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血色金川:康乾盛世的重要拐点(下) -- 京华烟云AMIP

共:💬32 🌺28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血色金川:康乾盛世的重要拐点(下)

    《第二次金川战争》

    (说明:本文主要内容,来自笔者新书《东山顶上的酥油茶》)

    莎罗奔土司在其有生之年遵守了对朝廷的诺言,十余年间基本太平,但随着他在乾隆二十五年五月病逝,金川又变得不安定起来,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金川地区的四名土司陷入大混战,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孙索诺木进攻革布什札土司,索诺木的盟友小金川土司僧格桑也同时攻击前面提到过的沃日土司,朝廷再次出兵干涉,第二次金川战争终于爆发。

    让乾隆尤其感到愤怒的是,清朝发动第一次金川战争,名义上正是为了救援被大金川土司欺负的小金川土司,现在小金川竟然恩将仇报,与大金川一起与朝廷作对,这还了得?

    三十六年,索诺木诱杀革布什札土官,而僧格桑再攻鄂克什及明正土司,与官军战。上以前此出师,本以救小金川。今小金川反悖逆,罪不赦。

    于是,倒霉的四川总督阿尔泰被大发雷霆的皇帝下令逮捕,不久之后处死。在两次金川战争中间的乾隆三十一年,阿尔泰曾组织了一场针对索诺木父亲郎卡(即莎罗奔的侄子)的不成功围剿,但清军自己并没有出动,而是发动了周边的土兵。这次围剿声势浩大,在总督的严令下,周边九名土司纷纷率军参战,即所谓“檄九土司环攻之”,但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围剿最后却草草收场,其中原因,既有当地土司实力不济的一面,而总指挥阿尔泰自己也难逃干系,正是由于他虎头蛇尾的姑息,最后导致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九土司者,巴旺、丹坝、沃日、瓦寺、绰斯甲布、明正、木坪、革布什乍及小金川也。巴旺、丹坝皆弹丸,非金川敌。明正、瓦寺形势阻隔,其力足制金川。而地相逼者,莫如绰斯甲布与小金川。阿尔泰不知离其党与,反听两金川释仇缔约,自是狼狈为奸,诸小土司咸不敢抗。

    也许是鉴于第一次金川战争的惨重教训,清廷发动第二次金川战争的起点相当高,乾隆一口气就下派了一名宰相和一名尚书担任总指挥,兵分两路扑向小小的金川地区:

    命大学士温福自云南赴四川,以尚书桂林为四川总督,共讨贼。温福由汶川出西路,桂林由打箭炉出南路。

    但自负的皇帝万万没有想到,战争进行得比第一次更加惨烈,连清军最高统帅、宰相级的大学士温福竟然都战死在这片统共也只有几万人口的崎岖山地!

    其实,清军在两次金川战争期间也做了一些备战准备。在今天北京香山的公路旁,矗立着一座模样古怪的碉堡形建筑,与周围的风景很不协调,后来得知这原来是乾隆专门针对金川碉楼而仿制的演习替代品。乾隆曾挑选两千名精锐士兵组成针对碉楼攻坚的特种部队“健锐云梯营“,其中还编入了一些金川当地人也就是所谓的“金川番子”作为训练指导,使健锐营日习攻战,待其谙熟碉战之术后准备调往金川作战。

    只不过,现代的军事训练往往是奔着超越战场难度来设计,以便士兵们到了真正的战场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而香山的仿制碉楼及其周围地势却让人怀疑都是样子货——笔者不止一次拜访过金川地区,那里遗留下的真正碉楼既瘦(如同大号的烟囱)又高(往往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且多建在狭窄逼仄的陡峭之地,香山的那座替代品则既胖又矮,周围除了一面稍陡外都是缓坡,这样演练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如同训练时要对付的是猪八戒,到了战场才发现对方原来是孙悟空。

    如果说第一次金川战争是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互给台阶下的方式草草收场的话,那么清军在第二次金川战争里以极其惨重的代价终于达到目的,则可认为是科技带来的胜利,尤其是西洋传教士所设计的大炮,其发挥的作用简直无可替代。

    这次战争中,清军吸取了上次惨败的教训,坚定了以大炮对碉楼的决心,无论遭受多大伤亡,也要把大炮运到碉楼之下,由于金川山路崎岖,很难找到理想的炮位阵地,因此许多情况下大炮甚至是无仰角的近距离平射,强大的后坐力和可能的爆膛对敌方和己方都造成了极大威胁。就这样,坚固的碉楼在官军的炮火下一座接一座地粉身碎骨。

    但战争的进程却并非一帆风顺。作为藏区几百年建筑工程技术的结晶,石质碉楼的坚固程度令清军难以想象,往往硝烟过后,被打了几个大洞的碉楼却仍屹立不倒,往往不得不反复轰击才能达到目的,加之指挥官颟顸依旧,清军在开始阶段仍然屡战屡败,清军主帅、宰相级的大学士温福甚至在当地人的夜袭中被杀,那支专门组建攻打碉楼的特种部队则没有相关战果的记载,想来战绩平平。

    三十八年春,温福以贼扼险不得进,别取道攻昔岭,驻营木果木,令提督董天分屯底木达,守小金川之地。温福为人刚愎,不广谘方略,惟袭广泗故智,以碉卡逼碉卡,建筑千计。初索诺木欲并小金川地,故留僧格桑挟以号召。

    六月,阴遣小金川头目等由美诺沟出煽故降番使复叛。诸番见大军久顿,蜂起应之,攻陷天营,遂劫粮台,潜兵袭木果木,夺砲局,断汲道,贼四面蹂入大营,温福死之,将士随员死者数十人,各卡兵望风溃。战殁者三千馀,小金川地复陷。

    直至曾在准噶尔战争中频建战功的阿桂成为清军最高统帅,情况才开始改观。

    乃授阿桂定西将军,丰伸额、明亮为副将军。十月,阿桂改赴西路,明亮赴南路。丰伸额仍由绰斯甲布进取宜喜,阿桂入自鄂克什,转战五昼夜,直抵美诺,克之;明亮入自玛尔里,所向皆捷,遂尽复小金川地。

    阿桂随后下令将大军拆分为小分队,每个分队都有自己的任务指标,他们将针对具体的碉楼展开人肉攻击,而不要完全依赖运输困难的大炮,“令诸军分攻各碉寨,数十道并进”。为了给清军作出表率,著名猛将、鄂温克人海兰察率先闯阵,他带领六百名敢死队员趁着夜色施展徒手攀岩绝技,一举拿下一个高耸入云的碉楼,让周围当地人为之气夺(只是不知这些敢死队员是否曾在北京香山训练过,根据史料记载,他们更有可能是清军在汶川等金川附近地区招募的羌人山民):

    海兰察率死士六百削壁猱引而上,趾顶相接,比明及其碉,一涌入,尽歼守贼。数十里贼寨闻之皆夺气,悉破之。

    与此同时,狠辣的阿桂采取了稳扎稳打坚壁清野的策略,断绝了金川和外界的一切联系,金川的供给逐渐枯竭,导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即使土司官寨里的存粮也不到两月,而普通金川民众据说饿死者更是达到了人口的一半。

    在饥饿和大炮的双重威力下,两金川土司占据的领地逐渐丧失,为争夺仅剩的资源他们发生内讧,大金川土司索诺木杀死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并向清军乞和,但阿桂不为所动:

    索诺木酖杀僧格桑而献其尸,及其妻妾头目,至军乞赦己罪,阿桂槛送京师。

    为了取得金川之战的胜利,乾隆几乎打出了他手中所有的王牌,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炮给炮,由此也可见皇帝的重视程度与下定的决心。阿桂、海兰察、福康安等后世鼎鼎大名的将领都参加了这场惨烈的战争,将军们也坚决执行了主帅阿桂坚壁清野的政策,几乎逢人便杀,不留活口。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屡战屡败,连自己的家人也无法保护了——“索诺木之母姑姊妹亦降”。至乾隆四十一年正月,金川的最后一个据点噶尔崖被清军团团包围,水源也已经断绝,“官军三路合围噶尔崖,断其水道”,已山穷水尽的索诺木土司不得不率领饿得半死的最后两千士兵,放下武器向阿桂无条件投降,第二次金川战争至此终于结束。

    第二次金川战争的四年中,据统计清政府共调兵十二万五千五百余人,阵亡一万四千七百三十一人,其中官员九百零八人,受伤者无计其数,耗费银六千一百六十万两,米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五百多石,火药四百二十万一千四百多斤,铅铁炮子三百多万斤,调派民夫四十六万二千多名。

    而金川方面的损失比例更是高的惊人。乾隆曾下谕在剿平大金川时,凡是反抗的当地人,格杀无论,台湾学者庄吉发先生根据《平定两金川方略》统计,在第二次金川战役中,各路官兵所报歼戮番兵共一万二千八百余人,而清军前后诛杀两金川民众则不下二万人。很可能超过六成的当地人都死于屠刀之下,到乾隆四十八年,金川战争结束后又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大小金川地区的人口也只恢复到九千多人。

    再考虑到战争中饿死的大量当地人口,正所谓“乾隆之征金川也,攻战五年,杀人盈野。乱定后,金川土著,存者不及十一。”

    战争结束后,清军将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大小头人及其家属等二百五十余人被押送京师以炫耀皇帝的武功,乾隆洋洋得意地下令“献俘庙社”并“勒碑太学”。

    这些俘虏的命运相当悲惨,为首的十二名土司头人被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处死,另外十九名首领被处以斩刑,其家口中未成年者永远监禁,其余的人均赏给功臣为奴。

    三十年间,金川地区经历大小战斗数百场,朝廷死伤将士不计其数,一名宰相(纳亲)和三名总督(第一次金川战争中的张广泗、庆复,以及第二次金川战争中作战失利的阿尔泰)被皇帝赐死,甚至一名宰相也战死沙场(第二次金川战争中的大学士温福),上亿两的军费让乾隆盛世几乎破产,连清廷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大清立朝以来最艰难、最残酷的一场战争。

    多年以后,学者们认为,金川战争是康乾盛世转向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必要的穷兵黩武极大消耗了国家的财富,而最后的惨胜又使皇帝志得意满,更加不思进取。

    硝烟已远,现在的大小金川早已成为旅游胜地,曾浸透鲜血的碉楼残堡上,一只雄鹰正高高翱翔,不知它是否为两百年那些勇士的精魂所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笔者拍摄,一张RAW解出来的HDR,鹰周围反差太大,手懒点儿没有调过度,显得有些假了)

    通宝推:foureyes,老醋花生,dahuahua,春临,野草魂,物格修齐,
    • 家园 怀疑是为改土归流树威,不好啃才虎头蛇尾

      怀疑是为改土归流树威,不好啃才虎头蛇尾

      • 家园 可以认为是广义的改土归流

        至少第一步,禁止土司之间靠武力解决冲突,一切交政府裁决;要求各土司严守各自领地,不得互相干涉;接着就要限制土司之间自由的婚姻和结盟了。再逐渐派驻中央官员管理一些事务,把土司们一点一点架空,最后变成全部由中央任命。可惜啊,一直拖到清末还没全搞定

      • 家园 当时应该还没考虑那么长远

        雍正的时候搞过一次改土归流,乾隆时候基本都停了,要到清朝快没往的赵尔丰才又开始大规模搞。

    • 家园 内部用兵过度,于国无利.
      • 家园 关键是国家在这两场战争中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利益

        除了让皇帝的面子得到满足,似乎看不出什么收益。

        不像平定准噶尔和回部,把现在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土纳入了怀中,也不像进攻廓尔喀,从而保住了西藏。金川很小的一块地方,山里人出不来,外面人进不去,前些年我去那里,当地的苹果质量非常好,又甜又脆而且原生态,但就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最后不得不烂在地里,十分可惜。

        另外,当地土司基本都是窝里斗,从来没有公开谋反,乾隆最后平定了他们,还是不得不任命当地人当土司来管理,直到解放时那里仍是土司统治着,也就是后来的土司可能表现得更恭顺一些让皇帝更满意而已。

        我等凡人,确实无法理解十全老人的心思。

        • 家园 不能这么算账吧

          兵衅一开,清廷就必须维持“逆我者必亡”的威信,在大西南乃至全国的统治就靠这个威信维持着呢。一旦丧失这个“信用”,就不是失去一个小小金川那么简单了。

        • 家园 用天下无双的帝国观点看确实没什么必要

          反正那里就是茶杯风暴,土司之间打破天了也无损国家。

          但是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时候,这种游离于朝廷控制外的,实际独立的土司,就成为领土开始被割裂的缺口。

          实际上清朝损失的领土,很多是因为国家控制力不足,糊里糊涂就被占走了,签条约只是补个手续。比如西北割让了44万平方公里,基本都是俄军尝试向前推进,碰到清军卡伦(哨所)就停下。所以最后的国境线基本就是清军的驻防线。

        • 家园 阴暗的猜测一下,作为一个人数很少的统治民族

          满洲人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控制是很严的,这样的控制有一个好处就是终于把桀骜不驯的蒙古民族给管得死死的。但是不免就会和很多少数民族的发展状态矛盾(土司们好像近千年就是打来打去的),清廷对这种地方称霸的土豪其实应该是很害怕的,——毕竟他们自己就是这种土豪出身。

          具体到金川,我觉得乾隆的大政策倒是没问题,可是他高估了自己国家的执行能力,偏偏派到金川去的人废物太多,而且互相拆台,结果下不来台了,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 家园 有道理,这也是满清政权的政治策略

            满清对除了满洲人(也包括锡伯、鄂温克等)外的几乎所有民族,都怀有很大戒心。

            对汉人自不用说,即使对蒙古人,满清也是分成三类又达又拉,对漠南蒙古也就是内蒙古以和亲拉拢为主,对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则限制使用防范有加,对漠西蒙古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则斩草除根。

            至于金川战争,其实几个将领也不都是废物,这种山地对擅长骑兵作战的清军限制太大,原来的那些战斗经验都用不上,许多时候甚至连大炮也指望不上,只能拿人拼,就像现在的阿富汗,美军换谁指挥都很难办。

            • 家园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为什么大小金川要一叛再叛呢?准噶尔也是。

              噶尔丹有野心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就一呼百应了?

              苏乞儿说的话有道理,丐帮的势力不在我,在皇帝那。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乞丐就少,丐帮就小,反之,宁有种乎。

              当然,这个问题还有一面,就是少数民族。

              所以,我觉得还是毛太祖厉害,看问题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以才有藏区主席像和上师像并贴的样子。王震、张国华的手也不软啊。

              • 家园 和丐帮类似的是乾隆时期的台湾天地会起义

                大小金川是另外一回事。土司们互相打架是常事,他们觉得清政府啥事都管挺烦的,就时不时地捣把乱;有的地方官手段高,能力强,就能把问题压在初始阶段;有的地方官能力弱,或是偏袒太厉害,就酿成事端。这在历代都是如此。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改土归流,建立现代化的政府(中国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比土司制度现代化多了),当然这个问题直到本朝才基本解决

                • 家园 说话听音

                  满清是少数民族,那么满清对少数民族是更宽容了,还是更严厉了?此一层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对多数人是什么态度?这个值得细说。但是,说多了有带路党的嫌疑。

                  这两点成立么?如果成立,那么重用谁,不重用谁都是表面现像了。

                  所以,无论是哪个大臣去,结果都差不多。

            • 家园 最重要的是,满清把蒙古各部分拆,强制他们的生活半定居化

              限定他们的游牧范围,基本上控制了蒙古各部之间的仇杀和冲突,从而使任何一个部落都不可能做大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这一招还是很厉害的。像东归的土尔扈特只剩下7万余人,还被分成三部,分在各地,完全断了他们复国的念头(没办法,阿睦尔撒纳给乾隆的教训太深了)

              我觉得,除了西藏山高路远,中央实在没法实行以上办法之外,其他各地,清廷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方针办的,所以土司之间的仇杀看起来事小,但是清廷很在意那些冒尖的土司,一旦发现某个土司有扩大领地,控制周围势力的野心,就一定要把他打压下去;金川的土司,就不幸当了这个出头鸟。

              除了老天给乾隆送的大礼(新疆)之外,其他的所谓武功,都赢得很难看,而且一般也都发生在清军不擅长的客场——缅甸、廓尔喀和越南都是如此,只是金川土司的战斗力也太强了点,居然把清军的最高指挥官都打死了。

              另外,康熙后期起清军的战斗力就很成问题了,雍正时期进攻准噶尔,被噶尔丹策零打得狼狈不堪,傅尔丹军覆灭,岳钟琪干挨打不敢还手,这还是在草原上正规的步兵骑兵交战,也没见清军发挥什么优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