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郑必坚等中国高层智囊与【西方情报机构的傀儡】 -- wayofflying

共:💬17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山中走出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

          大山中走出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陈佳贵传奇 来源:广安日报  时间:2006.6.6

             广安日报记者 陈卫平   编者按    《广安人在北京》采访组历时半个月,先后采访了大批在京广安籍乡友。本报从今天起,将于每周二、五在一版陆续推出其中优秀代表的系列报道,介绍他们勤奋学习、奋力拼搏取得的突出成就,弘扬他们乐于吃苦、敢于争先的创业精神,以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敬请读者关注本栏目报道。并请向市委宣传部及本报提供其他在京广安籍乡友的相关线索,以便扩大联系面,适时安排新一轮采访宣传。

             火红5月,激情无限。    在北京长安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内,我们有幸见到了该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他那大山般的赤子情怀,儒雅型的学者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从他讲述自己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中,来慢慢解读这位华蓥山之子的传奇人生。

             苦难中成长

             “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这是陈佳贵对自己及所带博士研究生们常用的名言,也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历史写照。    1944年10月,陈佳贵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伏龙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割草、放牛、放羊与上学伴他度过少年时代,日子虽苦,学业却未荒疏。小学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华蓥初级中学。陈佳贵高兴不已,而他的父母亲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学校离家30多公里路,他们担心小佳贵身体吃不消不说,而每月必须交纳的3元钱伙食费更把一家难住了。求亲告友,东凑西借还不够,父亲一咬牙,将准备盖新房子的木料扛到市场上去卖了,总算勉强凑够了这笔费用。这样的窘况留给小佳贵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影响了他一生。上初中后,为了替家里减轻负担,他常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去山里挑煤挣钱。他人小个头矮,一次最多只能挑三、四十公斤。每从煤矿挑一担煤到学校所在的华蓥街上,他能挣到的也就2角多钱。暑假期间,为了筹集下学期的费用,他又到渠江边的罗渡煤站挑煤转运到船上外运。每次挑50公斤的,来回走2公里路,上坡下坡,磕磕碰碰,一次只能挣到3分钱,一天苦力下来能挣5角钱就算很不错了。挑完回家,他的肩膀红肿得像生了毒疮一样,火烧火燎般地疼痛,脚也常常被草鞋磨起了大血泡,身子累得像散了架似的,但他硬是咬着牙挺了过来。到县城上高中后,由于两个姐夫相继参加工作,有时给些资助,但他仍为交不起每个月的伙食费而发愁,想尽多种办法才维持下去。    生活的困难与艰辛,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而且激发了他努力学习的斗志。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初中毕业时被学校授予优秀学生称号,考入县上重点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山乡第一代大学生。金凤凰,由此从大山飞向了远方。 1964年,陈佳贵迈出家门,走向北京城,开始人生新的驿站。第一次远行,路费,是家里东挪西借的;被子、被面是大姐家的旧床单做的。    不料,上大学时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在那疯狂的年代,学校领导和不少老师都受到冲击和摧残,连他这个青年学生也未能幸免。运动刚开始不久,有个造反派就把他在党史和政治经济学课程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整成了黑材料,列举了他反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十几大“罪状”,在一次揪斗“走资派”、“黑帮”的大会上抛了出来。他被打成“反动学生”、“修正主义的黑苗子”。“十六条”出来后,又被视为“放在运动后期处理”的人物,入了“另册”。远隔千里的父亲,也因解放前为地主当过长工、看过院子而被诬为“管家”批斗,这对他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就在他身边,有的同学不堪运动重压,精神失常;有的老师不甘心受侮辱、受摧残,自杀身亡。    面对这一切,血脉中流淌着川北汉子特有的倔强与不屈本性的陈佳贵,不灰心、不气馁、不低头,而是千方百计找书看,求学问,长知识,强根基。在那动乱的年代,不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阅读了《国富论》、《企业论》等经济学名著,为他后来做人、做学问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一个3000多人的纺织厂工作,在大西北严寒与风沙中磨炼近10年。从普通工人到科长,样样干得出色。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使他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

             苦读中成才

             苦读,是陈佳贵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孜孜以求。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的消息使陈佳贵精神为之一振。抱着对知识的渴求,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多年之后重做学生,8人同住一间宿舍,他却毫不减当年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他更是倍加珍惜分秒、孜孜不倦勤奋读书。他常常骑自行车前往北京大学等旁听讲座,翻阅书籍,汲取中西经济学理论营养。硕士毕业论文《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获得专家高度评价。由此,他被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担任蒋一苇所长的助手。刚开始,由于院里条件限制,他长期没有分到房子,只好去租外面的简易房子住,且经常搬家,北京的东、南、西、北城几乎被他住遍了,而唯一不变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痴心,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1984年,陈佳贵再度师从蒋一苇先生,攻读企业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有机会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修。在一年时间内,除了开展必要的学术交流外,他还选修了市场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企业等一系列课程。1991年,陈佳贵远赴大洋彼岸,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经济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经济理论,研究美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情况,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    陈佳贵从事经济学学习和研究20年来,正值中国经济大变革年代。他在自身经历中感受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涛声回荡。如果说时代造就了他,那么他也无愧于时代赐予的机遇,他以一篇篇 饱含智慧的心血之作奉献社会和人民。至今,他已出版专著13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总字数达到400余万字的科研成果自成体系,显示出匠心独运的大家风范。科学揭示了企业改革、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经济理论宝库,奠定了他著名经济学家的应有地位。

             苦研中成功

             理论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实践。    陈佳贵自成体系的经济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又根植于实践,直接与中国经济之命脉相融通、相作用,产生巨大效能。    1989年,陈佳贵带领一个研究小组,风尘仆仆地来到杭州,参与了杭州万向节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工程。他与小组成员夜以继日地研究、制定方案,为这一乡镇企业成功走向大规模现代化集团公司尽了一份力。该公司上至董事长鲁冠球下至车间工人们无不感到,这样的经济名家才是企业的贴心人。    1982年,陈佳贵参与了首都钢铁公司利润递增包干方案这一重大企业改革的调查研究,参加了递增包干方案的设计和给中央报告的起草工作。后来,国务院批准了这一方案,首钢便成为全国第一家实行利润递增包干的特大型企业,推动了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1982年至1983年,陈佳贵又参与重庆市调查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研究重庆市实行计划单列等问题,参与撰写“重庆市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后来该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重庆市便成为我国第一个实行计划单列的城市和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    1981年以来,陈佳贵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任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1998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他涉及的领域更宽,接触的社会面更广,研究的科研成果也更丰硕。他的专著《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获得中宣部颁发的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前不久,陈佳贵领衔研究的另一理论成果“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提出了“中国是农民大国,不是农业大国;是工业大国,不是工业强国”的观点,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极大关注,为更好地掌握国情、制定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陈佳贵有时还直接参加温家宝总理等主持召开的经济理论座谈会、研究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建言献策,继续贡献自己的余热。    从华蓥山中走出来的经济学家陈佳贵,就是这样拼搏着、奉献着,一步一步留下了自己闪光的脚印。

          陈佳贵-人物经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 男,汉族,1944 年10 月生,四川岳池县人, 1969 年参加工作, 1973 年 陈佳贵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 1964年至1969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学习。 1969 年至 1970 年在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锻炼。 1970 年至 1971 年在甘肃省农宣队平凉分队工作,任组长。 1971 年至 1978 年在甘肃棉纺织厂工作,任计划员、生产计划科副科长、科长。 1978 年至 1981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1 年至 1985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5 年至 1988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间于 1986 年至 1987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8 年至 1990 年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机关党委书记兼研究室主任; 1990 年至 1991 年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机关党委书记、副所长。 1991 年至 1992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院进修。 1992 年至 1995 年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先后任机关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1995 年至 1996 年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1996 年至 1998 年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1998 年11月至2009年7月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陈佳贵-人物成就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陈佳贵会长、中国经社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总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院长期研修。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等职。并任工经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理事长。   曾在企业从事8年计划管理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进入研究所后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企业经济、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已经出版著作(包括独著、合著)1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获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论文奖,《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获《经济日报》举办的优秀经济读物奖,参与写作的论文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0余篇论文获优秀作品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7年开始就从福特基金会拿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特基金会协议备忘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政府”)的同意,代表中国接受基金会资助的单位,和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的福特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

          ……

            本协议于一九八七年七月二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胡绳

                                福特基金会主席 亚历山大·赫德

          《中国经济转型30年》发布会暨经济发展座谈会

          http://news.qq.com/a/20090605/001200.htm

          http://news.QQ.com  2009年06月05日15:36   中国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6月1日(星期一)下午15:00,在北京西城区金城坊东街1号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Ritz-Carlton)酒店大宴会厅举行《中国经济转型30年》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发展座谈会。

          谢寿光:

          尊敬的佳贵院长,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由福特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经济转型30年》新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发展座谈会现在开始!

          2009-06-01 14:55:46

          谢寿光: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专家和领导。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教授,福特基金会白爱莲女士,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柏恩敬先生,本书主编蔡昉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蔡继辉,工业与信息技术产业部范世涛先生,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安东篱女士,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费约翰主任,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贺康玲女士,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何进先生,清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胡鞍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黄平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所长,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李文晶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李扬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美大处李斌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李特先生,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李燕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李善同部长,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李萍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美大处刘泉平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刘承芳女士,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卢迈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中心潘家华主任,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施雪华女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童根兴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爱群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先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绯,中国社科报王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薛铭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教授,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玉海云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张蕴岭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美大处张巧枝女士,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张迎杰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人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钟甫宁教授。我们为所有出席今天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22、中国经济展望:机遇和挑战——庆祝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研讨会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15552

          发布日期:2004/9/8

          主办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资助方:福特基金会

          时间:2004年9月16-17日

          地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

          2004年9月16日

          8:00 – 8:30 来宾登记 8:30 – 8:45开幕式

          主持人:海闻 致辞: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攀(北京大学副校长)

          8:45 – 10:00 主持人:林毅夫 主题演讲:吴敬琏 改革二十五年:经验、教训和比较

          第一部分:中国经济改革回顾

          主持人:林毅夫

          演讲人(每位20分钟)

          Dwight Perkins: 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历史和国际的视角

          Ross Garnaut:过去二十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樊纲:转型混合体: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制度转型

          评论人(每位10分钟)

          钱颖一、 Bert Hofman、李稻葵

          12:00 – 1:30:午餐 午餐演讲:David Dollar 保持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1:30 – 3:15 第二部分:国有企业和银行 主持人:陈平 演讲人(每位20分钟)林毅夫:国企改革和银行改革的关系 张 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平新乔:中国银行业的规制和竞争

          评论人(每位5分钟) 张新、白重恩

          第三部分:中国与世界经济 主持人:李稻葵 演讲人(每位20分钟)

          John Wong:中国动态经济增长:对东亚的启示

          黄海洲: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欧洲发达国家中的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胡祖六:适合中国的长期汇率制度

          宋国青:汇率制度与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

          评论人(每位5分钟)

          施建淮、李扬

          第四部分:资本市场

          主持人:姚洋

          演讲人(每位20分钟)

          Andrew Sheng:适合经济增长的最优金融结构:东亚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方星海:中国金融改革的逻辑

          张新: 区域资本市场

          评论人(每位5分钟)

          陈平、李扬

          福特基金会培养与资助中国政法系学者及新闻记者

          1、蔡定剑

          1986年至2003年底,他先后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秘书处,任职至副局长(副厅级),2004年转入学界,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宪政研究所所长。

          北航法学网>>北航法学>>理论法学

          王晨光、蔡定剑教授主持的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法制30年”的子课题,特别致谢该课题的资助。

          中国法制30年评审会暨理论讨论会纪要

          http://www.e-cpcs.org/newsinfo.asp?Newsid=15111

          为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福特基金会组织编写一套全面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各方面成就的大型研究丛书,其中包括法制卷-《中国法制变迁30年》,蔡定剑教授和王晨光教授应邀担任该书主编。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92494

          吴薇开始与中律原法律咨询公司总裁张乐伦一起,对蔡定剑进行口述访谈记录。张乐伦此前服务于福特基金会,曾长期与蔡定剑开展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比如就反就业歧视等多个项目展开合作。

          http://news.163.com/11/0130/09/6RKSGCAN00014AED.html

          200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的艾德华(Randle Edwards)教授即将退休。中国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有过访美经历的政法界人士,不拘年龄和性别,许多人都认识这位精力充沛且富幽默感的艾教授。他主持的中国法项目,尤其是福特基金会支持的美中法律教育交流项目(CLEEC),在十数年的时间里,为许多人提供了难忘的学习机会。作为当时众多受惠者中的一员,我有意编一本文集,用来纪念艾教授的荣休。为了这个目的,文集的撰稿人应当有在哥大法学院学习或访问的经历,最好同艾教授有个人的交往和友谊。我知道定剑曾经在哥大法学院访问,而且同艾教授相熟,所以也约他写稿。定剑高兴地答允此事,并且如约写了文章寄来。

          2、江平

          江平--——江平先生70华诞人生回顾

          http://www.civillaw.com.cn/flxr/jp

          中国当代 法学要博采众长、融合中外,必须要了解外国法律和法学。 ’所以,他有一个迫切的念头,就是要组织翻译一套外国法律丛 书。为此,他到美国福特基金会争取资助,并组织了外国法律文库 编委会,丛书的规模,初步确定了30余种。目前,翻译工程接近尾 声,出版计28本,译字总计1000多万,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法制现 优化事业,价值不可限量。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8373

          “外国法律文库”。1991年我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组织了十几位国内的知名教授和中青年学者,又聘请到几位外国的著名法学家,组成“外国法律文库”编委会,开始从事一项大型的外国法律名著翻译工作。目前翻译工程已接近尾声,总计出版了28本译著,达1000多万字。三是“美国法律文库”。这是为落实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ofLawInitiative)”,由美国新闻总署资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另一大型法律图书翻译项目。此外,我还应邀担任了“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的编委会主任。

          3、贺卫方

          贺卫方--福特基金会法官培训班协调人

          http://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27542

          你们都还记得斯坦福大学的那位著名的学者——Lawrence Friedman教授,Friedman教授曾经来过武汉,过去在中南政法那边搞了一个中国地方法官培训班,请了一些外国著名的学者、法官来给中国的法官讲课。多多少少当时人们说这是杀鸡用牛刀。请的人物腕太大了,但是中国的法官都是来自湖北省各县的。他们法院系统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说已经取得本科学位的、有严格的学历的,就不用来了。来的都是没有学历的那些人。福特基金会提供资助。我当时作为这个项目的协调人,在武汉协调。我就给来的客人介绍说应该怎么讲,他们的背景是怎样的,也帮助这些法官能够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当时还有一张跟Friedman教授的合影,觉得很荣光。

          http://www.148cn.org/data/2006/0513/article_3115.htm

          福特基金会在过去的6年中与中南政法学院以及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合作,举办湖北省地方法官培训班,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法官来到武汉,为当地的法官讲课,仅湖北一省受到培训的法官便达到600名以上。通过这样的培训,法官们更系统地把握了法律专业知识,培养了对现代司法理念的认知,也学习到更多的司法技能。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也都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法官培训,这些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司法公正以及社会秩序的改善产生深远的影响。

          4、梁治平: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建构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3427

          本文的写作始于1999年年初,当时我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本文约3分之2的部分是在那里完成。本文其余部分以及对全文的几次修改则是当年秋天我转来设在普林斯顿地方的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后完成的。我想在此感谢美国福特基金会、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和高等研究院,感谢它们为我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使本文的写作能够顺利进行。我尤其要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德华教授、黎安友教授、哈佛大学的安守廉教授、福特基金会的张乐伦女士以及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院的C. Geertz教授、J. Scott教授和M. Walzer教授,我因为他们的帮助而获益良多。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98929

          200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的艾德华(Randle Edwards)教授即将退休。中国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有过访美经历的政法界人士,不拘年龄和性别,许多人都认识这位精力充沛且富幽默感的艾教授。他主持的中国法项目,尤其是福特基金会支持的美中法律教育交流项目(CLEEC),在十数年的时间里,为许多人提供了难忘的学习机会。作为当时众多受惠者中的一员,我有意编一本文集,用来纪念艾教授的荣休。

          5、于建嵘

          于建嵘是福特基金会重点扶持对象

          http://news.qq.com/a/20081211/002116_12.htm

          福特基金会找上门来,问于建嵘是否有课题研究需要资金支持,如果需要,请写一份申请,附带一份详细的研究方向说明。数年之后,当于建嵘再向福特基金会申请之时,研究方向说明已经可以省去,“于博士想做研究?好,需要多少?”很快,19.8万美元汇到于建嵘的户头—— 后来于建嵘说 “不怕被开除”,也正是源于此,他不愁没饭吃。

          出处:《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6期

          6、北大妇女法律中心被撤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415/2053529.shtml

          据悉,自成立以来,该中心一直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每年资金运作规模达10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在北京大学240多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中也属上乘。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贺卫方教授也为郭建梅鸣不平。“不应该动辄就对境外的资助进行‘妖魔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整个学院都是由台湾光华教育基金资助的呢!”贺卫方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7、福特基金资助“中国调查式新闻记者研修班”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7/71524.html

            

          由《南风窗》杂志社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由福特基金会提供资助的“调查式新闻记者冬令研修班”,将于12月下旬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为期四天,所有课程及在京住宿免费(往返北京的交通费用自理)。

          研修班旨在分享调查式报道的技巧和先进理念,搭建全国各地优秀记者间的交流平台,帮助有抱负的青年记者开拓眼界,实现能力增长,并激励广大新闻界同仁树立更高职业理想。

          我们将面向全国,邀请40名年龄35岁以下,除北京和广州以外的各省市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有职业追求的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参与我们的研修班。

          培训形式:主题讲座+研讨辩论会+报道案例展示+参观实践

          豪华的主讲专家阵容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新闻行业的标竿人物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与学员分享职业心得和行业理念:

          张良《南风窗》副总编辑

          吴思 《炎黄春秋》主编

          张洁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刘春 凤凰卫视 副台长

          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卢跃刚《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

          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 教授

          展江 青年政治学院 教授

          各领域的一流学者和学员交流如何分析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什么是中国当前的真问题?

          蔡定剑 北京大学 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王长江 中央党校 教授

          毛寿龙 国家行政学院 教授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教授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于建嵘 社科院研究员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教授等

          第二届调查记者研修班六月在京开课(附报名表)

          http://news.sohu.com/20060522/n243341414.shtml

          时间:2006年05月24日

          有奖评新闻

            让有职业情怀的新闻记者携手共同成长

            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和多家新闻单位共同发起的“第二届中国调查记者研修班”,将于2006年6月中旬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为期四天,路费自理,所有课程免费,并统一提供在京住宿。

            活动旨在分享调查式报道的技巧和先进理念,搭建全国各地优秀记者间的交流平台,帮助有职业抱负的记者开拓眼界,实现能力增长,并激励广大新闻界同仁树立更高职业理想。

            我们将面向全国,邀请60名,各省市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有良知和职业追求的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参与我们的研修班,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北京,广州之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新闻记者,原则上不接受旁听的申请。

            培训形式:主题讲座+研讨辩论会+案例展示+分组交流

            豪华的主讲嘉宾阵容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主讲嘉宾来自:

            *中国新闻行业的标竿人物和学员交流经验,分享职业心得和行业理念,帮助大家实现能力增长,并通过同行间的相互切磋砥砺,激发同仁树立更高职业理想,并以更高的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学员交流如何分析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分享自己的视野版图中什么是中国当前的真问题?

            *中国政界企业界新闻人物和社会热点新闻案例当事人通过对话帮助学员进行案例分析,丰富新闻资源;

            *来自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优秀新闻同行和关注中国问题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学员通过交流开拓眼界,共同突破认知盲点。

            参与者的要求:向我们证明你是一个有职业追求的优秀记者。

            如果您对我们的活动感兴趣,报名材料包括:

            1.报名表(点击下载)。

            2.可以体现自己职业追求和水准的作品及推荐信。

            由专家组根据报名材料确定我们将邀请的学员名单,被邀请的学员将收到具体课程表和报道须知。

            报名材料发给 联系人 :郭先生[email protected],邮件文件名注明“调查记者研修班报名”

            去年的活动介绍:

            ★ 活动形式

            主题论坛+研讨辩论会+案例展示+参观实践

            ★ 课程设计(拟邀请主讲嘉宾及研讨内容)

            职业素质部分:

            主要是介绍技巧和方法,核心围绕如何能保护好自己同时策略的达到报道目的。

            内容包括

            涉及政府问题的报道技巧和尺度

            调查涉及的法律注意事项及如何保护自己

            如何说服当事人接受采访

            如何开展隐蔽式采访

            如何发现企业问题

            如何说服主编和主任

            鼓舞激励部分:

            通过标杆人士的献身说法,给记者们普遍的职业困惑以启发,激励大家内在的情怀,以更高的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

            内容包括

            研讨主题1:什么是我们时代记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研讨主题2:什么是中国媒体记者应该坚持的“政治正确”?

            邀请专家:

            张良《南风窗》主编

            张洁《新闻调查》制片人

            刘春 凤凰卫视 副台长

            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卢跃刚《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

            胡正荣 北京广播学院 教授

            展江 青年政治学院 教授等

            时代背景部分:

            帮助记者理解新闻背后的时代意义,什么是这个国家当前最痛最痒的地方?中国当下转型期最迫切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比如土地制度,民间自治,公平与效率,政治民主与体制改革等。每名专家在自己的视野版图中围绕什么是中国当前的真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安排一场媒介人士和专家的对话。

            邀请专家:

            秦晖 清华大学历史学 教授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教授

            王长江 中央党校 教授

            毛寿龙 国家行政学院 教授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

            孙立平 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于建嵘 社科院研究员 底层权力问题专家

            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教授等

            案例研讨部分:

            通过当事人讲述展现典型个案尤其是个案中报道的主要障碍,并分小组讨论如何选取角度报道和披露,最后有每小组的代表发言,并有专家和当事人点评,目的在于巩固温习前面所交流的报道理念和技巧。

            以下为拟选题

            案例1,被查封的维权网

            案例2,被拆迁户维权代表

            案例3,民工子弟小学在城市的命运

            案例4,全国人大人大代表的努力

            案例5,代表公共利益方向的政府改革

            案例6,出租车维权代表

            案例7,集资建房发起者

        • 家园 10、长期受福特基金会资助: 林毅夫

          10、长期受福特基金会资助: 林毅夫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916/n222072332.shtml

          1993年福特基金会开始帮助中心发展的时候,在北京的项目官员是史蒂夫。正如林教授说的,80年代林毅夫跟他见过面,想回北京,促进中国经济教学的发展。后来1993年林毅夫回来了,正好他在北京做福特基金会的项目官员,林毅夫去找他,希望成立这么一个中心,校长也已经同意了。目的是一方面进行最高水平的经济研究与教学。另一方面,跟国外最好的高校经济学中心保持很密切的关系,他认为这个梦想很好,马上同意资助。中心1994年就成立了,开始的时候发展计划并不宏伟。没有想到两年之后就已经成为名气越来越大的经济学中心,教的学生多起来了。新来的学者专家云集,著作累累。

          11、福特基金会长期资助樊纲

          http://renwu.hexun.com/figure_352.shtml

          国民经济研究所

          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樊纲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其领导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一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

          12、胡鞍钢

          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09-09/30/content_183872.htm

          1995年初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经美国华盛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评选,获福特基金会“中国经济研究资助”。

          13、吴晓波:为中国的企业立传

          http://sh.xinmin.cn/minsheng/2009/10/23/2788919.html

          2003年左右,吴晓波陷入了焦虑之中。

            两年前,他写了一本研究中国企业失败案例的《大败局》,一经出版,短时间内销售达20万册,创下了财经类图书销售的奇迹,之后6年内重印28次。随后,企业竞争寓言《穿越玉米地》和分析案例的《非常营销》,虽然都保持了稳定的销量,还是未能企及《大败局》到达的高度。

            就好像一个侠客拿着一把刀,走到大街上,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砍杀的目标。吴晓波为找不到一个好的题材而苦恼。

            2004年,在福特基金会的邀请下,吴晓波到哈佛大学做民营企业的课题。在那里,他惊诧于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生活的一无所知,即使是来自台湾、香港的学者,对大陆的认识都是“概念性的、意识形态的,带着许多想象”。此时,吴晓波已经写了六七本财经类书籍,内容涉及中国的乡村经济、国有企业等。

          14、张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的程度还“浅”

          http://www.qstheory.cn/jj/jjyj/201110/t20111022_118737.htm

           张军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他是当今中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增长和发展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兼任多个地方政府的咨询顾问,曾参与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欧盟、南非等研究与咨询项目,是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过去十年间,他是Wilton Park Conference、The Chatham House、The Chicago Societ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The Forum Asia(CASA)、Mizuho Global Forum、财富论坛、福布斯论坛等特邀演讲嘉宾。他新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这样的故事最中国》,以及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Cengage Learning,2009)和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rty Years ofReform and Opening Up(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2008)等。

          15、邹至庄、杨小凯、许小年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node142/node144/userobject1ai1395546.html

          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邹至庄热心联系,牵线搭桥。1985年、1986年、1987年三年,由他主持、联系,福特基金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办了三届“福特班”(邹至庄在美国汽车业界影响力极大,著名的“邹测评”即是对汽车产业的预测,该论文在美国实证经济学方面是引用率最高的),每年有若干来自欧美的著名经济学家和在西方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济学精英人物前来执教,“福特班”实际上成了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摇篮,为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发展、为推动中外经济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福特基金会还每年资助60名学生去美国留学,选拔考试由邹至庄亲自出卷,国家教委出面组织,命名为“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在全国重点高校中选拔佼佼者。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周林,当年是第一届的第一名,他说,那是美国学校了解中国学生的开端,为后来大批中国学生留美搭了桥。

          杨小凯经历坎坷,在文革中因直言坐过10年牢,没有上过大学却写出了高水准的教材《经济控制理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1983年,邹至庄在武汉讲学,见到了杨小凯,惊喜于他的才华,很快为他联系到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杨小凯于2004年不幸因癌症逝世,他的遗孀吴小娟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当时由于杨小凯的政治背景,出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邹至庄教授亲自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写信,希望能够给予帮助,此信后转到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办公室。在刘校长的协助下,杨小凯带着仅有的30美元,一个人去了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幸师从国际贸易方面的顶尖高手迪克西特、格罗斯曼。在普林斯顿博士考试很难,邹至庄常常打电话告诉杨小凯考试成绩,给他鼓励。

          经邹至庄如此“间接”培养的英才,有谢丹阳、陈松年、许小年等等。李稻葵1985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不巧错过了“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的申请日期,就和另外几个获得留学资格的同学一起作为访问学者,去了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那时候访问学者年龄普遍偏大,被称为“老访”,20岁出头的李稻葵就成了哈佛校园里最年轻的“老访”。

          徐滇庆:悼念杨小凯

          http://finance.sina.com.cn/jingjixueren/20040719/0948878597.shtml

          不久小凯和我先后来到美国。小凯在普林斯顿,我在匹兹堡。1985年夏天,我接到小凯的电话,他和钱颖一、于大海正在筹备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研讨会,还从福特基金会申请到了5000美元的经费。当时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5000美元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很佩服他们三个的本事,当即表示一定如期来纽约赴会。这次研讨会在纽约总领事馆召开,会议开得非常成功。邹至庄和茅于轼老师都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林毅夫、海闻、田国强、左学今、汤敏、左小蕾、杨文艳、王辉进、文贯中、张欣等人。正是杨小凯在这次会议上发起成立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

          16、“福特班”

          http://news.163.com/09/1024/08/5MCKE4N6000120GR.html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办的三届“福特班”,被喻为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摇篮,其资助就来自美国福特基金会,当时该基金会每年还资助60名学生去美国留学,不少人现在都已成为中国经济界的知名人物。

          许小年、胡祖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829/23072400532.shtml

          因为中方原因,“邹至庄留学计划”只举办了三期,但是影响深远,堪称经济学界的“幼童留美计划”:一方面这些学生几乎人人都成就斐然,杨小凯、李稻葵、周林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受益于此,方星海、许小年、胡祖六、李山等财经名人亦系出此间;另一方面,示范作用使得经济学从此成为显学,“只要给予机会,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经济学”。

          福特项目培养出了数百个经济学博士、一流经济学家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12/t2714411.htm

          在经济学教育方面,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个重要的进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开始被引入到中国的大学课程中。在教育部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们建立了两个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中心――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至1995年),复旦大学(1988年至1993年)。培养中心会邀请一些国外知名经济学家来教授现代经济学课程。同时通过与教育部的合作,我们设立了一个项目旨在选派研究生去美国和加拿大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些项目培养出了数百个经济学博士,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中国和北美地区的一流经济学家,也有在顶尖的经济学院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国的顶尖学校都很有经济实力,它们提供的薪酬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竞争力,并且能够在每年1月份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招聘有能力的青年研究人员。

          中国教育部与美国福特基金会1984年达成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

          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zcdt/news/2010/06-23/2359038.shtml

          2010年06月23日 17: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 马海燕)

            中国教育部与美国福特基金会1984年达成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当时成立了由黄达教授担任主席的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实施者。自1985年起连续十年举办了10届培训班,共有417名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罗伯特蒙代尔、尼古拉斯斯特恩等六十多位经济学家都曾为该班学生授课,教材也采用的是当时美国最新经济学教程。

            纪宝成说,该项目的25年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曾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但在邹至庄、帕金斯、黄达等经济学者的推动下,该项目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放弃。1989年8月23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到访的美中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委员会主席邹至庄、帕金斯教授一行,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接见的首批外国代表团。这也为中美交流开辟了重要渠道。

            时至今日,培训班学员都已成为中美两国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和知名企业中的骨干力量,在提高中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缓解国内高校优秀当代经济学师资短缺问题,促进中美经济学教育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

          福特基金会设立的一个经济学家培训项目 美国财长盖特纳:中美要建全新双边关系

          http://old.jfdaily.com/news/xwgj/200906/t20090601_657426.htm

          www.jfdaily.com 2009-06-01 14:03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在北大期间,盖特纳还将与之前的老师碰面,并参观福特基金会设立的一个经济学家培训项目,这一项目正是在他父亲老盖特纳担任福特基金会亚洲事务负责人时设立的。

          17、赵人伟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xuejie/20090904/1196255.shtml

          198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开始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并计划资助国内的一些经济研究。福特基金会与时任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的赵人伟达成了合作协议。福特基金会赞助了20万美元,赵人伟等人因此开始了中国研究机构最大的一次付费入户调查。

          18、刘小玄与董辅礽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824/18086657405.shtml

          刘小玄曾经参与董辅礽领导的课题组的工作,她回忆说:“董老非常重视经验数据搜集和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吸纳西方的先进方法为己所用。他经常为青年学者创造出国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他们把学到的国外先进方法和理论带回国内生根发芽,为了推进研究方法的更新,他力争到了福特基金会的研究经费,为所里购置电脑,建立计算机房,进行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不老的学者。

          19、哈继铭

          http://news.hexun.com/2008-03-20/104623790.html

          学历:

            经济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大学,1993年

            经济学博士生,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1987-88年

            管理学硕士,复旦大学管理系,1987年

            福特基金会经济学培训中心,人民大学,1985-86年

            管理学学士,复旦大学管理系,1984年

          20、胡舒立

          http://liweiao.blog.hexun.com/19826024_d.html

          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6-08/15/content_2601069.htm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任《工人日报》记者;1985年,美国“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破格邀请她到美国“访问”5个月,1992年任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的国际部主任;1993年,胡舒立赴美国接受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C0FJ)的专业培训;1994年胡舒立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一年发展经济学,1995年,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颁发给她“杰出新闻记者奖”;1998年胡舒立回国创办《财经》杂志。  

          21、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

          社科院李杨批张宏良--谁给了他们裸体做“俯卧伸”的勇气?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8598.shtml

          俞飞龙 2008-7-8

          昨天晚上,一个朋友给我发来7月6日社科院“银行改革开放热点问题研讨会”长达5万余字的全文记录,仔细阅完不禁拍案而起——我能够想象中国精英为了利益可能无耻,但我没想到某些精英今天竟会无耻到这种程度!当世界各主要国家,尤其是美国都在不停地修改政策,限制其他国家参与本国战略领域投资的时候,中国精英们竟依然在不断地把中华民族的战略产业贱价出售——“继续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荒唐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清朝战败后与列强签订的、直到今天仍被我们视为耻辱的所有卖国条款——今天上午我特意查了下,当初清朝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厦门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密约》等等,都只是割地赔款,开埠贸易,还没涉及到允许外国势力参与可以影响甚至控制本国经济的金融行业。甚至在国内舆论对此一片哗然之后,竟还敢于公然在人民网上全程直播他们几乎赤裸裸的卖国主张。在这个几乎汇聚了当前金融界大腕的学术会上,一干人把“引进经验”与“分享利益、分享权力”混为一谈,把“规避金融风险”的道路定向为必须“邀请外国资本参与”,把“账面溢价”(回避了金融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本质)变成“开放有功”的依据……谁给了他们如此大的胆量?谁让他们如此飞扬跋扈、敢于公然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敌?谁让他们能玩弄中国未来于股掌之间?请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记住这群公然在“银行改革开放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做“俯卧伸”的“学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全国人大常委辜胜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宋逢明、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杨因卖国有功,被升为社科院副院长。

          李扬副院长会见美国福特基金会副会长约翰·柯本一行

          http://sspress.cass.cn/news/19403.htm

          作者:夏萌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1-3-29 14:04:00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75 期社科院专刊头版文章之一。

            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在我院贵宾厅会见到访的美国福特基金会副会长约翰·柯本一行。约翰·柯本此行旨在深入扩展科研领域、双方学者互访等事宜,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

            李扬首先对约翰·柯本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对福特基金会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双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表示赞同。他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特基金会的学术合作获得了很大成效,相信此次访问对双方今后的合作与发展将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扬说,今年“两会”期间,我国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收入分配和通货膨胀问题成为讨论焦点。这些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国外现行相关制度如何运行,有助于推进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美学者应加强在国际货币体系、汇率、衡量全球经济失衡指标等问题上的交流与研究,有助于双方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在很多领域,中美合作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特基金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展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我们将全面推进研究方式与组织方式改革,深化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国外专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甚至任职。将来双方的合作领域更广泛、合作方式更多样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愿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给予全面支持。

            约翰·柯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此外,约翰·柯本还介绍了福特基金会近年来的科研调整、人事变动以及基金会资助项目调整结果等相关情况。希望在现有合作基础之上,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继续深入开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友云、局长助理周云帆等陪同会见。福特基金会方面随行的有副会长兼财务总监尼古拉斯·加布里埃尔、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费约翰、代表助理牛彩霞。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夏萌)

          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会见福特基金会副会长

          http://www.cass.net.cn/file/2005040535019.html

          本报讯3月22日,陈佳贵副院长会见了来华访问的福特基金会副会长贝瑞·哥博曼先生。

          陈佳贵对客人的来访表示欢迎。他说,我院与福特基金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许多研究课题都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我院是一个社科研究单位。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国家要求我院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希望双方今后能继续保持并拓展合作关系和合作领域。

          贝瑞·哥博曼对中国社科院多年来对福特基金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福特基金会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的合作。双方还就我国“三农”问题、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国际合作局局长黄平和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华安德先生等参加了会见。(国美)

          陈佳贵主导中国社科院增选学部委员,马列专家难入选,李泽厚可能成“院士”

          史元

          有着“亚洲第一智库”之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自2010年下半年来一直在“悄悄”地搞着一个“大动作”——增选学部委员。作为中共党中央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地,这次增选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很值得玩味。

          第一,最后的时限和耐人寻味的低调——增选背后的矛盾。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产生首批学部委员的同时,亦规定学部委员的增选每2至4年进行一次。那么,根据这个规定,增选期的底限是2010年,也就是说2010年应完成增选,但据社科院网站信息,2010年10月以后,社科院才开始启动学部委员增选工作,至今仅公布了14名正式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