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点书】20120104-鲁迅《流氓的变迁》 -- 南方有嘉木

共:💬70 🌺9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读点书】20120204-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

作者是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吴根友。

我大致读了通钱穆之后,算是对宋明理学的传承有了点基本概念。读这本书就较好入手,这一周用边边角角的时间算是比较快地读完了。

这本书的序言写得不错,其中提到的问题也正是08年以来西河一直在讨论,或者说我自己和朋友一直在思考的:

1. 中国的现代化难题。即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生活模式?

2.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泛化的新时代,中国人如何参与到世界秩序的重建之中,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独特地位?

3. 多元的文化格局是否能达成一个低度的文化共识?

4. 如果全球化时代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缺乏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我他之间的交往是否可能?

5. 如果有一个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那么其理念或内核该是什么?

作者指出,“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之中的中国人,一方面眷恋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感叹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肤浅化与人的平面化。”他认为现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承认个人自由......而儒家思想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是其”仁学“思想,该思想中的核心是“把人当人看”。正因为这一核心,儒家思想与现代精神才拥有了可以沟通的精神通道。与西方哲学始于惊异、终于“求智”(或曰爱智)的精神风貌略有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韵还在于此世生活中理想人格的养成。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自19世纪末以来,“古今”、“中西”之争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问题“,这本书就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的个人回答。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甲编是对明清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这里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在做文化的比较研究时,是将“他者”的文明做“价值中立”的参照系,还是做评判标准。说实话,我自己觉得“价值中立”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作为本文化体系下的个体,对本文明做观察的时候,很难不带上感情的烙印;另一方面,让人看到两件事物,却不予一个高下的判定,太难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还是能依据一些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标准排出个1、2、3、4的,那么“落后”的向“先进”的学习,也就是应有之义。我们现在能够不像百年前那么自卑,能够在心理上站直了,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好几代人的反省、学习、建设和积累上。

乙编说的是戴震、郑板桥与明清哲学研究。主要是想说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出现了“自由”、“仁爱”、“求真”、“贵我”等现代性因素。我虽然很喜欢作者对戴震的书写(我太喜欢戴震了!),但是就其明清哲学中的现代性因素分析,略觉牵强。

丙编讨论“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这个部分我看得比较粗略,因为谈政治哲学,若没有对应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性分析,就很容易流入空谈。

丁编讨论“理想人格与现代性反思”,这是我看得最为仔细的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介绍了冯契提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和殷海光的个人自由思想,并对儒家的”君子人格“从现代化的角度予以解释。作者问道,“当我们真的拷问了自己的灵魂,在我们真的获得了自由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德性能否承担得起自由所带给我们的一片虚无?或者自由带给我们的沉重的负担”?想起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中,身处现代社会的安娜终究选择了离开,而承受世俗责难的萨拉却能勇敢坚持对自由灵魂的追求。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精神修炼。我们只有通过内在精神深度的不断开掘,才能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使复杂多元的外部世界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生意义。而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就在于它能为现代社会丰富人性的养成,提供一种精神的向导作用。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还在一种比较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从我自己对儒家典籍的阅读体会,我也曾有过和作者一样的观点,认为儒家能为现代人格的建立提供指导;但近来又略有变化,毕竟人格教育和社会现实是很难分割的,其实就儒家本身,其君子人格和养成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另一方面,正如和葡萄讨论时提到的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等新儒家重新构建我们自身精神家园的内核,只能边做边建立。

总的说来,这本书较好地介绍概括了一些前人的哲学观点和思考,但在作者自己思想的展开上,还是比较粗略。算是一本比较好的索骥之图。

-------关于“现代人”-------------

这本书里头提及哈佛教授阿列克斯曾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一书中,对“现代人”的内涵描述如下:

1. 乐于接受新的经验;

2. 准备接受社会变化;

3. 对发生在他环境之中与环境之外的事情,具有形成意见并持有意见的倾向;

4. 对能够形成意见的事实与信息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5. 在时间性问题上,更面向现实与未来,而不是以过去为取向,守时;

6. 有较强的效能观念,对自己能力有自信,不愿意向权威或自然的力量屈服;

7. 讲究计划性;

8. 可依赖性或信任感;

9. 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

10. 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价值;

11.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尊严;

12.重视对事件出现与展开过程的了解。

-----看上去很美的描述,精确而理性,无疑一个人若能做到以上12条,则有很大的可能在世俗世界取得成功。但我仍是摆脱不了一种虚伪的感觉,在这份看似价值中立的“现代人”特征描述中缺乏了一些在我看来更根本的东西。然后读到书中所引马克思·舍勒的批判,颇觉一针见血:

伴随着商人和工业家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的爱好与价值取向变成了社会道德的样板。首先,商人和企业家的职业价值,该类人赖以成功并发展事业的内禀价值,被抬高为普遍有效的道德价值,甚至被抬高为这些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机敏、快速适应能力、计算型智力,对保障生命”稳妥“和八面玲珑的意识----确切地说,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特有能力,对各种情况的可预测性、对连续工作和勤奋、对签订和遵守合约等的意识,现在都成为基本品德。其次,人的涵养变成一种纯粹手段:人靠“明智”、“踏实”、“有分寸"成功地搞业务,尽可能击败对手:如果没有这一目的,涵养就得不到肯定评价。忠诚不再是爱与信任伦理的自然延伸,而纯粹变成恪守诺言和契约的素质;再次,生命不再是本原现象,而只是机理过程与心理过程的综合。因此,生命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价值,只有当其“有用”时,才会有价值。

资本,不仅塑造我们的生活,也塑造我们的精神。但掩卷再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我们也只能做那个阶段所需要并所能tolerate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反抗可见的枷锁易获得喝彩,但反抗资本的意志和无形的腐蚀,则有可能被社会彻底抛弃。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关键词(Tags): #嘉木读书通宝推:朱红明,发了胖的罗密欧,aten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