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与皇明老总黄鸣先生谈论儒家与东西方文化比较 -- 思想的行者

共:💬79 🌺7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确实

              “自我”太容易跟他者对立,且容易跟弗洛伊德的ego混同。非要定义清楚的话比较困难,略说一点区别就是西方的强调自我,重在疆界;而中国式的自我重在连续性,那种源头活水的状态。

              • 确实
                家园 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指反思着的自我意识中,自我是被当作自我的对象,自我本身就变成了自我的那个他者,西方的意识哲学以及认识论因此就把这种反思的意识中呈现的自我作为研究对象的。

                中华传统中一般较少拥有这类元素,所以一般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是较为“朴素”的哲学思想。如果说有那种向自我回溯的反思,多数也是由佛教哲学所传入。王守仁的心学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就已经非常“西方化”了。

                但是如果回到这个差序层次本身,却很难说是一种以反思着的自我意识为核心,而主要是直接面对伦理秩序的问题。

                • 家园 你说的是自我观照

                  以我的理解,这种观照会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1,时间的干扰,2主体的干扰,3,人固有的认知结构的干扰。

                  依照这三个方向,可以发展出不同类型的学问。以前有人说西方思想的问题是把握不住事物本身,中国思想的问题是缺乏自我意识。不过我这里说的自我意识,其实主要是指一种线索,但大家一看到意识二字,立马就想到本体论上去了,这就是两个方向了。

                  而反思性或者差序格局,要解决的还是超越性问题。

          • 家园 自我意识这个词容易造成误会

            只能说,儒家行事的最终依据来自内在本心,或者说道,或者说真如、自在。说到底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硬要说道是什么,或许“天命”有那么点意思。但自我意识,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却是一种标准的外物,绝非本心所在。因而容易产生误会。

            差序格局,这种提法同样会有误会。任何格局,都只是学者的解构,一家之见;或者只是某种方便的进阶法门罢了。比如“爱有等差”,这只对某些人是对的;对另一些人,完全可以杀父弑君,替天行道。儒家不只有论语,更有易经、十翼,本质上没有什么体系或格局,任何关系都可能重要,也可能都不重要,想用什么格局来解构就怎么解构。今天可以差序格局,明天可以神经网络,后天可以matrix。只能说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想用什么就用什么,怎么顺眼就是什么格局,只要能做出中庸的、符合天命的实践,怎么想怎么做都行。阴阳而已,直觉而已。不过,儒家的理论体系太过抽象,太不适合交流,如果用相应的佛教的词语可能会相对清晰明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能更准确地反映儒家的特点。

            • 家园 达闻奇是正解,你是瞎编
            • 家园 词语可以斟酌

              体系还是有必要的。问题在于体系只是有助于人的理解,就像建筑物的钢架,完成后就该拆除了,不然就是阻碍。经典物理的体系曾经多么绚烂辉煌,最后不也瓦解了么。

              体系化儒家的事情以前李泽厚做过一点,情本体,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等。说到这儿想起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个大学教授跟境外学术机构做合作,人家要他推荐中国经典的文艺理论。他找来找去找到了《文心雕龙》,结果人家一看就大摇其头:这既没有概念又没有论证,怎么能算理论呢?教授傻眼了,这已经是中国古典非常完整有体系的理论了,还能找什么?最后没办法给找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人家说这个可以。教授只有苦笑。

              我用自我意识这个词,就是为了虚化标的。其实要说斟酌的话,我觉得用场更合适,场是能量存储、传递、转化的媒介,儒家就是这么一个媒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是儒家的基本精神。

              • 家园 体系对儒家真不一定是好事

                甚至可能对修行是一种阻碍。因为儒家本质是靠人的直觉向现实求学问,而不是向书本求学问的,所以体系不是必须的。尧舜禹的圣人之道,不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阙中”这十六个字而已。体系的存在,会遏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但如果真没有体系,现代人就连儒家门外面的风景都看不到,的确两难。

      • 家园 阁下对儒家的理解很深刻

        “儒家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差序格局”就光凭这一句精到的理解,就甩下众人几千里了,呵呵。

        所谓“泛爱众,爱有差等。”没有这个,衍生不出宗法制,更衍生不出周礼了。儒家伦理在实践的层次上其实是极富于操作性的。这种差序层次似乎倒才是儒家思想当中真正的不变项。这个玩艺拿到当代来说也不能算过时,各家各户总归都是管好了自己的家小,才有闲工夫关心别人家的家小。

        • 家园 这句话是费孝通说的,呵呵

          我引述他的话。所谓“爱有差等”,实际是建筑在一个很朴素的信念上:爱的能力和疆界是随着人年岁的增长逐步扩展的。所以后面可以加一句:“逐级实现”。以前听一个作家讲自己的生活感悟,说:“三十知爱子,四十知爱妻(夫),五十知爱父母,六十知爱自己,七十知爱天下人。”就是这种例证。

          因此我一直对某些基督徒的传教士热情感到莫名其妙。人年轻的时候不是不能以爱天下人为目标,但你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好,有什么能力去帮助别人呢?所以“无差别的爱”听上去更像是将彼此拉平的口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