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舌尖上的蛮夷 (1) -- 石头布

共:💬136 🌺720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动物肉要生吃,才能吸收其里面的盐份吧。

        我记得看一个关于北极动物的记录片里这么讲过。动物不需要补充盐份是因为它们吃生食。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吃熟食后,要加盐的原因。

        不是学这个的,胡说了两句,但愿没有说错啊。

        另外我觉得,那个纪录片里的解说,不能当真,词汇堆砌,小资地煽情而已。

      • 家园 我觉得想知道怎么吃才健康

        最好的方式是去了解百岁以上老人的饮食习惯。其他的,不管是做实验、理论推演还是统计结果,都是拍脑袋的结果。

      • 家园 这篇坚决要赞同

        还有酱油,这玩艺儿简直就是盐穿个马甲。有百害没有什么益处。

        • 家园 跟做菜的习惯有关

          酱油、醋、蚝油、鱼露等常见调味料都含有很多钠,我一般先放这些调味料,起锅之前试味之后再决定需不需要放盐,常常是不用的。你如果把调味料当盐来使用,而不是同时使用它们的话,就不存在“穿马甲有百害”的问题啦。

        • 家园 不同意啊,

          享受地吸收盐份,是我比较喜欢的。

          • 家园

            少吃点 多了肯定不行 那玩艺儿都是盐 很容易过量摄入盐分的。

    • 家园 人说中土文化是食文化,蛮夷文化是性文化。看来此言不虚也。

      而且中土华夷之辨之结论“华入夷则夷,夷入华则华”也是完全符合唯物主义的。一是食,二是性,改变了入华人或入夷人的文化属性。食的改变作用过程相对较慢,但基本到了第二代文化改变就基本完成了;性的改变很快,基本是形成稳固的性关系后文化改变就完成了。后一点在嫁给外国人的华人女性那里表现的很明显--以前这一直让我有些困惑。

      并非讽刺或反对楼主或任何人,反倒认为这样的讨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的基因。现在我们面临着几千年来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大变局,也是文化大变局。必须认识文化的基因,才可以更好地面对大变局。

      通宝推:巫师唐望,
      • 家园 呵呵,其实你误解了我的题目

        何谓中国?何谓蛮夷?

        顺天应人,自强不息,谓之中国。贪侈逆天,蒙昧自溺,谓之蛮夷。

        题目里这个“舌尖上的蛮夷”,你道俺指的是谁?

        • 家园 呵,我想误解了题目的不止是我一个人吧

          看了那个周末不吃饭的帖子,大约明白了。

          曾和本大讨论”舌尖”时提到“伪文明社会”的概念。呵,谁吃得多,吃得好,谁就是“灿烂的文明社会”。没想到,您这儿是要建设”真文明社会”呢。

          不过我相信“伪文明社会”肯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不是有说以后人进化了手脚身体都变小,就剩一个大脑袋里面嵌着电脑嘛。

    • 家园 舌尖上的蛮夷 (4)

      光华岁月老兄问了:你说胰脏加强了,其他器官就收影响了,为什么?是怎么影响的呢?

      问得太好了,问到了软肋上,因为俺无法在“科学”框架内解释。 说能量守恒吧就纯属应付。俺没辙不得不搬出“酶势”(enzyme potential)理论来解释。 当今世道,“政治正确”营养学的公信力正在瓦解,尤其在西方,人民群众在饮食健康方面的革命思想是暗潮汹涌, “酶势”理论对他们来说相当于资本论之于共产党。这个理论当然是不被“政治正确”营养学所承认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它却和中医的某些观念暗合,对中国人来讲,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俺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对后面的胡扯也有帮助。

      大家知道,俺在这儿一边码字一边胡思乱想,都是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所驱动的。常温下这些反应需要几十年才完成,实际上几毫秒就完成了,这是酶---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传统生物学认为酶是不被消耗的,但是“酶势”理论认为,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制造酶,也通过尿液,汗液排出少量的酶。活的生物体体内,酶处在一个生产,使用,回收,和被排出的流动平衡态。

      所谓“酶势”,可以跟物理学上的“电势”做类比,类似中医说的“元气”。俺从这儿开始简称它为X。它秉先天而生,是定量的,随着酶的制造,X被一点点转移到酶上面,化为酶的“活性”,驱动机体的运转。X耗尽就意味着死亡。老年人尿液和血清里面酶的含量大大低于年轻人。这反映了上了年纪的人体内的酶水平降低,体现为身体活力的衰减,消化能力下降和脑活动的迟缓。

      人们大量排汗,呕吐,腹泻的时候,都将酶排出体外,所以通常伴随着虚弱。中国养生理论很看重唾液和精液,认为不可轻弃,也可以从这儿找到根据:这两种体液都含有高浓度的酶。甚至喝童子尿也跟该理论有契合点。

      消化活动是消耗X的大户。当胰脏动用巨量X制造高浓度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时候,全身都会感觉到“银根抽紧”,疲惫困乏。所以胰脏肥大并非健康之福。它只说明你食量太大,原因是可能是食物质量太低,不得不以量取胜。 就像30年代马来人和菲律宾人。也可能是因为过度调味。

      那这理论跟生食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水果,蔬菜,生肉,生鱼等等自身都含有酶。水果的成熟,变软,和变甜就是酶的作用。生肉的变质分解也有酶的作用(当然参杂了细菌的作用,但是在无菌环境下,肉也会自解和自溶)。该理论认为:

      第一,在胃的上半部,胃酸浓度尚低的时间段,食物自身的酶会“自消化”,节省了人体的消化酶。

      第二,食物自身的酶有一部分在胃酸下幸存,到达小肠被吸收,成为“净赚”的酶。这一点争议很大,一般认为酶这种大蛋白分子不会通过小肠壁,但也有人说某种情况下会。还有人说蛋白本身不会,但附着其上的X会被掠取。

      高于48摄氏度的温度则会杀死所有的酶,所以熟食不含活性酶。

      发酵食品(如酸奶,纳豆,泡菜等等)含有活性酶。

      这是一些生食派别的理论梁柱之一,生食的营养破坏较小,高温产生的有害物质较少是另外两个梁柱。

      蒙古人有个治疗重伤员的偏方,就是把他脱光了,放进一个小牛的胃里面去(是最后那个有消化液的胃)。这个偏方如果有效的话也只有这个理论能够解释。

      该理论对烹调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杀伤力巨大,可以说是势不两立。所以我对它前景不看好,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