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听风者:不是影评,只是闲扯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51 🌺3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作者分析到这里,才真是经典呢!

        怎么样,这种教育理念是不是听着挺动人的,在这种理念下,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个性、强化特长,而不是逼着有外语天赋的同学练飞行,或者让有经商才能的同学搞草药研究。这些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引入了不少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所以这些说法,估计各位也不完全陌生。但是说也奇怪,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高考体制为主,多少“素质教育”的好计划,听起来不错,一旦遇到高考指挥棒,就会出现各种走形。为什么不根本上引进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呢?因为强调天赋的教育,有一个隐含的逻辑,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接受。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的差异会被固定化。天赋是先天的、用生物学的说法就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但基因会代代相传,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强调天赋的结果造成这样的逻辑:商人有经商天赋,他们的子女仍然有经商天赋,也就应该继续经商;音乐家有音乐天赋,他们的子女仍然有音乐天赋,也就应该继续搞音乐;……;这还不要紧,关键是:统治者有统治的天赋,他们的子女仍然有统治的天赋,也就应该继续统治大家

        这个才真是打脸打得爽:给信奉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一个重拳。吹捧的人当然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遗传规则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对劣质的基因来说,近亲结婚不利,远缘杂交有利(所谓遗传病,只是劣质基因的极端情况),而对优秀的基因来说,近亲结婚有利,远缘杂交不利。话说的再直言不讳一点,平民们只有禁止贵族们的近亲结婚,才能分享贵族的优秀基因。中国当代的婚姻法并不是特例,凡是在历史上平民文化占优势的,都会有大量的亲属婚姻禁忌。在罗马天主教的教规中,最多的时候曾经禁止七代以内的血亲结婚。

        作者应该将文章修改一下,就可以直接成书了。人人网没有注册,这个地址可以看。

        外链出处

        可惜也是不全的,应该是还没有写完。

        至于他说的英美式的实践性教育,这些只是标,也就是战术的手段问题,但实际上中国的教育,至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这种实践性教育一点也不少,倒是后来越来越少了。

        所以这又成了一个悖论历史现象,吹捧西方的中国人亲手割断了西式实践性教学在中国的历史。

        以平等的教育为战略总纲,辅以实践多元教学是较完美的理想画面,但在追求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亲手斩断了这个过程,至于以后有多少人坚持下来,并形成一个成熟的机制则有待未来的岁月了。

        不过从作者的文章中来看,哈利系列书倒有机会在中国发展出一个‘哈学’。

        罗琳能功成名就,非偶然啊。

      • 家园 写得好长

        谢谢,我慢慢看。

        前两天,我看fride写波特什么什么。我还在想波特是谁,难道是罗素?这么称呼亲热一点……原来是哈利.波特……

    • 家园 现在死活看不下去国产或者港台电影

      这么多年,电影看过的只有风声,电视倒是看了不少。

      面包大叔我推荐你看一部《穆赫兰道》,看完后你来评论一下如何?

      • 家园 看过的啊

        大卫.林奇,曾经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上大学的时候就特别迷恋他的“我心狂野”。

        我以前写过他的影评,他的电影是完全现代性的,解读他电影的密码我觉得是他最好懂的两部,一是“沙丘”,这算是他的世界观;一是“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这算他的人生观。

        《穆赫兰道》其实并不复杂,无非是镜中影像+梦境扭曲。相比之下,更新一点的《内陆帝国》更加难懂,打个比方是在《穆赫兰道》的基础上磕了迷幻药。我看了2遍,还有点理不清。

        马上开学了,等我有空,咱们聊下《穆赫兰道》。

        • 家园 穆赫兰道要和迷失的高速公路一块来谈更好

          这两个差不多。

          • 家园 看大卫林奇的电影,有些故弄玄虚的地方要略过去

            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象,以前我特别迷这些东西,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大概是导演一贯的恶习,不光是这几部,包括“我心狂野”“双峰:与火同行”都是这样。我也就释然了。

          • 家园 妖夜荒踪

            其实故事好简单啊,

            就是杀了人之后,压力太大变疯了,又把老婆杀了,被警察抓住,接着开始做梦。

            复杂的地方就是导演是以梦境来交待杀人的前因。

    • 家园 想仔细看看胖大叔是如何诠释这一爱情动作片的,

      读下来却发现是爱情革命篇。

    • 家园 专有名词可不能乱用啊,要死人的
    • 家园 老怪,你也是这么回答你们家萝莉的么?

      看完电影老婆问我,你说梁朝伟是喜欢周迅,还是喜欢范晓萱?

      当一个女人在问,何兵是爱张学宁,还是更爱范静的时候,就等于放弃了自身的性别身份。

    • 家园 必须花这句

      爱这东西吧,不光是在女性哪里,而对现代人来说具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属性

      其他玩意儿都虚无掉了,某些人类又不想把生存这个论题建筑在对“钱权”的信仰之上,如果又没有宗教上的缘分,就只好建筑在“爱情”之上了。

      一般女人唯一能表现其近乎虔诚般崇拜感的领域就是爱情(特别是年轻女性)。通常女性的成长道路大体上就可已按照爱情这个形而上学问题是否给虚无化这一标准进行两分:成就这一形而上学命题;这一形而上学问题的破碎,并陷入持续的堕落虚无状态。

      其实由此观之,一切名利场中的声色犬马都可以得到全面理解。娱乐女明星们(她们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女性意识的一种典型化)的成长往往不会变成一种成熟的政治观念,而是会演化成就爱情这个形而上学问题上的坚守/堕落的二元辩证法。女明星们的桥段如果不是持续性的沉沦,就是在某个“王子”的降临下得到救赎。

      所以文艺圈的肤浅就在于只在这个有关爱情的沉沦/救赎的二元辩证法框架下思考问题。与之伴随的更有其中男性意识女性化的倾向,象过去的禁片《颐和园》以及近期的《色戒》这类作品就是典型表现。所有其他的社会要素,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在这样一种视角下都只是爱情的脚注而已。

      这种有关“爱情”的形而上学大体上就是当代艺术中的那种文艺范儿的核心内容,这个玩意儿却很少在山姆大叔的电影中出现。倒是欧洲人(如《蓝白红三部曲》)和中国人们特别钻研这个玩意,美国人在谈儿女情长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忘记捎带着政治教育。

      • 家园 要不怎么是美宣部呢?

        我觉得你说的:

        倒是欧洲人(如《蓝白红三部曲》)和中国人们特别钻研这个玩意。
        打击面有些大了。这句话说中国的影视还行。中国的影视,用卢卡契的话来说,就是,“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细节肥大症。”

        但是,欧洲电影真的不能一概而论。这个说起来太复杂了,我本来打了不少字,想想意思都没说尽,其实就是说仅靠“爱情”观念还不足以统领欧洲电影。这个真不行。

        就说“蓝”吧,这部电影的主题与爱有关,但是它真正想说的是生命和死亡,是对死亡的接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谈他设计的一个镜头的时候,就是女主角注视着一块方糖慢慢浸没在咖啡杯中,他觉得这个镜头需要5秒,而这5秒传达的是,相对于一个男人对自己传达爱意,观看方糖融入咖啡更为重要,这是隔绝死亡带来的创痛。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他电影的传递的价值观其实很明确的,就是“重建共产主义摧毁的重要美德”,这里的美德就是基督教。影片中很多隐喻都有宗教意味,比如说十字架,希腊文演唱的圣经等等。还要注意的是“蓝白红”三部曲是献给欧盟的,“蓝”片中交响曲也是献给欧盟,这都是有明确的现实意味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