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看毛澤東和兩岸三地 -- aiguille

共:💬137 🌺2031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麦田道歉了是事实吧

                老方同志从不道歉那是众所周知的,而且老方还基本上永远正确。不过方舟子同志这个论战功夫不错,确实比当年被韩寒一扫就倒的那几位要技巧娴熟多了。

                啥叫人家是真看过周礼的。周礼到处都能看到,对译版本也很容易得到,又不是武功秘笈,难道韩寒还觉得天下就几个人看过周礼么。至于具体解释,那确实不易。对于一般的借用,能靠点边就行了。你要说该读zhong4,我还能说这上古拟音该读什么什么呢,有啥大意思。

                关键的几个质疑什么韩寒拼爹啊,书是代笔啊。事实非常清楚了,而且看过的人就知道,这怎么可能呢。

                我看了韩寒这个博文才知道,韩寒还是有看过些书的。确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韩寒早期确实还掉了几个书袋,后来摆的造型一直都是从平民智慧出发。很早看过韩寒的编辑的一个文章,讲韩寒怎么避免被其他作家影响的。我觉得韩寒在文字上还真是有些清醒的洞见,对于青年作家来讲,不是容易的事情。我是希望韩寒还是能在小说上再下点功夫,他在文字上有天分。可惜韩寒似乎兴趣已经转移了。

                • 家园 什么事实?

                  “关键的几个质疑什么韩寒拼爹啊,书是代笔啊。事实非常清楚了”。您能多打几个字吗?什么事实这么清楚?

                  • 家园 不是有几个相关的博文吗

                    再说就是看书也看出来了啊,韩寒的书我就看过最开始那两本,然后都是偶尔翻翻,也能看出这有点石康气味,有点城市少年气味的文章是同一个人写的。另外肯定不可能是我老爸那一辈的人写出来的。。。

                    韩寒要是有个写作团队,这个工作效率得把韩寒气死,这么多年,才凑这么几本小说?怎么也得向黄易的效率看齐啊。就算向上比不上黄易,向下比上小妮子不成么?

                    • 家园 神童要破灭么?

                      神童要破灭么?

                      @vivo九十八世:韩寒《杯中窥人》中的Corpusdelieti (corpus delicti)来自何方,为什么有那种不通的解释呢,现在被我破译了,原来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五十卷》P474,我真佩服他的渊博啊,中学时连马恩全集都读,还读到第50卷的后面部分。马恩全集第50卷下载:http://t.cn/z0sq9YO

                      呵呵,拉丁文之迷也破解了。这场战斗真实精彩啊

                      理科生找考据,很可怕的.考试铅笔文科的主,这下子知道厉害了吧.

                      点看全图

                    • 家园 最新战况:“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 原以为收火了,想不到肘子来这一出。下定论了,哈哈。

                      “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方舟子

                      从这篇开始,我将陆续分析韩寒的一些作品,证明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的。先从韩

                      寒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章说起。

                        在1999年韩寒上高一的时候,给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寄去两篇文章,受到评委们的

                      重视,得以参加单独为他举行的复赛,获得一等奖。这两篇文章中有一篇是《求医》。

                      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这篇文章是韩寒根据自己得疥疮的一次真

                      实经历写成的。文中也有“她看看卡,认识我的名字‘韩寒’”的说法,说明叙述的是

                      真实发生的事情经过。但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却表明,这次求医不可能发生在韩寒身上,

                      这篇文章更不可能是韩寒自己写的。

                        文章说:“第二天去学校医务室,盖我体弱多病,校医已经熟识我,便一手搭在我

                      的肩上问此番为何而来。”

                        韩寒是体育特长生,并非“体弱多病”。体弱多病的是因为肝炎退学的韩仁均。这

                      篇文章中还提到自己经常跟各种医生打交道:

                        “问好之后,医生就在病历卡背面写。我见过两种医生:一种满腹经纶,一写可以

                      写上半天,内容不外乎‘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病人痒时

                      症状如下……’曾闻一个医生写好,病人早已呼呼而睡。还有一种医生惜字如金,偌大

                      一张卡上就写一个‘痒’。”

                        这也更像是接触过很多医生的韩仁均的经验之谈,不是一个身体棒棒的体育特长生

                      所能有。

                        文中说:“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上说,故意念错一个人的姓名就等于是一场侮辱。”

                        英语不及格的韩寒突然直书英文书名,书名中还有一个罕见的英语单词,似乎直接

                      读的就是英文著作,可能吗?

                        文中说:“《父与子》里有一段:‘省长邀科少诺夫和巴扎洛夫进大厅坐,几分钟

                      后,他再度邀请他们,却把他们当作兄弟,叫他们科少洛夫。’……屠格涅夫《烟》里

                      一段写拉特米罗夫忘记李维诺夫的名字,这种错误情有可原,俄国人的名字像火车,太

                      长,不免会生疏,而我的名字忘了则不可原谅。”

                        《父与子》和《烟》都是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俄国文学曾在韩仁均这一代知青中

                      流行,却不是“80后”喜欢的。而且韩寒在回忆中小学生活的小传《第三个人》中明确

                      说自己不读中外名著,特别是这类翻译过来的长篇小说:“我无书不看,只是有一个怪

                      癖,唯中外名著不读。那时我就觉得好些特被人推崇的长篇小说文笔拖沓,太强调思想

                      性,而且有的翻译得半生不熟,读了几本后就觉得是浪费时间。直到现在,我还没读全

                      过一本外国名著。”但是在《求医》中却引用了屠格涅夫两部长篇小说中相关的细节,

                      信手拈来,不仅读过这两部长篇小说,而且十分熟悉,显然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更蹊跷的是,《求医》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曾见过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

                      ,刚当医生的小姑娘要面子,……”

                        韩寒那一年17岁,而一个刚从大学出来的实习医生年龄应有23岁左右。一个17岁的

                      人怎么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人为“小姑娘”?只有像韩仁均这样的中年人或更年长者

                      ,才会这么叫。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们居然看不出这个马脚?发现并推荐这篇文章的

                      《萌芽》编辑胡玮莳,给韩寒出复赛题的编辑李其纲,领导大赛的主编赵长天,我再问

                      你们一次:17岁的韩寒有没有可能称比自己大6岁的医生为小姑娘?

                        《求医》的全文见: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ele/1109827988_hanhan5nian/116.shtml

                        2012.1.26.

                    • 家园 你们理科nerd这是要逼死考试铅笔文学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书是代笔的可能性极大. 连自己的书名怎么读都不知道的所谓

                  书是代笔的可能性极大. 连自己的书名怎么读都不知道的所谓"作者'

                  既然周礼到处都能看到,可见,是自己读不懂.

                  韩寒的悬赏闹剧 方舟子

                  这几天韩寒博客文章的关注度大增,被吸引过去看的,有很多是此前从未细读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人们有点惊讶地发现,韩寒最近这几篇回应我的文章,都经过了多次的大幅度修改、润色。这不仅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那位七步成诗、一挥而就的少年天才的形象,也不符合一般作家的写作规律。有的作家虽然笔头没那么快,但也是反复酝酿打好腹稿后再落笔,写完发出后除了改改后来发现的病句、错别字,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如果一个作家的文章发出后,还要很快从内容到措辞做反复的修改,这更像是团队写作的方式,类似于维基百科:某人最初发出的是一个草稿,其他掌握了密码的人反复地为其润色,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可惜新浪博客没有像维基百科那样提供版本历史信息,而且不管文章改过多少次,发表时间仍然不变。

                  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比较两个版本,有三处不同:一、删掉了拿女儿赌咒发誓的部分。二、删掉了奖励证实有人代写的部分。三、把证实代笔一字的最低条件改成了代笔过一行字。   一个巨额悬赏告示,有如此大的改动,而且改动时不做任何说明、解释,要靠别人去做比较才能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假如有人只看到最早的悬赏告示,好不容易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一字他人代笔,要去找他要赏金,才发现条件改了,这不是捉弄人吗?   我们就以悬赏告示的最后版本为准,来看看要获得2000万元赏金,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一、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   二、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   三、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   四、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   五、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   这五个条件是独立的,只要有一条被证实,就能获得2000万元,如果万一五条全都被证实,韩寒就必须付出1亿元的赏金。所以这个悬赏总额实际上是1亿元,韩寒有这么多钱吗?他知道自己连2000万元都没有,要“砸锅卖铁”才可能凑齐,那么要凑齐1亿元,岂不要把别人的锅也砸了,铁也卖了?所以他做拿钱砸人状,其实只是虚张声势。   再细看这五个条件,第四、第五条不是针对个人的,和我们无关。第一、二条是针对亲朋好友是韩寒团队成员,或与韩寒团队成员有接触的,也与一般人无关。第三条则是要代笔者自证,更与一般人无关。一般的人只能通过公开的资料来证明韩寒文章有人代笔,在悬赏告示的最初版本中,证明人是可以获奖的,但是在最后版本中,这一条没了。所以即便我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人代笔,我也拿不到一分钱。那些撺掇我去要赏金的,如果不是因为只读了最初版本,就是对最后版本第三条的误读,没有注意到针对的是“证明自己”代笔。所以我说即使证明了有人为韩寒代笔,也只是在为代笔者作嫁衣裳,哪里断章取义了?何况韩寒父亲是早就被列为代笔嫌疑人的,即使坐实了,也只是让赏金从左手换到

                    韩寒那篇宣布不再理我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版本,题目也至少改了三次。而韩寒那则悬赏告示,至少有三个差别很大的版本。在最早的一个版本中,有关悬赏的部分是这样写的(错别字照录):

                    这几天韩寒博客文章的关注度大增,被吸引过去看的,有很多是此前从未细读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人们有点惊讶地发现,韩寒最近这几篇回应我的文章,都经过了多次的大幅度修改、润色。这不仅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那位七步成诗、一挥而就的少年天才的形象,也不符合一般作家的写作规律。有的作家虽然笔头没那么快,但也是反复酝酿打好腹稿后再落笔,写完发出后除了改改后来发现的病句、错别字,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如果一个作家的文章发出后,还要很快从内容到措辞做反复的修改,这更像是团队写作的方式,类似于维基百科:某人最初发出的是一个草稿,其他掌握了密码的人反复地为其润色,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可惜新浪博客没有像维基百科那样提供版本历史信息,而且不管文章改过多少次,发表时间仍然不变。   韩寒那篇宣布不再理我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版本,题目也至少改了三次。而韩寒那则悬赏告示,至少有三个差别很大的版本。在最早的一个版本中,有关悬赏的部分是这样写的(错别字照录):   “至(自)以前到我死,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同样,干这件事情这么多年难免不会不透风,所以,电脑前的所有读者,如果你听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韩寒写作团队’,请指出,我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如果有业内业外的人举证我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策划宣传的团队,同样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并终身封笔。”“如果有任何媒体收到过来自我本人或者所谓‘韩寒团队’的媒体稿要求刊发或者宣传,我还是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   这则悬赏告示经过修改后,现在我们见到的版本是: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

                    “至(自)以前到我死,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同样,干这件事情这么多年难免不会不透风,所以,电脑前的所有读者,如果你听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韩寒写作团队’,请指出,我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如果有业内业外的人举证我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策划宣传的团队,同样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并终身封笔。”“如果有任何媒体收到过来自我本人或者所谓‘韩寒团队’的媒体稿要求刊发或者宣传,我还是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

                    这则悬赏告示经过修改后,现在我们见到的版本是: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比较两个版本,有三处不同:一、删掉了拿女儿赌咒发誓的部分。二、删掉了奖励证实有人代写的部分。三、把证实代笔一字的最低条件改成了代笔过一行字。

                    这几天韩寒博客文章的关注度大增,被吸引过去看的,有很多是此前从未细读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人们有点惊讶地发现,韩寒最近这几篇回应我的文章,都经过了多次的大幅度修改、润色。这不仅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那位七步成诗、一挥而就的少年天才的形象,也不符合一般作家的写作规律。有的作家虽然笔头没那么快,但也是反复酝酿打好腹稿后再落笔,写完发出后除了改改后来发现的病句、错别字,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如果一个作家的文章发出后,还要很快从内容到措辞做反复的修改,这更像是团队写作的方式,类似于维基百科:某人最初发出的是一个草稿,其他掌握了密码的人反复地为其润色,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可惜新浪博客没有像维基百科那样提供版本历史信息,而且不管文章改过多少次,发表时间仍然不变。   韩寒那篇宣布不再理我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版本,题目也至少改了三次。而韩寒那则悬赏告示,至少有三个差别很大的版本。在最早的一个版本中,有关悬赏的部分是这样写的(错别字照录):   “至(自)以前到我死,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同样,干这件事情这么多年难免不会不透风,所以,电脑前的所有读者,如果你听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韩寒写作团队’,请指出,我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如果有业内业外的人举证我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策划宣传的团队,同样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并终身封笔。”“如果有任何媒体收到过来自我本人或者所谓‘韩寒团队’的媒体稿要求刊发或者宣传,我还是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   这则悬赏告示经过修改后,现在我们见到的版本是: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

                    一个巨额悬赏告示,有如此大的改动,而且改动时不做任何说明、解释,要靠别人去做比较才能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假如有人只看到最早的悬赏告示,好不容易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一字他人代笔,要去找他要赏金,才发现条件改了,这不是捉弄人吗?

                  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比较两个版本,有三处不同:一、删掉了拿女儿赌咒发誓的部分。二、删掉了奖励证实有人代写的部分。三、把证实代笔一字的最低条件改成了代笔过一行字。   一个巨额悬赏告示,有如此大的改动,而且改动时不做任何说明、解释,要靠别人去做比较才能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假如有人只看到最早的悬赏告示,好不容易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一字他人代笔,要去找他要赏金,才发现条件改了,这不是捉弄人吗?   我们就以悬赏告示的最后版本为准,来看看要获得2000万元赏金,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一、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   二、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   三、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   四、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   五、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   这五个条件是独立的,只要有一条被证实,就能获得2000万元,如果万一五条全都被证实,韩寒就必须付出1亿元的赏金。所以这个悬赏总额实际上是1亿元,韩寒有这么多钱吗?他知道自己连2000万元都没有,要“砸锅卖铁”才可能凑齐,那么要凑齐1亿元,岂不要把别人的锅也砸了,铁也卖了?所以他做拿钱砸人状,其实只是虚张声势。   再细看这五个条件,第四、第五条不是针对个人的,和我们无关。第一、二条是针对亲朋好友是韩寒团队成员,或与韩寒团队成员有接触的,也与一般人无关。第三条则是要代笔者自证,更与一般人无关。一般的人只能通过公开的资料来证明韩寒文章有人代笔,在悬赏告示的最初版本中,证明人是可以获奖的,但是在最后版本中,这一条没了。所以即便我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人代笔,我也拿不到一分钱。那些撺掇我去要赏金的,如果不是因为只读了最初版本,就是对最后版本第三条的误读,没有注意到针对的是“证明自己”代笔。所以我说即使证明了有人为韩寒代笔,也只是在为代笔者作嫁衣裳,哪里断章取义了?何况韩寒父亲是早就被列为代笔嫌疑人的,即使坐实了,也只是让赏金从左手换到

                    我们就以悬赏告示的最后版本为准,来看看要获得2000万元赏金,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一、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

                  右手。   如果有代笔者想要这2000万元,他又如何证明自己代笔过哪怕一行字呢?因为都是直接发在网上的博客文章,又是直接在网上修改的,如果博客网站管理方不出面,是很难证明自己代笔过的。昨天有一个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他的朋友是韩寒团队的成员,就涉及到如何证明自己的问题。这条微博如下(我隐去了涉及个人信息的部分):“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这位网友后来删掉了这条微博,我问他为何删除,他说是不想惹麻烦。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但是代笔者要证明自己,的确也只有通过登录韩寒博客的办法。这种证明办法用来向别人证明自己,很有说服力,但是要向韩寒要赏金,却是不行的,因为:第一,韩寒可以随时更改密码,让他登录不了。第二,韩寒已经声明有不少朋友掌握他的密码为他的博客文章改错别字,所以此人即使能登录韩寒博客,韩寒也可以说他只是改错别字团队成员,而非代笔或润色团队。   可见按照这种悬赏方式,即使真的有人代笔韩寒文章,韩寒也不用担心有人来领赏金。这样的悬赏,不就是一场闹剧吗?这样的悬赏,反而让人怀疑悬赏者的心虚。 2012.1.22.

                    二、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

                  右手。   如果有代笔者想要这2000万元,他又如何证明自己代笔过哪怕一行字呢?因为都是直接发在网上的博客文章,又是直接在网上修改的,如果博客网站管理方不出面,是很难证明自己代笔过的。昨天有一个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他的朋友是韩寒团队的成员,就涉及到如何证明自己的问题。这条微博如下(我隐去了涉及个人信息的部分):“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这位网友后来删掉了这条微博,我问他为何删除,他说是不想惹麻烦。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但是代笔者要证明自己,的确也只有通过登录韩寒博客的办法。这种证明办法用来向别人证明自己,很有说服力,但是要向韩寒要赏金,却是不行的,因为:第一,韩寒可以随时更改密码,让他登录不了。第二,韩寒已经声明有不少朋友掌握他的密码为他的博客文章改错别字,所以此人即使能登录韩寒博客,韩寒也可以说他只是改错别字团队成员,而非代笔或润色团队。   可见按照这种悬赏方式,即使真的有人代笔韩寒文章,韩寒也不用担心有人来领赏金。这样的悬赏,不就是一场闹剧吗?这样的悬赏,反而让人怀疑悬赏者的心虚。 2012.1.22.

                    三、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

                    这几天韩寒博客文章的关注度大增,被吸引过去看的,有很多是此前从未细读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人们有点惊讶地发现,韩寒最近这几篇回应我的文章,都经过了多次的大幅度修改、润色。这不仅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那位七步成诗、一挥而就的少年天才的形象,也不符合一般作家的写作规律。有的作家虽然笔头没那么快,但也是反复酝酿打好腹稿后再落笔,写完发出后除了改改后来发现的病句、错别字,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如果一个作家的文章发出后,还要很快从内容到措辞做反复的修改,这更像是团队写作的方式,类似于维基百科:某人最初发出的是一个草稿,其他掌握了密码的人反复地为其润色,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可惜新浪博客没有像维基百科那样提供版本历史信息,而且不管文章改过多少次,发表时间仍然不变。   韩寒那篇宣布不再理我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版本,题目也至少改了三次。而韩寒那则悬赏告示,至少有三个差别很大的版本。在最早的一个版本中,有关悬赏的部分是这样写的(错别字照录):   “至(自)以前到我死,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同样,干这件事情这么多年难免不会不透风,所以,电脑前的所有读者,如果你听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韩寒写作团队’,请指出,我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如果有业内业外的人举证我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策划宣传的团队,同样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并终身封笔。”“如果有任何媒体收到过来自我本人或者所谓‘韩寒团队’的媒体稿要求刊发或者宣传,我还是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   这则悬赏告示经过修改后,现在我们见到的版本是: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

                    四、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

                    五、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

                  千万元(20000000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比较两个版本,有三处不同:一、删掉了拿女儿赌咒发誓的部分。二、删掉了奖励证实有人代写的部分。三、把证实代笔一字的最低条件改成了代笔过一行字。   一个巨额悬赏告示,有如此大的改动,而且改动时不做任何说明、解释,要靠别人去做比较才能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假如有人只看到最早的悬赏告示,好不容易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一字他人代笔,要去找他要赏金,才发现条件改了,这不是捉弄人吗?   我们就以悬赏告示的最后版本为准,来看看要获得2000万元赏金,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一、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   二、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   三、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   四、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   五、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   这五个条件是独立的,只要有一条被证实,就能获得2000万元,如果万一五条全都被证实,韩寒就必须付出1亿元的赏金。所以这个悬赏总额实际上是1亿元,韩寒有这么多钱吗?他知道自己连2000万元都没有,要“砸锅卖铁”才可能凑齐,那么要凑齐1亿元,岂不要把别人的锅也砸了,铁也卖了?所以他做拿钱砸人状,其实只是虚张声势。   再细看这五个条件,第四、第五条不是针对个人的,和我们无关。第一、二条是针对亲朋好友是韩寒团队成员,或与韩寒团队成员有接触的,也与一般人无关。第三条则是要代笔者自证,更与一般人无关。一般的人只能通过公开的资料来证明韩寒文章有人代笔,在悬赏告示的最初版本中,证明人是可以获奖的,但是在最后版本中,这一条没了。所以即便我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人代笔,我也拿不到一分钱。那些撺掇我去要赏金的,如果不是因为只读了最初版本,就是对最后版本第三条的误读,没有注意到针对的是“证明自己”代笔。所以我说即使证明了有人为韩寒代笔,也只是在为代笔者作嫁衣裳,哪里断章取义了?何况韩寒父亲是早就被列为代笔嫌疑人的,即使坐实了,也只是让赏金从左手换到

                    这五个条件是独立的,只要有一条被证实,就能获得2000万元,如果万一五条全都被证实,韩寒就必须付出1亿元的赏金。所以这个悬赏总额实际上是1亿元,韩寒有这么多钱吗?他知道自己连2000万元都没有,要“砸锅卖铁”才可能凑齐,那么要凑齐1亿元,岂不要把别人的锅也砸了,铁也卖了?所以他做拿钱砸人状,其实只是虚张声势。

                    这几天韩寒博客文章的关注度大增,被吸引过去看的,有很多是此前从未细读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人们有点惊讶地发现,韩寒最近这几篇回应我的文章,都经过了多次的大幅度修改、润色。这不仅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那位七步成诗、一挥而就的少年天才的形象,也不符合一般作家的写作规律。有的作家虽然笔头没那么快,但也是反复酝酿打好腹稿后再落笔,写完发出后除了改改后来发现的病句、错别字,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如果一个作家的文章发出后,还要很快从内容到措辞做反复的修改,这更像是团队写作的方式,类似于维基百科:某人最初发出的是一个草稿,其他掌握了密码的人反复地为其润色,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可惜新浪博客没有像维基百科那样提供版本历史信息,而且不管文章改过多少次,发表时间仍然不变。   韩寒那篇宣布不再理我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版本,题目也至少改了三次。而韩寒那则悬赏告示,至少有三个差别很大的版本。在最早的一个版本中,有关悬赏的部分是这样写的(错别字照录):   “至(自)以前到我死,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同样,干这件事情这么多年难免不会不透风,所以,电脑前的所有读者,如果你听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韩寒写作团队’,请指出,我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如果有业内业外的人举证我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策划宣传的团队,同样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并终身封笔。”“如果有任何媒体收到过来自我本人或者所谓‘韩寒团队’的媒体稿要求刊发或者宣传,我还是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   这则悬赏告示经过修改后,现在我们见到的版本是: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

                    再细看这五个条件,第四、第五条不是针对个人的,和我们无关。第一、二条是针对亲朋好友是韩寒团队成员,或与韩寒团队成员有接触的,也与一般人无关。第三条则是要代笔者自证,更与一般人无关。一般的人只能通过公开的资料来证明韩寒文章有人代笔,在悬赏告示的最初版本中,证明人是可以获奖的,但是在最后版本中,这一条没了。所以即便我证明了韩寒文章有人代笔,我也拿不到一分钱。那些撺掇我去要赏金的,如果不是因为只读了最初版本,就是对最后版本第三条的误读,没有注意到针对的是“证明自己”代笔。所以我说即使证明了有人为韩寒代笔,也只是在为代笔者作嫁衣裳,哪里断章取义了?何况韩寒父亲是早就被列为代笔嫌疑人的,即使坐实了,也只是让赏金从左手换到右手。

                    如果有代笔者想要这2000万元,他又如何证明自己代笔过哪怕一行字呢?因为都是直接发在网上的博客文章,又是直接在网上修改的,如果博客网站管理方不出面,是很难证明自己代笔过的。昨天有一个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他的朋友是韩寒团队的成员,就涉及到如何证明自己的问题。这条微博如下(我隐去了涉及个人信息的部分):“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这位网友后来删掉了这条微博,我问他为何删除,他说是不想惹麻烦。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但是代笔者要证明自己,的确也只有通过登录韩寒博客的办法。这种证明办法用来向别人证明自己,很有说服力,但是要向韩寒要赏金,却是不行的,因为:第一,韩寒可以随时更改密码,让他登录不了。第二,韩寒已经声明有不少朋友掌握他的密码为他的博客文章改错别字,所以此人即使能登录韩寒博客,韩寒也可以说他只是改错别字团队成员,而非代笔或润色团队。

                    可见按照这种悬赏方式,即使真的有人代笔韩寒文章,韩寒也不用担心有人来领赏金。这样的悬赏,不就是一场闹剧吗?这样的悬赏,反而让人怀疑悬赏者的心虚。

                    这几天韩寒博客文章的关注度大增,被吸引过去看的,有很多是此前从未细读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人们有点惊讶地发现,韩寒最近这几篇回应我的文章,都经过了多次的大幅度修改、润色。这不仅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那位七步成诗、一挥而就的少年天才的形象,也不符合一般作家的写作规律。有的作家虽然笔头没那么快,但也是反复酝酿打好腹稿后再落笔,写完发出后除了改改后来发现的病句、错别字,一般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动。如果一个作家的文章发出后,还要很快从内容到措辞做反复的修改,这更像是团队写作的方式,类似于维基百科:某人最初发出的是一个草稿,其他掌握了密码的人反复地为其润色,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可惜新浪博客没有像维基百科那样提供版本历史信息,而且不管文章改过多少次,发表时间仍然不变。   韩寒那篇宣布不再理我的文章至少有三个版本,题目也至少改了三次。而韩寒那则悬赏告示,至少有三个差别很大的版本。在最早的一个版本中,有关悬赏的部分是这样写的(错别字照录):   “至(自)以前到我死,所有我的文章如有一字他人代笔,我诅咒我自己不能活着看到我女儿成年。如有人能证实我有一字是他人代写,我愿砸锅卖铁认罚二千万元人民币,终身封笔,赠送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给该人。”“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同样,干这件事情这么多年难免不会不透风,所以,电脑前的所有读者,如果你听说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韩寒写作团队’,请指出,我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如果有业内业外的人举证我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策划宣传的团队,同样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并终身封笔。”“如果有任何媒体收到过来自我本人或者所谓‘韩寒团队’的媒体稿要求刊发或者宣传,我还是奖励两千万人民币,并终身封笔。”   这则悬赏告示经过修改后,现在我们见到的版本是: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

                  2012.1.22.

                  右手。   如果有代笔者想要这2000万元,他又如何证明自己代笔过哪怕一行字呢?因为都是直接发在网上的博客文章,又是直接在网上修改的,如果博客网站管理方不出面,是很难证明自己代笔过的。昨天有一个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他的朋友是韩寒团队的成员,就涉及到如何证明自己的问题。这条微博如下(我隐去了涉及个人信息的部分):“吾友X,XX名校毕业,自称常为80后作家韩某加工润色博文。吾以为诳语,X乃从容登录韩之博客,吾始信。问及加工幅度几何,则笑而不答。”这位网友后来删掉了这条微博,我问他为何删除,他说是不想惹麻烦。此事可靠程度不得而知,但是代笔者要证明自己,的确也只有通过登录韩寒博客的办法。这种证明办法用来向别人证明自己,很有说服力,但是要向韩寒要赏金,却是不行的,因为:第一,韩寒可以随时更改密码,让他登录不了。第二,韩寒已经声明有不少朋友掌握他的密码为他的博客文章改错别字,所以此人即使能登录韩寒博客,韩寒也可以说他只是改错别字团队成员,而非代笔或润色团队。   可见按照这种悬赏方式,即使真的有人代笔韩寒文章,韩寒也不用担心有人来领赏金。这样的悬赏,不就是一场闹剧吗?这样的悬赏,反而让人怀疑悬赏者的心虚。 2012.1.22.

                  • 家园 书是代笔的是完全不可能的

                    有写小说,或者写写小故事的人就清楚这不可能是另一代的人写的。编辑的修改这是完全另一回事,何况还有可能是自己的修改呢?

                    很多大牌作家都会被编辑出示具体修改意见的。哈金写小说的时候还曾经被出示过二三十页的具体意见,哈金专门致信给那位意见来源致谢,那位来源说这是他出示意见最少的一次了。

                    • 家园 哈~哈,书是代笔的是完全不可能的?韩家父子这个时候应该沐

                      韩家父子这个时候应该沐浴焚香,默默祷告,方大圣,请收了神通吧!

                      @方舟子:按“咱们这儿”的习俗,给韩家父子放一天春节假,明天或后天我再上新文章,敬请关注,不要散了。

                      @斐虫子:老方真够坏的,每一句话都有玄机。中国人的习俗,初一是不扫垃圾的。

                      中国再多几个老方就更好了.这样那些牛鬼蛇神把至于那么猖獗.

                      老方在挖苦别人的文字上更胜韩寒父子和其团队,他的每一句必称对手为父子,算是很恶意的暗示,且贬低了韩寒。而且这个人极其仔细,韩寒偷偷改了几个字他都知道。现在的形势,韩寒还是空前的孤立,很多人都不敢帮忙,除了以前已经给方舟子骂过的公知老罗。

                      老方是谁帮他咬的人,就一块咬,这个名声是已经打出来了;其次,这也检验了那些平时吹捧HH的RP,没事时个个争当最显眼的那颗绿叶,关键时刻个个缩卵了,比如那个葛的高徒周,平时肉麻吹捧,给老方连带损了下,噤若寒蝉,至今一句都没敢还过口.HH父子的阴暗小手段也使的够多的了,只是给人揭出来,上不得台面得,反击的机会基本都没有,只有装傻不接茬,期待战火延伸让时间揭过那茬.

                      • 家园 孤立啥啊

                        方舟子的轴谁不知道啊。

                        韩寒偷偷改了几个字。。。一篇杂文原来改几个地方就丢失作者权了。。。那天下的诗人们,几行的诗,常常有被排版工搞错两三个字的,看来都不用混了。难怪当年惠特曼自己排版《草叶集》啊。再说就算是听别人意见,从善如流不是好事么。毛主席也改过金沙水拍那首诗啊。毛主席还帮胡乔木改过诗词,不还是署名胡乔木么。

                        方舟子这样上阵,对韩寒来说确实是好事。好好监督他做人。当年韩寒也用道德问题来拍郑钧怎么处理车祸,用道德问题来拍沈浩波的诗歌。现在有方舟子,估计方舟子不会忘记道德的大棒的,可以监督韩寒牢牢守住那些传统美德。

                        • 家园 方舟子轴的好.哈哈.

                          老方再怎么...也把HH这XX的伪皮给剥了几层....

                          红水西三的博文也值得一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4c0f401012md4.html

                          水落和石出——《三重门》到底是谁写的?

                          (2012-01-25 14:11:31)

                          转载▼

                          标签:

                          杂谈

                          水落和石出——《三重门》到底是谁写的?

                          韩寒终于在大过年的时间里作出了光明的、磊落的回复了。韩寒的题目叫《光明和磊落》,我取个名字叫《水落和石出》。到底是“磊落”还是“水落”?各位看官自己判断。

                          我从来没有在写韩寒的文章里下过定论,甚至假设都很少,我只是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仓促下定论,是很不科学的。我只是拿韩家父子自己说过的话来质疑他们,因为他们说的话很多是自相矛盾的。说实话,除了相关的几个人,想真正拿出《三重门》代笔证据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况且也未必就是代笔的,所以我们只能质疑,至于大家看了文章有什么样的判断,那完全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1:韩寒在《光明和磊落》一文里,前面和后面基本都是废话,中间有一段是回应质疑的,他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深知这种污蔑对一个作家的声誉损失的一辈子的。既然很多质疑我的人主要焦点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好在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

                          韩寒当然可能在17岁写就《三重门》。但韩寒即使提供了手稿原件也不能证明其就是《三重门》的作者。公众都知道《三重门》书都已经出了,不可能没有原稿。公众现在不是质疑韩寒有没有原稿,而是质疑《三重门》的原创。韩寒为了表示自己的证据确凿,附上几张显示原稿的照片。但我认为:即使原稿铺遍960万平方公里,垒得高于8848米,也不能说明问题。韩寒以这样的方法来回应,有点像当年小沈阳在春晚节目上穿的裤子,跑偏了。

                          2:韩寒还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

                          我们都知道韩寒是98年下半年进入松江二中的,99年3月28日获得新概念作文大奖。而韩父非常肯定地说,此前已经完成了《三重门》。就是按韩父说的截止到99年3月28日完成,最多也就半年时间,就是四舍五入也就一年,也没有像韩寒说的一年多啊!

                          以下是韩寒在《零下一度》的《足球啊足球》一文里的一段话:

                          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1999年高一足球联赛,我们连小组都没有出线,我承认那次自己踢得很臭,因为和那时的队员在一起,我有些找不到感觉。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029061_1246_3.html

                          看了以上两段话,我不知道各位看官什么感觉?前一段说周一到周日都在写作,连体育课都逃了,表明写作很紧迫;下一段却说上了高中后常在双休日踢球。我不知道周一到周日包不包括双休日?一个连双休日都喜欢踢球的人,会不会连体育课都逃?

                          3:韩寒《三重门》里涉及那么多名人和典籍,而韩粉说:即使引用了,也未必都看过啊!这个话韩粉是害了韩寒,是向韩寒泼了隐形的粪,你们也根本不了解韩寒。让我们来看韩寒自己怎么说:

                          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摘自韩寒博文《正常文章一篇》)

                          如此看来,韩寒是看了《三重门》里引用的典籍。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我没理解错的话,就是我看了多少书引用多少典籍。

                          4:韩寒还说: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摘自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韩寒在《足球啊足球》一文里怎么说的:

                          我跟足球结缘是在初一时。初一的课程比较宽松,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那时我球技很差,往往沦为替补。我不甘心,于是每日苦练。由于我的技术飞快进步,在初二(14)班时我已经属于班里足球出众者。每逢放学早,我们就会携一只真皮足球去篮球场踢球,直到夕阳西下。

                          初二全校联赛时,我们班几经大喜大悲,终于捧回冠军。那天我们全队一起灿烂地笑,对足球场作暂别。上了初三后,就很少真正地去踢一场球了。

                          前一段文字说自己嗜书如命,初中如此,高中更是变态地看书。这段话结合上面说自己上课也看课外书,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就是:韩寒无论是课内课外,都在看书。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里那么多的典故韩寒自称是读了的,读的时间段只能在初一和初二的上半学期的时光。因为韩父说:1997年的整个三月份,放学以后,晚上做好作业,韩寒都着了魔似的开始写作,写的文稿基本上都是一次定型的。而97年3月份是韩寒的初二下半学期,已经着魔写作了。也就是说韩寒的那些书都是在初一和初二的上半学期读的。但韩寒在《足球啊足球》里是这样说的:初一课程宽松,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了,后来到初二球技还突飞猛进呢!每逢放学早,我们就会携一只真皮足球去篮球场踢球,直到夕阳西下。

                          我的问题是:如果韩寒看了那些书,是用什么时间看的?韩寒不是说初中是拼命看书的吗?怎么又每天傍晚一下课就去踢球了呢?

                          5: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里的描述:

                          《三重门》这么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61.html

                          而韩父在《儿子韩寒》第三篇‘丢三落四’最后第二段里是这样说的:

                          可再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

                            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韩寒说在课堂上写《三重门》,很多同学都知道,而韩父说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既然同学们都知道,那韩寒回避什么同学干什么呢?

                          还有,韩寒在《光明和磊落》里说:好在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

                          而从韩父说的话去理解,应该是所有的稿件总共400多页,因为韩父曾经说过:他还写得一手很好的钢笔字,写的文章初稿就如别人改定誊清的稿件一样,基本上是一次"成型"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我想问的是:稿件到底是400多页还是800多页?韩寒到底是要修稿的还是一次定型的?

                          6:韩父在《儿子韩寒》里说: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

                            我后来问他:"你是用什么时间写的?是不是熄灯后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的?"他说:"不是。你试试,在被窝里连稿纸都摊不开,能写东西吗?我是在上课时写的。"我问:"你上什么课写的?"

                            他说:"上什么课都写,只要灵感一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94398/

                          而韩寒在《足球啊足球》里是这样说的:

                          幸亏我的长跑成绩1500米跑进5分钟(上海人普遍跑得比较慢),作为体育特招生进了市重点高中——松江二中。

                          进了松江二中要住校,无父母管教,很幸福。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为避免我的文风和别人一样,我几乎不看别人的文艺类文章,没事捧一本字典或词典读。

                          http://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029061_1243_2.html

                          我为什么不将以上两段话全部做成红色,而只是将两句话做成红色,是为了让读者做对比。上一段里说上课时写《三重门》,下一段却说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我想问的是:高一那段时光的上课时间,韩寒到底是在看书还是写书?如果是写书,为什么说在看书?如果是看书,那《三重门》是什么时候写的?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几个韩寒?我不知道韩家父子文章里描述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韩寒?我不知道韩寒在初中、高中到底在干什么?我不知道韩寒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做那些事?我更不知道韩寒的一天是不是24小时?

                          另外:以下是韩寒在2003年9月出版的《通稿2003》里《教师的问题》一文里的描述: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故意将教师的地位拔高,终于拔到今天这个完全不正确的位置。并且称做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说穿了,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全天下的教师一个月就拿两百块钱,那倒是可以考虑叫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http://tieba.baidu.com/f?kz=261018653

                          我们再来看韩父在2000年12月出版的《儿子韩寒》里《先到老师那儿搞素质教育》一文里的描述:

                          老师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教师的工作被誉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和工人、农民、医生、干部等一样,都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也是拿工资吃饭,不存在“最”的问题。

                          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71539/55959.html

                          从以上两段文字看,无论从文字架构、语法以及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意思,我不知道有什么差别?

                          (以上红字全是韩家父子的原话,都来自韩家父子的书籍)

                          2012年1月25日

                          红水西三

                          新浪微博:红水西三 http://weibo.com/fh1077

          • 家园 韩少爷团队运作,明眼人一望便知。

            倒是司机当年《杯中窥人》竟为拼爹之作,这倒第一次听说。

            忽然感觉韩少爷不那么讨厌了,反倒蛮悲催的。

            • 家园 方舟子火力全开 要把韩寒打出屎来了

              方舟子火力全开 要把韩寒打出屎来了

              韩寒现在认怂还来得及,再硬顶下去,恐有不忍言之事

              从韩寒的言谈中可以得知 丫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 彻夜翻的是廿四史浓缩版上下五千年吧

              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五百本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没到6年级,就已经把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红楼梦等中国名著读遍了

              是小人书,1分钱看1一本,还有用自己有的和同学交换

              “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

                广州媒体人、和韩寒有私人交往的周筱赟在微博上说:“我早在2009年就说韩寒就是当代的鲁迅。我需要阅读获得启蒙,而韩寒从不看书,却能说出鲁迅胡适一样的话,韩寒就是天才。”“事实上,韩寒从18岁开始,就不再看任何书了。……他的思想完全是天生的。”

                我讽刺说:“鲁迅胡适看了无数的书才能说出那样的话,而韩寒从不看书却能说出鲁迅胡适一样的话,比鲁迅胡适牛多了,说他是当代鲁迅那是贬低他了,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

                之后周筱赟发了个道歉声明:“韩寒新博文提到均为18岁前的中小学阅读,但我没想到他从小阅读量如此大,由此我的原结论完全错了:韩寒思想还是来自看书。”即便如此,鲁迅、胡适18岁以后还要不断地阅读充实自己,韩寒还是比他们伟大多了。

                周筱赟说的韩寒新博文,指的是那篇攻击我和麦田的《正常文章一篇》,其中韩寒为了表明自己有写拉丁文的能力,如此炫耀当时自己读书之多:

                “十七岁的我很幼稚,当时我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我从小喜欢阅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五百本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管锥编》《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都是当时附庸风雅的读书人喜欢挂在嘴上的,以此为例未见得读书之多,更不病态。有趣的是韩寒声称他在高中时阅读《二十四史》,以前他在别的文章中也这么说过,二十四史是他读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资料库中读的。有的报道更明确地说他“通览”二十四史。韩寒高中只读了一年,就因为七门功课(包括语文)不及格被迫退学。《二十四史》并非一本书,而是24部历朝所谓正史的统称,共计3300卷,4700万字。韩寒以一年的时间阅读它,平均一天要读9卷13万字,而且是没有白话文注释的文言文,而且他还要上课,还要读其他的书。我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文言文功底,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把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点校本翻了一遍(而且主要翻的是人物传记部分),才敢吹嘘读过二十四史;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何必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从地下爬出来崇拜他才对。难怪葛剑雄的高足、历史科班出生的周筱赟视之为神明。下次周筱赟再拜见韩寒,不妨从二十四史点校本中抽一本向他请教,见识见识韩寒快速阅读文言文史籍的超能力。

                我作为外人没有向韩寒当面请教文史的机会,只能根据公开的资料向韩寒讨教。比如其成名作《三重门》的取名。这本小说是他在18岁那年出的,但是当时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取这个书名时,这位文史之神却说“忘了”。其父后来撰文解释“三重”典出常见的《礼记中庸》。因此这就让人怀疑是不是其父给取的书名,甚至有人怀疑整本书都是其父帮着写的。对此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中回应说:

                “《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这是啥子意思呢,朱熹批注了以下,三重就是礼仪,制度和考文。虽然郑玄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当时的确是以礼仪,制度,考文为释而取的书名。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我反复的思量,终于才有了取自《礼记》的一个书名,而且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诸位觉得装逼么,于是我在之后的采访中便不好意思再回答。而那次采访,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就像我这次打心底不想搭理另一帮笨蛋一样。”

                原来他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才说“忘了”,好吧,我们姑且接受这个奇怪的解释,从上面他的这段引经据典的说明中仍然能看出问题。他说《三重门》的名字取自《礼记》的“王天下有三重焉”,而且“三重”这两个字往前其实应该“追究”到《周礼》。我们姑且不去管《礼记》和《周礼》谁先出的争议,《周礼》只有一个地方有“三重”这两个字:“凡丧,王则张帟三重,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此处三重的意思是三层,而《礼记》“王天下有三重焉”的“三重”的意思是三个重要的东西,这两个地方的“重”不仅意思不一样,连读音也不一样,韩寒怎么能够把它们“追究”在一起呢?

                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如果是别人,不知道《三重门》的用典,想当然地读成“三虫门”无可厚非。但是韩寒声称是知道《三重门》的用典的,为什么也读成“三虫门”?难道他把“重要”读成“虫要”?

                所以,有两种可能:要么书名是韩父取的,韩寒不知道或不理解其意思;要么书名是韩寒自己取的,但是不知道“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究竟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读了白字。这位号称高中一年阅读二十四史的文史之神,竟是连他拿来做书名的浅显文言文都没读懂。

                2012.1.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