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文明只有63岁——《大目标》后记 修正技术错误 -- 马前卒

共:💬216 🌺1256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文明只有63岁——《大目标》后记 修正技术错误

    和本书的作者一样,许多人说起中国的未来也非常乐观。满口的“中华文明复兴”或是“中国是天命所归的霸主”。但是,我不认为我和他们的观点有任何相似之处,因为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中国。

    他们喜欢说“自古以来”,说的是过去传承千年的农业时代,我则只认同年轻的中国工业文明——新中国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历史只有62年,基石是共产党带着我们建设的工业社会,未来是给整个世界当榜样。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文明不需要复兴,只需要创造,不会因为年轻而羞愧,只会为自己的活力而自豪。

    我说新中国文明只有63年的历史,本身听起来像是数典忘祖。但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文明是需要人当载体的。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载体都是儒家士大夫,平民被割裂在文明和历史之外,直到新中国搞工业化,才把平民拉进历史的主流,这是几千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作为平民的后代,我当然要认同这个63年历史的新文明。

    几年前,曾经有个人在网上发帖,说新中国是一个堕落的时代,传统文化损失殆尽。然后举例,说当年民国晚清,人人都有字有号。现代的中国人都被毛润之带坏了,只剩下一个粗鄙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不礼貌,所以现代中国是个不懂礼貌的社会。

    我立刻回帖,说这个价值判断对错暂且不论,仅从事实上说,在新中国之前,大部分中国人也是不取字和别号的。只有贵族和文人才有这种讲究,最多再加几个附庸风雅的暴发户。字和别号的存在并不证明那个社会普遍有文化,恰恰说明了农业社会的阶级鸿沟。少数人占有财富和文化,然后歧视每天辛苦劳作的老百姓,说他们不懂礼貌,倒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礼貌地称呼没有字号的老百姓的?这种说法放在农业社会也就罢了,到了工业时代还有人玩这套,只能说明农业时代的等级思想还没有清洗干净,需要进一步推行思想革命。

    常见的批判还有诸如繁体字简体字之争。这几年经常看到指责简体字的文章,动辄上纲上线,指责建国后几次简化汉字是毁灭文化,割断和过去历史的联系,几乎把共产党骂成了不喜欢开科举的元朝。坦率的说,我是个书法外行,过去的繁体字到底有啥文化内涵,是否更美观,我不敢妄言。不过,繁体字通行了上千年,1949年的中国,识字率还不到15%,人口的85%是文盲,是读书人口中的“睁眼瞎”。剩下的几千万识字人口,大部分也不过是为了记账、誊抄才略通文字的伙计、富农。所谓文学的优美,书法,只对几百万旧文人才比较有意义,对于90%以上的中国人而言,繁体字的“文化底蕴”一文不值。

    新中国是个平民的时代,没有义务为几百万文人的怀旧感负责,倒是工业化社会迫切需要迅速地为全体人民扫盲,既为工业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也给大多数人带来看报纸、读小说,参与文化活动的资格。所以,消灭字形繁琐,影响识字速度的繁体字,代之以简体字势在必行。

    从印刷的技术问题来说,简体字也大大有利于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因为在铅字时代,印刷中最繁琐的工序就是拆版。当时在印刷完一批书籍后,为了给后继的书页提供铅字,每个版面里铅字都要按照字号、字形分别拆出来,逐个用汽油细细擦洗,洗去油墨,再分门别类地放回字架。繁体字笔画多、转折多,做出来的铅字显然会影响拆版效率,减少书籍的印数。从普及书籍的角度说,推行简体字会大大节约成本,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

    其实,新中国公布的第一版简化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1935年版,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表。只是民国本质上还是个农业社会,政府各部充斥着旧文人,从根本就缺乏全民脱盲的积极性。所以民国只有简化字表,没有简化字运动。只有坚决站在平民一边,坚决推行工业化社会的新中国才有魄力推行包括简化字在内的一系列文化运动,让中国天翻地覆。1976年,毛泽东去世的时候,不算没上学的孩子,成人识字率已经达到80%,其中包括我戴着花镜读报纸的奶奶,包括受过我中学教育的父母、叔叔和姑姑。作为世代务农的平民子弟,我必须站在平民化、工业化的新中国一边。为这个消灭旧时代,创建新文化的新文明而欢呼。

    在63岁的新中国之前,旧时代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文化只归属于少数人。旧时代也不是没有仁义道德,不过地主文人们只知道用这种仁义道德去压迫百姓。比如说,绵延上千年的孔府,就是山东最大、最残酷的地主,养着上千仆人与家丁,地租比别家高上两成。遇到灾害,孔家不说减免租税,宁可逼死人命也要追缴地租。稍有机会,孔府就会霸占田土,抓奴隶,被霸占土地的农民要么被自杀,要么就当了孔家的佃农。

    这个聚敛无度,视百姓人民如草芥的孔家,历朝历代都负责为新统治者证明统治合法性,提供儒家仁义道德的解释。孔家门上的对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地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样的仁义道德,除了在士大夫和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制造和谐之外,又如何让我这个平民子弟向往,如何让大多数中国人认同?所以,对于我,对于大多数现代中国人而言,眼前的文明社会只有63年历史,新中国才是属于我们平民的时代。

    新中国文明有着明确的工业化意识。在建国之前,新政权就致力于破坏旧制度,为工业社会做准备。建国后,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用来破坏农业时代的族权,为新时代的自由婚姻、核心家庭做准备。男女同校、普及的中小学教育,给了普通人自由恋爱、享受工业社会的机会。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中国的城市变成了生产中心,在构筑完整的工业基础的同时,农村带去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生活。几千年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被批判,电影带着革命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影像走进每一个社区,推翻了二十四史和四书五经构筑的儒家世界观。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工业意识的民族来说,清洗农业时代残余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从事后看来,当时每一场运动都有过激之处:在确立目标的时候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具体执行的人员往往比小孩子还幼稚。这是新中国的童年时代,是我们父辈出生、长大、确立世界观的历史阶段,充满了火红的建设激情与激进的政治运动。

    生于这个新中国的第一代人,对未来的看法和我们生于农业社会的祖辈天差地别。到了我们的父辈成年时,工人已经成了人人向往的职业,工业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幸福来源。更多的人口受过了工业化的教育,不再满足于改良版的农业生活,不愿意留在闭塞的乡村,哪怕这个乡村已经通了电、用上了化肥、开设了卫生所。因为报纸、广播、图书馆,给所有识字的人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户,每个人都知道世界上不止有贫瘠的乡村和吃饭凭粮票的城市,还有发达的工业国和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所以,尽管工业化社会扩展的越来越快,中国的工业人口已经从几百万人增加到了2亿,我们的父辈还是躁动不安。没进城的想进城,进了城的羡慕外国,出了国的希望永远留在欧美的土地上。

    这种躁动是工业化教育的结果。30年的时间,10亿中国人的梦想从三十亩地一头牛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甚至超越了中国迅速扩张的工业经济。从长期来看,这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将坚决地走工业化道路。但我们的父辈实在是太着急了,就像一个儿童那样急于获得精美的糖果,躁动因此汇集成震荡,反思变成了怀疑。儿童版的纯真和执著都走进了历史,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青春期。

    青春期喜欢直接的物质刺激。所以我们的父辈一度放弃了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口号,转而追捧各种“立刻见效”的思想,追随各种急功近利的运动。

    “市场经济,一包就灵”,于是不管工业农业,全国一起搞承包,从军队到党校一起下海经商。“人体科学”可以快速挖掘人体潜力,全民爆发气功热、人人都想有特异功能。教育医疗从投资变成了包袱,于是教改、医改通通改成了收钱。国外的一切都被无限美化,所以外资得到了超国民待遇,免税三年,拍屁股走人。国有企业被低税收的外资挤垮,只能 “减员增效”,宝贵的工业人口被迫成千上万地下岗摆摊。投机最来钱,所以社会资金涌向投机市场,炒股票、炒古董、炒大蒜、炒盐、炒房子,最后地方政府也把财政押到了高房价上,不得脱身。甚至传销老鼠会、水变油、永动机这些明显荒谬的戏法,也能一次又一次地骗走巨额资金。

    这些“折腾”,是新中国工业社会的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叛逆,批判的是自己的童年。新中国的童年只是一个工业社会的雏形,横向比没有先进工业国那么发达,纵向比没有农业社会那么稳定,建设过程中还拆了不少人为之迷醉的旧社会文化,挨点批判不奇怪。我们的父辈生于新中国的童年,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看不到工业社会的全貌,缺乏对工业化的理性认识,当初更多的是凭着感性的激情接受了红色工业文化。等到激情褪去,短时间内产生迷茫也是情理之中。所以说,二三十年来的折腾也不是坏事,每一次碰壁都是一次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

    碰壁多了,感性的工业化激情也就变成了理性的工业化思想,自然知道正确的道路在哪。新中国童年的建设有激情,基础打的牢,也经得起青春期的折腾、付得起学费。再加上国际环境配合,中国的工业化社会已经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从70年代喊口号反对美帝国主义,到80年代国内精英纷纷逃离中国投奔自由世界,再到08奥运海外华人争相护旗,这几十年中国的自我定位进行了两次180度转向。但中国的社会心态并不是简单地转了一个圈,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了自信。当年狂热的激情和盲目的乐观被自我否定,再变成世界第一工业国实实在在的自豪感,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历史的“螺旋式上升”。青春期结束,新中国即将成人。

    社会的发展阶段对人的思考方式有影响,我们生于新中国童年的父辈已经用他们主导的新中国青春期证明了这一点。80后一代是第一代生于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到了我们的骨髓里。不用宗教式的激情来拉动,我们就能接受工业化思维方式,冷静地观察工业化社会。

    西方的富裕、美国的霸权、世界的广阔、工业化的威力、以及工业化必需的代价,这些客观事实对于上一代人来说,都是充满形容词的感性认识。往往会造成夸张的心理定势,进而产生错误的决策,碰壁才知回头。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丰富的资料触手可及,出国观摩一下其他工业化社会也不再是什么难事,对世界有清醒、量化的认识。所以80后不会再用“情怀党”的试错法来寻找道路,而是用“工业党”的方式,把工业社会的发展看做一个工程问题来处理。从宏观的角度说,这就是80后的优势所在——生长在新中国的青春期,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成熟的速度要比父辈快得多。

    激情也罢、叛逆也好,过去的60多年已经都化为历史。在我们的眼里,父辈们曾经高大强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我们安心地看着他们给中国掌舵摇浆。现在,他们老了,他们已经到了回家养老抱孙子的年纪,交给我们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开始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如何推动这个国家继续过去60年的快速发展?如何总结新中国的青春期,把工业社会推进一个更成熟的发展阶段?本书尝试给这些问题做出一个方案。希望同样生于工业时代的80后读者们也来规划这个触手可及的未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勘误,faerieisland网友指出,活版直接印刷在20世纪不是主流。简体字优于繁体字的原因不能用活版印刷的拆版效率来解释。

    faerieisland:

    【说铅字印刷的那一段 段子编得很不错 虽然事实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铅字并不是直接用来印刷的 而是用来打纸型 翻铅版用的】

    【直接用铅活字印刷 那还不如用铜活字呢】

    【铅字和活字都是手工雕刻而成的,成本非常高。如果直接用来印刷,很快就会被磨损掉,只有印刷量较少的情况下才比雕版实惠。】

    【因而,活字印刷在中国一直没能成为主流。】

    【对雕版印刷造成直接冲击的是石印,因为可以直接用特殊墨水和纸张将文字和图样直接转印到石板上,省去了雕刻的成本。】

    【但是,这些厚重的石板本身要进口,印完了又没办法回收。石板印坏了要再制作相同的石板又很麻烦。】

    【而铅印则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先用铅字压出纸型,再利用铅合金的低熔点,在不损坏纸型的情况下浇铸出印版用于印刷。】

    【纸型本身便宜、轻便、又能反复多次使用,修补起来还比较容易。而磨损掉的印版又可以熔化掉重新利用。】

    【这才使得大批量印刷变得便宜起来,可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地进行印刷。】

    【在这种情况下,简体字的优势比较明显。因为笔画少,在铅版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油墨和纸张品质较低的情况下,能比较清晰的印出文字来。而笔画较多的字则很容易糊成一团。刻铅字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这就意味着,在对六七亿甚至上十亿人口进行科技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信息传播成本可以被大大降低。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情况下,对促进教育的普及和中国的工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家翻翻五六十年代印刷的书籍,就可以体会出简体字的优势了。】

    【在字号相同的情况下,简体字的印刷品质要好得多。而繁体字得印得大一些,才能达到相同效果,这就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了】

    ———————————————————————————

    有问题原文:

    【从印刷的技术问题来说,简体字也大大有利于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因为在铅字时代,印刷中最繁琐的工序就是拆版。当时在印刷完一批书籍后,为了给后继的书页提供铅字,每个版面里铅字都要按照字号、字形分别拆出来,逐个用汽油细细擦洗,洗去油墨,再分门别类地放回字架。繁体字笔画多、转折多,做出来的铅字显然会影响拆版效率,减少书籍的印数。从普及书籍的角度说,推行简体字会大大节约成本,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

    通宝推:南宫长万,拿不准,pendagun,烤糊的卷子,飒勒青,真理,岳阳,扬子鳄,hnlhl,阿蒙2008,五藤高庆,xiaobailong,侧翼,diamond,桥上,换了人间,西行的风,穷贱忙人,jyzh,迷途笨狼,天狼星,北纬42度,
    • 家园 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
    • 家园 纸型纸这个概念,我是从建国初那几十年的书上看到的

      在最初三十年里,出版了大量的、完全就是尽可能多的要将科学文化知识教给更多的人的书籍,就是手把手的教给人。比如纸型纸这个概念,现在的课本上讲了很多次活字印刷,社会上几乎人人都知道活字印刷,读过书的人几乎人人都知道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好”、“先进”,但是现在几乎从来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说:

      古人难道是蠢货吗?有好东西不用?

      话说,某年,我国还真的拍过一个电影,讲毕升的故事,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遭到了封建势力的迫害。

      这个某年,是1981年。

      如果光看电影,那么我们会知道,原来古人是脑子里有病的。

      但是后来有机会拿到了一本《书的故事》(貌似是这个名字吧),大约是建国初期那一二十年里印的,里面讲到,真正的铅字印刷,不是直接用铅字,而是用纸型纸,先印出纸型,然后再用纸型印刷。而且一般保存的印刷版,也是纸型。

      所以,现在所谓的活字印刷,其实是活字与雕版相结合的方式,用活字排版,然后翻出定版,再用定版直接印刷,其实用的是二次翻印的办法。

      • 家园 你理解错了,纸型不是直接用来印刷的,只是个模板。

        铅字其实也不是直接用来印刷的,除非你只需要印很少几张纸---比如三五张,十来张。排版排好的铅字只是用来印“纸型”的,---只需要印一两张。

        印数一多,直接用铅字印刷是不合适的。第一是印刷质量不好,那么多铅字排成的一个“版”,每个铅字要保持高矮一致非常不容易,即便是第一次使用的铅字,在印了几十张纸之后,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印出来的字就会缺胳膊少腿,甚至缺字了。更不要说铅字很软,磨损很快,根本不可能印出千张万张纸还能看得清楚了。

        所以,量大的印刷品,都不是直接拿铅字直接上印刷机印的,而是要通过以下过程,制成所谓“铜锌版”,也简称锌版,上机印刷。

        “制版”过程:排好的铅字版-->轧纸型(如同盖章一样手工印一两张,这就是“纸型”)-->修版(校对对纸型上的字,缺胳膊少腿的需要人工补上)-->对纸型拍照-->用拍好的底片对涂上了一层感光胶的厚锌版上感光成像-->腐蚀锌版,形成凹凸状的印刷锌版。

        锌版硬度比铅字大很多,是一块整体,背后还要沾上一块厚刨花板以保持不变形,这样才能大批量印刷。需要再版的图书,一般只是保留纸型,重印时,再拍照,重复以上制版过程,制成一个新的锌版再次印刷。

        当然,这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现在印书,不必这么麻烦了。电脑排版,然后直接制成胶印版(平面的印刷版,非凹凸的),上胶印机印刷就行。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哗众取宠的小丑
    • 家园 看了帖子,刚买了此书
    • 家园 简体字是大势所趋

      日本也简化了,新加坡先是自己搞,后来干脆照搬大陆滴

    • 家园
    • 家园 终于有个马主义者承认1949年是对中国的文化征服了。

      我个人一直看法是1949年及其以后的革命实际是外来宗教对中国的宗教征服,或者说文化征服也行。所以这个政权才没有对中国道统的历史责任感:1、任意破坏中国文化,抹黑中国传统;2、对中国文化载体的汉族一再打压,消弱;3、对中国的领土毫无认同感,爱送就送,爱割就割;4、为了政权的外交利益居然能在当代社会做出剥夺国民国籍这样恶劣的事件(南洋华人国籍被失去)。

    • 家园 马前卒老大,能否说说你的转变历程?

      中国的工业革命过程中,没有完成文化革命,仍然是传统的小农思维方式,内心深处还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70年代末打开国门,领导人看到国外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消费品,顿时自惭形秽,却没有看到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没有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命,重新拥抱传统,采取清末民国的发展策略,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不通向希望,但却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加上30年高积累的底子,中国得到了暂时的繁荣。

      ……

      经过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到今天,以钢铁、机械、电子和化学为中心的基干产业全线崩溃,钢铁业只能做粗钢,化学也只能生产初级原料,半导体产业早已消失,机械行业行将就木。中国几乎不能够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武器装备依赖进口,国民经济所需的各种装备也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工业国家的基础已经瓦解了。没有基干产业的支持,所有的产业要么依附于外国,要么变成炒作者的泡沫。中国经过了百年轮回又走上了清末民国“水际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使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依赖外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研发能力急速瓦解,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水际制造业”只需要高层管理者、高级官僚,和底层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肉机器,不需要多少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间管理者和工程师者。人口的再生产也适应这种需求,教育产业化,使人肉机器的下一代还是人肉机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能接受独立产业培训,还是人肉机器的候补。而高层官僚子弟和买办资本家的后代留洋镀金,从思想上与西方接轨,自然受外国资本赏识,回国继续作威作福作买办,为外国组织廉价劳动力生产。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在中国不仅有其经济氛围,而且在整个社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因此很难逆转。中国的经济改革路径解决了精英阶层的经济需要,但却未能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也就无法改善大多数国民今后的生活状态。

      靠人肉机器驱动的中国经济,由于暂且拥有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可以不用考虑其它国家的人力竞争,当然印度是个问题,不过看来现在还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的未来会如何?

      这段文字引自你2004年发在西西河的帖子《文化革命失败到去工业化》链接出处。我知道人的思想变化的,但像你这样巨大变化的,实在不多见。你能否跟我们说说你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