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7 🌺340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南亚除了越南外不是传统的儒家文化 -- 补充帖

        政治制度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大。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那拉提诃波提(Narathihapate):缅甸蒲甘朝第12代国王那罗梯诃波帝。中文史书上多称其本名明奎齐(Min Khwe-Chi),外国史书多称其为辛都四世(Sithu IV of Pagan)这里的“那罗梯诃波帝”是他的王号。因为后来因为蒙古军入侵,此人不战而逃。所以人送绰号德由别敏(Tayok-Pyay Min),意为“畏蒙而逃之王”(缅语中把中国和一切来自中国的人和事物都称之为Tayok,中文承袭此发音为“德由”。而且征缅战斗中的主要官兵都是汉族。所以有的史料认为是畏惧华人而逃)

        蒲甘朝著名昏君,其父死后本传位给其兄长蒂哈杜,但是因宰相耶娑梯犍发动政变,诱骗并囚禁其兄夺取大权。随后将其推举上位作为傀儡(他和耶娑梯犍是亲属关系)。他军事能力很差,上任后即有人造反,他不能平定,只好依赖耶娑梯犍才镇压下去。但随后他赢得宫闱斗争的胜利,放逐了耶娑梯犍独揽大权。明奎齐的性格很像隋炀帝杨广,他并不缺乏智慧,能辨别善恶。但是他这个人个性反复无常,浮浪冲动。他行赏惩罚全凭一时高兴而不是法度。结果弄得政令朝令夕改。在他的率性而为的治政下,叛臣可以获得原谅,举报反而容易遭杀害。这导致朝臣和民间都无法忍受,结果权威迅速流逝。而且随心所欲图刺激的性格,导致明奎齐生活很是奢侈。明奎齐的奢侈贪婪在缅甸历史上恶名昭彰。最有名的例子是他自吹每餐必备300道菜,菜数不足则不吃。后来在逃亡途中有一餐只准备了150道,明奎齐竟哭泣道“朕穷乏至极矣!”。为了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明奎齐大搞谋人家产,夺人田舍之事,极大的开罪了蒲甘朝各界人士。后来缅甸官修的《琉璃宫史》里面直斥其是“国王前世为魔,故性情残暴骄横,为人贪婪”。虽然这段评语当代史学研究认为是后世王朝污蔑前人来推卸责任之辞。但无论古今史官都并不否认明奎齐的贪婪无能。1269年,明奎齐下令建设敏加拉佛塔,此塔奢华至极,所以所用资金甚巨。结果导致本已陷入极度困难的财政走向崩溃,见到中央虚弱的各地诸侯纷纷反叛。而这时元朝遣使来到缅甸。因来使言语有不敬之处,明奎齐又不能节制自己的性子,结果杀死元使,导致元缅战争爆发。元军通过恶战突破缅军防线,直逼蒲甘城。明奎齐被迫逃离,而在逃离前明奎齐仿效董卓火烧洛阳,大肆掠夺蒲甘城,导致蒲甘严重残破,最后一点中央权力也荡然无存。元军夺取蒲甘后因粮饷不济撤兵,明奎齐返回时遭遇宫闱内讧,他的儿子梯诃都为争继承权,发动政变围困明奎齐,最后明奎齐被迫服毒自杀。他死后他的儿子们演了一出“弟兄争锋丧基业”的戏码后,互相攻杀而死。蒲甘王室自相残杀的情况导致群雄并起,缅甸进入所谓“缅甸的战国时代”。蒲甘朝也因此灭亡。

        切乌斯瓦:这位是蒲甘朝13代,也是末代国王憍苴(西方史家以觉苏瓦Kyawswa称之),有人认为是蒲甘朝的末代国王,但实际上在缅甸官修的《琉璃宫史》里面已经把他定为地方诸侯,所以他只能算是蒲甘朝灭亡后一个蒲甘王室出身的军阀,而不是蒲甘全国的大王了。而且成4搞错了一件事,他不是元军操纵下的傀儡,他儿子才是。而且也不是元军操纵,而是元军干预下被权臣操纵。

        明奎齐的儿子,明奎齐生前分封王室,他被封在达拉。其兄弟因攻杀而死后,他凭借达拉自立为王。为了统一全国,他不断攻伐反叛势力,但是他为政不得法,军事能力又不够高,导致反叛此起彼伏。在征伐反叛的过程中以阿散哥也三兄弟为代表的掸族军人集团因为战功卓著,所以地位逐渐升高,最后阿散哥也野心膨胀,决定取憍苴而代之,于是阿散哥也经过阴谋策划,成功发动政变囚禁了憍苴。憍苴儿子苏捏出逃元朝,请求元朝干预,元朝就借机开始干预蒲甘朝事务,阿散哥也觉得不能抵挡元军,遂将憍苴杀死。元军丧失入侵借口,又不耐缅甸的酷热。所以宣布讲和,在元军要求下阿散哥也奉迎憍苴儿子邹聂为王。但只作为傀儡。邹聂死后三兄弟之一的梯诃都正式为王,成立了缅甸战国时期的著名诸侯国之一彬牙王国(西方称为敏塞王国Myinsaing Kingdom)。

        邦母安:这个是泰国素可泰王朝第2任国王班孟(Ban Muang),不过他是地道的泰族人,不知道为啥光荣说他是羌族…,而且为啥光荣选他上场,他弟弟却不上场?他弟弟比他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他弟弟是泰国历史上的明君,泰国五大帝之一的兰甘亨大帝(Ram khamhaeng,泰文:พ่อขุ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มหาราช ,约1239年-1298年,中国史称敢木丁,泰国官方历史认为泰国有五位君主配大帝名号,故称五大帝)。兰甘亨大帝在位时期素可泰王朝在中南半岛是晃着膀子打横走的强国。

        邦克朗刀的长子(实际上是二儿子,但是他兄长早逝)。早年和父亲一起征战,立有军功。随后帮助父亲成功谋夺到西沙差那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父死后得到弟弟的支持,顺利袭位。班孟武人出身,在位期间大力扩张,为素可泰王朝夺得一些地盘。但是他没有什么文治之功,所以他几乎没留下什么记录,现有的记录也都是他弟弟给他记下来的。他去世后传位给弟弟兰甘亨,兰甘亨驾崩后再传班孟的直系子孙。

        因为资料太少了,就写写他的弟弟吧。其原名不详,“兰甘亨”是后来起的,因为他19岁时随父出征功德城,和当地土王沙木槎作战。结果父亲的士兵战败而逃,而兰甘亨一人则驱赶战象,勇战不退,士兵见状大受鼓舞,发动反击转败为胜。这一战为素可泰王朝最终能攻下被吴哥人统治的素可泰城做出了巨大贡献。战后素可泰王国奠定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而且实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他父亲给他改名为甘亨,意为勇敢者。后人因为他的文治武功,又加了“兰”尊号,兰是梵文伟大之意。所以兰甘亨就是即勇敢而伟大的君主。

        生于1237或1247年左右,膺它沙罗铁的三儿子。早年师从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先知苏克山塔。受其严格教育。兰甘亨天生才气,能力出众。但最为可贵的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以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在诸多泰王之中能封大帝,他十分出色的文治之功是一大原因。而他的文治之功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思路与传统不同。比如兰甘亨大帝任内,开始逐步改变东南亚政权使用的印度教传统,重新定位君主的角色。传统印度教国家,上下关系大多是半神论。也就是君主是人间的神、神子或者半神。下属百姓是没有神性的凡人。君主是有神力的神,或者可以使用神力改变凡人命运的,有神性血统的半神。凡人隶属于半神,甚至可能连活命都是由于“半神”的恩惠。因此凡人供养半神是一种自然的义务。但兰甘亨大帝时期,素可泰王朝开始提倡类似中国式的君父观念。提出君王和臣民一样都是人,并没有神性,但是王和臣民之间有着各种羁绊,犹如父子一般。所以王和民之间,应该如父和子一般,其义务是相互的。兰甘亨大帝提倡的新的君臣观念,为后世泰国的“萨克迪纳”等级制度开了先声。后世泰国能从东南亚诸族之中崛起,和这种能令行禁止的等级制度是分不开的。泰族起家较晚,而且并不比别族强大,但是泰族能率先打破城邦制度的痼疾,实现了国境出首都,省份听中央,成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承认是源自兰甘亨大帝的这次改革。

        由于主张君父观念是自己的人设,所以兰甘亨和班孟相处得很融洽。父亲死后兰甘亨着力支持班孟继位,随后班孟把副王的领地,素可泰第二大城西沙差那莱交给他,他做了二十年城主,侍奉王兄不贰。成为素可泰王朝新的君臣关系的榜样。所以兄长死后,他以承诺死后由自己侄子继位为代价顺利登位。即位后兰甘亨即大展拳脚,对外作战屡次获胜,把素可泰王朝扩展到极盛。他还遣使元朝,使团随行的工匠在中国学会了瓷器的制法,并将其带回泰国。这就是泰国著名的“宋胡禄”瓷器艺术。而这次遣使中国,也让中国自此开始了对泰国国家的历史研究。对内兰甘亨立文修法,他在结合了流行于素可泰地区的巴利文和吉蔑文后加以改造,于1283年创制了泰文字母(Lai Nangsue Thai)。从此泰文从口语升级为拥有全套体系,可写可用,有据可查的语言。然后兰甘亨用他的文字,制定了泰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和财产继承法。泰文的创设和泰文法典的建制,是泰人民族的共同记忆的开始,决定性的促进了现代泰国民族的诞生。

        兰甘亨创设民族语言,构筑起共同记忆,为现代的泰人民族的建立垒起了第一块砖。这些不世之功,奠定了他在泰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泰国人敬慕这位伟大的英雄,加封他大帝称号,让他在诸多泰王之中脱颖而出。现在泰国人依然在敬奉兰甘亨大帝,在多座城市为其立像来永志纪念他(最大的一个兰甘亨大帝坐像在素可泰公园里)。兰甘亨留下来的石碑,刻有世界上最早的泰文,写得是关于他家族生平的自传,称为兰甘亨碑文。现藏于泰国国家博物馆,是泰国的国宝。

        不过兰甘亨大帝的改革并没有完成,非议一点的话,可以说是虎头蛇尾。他开启了很多意义重大的改革,但没有及时把它推进下去。所以在他死后,素可泰王国继续沿着印度教治国,搞城邦国家的道路走下去,很快就陷入混乱,最后被新崛起的阿瑜陀耶王朝替代,总共也只维持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但是素可泰王朝给泰人民族的形成起了一个头,后世泰国王朝,虽然走的踉踉跄跄,但应该承认还是沿着素可泰王朝开创的事业走了下去。这些改革最终使泰人民族成为中南半岛上最先形成的现代民族之一。这是后世泰国能称雄中南半岛,虽历经风浪依然能保持独立的根源。

      • 家园 剧本2:群狼的咆哮

        提珞明录:这位是蒲甘朝的第9代国王泽亚登卡(Zeya Theinkha,1211-1234在位),所谓提珞明录是他的王号“梯罗明罗”。这个王号的意思是“白伞和王族皆中意者”。因为他父亲那拉勃底西都立王储时,将一柄白伞(白伞作为王权的象征,是从印度舶来的文化传统)立在五个孩子中间,说白伞若倒向谁,谁就是王储。结果白伞倒向泽亚登卡,于是他得以被立储。因为他在贵族中颇受欢迎,所以他还有个王号“南当米亚”(Nadoungmya),意为“众望所归之人”.还有一个王号“乌兹那”(Uzana),意为“虔诚祈求者”。这个王号是因为其母为求他能登位,长期在宫内进行活动吹枕头风。在各种活动中每逢佛事,其母皆虔心祈求,经年不变且不求己事和别事。因此得号。

        蒲甘朝9代国王,8代君主那拉勃底西都的幼子,本无继承名分,但是其母为求其能继承大位,长期在宫内进行活动,为他力争大位。在其母的串联力争下,一些蒲甘朝贵族逐渐倾向于他,那拉勃底西都晚年患疮病,医生诊治结果是需人吸吮,而泽亚登卡之母自告奋勇,带头吮毒,而且做到长年持之以恒。那拉勃底西都大为感动,心中亦开始倾向于泽亚登卡。最后通过“白伞选主”事件后,获得先王青睐,贵族支持和天意加持的泽亚登卡毫无障碍的被立为储君,随后继位为君。

        泽亚登卡执政时期开创了蒲甘朝的“无为年代”。特点是君主沉迷宗教,普遍不理政事,渐渐成为虚君或者精神领袖一样的角色而存在,日常事物大多交由太子和权臣来处理。但是君主的唯一性和神圣性不是太子能替代的,而印度教系的国家大多没有成熟的权力继承体系,所以这种无为而治的做法,只能造成权臣外戚的崛起。权臣外戚崛起导致中央逐步出让税基,权力不断丧失,特权阶层渐成气候,从臣子逐步升格为割据一方的土王。泽亚登卡的登位,虽然是由形势发展所决定,但仍有很大运气成分,所以他上任后对于宗教感激涕零,进而痴迷,逐渐不理日常政事而沉迷于佛法的研究中。泽亚登卡沉溺宗教活动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是蒲甘大内阁的草创,因为沉迷宗教,厌恶处理政事,所以泽亚登卡让其太子、他的兄弟,会同一些权臣和土王,成立了蒲甘朝的第一个内阁(Hluttaw)作为蒲甘朝的最高权力机构。蒲甘大内阁是日后缅甸联邦大议会(Pyidaungsu Hluttaw,缅甸语ပြည်ထောင်စု လွှတ်တော် )的起源。第二是他对佛教寺院的慷慨捐赠导致寺院势力的崛起。虽说蒲甘朝历代国王都对寺院捐献,但是泽亚登卡的捐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和他儿子的长期捐助,最终导致整个上缅甸(缅甸传统分上下两部分,上缅甸包括大概现在曼德勒邦、克钦邦和掸邦。下缅甸包括现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海岸线地带。缅甸传统里、上缅甸人称山人,男性叫a-nya-tha,女性叫a-nya-thu。下缅甸人称海人或水人,男性叫auk tha,女性叫auk thu。蒲甘朝起家在上缅甸)竟然都没有几寸国家之地,土地全部落入了寺院的手中。寺院作为“不输不入”的免税特权阶层,实际上已经接管了国家。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无以养兵,军人集团开始不满,但是泽亚登卡时期仅仅是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其父亲那拉勃底西都余威尚在,而国内民族矛盾和外部的威胁都还在萌芽时期,尚不成气候,因此其执政时期仅爆发了一次小规模叛乱。但是王朝解体的种子业已埋下,并将在未来发芽结果。所以泽亚登卡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蒲甘朝衰退的开始。泽亚登卡时期,蒲甘朝续建和完成了多座比较重要的佛寺,例如他自己的私人庙白伞寺(Htilominlo Temple)和他父亲留下的巴干大觉寺(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of Bagan,摩诃菩提意思就是“大彻大悟”,因为和著名的印度大觉寺名字有冲突,所以常称为巴干大觉寺)。这两座寺院是现在研究缅甸历史的宝库,在缅甸建筑史和文化史上都极为重要。

        贾司瓦:古典翻译一般叫迦娑婆(Kyaswa),《琉璃宫史》翻译叫加苏瓦。这个名字是蒲甘朝王室常用的名字。他的王号叫“达摩罗闍”(Dhammarāja),意思是“行义之君”

        缅甸蒲甘朝第10代国王(1234-1250在位)。蒲甘朝的庸主。此人早年即痴迷宗教,即位后对寺庙慷慨布施,为追求佛理,曾一日七次请教高僧。由于过于痴迷宗教,此人不理政事,不恤国民。他执政时期国政基本交给太子来干。而自己只专注于布施和建庙,他继承了乃父的无理智的捐赠僧院的政策,导致蒲甘朝中央收入几近丧失。泽亚登卡和迦娑婆的失智般的捐献,让几乎整个上缅甸的土地都落入了寺院手中,“不输不入”的佛教寺院已经成了蒲甘朝最大的特权利益集团。由于中央几无收入,加之迦娑婆 能力十分低下,蒲甘朝的国家建设基本瘫痪。曾有一次迦娑婆为显示虔心,自任为一座佛塔的建设总指挥,结果因为做事不专心,又没有足够财物,只能买假冒伪劣的材料,结果佛塔建起即塌。面对一地残渣瓦砾,他承认自己做事不专心的同时,又强辩道:“唯佛之德可崇,可尚,可求也。此外,世间万事于朕,皆余事耳,何足问哉?”颇有老子的“无为之风”的迦娑婆在57岁时因无聊,舞剑自娱,结果出现失误自伤,遂死。

        印答邋挹得:这是第一个泰人国家,泰国正统四大王朝的首个王朝 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Kingdom)的太祖邦克朗刀(Pho Khun Bang Klang How)。印答邋挹得是他的王号 室利因陀罗提耶(Sri Indraditya,中文写作膺它沙罗铁),梵语里,室利意为吉祥,因陀罗意为庄严,所以王号意思是“吉祥庄严之王”。

        因为“邦克朗刀”在巴利文里面意思是“治天之君”,所以也可能是另一种国王的王号 而非其本名。早期泰人政权和其他中南半岛政权一样,是印度教和佛教混用。所以国王王号众多。这里的Khun意思是坤,坤是泰国的爵位。泰国在曼谷王朝改革以前,习俗是有名无姓,历史记叙重要人物时或用名字,或用任职地点,然后前面加爵位来称呼。而王者则多以印度教或佛教风格的王号来称呼。但到了兰甘亨大帝执政时期,通过吸收外国文化,提倡君父观念,所以开始采用类似中国式的自称。将原来地方小领导的自称“坤”升格为王者的自称,并前面加上昭(Pho,泰语里的父亲),从此素可泰王朝的大王自号昭坤(Pho Khun),直译为“父王”。(素可泰王朝灭亡后,坤这个称呼恢复原样,成为泰国五大二小七爵位中级别最低的大爵,坤以下只有蒙、攀两个未入流的小爵位)。所以昭坤邦克朗刀也可能是后世的称呼。

        泰国正统四大王朝在中文史书中大多用首都的名字来称呼,所以中国称之为素可泰王朝(素可泰王朝遗迹现在成了泰国素可泰历史纪念公园Sukhothai Historical Park,归泰国彭世洛府素可泰市管)。泰国自己则多称之为帕峦王朝 (Phraruang)。

        约1188年出生于永河(Yom River)的邦阳(Bang Yang,现在这个村子还在,也归泰国彭世洛府管辖)地区的当地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打鱼为生,可能是当地渔夫团体的首领。邦克朗刀年轻时颇有勇力,为当地土豪看上,纳为半子。后来丈人死后他继承家业。当时永河地区处于吴哥朝的控制之下。但作为城邦国家的吴哥朝在这里实行的是羁縻制管理,设立了素可泰 (Sukhothai,出自梵语,意思是“欢乐之黎明”) 和西沙差那莱 (Si Satchanalai)两座军事要塞来保证对这个地区的控制。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两座军事要塞因为能提供较好的保护,逐渐被湄南河地区的商人青睐,各族人口逐渐来此筑居,使其渐渐成为湄南河河谷地带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到了邦克朗刀时期,已经发展成了城市。但吴哥朝的城邦国家的本质,使吴哥朝采用强干弱枝的政策来削弱地方。具体削弱的方法就是大兴土木来建设吴哥城,并通过这个由头来向地方诸侯要求财赋,进而削弱之。但这个策略随着时间推移发展成了路径依赖,导致大兴土木修筑吴哥成为吴哥朝的政治正确。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为了彰显自己的胜利和合法性,不顾民力限制大搞建设,以求压倒前朝。结果无节制的建设反而使得吴哥朝民穷财尽。到了13世纪中期,财力枯竭的吴哥朝已经难以维持边疆地区的控制。而为了搜刮财物供应吴哥,吴哥朝开始对下辖所有地区不问成分,一体摊派沉重税赋。吴哥朝本来就是城邦,一国就是一城,出了王城范围,几乎就是土王自家地界。所以这种重税只能引发不满和叛乱。而本来就缺乏控制的边疆地区自然首当其冲。心生反意的土王之中就包括邦克朗刀。随着税赋日重,民怨沸腾,眼见形势大好的邦克朗刀在结连了另一位土豪孔潘·穆昂(Khun Pha Mueang)之后,决定起兵造反。在他儿子兰甘亨的勇战之下,造反队伍三军用命,连拔两城。胜利后的邦克朗刀以就以素可泰为首都,建立了泰人的第一个独立国家素可泰王朝。邦克朗刀自封为室利因陀罗提耶王。因为历经苦战,争取独立建国有功,所以邦克朗刀很受泰族人怀念称颂。独立后穆昂带头劝进,群臣上书拥立,还奉上了“光荣者”(Phra Ruang)的尊号,这个尊号从此成为了历代素可泰王朝的国王头衔。因此素可泰王朝在泰国史里多叫做帕峦王朝,即“光荣王朝”。

        建国成功的邦克朗刀一方面继续扩张,在他的指挥下,素可泰军南征北讨,重创吴哥朝,将几乎全部湄南河谷地区都纳为自己领土。同时邦克朗刀琢磨算计自己的老战友穆昂,想把封给他的西沙差那莱也谋夺过来。不过毕竟穆昂是建国功臣,还领头拥立,俩人也私交甚笃。于是邦克朗刀决定用阳谋来夺。邦克朗刀是个老寿星,而且人丁很旺,他和他老婆苏昂女王(Sueang)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早夭,二儿子班孟在后面的剧本里出场。三儿子就是兰甘亨大帝。而正好穆昂家中女儿待字闺中,所以邦克朗刀就游说两家结亲,穆昂同意。所以在邦克朗刀执政末期,西沙差那莱的控制权就转入了邦克朗刀之手,由太子班孟负责管辖。这样湄南河谷就牢牢地控制在了素可泰王朝的手中。1270年,邦克朗刀薨,顺利传位给班孟,素可泰王朝在他的儿子们手上逐步走向兴盛。

    • 家园 更新:拉丁帝国

      成4又开始搞笑了,居然把拉丁帝国和第二保加利亚帝国捏在一起还冠上一个名字。阿森二世跃马君堡,差点灭了拉丁帝国,怎么能捏一起呢?所以成4制作时真的很成问题,这既是游戏运行机制的问题(比如同期发布的《信长之野望-将星录》小势力只能作为一队野人,站在地图上——因为直接在大地图上操作的游戏,没有那么多城分给他们),也可能就是制作的人喜欢囫囵吞枣一通乱塞。

      拉丁帝国(Latin Empire of Constantinople)起始于1204年,终于1261年。它是十字军东征造成的东地中海地区各个十字军国家中最有名的一个。不过这里的拉丁帝国,就和“拜占庭帝国”一样,其实只是西方史家的叫法。就像东罗马帝国不会叫自己“拜占庭帝国”一样。拉丁帝国自己的自称其实是罗马人的帝国(Imperium Romaniae),或者君士坦丁堡帝国(Imperium Constantinopolitanum)。而他的对头,东罗马帝国复兴势力,则称之为希腊人的罗马皇帝或者希腊人的皇帝。而东罗复兴势力管拉丁帝国叫做“法兰克人的政权”(Francocracy)、拉丁人政权(Latinokratia)或威尼斯人政权(Venetokratia)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本欲拥立安格洛斯朝末代皇帝阿列克塞四世为傀儡,结果他死于君堡居民的起义,十字军在镇压起义者之后,拥立这次十字军的首领鲍德温一世为帝。这就是拉丁帝国的缘起。因为处于信仰不同的东正教世界之中,因此拉丁帝国自成立起,就是一个军有、军治、军享的地道的军事殖民政权。武装力量是拉丁帝国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靠。这里的依靠,不仅仅是指拉丁帝国拥有西方的各种援助。还因为其他的原东罗马帝国势力,也依靠西方的佣兵作为武装力量的核心。而西方佣兵面对同族相斗的时候,往往故意放水。使得东罗马帝国势力很难击败拉丁帝国。同时东正教内部各派内讧一点不比拉丁帝国差。这两个因素,是拉丁帝国能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所以自鲍德温一世登位起,寻求西方的外援,就是历代拉丁帝国皇帝的主要任务。鲍德温一世出自佛兰德斯伯爵领,属于法国系的大诸侯,所以他在君堡登位后,迅速和法国结好,通过和法国的联系在西方获取援助。法国亦通过结连拉丁帝国,并扶安茹王室入主那不勒斯王国的方法,使几乎整个地中海北岸都唯法国马首是瞻,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法属地中海帝国。但是第四次十字军并不是法国独家赞助,其中掺杂了大量的其他势力,比如促成第四次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共和国。这就是为什么拉丁帝国又被称为“法兰克人政权”和“威尼斯人政权”。在有着众多赞助的十字军东征的大背景下,拉丁帝国的内政和外交基本混为一谈,因为内外不分,导致外部问题,例如东地中海十字军国家的继承问题也掺杂了进来。在内外因素混杂不分的情况下,拉丁帝国内讧严重.严重的内讧,导致拉丁帝国无法建立起来可靠的行政力量,拉丁帝国统治期间,君堡居民数迅速流失,到灭亡之时仅有居民三万。丧失民众,没有基础的拉丁帝国,只能更加依靠武力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而一旦东正教复兴势力不再依赖西方佣兵,而某些强者通过养蛊式的内讧进而脱颖而出的时候,拉丁帝国立即就会进入颓势。1205年,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军在科洛扬的指挥下于阿德里安堡战役(Battle of Adrianople (1205))中重创拉丁帝国,几乎全歼其野战军,并俘虏其皇帝鲍德温。丧失野战部队的拉丁帝国迅速和东罗马帝国一样成为王命出不了君士但丁堡的城门的“自守贼”。只能靠外部的输血和东正教各派之间的互撕来维持。拉丁帝国晚期的国王,除了打仗和出使西方讨要援助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事情能做和要做。随着西方无力继续十字军事业,援助日减。拉丁帝国对外也屡战屡败,最终于1261年,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的军队通过密道入城,奇袭君堡成功。拉丁帝国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仓皇逃离君堡,最终为这个外来的殖民政权落下了帷幕。但是拉丁帝国期间,因为各路诸侯内乱频仍,不服管的诸侯们各立政权不听君堡的情况非常多,所以拉丁帝国灭亡后,十字军残余势力在巴尔干半岛地区建立了很多小朝廷。依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统治。

      而第二保加利亚帝国(Second Bulgarian Empire,保加利亚语:Второ българско царство,意思是第二个保加尔人的沙皇领),或曰保加利亚阿森王朝(Asen dynasty,保加利亚语:Асеневци)。则是12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巴尔干乃至东南欧最强的势力。最盛时领土北至德涅斯特河,南至马里查河(当时叫尤金河Ergene river),西至蒂萨河流域,涵盖了当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部分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并且令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向其称臣。不过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强大,是非常奇特的一个例子,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外。第二保加利亚帝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各部族的联盟。它没有明确的继承伦理和继承制度,早年是兄终弟及,之后父子相继。它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认同,之所以叫保加利亚帝国,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品牌化”现象。所谓“品牌化”现象。源自东罗马帝国的法统传承。东罗马帝国中晚期时,因为国家逐渐陷入深渊,本土内斗导致政治力消退,但是其辉煌而成熟的历史文化,仍然牢固的统治东南欧。这就带来了一个奇特的“品牌化”现象。特点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宝座,日益成为一个“品牌”和象征物,只要遵守几个基本条件,皇室可以不问出身,异民族甚至祖先为异教徒都可以。中晚期的东罗马帝国皇帝,甚至有祖上是阿拉伯人的。著名的马夫王朝的太祖巴希尔一世,祖上是个亚美尼亚人。这种情况很像日本的幕府制度,但是更进一步,连“天皇”都可以做。所以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东欧各地的诸侯们无不以当东罗皇帝为人生目的。因此纷纷找机会上洛,使用包括武力和联姻在内的一切手法来当这个“品牌”的“董事长”。然后这个“品牌”延伸出来的“品牌授权”,有着一样的神圣地位。而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就是这种“品牌授权”的范例。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建国者彼得和阿森两兄弟出身不明,一直以来就有保加利亚人和瓦拉几亚人等各种说法。近来的考古学日益支持这两兄弟其实是瓦拉几亚人,不是保加利亚人。但因为第一保加利亚帝国是当时少数几个在历史上能被东罗皇帝承认的同等级别的东欧君主。这俩人为了造反,直接说自己是保加利亚人,来借助当年西美昂大帝的威光(保加利亚人其实和瓦拉几亚人在早期只有语言上的区别。保加利亚人说斯拉夫语,瓦拉几亚人说罗曼语。现代研究显示,保加利亚人很大程度上是斯拉夫化的东罗土著居民,而瓦拉几亚人更像是罗马化的斯拉夫人)所以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连它的沙皇都不一定是保加利亚人,其国家认同非常原始而不成熟。国内自治领林立,中央权力极为有限。经济模式是半耕半游牧,管理非常困难。所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旦外界环境变化,一夜之间就会四分五裂。1242年,蒙古帝国军入侵保加利亚,迫使阿森王朝称臣纳贡。保加利亚的中央政权更加衰落。贡赋沉重导致阿森王朝陷入经济危机,被迫启用搜刮政策,结果这导致了1277年 伊瓦伊洛领导的农民起义(Uprising of Ivaylo)。阿森王朝末代皇帝康斯坦丁-铁克(Konstantin Tih)被起义军打死。出身猪倌的起义军领袖伊瓦伊洛本人自己做了两年沙皇(并娶了前沙皇的寡妻:拜占庭公主)。起义失败后,伊瓦伊洛被蒙古人杀掉。但是遭到伊瓦伊洛起义沉重打击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再也不能维持下去,残余的保加利亚迅速分裂为几个封建政权,最后被后来的奥斯曼帝国逐一消灭。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建立和统治,推进了保加利亚人的民族认同,直接促使和推进了现代的保加利亚民族形成和诞生。在阿森王朝之后的保加利亚国家政权领土大为缩水,但已基本上不再是部族的联盟,而是纯粹的保加利亚人的民族政权。所以尽管有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辉煌,但是真正的保加利亚民族建设,其实是应该从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开始的。

      通宝推:瓷航惊涛,白玉老虎,
      • 家园 剧本2:群狼的咆哮

        博多安二世:拉丁帝国最后一个皇帝鲍德温二世(Baldwin II),因为他败给米哈伊尔八世,导致拉丁帝国的灭亡,所以得了个“破产者”的丑名(Baldwin the Broke)

        生于君士坦丁堡,因皇兄罗伯特一世急病而死,所以11岁的他被扶上位。此时拉丁帝国在普万尼农战役(Battle of Poimanenon)中遭到重创,兵马损失惨重,所以鲍德温二世上位伊始就要面对正在集结的尼西亚+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联合军的将围攻君堡的军事压力。然而他年幼无知,所以一开始就被大贵族们架空,贵族们通过合议,请来让-布里昂作为拉丁帝国摄政。让-布里昂是香槟大比武会武状元出身,弓马娴熟。而且他作为法国势力的代表,又受了教廷的委托,所以他能成功从法国召集起来一批人马来增援。1235年,尼西亚+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联合军围攻君士坦丁堡,布里昂身先士卒,带头冲击保加利亚帝国军的军阵成功,拉丁帝国军士气大振。最终凭借君堡的坚城耗走了联合军。成功解围君堡。拉丁帝国又一次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但是布里昂是一个赳赳武夫,对于民政那是一窍不通。所以拉丁帝国虽然胜利,但却不能改变力量的对比。东罗复兴势力的力量依然强于拉丁帝国。而严重的内讧导致拉丁帝国进一步衰落。1237年布里昂死,鲍德温二世重掌大权,但是拉丁帝国的权力结构,和缺乏民众根基这个死穴,使他这个皇帝除了去西方各大势力哪里乞讨援助之外,已经没有任何能做的事情。在鲍德温二世的33年治政中,他大部分时间其实都不在君士坦丁堡,而是在西方各国到处游说,用自己手头能用的一切东西来交换和乞讨。1236年他出发去西方求取援助,一去就是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他先是崽卖爷田,卖了祖传的那幕尔伯爵领给卢森堡家族的海茵里希五世。然后又做乞丐,到处讨要援助。再然后发现还是摸金校尉这个职业比较有钱途,于是乎他通过出售十字军从东方抢来的各种文物,向西方各国交换援助和钱。比如1238年他用“荆棘冠”(crown of thorns极毒教圣物,传说酥哥死前曾戴着用荆棘编成的花冠游街,此荆棘冠被卖掉后屡次转手,最后由法王路易九世重金接盘,作为法国的镇国之宝安放在巴黎圣母院里)给教廷,成功换来了一批钱粮兵马,部分恢复了拉丁帝国的力量。这个成功案例让他从此摸金上瘾,拿祖传的各种文物遗产肆意换钱换兵。剧本4里的匈牙利的拉优休一世,也就是路易大帝,就是他的一个常客。应该承认,这种崽卖爷田的行为,确实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对于一贯傲慢的西方史家来说这种甩卖祖产和圣物的行为实在是君不像君,这也就是为什么鲍德温二世在史书上得了一个“破产者”的丑名。

        鲍德温二世通过批发祖产,成功获得了钱粮兵马,使得拉丁帝国暂时还能保住君士坦丁堡。但是他并没有扭转拉丁帝国的颓势,甚至没有能解决拉丁帝国任何问题,他换来的钱粮兵马仅仅只是给这个垂死的政权吊了个吊瓶。拉丁帝国先天就是一个几乎全靠外国输血的外来殖民政权。现在除了一座城啥都没有,城墙外都不归城里管,根本谈不上能有多少经济活动。其政府又历来缺乏治理。所以国库几无收入,基本可以说就是个靠武力来维持的维持会,而这个维持会的武力又多是雇佣人员,不给薪就罢工。国用匮乏的鲍德温二世只能靠找金主等靠要,要到援助就坐吃山空的来维持武力,维持不了就继续等靠要。这个恶性循环使得拉丁帝国的军队迅速从帝国军蜕变为治安军,然后成了土匪军。兵祸横行让君堡更不可能展开任何经济活动,因此国库也就一直空空如也。这个阶段的拉丁帝国之所以还能存在,完全是因为外敌互相残杀,无暇他顾所致。东罗马复兴势力其实都很清楚拉丁帝国不过是末日残阳,所以更多的忙于互相杀伐来争权夺利。1245年,鲍德温二世继续去西方等靠要,但是多年的十字军事业,实在是耗尽了西方的气力。连他的带头大哥法国,此时也正陷在自己的冲突里无暇他顾。教廷对于拉丁帝国的未来亦表悲观。这使得鲍德温二世日益绝望。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复兴势力之间的内讧终于有了个结尾。东罗马复兴的第一旗手尼西亚帝国于1259年的佩拉冈尼亚会战(Battle of Pelagonia)中成功粉碎了亚该亚公国和伊庇鲁斯君主国组织的反尼西亚联军。一时间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再无能制得住尼西亚帝国的力量。这下拉丁帝国连通过东正教势力的内斗来苟延残喘的希望都没有了。占住主动权的尼西亚帝国军开始围攻君士但丁堡。1260年,尼西亚帝国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失败,但是却已经牢固的占据了加拉太等地,君堡已经是尼西亚的口中食。1261年7月25日,借助加拉太据点将城中所有防御力量吸引到这个方向的机会,尼西亚帝国将军阿莱克修斯—斯塔格普洛斯(Alexios Komnenos Strategopoulos)从另一个方向率军通过密道,夜袭君堡成功。尼西亚军队在街上大声呼喊,惊醒了正在睡觉的鲍德温二世。早已绝望的鲍德温二世认为事不可为,如今见大祸临头,立即抛弃了一切,跑到港口登上一条威尼斯船只,一路逃亡法国。拉丁帝国的历史,也就在这一日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逃亡回家的鲍德温二世遭到西方的普遍蔑视,无奈只能凭借自己的头衔来当一个食客。利用法国想要重建法属地中海帝国的欲望来骗吃骗喝。但是百年战争和西西里晚祷战争,断送了重建法属地中海帝国的可能,1273年,最后一个拉丁帝国的皇帝病死于那不勒斯。拉丁帝国也就彻底成为了尘封的历史的一部分。

        贞德一世:(John of Brienne)这个人就是让-布里昂,他在剧本1法国里面以布里昂本名出场。他的这个让一世,是因为他在拉丁帝国加冕为正帝。负责监护小鲍德温二世。拉丁帝国和东罗一样采用正副二帝制度。不过他来了之后反客为主,直接当了正帝,鲍德温二世反而成了副帝。所以他虽然是拉丁帝国皇帝。但是他的继位从法理上说不通,所以有的史书称其为摄政,有的则不把他当做正统拉丁帝国皇帝。因此称他摄政王也可以。

        1228年罗伯特一世死掉后,鲍德温二世以11岁幼龄继位。毫无疑问,让一个幼童撑一个这么重的摊子是肯定不行的。于是拉丁帝国的贵族们就要给找个摄政王来监护鲍德温二世。消息传出后不少诸侯过来“投标”,其中甚至包括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沙皇阿森二世。但是东正教系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不可能被天主教系的拉丁帝国接受。但是阿森二世志在必得,而对于国势日增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如果没有保障就径直拒掉,一个搞不好就是凄惨下场,所以拉丁帝国的诸侯们一方面和各家诸侯虚与委蛇,另一方面赶紧联系西方本家求取援军。

        拉丁帝国的命运,一直是教廷心心念念的大事。而此时教廷正在和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开撕。而布里昂这时正是教廷军的大将。作为教廷承认的正统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他正负责率军讨伐他的这个特立独行的皇帝女婿。在他的指挥下,教廷军成功挫败皇帝的军队,将其打退回南意大利。正在这时,拉丁帝国的求援要求到了。教廷对于这件事很上心,尤其是拉丁帝国又许以皇帝宝座。于是教廷就把布里昂介绍给了拉丁帝国的使者。两方交谈甚欢,一拍即合。于是教廷宣布给予布里昂教令,让他作为教廷出资组织的援军的首领去增援拉丁帝国。

        布里昂拿到教令许可后,就到处组织钱粮兵马。他先跑到拉丁帝国的大哥法国那里,此时路易九世正好赢得圣东日战争的胜利,志得意满。路易九世为人迷信入脑,而且他对于法属地中海帝国十分重视,不能看着拉丁帝国这个自己的小弟被人追斩。所以当布里昂带着教令来到法国时,他立即跟布里昂做了个交易,布里昂作为中人来见证于格十世和路易九世签署和平条约。手持教令,还随身跟着一大堆方济各会和道明修会的修士的教廷特使出来公证。这样这份和平条约就占了大义名分,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而不是一份临时性可以随便乱撕的条约。路易九世的战果得到了巩固。作为交换,路易九世任由布里昂挑选法国的精兵强将,组织起来交给布里昂去救援。随后威尼斯作为另一个投资人加入,威尼斯督治贾科莫调来运输队,并同意持续补给布里昂的军队。这样1231年初,布里昂率领5500兵马抵达君堡。

        布里昂抵达君堡后按照和拉丁帝国贵族们达成的协议登位为帝。但是他作为长者,如果要按照传统,被幼小的鲍德温二世收为“养子”进而为副帝,实在丢份。所以觉得不伦不类的各家在布里昂承诺他死后,鲍德温二世即可重新掌权的条件下,同意让布里昂当正帝,鲍德温二世改为副帝(为了给承诺打包票,布里昂让鲍德温二世娶了他的女儿玛丽)。虽说这种权臣反客为主,靠当幼主干爹而成为正帝的例子,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还有几例(罗曼努斯一世、尼基弗鲁斯二世、罗曼努斯四世和第四剧本里面的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不过布里昂的登位也有很多史学家是不承认的。所以历史书上还是大多管他叫做拉丁帝国摄政。

        布里昂登位后,立即组织人马以攻代守,进攻尼西亚帝国。布里昂身经百战,带来的又都是西方的强兵,所以常能取胜,但是拉丁帝国国情在此,布里昂再能干也扭转不了战略上的颓势,所以他的作战大多是不败而败。1233年,布里昂借助约翰三世去了克里特的机会,进攻尼西亚帝国,经过三个月激战,还是被迫退回君堡。面对日益恶劣的情势,很多西方的骑士觉得前途无望,经常脱队回国。所以布里昂的军队反而越战越少。情况迫使布里昂不得不停止以攻代守的计划。另一面,因为被拉丁帝国欺骗,恼羞成怒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正磨刀霍霍,1234年,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和尼西亚帝国达成协议,商定联手共灭拉丁帝国,灭掉之后两家均分其土地。次年,联合军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布里昂兵少将寡,而外面联合军阵势浩大,眼见力量对比如此,君堡内一片慌乱,登船逃亡者络绎不绝。布里昂眼见如此,心知倘若不奋力一搏,必然全家玩完。于是拿出当年武状元的本事,挑选了以自己的亲兵为骨干的一批精锐组成突击队。待保加利亚帝国军立盘叫阵的时候率队猛突。西方的重甲骑士发挥出强大的突击力,顺利撕开保加利亚军的军阵,布里昂带头冲阵,大发神威,连斩对方多人。保加利亚帝国军阵脚被冲乱,被打退了一里多才收住。君堡守军见皇帝如此神勇,士气大振,坚定了守城之心。联合军缺乏攻城器械,又面临着传奇级别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因此屡攻不克。随着威尼斯不断把补给品和援军运入君堡,攻城难度日增。同时教庭为了力保拉丁帝国不失,呼吁西方援助君堡,最后成功说动比萨、热那亚等诸侯下场。最后经过夏季和冬季两次围攻战,联合军无法攻克君堡,内部又因为利益分配不均,所以解散撤退。拉丁帝国又一次在灭亡的边缘转危为安。也正因为此战,布里昂在西方地位很高,被吹捧为“这个时代的堪与赫克托尔、罗兰和犹太-马卡比相并列之人”。君堡围攻战第二年,布里昂逝世,皇帝位子还给了鲍德温二世。但这位武状元的故事却保留了下来,从此成为了西方文人历代传扬不衰的传奇。

        咿方阿仙:这位是第二保加利亚帝国沙皇伊凡-阿森二世(Ivan Asen II,保加利亚语写作Иван Асен II)。他是保加利亚阿森王朝(Asen dynasty),也就是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第四位沙皇,伊凡-阿森二世执政时期,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达到了巅峰状态,是当时南欧地区的第一强国。

        大概于1192年-1196年左右生于保加利亚旧都大特尔诺沃(Veliko Tarnovo)。阿森王朝二代目伊凡-阿森一世的儿子。母名埃琳娜。出生没多久后即丧父。随后托庇于叔叔,阿森王朝三代目科洛扬(Kaloyan of Bulgaria)旗下。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名义上是一个帝国,实际上更像是由游牧民和半耕半牧的民族结合而成的一个联盟。皇室虽然出自保加利亚,但是保加利亚人也只是帝国旗下的一个主要民族。其他主要民族如瓦拉几亚人和钦察人,由于在建国期间出力极多,所以在帝国中里话语权很重(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建国期间被东罗马帝国打的差点玩完,是依靠钦察人才得以翻盘,而彼得和阿森至少有瓦拉几亚起源,很可能就是瓦拉几亚人)。而瓦拉几亚人长期和保加利亚人杂居通婚,关系错综复杂。为了拉拢瓦拉几亚系诸侯。甚至沙皇自己自称也要叫做“保加利亚人和瓦拉几亚人的沙皇”(Tsar of the Bulgarians and Vlachs)。几个民族的相互联合和相互争斗,深深的影响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因为这个原因,阿森二世是第五个领导人,却是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第一个寿终正寝的沙皇,他所有的前任都是死于谋刺和篡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内斗之猛可见一斑。

        民族相斗到阿森二世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科洛扬遇刺之后,阿森二世和另一个王子鲍里斯争位。鲍里斯的母亲是钦察人,所以能获得钦察军队的支持。阿森王朝虽然叫第二保加利亚帝国,但是保加利亚人的武力实在是弱鸡。钦察人是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武装核心。因此他们的态度让阿森二世只能选择出奔。秉持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原则,阿森二世就跑到基辅罗斯去,找了个公国住下来。

        阿森二世的政敌是鲍里斯,但是鲍里斯的政敌可不止阿森二世一个。阿森王朝建国时期实行的是游牧式的兄终弟及的制度,建国三兄弟彼得,阿森一世和科洛扬彼此相继,导致其各自家族都有权继承。而且鲍里斯的钦察人出身,使得他很不受保加利亚东正教会和保加利亚人的欢迎。所以阿森二世跑掉后,阿森王朝其他的家系也开始反对鲍里斯。这些家系的诸侯对内干不过鲍里斯,所以就跑到外面当带路党找外援。鲍里斯为了消灭反对分子和建立威望,率军去侵攻拉丁帝国。结果在普罗夫迪夫战役(Battle of Plovdiv)中大败而归。鲍里斯的核心部队钦察人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保加利亚系诸侯见状,立即和教会勾结,发动反对鲍里斯的起义。阿森王朝的分家们见到机会,立即借来拉丁帝国的协助,很快在保加利亚建立了裂土分疆的伪政权。这些人为了给鲍里斯添堵,派人给阿森二世送钱,希望阿森二世能回国争位,阿森二世收下钱后开始招兵买马。很快凑出来一支军队。1217年,因为鲍里斯的盟友,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参加十字军东征,阿森解除了后背的威胁,遂率军回国,沿途受到保加利亚系的各路人马的欢迎,鲍里斯见状便笼城死守,阿森二世经过长时间围城战,顺利夺回大特尔诺沃,将鲍里斯刺眼囚禁。进而重新登位成为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新沙皇(所以正统保加利亚史上是不承认鲍里斯的沙皇位置的,因此阿森二世是第四位沙皇而不是第五)。

        夺位成功的阿森二世开始了搞内政的阶段。如前所述,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名为帝国,实际上是个同盟。阿森二世登位后,开始致力于削除国内各个诸侯的山头,消灭掉不服管的那些诸侯。1218年,安德鲁二世因十字军失败回国,阿森见状借机会拦路,要安德鲁二世敬酒罚酒选杯吃。安德鲁二世被迫选了敬酒,将女儿嫁给阿森二世。男家因为要出嫁妆,这样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就把现今贝尔格莱德地区纳入自己旗下。阿森这次收嫁妆,是后世保加利亚-匈牙利战争的缘起。不过在当时,他是里子外子都赢得很风光。结亲匈牙利,使得他把匈牙利拉为盟友。拿到贝尔格莱德地区,让国库收入大增。同时阿森也尽可能和其他周边势力搞亲善,效果很好。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了阿森能逐渐压倒国内那些大诸侯们。阿森二世统治的头十年,是屡遭兵灾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难得的和平时期,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在这个十年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不过阿森对于保加利亚人武力弱鸡的现实认识的很清楚,所以他一方面压制国内的诸侯,一方面在对外上选择婚姻线来扩张。和所有其他的东欧君主一样,阿森二世也有着一个尊王上洛,登基东帝的梦想。所以1228年阿森向拉丁帝国求婚,想通过连上亲缘线的方法,日后也能谋夺君士坦丁堡的大位。但是第二保加利亚帝国顶着希腊系东正会的名头,不可能受拉丁系诸侯的欢喜。可眼见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国势日增,不是善茬,所以拉丁系诸侯一面虚与委蛇,一面速请了布里昂作为十字军的代表来君堡帮忙继承拉丁帝国。此时正逢伊庇鲁斯君主国势力大张,威胁到了拉丁帝国,所以拉丁帝国的诸侯们蒙骗阿森二世,让他以出兵保卫拉丁帝国为代价来获取拉丁帝国的继承权。而恰巧这时阿森二世收了一个大礼包——蒙古帝国西征到了欧洲。

        匈牙利和阿森二世的和平是强迫出来的,所以并不稳定,阿森二世夺贝尔格莱德,使得两国关系里深深嵌了一根刺。1220年左右这根刺再次发作,两国关系再次恶化。但1223年,蒙古帝国的西征大军在卡尔加河会战中粉碎罗斯诸邦国和钦察人的联军,一脚踏入欧洲。战败后的钦察人在蒙古帝国的压迫下四处逃散,其中就有不少人借助部族亲缘关系,来投奔第二保加利亚帝国。钦察离散者的投奔,让阿森二世意外获得了一批精兵,保加利亚军力量大增。与此同时匈牙利也收了一批精兵,去匈牙利的钦察人的大族长还改信了极毒教。教廷得知远人来投,很是高兴,出教令要求禁止伤害钦察人。结果都收了钦察人马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被一道教令紧箍咒束起来,开打就不很顺手。最后两家各自干了几仗之后,退回各自本土防御其他敌人去了。北方安全,兵强马壮的保加利亚摩拳擦掌,而拉丁帝国这边,1228年拉丁皇帝罗伯特一世死,其弟鲍德温二世继位。主少国疑的拉丁帝国顿时大乱。而志在复兴的东罗马帝国分支政权,科穆宁系的伊庇鲁斯君主国这时候强大起来,夺取了东罗境内第二大城市,也是东罗公认的贵主封地塞萨洛尼基。拉丁帝国想要夺回塞萨洛尼基,但是手头钱粮兵一概也无。所以他们就拿塞萨洛尼基做饵,让阿森二世和伊庇鲁斯君主国开撕。阿森二世看出来这是个饵,但作为东罗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不是小可,正琢磨吞不吞的时候。消息走漏到了伊庇鲁斯君主国的塞奥多利—科穆宁-杜卡斯(Theodore Komnenos Doukas)那儿。塞奥多利抢先上钩,集结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马来进攻阿森二世,阿森二世见状也无二话,帅保加利亚帝国军出征。1230年3月9日,两军在科洛孔尼察小村(Battle of Klokotnitsa,现在这个村还在,位于保加利亚哈斯科沃省)遭遇。阿森二世先挑出来一批最好的钦察弓骑兵埋伏在战场侧面,随后大量抄写了他和塞奥多利签订的和平条约,然后让保加利亚军和伊庇鲁斯军叫阵,叫阵时他让保加利亚军用长枪高高挑起这些和平条约,指责塞奥多利是毁约小人。因控诉有理,导致塞奥多利无言以对,伊庇鲁斯军亦闻声气沮。这时阿森二世立即下令钦察弓骑兵侧击伊庇鲁斯军,乱箭猛射,伊庇鲁斯军军心摇动之时突遭乱箭,顿时阵脚大乱,保加利亚军见状立即全军压上,两军激战到日落,最后阿森二世抓获塞奥多利,取得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封神战科洛孔尼察战役的胜利。此战之后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被公认为当时南欧的第一强国。为纪念此战,阿森二世下令在大特尔诺沃建设著名的圣四十殉道者大教堂(Holy Forty Martyrs Church,保加利亚语写作:църква "Св. Четиридесет мъченици,意思是“沙皇所立、以纪念四十殉道圣徒之堂”之所以叫这个名是因为战役当天是东正教著名的“圣四十殉道圣徒日”),从此这个教堂成了后世历代保加利亚沙皇的家庙,同时它还是保加利亚的国史馆。自建成后,历代保加利亚人的正史资料都编纂储存在这个教堂的保管室内,而很多今日保加利亚共和国的国宝,如科洛扬之戒,也是从这里发掘出来,并保存在此的。圣四十大教堂采用拜占庭式设计,但是借鉴吸收了很多西欧建筑的设计特点,比如它的六立柱,三半圆穹顶和窄前厅都是西欧法式。其外形古朴典雅(其实开始没有那么古朴,装饰物很多。但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对其进行了有计划的破坏,导致教堂装饰损失惨重),所以它不但是保加利亚建筑艺术的一大瑰宝,亦是保加利亚民族的至高圣堂。

        取胜后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立即开始侵攻伊庇鲁斯君主国,很快就夺取大片地盘,把保加利亚的疆域扩展到极盛。踌躇满志的阿森二世便要君堡的拉丁帝国兑现承诺,天主教系的拉丁帝国的诸侯们,不可能接受一位东正教沙皇进入其传承内,本来就是想玩个二虎相争,结果这下玩脱了。着急上火的拉丁帝国诸侯们赶紧十二道金牌般的去请让-布里昂来当摄政帮助小鲍德温二世。阿森二世听说让-布里昂到了君堡,方知自己被拉丁帝国的诸侯们给骗了,大怒,立马威胁要向君堡前进,拉丁帝国赶紧向教廷申请援助,顺利拿到了讨伐阿森二世的教令,在教廷教令的支持下,匈牙利决定再次下场和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开打。几场厮杀之后,阿森二世觉得还是得联合其他的东正会系势力来围攻拉丁帝国才好。于是在1233年,通过勾结一些不满贵族,阿森二世成功在塞尔维亚发动了宫廷政变,随后阿森嫁女给新的塞尔维亚王斯特凡(Stefan Vladislav)。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结盟。1234年,阿森二世嫁女给尼西亚帝国,同时保加利亚东正会和尼西亚帝国大牧首互认。尼西亚帝国和保加利亚结盟。完成准备后的保加利亚军开始向拉丁帝国推进,一直打下了所有马里查河以西的地盘。随后于1235年,保加利亚军和一支尼西亚帝国军合流,发动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

        上一次保加利亚人能围攻君堡,还是922年第一保加利亚帝国西美昂大帝时期。三百年后,阿森二世再现了当年西美昂大帝跃马君堡的鼎盛气象,但是拉丁帝国却不是当年的东罗。作为香槟大比武会的武状元,让-布里昂比当年的罗曼努斯一世(当时东罗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十分年幼。实际掌权的是皇帝的干爹兼岳父罗曼努斯一世,此人拒绝和西美昂大帝对阵,靠死守加谈判最终耗走了西美昂)要能打,敢打的多得多。而且凭借教令,无钱的拉丁帝国还是能请来不少西方的精兵强将前来助拳。眼见保加利亚军势大,让-布里昂决定必须先来个下马威挫一挫保加利亚军的士气,要不然肯定是守不住。于是乎面对围上来的保加利亚军,他亲率近卫骑士百余人出城冲阵。保加利亚军没料到城里居然还敢反冲锋,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让-布里昂纵马奔驰,左突右冲,大发神威击破保加利亚军的军阵。保加利亚军大乱,被打退一里多才重整旗鼓。君士坦丁堡守军见摄政如此神勇,士气大振,面对保加利亚军的攻击坚守不退。因为让-布里昂拜过法国的码头,所以在法王这位大哥的支持下,西方的援军不断从海上进入君堡。随着冬天的来临,保加利亚军被迫撤退。接下来保加利亚军又一次围攻君堡,但是这一次阿森二世和尼西亚帝国起了嫌隙,怀疑尼西亚帝国想让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给他做嫁衣的阿森二世,对于二次围攻很不起劲,于是乎第二次围攻君堡也是草草收场。

        世事盛极则衰,变幻无常,此乃自古通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也不可能逃掉这一规则。既然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已经再现了昔日辉煌,也就该到走下坡路的时候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自成立之始就是一个联盟,而不是一个有着伦理道德体系支撑的国家。这个联盟里面山头林立,能力不同,认同各异。叫保加利亚帝国,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当年保加利亚人曾经辉煌过。但实际上第二保加利亚帝国里不但主体民族达不到多数,连沙皇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族群都要打个问号。所以成立之初就必然是要分裂的。而一旦情势有严重变化,裂变速度之快足以让人瞠目。1237年,情势大变——蒙古帝国西征再次开始。在蒙古军的猛烈打击下,草原上残余的钦察人闻风丧胆,疯狂逃往东南欧各国。于是又有大批钦察人来到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纵观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建国过程,可以说缺了钦察人不可能成。所以钦察人实际上已经成为阿森王朝的骑士阶层。但是钦察人作为游牧民族,和保加利亚/瓦拉几亚这些定居民族无论生活方式还是宗教信仰都是水油分明。所以一旦钦察人的势力做大,沙皇就很难节制他们。如果节制不了他们冲突就是必然的。阿森二世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他又不可能不收纳这些钦察人,因为钦察人是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武力支柱。阿森的主意是祸水南引,让钦察兵过去劫掠南欧。而南欧的各路诸侯看出来钦察人的生意,拉丁帝国就出重金雇佣钦察流亡者们当佣兵劫掠其他人。掠夺成性的钦察人,把所过之地抢劫一空,他们的抢掠使得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已经不可能在被抢劫一空的色雷斯和马其顿建立起统治。同时又给别的钦察人立了个榜样,随着蒙古西征的步步紧逼,和忽滩汗被匈牙利谋杀,更多的钦察人在前辈的榜样下开始向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前进。但当他们发现找不到地方可以掠夺的时候,他们就只好去掠夺第二保加利亚帝国了。而阿森二世绝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1240年末,阿森二世正式和钦察人翻脸,两家开打之后以阿森二世的胜利而暂告一段落。但是阿森二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于是他开始积极准备防务,但是天不假年,1241年入夏,阿森二世病逝。其子卡里曼一世(Kaliman I of Bulgaria)继位时年仅7岁,主少国疑的第二保加利亚帝国在次年即遭到蒙古帝国军的侵攻,结果迅速陷入大乱,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保加利亚帝国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无论是建国、崛起、鼎盛还是灭亡,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内部自治势力林立,政经管理困难,连国家的共同认同都很成问题。但是阿森二世以如此劣势,依然重现了当年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盛况,并凭借建设之功初步凝聚了民族的记忆,推动了后世保加利亚国家的形成。在他之后,保加利亚国家逐步陷入深渊,最后完全解体,民族几乎灭亡。所以他作为最后一位有为的保加利亚君主,很受后世保加利亚人的怀念。圣四十大圣堂现在依然是保加利亚国家的最高圣殿,是保加利亚民族的象征。1988年保加利亚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奥斯马尔建立了南极科考站,然后将科考站附近的海湾命名为伊凡-阿森海湾(Ivan Asen Cove,保加利亚语залив Иван Асен),海湾入口命名为伊凡-阿森海岬(Ivan Asen Point),以永志纪念这位中世保加利亚的伟大君主。

    • 家园 更新: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东西分治之后的东系的正统继承者。不过当时人自称依然是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后人的称呼。因为是继承了古代罗马帝国的传统,所以帝国本身的知识分子并无“东罗马帝国”开始自什么时候的概念,就像南宋朝廷不会自称自己为“南宋”一样。正统史家,比如著名的前南斯拉夫历史学者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的作者),俄国学者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的作者)以及我国的 陈志强先生(《拜占庭帝国通史》的作者),都以君士坦丁大帝迁都 君士坦丁堡 的330年为 东罗马历史开始的年代,我国某些百科辞书词条以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东西帝国分治且从此未能正式统一的395年作为帝国开始的年代。所以东罗马帝国起源有两个年份。但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东罗马帝国特性 ”,要到七世纪绿教崛起导致地中海区域裂分才告形成。在那之前东罗马帝国一直保持了古罗马帝国的官僚机构、经济体系和文化特色,所以现在史学界一般把330年前(甚至上推到戴克里先皇帝继位的284年-610年间的历史时期) 称为“罗马帝国古典时代晚期”来论述。

      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最早由德国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而引入,提出的时间是1557年,距拜占庭灭亡的1453年已逾百年。拜占庭本来是古希腊时期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的希腊人城邦,传说最早在此建城筑居的是希腊人Byzas,所以称之为Byzantium,意思是Byzas之地。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都城迁到这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又称为“新”罗马城,同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市和皇宫,并在此建立了完整的帝国官僚系统,此后近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地中海区域的重要都市和文化、宗教中心之一。1453年之后,又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首都近500年,目前 这个已经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仍然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和土耳其乃至欧洲东南部的经济中心。

      沃尔夫提出这个称呼,是用以代替了此前西方对东罗马皇帝的通常称呼“希腊皇帝”,因为古代学者缺少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国家和民族常常指称很不准确,比如查理曼时期的编年史管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哈伦叫波斯国王;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的人民主体虽自称为罗马人,但是他们的语言文化主要传承自古代希腊。所以此前西欧人就把东罗马帝国称为希腊帝国。不过随着西欧文明进入启蒙时期,古希腊文化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这时候专制独裁的“拜占庭帝国”就成了反面教材,遭到以吉本(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代表的主流史学家的贬低和唾弃。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史学界才逐渐能够正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东罗马帝国传承众多,继承非常混乱。正统史家公认有十五个王朝。这种混乱的原因是因为东罗马帝国遵循罗马传统(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标准就是两位等权利同僚共同执政,在罗马帝国早期,虽然并不经常设立共治皇帝,但是也是有很多先例的),实行共治皇帝制度,很多情况下有正副两皇帝(还有一位正帝多位副帝的情况,但是不多;甚至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的330-395年间,有过多位正皇帝裂土分疆的情况,从而最终导致帝国东西分治)。原则上,副帝大部分与正帝有亲缘关系(或拟制亲缘:收养,或姻亲),很多皇帝生前就加冕皇子为副帝,但实际上副帝不完全等于中国的太子。由于罗马文化传统不实行一夫多妻制(东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对婚姻更是严格,原则上不许离婚),所以东罗马皇帝很多没有子嗣,因此帝国的副帝(通常是继承人)不像中国的太子必然是皇帝的儿子。在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大贵族、有能力的军头等等,都有可能被选中成为副帝,并通过收养或联姻方式名义上与正帝建立“亲缘”关系。而且副帝如果背景强大,反客为主也十分常见,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人物小传里面会不止一次出现。这种混乱的,缺乏相关纲常伦理支撑,仅靠巨头相互承认背书的继承制度。既是东罗马帝国能长期延续下去的一大原因,也是东罗马帝国内讧不断,以致外兵临城下内斗仍不休的首要元凶。在这种制度下,东罗马帝国的皇统甚多,使得国政往往和一家之政混为一谈。这种家族政治发展到后来就是不断的分裂。前朝皇室家族失去权力,就举起叛旗裂土分疆,自立新国家新法统。外国君主进入君士坦丁堡宣布拥立,然后和前皇族通婚,就可以另立法统(甚至到最后,只要能说希腊语,尊重东正教庭的自治权,愿意遵守罗马法传统,连奥斯曼帝国算端都可以获得东罗皇帝的冠冕)诸法统间互相厮杀成为东罗马帝国的“日常茶饭事”。东罗马帝国的内斗频仍,治理能力逐步衰退,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衰落,使得国家日蹙。各种外部势力趁机崛起,并逐渐作为外援从各方面大力介入东罗马帝国的内政中,外援的不断入侵导致东罗自己在各方面都步步后退,使其更难应对内外部的挑战,直至最后整个断送。成4的各个剧本,就反映了东罗马帝国的这种逐渐下降,沉沦和灭亡的历史。

      通宝推:曾自洲,澹泊敬诚,白玉老虎,
      • 家园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约安尼斯五世: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皇帝 约翰五世(John V Palaiologos,希腊语Ίωάννης Ε' Παλαιολόγος)。不过他不是从先帝的下属选拔出一位来的(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他反而是副帝拥立的,而这位副帝就是前面提到的“自立”的大贵族代表。

        剧本4里的东罗马帝国的三个人物,其生涯都是围绕着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晚期的“三大内战”开展的。东罗马帝国晚期的“三大内战”,是东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东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帝国集权体制崩溃,产生了东罗马式的封建制度,即皇室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依靠将皇族子弟大量分封出去的办法来维持。结果这种分封非但没有起到国家干城的作用,反而引发了无休止的、持续了整个十四世纪的皇族内战,内战期间,各派拉 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热那亚\威尼斯\土耳其人为后援,极大的加剧了帝国的瓦解。导致外援反客为主,各路外援反而成为东罗马帝国地区的主要玩家,而东罗马帝国皇室则彻底沦为傀儡。这些外援中最终的胜利者是土耳其人。这“三大内战”分别是两安德罗尼克斯之战,两约翰之战和约翰祖孙之战。

        生于双墙镇(迪耶蒙特乔Didymoteicho,希腊语叫Διδυμότειχο, Didymóteicho 这里面Didymó的意思是双的,两个的。teicho的意思是墙,现在归希腊的东马其顿-色雷斯省管)安德罗尼克斯三世的儿子。八岁时丧父继位,因其母萨伏伊的安娜(Anna of Savoy)和帝国摄政坎塔库泽努斯争权夺利,即位后即矫诏废黜坎塔库泽努斯的摄政职位,结果迅速引发了“三大内战”的第二场两约翰之战。内战期间虚弱的东罗各路势力都大力寻找外援来支持自己。最后

        造反的坎塔库泽努斯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援下攻入君士坦丁堡,大杀反对派分子后登位为正帝,史称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无力完全压制巴里奥略家族的实力,所以仍然承认约翰五世的帝位,还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约翰五世,并将其立为副帝和继承者,以示自己只是一个要“清君侧”的志士(约翰六世一度承诺只 执政十年,就归还大权给约翰五世)。年幼的约翰五世逐渐成长后,认识到了自己朝不保夕的境况后,开始积极活动,组织反抗坎塔库泽努斯。坎塔库泽努斯一方面意识到了约翰五世的成长,另一方面又拗不过亲情,打算提拔自己的儿子马修做副帝,之后再行废立。但是约翰五世通过嫁姐姐借得外兵,实现反杀,成功发动政变废黜了约翰六世。

        1354年,约翰五世成为东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后,开始面对迫在眉睫的外敌问题。夺得大位的约翰五世发现由于两次内战里各派势力不断做带路党寻求外援,使得外部势力已经反客为主。特别是汹涌而入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于是他开始不断呼吁欧洲各强国,派军协助东罗马,抵抗已经渡过海峡,侵入欧洲的奥斯曼帝国。他先后走访了匈牙利/保加利亚/威尼斯等国,并去罗马教皇处求助(为了获得援助,他甚至宣布以个人身份皈依于天主教会),不但毫无收获,反而于1369年被威尼斯共和国的议会以拖欠威尼斯债务原因扣押。他摄政的长子安德罗尼克斯拒绝为父亲赎身,而小儿子曼努埃尔则努力在远方帮助危难中的父亲。经过曼努埃尔的努力,1371年,身心疲惫、饱尝屈辱的约翰五世两手空空回到了首都。约翰五世的这些屈辱之旅,就是游戏里被做成剧情。

        1371年,奥斯曼人在马里查河战役打败塞尔维亚联军,成为巴尔干主宰,约翰五世不得不向奥斯曼称臣纳贡;但他的家务事仍不消停,晚年他极力希望给孝顺的小儿子曼努埃尔保留些封地,因此和长子安德罗尼克斯四世不合. 到1390年,奥斯曼算端巴耶济德一世安排安德罗尼克斯四世的儿子小约翰夺取了君士坦丁堡的王位,称约翰七世。但逃走的曼努埃尔二世于7月再度为自己和父亲夺回了王位,这就是三大内战的最后一场 —— 约翰祖孙之战。约翰五世父子虽然夺回皇位,但形式比人强,他们不得不继续对算端惟命是从。约翰五世被迫率军随算端一起攻打其他东罗马的势力。1391年2月,饱尝辛酸的约翰五世终于离开了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次子曼努埃尔二世继承了皇位。

        玛妈厄二世:这位是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倒数第三位皇帝曼努埃尔二世(Manuel II Palaiologos).帝国的最后两位皇帝:约翰八世(1425-1448)和君士坦丁十一(1448-1453)都是他的儿子,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在城陷时战死,巴里奥略王朝彻底灭亡

        约翰五世的二儿子,早年被他父亲放到塞萨洛尼基锻炼。因为他父亲和兄长有嫌隙,所以就有人加入他的班底想做从龙之臣。于是又一出宫斗在东罗上演。曼努埃尔二世是东罗马帝国文学界的一位名家,为人轻财尚义,看重感情,因此不谈宫斗因素,论侍奉父亲他远强于他的兄长。约翰五世被威尼斯人抓去索债的时候,曼努埃尔拼命为他父亲凑赎身钱,而长子安德罗尼克斯则不闻不问。因此约翰五世对他的这个小儿子是青眼有加。力图给曼努埃尔多些封地。感觉到威胁的安德罗尼克斯迅速结连热那亚和奥斯曼帝国太子萨维-贝伊(Savcı Bey)结成一个阴谋集团。然后这个阴谋集团发动了坑爹内战,打算弑了各自的君父而夺取鸟位。而为了教训各自的龟儿子,两家的老子们也就结成临时的同盟开打。这就是东罗马帝国晚期三大内战的最后一场约翰祖孙之战。 约翰五世和曼努埃尔是这次内战的胜利者。在混乱的内战期间,约翰五世的儿子 安德罗尼克斯曾以安德罗尼克斯四世的顺位在1376-1379年掌控君士坦丁堡,安德罗尼克斯的儿子约翰,作为约翰七世在1390年当政几个月。而复位成功的约翰五世和曼努埃尔二世,不仅不得不原谅 约翰七世,甚至 曼努埃尔西去求援的时候,居然还一度委任约翰再次在君士坦丁堡摄政。东罗马帝国当时内部的混乱和虚弱程度可见一斑。(安德罗尼克斯四世和约翰七世另有地方势力和外族势力作为后盾,所以无法按照中国传统皇权的理解,予以肉体消灭),所以在传统的拜占庭皇帝列表里,一般看不到 安德罗尼克斯四世和约翰七世(直接跳到约翰八世去了,因为约翰七世没有做过完整意义上的正帝)

        惩办完各自的龟儿子后事情回到正常轨道,君堡和布尔沙的敌对依然继续。为了保证东罗的忠诚,巴耶济德一世算端强迫曼努埃尔来布尔沙当质子。一直到1391年他父亲去世,遗言传位给他,所以曼努埃尔问讯逃回回到本国继承帝位。愤怒于人质的逃亡,因此巴耶济德一世自1394年开始围困君士坦丁堡。但是帖木儿的崛起,让巴耶济德一世不能全心全意进行围攻。所以围攻五年,仍无所获。五年后感觉坚持不住的曼努埃尔二世再次出发前往西方,寻求援助以对抗奥斯曼帝国。但是仅从法王那里借来千把人马。然而此时恰好奥斯曼人在1402年被帖木尔击败。因此东罗马的处境稍有改善。曼努埃尔二世在次年回国,他在这时期加强了摩里亚(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防务。但是当奥斯曼帝国的穆拉特二世于1422年对东罗马展开了新的攻势的时候,东罗马还是不能抵挡,于1424年被迫与奥斯曼签订和约,并向奥斯曼帝国缴纳赔款。

        曼努埃尔二世于1421年任命长子约翰八世为副帝,当曼努埃尔二世于1425年7月21日去世后,约翰八世便成为东罗马唯一的统治者。1422年曼努埃尔再次前往法英两国,希望能获得支援.但英法当时正在百年战争期间,无心也无力支持他,失望而回的他告诫长子约翰八世不要再费心寻求西方的援助,但约翰八世也没有其他好做的事情。约翰八世还是在1439-1440年间西去参加了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以同意东西方教会统一于教皇领导为条件,换得一次十字军出征(瓦尔纳十字军).但1444年,瓦尔纳十字军也被奥斯曼帝国粉碎.至此,东罗马帝国断绝一切希望,并在1453年,在曼努埃尔二世皇帝的次子君士坦丁十一世治下,被奥斯曼帝国彻底灭亡。

        亢达克节诺斯:这位是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皇帝约翰六世-坎塔库泽努斯(John VI Kantakouzenos)

        生于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大贵族出身。其父米哈伊尔-坎塔库泽努斯是当时摩里亚地区(伯罗奔尼撒半岛当时的称呼)的首任督军(epitropos),位高权重。其母提奥多拉出自巴里奥略王族,所以他十分显贵。他跟约翰五世的父亲,当时的副帝安德洛尼克斯三世关系要好,安德洛尼克斯三世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做副帝的时候凭借身份尊贵,恃宠而骄,生活放荡,整天沉溺于追逐情妇、狩猎和赌博。结果往往入不敷出,债台高筑,而坎塔库泽努斯则曾多次帮其解围,两人进而勾搭为党。1320 年,安德洛尼克斯三世发现自己的情人另有所爱,极为恼火,便雇了几个杀手调查,这几个莽撞的杀手竟不管青红皂白,把安德洛尼克斯三世的弟弟杀死(皇室兄弟二人吃醋,可以写很好的宫斗剧了)。当时,安德洛尼克斯三世的父亲米哈伊尔九世正在萨洛尼卡养病。本已病入膏肓、衰弱不堪,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顿时急火攻心,一命呜呼。时任正帝的安德罗尼克斯二世闻讯大怒,下令剥夺安德洛尼克斯三世的继承权,取消他副帝身份。安德洛尼克斯三世问讯后立即来找坎塔库泽努斯,两人跑去色雷斯,以此为根据地,发动反对安德罗尼克斯二世的叛乱。这就是东罗马帝国晚期三大内战的第一场“两安德罗尼克斯之战”。造反军最后在1328年攻入首都, 安德洛尼克斯三世废黜祖父的皇位,自立为帝.

        称帝后的安德洛尼克斯三世竟然一改本性,和坎塔库泽努斯一起励精图治,努力维持帝国遥遥欲坠的地位,并取得一定成绩。可惜天不假年,1341年安德罗尼克斯三世一命归天,留下年幼的儿子约翰五世。据说安德罗尼克斯三世死前托孤给坎塔库泽努斯,欲传位于后者(东罗马有这样的先例,坎塔库泽努斯可以作为约翰五世的共治皇帝和摄政,辅助后者,直到成年),坎塔库泽努斯谢绝了.

        可惜东罗马这幕托孤剧接下来演成了闹剧。约翰五世的母亲,东罗马太后萨伏依的安娜和坎塔库泽努斯为争夺摄政的职务发生严重冲突, 在坎塔库镇努斯雄心勃勃地出征希腊南部拉丁小国时,太后为首的反对派在首都宣布废黜他。坎塔库泽努斯不得不自立为帝,于是漫长的第二次内战-两约翰之战爆发。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称帝的坎塔库泽努斯先后勾结了塞尔维亚和奥斯曼土耳其,塞尔维亚人在斯蒂芬·杜尚的带领下击败了保加利亚并进而占领了大半个巴尔干,使得领土一直从北方的多瑙河连到希腊的科林斯,从此(1346)斯提芬-杜尚因此自称塞尔维亚和希腊人的皇帝,并试图进军君士坦丁堡,但未能实现就驾崩了(1355年)。发现杜尚野心过大控制不了的坎塔库泽努斯改向奥斯曼人求援,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算端奥尔汗。结果成功获得了奥尔汗的资助,奥斯曼人也借此得以顺利进入巴尔干半岛,并最终要了东罗马的命。

        1346年,坎塔库泽努斯攻入君士坦丁堡,并在次年加冕为共治皇帝,称号约翰六世。约翰六世将一个女儿嫁给约翰五世以示安慰,等于仍然承认后者为合法皇帝和接班人。1354年,约翰五世因为发现约翰六世试图把自己的儿子马修等人也加冕为副帝的方法剥夺约翰五世的权力。于是他通过把妹妹嫁给一个爱琴海的海盗而成功借到兵马,在他的里应外合下,海盗军闯入君士坦丁堡,帮助约翰五世废黜了约翰六世。失败后的约翰六世被迫进入修道院,并在那里终老。约翰六世圈禁期间写了一部相关的史书以吹捧自己和批判对手,不过他的这本书作为当时的第一手记载,是这个历史阶段中极为珍贵的史料

        通宝推:ton,
      • 家园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米海尔八世:这位是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巴里奥略王朝的太祖米哈伊尔八世(Michael VIII Palaiologos 1225—1282,1259-1282年在位)

        东罗马大贵族出身,其母是东罗马皇帝阿历克塞三世的孙女(其先辈中至少有11位皇帝)1258年,尼西亚帝国皇帝塞奥多利二世英年早逝,米哈伊尔-巴里奥略发动政变杀死原摄政穆扎伦,担任了当时只有八岁的小皇帝约翰四世的摄政,后晋升为副帝。他和热那亚共和国签订1258年尼姆菲翁条约(Treaty of Nymphaeum),出卖国家贸易特权换得热那亚的海军支持反对威尼斯共和国及威尼斯的傀儡拉丁帝国。1261年,其部下利用君士坦丁堡城防虚弱,奇袭得手,光复了东罗马帝国。

        之后,米哈伊尔废黜了原尼西亚拉斯卡利斯王朝的小皇帝约翰四世,并将后者挖眼致残,建立了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巴里奥略王朝。

        接下来米哈伊尔八世致力于恢复东罗马帝国的地位,特别是要顶住以法国为后盾的拉丁帝国的复辟企图。米哈伊尔八世精于纵横,善窥人心,是一个很优秀的外交家。借助于他灵活的外交手段,例如通过嫁女结连伊尔汗国来制衡了小亚细亚突厥人势力,使刚刚复国后的东罗马帝国的外部环境有极大改善。米哈伊尔八世的外交战最高潮是1282年,通过引爆法国——阿拉贡矛盾,在结连阿拉贡王国成立泛地中海反法同盟。成功掀起了西西里晚祷战争,极大地拖住了法国势力东进的脚步。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廷的妥协(双方在1274年里昂公会议上决议复合),使得法国势力失去东进借口。法国系十字军势力几次想进军君士但丁堡,复辟拉丁帝国,但因为被米哈伊尔八世的外交战拖住而全告失败。东罗马帝国的独立因此得以保障。米哈伊尔八世和其子安德罗尼克斯二世执政时期,因为国家比较稳定,而且米哈伊尔八世父子二人都对文化事业很慷慨(君士坦丁堡大学就是他解囊重建的)使得东罗马帝国文化复兴并取得很大的进步,文化繁盛一时。这种文化繁盛的气象被史学家称为“巴里奥略王朝的文艺复兴”,这个时期的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发展,对后世巴尔干各国和东南欧各国的思想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米哈伊尔八世在内政施政不甚高明,错误很多而且大多是致命的。他过于重视在欧洲部分的势力和恢复君士坦丁堡,加之原来小亚边境的民兵是前王朝建立的,而他实际上是通过政变谋朝篡位上位的,又主要关注拉丁帝国复辟的问题,所以他忽视小亚的边防,这导致奥斯曼帝国势力在小亚细亚边境崛起,最后要了东罗马帝国的命。米哈伊尔八世虽有权谋,却不善武力。他夺取君士坦丁堡靠的是奇袭,而且也不是他指挥的,手下亦缺乏得力大将。一生除了夺回君士但丁堡和1259年以尼西亚军队在希腊的佩拉冈尼亚击败希腊地区十字军国家联军之外(也不是他指挥的),其扩张基本每战皆北。可依赖的势力只有自己原来尼西亚帝国时期的地盘,全凭着自己的权谋手腕来控制。因为武功太差,所以米哈伊尔八世对于东罗马帝国旧有的大贵族权力过大,中央集权极度虚弱的弱点不能予以纠正,只能通过使用大量分封直系皇族,希望其能成为干城的老办法来巩固统治。虽然这招暂时延长了东罗马帝国的寿命(巴里奥略王朝传国差不多200年左右,在历代东罗马帝国王朝中已经算是很长的了)但大大限制了东罗马帝国的中央实力。而且他使用任意出卖国家商贸利权来换取资金的办法,极大地限制了国家的税基,并且为后世开了一个坏头。通过对于贸易利权的争夺,以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代表的商人国家势力大力介入东罗马帝国的内部争斗中。君士坦丁堡唯一的地利也丧失于外人之手(君士坦丁堡紧靠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世界上最窄的海峡,最窄的地方仅仅一千米。而且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盐分不一,所以海流湍急,除了君士但丁堡的金角湾外,没有其他天然良港以供古典时代的木船来停船。米哈伊尔八世割让金角湾北的加拉太区给热那亚人,从此君士坦丁堡不再作为来往船只补给的主要港口,海峡过境费因而丧失大半)所以到了米哈伊尔八世的儿子的时候,就爆发了著名的“三大内战”的第一场两安德洛尼克斯之战,从此东罗马帝国的陷入了极度的政治混乱,到他孙辈那一代,东罗马帝国基本上已经瘫痪,闹到君士坦丁堡城墙外举目皆敌的程度,灭亡指日可待。

        总的来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其痼疾在根子上,这并不是米哈伊尔八世能够治愈的,米哈伊尔八世能把已经埋进棺材里的东罗马帝国又延长了一定程度的寿命,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而且他对于东罗马帝国的学术发展的慷慨资助,在后世结出了丰盛的果实,所以他仍算是一位东罗马帝国的明君。

        安德罗尼可斯: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的二代目安德罗尼克斯二世(Andronikos II Palaiologos ,1282-1328年在位)

        生于尼西亚,1261年开始做副帝,1282年正式加冕正帝。当时由于教会复合未能给东罗马帝国带来实际利益,后来的教皇甚至又一次开除了米哈伊尔八世的教籍,所以安德罗尼克斯上任后不久即放弃了和天主教会的合作,回归正统的东正教,批判教会统一的思想。希图以此来获取教会的支持。不过此时因东正教会内部倾轧分裂严重,异端频出,所以安德罗尼克斯在这方面的努力宣布告吹。不过安德罗尼克斯依然采用先代的联姻政策,通过联姻西方诸侯和塞尔维亚帝国,改善了东罗马帝国的态势,使得安德罗尼克斯二世能够维持比较长期的统治。

        但是安德罗尼克斯二世的长期统治,也见证了东罗马帝国逐步陷入深渊。经济问题在这个阶段,成为东罗马帝国的棺材上最后一颗钉子。由于他父亲米哈伊尔八世灾难性的出售利权换取国费的政策,导致到他执政时,东罗马帝国税基消散,财力缺乏,他不得不削减军费,为此甚至解散了帝国海军。这导致帝国海疆成为威尼斯和热那亚角逐的战场。同时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绝大部分领土。巴尔干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也开始侵略帝国;这导致帝国的税基进一步丧失。由于国库亏空,他被迫使用铸造劣币的方法来维持开销,劣币横行导致东罗金币(Hyperpyron)币值狂贬,最贱时只有七分之一价值。东罗马帝国的经济也开始全线崩溃。由于穷困不堪,安德罗尼克斯二世甚至无钱给自己的佣兵饷银。而雇佣兵这时已经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军力中坚。欠饷导致以中世纪著名佣兵军主花罗杰(Roger de Flor,对你没看错,他姓花)为首的加泰罗尼亚联队佣兵团(Catalan Company,拉丁语Societatis exercitus catalanorum)向他讨薪。但发现拿不到钱的佣兵,就开始荼毒地方。安德罗尼克斯二世的儿子,副帝米哈伊尔九世见佣兵劫掠,忍无可忍,设了个鸿门宴诱杀花罗杰。加泰罗尼亚联队大怒,迅速推出新军主后,大肆劫掠色雷斯和马其顿随后弃东罗而去。由于这两个地区是东罗马帝国最后的直辖领地,经此一役后一片荒凉,而东罗马帝国也就再也没有税收了。而佣兵的离去,导致依靠佣兵建军的东罗军队防御全面崩溃。无钱无兵,陷入经济军事双崩溃的东罗马帝国的命运也就此注定。

        晚年的安德罗尼克斯二世,因其顽劣的孙子安德罗尼克斯三世做下了逆伦杀弟、气毙亲父的丑行,所以他试图剥夺他孙子的继承权。结果祖孙发生内战,这就是东罗马帝国晚期三大内战的第一场“两安德罗尼克斯之战”。最终安德罗尼克斯二世战败,被迫退位,不久后死去。

        阿可罗波里提:这位是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乔治-阿克罗伯利特斯(George Acropolites,1217-1282)

        生于君士坦丁堡,家中历代仕宦。其父君士坦丁-阿克罗伯利特斯最显赫时做到东罗马帝国的尚书(Logothete,原意为“精于计算和账务之人”。后来成为东罗马帝国大臣的泛称)高位。十六岁时,受其父派遣去尼西亚,投奔尼西亚帝国的约翰三世。他在尼西亚帝国继续学习,毕业后仕宦,很受约翰三世赏识,因此升迁迅速。一直做到尼西亚帝国太子塞奥多利-拉斯卡利斯二世的太傅,1246年做到任官阶仅次于首相的礼部尚书(Megas logothetes直译为高阶大臣,本为辅佐宰相的各种枢密大臣的统称,后来已经变为外交部长的专称)高位,专门负责外事活动。后参加对伊庇鲁斯君主国的战争,战败被俘。两年后被米哈伊尔八世赎回。因此转投了米哈伊尔八世的势力,依然负责外交事务。1274年他作为米哈伊尔八世的特使和东罗马帝国代表团团长参加了里昂公会议。在会议上他通过巧妙的手法,使得会议同意东西教会两会复合,因此暂不使用武力统一的决定,他的这一举动为新生的巴里奥略王朝赢得了积蓄力量,巩固统治的时间。为之后米哈伊尔八世的外交战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又历任各种外交官位,并且兼职当了君士坦丁堡大学的校长。“巴里奥略朝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知名学者,都是他的门徒。他本人亦很有才华。其代表作正名叫《编年散记》(Chronike syngraphe)。这本书是东罗马帝国的《史记》,书上记载了拜占廷1204-1261年的历史。是研究第四次十字军时期到巴里奥略光复时期最重要的史料。此外他的其他作品和演讲词(如在约翰三世葬礼上的演讲)亦传世,史学价值亦非常重要。

        帕金米列斯:这位是东罗马帝国巴里奥略王朝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乔治-帕奇美雷斯(George pachymeres,约1242-1310)成4里说他“精通哲学”,是因为他和他师父都是大学的哲学教授。

        生于尼西亚,来自第四次十字军产生的一个难民家庭。所以在“巴里奥略光复”后他回到君士坦丁堡并在此求学。师从阿克罗伯利特斯,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因为本人确实学识不俗,加以师尊恩萌,所以仕途顺畅,最高做到皇廷法院的法官。后又在学校里任教职,从业终身。他的老师阿克罗伯利特斯死时并未完成他的书,所以他在师傅死后接手继续记叙《编年散记》,使这本书的记载继续延伸,涵盖了1255-1308年间的东罗马帝国史。由他们师徒二人完成的《编年散记》,史料价值很高。由于帕奇美雷斯在书中坚持东正教的立场,批判教会统一。对后世巴尔干各民族追求独立的思想提供了源泉。而且帕奇美雷斯虽说有老师照顾,其本人也确实成绩斐然。他作品很多,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四艺”(quadrivium,指代数,音乐,天文和几何,加上修辞学,语法学和语义学就是七艺。中世纪的欧洲认为习修七艺是文化人的标准),他的作品都有涉猎。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都可以堪称是“巴里奥略王朝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亦被后人被誉为13世纪东罗马最伟大的学者。

        马克什姆斯:这位是东欧中世纪的学术大师,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马克西姆斯·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约1260-1305)

        东罗马帝国 “巴里奥略王朝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的学者,生于尼科美底亚(Nicomedia,现在土耳其的伊兹米特)。早年生活不详,后来他成为君士坦丁堡的一名修道士并从业终身,在那里他修行并出版著作,成名后得到提拔,曾作为拜占廷使节团的一员去过威尼斯。他精通多种语言,写过一些语法方面的论文。他从古希腊著作中摘录部分文章编辑成《希腊诗文集》一书。正是由于他的编纂,许多古希腊手稿方才免于散佚,从而能够流传后世。另外他还将诸如西塞罗,奥维德,包伊夏斯等古典时期罗马文化名人的许多拉丁著作翻译为希腊语,促进了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化人与西方拉丁语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些译著使他名声远扬.在文艺复兴早期,他的译著常常被用作希腊语教学的阅读范文。在这些他的编纂作品中,对我们当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伊索寓言》。在马克西姆斯之前,没有《伊索寓言》,而只有各种传统寓言故事,其中还只有部分署名为伊索。马克西姆斯是第一个考证伊索的生平,并能证明其创作了至少150则寓言故事的人(也有说法说这些故事都是马克西姆斯自己编的,没有伊索这个人)。可以说没有马克西姆斯的工作,也就没有我们现代人所看到的《伊索寓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著名的古代文献,如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也都是马克西姆斯整理,编纂和推广,从而为世人所知的。

        通宝推:ton,
      • 家园 剧本一: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伊萨克二世:这位是东罗马帝国安格洛斯王朝的初代目伊萨克二世(Isaac II Angelos,1185-1195年在位,1195年被废黜,1204年借十字军之力复位,旋即死于政变)。安格洛斯王朝是东罗马帝国从缓慢衰落转为急速下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内忧外患一齐加剧,其内斗激烈,使内斗各方开始使用众愚民变和自立政权之类的不计后果的极端手段。并同时开始大力引入各路外援来给内斗各方撑腰。在外部上东罗马帝国则遭遇了诺曼人东来、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崛起和百年十字军东征事业走向高潮。东西夹击内忧外患之下的安格洛斯王朝陷入动荡之中。而安格洛斯王朝的皇帝无论其政治能力还是道德素质,可以说是均无足观。由于中央权力软弱,所以东罗马帝国在安格洛斯王朝时期迅速陷入困境,最后风雨飘摇的安格洛斯王朝,亡于被威尼斯人怂恿的第四次十字军之手。

        东罗马帝国豪族安格洛斯家出身,其父安德罗尼克斯-安格洛斯在科穆宁王朝末期是小亚细亚军区的边防大将。其祖母提奥多拉出自科穆宁皇族,所以他们家是科穆宁皇族的远支。早年伊萨克曾经找人算命,结果是说他有王气。于是乎他野心就开始膨胀。但是他在早期还是很懂得低调。直到科穆宁王朝末代皇帝安德罗尼克斯一世时期(1182-1185),他才逐渐露出野心。安德罗尼克斯一世是一个为人特立独行的猎艳老手。早年间桃色丑闻频出,因此很不受贵族圈待见。以至于后来他只能使用煽动众愚政治的方法夺权成为皇帝,为了酬答暴民的支持,他对于君士但丁堡内部暴力蔓延的行为不闻不问,间接促成了著名的“拉丁大屠杀”(Massacre of the Latins)。他纵容暴民的行为直接给了西欧国家向东罗开战的借口。安德罗尼克斯一世同时使用政策打击贵族。他增加税收,裁减贵族的封地。所以使得很多贵族迅速形成反对他的阴谋集团。伊萨克就是阴谋集团的一个成员。晚年的安德罗尼克斯一世疑心病已经非常重,而且倒霉的是还迷上了算命,迷得五迷三道的他居然把算命也弄到了现实中来,这让他本已很糟的名声更加臭不可闻。连昔日里支持他的暴民,对于这位相当敢玩的皇帝也感到吃不消。1184年,西西里诺曼人王国出动大军进攻东罗,眼见机会来到的东罗贵族们纷纷做了皇协军,诺曼军队连战连捷,从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都拉斯一路进逼,甚至攻克了帝国第二大城市塞萨罗尼基,逼近到离君士坦丁堡只有200里的地方。众愚暴民们眼见事情不妙,迅速暴露出民意朝令夕改顺风一窝上逆风走不了的特点,转为唾弃安德罗尼克斯一世。丧失支持,又连战皆北的安德罗尼克斯一世疑心病加重,此时又听到了伊萨克早年算命的事情,于是在离开君士坦丁堡组织防务时命令自己的副手带人把伊萨克干掉。结果没想到伊萨克领人反杀成功,随后伊萨克冲入圣索菲亚大教堂,敲响大钟号召诛杀暴君。城内暴民听闻后迅速叛卖安德罗尼克斯一世,和贵族们一起在欢呼声中拥立了伊萨克继位。闻听新皇继位后,安德罗尼克斯一世的人马顿时星散。安德罗尼克斯一世在逃亡途中被捕,押送至君士坦丁堡后,被伊萨克二世判处死刑,交给暴民们执行。随后暴民们就在一片欢乐声中残酷虐杀了他们昔日的恩主和靠山安德罗尼克斯一世(据说虐杀持续了三天才让安德罗尼克斯一世死掉)。科穆宁王朝的本家一系也就就此落下帷幕。

        登基后的伊萨克二世,面对汹涌而来的诺曼人军队,赶紧组织抵抗。伊萨克二世本人搞权谋或有能力,论打仗就麻爪了。所以军事上比较依赖下面的将军。他启用了当时东罗军界的大佬布拉纳斯将军(Alexios Branas),并动员了自己老家小亚细亚的家兵和已经准备好的大军合流,交给布拉纳斯去迎敌。而布拉纳斯不负众望,在德米特里奇会战(Battle of Demetritzes)中大破诺曼军队,为诺曼-东罗马帝国战争画上了最后的句号。安格洛斯王朝也因此稳定下来。不过伊萨克二世趁着大胜东风,组织人马四处收付失地,但是这些努力全遭失败。所以德米特里奇之胜是伊萨克二世执政时期少有的对外军事胜利。

        伊萨克二世登基之初,为稳定国内局势,采用和先代皇帝反其道而行之的政策,主要依赖贵族,这使得国内大贵族纷纷崛起。苦于军头元老们的强势,伊萨克就转为使用自己的亲属来牵制大贵族们。但是自己的亲属毫无疑问也是大贵族,所以安格洛斯朝很快成为权臣和地头蛇斗来斗去的舞台,而皇帝则逐渐成了摆设。在东罗内部斗来斗去的时候,又一场外患爆发了——第二保加利亚帝国(Second Bulgarian Empire)开始崛起。第二保加利亚帝国,或曰保加利亚阿森王朝(Asen dynasty)是12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巴尔干最强的势力,最强盛时领土北至德涅斯特河,南至马里查河(当时叫尤金河Ergene river),西至蒂萨河流域,涵盖了当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部分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并且令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向其称臣。所以成4说伊萨克二世“被巴尔干诸民族所困扰”只能说是对了一半。“巴尔干事务”深深的困扰着伊萨克二世一生,但是导致这件事务的起因并不在巴尔干。

        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崛起,起源于著名的保加利亚“阿森彼得起义”(Uprising of Asen and Peter)。自东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王朝征服保加利亚后,对保加利亚采用的是当做自己的一个战略后方的政策。因为中后期的东罗军队,核心地区的民风贫弱,军备废弛,日益依赖外族佣兵来打仗。所以长期以来东罗对保加利亚的政策是政治和社会上承认地头蛇的权益而不做改革,仅满足于贡赋。文化上全力入侵保加利亚,将其纳入东正教范围而加固其认同,最后军事上引入保加利亚人佣兵来充实军队。保加利亚人很快就成为东罗军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政策,随着马其顿王朝的终结就很难维持,甚至反倒成了催命符。不削弱保加利亚当地的地头蛇,完全依靠军事威力来威慑,使得保加利亚实际上只是帝国的土司和外藩。当帝国衰退时,就很难控制他们。衰退中的帝国需要更多的钱,但不向土司加赋就没钱,加赋就是逼人造反。实际上马其顿王朝时期造反就已经有几起。将保加利亚东正教纳入东罗体系内当然增加了保加利亚人对东罗的认同。但指望保加利亚人就此忘掉第一保加利亚帝国的辉煌那就是想当然了。况且昔日保加利亚西美昂大帝也是东正教徒,不一样是兵临君士坦丁堡要夺鸟位?而且通过加入东罗的宗教体系,保加利亚人实际加强了号召力。现在通过教友系统,影响力就可以出了保加利亚蔓延到整个东正教世界。西美昂大帝时期,保加利亚就只能动员保加利亚人,但现在而倘若有保加利亚人要再续西美昂大帝的辉煌的话,只要打个进京拥立的旗号,整个东南欧的野心家都会被动员起来。而保加利亚人大量进入东罗军队当兵,使保加利亚人对东罗的情况了如指掌。保加利亚人在东罗军队里只能做大头兵,顶天是个小官儿。打生打死却没有出头天,早就对东罗很不满意。所以到了濒临崩溃的安格洛斯朝,保加利亚地区对东罗来说其实已经是干柴满地,就差个火星进去罢了。结果到了1185年,火星就丢进来了。

        伊萨克二世和其他时运不济又能力有限的统治者一样,对外如果拼力气拼不过,可以拼女人肚皮。为了减少外患,他主要通过嫁女和娶妻的方法,使用亲缘线来维持东罗的外部安全。但是嫁女也好娶妻也好,都很费钱。穷极无奈的伊萨克二世决定使用加税的方法来弄彩礼钱。1185年,伊萨克二世娶匈牙利王贝拉三世之女玛吉(Margaret of Hungary,玛吉是玛格蕾特的匈牙利语变种),男家要出彩礼钱,而这次彩礼钱就弄到了保加利亚人的头上。于是伊萨克二世在保加利亚地区加税。结果立即激起保加利亚人的不满。这时有两个保加利亚土豪彼得(Theodor-Peter of Bulgaria)和阿森(Ivan Asen I of Bulgaria,也有人说他俩其实是瓦拉几亚人)被推举出来去请愿。这俩土豪见到伊萨克二世之后提出要么取消税收,要么也可以加税,但是请允许他俩带枪投军。把哈俄摩斯山(Haemus Mons)附近的土地封给他们当采邑。伊萨克二世拒不接受这些条件,命令将两个土豪乱棍打出。于是这俩人回家后就组织造反,为了发动群众,这俩土豪学起了义和拳大师兄.中世纪欧洲各地有崇拜圣人的习俗。而有位东正教的武圣人圣底米丢(Saint Demetrios of Thessaloniki),其崇拜在保加利亚地区很流行。有很多人自建教堂或者修会,聚集拜谒。这俩土豪立即利用这个信仰,粜尽家财自己也整了一个崇拜这位圣人的堂口。因为这堂口有钱,影响力就大,所以来的人就多。然后这哥俩就在布道上大讲造反,直呼“保加利亚兴,东罗马必亡”。在造成了造反的舆论后,哥俩宣布受了圣人托梦,要起来解放保加利亚,一些死忠信徒问讯宣布跟随,于是阿森彼得起义就爆发了

        伊萨克二世敢把这俩土豪不当回事,直接乱棒打出,不是没有一点底气就瞎做的。虽说保加利亚人认可这哥俩的目标。但一开始,这场起义不是很受大部分保加利亚人的支持。完全可以说是十个人里一个干,九个蹲在旁边看。伊萨克二世听说起义的事情后,比起义者还高兴,他觉得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只要帝国的铁甲圣骑兵一到就会土崩瓦解,乖乖的把战绩和人头送上。而且他一开始计算也没有多大错误。起义爆发后,起义军除了早期利用防备松懈而突袭夺取了保加利亚旧都大普列斯拉夫后,接下来就是被东罗军队按在地上打。被打的狼奔豕突的起义军败的很惨,连作为圣物的圣底米丢旗标都丢了。伊萨克二世还进了彼得家里坐了坐,然后看着满满的战绩和人头很是满意,加上这时塞奥多利-曼卡法斯造反,于是伊萨克二世就回家平叛去了。起义军残余人员渡过多瑙河,并在多瑙河另一边找到了愿意帮助他们的盟友——钦察人。在得到了闻名遐迩的钦察草原骑兵的帮助后,起义军招纳流亡,重整旗鼓。随后起义军反攻保加利亚,有了大量轻骑兵的起义军发挥自己的机动性,对东罗军采用一沾就走的战术。东罗军捕捉不到起义军主力,虽然打赢几仗,但还是消灭不了。而此时又正逢第三次十字军中的神罗帝国军部队在腓特烈一世带领下走陆路去中东,正要打保加利亚地面上过。巴巴罗萨皇帝话很明白,谁敢拦路就杀谁全家。东罗军不得不撤退以加强防务。十字军过界的地面,很快就被起义军夺取。就这样,伊萨克二世和东罗永远的失去了消灭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机会(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欧洲传统东西二帝有权利封下属臣子为国王。伊萨克二世和巴巴罗萨皇帝见面时,为了占口头便宜,直呼对方是“阿勒曼尼人的国王”,以示自己是正统东帝,不承认神罗皇帝是西帝,并且等而下之,变成东帝封的一个国王了。巴巴罗萨皇帝大怒,反唇相讥说伊萨克二世是“色雷斯人的国王”。因为东罗马帝国这时欧洲领土丧尽,只剩色雷斯等地区还听君堡的。两家臣子见状立即争执开来,互骂嘲讽,最后巴巴罗萨皇帝直接放话要给阿森的保加利亚军撑腰,伊萨克二世被迫认怂。阿勒曼尼是中世纪对于当今德国西部地区的称呼,所以德意志的国王音译叫阿勒曼尼人的国王。因为英国和德国共享一个起源谱系,而中文沿袭英语,所以称德国为日耳曼或者沿袭德语,称为德意志兰。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主要语言,依然称德国为阿勒曼尼)

        神罗军前脚刚走,东罗军便去而复返,为了缓解压力,伊萨克二世秘密和萨拉丁结盟,让阿尤布朝来拖住十字军,随后东罗军重返保加利亚,但是之前熟悉当地的东罗军的统帅约翰-杜卡斯(John Doukas (sebastokrator))遭到伊萨克二世猜忌,所以换上了不熟悉地理的约翰-坎塔库泽努斯(John Kantakouzenos (Caesar))。在这位国舅的带领下,东罗军被困在巴尔干山岭里。阿森见时机已到,以假造流言的方法,吹牛说钦察大军正在赶来援助保加利亚军。东罗军当时欠薪已久,又信了对方大军来援,于是全军撤退。阿森率领保加利亚军在特尔雅芙娜隘口设下埋伏,成功伏击了撤退的东罗军,取得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建国之战特尔雅芙娜战役的大胜(Battle of Tryavna)。特尔雅芙娜战役的战败对安格洛斯朝是灾难性的。在这一仗里安格洛斯家的家兵损失惨重,王朝最主要的武力支柱轰然倒塌。这让安格洛斯朝的皇帝除了傀儡以外什么也做不来了。

        东罗军惨败而归,伊萨克二世顿时麻爪,自家家兵丧尽,使得他只能依赖其他大贵族的武力来对付第二保加利亚帝国。而其他大贵族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灯。安格洛斯朝暴动登位的先例,极大地鼓舞了野心家们。而第一个跳出来的野心家就是德米特里奇战役的胜利者布拉纳斯。东罗军败阵后,伊萨克二世委托布拉纳斯率军去继续进攻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然而布拉纳斯和杜卡斯早有勾结,到任后不久就造反回军,要回君堡夺鸟位。伊萨克二世于是又启用了自己的女婿康拉德。康拉德不负众望,在君堡城下以单挑阵斩布拉纳斯,成功镇压下去叛乱。康拉德作为西欧来东方参加十字军的拉丁系诸侯,因功受赏,权力大增。以康拉德为代表的十字军系诸侯的崛起,代表着西方对东罗的干涉力度大大加大。接下来,东罗马帝国又在阿卡狄波利战役中遭到惨败(Battle of Arcadiopolis),好不容易搜罗来的一批士卒也损失殆尽。这标志着东罗马帝国再也无法阻挡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崛起。败战的伊萨克二世只能寻求外援,他在自己亲家,匈牙利国王贝拉三世的支持下继续和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缠斗。结果这时候又有野心家冒出来——伊萨克二世的哥哥阿列克塞,1195年3月,不满于屡战屡败的东罗军头趁着伊萨克二世出门打猎的机会,给阿列克塞黄袍加身,夺取鸟位。这就是安格洛斯朝第二位皇帝阿列克塞三世。伊萨克二世想反攻君堡,结果发现人马四散,于是他企图逃跑,失败被捕后惨遭挖眼(这是东罗马帝国常用的使对方丧失担任皇帝资格的肉刑之一,此外还有割鼻子和阉割等,这也是西方贵族鄙视东罗马帝国的原因之一),随后去蹲大牢。后来在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堡后的混乱时期里,十字军诸侯们把伊萨克二世和他的儿子拉出来扶上位置当傀儡,但是十字军杀夺君堡的残酷引发了巨大的民变,在一片混乱中,其子阿历克塞四世被杀,而伊萨克二世也闻讯惊死。短命的安格洛斯朝也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历史,无奈的让位给新成立的拉丁帝国。

        应该承认伊萨克二世失败的一生,外部因素占重要作用。他处在一个纷乱的年代,统治期间各路乱兵人马是不停地在东罗地界上过,几乎没有一天消停。所以只说他为政无能所以把东罗搞垮了,这确实不是公允之词。但是他也确实不是一个顺应潮流的皇帝。那个年代的东罗急需的要么是巴希尔二世这样的名将,要么是利奥一世这样的手腕高超的王者,但是历史却给了它一个庸人。顺昌逆亡,所以安格洛斯朝也就这么亡了。

        阿历克塞三世:这位是东罗马帝国安格洛斯朝第二位皇帝阿历克塞/阿莱克修斯三世(Alexios III Angelos)。但实际上来说,由于他任内发生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导致东罗马帝国灭亡,所以他应该算是安格洛斯朝的末代皇帝。而且成四里面写反了,他是伊萨克二世的哥哥,不是弟弟。

        生于君士坦丁堡,安格洛斯家出身。早年参加了反对安德罗尼克斯-科穆宁一世的阴谋集团。但被安德罗尼克斯一世侦知暴露。被迫流亡中东,因为他家是小亚细亚的边防大将,交游广阔,所以先后在很多个中东的君主那里获得了庇护。直到其弟发动暴动继位后方才回国。随后被伊萨克二世委以贵主(Sebastokrator,直译是尊贵的统治者,科穆宁王朝开始使用,贵主不是副帝,但是地位上和副帝是相同的,也是有继承正帝权位的资格。一般是由正帝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出任。贵主的设置,是正帝为了保障皇位自家相传的设计。后世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等受东罗影响的国家,其君主的头衔就是“贵主”)之职。由于这个职位很多时候是个武职,所以阿历克塞三世上任后交通很多东罗国内的武将。阿列克塞三世是个妻管严,他老婆卡马特拉(Euphrosyne Doukaina Kamatera)为人野心勃勃,而且敢想敢干。阿列克塞三世虽然想过谋逆篡位,可是决定不了。但他老婆为了当皇后,在这事情上比他专注的多。卡马特拉借助交游的机会,组织了一个军头家庭的恳谈会,每次开会都试探诸将的心思,鼓动其反意。伊萨克二世打仗不行,导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崛起。他还利用拉丁系诸侯来保住自己的权位,这使得东罗军界对他十分不满,卡马特拉利用了这个不满,号召诸将当从龙功臣,扶植她老公夺取鸟位。阿卡狄波利战役后东罗军队对伊萨克二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然后就出了一批想当元勋功臣的人,这批人在卡马特拉的组织下趁着伊萨克二世出门打猎时发动兵变,给阿列克塞三世黄袍加身。阿列克塞三世见状顺水推舟上位,领人抓了弟弟,刺目囚禁,从而登基为皇帝。

        如果说伊萨克二世的失败还可以说是为人庸碌,能力有限,阿列克塞三世的失败则是彻头彻尾的自取灭亡。阿列克塞三世为政粗率,私心自用,分不清公政和私爱之区别,为了犒赏功臣和稳定人心,他上位后大开国库,狂撒国币以收买人心。他执行的毫无节制的大撒币政策,几乎到了大敞国库之门任人取用的地步。结果就是本来就因为连年兵乱而贫乏的国库彻底被花的家徒四壁。公用无钱的结果,就是东罗的国防全线崩溃。鲁姆苏丹国在东,匈牙利在西,保加利亚在北开始对东罗马帝国进行全面压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迅速沦为君士坦丁堡城的市长。1196年,神罗皇帝海茵里希六世(Henry VI, Holy Roman Emperor,德语里海茵里希就是亨利)领兵过境东罗,海茵里希六世为了整点成绩出来好回国交差,向阿列克塞三世勒索金钱,放话说不给就打。穷困潦倒的阿列克塞三世被迫下令征收“德国税”(Alamanikon)筹钱应付,为了弄点钱,连教堂的圣器和先皇的遗物都不放过,统统拿去换钱。这个做法让他大失人心。发现自己变得不受欢迎的阿列克塞三世一方面以出售利权,包卖税务给地头蛇的方法来弄钱,另一方面开始学他的弟弟一样找外援。他找的外援是正在崛起的塞尔维亚帝国。这时尼曼雅王朝的“首冕者”斯特凡正在上位,阿列克塞三世立刻提出嫁女给他,同时还把“贵主”头衔封给了斯特凡。从此塞尔维亚帝国的君主对外都自称是“贵主”。但是这段婚姻未能成功,因为阿列克塞三世包卖税务,把国家征税的权力卖给了地方土豪,结果就是地方土豪接机纷纷崛起,东罗的国家权力全面崩溃。1197年,马其顿地区的一位地方土豪杜波米尔(Dobromir Chrysos)举起叛旗,导致整个大马其顿地区(Vardar Macedonia)都不再为帝国所有。这里是塞尔维亚帝国和保加利亚帝国争夺的主要地区,斯特凡明显看重地盘甚于头衔,所以这段婚姻未能成功,这样阿列克塞三世也就断了外援的念想了。

        就在阿列克塞三世坐困愁城的时候,最后的灾难终于降临。阿列克塞三世没有外援,伊萨克二世可有。伊萨克二世几次成功的婚姻和嫁女,使得他成为西方势力在君堡的代言人。他被阿列克塞三世谋篡,导致西方拉丁系势力对东罗的敌意大为上升。伊萨克二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傀儡皇帝阿列克塞四世,在阿列克塞三世篡位后逃亡,这个时候他逃到了东罗马帝国在商业上的第一对手威尼斯共和国。在威尼斯的帮助下阿列克塞四世在意大利半岛到处流窜拉赞助,甚至跑到教皇那里,以取消东正教,两统归西方为条件,换取援助回君堡夺回鸟位。教皇大为心动,而这个时候,第四次十字军正在意大利半岛整装待发,这把十字军请了威尼斯共和国帮忙跑运输,结果因为资金调达不畅,跑了运输钱没给结,威尼斯共和国商业立国,属于没钱赚鬼都不干的性子。立马给十字军断水断粮。饿疯了的十字军求威尼斯给条活路的时候,威尼斯共和国督治(Doge,位阶等于公爵,但威尼斯的督治是选举产生) 丹多洛就提出让十字军拥立阿列克塞四世回君堡夺取鸟位。而教皇对于这种同门相伐虽然名义上反对,但并无意愿制止。肚子空空的十字军也没得选,立即开拔去君堡。在长年的浪费政策之下,阿列克塞三世手中无钱,无力组织人马保卫,只有他的女婿拉斯卡利斯还能用义愤组织点抵抗,但在穷极了饿疯了的十字军面前那就是螳臂当车。因为没有海军阻拦,威尼斯海军可以直接将十字军人马运入金角湾,越过城墙攻入城中,为了方便巷战,十字军大肆纵火,几乎把半个君堡给烧了。完全丧胆的阿列克塞三世一方面对于抗战要求应付了事,另一方面立即卷起金银财宝,1202年7月17日夜,阿列克塞三世领着小女儿,带着金银财宝,连大女儿和老婆都不要了,仓皇逃出君堡。东罗马帝国安格洛斯朝也就此灭亡了。

        弃城而逃的阿列克塞三世人心丧尽,遭到东罗马帝国遗民的普遍唾弃。于是他只能凭着血统做食客,托庇于各路诸侯。1205年,他托庇于伊庇鲁斯君主国的科穆宁家族旗下,这时伊庇鲁斯君主国和正在崛起的尼西亚帝国互相抢地盘,伊庇鲁斯君主米哈伊尔一世就把他派去尼西亚帝国,看看能不能凭老丈人身份牵制塞奥多利一世。结果阿列克塞三世毫无悬念的失败了,于是伊庇鲁斯君主国就把他当奇货“售卖”,经过特拉布宗帝国的“转卖”后,1210年左右他被罗姆算端凯-库斯老一世“买走”,负责组织皇协军进攻尼西亚帝国,结果战败被捕,关入修道院终老。

        阿历克塞四世:东罗马帝国安格洛斯朝正统末代皇帝阿列克塞/阿莱克修斯四世(Alexios IV Angelos)。说叫正统末代皇帝是因为阿列克塞三世逃亡后,十字军把他扶上位当傀儡,没有立即灭掉换法统。所以从法统上来说还算一任。但他只能算是末帝,哀帝,少帝这样的人,纯是走过场和给一个朝代画句号的这么个角色而已。不过,在君士坦丁堡政变杀掉阿列克塞四世之后,还有一个有亲缘关系的阿列克塞五世接着做了几天的非正统皇帝。所以说他是末代也是有疑问的。

        安格洛斯朝的傀儡皇帝,伊萨克二世之子。13岁时赶上伯父阿列克塞三世政变,随后和老爹一起蹲大牢。伊萨克二世在位时和西欧诸侯结亲,构筑了一个关系网。1201年,伊萨克二世利用这个关系网雇了两个走私商,成功把儿子送出君堡,托庇到神罗帝国的二皇子士瓦本的腓力(Philip of Swabia)那里。随后他就作为奇货去吸引各路野心家。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意大利豪族蒙菲拉特家的家主卜尼法斯一世(Boniface I, Marquess of Montferrat,这个卜尼法斯就是前面说到的伊萨克二世的女婿康拉德的三弟)。蒙菲拉特家和伊萨克二世结亲,一心想推举自己的侄子阿列克塞四世上位,结果被阿列克塞三世篡位搅黄,所以一直想反攻倒算。阿列克塞四世在他的支持下到处找外援,这时意图消灭东罗,独霸地中海东部贸易圈的威尼斯共和国看到机会,为他介绍了正在整装待发的第四次十字军。阿列克塞四世跑到教皇那里去,以承诺一旦复位就搞两统合一,罗马为尊的条件,拿到了教皇允许拥立他的默许。威尼斯共和国眼见阴谋得逞,就把阿列克塞四世推到了正在扎拉驻扎的十字军哪里,让他当带路党率十字军进攻君堡。阿列克塞四世在有心人的怂恿下向十字军大开空头支票,承诺一旦十字军帮他复位,他就召集一批人马帮助十字军去中东,而且如果十字军国家在圣地重建,他就自己出钱替十字军国家招募海陆军保卫圣地。十字军欠威尼斯的钱,也由他负责结清。此时十字军因为杀夺扎拉这个极毒教城市,正在惶惶然。而且在扎拉他们只拿到了补给品,有一点财物也拿去还威尼斯的债了。这时来个人凭着教皇的谕令还开了这么好的条件,十字军觉得一次也是杀两次也是剁,就跟着阿列克塞四世发财去了。

        阿列克塞四世率军赶到君堡后,阿列克塞三世望风而逃。所以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进入了君堡。但是历来反西方的君堡的居民根本不可能接受一位拉丁系的君主。阿列克塞三世逃亡后,君堡的一些居民趁着没人管,冲入监狱把伊萨克二世放了出来,重新立为皇帝。十字军一看有可能白玩一场,就立即率军逼宫,要求伊萨克二世将阿列克塞四世立为副帝。伊萨克二世被迫同意。由于伊萨克二世是个瞎子,所以阿列克塞四世实际上说了算。但是阿列克塞四世立即发现自己说了也不算——他根本不知道东罗马帝国其实已经是一个穷的家徒四壁的空壳子了,凭一毛钱也没有的国库,阿列克塞四世根本无法兑现他对十字军开的空头支票。而十字军不管这个,你不给钱我就抢,于是乎君堡居民和十字军之间摩擦日甚,阿列克塞四世也被君堡居民目为卖国贼和强盗头子。1203年底,十字军再次向阿列克塞四世要求兑现承诺,阿列克塞四世没沉住气,直接谈崩,于是乎十字军开始劫掠君堡地区。结果引发君堡居民的起义,起义者冲入圣索菲亚大堂,敲钟立帝。阿列克塞四世闻之到场企图谈判,结果被起义者关押,随后被杀死。而伊萨克二世亦问讯惊死。安格洛斯朝画上了最后的句号。闻听有人起义,还杀帝夺位。十字军立即杀掠君堡。经过一番战斗把反抗者都杀掉后,十字军拥立了鲍德温一世(Baldwin I)成为新皇帝,这就是拉丁帝国的开始

        曼卡法斯:正名塞奥多利-曼卡法斯(Theodore Mangaphas, Θεδωρο Μαγκαφ,) 他是一位活跃于1188-1205年间的 东罗马贵族,所谓费拉德尔菲亚,就是小亚细亚名城非拉铁非城(Philadelphia,美国的同名版本就是费城。非拉铁非是小亚细亚西部重要的古城,其教会是圣经启示录中亚细亚七教会之一,现属土耳其的马尼萨省,今名 阿拉谢希尔)。此人在伊萨克二世统治期间和第四次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的混乱时期里,先后两次称帝,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由于他两次失败的篡位行为,希腊编年史家称他为Morotheodoros (Μωροθεδωρο) 意思是废物塞奥多利

        生于非拉铁非,当地大贵族出身。1188年左右崛起为非拉铁非城的统治者,并得到周围吕底亚地区居民的支持,而且他还和Troad地区(小亚细亚最西部,达达尼尔海峡亚洲一侧,古代特洛伊城所在地区)的亚美尼亚人结盟。于是他自立为皇帝,反对当时的伊萨克二世(1185-1195年第一次在位),且铸造了自己名号的银币。

        伊萨克二世亲征塞奥多利-曼卡法斯,几次接战之后,把他围困在非拉铁非城(1189年6月)。但此时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腓特烈一世率领的第三次十字军已经进入东罗马帝国境内,伊萨克急于结束战事去对付腓特烈,于是双方谈判,塞奥多利-曼卡法斯在提交人质和放弃帝号后得到赦免,并继续统治非拉铁非城。

        1193年左右,东罗马帝国色雷斯军区公爵(doux)、帝国军队司令(megas domestikos) 瓦西里-瓦塔茨(战死于1194年,此人按维基的说法,可能是后来尼西亚帝国约翰三世-瓦塔茨的父亲)驱逐了塞奥多利-曼卡法斯,他只能逃到科尼亚的塞尔柱苏丹那里,加入突厥游牧民的军队,作为还乡团和带路党,带着这些圣战者蹂躏东罗马边境(1195-1196)。1196年底,新任东罗马皇帝阿列克赛三世出钱从塞尔柱苏丹那里把塞奥多利-曼卡法斯买了回来(卖国贼就这个下场),条件是不会处死或终身监禁他,但是他还是蹲了一个阶段的监狱。不过至迟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1203-1204年)他已经被释放并回到了非拉铁非城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摧毁统一的东罗马帝国,帝国境内的各路豪强纷纷自立,曼卡法斯也趁机重新夺取非拉铁非城,建立了短暂的独立政权。此后,他去迎击十字军统帅弗兰德的亨利(第一任拉丁皇帝鲍德温的兄弟,后任拉丁皇帝 1206-1216。当时亨利和分得尼西亚的布卢瓦的路易伯爵等十字军骑士出征小亚细亚,去兑现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的分赃协议),双方于1205年3月在亨利扎营的Adramyttium城(今土耳其的埃德雷米特)激战,虽然最初曼卡法斯的大军(按照史家Nicetas Choniates的说法)让亨利惊慌失措(此前亨利刚刚击败塞奥多利-拉斯卡里斯的兄弟君士坦丁率领的另一支东罗马军队),但东罗马军队士气低落,还是被法兰克骑士的冲击打得大败,骑兵逃走而剩下的步兵大部被杀和被俘。

        曼卡法斯逃回非拉铁非城,1205年底之前其领地被塞奥多利-拉斯卡里斯领导的尼西亚帝国政权吞并,曼卡法斯下落不明,一般认为被尼西亚帝国擒获杀死。

        关于其姓名的八卦,有说法认为Mangaphas不是希腊语,而是土耳其语mankafa(废柴、蠢货)的希腊化形式,亦即曼卡法斯不是其人的本姓,而是他绰号Morotheodoros(后来希腊编年史家给他的称呼-废柴塞奥多利)土耳其译名的转写。不过在今土耳其阿弗路迪斯(Aphrodisias)东罗马遗迹里发现了一个有大量银币的窖藏,一般认为这些银币系塞奥多利-曼卡法斯铸造,所以他本来可能就姓 废柴

        独卡斯:这位是东罗马帝国的僭主皇帝伊萨克-杜卡斯-科穆宁(Isaac Doukas Komnenos)

        出自东罗马帝国科穆宁皇族。科穆宁皇族是中后期东罗马帝国最有名的皇族,其家系众多。后面的安格洛斯朝和拉斯卡利斯朝,其实严格说也都是科穆宁家的旁系侧支。在本家失去君士坦丁堡后,科穆宁皇族的本系分支借助外援的力量,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其他地方分疆裂土闹独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特拉布宗帝国。一直到1461年才被奥斯曼帝国灭掉,比东罗本体还多扛了8年。鉴于科穆宁皇族如此的影响,历史学者将所有科穆宁皇族出身的东罗马系政权统称为大科穆宁诸朝((希腊语Μεγαλοκομνηνοί, Megalo komnenoi))。而伊萨克-科穆宁就是大科穆宁诸朝第一个割据政权。

        家系可以追述到约翰二世-科穆宁皇帝(John II Komnenos),他是约翰二世皇帝的长房长孙。但是由于早年丧父,所以爷爷约翰二世传位给他四叔曼努埃尔,他家无缘皇位,这时他就已经有不满。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皇帝时期将其封为贵主,负责统领小亚细亚的边军对抗基利家亚美尼亚王国。他上任后战败被俘,在亚美尼亚王国蹲大牢。在蹲大牢期间曼努埃尔一世逝世,先皇薨后人人忙着争权夺利,无人关心他的命运。最后是他婶子,耶路撒冷王国贵妃提奥多拉-科穆宁(Theodora Komnene)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想法凑了点赎金把他弄回来了。被人抛弃,长期蹲大牢的经历,让杜卡斯心怀怨望,反意已决的他一出狱回到自己的治所,就变卖家产,纠集了一批人马,打算自己闯天下。杜卡斯抓住东罗马帝国海军衰败的特点,找了船率军登陆到塞浦路斯岛,自己伪造了一封信说安德罗尼克斯皇帝让他当塞浦路斯总督。于是乎顺利夺取到了塞浦路斯岛的治权。安德罗尼克斯一世皇帝问讯大怒,准备派兵讨伐他。但是因为一方面诺曼人军队来袭,另一方面伊萨克二世算命的事情被安德罗尼克斯一世皇帝知道。杜卡斯也借机表示恭顺,有了台阶下的安德罗尼克斯皇帝只能放弃征伐塞浦路斯。随后伊萨克二世弑杀安德罗尼克斯一世,建立起来安格洛斯王朝。杜卡斯对于本家出身的科穆宁朝皇帝还能表示点尊重,对于分支出身的安格洛斯王朝那是根本不鸟,闻听安德罗尼克斯一世被弑杀后,立即自称皇帝,宣布独立。伊萨克二世在稳定了国内后即调集人马去攻打杜卡斯,杜卡斯立即举兵抵抗,结果交战之前,伊萨克二世的另一个敌人西西里诺曼人王国下属的海军大将,同时也是中世纪时期欧洲最著名的大海盗布林迪西的马嘉图(Margaritus of Brindisi)捕捉到了击败东罗海军的机会。伊萨克二世的军队在塞浦路斯登陆卸载后,马嘉图追踪而来,突袭了在这里的东罗船队并将其全歼。眼见后路被切断的安格洛斯朝军队士气崩溃,夺路而逃。杜卡斯立即率军掩杀,将其几乎全灭。于是他对塞浦路斯的统治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杜卡斯对塞浦路斯岛的统治是失败的,他是靠阴谋夺权,因此并无根基。能依赖的就只有自己的这些人马。而这些人马里面很多是佣兵,平时即纪律败坏。在击退安格洛斯朝的进攻后又因功而骄,在岛上恣意横行。杜卡斯本人其实只是一个志在夺位的野心家,夺取鸟位也只是为了私心自用,所以根本不懂经邦治世之道。对于下属的横暴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来节制。甚至连自己也没有作为统治者的觉悟,因为长年蹲大牢,内心怨恨,所以杜卡斯以为做人君就是来享受的,就实行暴政肆意发泄,奸淫掳掠四字一字不落全做下。杜卡斯的作为让塞浦路斯岛的岛民们苦痛不堪,对他更加离心离德。不过杜卡斯长年在外,对于外国的情形比较了解,所以他知道他周边各国内部都有不小的隐患。因此杜卡斯以此为筹码,媚事周边各国。所以周边其他国家都无心来攻他,他也得以维持自己在塞浦路斯岛的统治。但不是周边的势力他就没考虑到,所以他的统治只维持了四年,就被来自外部的势力消灭了,这支外部的势力,就是正在进行东征的第三次十字军。

        阵容华丽的第三次十字军在结成后,选择陆海齐头并进向中东进发。其中以理查一世为首的英军选择走海路。理查一世作为中世纪最知名的战士国王,他的军事才华有多突出,他的政治能力就有多低能。由于路途遥远,船费昂贵。这一次英国几乎是倾国而出,理查一世又不是精打细算的个性,所以英国国库被他花了个底朝天。而且十字军事业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精神的行为,烧杀抢掠不但是十字军事业的源动力,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越来越成为十字军事业的主要目的。历代十字军向东方进发时,就没有不一路走来一路抢的。军队需要抢劫才能获得补给,上层贵族需要抢劫以应付国债,而下层官兵需要抢劫才能付旅费,甚至维持生存。所以十字军经过之地如果没有强势领主抵挡,基本都会被抢的一干二净。而盗性入骨的理查一世,更不把抢劫当回事,所以英军启航后沿着海岸前进,走到哪里就在那里敲诈,不给就抢。抢劫的最高潮发生在西西里王国,理查一世为了替自己的妹妹出头,敲诈了诺曼人王国两万盎司黄金。十字军连讹带抢的消息不胫而走,东地中海各势力都收到了风声。于是所有人都提高了戒心,加强自己的防御力量,杜卡斯也不例外。

        理查一世的船队在1191年于墨西拿启航继续前往圣地,但是途中遭遇了风暴,结果使得先锋船队约25条船迷航来到了塞浦路斯。其中一条船上还载着理查一世的新娘子贝伦加利娅和他妹妹若安。杜卡斯早就听闻理查一世一路走来一路讹的故事,得知这是理查的部队后他大为震惊,以为理查是来讹他的。于是乎他打算先下手为强,率军袭击先锋船队。但是这一回十字军里大多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临阵不乱,顽强抵挡住了杜卡斯的军队。随后理查一世联系上了船队,过来找老婆。听说老婆和妹妹差点被人家掳走后,理查一世大怒,遂改变主意,决心要铲除塞浦路斯。于是理查督军猛攻杜卡斯。杜卡斯抵挡不住,被迫认栽。就与理查谈投降条件。谈判期间杜卡斯提出自己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就是投降也不能绳捆锁拿戴镣铐。理查将计就计表示同意,因为当时镣铐都是铁制的,所以杜卡斯说不能戴“铁铐”,而理查谈完了就命令部队的工匠打造了一副银手铐,投降当天就把杜卡斯给拷上拉走了。所以杜卡斯在历史上外号又叫“银手铐杜卡斯”。他的被捕,标志着塞浦路斯岛的政权从此就转入拉丁系诸侯之手。

        此间事毕的理查,将杜卡斯托付给医院骑士团关押,然后继续十字军之旅。后来十字军结束,理查回国路上被利奥波德五世扣押时,为了赎身,提出拿杜卡斯抵账(利奥波德五世的母亲是科穆宁皇族的)。利奥波德同意,于是理查就把杜卡斯“卖给”了利奥波德。看在母亲面上,利奥波德释放了杜卡斯。但是杜卡斯仍不老实,到处拉赞助企图复国。这次他找上了罗姆算端国。罗姆算端国考虑了之后觉得这人一无所用,而且科穆宁家族的独立势力又不止这一家。此时正逢阿列克塞三世在君堡登位。于是罗姆算端国就把杜卡斯毒死,权做给新君的贺礼。杜卡斯死后,他女儿还曾尝试求取拉丁帝国的军队回塞浦路斯当女王,结果失败,最后迁往亚美尼亚终老。

        通宝推:白玉老虎,一刻馆皆様,ton,
        • 家园 剧本一: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2

          狄奥德儒斯:这位是东罗马帝国拉斯卡利斯王朝的太祖塞奥多利-拉斯卡利斯一世(Theodore I Laskaris)。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原来各系的王族外逃,在原来东罗马帝国疆域内建立起多个政权以求复国。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政治斗争,以拉斯卡利斯朝为代表的尼西亚帝国崛起,最后成为东罗复兴的旗手。所以虽然之后东罗马帝国疆域内诸侯林立,但是传承世系里拉斯卡利斯王朝被公认为正统。

          生于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豪族拉斯卡利斯家出身。这个家族大概在阿列克塞三世时期出头。第四次十字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时期,这个家族的家主君士坦丁-拉斯卡利斯是拜占庭军队的主要指挥官。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还当了一阵子的临时皇帝。君士坦丁-拉斯卡利斯持主战论,作为战士在君士坦丁堡战斗到最后才被迫逃亡。他又是受过将士推举成了临时皇帝的。塞奥多利本人还娶了阿列克塞三世的女儿安娜-安格洛斯。而安格洛斯家起家就是在小亚细亚地区,所以这位小个子驸马爷来到这个地区后,能受东罗难民的认可。拉斯卡利斯家因此作为东罗马帝国又一个皇族,其合法性比其他家族强一些,能获得东罗流亡者的追随。所以当塞奥多利等人逃出君士坦丁堡,在尼西亚地区打出复国旗号后,迅速汇集起来了一批人马。东罗马帝国拉斯卡利斯王朝,又称尼西亚帝国也就此诞生。

          尼西亚帝国成立后就开始反攻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不过这位金银双瞳的将军一开头却不是很走运。比起十字军的精兵强将和背后的那些支持者们,尼西亚帝国军相比起来除了士气可用,无论是实力还是战术上都不占优势。特别是中晚期的东罗马帝国军,因军区制崩溃,又丢掉了小亚细亚的战马产地。民风亦日益孱弱,所以大量依赖外族佣兵打仗。越到帝国晚期,外族人出身的佣兵就越成为武装力量的主力,到最后甚至到了军中无国人的程度。而外族佣兵一旦顾念同族感情,往往就不愿卖力打仗。而佣兵只认钱不认国的特性,使他们更没有什么意欲为中晚期财政日益艰涩,最终崩溃的东罗马帝国战斗。所以塞奥多利和占据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军初次交锋即告负。后来再次在亚大米田(Adramyttion)交锋还是告负。终塞奥多利一生,他都没能在十字军面前占到便宜。不过拉丁帝国随后在1205年阿德里安堡战役中被第二保加利亚帝国重创,野战部队损失惨重。这使得拉丁帝国也无力继续紧逼尼西亚帝国。两家进入相持阶段一直到1214年尼姆菲翁和约(Treaty of Nymphaeum of 1214)里才暂停敌对行动。

          不过斗不过十字军不代表斗不过别人。如果是实力相差不大的对手,比如其他东罗马帝国的流亡皇族建立的政权和东部的小亚细亚罗姆算端国,由于佣兵们愿意打这样的敌人,所以塞奥多利打起来就顺手多了。而且塞奥多利作战勇猛,战斗中能身先士卒,敢打头阵。堪称是东罗马帝国里少见的猛将(所以成4里面给他武力值设定很高)。所以在他的带领下,尼西亚帝国军往往能压制其他的对手。1205年,塞奥多利帅尼西亚帝国军以奇袭战术,击败尼科美底亚的特拉布宗帝国军,并在接下来一系列的交锋中屡次获胜。迫使特拉布宗帝国的创始人大卫-科穆宁(David Komnenos)开始找外援算计他。他找的外援是罗姆算端国。这时正逢塞奥多利的岳丈公阿列克塞三世在塞奥多利那儿碰了壁,在大卫的教唆下,阿列克塞三世跑到罗姆算端国,提出要借罗姆算端国之力复国,结果成功拉到罗姆算端凯-库斯老一世(Kay khusraw I)的“投资”。1211年,罗姆军开始侵攻尼西亚帝国,塞奥多利问讯立刻起兵迎击,两军在大门德雷斯河畔安条克(Battle of Antioch on the Meander 土耳其叫Battle of Alaşehir)曲流地带遭遇。罗姆军因为地处大门德雷斯河河谷,一时无法展开全部部队。塞奥多利抓住战机,亲率骑兵猛冲罗姆军中央阵列,成功打乱对方阵型,并在乱战中以单挑斩杀凯-库斯老一世,从而大获全胜。安条克曲流战役奠定了尼西亚帝国的边界,从此罗姆算端国长期不能为患。同时特拉布宗帝国的野心被打破,尼西亚帝国脱颖而出。以1205年君士坦丁堡大牧首迁往尼西亚和此战的胜利为标志,尼西亚帝国在日后逐渐崛起成为东罗马帝国复兴势力的总扛把子。不过此战中尼西亚帝国军亦损失惨重,这导致塞奥多利一世于1214年输掉林达库斯河战役(Battle of the Rhyndacus),进而让拉丁帝国控制了马尔马拉海两岸。尼西亚帝国被迫签署了尼姆菲翁和约以求和平。1219年,塞奥多利通过娶了拉丁帝国的公主法兰德斯的约兰达(Yolanda of Flanders, Marchioness of Namur),实现了尼西亚帝国和拉丁帝国的共存。1221年,塞奥多利病逝,传位于女婿约翰三世。

          塞奥多利的一生是战士的一生。他一直忙于战事,所以内政上的作为乏善可陈。但作为一个建国者来说,对战士的需求很明显高于对仁君的需求。在他的东征西讨下,尼西亚帝国顺利稳定了下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君士但丁堡失去了,但是一个希腊人的东罗马国家依然屹立在它的南方。东罗马帝国复兴的火种在他的奋战下被保存了下来,并终于在日后重新燃起,最终实现了光复。在这一点上来说,塞奥多利一世是一位十分合格的君主,确实不愧成四对他的封号“拜占庭的圣斗士”。

          通宝推:ton,白玉老虎,
    • 家园 更新: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东西分治之后的东系的正统继承者。不过当时人自称依然是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后人的称呼。因为是继承了古代罗马帝国的传统,所以帝国本身的知识分子并无“东罗马帝国”开始自什么时候的概念,就像南宋朝廷不会自称自己为“南宋”一样。正统史家,比如著名的前南斯拉夫历史学者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国家史》的作者),俄国学者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的作者)以及我国的 陈志强先生(《拜占庭帝国通史》的作者),都以君士坦丁大帝迁都 君士坦丁堡 的330年为 东罗马历史开始的年代,我国某些百科辞书词条以 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东西帝国分治且从此未能正式统一的395年作为帝国开始的年代。所以东罗马帝国起源有两个年份。但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东罗马帝国特性 ”,要到七世纪绿教崛起导致地中海区域裂分才告形成。在那之前东罗马帝国一直保持了古罗马帝国的官僚机构、经济体系和文化特色,所以现在史学界一般把330年前(甚至上推到戴克里先皇帝继位的284年-610年间的历史时期) 称为“罗马帝国古典时代晚期”来论述。

      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最早由德国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而引入,提出的时间是1557年,距拜占庭灭亡的1453年已逾百年。拜占庭本来是古希腊时期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的希腊人城邦,传说最早在此建城筑居的是希腊人Byzas,所以称之为Byzantium,意思是Byzas之地。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都城迁到这里,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又称为“新”罗马城,同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市和皇宫,并在此建立了完整的帝国官僚系统,此后近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地中海区域的重要都市和文化、宗教中心之一。1453年之后,又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首都近500年,目前 这个已经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仍然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和土耳其乃至欧洲东南部的经济中心。

      沃尔夫提出这个称呼,是用以代替了此前西方对东罗马皇帝的通常称呼“希腊皇帝”,因为古代学者缺少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国家和民族常常指称很不准确,比如查理曼时期的编年史管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哈伦叫波斯国王;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的人民主体虽自称为罗马人,但是他们的语言文化主要传承自古代希腊。所以此前西欧人就把东罗马帝国称为希腊帝国。不过随着西欧文明进入启蒙时期,古希腊文化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这时候专制独裁的“拜占庭帝国”就成了反面教材,遭到以吉本(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代表的主流史学家的贬低和唾弃。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史学界才逐渐能够正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东罗马帝国传承众多,继承非常混乱。正统史家公认有十五个王朝。这种混乱的原因是因为东罗马帝国遵循罗马传统(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标准就是两位等权利同僚共同执政,在罗马帝国早期,虽然并不经常设立共治皇帝,但是也是有很多先例的),实行共治皇帝制度,很多情况下有正副两皇帝(还有一位正帝多位副帝的情况,但是不多;甚至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的330-395年间,有过多位正皇帝裂土分疆的情况,从而最终导致帝国东西分治)。原则上,副帝大部分与正帝有亲缘关系(或拟制亲缘:收养,或姻亲),很多皇帝生前就加冕皇子为副帝,但实际上副帝不完全等于中国的太子。由于罗马文化传统不实行一夫多妻制(东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对婚姻更是严格,原则上不许离婚),所以东罗马皇帝很多没有子嗣,因此帝国的副帝(通常是继承人)不像中国的太子必然是皇帝的儿子。在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大贵族、有能力的军头等等,都有可能被选中成为副帝,并通过收养或联姻方式名义上与正帝建立“亲缘”关系。而且副帝如果背景强大,反客为主也十分常见,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人物小传里面会不止一次出现。这种混乱的,缺乏相关纲常伦理支撑,仅靠巨头相互承认背书的继承制度。既是东罗马帝国能长期延续下去的一大原因,也是东罗马帝国内讧不断,以致外兵临城下内斗仍不休的首要元凶。在这种制度下,东罗马帝国的皇统甚多,使得国政往往和一家之政混为一谈。这种家族政治发展到后来就是不断的分裂。前朝皇室家族失去权力,就举起叛旗裂土分疆,自立新国家新法统。外国君主进入君士坦丁堡宣布拥立,然后和前皇族通婚,就可以另立法统(甚至到最后,只要能说希腊语,尊重东正教庭的自治权,愿意遵守罗马法传统,连奥斯曼帝国算端都可以获得东罗皇帝的冠冕)诸法统间互相厮杀成为东罗马帝国的“日常茶饭事”。东罗马帝国的内斗频仍,治理能力逐步衰退,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衰落,使得国家日蹙。各种外部势力趁机崛起,并逐渐作为外援从各方面大力介入东罗马帝国的内政中,外援的不断入侵导致东罗自己在各方面都步步后退,使其更难应对内外部的挑战,直至最后整个断送。成4的各个剧本,就反映了东罗马帝国的这种逐渐下降,沉沦和灭亡的历史。

      通宝推:ton,
    • 家园 吴哥朝

      今天在更新一篇,一来是证明下其实自己还在做,只不过时间太少,工作太多,但是努力不太监。

      二来是请各位来抓下虫,最近回看发现要补课的很多,虫也很多。本来想全写成之后一次性更新完再抓的。但是今天转念一想还是继续抓吧。

      三来是深感最近河里原创作日少,昔日鼎盛气象没了。所以先顶一下,还是希望大家多做原创。不然西西河真的是泯然众人矣。我觉得对于一个论坛来说,没有比这个更糟得了

      ————————以下是正文——————-

      吴哥王国(Angkor Empire或Khmer Empire,柬埔寨语អាណាចក្រខ្មែរ Anachak Khmer或Cakrabhub Khmer)中文史书多称为高棉。不过首都不叫吴哥,它有很多座首都,最有名的,也是吴哥窟的所在地,叫亚索哈拉普拉(Yasodharapura)。吴哥(Angkor)这个词来自于梵语的nagara,意思是“城市”。所以吴哥人原意大概跟“城里人”的意思差不多,只是一种身份称呼。成为王朝的名字是后世的讲法。吴哥窟的讲法也不准确,因为亚索哈拉普拉是城市而非“石窟”,据说是因为发现的时候遗迹已经被森林淹没,建筑与参天巨树共生,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窟的感觉而得名。

      由于缺乏正规的历史记载,所以具体起源年代已不可考,只能依赖碑刻和他国史书进行考证。现代历史学者都以建城时期为王朝开始的起点。认为大概在802年左右作为真腊国的后继者由 闍耶跋摩二世建立。从王的名字(历代的吴哥王都叫XX跋摩,这是典型的印度教名字,因为跋摩来自于梵语,意思是铠甲,著名的佛教法师求那跋摩曾经在南北朝时期自印度来中国译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求那的意思是功德,求那跋摩就是功德铠),城市的名字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印度教王朝。但是随着小乘、大乘佛教的相继传入,佛教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最后在闍耶跋摩七世时期大乘佛教成为统治性的宗教(不过目前柬埔寨是信仰南传小乘佛教为主)。但是印度教势力在之后反扑,削弱了吴哥王国的统一性,又加以后继的统治者暗弱无能,所以王朝很快就被绵延不断的叛乱所削弱,最后首都被一场瘟疫所摧毁。吴哥朝和其他印度教王朝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城邦国家。一城就是一国,所以一旦国都丧失,国家也就告崩溃。随后因泰族逐步崛起,吴哥朝不能维持其国都,最终只能将其废弃,只能另择新地建都。迁都后的吴哥朝迅速萎缩成一个小势力,通过时而独立时而成为他国附庸,成功延长了自己的寿命。直到1431年金边王朝崛起,才最终被取代。吴哥朝传国超过6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王朝之一。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里,现代柬埔寨民族的民族意识的雏形开始诞生。但是由于这个国家的城邦国家本质,使得这种意识雏形锁死在比较低端的程度,始终不能进化为现代民族意识。同时它也限制了崩溃后的吴哥朝的文化水平,使得吴哥朝文化每况愈下,同样被锁死在比较低端的程度。当代的这个柬埔寨民族,其实是金边王朝时期形成的。金边王朝和前代的吴哥朝实际上在各方面关系都不大(吴哥朝信印度教和大乘佛教,金边王朝信小乘佛教)。也很难谈得上有文化记忆和法统的传承。但是在法国殖民中南半岛三国时期,由于法国殖民者发现和研究了吴哥窟。金边王朝为了团结国民,增加民族自豪感,认领了吴哥朝的历史。因此吴哥朝遂升级为现代柬埔寨国家的始祖,柬埔寨国旗正中的图案就是吴哥寺。(在游戏中,吴哥朝仅在第一剧本中存在,但是暗含了一个剧情:他国君主征服吴哥之后,如果本人在吴哥城,会参观吴哥窟精美的印度神话浮雕,并增加武力值。)

      奔驰于草原上的狼

      迦牙伏曼:这位是吴哥朝第一个大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吴哥朝的鼎盛年代的开创者。从他的朝代开始,现代柬埔寨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产生,所以他被认为是现代的柬埔寨民族的创建者。不过成4稍微弄错了一件事,闍耶跋摩七世驱逐的是占婆人,不是越南人。现代越南民族其实很年轻,形成比较晚。越南吞并占婆其实只有三百来年的时间,因此遗留下来的越-占矛盾,是当代越南国家南北矛盾的起源。吴哥王朝的敌人是占婆,而不是北方的越南李朝。而且他也没有“修筑吴哥窟”。吴哥窟是吴哥王朝多年修筑的建筑群的遗址,闍耶跋摩七世之前和之后都有在修筑,只不过闍耶跋摩七世的建筑之功最大最显著。

      生年有多种说法,普遍定为1120年左右。卒年不详,但应该是一位老寿星,因为传说他活了90岁。名字亦有争议,因为闍耶跋摩很可能也是一个王号而不是本名(梵语里闍耶是胜利,跋摩是铠甲。闍耶跋摩就是胜铠)。但当代主流史学仍然当本名看待。

      其父生前将其分封在占城(Champa),他上位后,娶占城当地豪族的女儿室利阇耶丽-德维(Jayaraja devi)为王后。后室利阇耶丽早逝,他二婚娶了她的姐姐。室利阇耶丽王后和她的姐姐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姐姐甚至一度是佛学院的解经师),而且意志顽强,道行高深,堪称女中豪杰(现代碑刻考证能证明室利阇耶丽王后至少参与了一次他老公的军事行动,而且是参与军事)。这对姐妹花凭借自己的学识,为闍耶跋摩的崛起贡献了宝贵的力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闍耶跋摩。闍耶跋摩之前,吴哥王大多信印度教,只有一位信佛。但是闍耶跋摩之后,佛教正式成为国教,几乎历任吴哥王皆为信徒。所以佛教在柬埔寨的发展和兴盛,并最终让柬埔寨成了一个佛国,是从闍耶跋摩时期起开始算的。闍耶跋摩一生都喜欢修佛寺,包括塔普伦寺、圣剑寺、涅槃寺和巴戎寺等吴哥王朝建筑的传世精品,都是他投资兴建的。(不过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寺不是,它是是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兴建的印度教寺庙)

      占城当时是吴哥朝和占婆的边境上的重镇,当时柬埔寨和占婆就已经是敌手,所以作为边防要塞,需要分封皇子前来坐镇。闍耶跋摩上任后立即调集人马和占婆开撕,在他的指挥下,吴哥军在边境上和占婆不断进行小规模的战斗。通过战斗锻炼出了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但是闍耶跋摩长期在边境作战,远离国都,所以在中央里就根基薄弱。然而闍耶跋摩对这个问题认识很清楚,因此他很享受当边帅,不怎么想去争夺最高权力。1160年其父死,他的兄弟耶输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夺位自立,闍耶跋摩经过考虑决定支持兄弟继位,因此避免了内战的危险而得以继续经营自己的占城。随后吴哥发生政变,一个名为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Tribhuvanāditya)的阴谋分子暗杀耶输跋摩二世成功后篡位。闍耶跋摩本来想领兵打回中央去,但考虑到自己不想成为国都内势力的共同敌人,所以决定还是呆在占城继续经营自己的盘口。不过这个时候他就已经和吴哥朝中央翻脸。

      正如闍耶跋摩预料的那样,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的统治是失败的,耶输跋摩的支持者在他篡位后纷纷造反。他不能平定。因此也无力和闍耶跋摩开打。两家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关系一直到1177年。这一年里占婆军队改变战术,采用水军溯湄公河而上的办法,奇袭吴哥成功,占婆军大掠城市,将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和其党羽杀掉,顺便也把吴哥朝中央贵族势力连根拔起。闍耶跋摩见中央里的不稳定力量都被占婆军根除,立即起兵反攻。经过五年苦战,1181年,闍耶跋摩成功夺回吴哥,以解放者之姿顺利入城,随后被群臣拥立为新的吴哥王。即位后闍耶跋摩继续扩张,成功实现了对占婆的反杀,把柬埔寨国家的疆域扩张到最盛。闍耶跋摩七世时期,西至部分缅甸,东至越南南部,南至马来半岛中部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南半岛都向他称臣。这是柬埔寨历史上领土最大的时期。

      闍耶跋摩登位时年龄已经很大(史书里说有50多岁了),而且后来得了疾病(可能是麻风)。为了祈福和求医,他在任上对公共建设慷慨解囊,在他的主持下,吴哥朝首次修筑了辐射全国的官道。并设立了官营的客栈及医院,虽说这些建设开始时只是为了祈福,但后来还是成为了能惠及黎民的基建。比如吴哥朝诸寺之中的涅槃寺,一开始其实不是寺庙,而是一家国立医院。这些善政至今在柬埔寨尚有余脉,因为能在中古时期即实行这种善政,所以抛开建筑艺术角度,这些基建也堪称是柬埔寨国家和民族的骄傲。闍耶跋摩也因此被柬埔寨人民永恒怀念,授予了他大王的名号,他也是吴哥朝唯一一位大帝。

      不过闍耶跋摩过于热衷土木建设,而且到后期出现很多催工导致的急就章,一方面在损害了这些建筑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还给国家财政与人力造成极大困难。他的后人守不住边境领土,到了第三代就遭遇泰族入侵而几乎亡国,最后导致吴哥被废弃,吴哥朝的财政崩溃是一大原因。但是闍耶跋摩大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60岁大器晚成,依然堪称是柬埔寨历史上最荣耀的君王之一。他那尊代表着“高棉之微笑”的坐像,作为柬埔寨民族的象征和最高国宝,永远的留在了柬埔寨人民的心里(不过坐像本身在法国…)

      撒姆太克:这位是吴哥朝国王 因陀罗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之所以叫撒姆太克是受了三岛由纪夫的影响的一个小错误。闍耶跋摩七世是出名的长寿国王,所以子嗣众多,根据碑文考证他有名的儿子至少有三个,其中有一个叫叙利陀罗库玛,此人据碑文记载参加了征伐占婆的战斗,立有军功。其他碑刻则证明了闍耶跋摩七世传位给了因陀罗跋摩二世,但是这俩人是不是一个,则无法可考。后来柬埔寨的考古学成果传入日本,被三岛由纪夫看上,根据这个成果创作了三岛生前最后一个剧本《癞王的阳台》(这本子现在日本还有在演)。在里面三岛直接就叙利陀罗库玛这个名字给了太子。因为这个剧的影响,现在吴哥窟里有一个景点叫癞王台,是网红景点之一。(顺便说下,闍耶跋摩七世另外两个有名的儿子,一个据碑文考证是去过斯里兰卡留学求经回国,另一个,就是这些碑刻的碑文作者。圣剑寺碑文也是他的作品)

      因继任的吴哥王闍耶跋摩八世上任后,对其历史记载进行了有计划的破坏,所以现在关于因陀罗跋摩二世的历史记载少到几乎没有,连生年和上位期都很难考证(现存唯一的提到他的铭文可以证明死于1243年)。历史学者也大多只能依靠只言片语来推测这位吴哥王的生平,

      可以确认是佛教徒,他上任后可能是因为疾病(有麻风病说),所以继承了先王的兴盛土木的政策,继续修筑都城。吴哥窟里最著名的建筑“空中宫殿”(Phimeanakas),就是在其任内修筑完成的。

      因为大兴土木浪费财力,身体又差,所以统治暗弱无能,不能钳制反叛。因陀罗跋摩二世统治期间,吴哥朝不断掀起叛乱,他无力平乱,只能默认叛乱分子裂土分疆。在他统治期间,柬埔寨丢掉了占婆和占城。同时素可泰王国崛起,夺走了吴哥朝的一些西部领土。

      通宝推:empire2007,ton,澹泊敬诚,白玉老虎,宝特勤,
    • 家园 总算找到了!
    • 家园 卡斯蒂利亚王国

      终于写完了....太累了。写不动了。

      之后还会写,不过可能不在这个帖子里更新了。本帖可以宣布太监了。

      以下是分割线

      ————————————————————————————

      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语Reino de Castilla,英语Kingdom of Castile,所以常被翻译为卡斯提尔王国)。西班牙国徽六国之一(西班牙国徽六国是卡斯蒂利亚、莱昂、纳瓦拉、阿拉贡、格拉纳达和阿斯图里亚斯。西班牙国徽章中的城堡图案,就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家徽)卡斯蒂利亚王国有两个阶段,即卡斯蒂利亚王国和莱昂-卡斯蒂利亚王国阶段。总共有4个王朝。成4的历史跨越了两个阶段,含2个王朝(伊维拉王朝和特来斯玛拉王朝)。卡斯蒂利亚源自西班牙语,意思是“城堡”。引申义为“城堡之地”。因为卡斯蒂利亚建国时期外患严重,为巩固自己的国土,卡斯蒂利亚历代君主都大力修建军事城堡,使得这个地区城塞林立,因而得名。

      卡斯蒂利亚王国是现代西班牙国家,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文化的创始者。亦是西班牙民族和葡萄牙民族的前身。但是成4里面把所有伊比利亚半岛极毒教国的人物都给了卡斯蒂利亚,其实这里面不少人属于其他国家,例如葡萄牙、阿拉贡、纳瓦拉和莱昂。这些国家当时都是政治独立的国家实体,都是和卡斯蒂利亚地位对等的,而不是其一部分。成4里只以卡斯蒂利亚代之,是因为卡斯蒂利亚还是西班牙再征服运动(Reconquista,又叫做“收复失地运动”,指伊比利亚半岛受绿教入侵后,各极毒教国家将其失去土地夺回收复的历程,全历程耗时770年,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洗清绿教影响的历史事件)的主导国家。可以说卡斯蒂利亚的历史,就是中世纪西班牙的历史。以卡斯蒂利亚王国为代表的伊比利亚半岛极毒教国有两大特色,一是极为依赖外援。二是宗教性特别浓郁。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大多采用封建分封制度,中央集权极差。加之外部异族文明的干涉力度较大,所以国家分封后往往内讧频仍。伊比利亚半岛的统一耗时数百余年,主要原因就是内讧。由于内讧过多。这让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十分依赖其他国家的外援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和进行军事扩张。这使得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深深参与了其他国家的斗争中去。外战与内争交织,彼此相互影响深深地影响了西班牙国家的走向。后世西班牙地跨欧美的大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屡屡参与的欧洲外战,盖源于此。与此同时,由于内受严厉的封建身份限制,外受外国干涉和异族压迫,所以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底层人士往往把精神寄托在不问身份的教会上,而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上层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和进行民族动员,对宗教大力扶植。让宗教为西班牙再征服事业提供原动力。所以造成西班牙语世界宗教气氛浓厚,宗教势力庞大。西班牙能够驱逐外敌完成统一,宗教功不可没。但同时这亦为后世的西班牙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卡斯蒂利亚王国传国408年,有力的拓展和建设了西班牙民族。影响力及于当代。现代西班牙语就起源于卡斯蒂利亚语。1469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结婚,标志着西班牙民族完成统一。卡斯蒂利亚王国也从此走入历史,成为了新生的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

      另外西班牙语名字和英语名字其实是同源但是发音写法不同的。英语里的亨利,西班牙语叫恩里克、彼得叫佩德罗、约翰叫胡安(在葡萄牙语里叫若昂)。费迪南叫费尔南德斯或费尔南多。詹姆斯叫海梅。所以有的材料写作亨利X世的,就是恩里克X世。

      通宝推:80后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