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血战太平洋:在东南亚的耻辱(1) -- 黄河故人

共:💬198 🌺15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概是因为有了充足的信息,经常有人能够作出这种惊人的预测

          比如CIA在1948年预测因为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带来的消耗和渴望发展的心态,苏联人不能够满足中国人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假如中国人想要高速发展的话,中国必将倒向美国

          • 家园 说起来日本人的情报搜集也很厉害

            对中国大陆、对珍珠港都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后来因为“天下无敌”思想的先入为主,所以情报处理和结论往往就变样了。刚从美国当武官回来的山本就是因为坚持美国工业力量太强,希望未来以战促谈,差点被愤青们“天诛”。

            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人后来的思维还是很弹性的,不行就改。在珍珠港事变前两年,海军和参联会都预计日本会用不宣而战的方式偷袭(甲午和日俄日本都玩过这种伎俩),甚至预计到了应该是在美国人最放松的周末,但是因为固有的藐视,没想到损失会这么大;开战后日本人的航空战、夜战、炮术水平都令粗心的美国人大吃苦头,但是美国佬很务实,承认差距后老老实实的通过各种方法来弥补、赶超,到43年全面反压过来。美国人这种不断改进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 家园 CIA确实是个可怕的存在,也是个让人尊敬和必须学习的对手

            1948年就能预计到中国会如此发展,可见CIA的分析能力之强大,

            我觉得不能排除斯大林的在CIA高层的特务获取了CIA的这个判断,担心共产党中国倒向美国,于是煽动金大胖进攻南棒,结果将注定将中国拖入和美国对抗的战争中,最终中国将不得不被绑上苏联的战车,而且也将不得不接受蒙古独立的苦果。

            联合国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苏联代表缺席的现实,散发着阴谋的气息。

          • 家园 还是有点不同的

            文章里这个可是连时间点都给出来了,而且方向也说的很准。而你说的这个则是典型的股评语言(不是针对老兄啊),论证很不充分,正反都可以说,而且最终,啥叫最终呢?我跳过来了,我又跳过去了,这个怎么算?

        • 家园 穿越了

          穿越了。然后又反穿回去的。

      • 家园 血战太平洋:在东南亚的耻辱(2.5) 发不完补一段

        1942年1月31日,山下奉文在居銮的战斗指挥部下达了进攻新加坡的计划。决定2月8日24时向该岛发起登陆作战。这时,日军集结在柔佛海峡北岸的部队有:步兵27个大队、炮兵14个大队(火炮168门)、坦克兵3个联队、工兵20个中队,共约5万人。参加马来作战的航空部队有2/3被调去支援进攻苏门答腊的作战,剩下的108架轰炸机、40架战斗机、14架侦察机(共计162架)。

        英军判断日军将在地形较为有利的东部登陆,但是日军选择了地形不利的西侧。英军判断失误,日军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拿下了岛上的蓄水,英军把柔佛海峡变成火海也没能挡住日军的登陆。

        到2月15日,日军已经对岛上的英军形成了包围的态势,而日军已经战死3000,负伤7000,第五师团三分之一的作战部队已经损失,双方都成了强弩之末。下午2点左右,打着一面大白旗的英国军使参谋怀尔德少校提出“停战”,大意是“战斗非常激烈,不断出现伤亡。可能的话,停战24小时,以便收容死伤人员。”

        日军代表提出双方指挥官见面会谈,英军代表同意了这一点。下午6点40分,一辆前面交叉插着英国国旗和白旗的来到了预定的谈判地点,从车上下来的是马来亚部队总司令珀西瓦尔中将、参谋长特朗斯、军政部长纽比金,还有怀尔德少校。怀尔德少校懂日语,可以充当翻译官。

        山下奉文大约在一刻钟之后来到,把一份用英文书写好的文件递给珀西瓦尔中将,并要求对方无条件投降。双方的谈判进行了约一个小时,在7点40 ,山下奉文发出了那句著名的追问“Yes or no?”,这一句让英国人极为难堪,日本战败后无论如何也要把他送上绞架。

        7点50,帕西瓦尔中将一笔一划郑重地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在这里要说一句,签字前珀西瓦尔的最后一个要求是要保证在新加坡的英国男人和妇女儿童的安全。至于占新加坡人口主体的那些香蕉人,大英帝国的主子连提都没提。

        相对于这些香蕉人,大英帝国的主子们对印度显然更看重一些。丘吉尔就曾经说过“哪怕打光最后一个印度人,我们也不投降”,一副打死你我也不说的嘴脸。

        在这里说一句,当时山下奉文以为新加坡只有两万到三万英军,其实岛上的英军近乎四倍于这个数字;在谈判的时候山下奉文不断开炮威吓珀西瓦尔中将,但是其实他当时那些大炮剩下的炮弹都快个位数了。最惨的是第五师团,连步枪子弹都快完了,英军要是这时候来个反冲锋,大日本帝国的皇军们就只能拿着刺刀玉碎了。

        英国人投降的时候,岛上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除了水源被切断,作战的能力还是有的,比如汽油,就让日本人开开心心用了个够。无独有偶,在菲律宾的美军投降的时候,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居然还留了一些汽油给日军当见面礼。可惜日本人根本补领这个情,还是给了他们一个巴丹死亡行军。

        • 家园 英国人本来就是做着投降的打算来的

          一辆前面交叉插着英国国旗和白旗的来到了预定的谈判地点,从车上下来的是马来亚部队总司令珀西瓦尔中将、参谋长特朗斯、军政部长纽比金,还有怀尔德少校。

          什么停战24小时收容伤患,根本就是打着投降的主意来的。。。你整个司令部的关键人物都来了,不会幻想到如果“谈判破裂”小鬼子还会让你回去的吧?这样不管投降有没有谈成,英军司令部都已经被人家俘获了,英军的结局必然也就是投降;英国佬死要面子一至于斯。。。山下奉文也就是配合演戏,大炮继续轰不过是给英军司令一个台阶下而已。。。“yes or no"说明山下奉文心里明镜儿似的~

        • 家园 说都是香蕉人那是太过了,那些其实是少数

          马来亚的华人和东南亚其他地方比起来,人口多却不大团结,一方面可能跟来源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殖民者的分化瓦解有关。但尽管如此,二战期间马来亚的华人却是东南亚抗日的主力,以至于被日本人大量屠杀,而且这些人很多是左翼,并非香蕉人。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在之后的独立战争及马共在马来亚和婆罗洲的斗争中都曾浴血奋战。

          很多事我本来也不知道,是这次去马来西亚游玩了一趟才知道的。

        • 家园 丘吉尔对印度素无好感。

          “哪怕打光最后一个印度人,我们也不投降”这句话的原始出处俺尚未查到。不过,前年出版的两本专著集中反映了他对印度民族的仇视和贬损:

          《Churchill's Empire: The World That Made Him and The World He Made》(Aug 2010- Henry Holt & Company, by Richard Toye)

          《Churchill’s Secret War: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Ravaging of India During World War II》(Aug 2010- Basic Books, by Madhusree Mukerjee)

          据作者分析,丘吉尔对印度的敌意始于40年代,即甘地倡导的自由运动开始危及英国殖民统治之时。丘吉尔嘲弄甘地为“半裸的托钵僧”( ''half-naked fakir''),并公开声言:“我恨印度人,他们是信奉野蛮宗教的野蛮人”( "I hate Indians. They are a beastly people with a beastly religion." )。为实现分而治之的策略,他乐于挑动内斗,扶持穆斯林派别与印度教抗衡。

          Madhusree Mukerjee根据历史资料,指责丘吉尔出于种族芥蒂,坐视1943年孟加拉饥荒而不救,致使数百万人丧生。书中披露,二战时日军占领孟加拉人粮食主要进口地缅甸后,英国人同时在本土为战事大量囤积粮食。丘吉尔为首的战时内阁非但不允许澳大利亚小麦赴印赈灾,还继续强迫印度出口稻米,导致孟加拉地区粮价大涨,饥荒迅速蔓延。丘吉尔还屡次拒绝美国紧急援助孟加拉的请求,最终酿成号称“英国殖民统治史上最黑暗一章”的孟加拉大饥荒。 Mukerjee评价道:“丘吉尔的种族仇恨植根于他对英帝国的畸形热爱,他对印度就像一个嫉妒的丈夫对待自己的花瓶妻子,宁肯毁掉她也不愿轻易放手”。

          在丘吉尔看来,殖民地人民只有在对战争作出直接贡献的情况下才值得拯救。用二战中东英军总司令韦维尔(Archibald Wavell)陆军元帅的话讲:“丘吉尔只愿意养活那些扛枪打仗、制造军火和在某些军列线路上工作的印度人,其他人则无足轻重”。

          即便是大饥荒也未能减少丘吉尔对印度的敌意。他曾对秘书说,印度人是个卑污的民族,仅仅因为生育旺盛才免于命里注定的噩运。( Hindus were a foul race protected by their rapid breeding from “the doom that is their due.”)他甚至臆想皇家空军轰炸机指挥官哈里斯(Arthur Harris)将军能派遣多余的编队出航,干脆把印度人全炸死了事。

          至今还有不少印人仍对大阴帝国感恩戴德,并深以曾列女王臣民为荣,真是可叹复可悲。

          • 家园 丘吉尔对中国人印象如何?能否讲讲?
            • 家园 丘吉尔从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

              言辞间也豪不掩饰对中国的轻蔑。

              二战后期和联合国筹创伊始,丘吉尔就对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化”政策不感冒。当罗斯福在阿卡迪亚会议上推举蒋介石为中、泰和印支战区盟军最高指挥官时,丘吉尔感到恼怒。他后来抱怨说,他在华盛顿“发现中国在相当多的美国人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上层也是如此,这令人奇怪地感到不相称”。

              他还认为,美国人不应“把中国看作几乎同大英帝国相等的参战大国,并且带着偏爱把中国军队同俄国军队相提并论”。

              印象中,他最刻薄的话是:“把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是场绝对的滑稽剧。”

              1942年10月,他曾告诉外交大臣艾登,不能“把重庆政府看作一个世界大国”。

              1943年3月,罗斯福在华盛顿会见艾登时说,在解决世界性问题时需要把中国与其他世界大国同等看待,艾登对此不感兴趣,他向丘吉尔报告了会谈情况,丘吉尔很直白地说:“把中国同英、美、俄等世界大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极不正确的。”当时英外交部根据“罗艾会谈”精神拟发表一项声明,其中提到:“在处理我们即将面临的重建世界的广泛问题上……我们把中国看作是能作出最伟大贡献四大国之一。”丘吉尔不以为然,坚决反对这项声明,他再次强调了他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说中国将在欧洲事务中拥有『超出礼节性之外』的发言权,抑或说,为着欧洲的利益,中国的重要性将超过法国或波兰、或者将取代奥─匈帝国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哪怕是超过最小的,但古老而又历史悠久的盟国,如荷兰、比利时、希腊、南斯拉夫等──这种说法根本不屑一顾。”

              当然,丘吉尔以上言论的参照物是蒋治下的中华民国。

          • 家园 应该佩服英国佬的洗脑水平,看看现在香港香蕉、李家坡香蕉、

            应该佩服英国佬的洗脑水平,看看现在香港香蕉、李家坡香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