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远方的长剑(上) -- 晨枫

共:💬87 🌺8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我们来空对空一把

                              首先看看越战的情况,早期的F-105因为携带百舌鸟和电子对抗吊舱,基本无能力再携带其他武器对地空弹阵地进行攻击,这样,F-105对地空弹阵地的毁伤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另一个角度来讲,越南装备的SA-2主要集中在河内附近,而河内又是当时世界上防空火力最密集的区域,除了SA-2外,还有大量的高射炮等,鉴于百蛇鸟的性能,F-105如果要攻击SA-2阵地,就必然会遭到密集高炮火力攻击——那么在你的资料里,有没有具体的关于F-105被何种火力击落的分类数据?另一方面,海军A-6大量使用标准作为ARM,这类A-6的战果与损失,有没有数据?越南战争作为电子杀伤的第一阶段对抗,其可借鉴意义是很有限的。

                              到1982年,贝卡谷地之战里,以色列对防空部队的攻击中损失0架,这要完全说是以色列人技术高超也太吹了。事先发射的无人机引诱防空火力开火,导致其出现火力间隙,我觉得才是根本原因。但是还是那句话,防空部队不知道自己对付的敌机是执行什么任务的,SEAD飞机完全可以在对方防空部队专心对付某些明显目标的时候突然出击,在防空部队来不及改变攻击目标的时候发起攻击。

                              再到1991年,你提到有F-4G被击伤,这本身就说明了攻击F-4G的不太可能是大型导弹,否则的话,按照当时伊拉克军队装备的主力导弹的性能,如果导弹能跟踪目标的话,对飞机造成的伤害绝对不会是击伤。以被击落的唯一一架F-14的飞行员的回忆来说,当时他们已经做了一个高G机动,并且几乎已经将导弹甩到了尾翼后,但导弹爆炸的碎片还是击碎了飞机的垂尾。

                              科索沃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偶有战例,但相对于联军的起飞架次来说,至少从数字上几乎可以忽略这些损失。

                              所以我觉得你的这些例子,无法证明防空导弹在反SEAD作战里有足够的还手能力。

                              • 家园 越战的意义

                                美军在越战中损失的飞机多数都是在低空被高炮干掉的,原因是SA-2把它们赶到低空去了,如果明知SA-2存在,还坚持高空飞行那损失恐怕会更大,A-6的情况我不清楚。空中预警、无人机、反辐射导弹、各种电子干扰和反干扰形式在越战里都有了,现在的电子对抗套路基本没有摆脱越战的框架,毕竟战术和技术都有传承性。你不能说看到有的事实不符合你的理论就把它忽略掉,而应该深入研究它背后的规律。如果要我说越战的意义,我觉得越战标志着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单纯靠高空高速突防是不足以突破对方防御的,轰炸机大编队搞地毯式轰炸只能成为历史。如何突破对方空防系统是各国空军要思考的首要问题,隐形技术、精确制导武器、巡航导弹成为突防三样利器,SEAD成为攻势空军必须认真研究的战术课题。

                                贝卡谷地空战是现代空战史上经典战例,但同样的战场同样的装备同样的对手,一年后美国海军航空兵空袭叙利亚防空阵地,非但没能达到目的,反而还损失了包括A-6在内的军机。这背后的原因也需要研究。

                                另外,有个细节可以告诉你,海湾战争打响沙漠风暴第一枪的不是隐形飞机和巡航导弹,而是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长距离超低空飞行摧毁了伊拉克-科威特边境上的两处大型雷达站,在伊拉克空防网上撕开一个缺口后,后续的飞机才敢进入。

                                • 家园 SA-2的威胁更多是心理意义

                                  因为这是防空导弹首次大量用于战场,很多飞行员宁可相信自己的飞机机动性也不相信EW装置。但到了后卫作战的时候,轰炸河内的B-52基本已经无视SA-2了。

                                  诺曼底特谴队的例子我也知道,鉴于海湾战争是美军的第一次现代战争,小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后来美国飞机的使用情况看,明显对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不屑一顾

                        • 家园 据说后来专门研制了被动制导版SA-2

                          据说后来专门研制了被动制导版SA-2,可以追踪对方发出的无线电波来攻击目标,不知是真是假。

                      • 家园 传感器网络啊

                        这几年一直很热 传感器网络化应该还是趋势,不过这上面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 家园 被动是实力弱的一方的现实

                落后就挨揍不是白说的.

                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工业实力优势,当年的"美苏两霸"也不是白叫的.

                地空对抗是实力弱的一方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优化调动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阻碍居高临下的攻击者,削弱其优势,予其以最大杀伤,是实力弱的一方想干得干,不想干也得干的事,否则就是卡大佐的下场.

                • 家园 我个人觉得弱国对抗强国有两条原则

                  弱国对抗强国时,和对方拼高技术不是明智举动。

                  弱国对抗强国时,要有一定的进攻手段,但主要还是要立足于防。

                  • 家园 高科技/低科技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人而异,这是一个最近听来的段子,一家公司在美中的生产线的包装工位同时发现了一个共同问题;有一定比例的纸包装盒里没放入产品直接进入成品库.

                    美方生产线经理成功说服大老板批下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团队经一年研发,开发出一套由X射线探测,电脑图形分析和机械手组成的设备,耗资数百万,获专利若干,增加工位一个,检出并剔除空包装盒,解决问题.

                    中方生产线经理招集生产线人员开会说明问题,车间工程师和几位技工观察两小时后,消耗香烟若干,拎来电风扇一把,放在包装工位后,吹除空包装盒,亦解决问题.

                • 家园 这个我同意
            • 家园 补充一个小故事

              你说得对,是思维惯性和观点形成的问题,语言问题可以用翻译软件祢补,但均衡观点形成需长期积累.

              补充一个毛子在越战中对S-75战术改进的小故事,清化桥战斗失利后,毛子顾问组弄来一台光杆SNR75雷达,带上若干示波器,在美机群临空时做试验,对美机反应进行观察,发现了美军的一个推理错误:将SNR75的距离模式从150KM到75KM的切换(脉冲数翻倍)当成导弹发射关键特征,因为引导技师在发射导弹后一般都会切换距离模式,因而两者统计上确实存在强相关,美机探测到这个信号转换后的反应是战斗轰炸机会作大机动摆脱动作甚至丢弃弹药.大轰则不机动但会开启干扰机,而动力诱饵机什么都不干,于是毛子顾问组马上推广,将那个距离模式开关作为假发射开关使用,恐吓美机丢弃弹药,区分B52和战斗轰炸机,及诱饵机.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彻底误导了美军对S75发射数和后勤的统计.现在那些个大得离谱的S75发射数大多源于这个不起眼的小开关.

              通宝推:xyz熊,
              • 家园 写军事评论还是应该实事求是

                写军事评论还是应该实事求是,这是为读者着想。看军事评论的也应该坚持带脑子看问题,这是为自己着想。

                对于那些选择性失明的人,我就很无语了,举两个例子:

                去年J-20事件,飞机出来了,还有人死不认账,拼命找各种理由掩盖,晨总的一段话把他们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对于仇视中国成就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沮丧的日子。四代还只是传说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假的,中国连xxx(选择无奇不有,可以自己填空)都造不出来,怎么可能造出四代?要不拿图来;在四代还只是模糊照片上一团黑影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假的,中国人只有用 PS 造假图的本事,要不拿出清晰的图来;在四代清晰大图出来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假的,这只是骗领导、骗军迷的木头模型,要不飞一个看看;在四代飞起来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假的,但理由还没有想好,反正是假的。

                反过来前一段时间重庆发生的事情,马前卒的评价入木三分:

                可是,王XX事件以来,看看体制派,五毛党这边出了多少谣言?出了多少言之凿凿的“小道消息”?有多少人先说“反恐”再说“精神病”?所谓的领军人物,比如司马南之流,又多少次宣称“形势大好?”。对于置疑的观点,又说了多少脏话?被事实打脸之后有多少人认错了?有多少人转向下一个谣言,等着下一次打脸?这些做法不恶心人么?实事求是就那么难?

                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觉现在军事评论存在两个普遍性问题:

                第一个先有观点后有论据。带着观点写文章,然后东拼西凑找证据。这种文章面上读读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但越看越觉得不符合常理?关键问题在于因为是预设观点,找资料必然很片面,更谈不上对资料比对和分析。正确的过程应该是先提问题,然后找资料分析比对,最后形成观点,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第二个分析问题机械化。我觉得写军事评论的人很多都是理工科出身,理工科学生看问题有个特点:分析问题机械化。1+1=2,A+B=C。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对解决技术问题是可行的,但拿来分析国际关系、政治形势就不行了。因为左右后者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不能量化的:领导人的性格、很多外部因素......所以有时候你觉得该发生的事情偏偏没发生;有时候你觉得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就像美国人总结海湾战争时说的:我们很傻,没想到萨达姆真的蠢到敢发动战争。换句话说,分析国际关系、政治形势问题的时候往往有多种可能,顶多只能说其中一种可能性大些,但不能说只有一种可能,其他可能不存在。

                所以别小看学文科的学生,历史、外交、国际关系、政治......能成为大学里一个独立专业,能出博士,说明这是门有用的学问,有它自身特有的思考方式。

      • 家园 如果南斯拉夫动用其Scud-B(飞毛腿)攻击意大利机场

        把猪一样的队友拉下水,这个战争会不会更有劲?

        • 家园 老米就是纸老虎,没那个胆

          当年南联被北约一番狂轰滥炸,南空海军只敢在自己领土内反抗,从来没敢出国境反击。后来南陆军一批特种部队被炸急眼了,越过阿尔巴尼亚边境抓了几个北约俘虏,没两天就被米洛舍维奇巴巴地礼送回国了,这以后南军队士气一落千丈,没多久就投降了。可笑的是老米最后也没落个好下场死在海牙监狱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