远都会是中国人。”

    ----经历人事愈多,便愈知道有人始终了解并信任着你的本质,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我点开私聊窗口问他,你妻子怀孕了没?他说,身体不好,还没。你呢?我笑笑说,一样。他说,你还是瘦,要多吃。然后便无话,无话是因为真懂得了。

    三.

    带母亲去黑龙江伊春住了几天,看林海,农场,黑龙江。听当地的朋友说父辈如何从山东来到这里,把荒地开垦为粮仓。水文、地理、人口、历史,其实这些都是现时往前走的基本约束条件,可真正花时间去对每个城市做这样的了解的,还是少。小城风景如画,居民也甚安乐,说凡双职工家庭也基本都买了车。每日傍晚人群都去广场排队跳一种健身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说是自发的,但组织性好得令人讶异。我和母亲也混到人群中去,跟着动动胳膊踢踢腿,在北京几周而生的那种“燥”渐渐地也就消散了。

    回江西老家的小城也觉得好,这两年小城又有发展,扩建了,漂亮了。晚饭后,陪妈妈散步,广场上跳舞的,也是一排排一队队。觉得在海外看到的新闻到底是片面。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没有新闻价值,都被省略。

    乡下老家盖了很多漂亮的新房子,我去山里头的大姨家,沿小路一直往里走,眼前蓦然出现了一个三层的小洋楼,确实吃了一惊,又替大姨高兴。大姨说村里几个70多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领2、300百元的补助,很是感激,拜菩萨时都说让保佑TG的统治,也保佑能多活几年,说是一世人,从未过过不用交钱却能从政府领钱花的好日子。

    午饭后,我和母亲、表妹沿屋后的小河一路往山里头走,这两年,原因伐木而破换的生态环境也有好转。一路上,凡能种植之处都见青青水稻或繁茂豆苗,各色蛱蝶绕着我们飞,黄的、白的、彩的,或大或小。河水也清,我们走得累了,便坐在河边的青石板上歇脚。脱了鞋,把脚浸在水里,说不出的消暑和惬意。河边浅水处有细鱼,午后的阳光直直得打入水里,小鱼儿都似透明,我把手放入水里,他们摆摆尾就从我指缝间过去,顽皮。

    晚间听着自然的声响,想这些或才是维持一个统治的基本面。但又想,其对统治的认同常只来自个体生活的直感,这到底是跟从的力量,而不是领先。自我思想上的疑问因为缺乏对实际情况更深更广的认识而不能得到解答,我却终在虫鸣声中进入了好眠。

    四.

    去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一千多块钱的书,吭哧吭哧扛到家,发现根本不可能全带走。最后捡了四本先带回来,其余的让公婆再给我寄。一本钱穆写王阳明的小册子,在飞机上就看完了。又一本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这是怪兄给推荐的书,确实“好”看,但正如怪兄提醒我的,这本书的角度完全是从知识分子阶层出发,立论的二元还是限于帝王--士林,格局不够大,资料也用得有点儿堆砌。读完之后,觉得关于统治合法性这个大关节还是没有说清楚。又一本余英时的《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本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余的书,对清末至建国前的儒学变迁是个挺好的梳理,适合给我这种半吊子水补课,其话语间的褒贬看过一笑即可,也不用太计较。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还没读完,但看其讲先秦的章节已颇多启发之处,又读“清朝的覆亡”一章,以古观今,却忍不住一声长叹了。

    五.

    拉里拉杂,总算把这次回国的一点感受给写完了,到底还是不够,太走马观花。古人说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作为一个力量微薄的普通人,还是希望天下平安吧。

    通宝推:德里克,海外俗人,舞动人生,无无名,远航,删ID走人,海底鼠拨土,里海虎,直到永远,桥上,rentg,njyd,cindia,fride,
    • 家园 同感

      最近也有机会到农村走了走,有相同的感受。农民对近期的一些扶持政策是相当的满意。这些基层的观感对比网上一些小白领所谓忧国忧民的精英思维,凸现了精英思维的苍白无力。有这些基层的支持,JY们的叽歪改变不了大局。这时常让我想起毛老大当初为什么要写《中国社会阶层分析》,为什么毛老大对工农对政权的影响力那么有信心,虽然在近30年,工农成了在精英们大喊社会不公的遮羞布,工农成了愚昧,无知,野蛮和流氓的代名词。

    • 家园 蛮好

      蛮好

    • 家园 下次回来喊一声啊

      你又多拉个小侄女

    • 家园 中国通史中关于宋的部分也很有意思,隋唐部分与陈寅恪先生

      观点比照着看也很生龙活虎。对中华文明乃至儒家思想的力量与局限都有些新的认识啊。

    • 家园 嘉木,很喜欢你的帖子,但你看到的只是表象

      新农保各地执行的都不一样,我有两个样本,我母亲和丈母娘,一个山东,一个江苏,当地政策是最高交五六万元每月拿600多,但是这个政策有很多限制,60岁以上的不能办。我家两个老人,都是办了交600,每月发55元(江苏好像是60,记不住了),即使这个政策也有限制,那就是老人所有的农村子女夫妻双方都必须参保,只要有一个不参保就不能办!

      在我看来,江苏和山东是负责任的地方政府,这是真正的惠民政策,有持续性,20年内(子女退休以前)是可以维持运转的,那些拿2000的,你信么?到时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还能先给老人发?公务员》教师》其他。。,这是铁律。当年286强行提高教师的待遇向公务员看齐,结果如何?

      安天下,分配制度是关键,重新分蛋糕是要流血的,真的很难看到平安的希望。

      • 家园 你这数字似乎有问题,交600每月55,一年回本,ZF不干

        要是每年交农民估计也不干

        如果是交6000,每月55,10年回本,和前面的交6万每月600回本时间基本差不多

        当然这种算法不精确

        我岳母在黑龙江也办了,好像是交3万,每月几百来着,我觉得也不比我们直接给好多少(后面还有通胀哪),但老人心理感觉不一样:跟儿女是伸手要,得看子女脸色;跟ZF那是ZF欠我的,天经地义

        • 家园 可能我说的不够全面

          60岁以上老人,如果没有参保,在全部子女参保的前提下,可以一次性交600以后每月领55元,相当于子女缴费养老人,只不过钱在政府手里转了一圈,这个逻辑很清楚的

        • 家园 这个政策大概是这样的

          不管参不参保,满60岁的一律由国家发55元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参保的按照缴费年限和缴费数额发放养老金,具体发多少有计算公式,这个养老金里既有本人交的钱也有国家补贴的钱。

          • 家园 你说的那是政策

            上面政策是一回事,下面执行是另外一回事的,呵呵。我岳母早过60了,因为有一个子女没有参保,两年没办成,最后还是子女全部参保后,才给办了。

            • 家园 我认为这个没什么问题

              的确有很多省有这样的规定,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参保率,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错误的。

      • 家园 拿2、300元估计是五保户

        我是江苏的,据我所知,普通农村老人确实是拿60元左右,但是我也知道有人拿两三百的(每月),具体数目我也搞不清了,但应该是这个数量级,这些人属于特殊人群,比如五保户,比如岁数大的没有子女的孤身老人等等。

    • 家园 楼主不应流于表面

      路边当然小楼多,但要深入楼后面的山沟里看

      本人来自山东莒南县,靠海不足百里,全县住小楼的不足10%。农民靠打工是有些收入,但医疗教育很花钱。

      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55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