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茗谈(六十五):美国的一小片历史 -- 本嘉明

共:💬95 🌺114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应该把标题改为"why apple 和 富士康wins"

              这里真正的赢家大概只有Apple的股东,和富士康的老板

              每部iphone,苹果得到超过50%以上的利润率;

              富士康据说得到十几美元的利润率;(少了一点,但加起来多呀。河南省省长见了郭总,也是毕恭毕敬的)

              工人得到据说包吃包住,每月2000元(如果是大学毕业),两班shift的生活。

              中国政府得到了:一个富士康几十万,整个产业几千万至上亿,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庞大的产业工人, 如果算上建筑等其他那些没日没夜的民工们。这个按马克思经典理论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呀。 《共产党宣言》是这样讲的:“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 “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 "罢工是工人的军事学校,他们就在这里受到训练,.."..走题了,不敢再往下讲了,再往下继续说马列,就要被河里的公公们骂反动,美分,独运轮了。

              回到美国这边,美国政府一看,这里大家都赚到了,敢情自己什么都没得到,连苹果50%的利润税都没有,原来勤劳的工人也变成拿救济粮,,亏大了。

              然后美国政府和人民郁闷:为嘛俺不能做富士康的活呢?

              我说:因为除了中国老百姓,大概没有任何西方毕业的大学生能过每月只有300美元的工资,两班倒的日子了。(这个马克思以前管它叫什么剩余价值,俺不懂,不知对不对)

              于是,历史又一个轮回啦。

              • 家园 这句:

                不敢再往下讲了,再往下继续说马列,就要被河里的公公们骂反动,美分,独运轮了。

                敢情河里都是公公了?你放胆说马列,说得有理,自然有人会支持你。但是要是你说得不好,又或夹带私货,人家自然也会指出来。

              • 家园 剩余价值是除了劳动力价格之外的部分

                也就是郭台铭给了工人开工资、买机器人、建宿舍之后剩余的利润,以及苹果所得的利润。

              • 家园 TG是很大的赢家

                就是握住了“总成”环节,绝不撒手。如果中国不玩了(或者不能玩了,比如被封锁),其他所有人凑一起,也凑不出一台IPHONE。

                你对美国很熟悉,可以了解一下美国在1980年以前的公司结构。那时董事会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公司由总裁说了算,甚至到这样的程度,可以左右董事会,父传子继。IBM的两代奠基人,沃森父子,就是例子。

                这是实业的特点决定的。对一个实业公司,有两种控制力,一种是资本力,一种是运营力。当时总裁所握有的公司股权,可能只有3%,但个人拥有的运营力,超过全公司的50%,个别强势的要达到80%以上,所有VP都是SHIT。他一个人离开,公司一定垮,因为他必然会新组个公司杀回来。换句话说,公司的利润中,他只能分红3%,但没有他,公司一分钱利润都不会有。他大爷固然赚得少,但投资人要奉承着他才有自己的一份。

                这种运营力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我推荐你去看那本<门口的野蛮人>。那些犹太投资银行家要LBO一家公司,不勾结管理层来个里应外合,怎么剪各类投资者的羊毛?

                现在资本力被过度吹捧,是美国实业空心化的反映。其实在实体企业的工科男眼里,玩金融的基本全部是屁,唐骏之流是狗屎不如的。

                中国是时候要约束一下资本运作了,不要捧到天上去。

                我们在<本帮菜>圈子里讨论过当年山西票号的“掌柜制度”,其实那个制度很有科学性和持续发展的一面。

                通宝推:弧光,须弥一芥,东海后学,cindia,海峰,山海马甲,说几句,土拨鼠yuana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我见过的很多IT企业,被PE收购后,死得快多了
                • 家园 不管神马资本力运营力,都要为权力服务

                  想起《赛德克巴莱》里面那个日本小鬼霸气测漏的一句话:什么你的我的,都是我大日本帝国的。

                  在中国,不管神马资本力运营力,都要为权力服务,为大大小小的伟光正服务。

                  本大不妨比较一下中美经济管理调控模式,就知道伟光正们有多少明里暗里的路子来收企业的买路钱。在以“权力”为中心的中国,这些成本属于“进贡”,收您的您得感到荣幸,不收可能是麻烦大了。

                  没有他,公司一分钱利润都不会少。他大爷要是嫌拿得少,小企业只可能白忙一场。

                  中国实业确实很难,除了资本冲击之外,各路官僚的打压卡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身边的家族企业,都是老父亲厚着脸皮在做“三陪”。年轻人肯低头弯腰挨巴掌还要赔笑的,很少见。现实中除了忙总讲过的“放水养鱼”,还存在“主动投靠”。

                  TG这个经济管理调控的模式,很厉害,几乎无孔不入,连编制边缘的城管也能发展壮大到令人侧目的程度(大家想一想背后的逻辑)。一方面继承了几千年“权力中心”的思想,延续着前30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性,另一方面又学习引进了很多欧美的做法(当然不同领域情况不同,我也了解不多),其结果可以讲是集几方面“恶”之大成,建设能力巨大,破坏能力也巨大(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具体论证)。

                  本大担忧的资本力被过度吹捧,不过是疥癣之疾,是美国文化侵略的结果之一,大部分人还是要回到现实的。

                  中国这个“权力本位”及经济管理体系是否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我是非常怀疑的。(另外说明,我是反对国企私有化的)

                  试举一例,现在流行的“扶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需要扶持吗?不需要,让经济社会的微观主体能够有一定空间生长,就行了。

                  只要伟光正们不要“打扰”就行了。

                  • 家园 如果有真正的好项目,地方政府可是跪求的。

                    伊利蒙牛到各个盟市投资,ZF下跪的心都有了。

                    富士康也是同样受欢迎,土地、税收免个若干年。GDP增长是套在各地市长脖子上枷锁呀。

                    • 家园 好项目不常有,小微企业常有

                      30年来特别是最后10年,普通人能够参与的有赚钱效应的行业几乎已被开发殆尽,其利润率趋向社会平均利润率。

                      对于政府来说,现在也是难熬的,谁让TG政府承担着经济组织者开发者的责任呢。

                      温铁军教授认为这叫做:

                      政府公司化——各级政府作为经济主体使资本积累直接内化于政府

                      政府公司化,但是政府显然不能也不会承担公司的职能,中小企业没有发展空间其功能和作用也会萎缩。

                      如果十年之后政府还是依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那么这20年的学费就白交了。

                      • 家园 你说的很对,但是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

                        美国是资本力大于政治权力,政治权力被资本力玩弄于股掌之上,早就了今天美国政府遇到的困境。

                        中国是政治权利高于资本力,资本力当了政治权力的小妾。

                        但是从大势来,中国还是要向资本力屈服的。别忘了,TG的地位是系于每年的GDP增长。如果GDP衰退的话,国内矛盾将集中爆发。而GDP增长是要依赖于资本力的,是要最大限度向资本让路。即使房地产也是一样。

                        举个简单例子,天津这两年房地产不行了,就把房地产和户口捆绑在一起,买房子就给户口。这是典型的用行政权力为资本力牟利。

                        • 家园 TG的地位是系于每年的GDP增长,这话并不绝对

                          以“保八”作为政治任务本身就值得商榷。目前已经有传言要修改GDP增长目标了。

                          二十年前的决定,肇因于一九八九年的那场风波。受风波的影响,中国内部改革停顿,内部需求严重萎缩;中国遭到西方经济制裁,外部需求严重萎缩;中国经济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险境地。如果,政府不能迅速启动经济,并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无法解决婴儿潮(六零后和七零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不能迅速解决就业问题,意味着仍然会发生更严重的风波。执政党是非常现实的,他们知道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硬道理被数字化为“保八”。

                          既然以政府作为经济开发者组织者,那么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骂名)。目前TG是骑虎难下,有很多老虎自己就站在资本背后,为资本服务的。这个态势实在很糟,国退民进,那权贵资本马上占领空白。

                • 家园 这个描写的最贴切的就是老版的电影《华尔街》

                  产业被金融资本玩弄于鼓掌上,二十年前拍那个电影还不是因为这样的矛盾的激化。结果如何呢,现在连提都没人提了。

                  美国产业向外移,日德的中下流产业向外迁,产业是空心了,但代替而起的新的企业,比如沃尔玛,苹果这样的,资本对其的影响力仍然与传统上差不多。产业屈从于甚至离开金融资本活不了,终究是产业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做产业不但要求是人才,更重要还得靠人品,属于探险队型的,投入的多,成功的是少数,多数是给别人当垫脚石了。从国家角度讲,中国产业的崛起大环境因素很多,有很大的偶然成分,不但是tg自己正好新陈代谢恰到好处,国际大环境也赶上这个时机,换个时间段就可能完全两样结果。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立国,到了这代人赶上个时机换成了制造业立国,也许时代的车轮就此打住又是几千年也难说。从长远来说,中国还远远没到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水平,国力这个问题是个很复杂的话题。

                  如果说做产业是探险队,则金融的可操控度要大的多,从公司或国家角度都是这样,同时吸引了大多数不愿参加探险队的人才也有个出头之日,唯一的门槛是要有雄厚的金融资本。没本的话不想探险也只能探险,而且多数情况下探也白探,能有个地界留下个地名就不错了,其他倾其一生一无所获。欧美国家探险开拓这行干了几世纪了,人家这么分工自然有其道理。

                  • 家园 探险队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第一等男人就应该是探险家,脏兮兮的穷光蛋。

                    不过今天世界各地所吹捧的一线榜样,好像基本都是中性人了。

                    • 家园 也就当年欧洲人出过这么一批脏兮兮的探险家

                      尤其是大英帝国,其他国家都被他压着不太容易走海路扩张。大英帝国的水手中充满了无赖、兵痞和混子,但是在长期的风浪的磨练和巨额利润的诱惑之下逐渐成为一支可怕的军队。我倒觉得现在中国有这么一批人了,就是远去非洲南美做生意的那批人,而且有些已经扎根于当地,前景还是不错的。但是农耕民族的特性导致这些人不会很多,且一旦小富就很难继续疯狂下去。事实上大多数也的确是做小生意的,和几百年前的犹太人差不多。

              • 家园 结论就是美国剪羊毛剪到水果身上了

                下面的问题是如果水果这样的也跑去中国该怎么样?

                事实上美国的创意产业越来越多的向虚拟产业发展,社交这个,社交那个的,实物上创意更多的依赖于工厂,这个离了中国也真不行,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在美国本土内呢。

                这就要看中国的气候能不能容得下象教主这样的人,更主要的是中国是不是减羊毛比美国还快还狠,比如如果教主在中国就很可能要与国企结合,有政策保护,那样的话教主没成才就先考公务员算了,成长为帝国官僚的一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所以短期看,水果的出路还是有限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