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点书】20120104-鲁迅《流氓的变迁》 -- 南方有嘉木

共:💬70 🌺9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信念与坚持

        是我们国家这段百年积弱,绝地逆转的近代史赋予每个中国人的记忆和榜样。

        认清了达到尽这种责任的方法,然后下决心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做下去,一直到最后的成功才甘休

        嘉木于七七纪念日,以书中这种精神,与我等共享,甚喜。

        P.S. 刚刚看到“读点书”系列,两点感触。第一,“点”字极妙,边边角角时间读书的客观常态和主观有心尽在其中。虽然“点”看似蜻蜓点水,然而“点”成系列,就不再是星星点点的付出,也不再是星星点点的收获。第二,嘉木的聪明乖张,才华四射,在西西河是熠熠生辉的。本以为读书这种小资清流的话题最是你的驾轻就熟,却发现读点书系列的你另有一份实在和朴素的光芒,无论文字还是主旨,有陈郢客的沉淀厚重之风。祝秉持心中目标,不拘于名目,积细流以成江海。

    • 家园 书生传统中,大概也有报国这一项传统吧

      室友要报考公务员,对我说“在公司实习的时候,每天疲于奔命,却只是为生计奔波,离自己为世界为国家做点事这样早先的愿望越来越远。”

    • 家园 【读点书】20120204-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

      作者是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吴根友。

      我大致读了通钱穆之后,算是对宋明理学的传承有了点基本概念。读这本书就较好入手,这一周用边边角角的时间算是比较快地读完了。

      这本书的序言写得不错,其中提到的问题也正是08年以来西河一直在讨论,或者说我自己和朋友一直在思考的:

      1. 中国的现代化难题。即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生活模式?

      2.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泛化的新时代,中国人如何参与到世界秩序的重建之中,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独特地位?

      3. 多元的文化格局是否能达成一个低度的文化共识?

      4. 如果全球化时代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缺乏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我他之间的交往是否可能?

      5. 如果有一个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那么其理念或内核该是什么?

      作者指出,“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之中的中国人,一方面眷恋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感叹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肤浅化与人的平面化。”他认为现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承认个人自由......而儒家思想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是其”仁学“思想,该思想中的核心是“把人当人看”。正因为这一核心,儒家思想与现代精神才拥有了可以沟通的精神通道。与西方哲学始于惊异、终于“求智”(或曰爱智)的精神风貌略有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韵还在于此世生活中理想人格的养成。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自19世纪末以来,“古今”、“中西”之争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问题“,这本书就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的个人回答。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甲编是对明清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这里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在做文化的比较研究时,是将“他者”的文明做“价值中立”的参照系,还是做评判标准。说实话,我自己觉得“价值中立”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作为本文化体系下的个体,对本文明做观察的时候,很难不带上感情的烙印;另一方面,让人看到两件事物,却不予一个高下的判定,太难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还是能依据一些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标准排出个1、2、3、4的,那么“落后”的向“先进”的学习,也就是应有之义。我们现在能够不像百年前那么自卑,能够在心理上站直了,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好几代人的反省、学习、建设和积累上。

      乙编说的是戴震、郑板桥与明清哲学研究。主要是想说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出现了“自由”、“仁爱”、“求真”、“贵我”等现代性因素。我虽然很喜欢作者对戴震的书写(我太喜欢戴震了!),但是就其明清哲学中的现代性因素分析,略觉牵强。

      丙编讨论“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这个部分我看得比较粗略,因为谈政治哲学,若没有对应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性分析,就很容易流入空谈。

      丁编讨论“理想人格与现代性反思”,这是我看得最为仔细的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介绍了冯契提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和殷海光的个人自由思想,并对儒家的”君子人格“从现代化的角度予以解释。作者问道,“当我们真的拷问了自己的灵魂,在我们真的获得了自由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德性能否承担得起自由所带给我们的一片虚无?或者自由带给我们的沉重的负担”?想起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中,身处现代社会的安娜终究选择了离开,而承受世俗责难的萨拉却能勇敢坚持对自由灵魂的追求。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精神修炼。我们只有通过内在精神深度的不断开掘,才能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使复杂多元的外部世界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生意义。而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就在于它能为现代社会丰富人性的养成,提供一种精神的向导作用。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还在一种比较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从我自己对儒家典籍的阅读体会,我也曾有过和作者一样的观点,认为儒家能为现代人格的建立提供指导;但近来又略有变化,毕竟人格教育和社会现实是很难分割的,其实就儒家本身,其君子人格和养成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另一方面,正如和葡萄讨论时提到的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等新儒家重新构建我们自身精神家园的内核,只能边做边建立。

      总的说来,这本书较好地介绍概括了一些前人的哲学观点和思考,但在作者自己思想的展开上,还是比较粗略。算是一本比较好的索骥之图。

      -------关于“现代人”-------------

      这本书里头提及哈佛教授阿列克斯曾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一书中,对“现代人”的内涵描述如下:

      1. 乐于接受新的经验;

      2. 准备接受社会变化;

      3. 对发生在他环境之中与环境之外的事情,具有形成意见并持有意见的倾向;

      4. 对能够形成意见的事实与信息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5. 在时间性问题上,更面向现实与未来,而不是以过去为取向,守时;

      6. 有较强的效能观念,对自己能力有自信,不愿意向权威或自然的力量屈服;

      7. 讲究计划性;

      8. 可依赖性或信任感;

      9. 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

      10. 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价值;

      11.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尊严;

      12.重视对事件出现与展开过程的了解。

      -----看上去很美的描述,精确而理性,无疑一个人若能做到以上12条,则有很大的可能在世俗世界取得成功。但我仍是摆脱不了一种虚伪的感觉,在这份看似价值中立的“现代人”特征描述中缺乏了一些在我看来更根本的东西。然后读到书中所引马克思·舍勒的批判,颇觉一针见血:

      伴随着商人和工业家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的爱好与价值取向变成了社会道德的样板。首先,商人和企业家的职业价值,该类人赖以成功并发展事业的内禀价值,被抬高为普遍有效的道德价值,甚至被抬高为这些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机敏、快速适应能力、计算型智力,对保障生命”稳妥“和八面玲珑的意识----确切地说,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特有能力,对各种情况的可预测性、对连续工作和勤奋、对签订和遵守合约等的意识,现在都成为基本品德。其次,人的涵养变成一种纯粹手段:人靠“明智”、“踏实”、“有分寸"成功地搞业务,尽可能击败对手:如果没有这一目的,涵养就得不到肯定评价。忠诚不再是爱与信任伦理的自然延伸,而纯粹变成恪守诺言和契约的素质;再次,生命不再是本原现象,而只是机理过程与心理过程的综合。因此,生命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价值,只有当其“有用”时,才会有价值。

      资本,不仅塑造我们的生活,也塑造我们的精神。但掩卷再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我们也只能做那个阶段所需要并所能tolerate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反抗可见的枷锁易获得喝彩,但反抗资本的意志和无形的腐蚀,则有可能被社会彻底抛弃。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关键词(Tags): #嘉木读书通宝推:朱红明,发了胖的罗密欧,atene,
    • 家园 【读点书】20120121-钱穆及其他

      文言底子好,白话便温雅。我读钱穆,与他所言之理,并不尽赞同,然对他所言之法,其文字之出入,则极服膺,其深入能辩义理之精微,其浅出又平易可与日常生活相映照。读他的文字,若读叶嘉莹,不远人,诗在日常,道在日用。

      今天看朋友文字,因韩寒讨论读书速度或多少,想到在钱穆书中读到黄梨洲的一句话,“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我自己读书,也渐感存着言辞解、心解和行解三个层次。言辞解,就是字面上的意义都懂得,便以为自己明白,如十几岁读名著,或年少读诗词,知其所言为何事,所感为何情而已。心解,便是有意会,但又更深,内心悟到到底说得是个什么感觉,或是什么道理,书中所言能和自己的经验相应证,从而能化,能推。行解,就是去实践,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能遵行,能有指引,能有个解决,能无往而不自得。

      心解已经不易,要能定心诚意,才能进得去。读书,若不求于心,浮光掠影,固可能“多”,但到底不深,读得轻浮,则自己为文也易轻浮,到为人上,那也只是狂躁,虽能够在这浮夸的年代忽悠些不读书的人,但终归是泡沫。

      最终还是要落在行解。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到底是要入世,要做事。治学育人,到底是不能做事才为之的次等实践;至于说拿读书来哗众取宠,则更是等而下之。

      知易行难,我能知,“脚步未到,心已经到了”,总是未踏实,做事上对自己还是少约束,缺个“勤”字,这是我不如阿壳的地方。去年年底,长辈来看我,便指责我道,心态没摆正。要我认清自己,牢牢树立自己只是为国家努力工作的最底层做事之人的意识,然后在此意识指导下辛勤工作个二三十年,方可言成就。我听长辈如此训我,却觉得安心----因为我自己知道,这是极了解我的人才能给的规诫。

      我读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一书,又觉隋唐五代之后,从“辟佛”到“宋学”之起,有可类比于今日西学国学之辩的地方。“南北朝隋唐,是佛学的全盛期”,意识形态上是取经,是拿来,亦是一种“全盘西化”。

      “直到唐末五代,佛学几乎全归入禅宗……除却佛学,所剩只是晚唐以来进士轻薄的诗,以及如南唐二主之词,这一类颓废无力的小文艺。在此形势下,时代需要有新的宋学之出现。但新的宋学之出现,还是迟迟其来。需要虽急迫,而产生则艰难”。试以这段话证之当世,庶几亦可成立。怪兄和我闲聊时曾感叹,神州百年陆沉,却无一史诗巨著问世----此事实本身即有可深玩味之处。所谓“需要虽急迫,产生则艰难”。近观关于电影《金陵十三钗》之各种讨论,想起怪兄在其旧帖《也来说几句----从“浩劫”说起》里头写道,

      苦难,说到底,也只是苦难。当用苦难记忆唤醒民众,这背后都蕴含着利益冲突,获取利益需要的复杂的政治运作。煽情,沉思,忏悔,批评只是一副副的面具,正确的政治运作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面具,戴在合适的人群脸上,我们还是应该有作为一只棋子的觉悟。

      夹报纸的怪叔叔:也来说几句—从“浩劫”说起

      这话已经说透,再往下就是禁忌,凡要一语戳穿窗户纸的,如九霄兄,莫怪乎得草。

      说回中西学之辩,钱穆说欧阳修著《本论》,主张从政治社会问题上来转移民间的信仰,谓“莫若修其本以胜之”。但人事措施,也有本原,本原即在人之心性上。因此由欧阳修又至周敦颐,“从心性学之直凑单微处来和佛学较量,才是把握到这一场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我们对西学的了解、引入、吸收、消化、破解、融合、超越,到最终产生一种新的哲学,估计也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并在政治社会和心性本原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成就。

      哲学之所囊括,无非宇宙、人生、认识、知行(实践)。西学之难破,在于其哲学之指引下产生科学,而科学之“用”日广,人人得其裨益,凡人从出生到死亡,凡国家自草创至强盛,未曾须臾离也。便是再为传统文化张目的人,到日常行用,实际上也已“全盘西化”。想来现代科学不入穷途,西学都难破。新的哲学不仅体系内部逻辑要完备,更必须在“用”上有超越,才能服人,这“用”包括:

      第一,快速而普遍勾连的新社会体系下为普通人的人生和人际关系提供指引,能让人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现实面前找到安生立命的根本----这是从“人生论”而言;

      第二,就科学发展,能提供全新的方法论、认识论和终极目的论。这一方面,是要能从地外观地球,从而建立新的宇宙观;另一方面,可能是对现有逻辑体系的全部推翻。

      第三,就社会组织,能提供新的想象,并能推导出可执行的具体政策和安排。比如,秦之废封建,设郡县。又如黄宗羲之《明夷待访录》要讲各项具体的制度设计。

      但我在这也只是浮议,记得以前钱二说过,他信中国百年之内会为世界贡献一位大哲学家,我现在想,这大哲学家恐怕还得从科研人中来,说生命本质、说宇宙时空,没有科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恐怕一开口就成玄学。而在科研本身中所体会到的哲学需求和冲击,恐怕亦比人文学科出身的更为强烈,也更为切实。但是科学家要成哲学家,也必要经历为人之良知的大考验恐才能成就,毕竟,“人,才是最根本的”。

      前阵子和几位朋友讨论到“天”和“人”,读钱穆的书,对此亦多有阐发,又想起怪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那组文章,回去看了看,觉得对这个问题还是只有意会,未到心解。

      夹报纸的怪叔叔: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谈新儒家:从一个问题谈起

      说意会,是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2011年,当日逼迫父亲内退的三位叔叔都各有其所,一人入狱,一人突然脑溢血昏迷数月离世,一人确诊为肺癌晚期。母亲给我电话说及这些,快意之情溢于言表,说人世间报应不爽。我对母亲说,发生这些其实无甚可喜。父亲患病离世是一苦,他们三位如此亦是一苦,都在拘束中,不自由。后来和阿壳电话讨论,阿壳说,当然不存在所谓报应,但确存在因果。其人最后如此,不必从你父亲之果报来,只从其前行来。我赞同阿壳的说法,然后想起09年自己曾写过的一段话:

      英国作家Joseph Conrad相信:"It is not Justice the servant of men, but accident, hazard, Fortune - the ally of patient Time - that holds an even and scrupulous balance."

      ----是的,在我们看似无序繁琐的生活背后,其实存在严格的因果律,cause and effect,如果我们能穿过生活的表象找到它,并了解所谓的概率(chance)和这规律的互动,也许我们能看穿生活的真相----如果我们足够耐心,我们活得足够长。

      南方有嘉木:【原创】阿壳+父亲+小师爷的笑话

      我把Joseph Conrad的这句话读了又读,心里升起一种敬畏,那是对自己还未能了解的更广大的存在和规律的敬畏。

      大过年的,我一个人窝在家里读书,写这些,好似严肃了些。其实不然,我今早起来,开阳台门,又是新雨初晴,如程颢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我独自读书,觉有所得,很是快乐。阿壳电我,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搬了把椅子坐在阳台上看书,刚下过雨,万物润泽,我觉得自己就如草木,吸取天地之精华。

      阿壳暴喝一声,什么吸取天地精华,要吃肉!多吃肉!!!!!

      关键词(Tags): #嘉木读书#我写故我在通宝推:逐水而行,huang,老顽童,三笑,回旋镖,东土如来,木雅之岗,
      • 家园 嘉木虚 阿壳实

        嘉木浏览 阿壳精读

        嘉木天马行空 阿壳脚踏实地

        嘉木关爱天地万物 阿壳心疼家中老婆

        绝配

        讨教:程朱理学似可定位“儒学原教旨主义”,祸国殃民阿

      • 家园 吃肉有点用...估计嘉木也吃不下多少肉...

        喝点肉丝汤...鱼汤啥的...还能吸收点...

        不补点的话...工作学习对身体有点透支聊...

        如此下去...怎么?

        “也许我们能看穿生活的真相----如果我们足够耐心,我们活得足够长。”

      • 家园 笑翻

        “什么吸取天地精华,要吃肉!多吃肉!!!!!”

        吃肉做瑜伽

      • 家园

        阿壳

      • 家园 我读钱穆

        先显摆一句,我有台湾联经的《钱宾四先生全集》,嘿嘿。

        过去读的,都是鲁迅胡适这些新文化运动的正面人物,十多年前读到钱穆,忽然耳目一新。钱穆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动。读多了革命破坏者的书,读钱穆的书,可以解毒。

        但是解药吃多了也会变毒药。钱穆文字功底很好,好到可以把似是而非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他善于拆解词语,如《湖上闲思录》里面,看着好像他小学很牛,词语都能说出来源,然后引申到他想要的意思,但是其实仔细想想,颇多曲解的成分在。

        钱穆生活在二十世纪,但是好像是从来没有被西方文化“污染”过似的,整个一十九世纪人物。相比之下,他的老师吕思勉竟然更加现代化。

        钱穆的意义,在于他是保守中国文化的活标本,让我们知道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中国文化有坚守,中国有人以传统文化自傲。但是仅此而已。因为中国文化的出路,需要由开眼看世界、平等对待西方文化的人来开创,而不是往十九世纪开倒车。

        通宝推:赵沐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