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微风浅草园佛学笔记之楞严经(1-10) -- 淡淡微风

共:💬168 🌺10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微风浅草园佛学随笔之楞严经(三)

        有朋友谈到了关于佛经的是否能真实反映佛的想法问题,这里先就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所谓“文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与语言、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差别,每个人想必都有体会,要做到完全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一样东西的时候,一说就偏离的原本的样子,原则上来说,我们只能尽量去接近“本来面目”,“完全展现”是不可能的,就象语言和音乐就无法做到完全互相描述一样。所以“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不可思议”,就是说,有些东西是不能用语言来说清楚不能用思想想明白的,有些东西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也是类似的意思。佛又说:“止、止,我法妙难思”,大多也是类似的意思。

        那怎么办?只有用“悟”了。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了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本地风光”到底如何,也只有自己看了才明白,只能“自证自悟”,别人是没办法代劳的。

        关于“悟”,我常常作的两个比喻,一个是楼层,一个是长相。

        假设你现在十楼,那么十一楼什么样儿?你当然可以说,和十楼差不多啊,任凭你描述的天花乱坠如何如何,还是没办法完全说清楚,还是要自己去看一下的,那么看的时候,只要一眼就够了,什么样儿你全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任何说明。

        现在你来和我描述一个人的长相,什么卧蚕眉丹凤眼啊,“眼是水波横,山是眉峰聚”啊,什么“鹰鼻隆准”啊,什么红脸白脸瓜子脸啊,这样说下去,说上一辈子,别人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你说的那人长什么样儿,可是只要把人带到那目前看一眼――只要一眼,你就知道了,根本就不需要语言。

        这就是“悟”。

        继续我们的“楞严经”。

        释迦牟尼问了阿难什么问题?他问的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问我们所有人,所有事,佛说话直截了当,直接从根子上下手――当然,有时候他就是绕着圈子,就是不说最关键那句话,就是挠你的痒痒,就看他想干什么了。

        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要学佛?

        这个问题问的既简单又直接。

        当然,佛说话时没有那么生硬,还是很讲究说话方式的:“我们是同胞的兄弟,生长在一个家庭”――所以你不要想太多,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呵呵,很有当年共产党做思想工作的味道啊:)――“你当初立志发心要学佛,是因为在佛法里看到了什么,能让你一下子就舍弃了人世间那么深那么重的恩与爱――父母之恩情,夫妻之情爱呢?”

        (佛并没有问现在人最关心的钱和权,为什么?)

        (如果佛问的是我们,我们怎么回答?)

        阿难答:“我是因为看到了您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佛有多好看:)

        阿难继续:“我常常自己琢磨,这么好的相,不是世间男女情欲之爱产生出来的,因为欲望粗浊,‘男精女血,腥臊交遘,杂乱而成’,是不能生出这样‘胜净妙明’,‘紫金’一样光彩的身体的”。

        (阿难初发心,志气不纯,因为喜欢“漂亮”而出家,自然就引发后来的种种变故,面对各种诱惑之时,就会情不自禁,坠入罄中,所谓“有因必有果”。其实,到底是受外境影响,还是自己心底的问题?生活中人,初发心时,也是各种各样原因,千奇百怪,一般都会遇到与发心时相应的磨练――当然不是说别的障碍就没有了。)

        佛微笑:你说的很好啊,不过你只看到了我外表的样子好看,却不知道我们都有个“常住不变的真心,清净光明的本体”,是比相貌更美好的。就是你这种喜欢漂亮的“妄想”,以及一切众生的其他各种各样的妄想,才令你们生死相续,轮回不已,在苦海里不能出离啊。 

        佛又说:如果你今天要想找到最根本的答案,发明你的“真心”、“本性”,你就应当“直心”答复我的问题,别跟着“妄想”走。因为一切的佛,都是走一样的道路,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这条路,就是“直心”。不但现在应直心答我所问,从初发心一直到最後成佛,自始至终,乃至中间都一直“直心”到底才行。  

        (所以“维摩诘经”,有“直心是道场”之说。)

        (提醒阿难开始要好好端正态度,而且要一直有正确的态度,才有希望。还拿一切佛做榜样。)

        (呵呵,所以学佛也要死心眼才行。)

      二。七处征心

        好了,前面的铺垫结束,好戏开场了。

        佛开始问问题了,看他怎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把阿难追的无路可逃。(以下数字都是释迦牟尼佛所问问题)

        (佛法不是让你迷信,而是和你谈道理,有什么问题你提出来,和你讨论。最后所有的问题都解答了,没的问了,答案也就出来了。)

        (这个过程烦琐的很,没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只了解结果就可以了。这段翻译是为了不想看原文的朋友看的。自己读过的朋友也可以略过。)

        1。既然你是因为喜欢我相貌发心出家,那么,你用什么看见的?感到喜欢的又是什么?  

          阿难的回答是:因目所见,心生爱好。

        2。照你这么说,你喜欢是因为眼睛和心,那么如果你不知道眼睛和心在哪里,你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问你:心和眼睛,在哪里?

          阿难:所有世间各种生物的心都在身体里,佛的眼睛在脸上,所以我的心也在身体内部,眼睛也在脸上啊。(阿难被佛问的心虚,就“拉大旗扯虎皮”把别的生物和佛都扯进来,增加说服力,也给自己增加信心。)

        3。阿难你现在坐在讲堂里,树林在哪里?阿难回答:在外面。

        4。那你在堂中先看到什么?阿难答:先看见如来,再看到大家,然后往外看,才看到树林。

        5。阿难,你为什么能看见外面的树林啊?阿难答:门和窗户都开着啊。

        6。佛很慈爱的摸摸阿难的头:正如你所说的,身在讲堂里,因为门窗开放,所以能看见外面的树林。但是如果另外有人,也在讲堂里,看不到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的树林,会不会呢?

         阿难答:不可能。 

        7。那就对了,阿难,你也是这样啊。你的心灵一切都明白,如果你的心在身体里面,那么你应该先知道身体内部的一切才对啊。就算不能看见心肝脾胃,那么指甲头发生长,总应该知道吧?为什么不知道呢?既然身体内部的事物一无所知,怎么又知道体外的事物呢?――所以,你说的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在身体里面,是不对的。

      (以上是著名的“七处征心”的第一“征”,论述心在身“内”之误。)

        阿难发觉自己错了,赶紧改口:我明白了,那我的“心”应该在身体外面。因为,比如说灯光亮在房间里,当然先照到房间里,从门出去,再到外面。一切众生看不见自己的身体内部,却能看见外面的事物,就象灯光一样。这回我的道理一定没错,和佛您的说法一样,应该没什么错了吧?

        8。如果你的心在外面,那么,身体和心各在不同的地方,互不相关。心知道的,身体不知道,身体的感觉,心里也不能知道。那么,我现在把我的手给你看,你的眼睛看到时,心能分辨吗?

          阿难,能啊。

        9。如果眼睛看到,心就能辨别,可见身心是相关的。那么,心怎么可能在身体外面呢?所以,心在身体之外是不正确的。

      (以上是“七处征心”的第二“征”,论述心在身“外”之误。)

        阿难发现自己又错了:照您老人家所说,心又不在里面,又不在外面,我现在想想,心应该在一个地方。

        10。那你说,在什么地方?

          阿难答:既然这“心”不能知道身体里的东西,又能看见外物,估计它一定藏在感官里。就象一个拿玻璃碗盖在眼睛上,虽然有东西,却并不阻碍视觉。所以看到什么心里都能辨别。在感官里,所以看不见体内,因为藏在感官里,所以能看到外面。

        11。照你这么说,如果用玻璃盖着眼睛时,当他看到外面的山河时,能看见玻璃吗?

         能啊。 

        12。如果你的心藏在眼睛这样的感官里,就象被玻璃盖着眼睛一样。那么,当你看见外面的山河大地时,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呢?如果你能看见自己的眼睛,那么你的眼睛就成了外物了,不是感官了。如果不能看见眼睛,又怎么能说心藏在感官里,就象玻璃碗盖着一样呢?所以说,你认为心潜伏在感官里,是不正确的。

      (以上是“七处征心”的第三“征”,论述心在“根”之误。)

        阿难又改口了:那我现在又这样想了,五藏六腑在体内是黑暗的,七窍在外边明亮的。现在我睁眼看见明亮的外景,就是见外,闭眼看见黑暗,就是见内。这样对不对?

        13。阿难你看见黑暗的时候,黑暗与你的眼睛相对还是不相对?如果是相对,那么黑暗是在眼睛前面,怎么是“见内”呢?如果说那就是“见内”,那你在暗室里,没有光时,那些黑暗不都成了你的藏腑了吗?如果黑暗没有和你眼睛相对,那怎么能被眼睛看见呢?如果你要说,闭眼时,眼睛离了外见,就转回向内,闭眼见到的黑暗就是体内,那么睁眼看见外面时,为什么不能转过来看自己的脸呢?如果不能转过来看自己的脸,可见眼睛是不能掉转过来向内看的。如果眼睛能掉转过来看见自己的脸,那么你的心和眼睛应该都在空中,哪里在你的体内?如果你的心和眼睛都在空中,自然和你的身体无关。既然你的眼睛和身体无关,那么现在我看见你的脸也就是你的身体时,你的眼睛却已经知道了,可按刚才的道理,眼睛的知觉和身体无关了啊。如果你说,身体和眼睛都有各自分离的觉知的能力,那么不是有了两个心了么?所以,你说见暗就是见内,这话是不对的。

      (是不是看晕了啊?!别怕,大家都一样,这段儿搁谁都乱。基本上这是最乱的地方,以后就好的多了。不过乱虽然不乱了,逻辑思辨还是不少的。这正是这部经书麻烦的地方,不象“金刚经”那么简单。)

      (以上是“七处征心”的第四“征”,论述心在“内外明暗之间”之误。)

        阿难继续改口:我现在想,这个能想一切的东西,就是我的心性,我想到哪里,这个心也就跟到哪里,与之相合。

        14。如果那么你的心就要有“体”,才能和外物相合,如果你的心没有“体”,怎么和别的事物相合啊?如果你的心有“体”,那当你的手接触自己的身体时,你觉得你的知觉是从体内出来的,还是从外面进入体内的?假若是出来,那就应该先看见体内的东西,假若是从外面来的,那应该先看见你的脸才对啊?

        阿难答:看见是眼睛的事,知觉是心的事,不是眼睛看见,不能用眼睛说啊。

        (看来阿难还没糊涂,佩服佩服!)

        15。如果眼睛能看见,那么死人眼睛还在,应该能看见东西啊,如果死人能看见东西,那怎么还是死人呢?还有,如果你的心真的有“体”存在,那么你的心有一个“体”还是很多个?现在知觉在你身上,遍及全身还是不遍及?如果是一个“体”,那你用手接触四肢之一,应该四肢都有感觉才对,但是如果四肢都有感觉,你就不知道自己接触的是哪一肢了!假若你知道是哪一肢,那么知觉一体就不能成立。如果是多体,那你就有了多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成了多个人,哪个才是你呢?如果遍体,又和刚才说的一样,全身都有知觉,你怎么知道触的是哪一肢?如果不遍及,同时接触许多地方,应该有地方不知道才对,可情况又不是这样。这些矛盾,都没办法解决,所以,心随相合,是不对的。

      (以上是“七处征心”的第五“征”,论述心在“思维”之误。)

      (我的妈啊,我已经晕了!佛可真罗嗦!!比唐僧可罗嗦多了:))

      (换个角度,罗嗦也就是苦口婆心,生活中一样,别人苦口婆心希望我们好,我们往往是执迷不悟当了耳边风。)

        这次阿难终于晕了,所以不再自作聪明,回到开始的简约思考。

        阿难说:既然内不对外不对,那就在中间吧。

        16。你说中间,那就应该有个所在,不能无所在啊,那你所说的“中”在哪里啊?在你身外还是身上?如果在身上,在表皮上,那不是中,在表皮下,就是体内了,也不是中。如果在体外,那在哪里?

        阿难回答:我说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中。您说过,眼根之所以能看,是因为有眼识,物质是没有知觉的。心就在“根”“物质”之间的眼识那里。

        17。你的心如果在“根”“尘”之间,那么它连接根和物质呢,还是不连接呢?如果连接,那么物质有无数种,都和你的心连接,你的心不是乱七八糟?无知和有知是矛盾的,心怎么连接无知和有知呢?如果这样,连接有知和无知的哪里是中间呢?既然心不能连接无知的物质和有知的感官,又不是物质和感官,那么它的体性是什么呢?连它的体性都不知道,又以什么为中间呢?所以,心在中间,也是不正确的。

      (以上是“七处征心”的第六“征”,论述心在物质和感官“中间”之误。)

      (不知道阿难什么感觉,反正我已经是晕的不能再晕了。)

        阿难说:那么照您现在的说法,和您以前讲给其他人听的,心是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处处都不在。您又说过,“一切无著,名之为心”,那么这个“无著”,是不是就叫心啊?

        18。你所谓的无著,是有所在,还是无所在啊?如果是“无”,无都无了,还有什么无著?既然还有一个无著,那就不能说“无”。只要有存在,就有现象。没有现象就是无,不是无就有现象,有现象就有存在,有存在就有所著,怎么能说是无著呢?――所以,你说一切无著,就是能知能觉的心,是不对的。

      (以上是“七处征心”的第七“征”,论述心在“无著”之误。)

      (各位如何?我是彻底晕了,阿难好象也是,不信您看他的表现。)

        到此为止,阿难就自己的感觉,想了七种“心”可能在的地方,都被佛一一反驳,结果自然都是错的。

        (――那么,真的都错了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等这本经书学完了,估计大家会有自己的答案:))

        阿难的问题是问完了,佛也都作了解答,可是,麻烦在于,“心”到底在哪里?我们还是不知道!佛只是说了别人的说法不正确,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元宝推荐:雪个,
      • 家园 如果跟着佛的提问走,俺没法不被绕晕。但是

        如果阿难和佛之间的问答是关于信息和思维的关系,如果按照俺所受教育并按照俺自己的方法讲:眼耳鼻舌和皮肤是“传感器和执行体”,这里的“心”是“信息处理中心”,并且信息处理中心与传感器+执行体靠“神经网络”连接。

        眼耳鼻舌和皮肤接收信息,心处理这些信息,并发送指令给眼耳鼻舌和皮肤去执行,完成信息的接受--处理--执行指令的循环过程。

        当然,你可能会问,信息处理中心(或“心”)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大脑(一个中心,中央集权?),有人说是大脑和心脏(二权分立,各行其责?),也有人说一些信息可能没经过“心”的处理就有了指令(存在一些自治区县?)。这应该属于人对自己身体内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决策过程”还没有完全了解,科学有待进一步发展。

        不管怎么说,那时的人能对身体的功能有这么多的“思维”,的确不容易。

      • 家园 大智慧啊,先晃晃眼,再绕绕晕。。。继续继续。
    • 家园 【原创】微风浅草园佛学随笔之楞严经(二)

        前些日子俗事缠身,只是写了些不用动脑子的随笔,没敢写佛学随笔,后来越来越觉得内心不安,似乎是欠债越来越多的感觉,就暗自许愿:做的每件事情,只要有所进展,就要写一篇关于佛学的文章。这篇就算是还愿吧。

        另外,本文有说的不到的地方,果报自然是我自己承担,如有些许功德,就回向给促使我开写本文的一位女士,希望她天天快乐,平安喜乐,笑容永远美丽灿烂。再有就是回向给衲子兄,希望他法喜充满,早日证道。

        本来想说具体内容了,但是想到一些朋友并不了解什么叫“佛经”,就先做个名词解释。

        佛经,和孔夫子的“论语”一样,都不是本人所写,而是弟子所录的对话集。佛经大部分都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给弟子讲课时的课堂笔记,所以,佛经并不象一些朋友所以为的那样神秘,真看起来,与看禅宗公案一般,也许就象看话剧,充满了乐趣和机智。

        那么,也许有朋友要问了:既然弟子所录,你怎么能保证那就是释迦牟尼说的话呢?列位看官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历史上看,大约有三次大规模的结经,后面两次有些争论,我们不去管它,幸好一般我们所说的佛经都是第一次整理好的,而这一次,在经中又有记载,是释迦牟尼亲自叮嘱弟子所做,而且又是在释迦牟尼刚刚去世时所为,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主持这第一次结经的,就是我以前介绍过的佛的第一大弟子,禅宗初祖大迦叶,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弟,禅宗二祖阿难。他们结经的事迹,在我写的禅宗系列里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很复杂?那就简单点儿――“大佛顶首楞严经”,最简单的,自然是“楞严经”了。

        佛经的名字和一般的书名一样,都有提示总结内容的意思,看这部经的名字,就知道这本书有多牛了――反正是佛家该吹的牛都吹的差不多了。看看这几个词儿:大、顶、了义、首,这些词都用到的经书,似乎只有这一部。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谁如果明白了这部经书,差不多就用不着看别的了――您至少有当年六祖惠能刚出道时的水平了。

        另一个显示本经重要的地方,本经一开始,就说明了听众中“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每部经书的听众是有讲究的,“因材施教”、“因机说法”,不同的听众,所说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随之而变化。以前说到文殊菩萨的时候已经说明,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凡是文殊菩萨出现的经典,都是以智慧为标榜的。

      一。本经缘起

        万事都有因果,“法华经”里有言:为什么佛会到这个世界上来?答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那么我们现在说的这部“楞严经”,是因为什么“大事因缘”冒出来的呢?

        答案是:一般人最关心的东西――性欲。

        当然,也可以说是另外一样最关心的东西――吃饭。

        所以,到了这里,儒家文化与佛学再次合流: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部这么重要的经书,就是从吃饭性欲引出来的。

        话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和诸弟子被请吃饭,只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所以只好自己再到处乞讨找饭辙,结果这一找就找出事儿了。阿难是个美男子,据说他和释迦牟尼佛长的基本上一模一样,自然是“美不胜收”了,人太漂亮了,一定麻烦多,不管男人女人。找饭吃的路上,阿难被一个女孩子看中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见钟情。这个女孩子自己就很漂亮,但是因为阿难太漂亮了,女孩子对自己就不够自信,于是动手动口各种身体语言诱惑之外,又用了一种咒语,引发阿难的欲念,这样双管齐下,结果阿难扛不住了,眼看着就要破戒。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是迟,那是快”――这是评书语言,呵呵――这边厢千钧一发,那边厢却不急不慌,释迦牟尼佛早就心里有数儿,就“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看起来特象“封神演义”吧?难怪被人说成伪经。

        后来自然是有惊无险,阿难和那女孩子都到了佛前。阿难很难过,觉得自己虽然知识丰富,道理头头是道,功夫却不够,到了关键时刻,就抵不过了。

        ――这也是我们每个修行者都容易有的问题:道理都能说的不错,真遇到事情,却解决不了,比如生气、欲望、喜欢的东西等等,更不要说生死关头、向上一路了。

        佛自然非常慈悲,并没有怪罪他,只是问了他一个问题。由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此问题引出问题,回答又引出新问题,你来我往,最后就引出了这本经中之经。

        佛问了个什么问题呢?且听下回分解:)

      • 家园 怯怯地问

        双修也是和性有关的嘛...

        而且双修好象也是佛教的一支...

        所以"阿难很难过,觉得自己虽然知识丰富,道理头头是道,功夫却不够,到了关键时刻,就抵不过了。"这个说法...是不是与男权至上和女权有关?都知道人类先是母系,再到父系的...

        • 家园 :)干吗怯怯的问啊。

          双修是一种修行方法,佛家的密宗里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双修的,道家的南宗也有这样的内容。

          从原理上,简单的说,双修的关键也是“不动心”。并不是有性关系就可以双修的。

          不明白您最后一段的意思,男权女权和那句话有什么联系,还请说明一下:)

          • 家园 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看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里面就有提到,在国外的所谓"异教"也有男女双修的,他们称为"神婚":通过一种神圣的仪式,在与女祭司或者圣仆们的性交高潮中感知上帝。

            引用原文:"比如早期的犹太教相信,在至圣所,即所罗门的圣殿里,不仅居住了上帝,而且还住了与上帝平起平坐势均力敌的女神舍金纳。追求灵魂完整的男人们跑到圣殿里,找那些女祭司或者圣仆们,跟她们性交,并通过肉体的结合感悟神性。"

            据作者说这些崇拜女性,女性至上的教派都比基督教历史长,而后来基督兴起后,却将权力至上者改为男性,将那些崇拜女性的教派称为异教...

            感觉就好象,现在有的佛教徒比较排斥密宗一样吧...

            • 家园 呵呵。。。

              在所有的双修方法里,只有密宗的理论体系比较完备,其他的都有欺骗的味道。

              这也象所有的宗教里面,只有佛教比较科学,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进步方法,其他的都比较利用迷信。

              人类就两性,不是女性就是男性啊:)

              佛教的各宗派之间,纷争自然是跑不了的。

      • 家园 什么时候讲讲传灯录?

        当年还是在东坡先生的词的注解里看到了这个名字。

        • 家园 :)好难啊。

          那么多公案,没办法一个一个讲啊:)

          不过我写佛学随笔或者禅学随笔,会引用一些的,顺便就讲了:)那样也会有趣一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