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来发个系列,说说社保的问题 -- puma2011

共:💬140 🌺11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只要执政者还要操心养老低保最低工资,就一定要搞民主

                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搞民主就要动真格,就要搞公决民主,绝了狗肉档传子传孙瓜分大众财产的黄粱美梦。

                搞点民主不是什么坏事,至少狗肉档不敢乱来。

                等到维稳费用远远超过民主费用时,这帮经济人还是懂的。

            • 家园 民主之后挂路灯!
    • 家园 社会养老体制政治上的难题

      很悲观地说,我认为中国的社会养老体制是不可能搞好的。养老金的运作,是先存40年钱(20岁工作,60岁退休),然后在领取养老金15年(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73.5岁,但是能够活到60岁的人“条件”预期寿命要高一些)。所以养老金体制要考虑55年的跨度。请问,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有那一项制度的设计真正考虑到了55年以后?啊哈,我想起来了,有两个。一是50年不变,二是70年土地使用权。

      欧洲的社保体制,如果按照从二战后开始建立算起,四十年之后就开始出问题。当然出现严重问题,导致崩溃,是又过了二十年了。60年,开玩笑,哪个政客会管六十年以后的事情?所以,不需要用多大的恶意去揣测政客们,我们就可以预计,社保体制是注定要崩溃的。要不为什么欧洲那么多人在推广安乐死呢。

    • 家园 【原创】再详细说说中国的制度

      大家对前几天的文章不吝赐花,让在下非常惶恐。Parishg, NjYD,和PBS提出了很 好的意见,在此一并感谢。这两天再查了点资料,就中国的制度多说几句。

      前文讲了中国现在是patially funded DB 系统,那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国内要搞这么个“统帐结合”的制度?其次要回答钱从何而来的问题。前文中我说过改革之前国内的养老是靠企业养老金, 但是后来国企支撑不下去了。从97年开始的改革就要面临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假如搞完全的个人积累制(fully funded DB or DC), 那么已经退休或即将的人员将无法负担,必然造成社会问题;如果搞完全的即收即付,则美国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迟早搞不下去。国内搞这个统筹结合的目的,就是想把两边的好处都占了,用社会统筹帐户(pay as you go)来满足当前社会养老的需要,而个人帐户用于积累(fully funded)来满足长远的需要。

      设想总是很美好,而现实却是很残酷。退休人员按照退休年限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在97年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这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是完全没有缴费。第二类是指在新制度出台前就已经参加工作,但是在2006年以后才会退休的在岗职员。这些人由于既往的工作期间并没有缴费,所以他们的个人账户部分只有少量的自我储蓄基金,不能完全满足退休后的需求。前文所说我的同学的父母就属于此类。第三类就是0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的人, 他们才能真正满足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模式。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先从思考第一类和第二类人的养老。他们以前工作的单位是国企,理论上讲他们的“个人养老金”也是交过的,只不过是以“利税上缴”的形式混在一起缴了。当然,国企改革是比糊涂帐,每个企业交了多少发了多少可以做个博士论文,所以咱不能指望政府全部包揽下来。但不管怎么说,在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基金制建立之前的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家对已经退休和在职人员的养老金是有一个implicit guarantee(隐性担保),这个担保是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的转轨成本。

      以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的划分标准为依据,我国在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可以想见, 第一类和第二类人那是相当的多,这个隐性债务也就相当的大。改制后,政府并没有一次性拨款来认购这个债务,那么结果就使当前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根本无法满足退休金发放的支付需要。因此,个地政府纷纷采用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的办法来弥补基金缺口,使本来产权属于个人的个人账户处于“空帐”状态,养老金的个人积累有名无实,部分积累式的筹资方式并没有完全实现。去年社科院的郑炳文发表了《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 里面的数据宣称中国的个人账户空帐达1.7万亿(2010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那就更加吓人,据说是9万亿(到2075年)。

      这个个人帐户的空帐问题完美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上文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我们建立了个人账户,却还要画蛇添足的帮忙管理。因为帐户里面没有钱!各位同学上网查到的自己的余额 不过是个“账面数字”而已。当然,咱中国政府还是“人民政府”,所以还是想要把事情搞好的。从2001年辽宁开始试点要把个人账户做实,后来陆续又有多个省市加入这一行列,2010年底全国个人账户大概做实了2039亿,约等于个人账户总额的9.5%。(btw, 辽宁的做实帐户的努力于2010年正式宣告失败。) 这个空帐问题前些年似乎被炒得很厉害,这几年没什么人说了,也许是因为中国国力大幅度增强,渐渐的也就没有人怀疑中国政府还债的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的眼光被另外一组数据吸引过去了,那就是社保资金的盈余。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尹成基介绍,到去年年底,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总额2.8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 另有报道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介绍,去年养老金收入大约为1.3万亿,支出约为1.2万亿,略有结余。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最近大家关注的养老金入市说的就是这些结余。

      这就有意思了。一方面“空帐说”源于社科院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之口,大体是可以采信的。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声称全国养老金累计结余1.92万亿元。两组数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关键在于“全国”二字。那就是,并非31个省区都存在“空账”现象,否则就不可能出现累计结余1.92万亿人民币。哪个省亏空,哪个省盈余,与该省的劳动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所以人力资源部的算法,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养老基金的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加起来,加上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去开支算出来的。但这个盈余掩盖了社会统筹部分不够的事实,造成事实上中国的养老制度变成了“现收现付(pay as you go)”。如戴相龙所言,尽管现在两项养老金收入大于养老金支出,但这种状况不符合中国建立养老金社会统筹和个人积累相结合的改革方向。

      (未完待续)

      下期讲讲养老金入市的问题

      通宝推:打铁的,本嘉明,xtqnt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社保缺口名义表现为收付实现制的带来的缺口

        实质还是由历史欠账缺口带来的。

        个人领取养老金=基础+个人缴存分月领取额

        基础部分是按退休前一年当地平均工资20%再根据缴存系数进行调整,对应的是单位历年缴存部分;个人分月领取额是按缴存总额除以固定月份数;所以社保个人收支设计的思路就是个体收支期限的总量平衡。

        现在的社保缺口,主要是历史上没有社保概念,企业以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利税的方式向国家上交企业积累,而在90-00年代国企破产潮中国企职工纷纷下岗,下岗补贴以社保的名义出现,这时候就出来了缺口。基于以往的责权利,这部分缺口是要由财政补足的。

        估计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平均领取期限、月度领取水平就可以基本估计这部分历史欠账缺口规模。我们假设人均领取期限240个月,人均领取1000元/月,以1.7万亿缺口对应的是708万人。1995年底国有经济单位的职工人数是10955万人,708万人占比是6.5%。规模估计是否合理,待考。

        • 家园 道理正确,但计算可能有些问题

          首先是这个1.7万亿是到2010年底的空帐,从改革开始到2010,总共是13年。

          第二,由于个人帐户和统筹帐户的混帐,参保面的扩大会掩盖问题。所以计算不是简单的把空帐除开支。

          具体数据要等我拿到郑炳文的书,找到相关数据才能估计。不过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这个空帐的实质是财政欠老国企员工的,也就是“转轨成本”。

      • 家园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发表会上讲话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

    • 家园 我在广东曾经管过一段公司的社保金情况。

      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到支付高峰的时候,漏子绝对不比日本的小。只怕。。又养成亏空。提高养老金上交率补亏空。最后。更大的亏空这样的套路。。

      这里面的腐败,挪用。说不清楚的

      养老金是坚决不能救市的。

      不然。股市亏空。是个多么天然的借口

      那可是多少亿人的安定呀。。

      • 家园 只怕现在中央的缺口太大了,有人想玩火了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

        这帮玩高铁的,玩房地产的都是胆大包天,现在更邪门把手伸到养老金这一块,看来是疯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